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養生學有幾個特徵? 2、從那三個方面反映健康長壽的基本生理特徵?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特點可以歸納為如下六個方面:
一、重視厚德養生。
中醫養生學強調道德修養對於養生長壽的重要性。德高者壽高,這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論語·雍也》及《孔記·中庸》中均記載孔子關於仁者壽的觀點,認為仁慈的人,有愛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長壽。老子把慈善、節儉和不為天下先,視為人生三件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樣重視道德修養。莊子論養生也是強調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愛之心不僅自己健康長壽,也能使他人健康長壽。為君者仁,則其民亦壽。《漢書·董仲舒傳》說:堯舜行德,則民仁壽。上行下效,全社會都具有真誠的愛心,自然能出現一個健康長壽的社會。崇仁修德,這便是內養正氣,屬於養生學之養神養心的范疇。
二、強調中和有節。
中國傳統養生學始終視中和節度,無太過、無不及。過猶不及。比如動靜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如此即可達到陰陽氣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長壽。漢·華佗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能使極耳。」這正是中和原則的體現。晉·陶弘景說:能中和者必久壽。中國古代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養生保健體操都體現了中和的追求。中醫養生學主張通過適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時候用葯物調整人體之偏使其氣血陰陽歸於平和。
三、以養氣為要。
氣是中國醫學特有的概念。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養氣。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化生的,因此養生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保養人體之氣,以保養正氣為本。
四、強調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發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現的繼發症。《黃帝內經》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則。所謂治未病,簡言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即當未病之時,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而在既病之後,要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發展、傳變、惡化。由此可見,從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義看,它與養生學的內容相一致。從第二方面的意義看,如果患者自覺的或在醫生的指導下,採取葯療、食療或起居、氣功、體操等方法防止疾病發展,促進恢復,那也是養生行為。張仲景的「養慎」說就是治未病思想。《金匱要略》第一篇就提出這種思想。養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內養正氣。「治未病」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學家所重視。
五、重視飲食養生。
歷代養生家都最為重視飲食養生。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見《千金要方·食治·序論》)本文重點講一講醫學之聖張的飲食養生。在《金匱要略》中,張仲景特別強調了飲食養生的意義,他說:「凡飲食滋味,以養於身。食之有妨,反能為害。」他指出,飲食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第一》一個節字,就將飲食應該注意質和量二個方面的合理性表達明白。節就是無太過不及。過食任何一種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導致臟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臟腑功能失調,疾病從而生焉。他還說:自非服葯煉液,焉能不飲食乎?切見時人,不閑調攝,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須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禽獸蟲魚禁忌並治第二十四》)這段話簡明扼要:人們的食物及飲食方法,適宜則對身體有益,否則便身體有害。珍惜生命者,應該善於通過飲食養生,對身體進行調攝。否則就可能引起疾病,影響生命的質量和數量。仲景又說:人體平和,唯須好將養,勿妄服葯,葯勢偏有所助,令人藏氣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氣之類,未有不資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敗。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難識。(見《千金要方·食治》)按照孫思邈的說法,他之所以作《食治》一卷,正是因為受到了仲景此段語言的影響。
張仲景的飲食養生法有如下幾個基本原則和內容:(1)攝取對生命有益的飲食物。(2)避免進食對身體有害的食物。(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4)注意進食時間。(5)注意食量。(6)食物與身體狀態相宜,如因身體之虛實而用補瀉飲食,補不足,損有餘。(7)掌握食物中毒解毒方法。
六、強調順天應時。
中醫養生學也十分重視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陰陽寒暑的變化。中醫學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人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靈樞·本神篇》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張仲景《傷寒論·傷寒例》說:「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人應該春養生發之氣,夏養成長之氣,秋養收斂之氣,冬養閉藏之氣。這是中醫「天人相應」觀點的反映。
2、俗話說養生「三分養,七分調」,這三分養,養的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養呢?
在中醫當中,講求的是陰陽調和。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有一句俗語叫三分外養,七分內調。這句話我只帶的意思就是當我們的身體出現失調,這樣的情況時,雖然說可以通過外部的一些手段來進行療養,但是更加主要的方式還是通過內部的調理。
而這個三分外養指的並不是某一種,或者某幾種療養的手段,只是指的當身體狀況出現失調這樣的情況時,人們所需要注重的一個比例。外養所佔的比例只是三分,更重要的是內調。而當身體出現了某種狀況的時候,也能夠通過一定的手段進行外養。
在平時吃飯的時候,要注重飲食的規律,還有營養成分的比例。通過充足的營養獲取,才能夠使我們獲得充沛的體力和精力。蛋白質,維生素,脂肪都是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但是也要注重一個比例的調和,才能夠使身體我得更好的狀態。
在平時的生活當中要注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不要有過多焦慮,煩惱以及緊張的情緒存在,這樣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要時刻保持樂觀開朗的狀態。積極的情緒能夠對自己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還能夠促進自己的身體機能。無論是對工作學習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睡覺之前可以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例如泡腳,這樣不僅能夠促進睡眠。還能夠起到養生保健的功效,也可以在泡腳水裡適當的加一些中葯,讓泡腳的效果更好。
3、養生 主要指的哪幾方面?
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4、健康包括哪三方面?
健康包括的三個方面,第三個就是社會適應。良好較強的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徵。
5、如何養生
6、養生觀包含哪些內容?
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主張養牛與自然界和諧統一。簡要地說,這一養生觀念包含二個方面的內容,以下分別作一分析。
1.養生要講究天人相應我國古典醫學名著《黃帝內經》首次提出「天人相應」觀。提出:人們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時也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之一,人體的生理活動受自然的影響而不斷地調整和適應。一年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由一年中陰陽消長所形成的,由於四時陰陽消長的變化,所以有舂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物發展規律。
自然界的復雜變化,也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各個方面。中醫學理淪認為,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自然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陰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而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取決於六經和五臟之氣的協調。
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與人體五臟六經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同應的。人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可見,對於大自然的各種變化,人們必須與之相適應。只有如此,才能順應自然,求得人體與大自然環境的統一而保持健康。這是養生保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的指導下,祖國傳統的養生學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順應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客觀規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舂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人們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舂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飢、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
2.養生需要形神合一「形與神俱」、「形神台一」,是中醫學的又一養生觀,其主旨在於強凋形體運動與精神調攝的統一。所謂形,是指人的整個機體的外在表現,是物質基礎;而所謂神則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以及生命活動的內在表現,是功能作用。神為形主,無神則形不可活。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它既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化,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又能調節臟腑等組織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平衡。
神為形生,無形則神無以生。神是形的產物,形是神的基礎。從病理上看,形的病變可導致神的異常,神的改變也可影響形的生理功能的變化。形與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體現出人的機體的整體辯證關系。
《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如,《素問·上古天真問》說「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並提出了外辟邪氣(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以養形,內養真氣以充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形.神合養方法。中醫養生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體的養生方法更是多種多樣,但歸納起米,實際上不外乎「養形」與「養神」兩種:
「養形」:主要指臟腑、氣備津液、肢體、五官九竅等形體的攝養,「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體完備,才能有正常精神的產生。養形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凡調飲食、節勞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攝生方法,以及體育鍛煉、氣功等健身運動,大都屬於養形的重要內容。「養形」須與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相適應。
「養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調攝精神。「養神」受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影響。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情志變化是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正常情況下,「神」是機體對外界各種刺激因素的「應答性反應」。它不僅體現了生命過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動,而且可以增強體質、抵抗疾病、益壽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動過於劇烈或持續過久,越過了生理的調節范疇,則會傷及五臟,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神不能離開形體,但形體若無神,則生命也就結束了。形與神是統一的,養生只有做到「形神俱在」、「形神共養」才能維護生命的健康長壽。
3.養生追求動態平衡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機體在內外環境的作用下,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維持的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的過程。內環境包括人體臟器的功能狀態、精神心理狀態等;外環境包括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地域、氣候)、社會環境等。平衡失調,就會導致器質性和功能性的疾病。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是在動態中進行的,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臟腑的動態平衡,認為達到平衡才能實現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之目的,所以養生追求的是平衡或者說是和諧。
①陰陽平衡陰陽,是中醫學里最重要的概念。所謂陽,…般是指活動的、上升的、機能亢進的,或屬於功能方面的;昕謂陰,一一股是指沉靜的、下降的、機能衰減的.或屬於器質方面的。陰陽有著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所謂協調陰陽,就是要使陰陽平衡、穩定,一『是指機體自身各部分問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二是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關於這一點,《黃帝內經》里早就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意思是說,只有陰陽和平固秘,精神才能活而不亂,如果陰陽分離決絕,人的精氣也就竭絕了。這是對人體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說明調和陰陽在保持人體健康,防止疾病的發生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祛病的前提.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
②氣血平衡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維系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以期平衡也就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③臟腑平衡人體復雜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是臟腑功能的綜合反映,養生就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素問.靈蘭秘典論》)就是說若人體五臟六腑在心的統率下,彼此相互配合使用,就能壽命久長。可見,養生必須保持人體所有的臟腑(尤其是心、肝、脾、肺、腎)功能活動正常。要保持人體臟腑功能的健全且活動正常,一是要保持五臟與外界環境相適應;二是要使五藏、六腑瀉,三是要及時運用中醫五行學說的規律糾正臟腑的偏盛偏衰。
7、養生是什麼東西
什麼是養生與保健?
中華民族有著悠遠流長的養生歷史,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重視養生之道,經過後世醫學家、養生學家的不斷總結、補充和發展,形成了不同的養生學派。傳統養生學的特點是,與中國古代哲學、傳統醫葯學密切相關,具有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擁有豐富的養生方法。如傳統的氣功,古老的太極拳、華佗的五禽戲都是用來修身養性的,《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是唯一以聖王命名的書,這就意味著生命之學、養生之道在我國古代文化中被認為 是帝王之業,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可見,養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們的先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認真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保健與養生是緊密相隨的,簡單的說,養生:保養身體;保健:保護健康。養生保健:保養護理身體的健康,使人長壽。養生保健是一種綜合的維持健康的行為,養生保健追求的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生命的長壽,還有身心的健康,生活質量的提高,人能活得更健康、快樂。
總之,養生保健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目的的科學理論方法。
二 、如何進行養生與保健
養生與保健的方法很多,養生方法的選擇和中醫的辯證施治一樣,每個人的正確方法可能都不盡相同。選擇不適合自己的方法,結果會適得其反,比如羊肉為食療補品但陰虛體質吃了適得其反,體質差的人選擇剛猛的硬氣功練習身體狀態一直不會改善。因此,養生保健,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同時,養生保健或者防病治病需要生活中全方面的調理,涉及飲食、起居、運動、心理、葯物等生活的各個方面,不是靠一個功法、一個祖傳秘方、一張食譜、一朝一夕就能有效,必須是長期的關注和堅持。
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適度運動、平衡心理等三個方面內容。此外還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環境等等。
一)合理膳食,平衡飲食
民以食為天。我們身體的營養主要靠「食」補充,需要每天科學的進餐,這是飲食營養。研究發現,人類的膳食結構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葷素搭配,且各種營養素的搭配也應均衡,應當多攝取植物性蛋白、澱粉和纖維,少攝取動物性蛋白和脂肪,同時還應少攝取糖類和鹽分。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飲食文化的國家,幾千年的農耕文明使我們有140種菜可以選擇吃,所以中華民族形成了以穀物豆類為主(五穀就是糧食,指大豆、小豆、小米、米、面),進食足量蔬菜,以動物性食物作為補充,兼食水果的中華民族傳統膳食結構。這種膳食內涵豐富,營養均衡,保健養生功效明確,也保證了膳食的平衡。合理膳食可以使人不胖不瘦,膽固醇不高不低,血粘度不稠不稀。
怎樣做到大致的合理膳食呢?有專家解釋十個字:「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
1、是一天一袋牛奶。我們中國人膳食有很多優點,但普遍缺鈣,缺鈣會導致三大症狀: 一是骨痛。缺鈣的人骨質疏鬆,骨質增生,腰痛,腿痛,老年抑鬱症、全身痛。 二是龜背。越活越矮,越活越收縮,歲數越大個子越小。 三是骨折,一摔跤骨頭就斷。正常每人每天需要800毫克鈣,而我們一般人的伙食里僅有500毫克鈣,缺少300毫克鈣,一袋牛奶的量正好補充足了。
2、是250克到350克碳水化合物。六兩至八兩的主食,這六兩到八兩不是固定的。比如,有些年輕人、重體力活者,就要多吃一點,而體力消耗很輕,不用說一斤半,二兩就夠了。
3、是三分高蛋白。人不能光吃素,或光吃葷。蛋白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三分到四分正好。比如一分就是一兩瘦肉;或者二兩豆腐;或者二兩魚、蝦;或者二兩雞和鴨;或者半量黃豆。蛋白過多,消化不良,造成腸道毒素太多,也影響腎臟;蛋白質太少也不行,會出現營養不良,導致很多疾病。什麼蛋白質最好呢?魚類蛋白質最好,吃魚越多,動脈越軟,冠心病、腦中風越少。
植物蛋白大豆(黃豆)也很好。「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大豆中起碼有治療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等5種抗癌物質,大豆含有大豆異黃酮,作為植物雌激素,可預防治療乳腺癌。對女性特別適合,對於補充生理性的雌性激素,植物雌激素是非常安全的,不像動物雌激素那樣會誘發癌症,建議女性要常喝豆漿。
4、是有精有細不甜不咸三四五頓七八分飽。粗細糧搭配,一周一、兩次粗糧,如棒子麵、老玉米、紅薯這些東西。三四五頓是指每天吃的餐數。七八分飽最重要。俗話說:「一頓少一口,活到九十九」, 「要想身體安,三分飢和寒。
5、是500克蔬菜和水果。500克蔬菜和水果就相當於八兩蔬菜二兩水果,新鮮蔬菜和水果含豐富維生素經常吃預防癌症最好。人體需要弱鹼。什麼是弱鹼?蔬菜、水果。
A 、「紅」是一天一個西紅柿。可以減少前列腺癌45%。吃熟的最好,因為番茄、紅薯是脂溶性的。如果這個人情緒低落,那麼吃點紅辣椒可以改善,紅辣椒是改善情緒減輕焦慮的好東西。
B、「黃」是什麼意思呢?中國人的膳食結構一般都缺鈣和維生素A,其表現為:小孩感冒發燒,扁桃腺炎;中年人癌症,動脈硬化;老年人眼花,視力模糊。補充維生素A可以使兒童增強抵抗力,對視網膜好,老人眼睛不花。含衛生素A最多的是胡蘿卜、西瓜、紅薯、老玉米、南瓜、紅辣椒等,也就是紅黃色的蔬菜。
C、「綠」是什麼意思呢?飲料里茶最好,茶中綠茶最好。綠茶里有茶酡酚,而茶酡酚是抗癌的。同時綠茶中含有一種抗氧自由基的物質,能延緩衰老,延年益壽,因此,越喝綠茶越年輕。喝茶能到能減少腫瘤、動脈硬化。
D、「白」是指燕麥粉、燕麥片。燕麥粥不但降膽固醇,降甘油三脂,還對糖尿病、減肥特別好。
E、「黑」是指黑木耳。黑木耳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黑木耳吃後能使血液變稀,不容易得腦血栓和冠心病。一天5克至10克,每次吃一點,做湯做菜都可以。
http://www.cnbmys.com/ys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