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的道教養生
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長期以來被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家走向極端,因為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家思想中有這些歷史局限性和消極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其實,今人的這些觀點是極端錯誤的。要正確理解道家思想中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老子的「無為」學說,當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們多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按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其實現代詞彙里的「消極」和「積極」,都是以訛傳訛被人們約定俗成地誤解了。消極,就是消除偏執和極端,是非常對頭的行為;積極,就是強化偏執和極端,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既然已經以訛傳訛,實在無可奈何。只望細心研究的人,讀到此處,知道有人糾正即可。
1.少私寡慾
《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這種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貴柔、返璞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3.形神兼養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病、防病的。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中說:「昔在皇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表面上,這個描述是說黃帝跟我們普通大眾不同,一生中每個階段都遠遠超過眾人——剛生下有神靈,柔弱時就能夠說話,幼小時就非常的迅速、果斷;長大後非常敦實、敏捷,成人後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其實,這不僅僅是說黃帝,而且是在說我們所有人——每一個人都是「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
小孩子都是手握著拳頭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這就叫「生而神靈」。剛出生的小孩是把拇指扣在裡面握拳。拇指都壓著一個穴位(在無名指和小指之間),即心經的少府穴。心藏神,心主神明,說明嬰兒是內含神靈,神氣不外泄的。所有人剛出時都由臍帶跟母親的精氣神連在一起,隨著「啪」的一聲把臍帶剪斷,人就變先天為後天。當人長大之後,手慢慢地松開了,之後的一輩子里有的人抓權,有的人抓名,有的人抓利,有的人抓錢,有的人抓人,最後逐漸老去,撒手而歸,撒手就沒有神靈了,神靈散掉了,人就死了。老子也發現了這個秘密,老子發現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雖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卻很堅固。所以提示我們,養生就要復歸,要慢慢地回歸到嬰兒的那個狀態去。
「弱而能言」是指柔弱的時候就會說話,我們試想小孩子剛開始說話時,都在說什麼?他們總在發問:「媽媽,我從哪裡來的?」還有的會問:「媽媽,人會不會死啊?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呢?」這是對生命本質的發問,這是終極的問題,是哲學問題。嬰兒問的都是哲學問題,一個人離哲學越近,就離嬰兒的狀態越近;離嬰兒的狀態近了,你想不長壽都難啦。而我們長大後問的多是世俗問題,比如我們總是問:「吃了沒有?」「你一年能賺多少錢?」「你住多大的房子?」我們失去了我們幼小時的童心和超脫,不再關懷生命本質,越來越失掉天真。今天,當我們吃穿不愁的時候,其實需要超脫一些,去關懷一下生命的本質,對終極問題發問,只有多考慮這樣的問題,你才能成為天真的人,才能長壽。
「幼而徇齊」是指幼小時做事情非常快,想做什麼就立即去做,不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每一個人小時候都是如此專注,比如說小孩子看到一朵花,他會一下把花抓住,不管花上有沒有刺,有沒有毒,也不管路有多麼的坎坷不平。可長大後,想要什麼,我們常常瞻前顧後、思左想右、猶豫不決、左右搖擺。考慮問題太多了,不再「徇齊」,做事情有意無意地背離真實、專一,煩惱漸生,健康受損。
所以,《黃帝內經》中描述黃帝的一生,實際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只是隨著長大,我們慢慢淡忘、失掉了「神靈」、「能言」、「徇齊」、「敦敏」,失掉赤子之心。而通過修煉,把我們越來越年老的生命回歸到兒童時代,復歸嬰兒的「敦敏」「徇齊」「神靈」,這就是養生。
養生困境
無人領導改革
重術輕學,信徒的素質難以提升
道士,要他演述科儀,可以長達三天三夜;但要他講經說法,則難以啟口,也難以維持半個小時。「學」與「術」嚴重失調。今日在台灣許多宮廟的住持,不僅看不懂道經,甚至誤把佛經當道經來誦念。宮廟的住持及信眾,普遍存在素質低落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形成,雖然原因很多,但是道廟重「術」不重嘉言錄》,一九八二年四月基隆十方大覺寺印贈等書,《印光法師文鈔》是收集印光文鈔最全的書,後來台中蓮社亦予出版,而不收錄此信,殆出自於為賢者諱的心態。印光受到太虛學生的攻擊,不止一次,印順《太虛大師年譜》民國十八年條雲:「時印老(五月二十九日)《復某居士書》,痛斥大愚。」可見除佛化青年會的傳單外,太虛剃度的弟子大愚也撰文攻擊過印光。
「學」,則是主要原因之一
「術」是指科儀、風水、占卜、命相。「學」是指對經書道理的闡揚。台灣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會,非常重視俗稱「山」、「醫」、「命」、「相」、「卜」等五術。山(仙道),指靜坐、煉氣、養生、葯餌、靈修等。醫(醫療),指針灸、方劑、推拿、食療、心靈治療等。命(算命),指紫微斗數、八字、四柱等。相(勘察),指手相、面相、骨相、名相(姓名學)、墓相(陰宅)、宅相(陽宅)、風水勘輿等。卜(卜卦),指易占、六壬、太乙神術等占卜術。這些流傳久遠的術數之說,自有它存在的價值,唯過度重視「術法」科儀,而不從哲理著手配合來論述,易使人誣指為迷信。「術」須有「學」來做領導、介紹,才不致流於庸俗低劣,且術越深,修持應越高,才不會以術為惡。「學」是指經書中的哲理要義。道經中不乏好的經典,有些談論義理,如《道德經》、《南華經》、《黃帝陰符經》、《太平經》、《周易參同契》、《抱朴子》、《清靜經》、《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斗經》、《南斗經》、《老子守庚申求長生經》、《受生經》、《玉歷至寶鈔》、《玉匣記》等等,這些均必須有人來加以簡擇,以古籍今譯的方式,將其義理及其對後世民俗的影響,介紹給世人。 今日道教的術法太過,而學理的認知則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眾的素質難以提升。
三、缺乏教團組織,傳教無方,無認同感
今日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台灣的佛教、新興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會(或經常聚會),有教團組織、傳道方式。但相對的,道教徒則是一盤散沙,平時各人拜各人的神,並無定期聚會,各宮廟也互不相屬,無人講經傳道。拜媽祖的,自認是媽祖信徒;拜關公的,是關公信徒;對道教神只毫無概念,對道教也無認同感,甚至不認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緣佛教,弄成道廟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現象。所以在台灣雖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宮廟,但卻因各自為政,無認同感,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缺乏講經佈道者
宮廟的住持及道士,終其一生,大都以科儀術數為職志,能講經說法者極少,也無定期公開的講經活動。台灣無線的電視台甚多,定時播出佛教講經節目的,有六七個,甚至有許多電視台是整日播放佛教節目的。佛教有自己傳道的專用電視台。除電視台外,擴播電台亦有佛教講經節目。相對的,在電視台或播音電台方面,幾乎全看不到道教的講經節目。如此傳道,如何能得信眾?而在培養人才上,雖有一間小規模的木柵道教學院,也一直沒培養出能講經傳道的人才。一個缺乏主動向民眾傳道的宗教,在起跑點上已輸了一大截。不培訓說經人才,不重視說經人才,將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乾而無新枝,其後果可想而知。
五、修持法門過於雜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將信徒分為「聖」與「凡」二者。一般的民眾為「凡」,經過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門後,才能轉「凡」而為「聖」。「修持」在宗教活動中,占著極大的分量。以道教來說,悟道者為聖,未悟道者為凡。凡夫為凡,神仙為聖。一般民眾,未加修持為凡;對社會人民有貢獻死後成「神」,及由積善並加修持而來的「仙」,皆屬「聖」。由凡入聖,須以修持(修煉)為橋梁。 道教由於流傳久遠,所以派別眾多,修煉法門各異。正一重符籙,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黃白,內丹煉精氣神,房中重男女和調;此外,禱祀、召遣、葯餌、避谷、食氣、守一、清靜無為等等法門不一而足。在今日好簡惡繁的功利社會中,須有人來簡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誘導。道教的眾多法門,如無人來加以綜匯整理,初學者將難以入手,也無法吸引信眾。
六、過度的包容,喪失了自己
兼容並蓄,本來是一種美德,也應是成功的條件之一;由於道教有寬廣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雖有宗教爭執,卻不會產生宗教戰爭。而爭執的結果,則是逐漸走向融合。但過度的包容,卻反而使優點變成了缺點,喪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為失敗的主因。自宋以下,長期來大量混佛入道的結果,造成了今日的民眾不能區分佛教與道教,以為拜佛即是信道。這種情形不僅在台灣如此,在海外的華人社會也如此。筆者今年三月初曾到新加坡開會,道教界的李至旺道長告訴筆者說新加坡有的道廟甚至將印度神及回教神一起設在廟中來拜,但這種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的寛大胸懷,不僅得不到認同,反而招來了印度教徒、回教徒的抗議,認為褻瀆了他們的神只。這個例子說明了過度的包容,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包容並非壞事,但必須有選擇性,也不能僅從包容對方神祗入手而已,而是須從哲學義理、科儀、傳教方式等多方面上著手,用包容來將對方長處攝取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道教包容,促成了佛、道的融合,但過度的包容,也讓道教喪失了自己。舉例而言,由於明末《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的倡導,於是道教將觀音、錠光佛、文殊等神吸收為己神,同屬玉帝所轄。但因給予過高的地位,這樣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後果。相對的,佛教雖也吸收道教的神祗,如關公在道教的階位是帝君,然而佛教卻把他說成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階位僅是佛教的護法神,地位低下可知。道教將佛教的神置於高階,佛教將道教的神置於低階,於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誤導。
2、請問,道教的精髓是什麼?道教養生的精髓是什麼?
核心是效法自然,
道德經中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效法自然就是養生的精髓。
自然從字面理解就是自己本來的樣子,道就是維持自己本來樣子的方法規律。而這個方法就是和自然合而為一,
3、道家養生方面的書有哪些
老子、莊子、列子,參同契、悟真篇,這是主要的。其他的比較多,可以搜索 道教典籍或丹道。
4、中國十大道教文化經典
《文始真經 》《沖虛真經》
《通玄真經》 《度人妙經 》
《陰符經》 《清靜經 》
《西升經》 《心印經 》
《黃庭外景經 》《黃庭內景經 》
《玉皇經》 《玉樞經 》
《三官經》 《北斗經 》
《周易參同契 》《悟真篇 》
《太上老君內觀經 》《洞玄靈寶定觀經 》
《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騭文 》
《坐忘論 》《化書 》
《重陽立教十五論》 《龍門心法 》
常誦經典:
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
經前諸韻贊
八大神咒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
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諸真寶誥
中堂贊及邱祖懺文等
小贊及結經謁等
玄門日誦晚壇功課經
經前諸韻贊
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拔罪妙經
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
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
諸真寶誥
中堂贊及報恩寶誥等
小贊及結經偈等
藏外道書
5、道教養生?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6、道教有什麼養生理論?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7、道教養生的書
養生不百如養心 推薦你去看看《易經》。《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被譽為度「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如果看不懂建議先看看百家講壇里曾仕強講《易經》可以更好的幫助知你去看。
《道教道養生:道教養生實用寶典》 張雪松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道教養生內之道》 任修瑾 甘肅文化出版社
《道教與中國養生智慧》 詹石窗、詹石窗 東方出版社
《道教文化叢談》 郭重威、孔容新芳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這些都還可以,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8、道教養生內容有幾種?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9、道教養生文化?
養生術被認為是能溝通人仙關系的橋梁。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道家與道教」一卷中論述這一問題時說:「道家只求長生,並不是認為精神不死,而是實體的長生,也並非認為長生是人生問題的解決途徑之一,而是惟一的解決途徑。」正是這樣,養生術與先秦神仙家直至後來的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隨著這一宗教體系的發展演化而形成一門博大精深的、蘊含著高度健身療疾價值的古代人體科學和養生方法體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們信奉秦漢流傳的神仙說及不死觀念。他們深信凡人通過服食、導引、行氣、房中術等修煉方法能成為神仙,達到長生不死,羽化飛升。西晉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內篇》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長生成仙之說:「登虛躡景,雲輿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窒,行則逍遙天清。」他認為,這種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達到的,但須通過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煉,「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獲嘉禾,未有不勤而獲長生度世也。」他強調:「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長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養護生命、長壽長生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堅信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葯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傳說活了800歲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異類而壽獨長者,由於得道,非自然也」。至於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認為除了要勤修和拜師以外,還要首先作到「不傷不損」,亦即避免各種可能傷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養生治身:「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最後是在以上基礎之上習煉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葯便足。」
葛洪認為神仙是由凡人經過修煉而變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點是長生不死、羽化飛升。
在葛洪看來,神仙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長生久駐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長生,首先要長壽,而要長壽則需採用一定的養生保健方法來祛病健身,使身體和精神保持健康強盛。而這些手段即是道家養生修煉學的主要內容。------------
10、道教都有哪些經典
道教經書的內容包羅萬象,不僅記錄了道教的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方術、齋醮科儀,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學、醫葯學、養生學、化學、音樂、地理等多種學科的珍貴資料。道教經書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寶庫。
主要經典《道德經》、《 南華真經 》、《文始真經 》、《沖虛真經》、《通玄真經》 、《度人妙經 》、《陰符經》 、《清靜經 》、《西升經》、 《心印經 》、《黃庭外景經 》、《黃庭內景經 》、《玉皇經》 、《玉樞經 》、《三官經》 、《北斗經 》、《周易參同契 》、《悟真篇 》、《太上老君內觀經 》、《洞玄靈寶定觀經 》、《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騭文 》、《坐忘論 》、《化書 》、《重陽立教十五論》 、《龍門心法 》
常誦經典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經前諸韻贊、八大神咒、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諸真寶誥、中堂贊及邱祖懺文等、小贊及結經謁等
玄門日誦晚壇功課經:經前諸韻贊、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拔罪妙經、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諸真寶誥、中堂贊及報恩寶誥等、小贊及結經偈等
道藏道藏,指道教書籍的總稱,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六朝以來道教經典。它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范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
不同版本《北齊道藏》
大規模編藏道書始於北周。周武帝時,「以沙門邪濫,大革其訛」,召道士王延至京,為置通道觀(即唐玄都觀前身),並精選道士八人,與延共弘玄旨。北周天和五年(570)玄都觀道士所上《玄都經目》,增入諸子論,共6363卷,較諸陸修靜所搜集者已大大有增加。建德年間,周武帝敕置通道觀,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經圖,緘藏於觀內。延作《珠囊》七卷,凡經傳疏論八千三十卷,奏貯於通道觀」。
《開元道藏》
皇帝因尊奉道教教主李耳為其遠祖,故而重視道經編纂工作。唐高宗時期,曾有《一切道經》行世。開元(713—741)年間,唐玄宗派遣使者搜訪道經,唐開元年間,玄宗詔令發使搜訪道經,親加尋閱。期間玄宗著《瓊綱經 目》,凡七千三百卷。後唐玄宗又親自主持編修《玉諱別目》,記傳疏論相兼,九千餘卷。』』天寶七載(748)詔令傳寫,以廣流布。名《開元道藏》。唐玄宗支持編撰的這兩部道藏達到了歷代整理道書的高峰。
《寶文統錄》
唐安史之亂時,兩京所藏道書多遭焚毀,以後諸帝又陸續派人搜尋整理。大歷年間,又及7000卷。嗣經唐末五代之亂,道教經籍賴杜光庭、暨齊物、梁文矩諸人的搜集貯藏,才使六朝道書十存四三。宋朝開國後,又大力搜集道書和編纂道藏。宋太宗嘗求得道經7000餘卷,命散騎常侍徐鉉、知制誥王禹偁校正,刪去重復,得3737卷。北宋大中祥符初年,真宗詔令道士修校,命宰臣王欽若總領,在徐、王校訂的基礎上,加以增補,共4359卷。較徐鉉等所校訂的道藏,增加622卷,並撰成篇目上進,賜名《寶文統錄》。
《大宋天宮寶藏》
由於《寶文統錄》的綱條與《瓊綱》、《玉緯》之目參差不同,王欽若、戚綸等又推薦張君房主持再次校修。依三洞綱條,四部錄略,品詳科格,商較異同,以銓次之成藏,共4565卷;函目起《千字文》天字,終於宮字,得466函,題曰《大宋天宮寶藏》。至天禧三年(1019)春,寫錄成七藏。
《政和萬壽道藏》
北宋崇寧年間徽宗詔令搜訪天下道教遺書,就書藝局令道士校訂。至崇寧、大觀年間,又增至5387卷。政和中刊藏典,又兩詔郡國搜訪道門遺書,所獲甚夥,乃設經局,敕道士元妙宗、王道堅詳加校訂,送龍圖閣直學士中大夫福州郡守黃裳役工鏤板。事畢,進經板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共540函,5481卷,名曰《政和萬壽道藏》。道書雕板,始於五代,而全藏刊板,則始於此。
《大金玄都寶藏》
《政和萬壽道藏》經板,歷經靖康之亂,至金已殘缺不全。金大定四年(1164),世宗詔以南京(即宋東京,今河南開封)道藏經板付中都十方大天長觀(舊址在今北京白雲觀西)。金明昌元年(1190),提點沖和大師孫明道,據以補綴完成,印經一藏。後孫明道奉詔,分遣黃冠訪遺經於天下,募工鳩材,不二年,鏤槧具完,共得遺經1074卷,補板者21000餘冊,積83198冊。孫明道於是倡諸道侶,依三洞四輔,品詳科格,商校異同,加以詮次,勒成一藏,共6455卷,題曰《大金玄都寶藏》。泰和二年(1202),天長觀毀於火,經板亦被焚。
《玄都寶藏》
元初,道士宋德方倡刊道經,令其弟子秦志安於平陽玄都觀總領其事。至乃馬真後稱制第三年(1244),全藏刊竣,凡7800餘卷,亦稱《玄都寶藏》。經板即存於平陽玄都觀。定宗時,移貯新建之平陽永樂鎮純陽萬壽宮。由於參加校定者皆全真道道士,故此藏中全真道著作頗多。元憲宗和元世祖時,道教因在僧道辯論《老子化胡經》中失敗,佛教徒奏請「自道德經外,宜悉焚去」,至元十八年(1281),詔令除《道德經》外,其餘道書和道經印板盡行燒毀。其中道家哲學義理精華,帝王崇道記和道士與佛教論戰之書,這些書經此焚經之後大部分不存。自晉唐宋以來歷代隱士與道士精心積累保存的大批珍貴典籍、道書,都因此次「至元焚經之禍;而致缺佚。而留下來的多是帶有佛教色彩的經書。可知那批典籍之特色與珍貴。據考證,現存《正統道藏》所收《道藏闕經目錄》中著錄的許多道書,就是在元代焚經後缺佚的。元朝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道教文獻與中華文化遭受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從此記錄歷代佛道論戰的典籍也只剩佛教單方面的記錄訴述。也是導致後世道教術多學少的原因。直到敦煌出土《道教詮理答難》才得窺見佛道論戰真貌。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雲:「今本《闕經目錄》,即明正統刊藏時校《元藏》所闕之目錄。」粗略統計,共闕794種2500卷,相當於半部明《正統道藏》被燒毀。自此形成了如明《笠翁對韻》中所說的「天下名山僧佔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的現象。
《正統道藏》
明成祖即位(1403)之初,敕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編修道藏。永樂四、五年間,又一再催辦。永樂八年,張宇初去世,詔令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主持編修。直到正統九年(1444),始行刊板,英宗又詔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備。次年刊板事竣,名曰《正統道藏》。
在明朝時,雖然道教已經逐漸失去了在社會和政府中的主導地位,勢力開始衰落,但是,在對道教的宗教經典進行整理和修訂方面,明朝卻是一個最重要的時期。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道藏,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在以前的朝代,也曾經編寫過幾次道藏,但由於歷史原因,它們都先後失傳了。所以到了15世紀初,明朝的永樂皇帝下令重新編寫道藏。從1406-1445年,經過幾十年的時間,經歷了幾位皇帝,終於完成了明朝時期的第一部道藏,這就是《正統道藏》。共有5305卷,480函。過了150多年後,萬曆皇帝再次下令編寫道藏,在以前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少內容,這就是《萬曆續道藏》。
明朝的這兩部道藏,共有510函,5485卷。《正統道藏》按三洞四輔十二部分類,各部收書共一千四百三十種。計洞真部三 百一十六種;洞玄部三百零三種;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種;太玄部一百一十七種;太平部 六十六種; 太清部二十四種;正一部二百四十種。但《正統道藏》分部十分淆亂,如《道德經》等道家道論當入《道藏》首列,而今《度人經》誤入《道藏》首列;《上清經》 當入洞真部,而今大都誤入正一部; 《度人經》諸家注當入洞玄部,而今誤入洞真部;道家諸子註疏當入太玄部,而亦誤入洞真部。如此之例甚多。故上列各部收書數,實已不能反映其各部書的真實數字; 而上列收書之種數,也只是約數。其中不少類書,只算一種,實際包含多種,如《修真 十書》收有南宗諸傳人之詩文集《金丹大成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十 種以上;《雲笈七籙》為《大宋天宮寶藏》之輯要書,或節錄,或取全文,收書之多更 不勝枚舉。因此實際收書之種數比上列數字為多。參加纂修的道士,除張宇初、張宇清、邵以正等人外,可考者,永樂時有塗省躬,正統時有喻道純、湯希文。現存《正統道藏》3部半一部存於北京市圖書館;另一部於南陽市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僅存半部。還有青島市博物館收藏的萬曆年間刊《道藏》。
《萬曆續道藏》
編纂《正統道藏》時,因搜訪不周,缺漏甚多,萬曆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奉旨校刊「續道藏」,亦以《千字文》為函次,自杜字至纓字。凡32函,180卷,名為《萬曆續道藏》。
涵芬樓影印本
正、續道藏經板傳至清代,日有缺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遂全部被毀。明清兩代,頒賜各宮觀的道藏雖多,但以屢經兵燹,存者甚少。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名義,據北京白雲觀所藏正、續道藏影印,縮改為石印六開小本。每梵本二頁並為一頁,凡1120冊。但白雲觀所藏道藏雖曾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王廷弼助資修補,但仍有殘缺。全藏目錄,見所收《道藏經目錄》4卷。該館復就全書中抽選170種,別印《道藏舉要》398冊。明季有《道藏目錄詳注》2種,各4卷,分別為白雲霽、李傑所編。均略有題解。白編「詳注」收入《四庫全書》。
《道藏輯要》
清康熙年間,彭定求收道書200多種,編成《道藏輯要》,按二十八宿字型大小,分為28集,共200餘冊。道教重要經典,歷代祖師、真人著作,科儀戒律,碑傳譜記,悉有收錄,實為道藏之節本,其中還有明版道藏之外的晚出道書。嘉慶年間,蔣元廷編有《道藏輯要目錄》 1卷。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原版《道藏輯要》已經罕見,成都二仙庵道院又將其重刊,並新增賀龍驤所編《道藏輯要子目》 5卷,另刻有《道藏輯要續編》及《女丹合編》並行於世。此外,還有閔一得編《道藏續編》第1集,蕭天石蕭公編《道藏精華》,均對正續道藏有所增補。《道藏精華》,選錄道家道教典籍之古本、孤本、鈔本秘籍,共達八百餘種,注釋集解者,則達千餘家。其搜羅之廣博、內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貴、選刊之謹嚴,堪稱四絕。由於道藏卷帙浩繁,檢索甚為不便。1953年7月,翁獨健根據《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以及《道藏闕經目錄》、《道藏輯要》的內容編撰《道藏子目引得》一書,內分「分類引得」、「經名引得」、「撰人引得」、「史傳引得」4部分,為檢索道藏較好的工具書。1949年,陳國符撰《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訂再版),對於三洞四輔經之淵源及傳授、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多有所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