1、孔德的學術研究
他指出人類社會有統一性。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工具。因而理想社會應該是人人都有實證思想,企業家或科學家當主管,科學用來指導生活,沒有戰爭,很有秩序的工業社會。在那兒,大家有統一的信仰,教權很重,人人都輕視世俗中按才智區分的地位,而重視精神上的地位。 過去的社會和目前的社會是不完美的。但會進化到理想社會中去。進化的動力是差異性。個人無法改變歷史。社會大於個人,語言、宗教、所有制、人數與財富,都在傳承、支撐著社會。分工對社會有利有弊,社會現象之間彼此聯系,有一定的功能,理想社會會自動實現。孔德從秩序、進步的原則出發提出他的社會學構想。他反對一切空想的、批判的學說,把重整法國革命後社會動盪的希望寄託在工業社會自身的秩序上,最終以建立一種普遍人性的新宗教作為他的社會學任務。孔德認為,在整個世界發展中,群體、社會、科學甚至個人思想都經歷了神學、形而上學、實證(科學)3個階段。
孔德的實證哲學強調事實的重要性,主張從事實出發,尊重事實,在事實基礎上建立知識體系,這對於自覺抵制神學和純思辨思維方式的影響,推動科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他所處的時代,神學思想已屬過去,支配現代人的將是科學思想;封建君主制度也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學思想為指引的工業社會;人類理智的性質和發展階段決定著社會秩序的組成和社會進步的類型;與人類理智發展的神學、形而上學和實證科學三階段相對立的社會組織形式,分別為神權政體、王權政體和共和政體。這樣孔德就把人類社會歷史完全歸結為人類的理智發展史,因而與理智發展最高階段相匹配的社會組織形式——工業社會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類的品格。
孔德指出,為了獲得實證知識,要採用4種方法,即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和歷史法。貫穿在這些具體方法中的基本原則就是堅持統一的科學觀,即認為社會同自然並無本質的不同,沒有必要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作出劃分。這一思想,為後來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奠定了方法論基礎,也成為長期爭議的問題。
觀察法:
觀察法可以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直接觀察是觀察者直接接觸正在發生的社會現象,間接觀察則是通過對歷史遺留下來的風俗、禮儀和語言等進行分析獲得有關社會歷史和文化遺跡的資料。
實驗法:
利用社會發展的特殊狀態進行實驗,當社會正常進程收到確定方式的干擾時,實驗的作用就表現出來,使我們有機會發現正常社會的規律。
比較法:
只有通過比較,社會學家才能簡化觀察和實驗所收集到的資料,發現正常的規律。
歷史法:
歷史法是對社會發展的先後和連續方面進行考察,把不同社會現象依照其發展順序加以排列,從中分理出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揭示其增減盛衰的趨勢,從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 孔德開啟了社會學實證主義傳統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為E.迪爾凱姆等人從不同方面加以繼承和發展,成為100多年來西方社會學發展中的主流。由於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成分。但是他的實證科學理想,激發了後來幾代人為把社會學變成一門科學而辛勤努力,使這門相對較晚出現的學科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把他尊為社會學的創始人、奠基人,或認為是社會學的命名人。著有《實證哲學教程》 (1830-1842)、《實證主義概論》(1848)、《實證政治體系》 (1851-1854)、《主觀的綜合》等。
2、孔德對實證的理解
孔德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體,社會起源於人類的利己和利他的社會本能或社會沖動。社會不是由個人組成的,而是按照家庭的方式建立起來的,而「家庭的社會學基礎是兩性的從屬關系和長幼的從屬關系」,社會的基礎是兩個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從屬關系。他認為,家庭和社會的目的是一致的,為此,彼此都要「合作」、「團結」。可見,孔德以此來抹殺二者的矛盾和對立,企圖取消階級斗爭。孔德認為,國家可以把各種私人勢力聯合起來以達到共同的目標。為此,就要用團結的精神來教育人們,培養人們相互關系的感情,以保證社會的「秩序和進步」。為此,孔德認為要建立政治的權威,即社會政體,由它來代替貴族政體和無政府的共和國,還要建立精神的權威,由實證主義哲學代替神學和形而上學。孔德認為,在社會政體下,社會財富歸「產業家」即資產階級,社會由他們領導和管理。無產階級只能服從這種管理,只能社會盡義務而沒有任何權利。孔德希望建立的是等級制度和獨裁統治,人們之間(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是從屬關系。在這里,沒有人權、平等、自由。這實際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寫照,他力求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統治。
3、孔德的生平簡介
孔德(1798~1857)
Comte,Auguste
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西方社會學的創始人。1798年1月19日生於蒙彼利埃城 ,1857 年9月5日卒於巴黎 。16 歲進入巴黎綜合技術學校學習。1817年成為空想社會主義者 C.H.de 聖西門的秘書和合作者。後因觀點相左,兩人分道揚鑣。1826年設館講授實證哲學。
1798年1月19日,奧古斯特
4、仙學的仙學養生家孔德
<
5、孔德在哪一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會學這個新名詞
孔德在作品《實證哲學教程》中首次提出社會學這一概念。
1798年1月孔德(英譯Auguste Comte)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1817年8月,他成為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秘書。
1830年,《實證哲學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後其他各卷(共六卷)陸續出版。1838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
《實證哲學教程》第一次從哲學高度系統地論述了作為一種方法論的實證主義的認識論基礎,確立了實證主義在科學史上的地位,並把這一方法論應用於人類社會歷史研究。
《實證哲學教程》的出版,標志著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社會學的產生。孔德在書中對社會學的對象和方法,以及在人類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構想,不斷為後人所補充和修正,對社會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養生家孔德擴展資料:
歷史貢獻
孔德開啟了社會學實證主義傳統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為E.迪爾凱姆等人從不同方面加以繼承和發展,成為100多年來西方社會學發展中的主流。
由於學術和歷史的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成分。但是他的實證科學理想,激發了後來幾代人為把社會學變成一門科學而辛勤努力,使這門相對較晚出現的學科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把他尊為社會學的創始人、奠基人,或認為是社會學的命名人。
6、奧古斯特·孔德的人物概述
奧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孔德」舊一譯「喀謨德」)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和實證主義的創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1817年8月,他成為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秘書。1830年,《實證哲學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後其他各卷(共四卷)陸續出版。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1844年孔德遇到對其理論發生重大影響的德克洛蒂爾德·德沃。受德沃影響,孔德創立「人道教」,並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實證主義學會」。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逝世。
他指出:人類社會有統一性。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工具。因而理想社會應該是人人都有實證思想,企業家或科學家當主管,科學用來指導生活,沒有戰爭,很有秩序的工業社會。在那兒,大家有統一的信仰,教權很重,人人都輕視世俗中按才智區分的地位,而重視精神上的地位。
過去的社會和此時的社會是不完美的。但會進化到理想社會中去。進化的動力是差異性。個人無法改變歷史。社會大於個人,語言、宗教、所有制、人數與財富,都在傳承、支撐著社會。分工對社會有利有弊,社會現象之間彼此聯系,有一定的功能,理想社會會自動實現。
7、孔德是誰?
奧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2月17日~1857年9月5日)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的創始人。
1798年2月孔德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1817年8月,他成為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秘書。1830年,《實證主義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後其他各卷(共四卷)陸續出版。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1844年孔德遇到對其理論發生重大影響的德克洛蒂爾德·德沃。受德沃影響,孔德創立「人道教」,並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實證主義學會」。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逝世。
他認為人類社會有統一性。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工具。因而理想社會應該是人人都有實證思想,企業家或科學家當主管,科學用來指導生活,沒有戰爭,很有秩序的工業社會。在那兒,大家有統一的信仰,教權很重,人人都輕視世俗中按才智區分的地位,而重視精神上的地位。
8、孔德是如何理解科學的真正任務是什麼?
從表面上看,孔德是在堅持知識的實證性和科學性,實際上他反對去研究現象背後的本質和原因,他認為這些問題應交給形而上學家,也就是哲學家或神學家去論證,這就完全把科學的真正任務搞錯了。
9、概括孔德被譽為社會學之父的理由
奧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實證主義的創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整個19世紀,值得一提的法國社會學家屈指可數,但作為實證主義的創始人,社會學之父的奧古斯特·孔德(AugustComte,1798-1857)卻當之無愧.他創立的實證主義學說是西方哲學由近代轉入現代的重要標志之一。
10、孔德的大事年表
1798年2月孔德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中級官吏,任蒙彼利埃稅務總署的代理人。
1807 ---1814(9-16歲)在蒙彼利埃上中學。
1814---1816(16-18歲)在綜合工科學校求學,學習成績冠南方學生之首。
1816年4月,王朝復辟政府懷疑綜合工科學校為雅各賓派,決定暫時關閉該校。孔德回蒙彼利埃數月,在該地醫學校學習醫學及生理學,以後又回巴黎,在巴黎教授數學謀生。
1817年8月,孔德任聖西門秘書,與聖西門合作並成為他的朋友至1824年。。
1820年4月,在《組織者》上發表《現代史簡評》。
1829年1月4日孔德重新講授《實證哲學教程》。1830年《實證哲學教程》第一卷出版。其餘幾卷先後於1835年、1838年、1839年、1841年和1842年出版。
1826年設館講授實證哲學。
1830年,《實證主義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後其他各卷(共四卷)陸續出版。
1831 年孔德在第三區區政府義務講授大眾天文學,從1847—1848年止。同年,孔德在綜合工科學校謀求分析課教授職位,但未果。
1832年被任命綜合工科學校分析與機械課輔導教師。
1833年孔德向基佐要求為他在法蘭西學院謀求科學史教授職位,但遭拒絕。同時,他在綜合工科學校謀求幾何學教授職位, 也因他有共和思想而遭拒絕。
1836年被任命為綜合工科學校主考人。
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同時與其夫人最終分手。
1843年《解析幾何學淺論》出版。
1844年《大眾天文學的哲學論述》的前言《實證精神講話》出版。
1845年「無比美好之年」。這一年孔德向克洛蒂爾德.德沃表示愛情,但她只同意建立友情,說「無法超過友情的限度」。
1846年4月5 日,奧古斯特·孔德目睹克洛蒂爾德·德沃病逝,此後,孔德對她一直真心崇敬。
1847年孔德是出人性宗教。
1848年「實證主義學會」成立。《實證主義總論》發表。
1851年孔德失去綜保工科學校輔導教師職務。《實證政治體系或論創建人性宗教的社會學》第一卷出版。其他各卷陸續於1852年、1853年和 1854年出版。
1857年9月5日,孔德在巴黎默西厄-勒-普蘭斯路10號逝世。死時他的學生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