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曾國藩養生之道

曾國藩養生之道

發布時間:2020-07-25 12:26:16

1、曾國藩的處世哲學有哪些?

曾國藩早年有較濃厚的理學思想,但他並不是一個純粹的理學家,特別始至咸豐年間,由於治政和帥軍的需要,迫使他從理學的氛圍中解脫出來,對各種思想廣取博採,根據所需到理學之外去尋求新的治術,申韓之法、老莊之道等,都紛至沓來,為其所用,甚至容納西學,自覺不自覺地走向了對固有的傳統文化的部分否定。因此,曾國藩的思想是隨時而變的、是龐雜的,他遠不是一個純儒。

忠信第一

仁義第二

禮治第三

恕忍第四

謙謹第五

剛柔第六

靜養第八

沉穩第九

渾含第十

2、曾國藩的為人之道?

曾國藩修身十二條
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里 ,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持神敬肅: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神情端正嚴肅,時時刻刻都要警惕、檢查自己是否出現了閑雜或不良的念頭。平日閑居無事時,要寧靜安泰,不要想身體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須做到專心致志,不存雜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狀態,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機,就像早晨的太陽一樣。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念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靜坐養性:每天不限任何時間,必須靜坐一小時以上,體驗聖人所教誨的仁心,使思慮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結,就像寶鼎一樣鎮定而不可動搖。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粘戀。
起床要早。天色剛亮就趕緊起身,醒了以後一定不要有留戀安逸甚至淫邪的念頭。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務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
讀書要專一:一本書還沒有讀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書籍。東翻西閱地隨意讀書,對自己的道德學問沒有一點益處,不過就是一個只求知識而沒有道德的人。每天必須圈點十頁。
五、讀史:丙申年購《二十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憚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後每日圈點十頁,間斷不孝。
攻讀史書:我在丙申年購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對我訓誡道:「你為了買書而向別人借錢,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賠補還賬,你若是能夠仔仔細細地圈點閱讀一便,才算不辜負我的一番苦心啊。」從此以後,我每天都仔細讀上十頁,如果稍有間斷,就是對父母不孝。
六、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說話謹慎:對此要時時刻刻細心留意,這是為人處世的第一等功夫。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培養自己的真氣:能夠做到內外統一、光明正大之行,沒有奸詐計謀、行險僥幸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夠說得出口,只有這樣,才能將真氣存蓄於丹田之中。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諭:「節勞,節欲,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保持身體健康。十二月接到的家父手書上說:「(要)節制操勞,節制慾望,節制飲食。」所以,時時刻刻都像養病時一樣地保養自己的身體。
九、日知所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讀書,都要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不要刻意地從書中謀求深意,否則,就是曲從於他人。
十、月無亡所能:每月做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每月都能有機會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本領:每個月必須做詩歌或短文數首,用來檢驗所學理論是多還是少,所培養真氣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懶惰遲延,這樣最容易使自己的遠大志向喪失殆盡。
十一、作字:早飯後做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習練書法:早飯後必須練習書法一小時。而且,所有文字方面的應酬,都可以作為練習書法的機會。凡是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許留待明天去做,事情越積越多,就會越難以清理。
十二、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夜晚不出家門:出門應酬玩樂,會使人荒廢修養功夫,會使精氣耗損、神情疲憊。所以,這種不良習氣必須徹底戒除!
(相當重要)

3、學習曾國藩如何讀書

曾國藩被人們稱為一代大儒,與他一生勤於讀書、善於讀書有關。曾國藩一生好讀書,是所有研究他的學者們所公認的,也被世人所稱頌。他關於如何讀書的許多著名論斷,現在對讀書人仍有借鑒價值。 讀書伴隨著曾國藩叱詫風雲的一生。 曾國藩在道光十五年到京城參加會試之前,讀的是「子曰詩雲」,應該說,這個時期的曾國藩對學問涉獵不廣,研究不深。連續兩次會試不第後,在回鄉的途中看到一套精刻二十三史,竟然從同鄉易作梅處借了銀子買了下來。到家後,曾國藩認真研讀這套經典,學識逐漸得到新的長進,終於道光十八年進翰林。 據說這套二十三史在當時的價格可不菲,曾國藩的父親非但沒有責怪他,還爽快地答應替他償還。曾國藩一家為了償還老鄉易作梅的借款,負債奮鬥了幾年時間。 在京為宦的十二年裡,曾國藩仍沒有放棄學習,最出名的是他的「剛日讀經,柔日讀史」。這句話的原句子為「有酒學仙.無酒學佛;剛日讀經,柔日讀史。」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酒喝的時候過過仙人般瀟灑的生活,沒酒喝的時候就像佛一樣六根清凈,修身養性;當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靜的時候,就去讀些經書,以平心亂,當自己郁悶無奈的時候可以看些有關歷史方面的書籍用以振奮人心。 曾國藩的引用這句話是告誡他的子弟讀書必須持之以恆,沒有理由不讀書;同時也表達可以用讀書來調適自己的心情,做到收放自如。這裡面既有堅持讀書的韌性,也有灑脫有致的養生之道、樂生之情。 在京城的十二年,曾國藩廣泛閱讀,廣交朋友,他經常和一些良師益友在一起切磋如何讀書,讀什麼書,這些都為他日後在軍事、政治方面的傑出表現奠定了堅實的學識基礎。 說曾國藩是活到老,學到老,一點兒有也不為過。 1872年,是曾國藩生命的最後一年。這一年有一天,他的好友,也是前河道總督蘇廷魁路過金陵,曾國藩雖然年老有病,但對待他認為是真正的朋友,是非常有禮貌的,他執意親自坐轎子去迎接蘇廷魁。在轎子中,曾國藩仍然在背誦「四書」,沒有想到的是,曾國藩在背書的過程中出現中風現象,隨後不得不回寓所。他身體稍微康復後,就又開始讀書,就這樣斷斷續續地讀書到他去世的那一刻。他的子女在整理他遺物時,發現他去世的前一日還在閱讀《理學宗傳》中「張子」一章,並且寫下了日記,這也是曾國藩生平留下的最後的文字。 曾國藩對如何讀書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曾國藩主張讀書要專注,也稱曾國藩的「耐」字訣。曾國藩曾說:「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他要求讀書要做到:「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意思是讀經以明理,讀史以知事,除了這兩個目的,就沒有什麼可學的了。這也道出了學習應該有正確的目的,不能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讀書。曾國藩的讀書「耐」字訣,對於讀書囫圇吞棗的人,對於讀書只圖數量,不重質量的人不無啟發。 曾國藩的「讀書之法包括'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並且還形象地比喻這四者之間的不同和相互關聯。曾國藩拿富人之家積累糧食為例:看書,就好像是在外做生意,可獲得數倍利潤;讀書就是守財,不輕易花費。同時,他還用戰爭來比喻看書和讀書。他說,看書,就是佔領,就是開拓;讀書,就是挖戰壕,堅守。意思是看和讀是有區別的,也是相關聯的,不可偏廢。而寫和作,是看和讀的消化吸收和運用,是看和讀的目的所在,是升華,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尤其可以看出,曾國藩的「看、讀、寫、作」是讀書過程中必須要統籌的四個方面,否則,就是不會讀書,或者說讀書沒有效果。 因此說,讀書是一項綜合活動,只讀不看,或只看、讀,不寫作,都是不科學的。 曾國藩強調讀書時心急不得,因為積累學識不是一蹴而就的。「凡讀書有難解者,……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這大概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熟能生巧」意思吧。 曾國藩懷著一顆虔誠的心讀書,在讀書問題上是有著宗教般情懷的。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讀書要有正確的目的,曾國藩的讀書觀的確值得所有讀書人借鑒。 曾國藩曾說:「讀書之道,聞道而夕死,殊不易易」。意思是通過讀書,早晨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死了也不遺憾,要做到這一點真的不容易。這不是宗教情懷,又是什麼呢?而對於我們那些想靠讀書出人頭地的人,是何等的諷刺啊。 對於如何讀書,曾國藩是有著正確的指導思想的。 曾國藩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讀書要做到有志、有識、有恆。有志則不會甘落人後;有識則知道學海無邊,學問無窮,就不會驕傲自大,就不會像河伯觀海、井蛙觀天那樣沒有見識了;有恆就會把事情做成。 「志」是志向、眼界,「識」是見識、見解、胸懷,「恆」就是恆心、決心,這三者在讀書時缺一不可。 曾國藩一生盡管讀書萬卷,學富五車,但是在說到讀書問題時卻非常謙虛。

4、曾國藩為何嚴於治家而疏於治世

who says??????
百家講壇《曾國藩家訓》節目不錯!!!

評價曾國藩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一種最高理想境界。「立德」和「立言」於曾國藩而言,以他的個人努力及發展情形來看,這些似乎都不在話下。唯有「立功」一項,只有幫助清廷剿滅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才有可能做到集治身、治學、治家、治世、治政、治軍於一身,從而達到為師、為將、為相的所謂「完人」。
一、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製造業的先聲;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
曾國藩自稱:「鄙人乃訓練之才,非戰陣之才」,他教導士兵「說法點頑石之頭,苦口滴杜鵑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練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主義的隊伍,他作《愛民歌》傳唱,使湘軍聲威大震,毛澤東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即以此為藍本,蔣介石黃埔建軍時,也將他的《愛民歌》印發學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國國情,寫一篇《討粵匪檄》,使許多知識分子脫去長衫,率瓴黑腳桿的相實農夫,投到湘軍的旗幟之下,同太平軍作戰並取得了最後勝利。

三、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四、陞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穩之楷模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這是因為,第一,他陞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借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歷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五、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國藩一生致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捨出謙遜的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爭謀職位。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

六、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象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七、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
曾國藩在同輩士大夫中「屬中等」,頗為鈍拙,但他志向遠大、性格倔強、意志超強,勤學好問,非常人所能及。他從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撥於流俗」,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一生中沒有一天不監視自己,教訓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著「拙誠」、埋頭苦幹,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勵,堅持到底。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訣。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氣勢上下功夫,「氣能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後,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鍾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斗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選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制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後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曾國藩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

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昧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5、為什麼晚清曾國藩被稱為「完人」,他這八種功夫一般人

為什麼晚清曾國藩被稱為「完人」,他這八種功夫一般人做不到!

一、讀書

曾國藩說人的氣質,是先天生成的,但是此種氣質可以通過讀書來培養,所謂:「書味深者,面自粹潤。」
曾國藩每天堅持讀一卷《資治通鑒》,堅持不斷可見一斑。
二、日記

曾國藩從29歲時起,至一生持之以恆記日記,他說一個人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能放下身段,堅持下去,才能不斷精進。
三、靜坐

靜坐之法,古以有之,不分時間,每日靜坐四刻,古時的一刻是二十分鍾,四刻就是一個小時。此乃養生之道,也是延年益壽之根本。
四、習書

寫書法是修身養性重要之良法,這與書法時的狀態有關,也與書法這一藝術相關,人在寫書法時候會呈現一種氣功態,這種氣功態會使人氣脈順暢,正氣浩然。
五、早起
朱子家訓裡面說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人之動息能與天地運行之道相契合。
六、筆記
曾國藩一生勤於讀書,除經史外,常隨手摘記,使得他的讀書精深有用。曾國藩曾說:「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訓,不手抄則不能記。」曾國藩喜歡讀史,曾寫成《歷代大事記》數卷,以此作為重要的讀書方法。
七、改過
曾國藩早年有睡懶覺、抽煙兩大毛病,後來積極改過,從不再犯。這是常人很難做到的。
八、慎獨

慎獨是修身第一要務,一個人獨處之時能安定其心,為所當為,為所不為。慎獨以心安~

6、曾國藩有哪些文武之道?

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晚清重臣,湘軍之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戰略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1811年,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

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勤奮好學,孜孜不倦。至1832年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此後,連考兩次會試不中。

1838年,28歲的曾國藩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10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

曾國藩就是這樣堅韌不拔地沿著這條仕途之道,一步一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運動已席捲半個中國,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

1853年,曾國藩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在團練湘勇期間,他嚴肅軍紀,開辟新的軍隊,他先後將5000人的湘勇分為塔、羅、王、李等十營,先後將團練地點由長沙遷至湘潭,避免與長沙的綠營發生直接矛盾。

1854年,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我國南方地區軍事力量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後來,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20000人,淮軍60000人,配備了洋槍洋炮,使湘軍力量大大加強。湘軍將帥之廉勇,軍紀之嚴明,是其勇猛善戰的重要原因,亦使湘軍威震天下。由此,戰亂各省紛紛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風,後人有「天下無湘不成軍」之說。

1868年,曾國藩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制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

1871年8月,曾國藩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11月抵上海。

1872年,曾國藩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遣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

曾國藩是一位政治家,對「康乾盛世」後清王朝的現象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

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魚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

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濟虛,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

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

受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我國,認為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

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如他說過購買外洋器物、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等。

曾國藩是理學家,在文學上主張理、詞章、考據三者並重,有《曾文正公家訓》行於世,其奏疏,信札、詩文輯為《曾文正公全集》。

曾國藩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系,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贊。

曾國藩宗法桐城,但有所變化、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益,兼聽而不失聰。

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國藩寫有格言12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還非常注重人格修養,他的人格修煉體現在五個方面:

首先是誠,為人表裡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第二個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第三個就是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第四個字是謹,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個字是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

曾國藩對養生也有獨到見解,他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為眠食有恆,二為懲忿,三為節欲,四為每夜臨睡前洗腳,五為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4字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為此,曾國藩還總結了「日課十三條」:

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里;應事時,專一不雜;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片刻,來復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四、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五、讀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六、謹言:刻刻留心;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八、保身:節欲、節勞、節飲食;九、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身過、心過、口過,皆一一記出,終身不間斷;十、日知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十一、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十二、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當做自己功課;十三、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國藩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傳於世。另著有《為學之道》、《五箴》等著作。據說,曾國藩還曾著有《挺經》。

7、曾國藩全書

曾國藩全書曾國藩(1811——187 2),原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謚「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
毛澤東年輕時,曾對曾國藩傾服備至。他1917年給黎錦熙的信中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毛澤東手書的「潤之珍藏」。
蔣介石也對曾國藩極為推崇。蔣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僚屬:「應該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書札」,「曾文正家書及書札……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他審訂《曾胡治兵語錄注釋》時說:曾氏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在黃埔軍校,他以曾國藩的《愛民歌》訓導學生說:「我認為曾、左能打敗洪、楊的道德學問,精神與信心勝過敵人。」
我們編纂的《曾國藩全書》通過對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曾國藩的為官、治兵、處世、治學、修身、治國、齊家、監相、理財、家書等多個方面深層次的剖析,以原譯文對照的形式將其一生的思想提煉、融通,形成此套《全書》,曾氏一家的著述繁多,目前已經出版的諸多曾國藩文集也已卷軼浩繁著稱,有鑒於此,為了方便讀者本書之宏旨在於:取其最重要、最具社會影響力、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成就展現給讀者,故不求面面皆到,僅將曾氏一生所涉及的各個領域作一全面整合。我們認為,曾國藩在以下各方面的一些思想值得記取。
在為官方面,曾國藩以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政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
在治兵方面,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軍——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並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各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化。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
在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欲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需在「淡」字上著意,「不持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望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國藩全書在治學方面,曾國藩造詣極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氣勢上下功夫,「氣勢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後,剪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在修身方面,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養身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在治國方面,受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見解,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在齊家方面,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對權重勢大的曾國藩很是猜忌,曾國藩為表明心跡,有違本性,刊印《家書》。他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儉持家,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在理財方面,至於關系國運民生的經濟政治,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
總之,曾國藩一生的諸多思想至今仍有著現實意義。細讀此本,才能領略其中精深的哲理。
由於編者的水平有限,在編纂過程中難免會有錯漏之處,誠希讀者、老師等不吝賜教。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丁春生
2002年11月於北京一得齋
2 內容簡介
曾國藩全書《曾國藩全書》包括曾國藩的為官、治兵、處世、治學、修身、治心、齊家、鑒相、理財及家書。
為官 (堅忍第一、勤廉為本、馭人之術、保全之法)
治兵(勤練兵、 善用將、重攻守、鼓士氣、常撫民)
處世(處世通則 忍而謹慎、慎擇師友 善待他人、廉潔自律 忠厚誠敬)
治學(恆學傳家、溯學為止、論學之法、韌學至佳、專學而盡)
修身(積忠恕之德 養浩然之氣、怡情養性 風雅自娛、飲食起居不紊 調養滋補有方)
治心(內聖篇、堅忍篇、剛柔篇、廉矩篇、詭道篇、久戰篇、藏鋒篇、礪志篇、家范篇、明強篇、勤敬篇)
齊家(養謙儉、舉孝娣、教子弟、和家庭、濟戚貧、睦友臨)
鑒相(鑒骨、鑒容、鑒情、鑒眉、鑒聲、鑒氣)
理財(理人為先、[移財有方、酌盈劑虛、慎字為誡、當緊則緊、用財精細)
家書(修身養家、為政家書、持家家書、理財家書、處世家書)
3 人物介紹
曾國藩全書曾國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雖已去世一百餘年,提起曾國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這句話從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國藩的個人作用和影響。
曾國藩出生於清代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同年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為優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轉衰、內憂外患的動盪歲月里,既無家學,也無根底,卻以一介儒生,僅憑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舉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查中科事務、禮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後升至總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以儒家思想治軍,講仁守義,自籌湘軍,另立綱紀。他創作的《愛民歌》,使湘軍士兵行為有所遵循。他寫的《討粵匪檄》文,鼓動了不少知識分子脫下長衫,心甘情願地投入同太平軍的作戰中。他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殘喘。他學習西方文化,整肅政風,「匡救時弊」,心存高遠,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廉服人心,遠權避禍,重禮慎法,編織了最結實的關系網。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薦保舉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餘人,實現了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業。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內,連跳七級,37歲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榮者,清代僅此曾國藩。他官做得最穩,侍奉了道光、咸豐、同治三代君王,歷時34年,恩寵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的美譽。他君子為學,明道經世,寧靜致遠,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書》,堪稱中國古代家教範本。

8、曾國藩的主要成就

1865年,曾國藩在攻克天京後,被封為一等勇毅侯,加太子太傅,權勢極大,功高震主。清朝對其極不放心。咸豐帝曾在湘軍克復武漢時嘆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曾國藩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歷史知識,他熟悉歷代掌故,因而在擊敗太平天國後,一方面自裁湘軍,一方面把家書刊行問世,藉以表明自己忠心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古人避禍方式種種,卻少見有藉助家書以自表心跡的先例,曾氏刊行家書,以示無隱,韜光養晦,潔身自保,而且可以減輕朝臣的猜忌,確是一招高妙的修身處世之道。此外,作為一個受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思想濡染的人物,曾國藩更看重身後的名譽。而刊刻家書,流傳後世,是另一種更大的表明心跡,是一種大智慧。《曾國藩家書》自刊發後便風靡不衰。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0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等十大類。曾國藩的家書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了當時的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談到了官場、僚屬、朋友、鄰里之間的種種關系,還說明了為學、讀書、作文等方面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這些信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一個人應當怎樣修身、做人、處世。其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活潑,隨想而至,揮灑自如,沒有虛偽和造作,真切感人,於平淡中孕育真知良知,凝聚的人生思考,修身齊家處世的精闢見解,足以反映他高超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更足夠後人鑒賞。
讀曾國藩的家書,可以發現這位為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已經大紅大紫的欽差大臣,竟有「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為計」這樣的自我告誡,透露出曾氏的精明和清醒,蘊涵著他對「狡兔死,走狗烹」的警覺。他教誨子侄「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將相無種,聖賢豪傑亦無種」,這些話也十分耐人尋味。讀曾國藩的家書,好像聽見他在耳邊娓娓道來,看不到絲毫厚黑、狡詐,也不會覺得他是一個政治家。家書從曾國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職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30年。除了思想漸趨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讀書時一樣,始終以讀書人自居,這決定了他對周圍事物的看法,也成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表述的對為學、作文、歷史等等的認識,有很多經驗值得後人學習,按現在的話說,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和領悟能力。他科舉出身,卻深得教育大義,因此他在家書中對自己官場得失談得較少,而始終牽掛在心的是子弟的學習。同時,他官學並舉、胸懷大略,時時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謙遜、做事勤勞;對弟弟、兒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功夫力透紙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曾國藩關於修身養性有很多真知灼見,包括立志、求知、敬恕、忠信、反省、慎獨、謹言、有恆、勤儉、謙虛等內容,其目的在於:始於修身,終於濟世。曾國藩認為做人之道關鍵在於「敬恕」二字,所謂「敬」,一要做到無論在多少人面前,無論在大、小人面前都不能傲慢,這叫泰而不驕;二是衣冠整齊、態度儼然會使人望而生畏,這叫威而不猛。「恕」字要做到完美的境地,待人仁厚有禮,終身謹慎小心。如果行為得不到別人的贊許,就應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曾國藩一生孜孜於克己之學,師從理學大師唐鏡海後,更是自律甚嚴。曾國藩一貫重視道德修養,總結了修養為八德:勤儉剛明孝信謙渾。勤儉剛明四字,皆求諸己之事;孝信謙渾四字,皆施諸人之事。曾國藩還主張自修求強,不斷修正自我,完善自我,進而戰勝自我。通過自修而完善,是君子所珍惜和追求的境界。自古以來,多少鍾鳴鼎食之家相繼敗落,都是因為子孫驕奢淫逸所致。曾國藩出將入相,最擔心的就是子孫長處於富貴鄉里,習慣過一種寄生蟲似的生活,漸漸蛻化到不可救葯的地步。他隨時隨地言傳身教,苦口婆心地訓導諸弟諸子諸侄克勤克儉,不可懶惰奢靡。
作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曾國藩的官位不可謂不高,權勢不可謂不重。他位列三公,封侯拜相,是晚清時期一位炙手可熱的人物;他掌握著一支訓練有素的湘軍,一時權傾朝野,威震大江南北。在這樣的環境中,他沒有躊躇滿志、趾高氣揚、飛揚跋扈、為所欲為,而是居高思危,謹小慎微;在飛黃騰達之時,官運亨通之際,時時想著退路,處處考慮到罷官。這就是他的處世哲學之一。在「朕即國家」、爾虞我詐的封建時代,他深知權高震主將會給自身帶來的危害,所以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之後,立即向朝廷提出了解除自己職務的請求,表現了不居大位、不享大名的思想,認識到享名太盛必多缺憾。但是他得知滿族御史參劾他力求解職是恃功驕惰時,就馬上乖乖赴任,表現出靈活圓滑的處世態度。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他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對待家人,曾國藩則提出了一般平民所應遵循的處世原則,要求他們嚴格奉行,謹慎恪守,不能有絲毫懈怠。不以勢利對待親友,不以盛衰對待故舊,也不因恩怨疏遠他們,是曾國藩在處理親友關繫上提出的處世之道。即使對一些他不滿意的人,和一些已經產生了嫌隙隔閡的人,也不因一個人而影響了整個家族的關系。對待一般人,曾國藩提出了平等待人的主張,居鄉要全守鄉間舊樣子,不能摻半點官宦習氣;對待長輩要力盡孝心、恭謹欽敬;做晚輩要有孝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國藩在家書中大力倡導;對待兒孫輩他強調不要太嬌慣,認為「愛之反以害之」。
在「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封建時代,曾國藩步步高升,得以善終,完全憑仗他高明的處世之道。曾國藩一世都生活在官場中、軍旅里,他的處世之道當然是一個封建官僚,尤其是一個高級官員在復雜的世事中總結出來的。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與曾國藩養生之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