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保健養生介紹

中醫保健養生介紹

發布時間:2020-07-25 10:16:28

1、傳統養生保健的原理和特點 ?

 (一)中國傳統養生原理(1)
1.什麼是養生

養生,指合理選用各種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養生是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長壽,根據生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進行的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

2.什麼是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類生命規律,總結中國歷代心理、生理保健經驗,研究養生理論和養生技術,以實現人類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長壽命的目的。中醫特別重視「治未病」,注意預防疾病。

3.養康一體的對象

除了正常人養生以外,以下的三種人是養生的主要對象:

(1)年老體弱者:人類在衰老的過程中,機體臟器與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緩衰老,提高年老體弱者的生活質量。善養生者壽。

(2)各種慢性病患者:此類患者病程緩慢進展或反復發作,致使出現功能障礙,而功能障礙又加重了原發病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養生不僅能幫助患者的功能恢復,同時有助於防止原發病的進一步發展。對慢性病患者的養生必須有針對性,有相應的有效措施與方法。

(3)各類殘疾者:包括肢體、器官和臟器等損害所引起的各類殘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養生。

4.精、氣、血、神是養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構成人體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有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來自父母;人出生之後,從飲食中獲得的營養精華稱為後天之精,先天、後天之精互相轉化,互相補充,成為生命活動的動力基礎。

氣,是推動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也是推動各種生命物質在人體川流不息的動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證。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完全在於氣的盛衰。生命是氣的產物。

血,是滋養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物質,是人體內化生精、氣、神、乳汁、經血、精液、體液等生命物質的物質源泉。血總是與氣相伴而行,相輔相成,互養互化,共生共榮。

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運動、知覺等。神以精血為物質基礎,精、氣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與否,可以通過神的狀況來判斷。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見,生命活動,是由精、氣、血、神以及臟腑功能狀態決定的。精、氣、血、神充足,臟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動態平衡,人體才會健康無病,不易衰老,壽命才能得以延長。

5.影響人壽的因素

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衰老則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合理的養生和康復措施,可以延緩生理性衰老,阻斷病理性衰老(早衰)的進程,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影響壽命、導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紹如下:

(1)中醫的認識

①精氣不足:腎精匱乏,生命就會早衰。造成精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體內發育不良)、性生活過度(縱欲)、疾病消耗等。

②營養不良:飲食是人體獲取養料的來源,營養不良,包括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兩方面。

③五臟受損: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氣,五臟受損,全身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必然影響壽命。

④情志過激: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就會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從而加速衰老。

⑤勞逸失度:過勞或者過逸都對健康不利,不利於健康長壽。

⑥遺傳稟賦:先天稟賦強則身體壯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會提前或加速。

⑦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良都會危及健康,促進早衰。
(2)西醫的認識

西醫認為自然環境污染是導致多種疾病發生的原因,也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還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飲食、營養失節、遺傳、疾病和意外傷害等原因,都會導致早衰。當代科學對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種學說。

6.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7.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太極拳

中國傳統運動養生抓住了精、氣、神「三寶」,調意養神,以意領氣,以氣推動血運,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的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

而太極拳正是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上述中國傳統養生原理在太極拳中有全面體現。太極拳與五臟、氣血、形體、精神均關系密切,故養生作用明顯,深受大眾歡迎。太極拳可增強心臟、肺臟、脾胃、肝臟及腎臟的功能,使體內氣血運行通暢。因此,使人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扣,臟腑協調,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之狀態,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名老中醫的養生保健法,吃什麼補腎,按摩大橫穴減肥

一位曾被死神盯上的名老中醫的養生保健法 一位曾被死神盯上的名老中醫在保健的過程中發現:除了鼻子可以呼吸、大腦可以記憶外,嘴也不能閑著。當他用舌頭頂住上齶牙齦時,口腔內的舌下腺、頜下腺、腮腺就會分泌出很多津液。他每天堅持"運動"。現在,他已經90歲了,除了血壓稍高和有輕度的膽囊炎外,其餘什麼病也沒有。 我們醫院里有一位老中醫,已經90多歲了,仍然身康體健。但據我所知,他在57歲的時候,曾被死神盯上了。那一年,他被確診為同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快速性心房顫動、眼底Ⅱ期動脈硬化等疾病。那會老先生躺在床上一動也不能動,每次只要稍微動一下,心臟就會劇烈地跳動,好像要跳出來一樣。中醫講「氣為血帥」,「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氣是人體生命的源動力,是生命延續的保障。只要能加快人體的「氣循環」,就能推動"血循環",從而加快血流的速度,降低疾病發生的可能性。不能動彈,就做「氣息調理」老先生雖然躺在床上不能動彈,但他卻在暗暗地做「氣息調理」:先眯起眼睛,讓心平靜下來;然後讓呼吸變得細、勻、長。每天按時練習,慢慢地,他就感覺自己每次在呼吸完後,全身的血管好像都被調動起來了,身上竟然微微出汗了。為了讓腦子始終保持清醒,他在調理氣息之餘,還默默背誦以前學過的中醫典籍。後來,他發現了一個小訣竅。除了鼻子可以呼吸、大腦可以記憶外,嘴也不能閑著。當他用舌頭頂住上齶牙齦時,口腔內的舌下腺、頜下腺、腮腺就會分泌出很多津液。就這樣,他每天堅持「運動」。有一天,他調理過氣息後,突然想試著坐起來,沒想到竟然成功了。堅持練習一段時間後,他感覺房顫沒以前厲害了,心臟也沒有以前稍一動就想跳出來的感覺。他逐漸能下床、能外出散步了。 現在,老先生已經90歲了,除了血壓稍高(已經控製得極好)和有輕度的膽囊炎外,其他什麼病也沒有。吃什麼補腎,核桃仁炒韭菜古醫書推薦的補腎食療法——核桃仁炒韭菜狗肉、羊肉、泥鰍等都是補腎陽的好東西,但對有的老年朋友來說,可能不太容易消化。那麼,他們可以吃這樣一道原料簡單但補腎效果非常明顯的菜。這就是《方脈正宗》中提到的「核桃仁炒韭菜」。①取核桃仁50克,韭菜、香油、食鹽各適量;②做菜前先將核桃仁用香油炸黃;③把洗凈的韭菜切成寸段,放入核桃仁內翻炒,加入食鹽即可。平凡的口水也是養生的神水口水能讓人起死回生,這句話說出來,估計沒有幾個人會信。但是,口水確實是一種良好的保健之物。在古代,口水有很多美譽,比如「甘露」「神水」「長生酒」等等。中醫對吞咽口水這種養生法也十分重視。他們甚至把它和吐納(呼吸養生)以及導引(鍛煉身體)並稱為古代養生三大法。《黃帝內經》中記載了吐納配合吞津這種養生方法。葯王孫思邈更是對這種方法推崇至極。我在看《千金方》時發現,活到101歲高壽的孫思邈在《干金方》一書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記述這種養生方法。他在《養生銘》中寫道「晨興漱玉津,可祛病益壽」,並且還介紹了吞津養生的訣竅。口水對人體健康益處多多。它不但能潤滑口腔、止血,還能抗菌、治傷。經常吞咽口水,能預防口腔、咽喉和牙齦發炎。另外,口水還具抗衰老的作用,它含有一種能使人年輕的「唾液腺激素」,經常製造、吞咽口水,就能讓您到老也活力十足。如果是在秋天這樣乾燥的季節,平時您要多吃一些橄欖或話梅,能促進口水的分泌。您如果容易心生燥火,就要經常泡一些具有清火作用的中葯茶喝喝,比如說胖大海、菊花、雙花等等。 現在,人們平時有什麼小病,一般都是忍忍就算了,非得等到大病來了才去求醫。其實,大病就是小病「攢」成的。平時有空的時候,大家可以去咨詢一下中醫,或者做一些食療粥、葯酒補補身子,這樣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強您的體質,同時把小毛病都給消滅了。小病沒了,自然就攢不出來大病了。 坐在辦公室如何減肥,按摩大橫穴送給辦公室一族的幸福「禮物」——攢竹穴和大橫穴辦公室一族有兩大煩惱:一是眼睛酸痛疲勞;一是腰臀部不適、肉多。很多人為此而時常嘆息。其實,這兩點根本無需大家這樣煩惱,只要大家經常去按摩攢竹穴和大橫穴,這些煩惱很快就能消失。送給減肥一族的「禮物"——大橫穴另外,在電腦前久坐還會傷脾。很多人在久坐後會感覺腰部和臀部有不適感,如腰痛、臀部結癤等。這表面上看是「久坐傷肉」,事實上,皮、肉、筋、骨、脈各有所主。其中,「脾主肌肉四肢」。您如果久坐不活動,就會損傷脾臟的功能,從而導致肌肉萎縮。許多人在久坐後會感覺身體睏倦就是這個道理。大橫穴在此,何須為「游泳圈」煩惱;攢竹穴還君明珠。 說到這里,有人可能不理解,脾經上這么多穴位,為什麼您偏偏要選擇大橫穴呢?這主要是因為大橫穴的「大」指的是穴內氣血作用的區域范圍大的意思。按揉這一處,就能「造福」很多處,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經常嚷著要減肥的朋友要經常接摩這個穴位,不但能減肥,還會讓您心情愉悅。「脾在志為思(憂)」,所以,很多人在電腦前坐的時間長了,就會變得少言寡語,這很正常。想得多了,說的就會少些。常按這兩個穴位,您就會變得話也多起來,精神頭也足了。在電腦前久坐的人,飲食上還可進行適當的調整,比如,平時可以多吃些雞肝、豬肝、胡蘿卜、蕃茄等。

3、中醫食療與養生的內容簡介

4、如何用中醫養生

我以前介紹過中醫養生方法,包括如下內容:
1、食物養生:
老中醫的順口溜, 可做參照與踐行。
生梨潤肺化痰好, 蘋果止瀉營養高。
黃瓜減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獼猴桃。
番茄補血助容顏, 蓮藕除煩解酒妙。
橘子理氣好化痰, 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卜消食除脹氣, 芹菜能治血壓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腫有利尿, 綠豆解毒療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葯益腎浮腫消。
海帶含碘散淤結, 蘑菇抑制癌細胞。
胡椒驅寒兼除濕, 蔥辣姜湯治感冒。
魚蝦豬蹄補乳汁, 豬肝羊肝明目好。
益腎強腰吃核桃, 健腎補脾吃紅棗。
2、中醫養生源遠流長養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3、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養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道不可廢者。成年之男女,若長期沒有性生活,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縱欲。《黃庭經》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這方面歷代養生家論述極多,毋用贅言。至於有的人淫樂成性,嗜欲無度,說什麼「寧可花下死,作鬼也風流」,那是咎由自取。漢代枚乘《七發》雲「明眸皓齒,命曰伐性之斧,如戲猛獸之爪牙」。呂純陽詩雲:「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代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髓骨枯。」這些決非聳人聽聞之語,而應永為警戒的。
5、氣功養生: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里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里,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這些內容中,第五項比較可行。其他幾項在生活中也要注意。

5、有沒有關於健康中醫養生的項目介紹一下 我最近想了解下中醫養生這方面 感覺國家支持的好做些

哈哈我馬上中醫院校畢業,也是在關注這方面的問題。近期醫院改革會很大, 暫時觀望著吧,等醫院改革落實了,再看其中機會。

6、什麼是中醫養生 該如何養生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中醫以草本植物入葯為主,配以推拿、按摩、針灸、刮痧、拔罐等手法,對人們的防病知治病、養生保健有獨特的功效。並且中醫是把天、地、人視為一體道,從根源上分析疾病,善於「治未病」,調動人體內的正氣,扶正祛邪,從而回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這是中醫相比西醫更加擅長的。
如何養生?
順應【自然】
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答覺。
吃應季的水果蔬菜,勤加鍛煉,日常生活中保持一個好的心態。
真正的養生,普普通通,因為生命本就如此。

7、中醫養生一般都有哪些方法?

中醫養生方法有多種,可以嘗試艾灸養生。
原因:
1、調和陰陽。人體陰陽的平衡是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根本。運用艾灸療法的補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之功效。
2、溫通經絡。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運行,營養物質之輸布。寒濕等病邪,侵犯人體後,往往會閉阻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艾灸藉助其溫熱肌膚的功效,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
3、行氣活血。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氣機條達,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補氣、養血,還可以疏理氣機,並且能升提中氣,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4.散寒驅邪。氣血的運行,遇寒則凝,得溫則散。中醫認為,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故一切氣血凝澀的疾病,均可用溫灸來治療。艾灸療法通過對經絡腧穴的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絡、散寒除痹的功效,以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治療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純陽植物加上火的熱力滲入陽氣驅出陰邪,艾灸療法對濕寒之證特別有效。
5.防病保健 。艾灸還具有防病保健、強身益壽的功效,體質不好,抵抗力差,容易患病的人群特別適合做艾灸,這樣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起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同時灸法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於多種疾病的康復,對現代的亞健康有很好的調節功效。
知識拓展:中醫養生一般還包括食材養生,運動養生、睡眠養生等等。

8、很多中醫典故中都有關於「急救三寶」養生保健的介紹,那麼「急救三寶」到底是什麼?

「急救三寶」是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三寶主治熱病昏迷中醫溫病學是急性熱性病和傳染病的臨床學科,「急救三寶」主要治療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都是清熱開竅的代表性葯物。因此又名「溫病三寶」。

與中醫保健養生介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