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中醫特別適合養生?
中醫適合養生,中醫養生的辦法是調節人的血液循環,對,哪個血來液不通?他可以用用手法讓血脈暢通,比如刮刮痧,拔拔火罐自,這都可以去掉風寒,所以中醫在人們的觀念上都是認可的,特別適合老年人,中醫養生療法,它可以提zd高人的免疫力,使身體血脈通毒素可以定期可以排出來,中醫在人們的觀念中是很大家認可的
2、中醫養生是研究什麼的?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
2008年6月7日,中醫養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養生觀
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麼,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讓我們從養生文化高峰論壇上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中,領略養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中醫養生養生法則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養生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中醫養生延長生命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葯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中醫養生影響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神聖人的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營養、適量運動、充足睡眠、良好心態。膳食平衡首選即個性化科學食療,檢查偏食後補缺食、限過食達到膳食平衡——異病同治。個性化科學食療可以預防近百種常見身心智疾病,對於已病人群有促進康復作用。
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則被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中醫養生女性養生
1)合理安排三餐。早餐只吃高纖麥片、低脂鮮乳,尤其是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不但有助於消除脂肪的過量攝入,
而且可以消脂,同時也不會阻礙營養健康的攝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時間內瘦腰,至於肉類、海鮮則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點清淡的,蔬菜要佔大部分,其中魔芋是比較適合女性養生的蔬菜。零食可以多吃酸角、西番蓮。
2)飯後站立半個小時。其實女人腰部發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於工作學習忙,根本沒有時間來合理調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飯後至少站立半小時,可以免去脂肪淤積在小肚子上的煩惱,還省去事後彌補。
3)睡前5小時禁食。減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覺前吃東西。睡眠的時候身體不需要運動,吃下的東西全部會被身體吸收變成脂肪囤積起來。假如餓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4)不要急於起床。早晨醒來後,仰卧、伸展身體。然後,四肢著地,拱拱背,讓脊柱也有「蘇醒」的時間,這可以避免腰痛,保持良好的姿態,在愉快的心情中開始每一天。
5)收拾廚房。吃完飯後別馬上就坐下或躺下休息,先收拾餐桌,洗刷碗碟,再找點其他的活,反正,飯後強迫自己運動15分鍾。這是簡單有效的保持體重穩定的又一方法。
中醫養生男性養生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男性的根本在於肝和腎,其中腎為水肝為木,水能生木,因此中醫認為男性最根本的還是腎。中醫提倡養腎要側重在養精蓄銳。下面就看看中醫養生學上的男性養精5法:
中醫養生寡慾
中醫里有,情動則腎動,腎動則精動。為保證腎氣的充足,我們就要控制精動,這樣心就不動。所以寡慾是男人養腎的第一條大法。
中醫養生節勞
人不可過度勞累。中醫認為,精成於血,精是血的變現。所以要保護好血。
中醫養生息怒
怒則傷肝,肝主藏血,人老生氣的話就會傷肝血,耗精。所以,我們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制怒,學會心平氣和地接人待物。
中醫養生戒酒
酒能夠動血。酒有生發之性的,少飲能調動身體的生發之機,但飲酒過度就會造成氣血的紊亂,所以喝酒要有節制。
中醫養生慎味
慎味就是不要暴飲暴食,要以五穀來養精。中醫里有一句話:五穀最養精。
中醫養生老人養生
中醫養生不貪精
老年人長期講究食用精白的米面,攝入的纖維素少了,就會減弱胃腸的蠕動,易患便秘。
中醫養生不貪肉
老年人膳食中肉類脂肪過多,會引起營養平衡失調以及新陳代謝紊亂,易患高膽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不利於心腦血管病的防治。
中醫養生不貪硬
老年人的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減弱,如果貪吃堅硬或是煮得不熟爛的食物,久而久之易得消化不良或胃病。
中醫養生不貪遲
三餐進食時間宜早不貪遲,有利於食物消化與飯後休息,避免積食或是低血糖。
中醫養生不貪熱
老年人飲食宜溫不宜燙,因熱食易損害口腔、食管和胃。老年人要是長期服用燙食刺激,還易罹患胃癌、食道癌。
中醫養生不貪快
老年人因牙齒脫落不全,飲食若貪快,咀嚼不爛,就會增加胃的消化負擔。同時,還易發生魚刺或是肉骨頭鯁喉的意外事故。
中醫養生不貪酒
老年人長期貪杯飲酒,會使心肌變性,失去正常的彈力,加重心臟的負擔。同時,老人多飲酒,還易導致肝硬化。
中醫養生四季理論
一年四季的氣候輪換,自然狀況改變之下,人們的生理狀況也會受影響。在不同的時節,我們需要攝取不同的養分來補充身體的需求,一年四季,你的餐單也要跟著換不停。 中醫認為世界事物並非獨立分離的,而是處於相互和諧狀態。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及規律有獨特的見解;他們以一個整體觀來認識世界,更創立陰陽、五行理論去解釋各種復雜現象。而人類是一個有機整體,屬於自然界的一份子;因此一定受外界環境氣候所影響,相應地也會根據需要,產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應。舉例如不同季節,身體脈搏現象,包括節奏、速度、搏動量、張力方面都有轉變。春天偏向弦脈,脈管張力增加;夏天偏向洪脈,脈勢盛大驟來驟去;秋天偏向浮脈,手指輕按皮膚表面即能清楚觸到搏動;冬天偏向沉脈,輕按不明顯,要重按才能感到脈動起伏。一般在辨症時,中醫師都會考慮到這些因素。另外有關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都有季節性;春天好發溫病;夏天易中暑;秋天有燥症;冬天有凍傷。由此,我們需要作出不同的飲食調整。
說情志
人要健康長壽,清志調暢是一個重要條件。陶弘景在《養生延壽錄》中提出:「養性之道,莫大憂愁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戒私慾
養生求靜,使身心處於萬慮皆息獨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盪。孫思邈說:「人不終眉壽,或致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竭情盡意,邀名射利。」故善養生者「勿汲汲於所欲」,「心無妄念」,「所至之處,勿得多求」,「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
遠房室
指性生活有節制。人的生長發育賴於腎精,腎精充盈則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強。欲保腎精,必須節制性慾,倘貪色好艷,縱欲無度,勢必損精害體折壽。
適四時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順應季節氣候是養生學的重要內容。《呂氏春秋》說:「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所謂害,就是指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大寒、大熱、大燥、大溫等反常氣候,中醫稱為「六淫」。
節飲食
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內經》對飲食不節的危害,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多食鹽,則脈凝泣變色,多食苦,則皮枯而毛衰……」等多處論述。孫思邈對飲食宜忌的論述更全面、更科學,除「食不可過飽,務令簡少」,「常宜溫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等常識外,還對飲食方法、飲食衛生重筆描寫,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語」,「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這對避免損傷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傳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常運動
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佗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
順性情
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中醫認為春季五行屬木,與肝相應,而肝主疏泄,不喜抑鬱而喜調達。所以春季養生要注意保持樂觀的心態,做到心胸開闊,愉悅自然,不要暴怒或悲傷抑鬱。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以提高人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同時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1] 。
服葯餌
人生在世,享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葯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古人重視服葯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葯餌、葯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葯餌,否則,「雖常服葯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飲葯酒
《黃帝內經》上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夏季三個月,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上下交合,植物開花結果。夏季屬火,五臟中對應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們可以適當地多吃些辛味的東西,少吃苦味的東西,有助於補益肺氣。夏季養生要保住好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夏季晝比較長,所以人們的睡眠質量要保持好,葯酒在幫助睡眠這方面是經過中葯研究所的研究進行研究的,他們研究方面認為葯酒在某些方面可以調節身體的物理方面,在物理方面葯酒的調節可以舒緩壓力,安神補血,在夏季葯酒可以減少煩躁,減少夏季帶來的不安,夏季氣候燥熱,以熱者涼之,燥者清之的原則,清燥解熱乃夏季之要道。葯酒在不同的方向進入脾胃幫助降火消炎。葯酒是傳承了不同的理論學說。葯酒選擇要從客觀的方面進行考察,不能盲目。夏季養生選擇葯酒要多注意。
中醫養生現狀及前景
當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4000美元,並且正在向更高的水平快速前進。在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必然會更加關注精神及健康方面的問題。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環境不斷變化,亞健康群體日益增加,公眾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而養生則是為了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這些與人們當前的需求相契合。
從整個社會的需求來看,在中國專業養生服務方面,中醫養生必將是養生服務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中醫養生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沉澱,其養生方式多種多樣,大體上可分為:食膳、葯膳、針灸、按摩、氣功五大類,此外還有心理養生等方法。當然,中醫養生也需要針對不同性別、年齡和季節等。我國有1/3以上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隨著人們養生意識的增強,中醫養生行業市場將逐漸發展起來。據衛生部統計,我國健康產業,包括保健產業、醫葯產業及與健康相關的產業,僅佔GNP的4%-5%,比許多發展中國家還低,而發達國家一般佔到了15%。2013年我國健康產業規模預計將達到2萬億,不同層次的需求比如養老需求、保健需求等都在快速增長。
主要方式
中醫養生主要包括:經絡養生、體質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膳食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樂娛養生、部位養生、葯物養生、沐浴養生、減毒養生、靜神養生、瑜伽養生等內容。一睡眠,二便利,三飲食。中醫養生討論專題是組織網友和醫護人員進行研究學習中醫養生的,主要目的弘揚經典中醫知識,挖掘民間中醫方劑,推廣中醫葯文化,擴大中醫葯的影響;介紹民間中醫葯方,醫師,中醫葯知識,傳播中醫葯文化,增進人們對中醫的了解。客觀、公正、通俗地介紹中醫,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對中醫的理解,並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增加人們對中醫的正確認識。發布和交換中醫葯信息、國家政策、科研成果等。
特色療法
中醫養生中特色療法分為:拔罐刮痧氣功按摩葯膳
針灸: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拔罐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氣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葯膳食療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誤解1 :看中醫就是吃中葯
正解:西醫把身體當做一部機器,某個零件壞損,更換維修一下。而中醫把身體和精神當做整體,陰陽二氣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往往通過讓身體恢復到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不適狀況也就治癒了。所以在預防方面更有優勢。而調整的途徑除了內服中葯,還有葯物外敷、冥想、芳香療法、葯浴以及心理療法等。
誤解2 :養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萬別以為養生僅僅是為了長壽,或認為養生只是老年人的事。養生在於調和陰陽,流通氣血,保持身體健康,同時提高心理的調適能力。好皮膚也是養出來的。對任何年紀的人來說,養生都是必需的功課。
誤解3 :輕微不舒服就要去醫院治療
正解:頻繁看病吃葯會降低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正所謂「是葯三分毒」,吃葯還有副作用。而人體免疫功能有很強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強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懂得一些居家的中醫保養知識,既能防患於未然,即使有輕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調養恢復健康。
3、中醫難道真的沒有科學根據嗎?
這么說偶幾點錯誤,一、對科學概念本身的不了解,不一定非要是從實驗室里出來的才是科學,二、中醫的科學是建立在氣獨特的基礎理論上的,對其理論不了解就妄加菲薄本身就是不科學的態度,三、中醫的體系是醫療,並不僅僅是醫,他跟著眼於對自然的探索與認識,並與之和諧共處,這本事就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條件,四、在日本對於中醫是有著很高的地位的,其對中中醫的運用與推崇要比國內做的好的多(雖然不願意承認),五、以偏概全或者講是非黑白不分,雖然是有一些,打著中醫的幌子招搖撞騙的行為存在,但不代表中醫都是招搖撞騙的行為,在這一點上中醫本身就是受害的一方,怎麼能給本來就受害的一方再定一個罪名呢
4、中醫到底是偽科學,還是現代科學解釋不了的科學
看樓上兩個的回答很有意思,連科學是什麼都沒搞清楚。科學是一種方法論(邏輯+實證)和在這個方法論下得到的知識體系。中醫根本不用科學這個方法論去研究,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成為科學的。把不是科學的東西當做科學,就成了偽科學了,就像甲醇不是酒,但裝進酒瓶當酒賣,就成了假酒。
說什麼科學解釋不了,呵呵,這是最搞笑的YY了,你讓現代天文學怎麼解釋天狗吃月亮,天文學解釋得了月食,但解釋不了天狗吃月亮。同理,科學解釋不了扯蛋扯出來的「氣」。若說有根據,這種根據跟「天狗吃月亮」的根據是同類型的。
還有青蒿素,說什麼青蒿煮水喝了就會好,還有比這個更扯蛋的嗎?青蒿中不含青蒿素,所以煮了也沒用,含青蒿素的是「黃蒿」,而青蒿素高溫就分解了,所以,不管什麼蒿,如果是煮的水來喝的話,有效成份完全是零,百分之百無效。那個回復者說什麼用青蒿素極易復發完全是捏造出來的,而且對青蒿素的知識是相當無知的。
以上只是對兩個搞笑的回復的回應,下面正式回復一下樓主:
其實一個很簡單的原則,在古代中國物理、化學、天文、數學等一系列知識體系都無限落後於現代科學的前提下,有什麼理由相信同一個文化體系下的中醫能獨樹一幟,超越了歷史局限性成了「高於科學之上」的東西呢?
其實中醫能不能被科學解釋一點都不重要,而且指望著中醫被科學解釋也是永遠實現不了的,因為科學只研究現象,不研究其它知識體系。中醫做為一個知識體系,是不可能成為科學所解釋的對象的。所以,YY著中醫能在未來被科學解釋的想法,從此可以絕了,別再做這樣的幻想了。
其實無論是中醫也好,現代醫學也好,能不能被認可,不應該取決被科學解釋,而取決於被客觀檢驗所證明。什麼是客觀檢驗呢?比如你得了甲症,然後大夫給你開了一種葯,你吃了,好了。你會認為這種葯起效果了,但是如果大夫在你愈後告知,你吃的只是麵粉做的安慰劑,不具有任何治療效果,真正起效果的是你的心理暗示作用下的自我調節,你還能說這是葯在起作用嗎?當然,你可以說大夫的治療方法起作用了,但不能說這種葯起作用了。
於是,這就引出一個問題,一種葯(包括一堆草葯的組合)是否真的起到了治療效果,不是僅憑自我感覺良好或痊癒為標準的,而應該用一種更客觀的方法來判斷,以排除如自愈、心理暗示、疾病症狀周期巧合等各種非葯物作用效果的干擾。
因此,面臨這種情況,科學首先不是解釋一種葯是如何有效的,而是要先做一個現象確認,確認某種葯(或草葯的組合)確實在排除了各種干擾之後依然能表現出治療的效果。這就象某回答者提到的所謂的科學解釋不了的「氣」,科學不會先解釋氣的,而是先確認所謂的「氣」的存在,看不到不要緊,只要能通過氣所產生的影響也能判斷氣的存在。比如說經絡就是走氣的,練氣功的都知道,經絡斷了,氣就走不了,如果氣真的很重要的話,那麼只要截斷經絡,就會產生各種不良後果。但是現實中,大夫們在做手術的時候,都會關注血管、神經,在術後要接起來,但是從來不會把經絡再接起來,如果經絡真的很重要,那麼不把經絡接起來必然會引發各種不良後果,因為氣走不了了。但是現實是,無數經過手術的人,愈後與常人無異,這個無異就已經否定了經絡和氣的重要性,即有之看不出好,無之看不出不好,有之無之都觀察不到它到底起影響了什麼。
所以,先不要提什麼科學解釋不了,中醫首要解決的是,能否經得起客觀的嚴格的檢驗,說什麼用了幾千年早就檢驗之類的都是沒用的,時間長短和客觀與否無關,沒有嚴格客觀的判斷方法,別說幾千年,幾億年都是扯。當通過了客觀嚴格的檢驗之後,不用科學解釋,中醫就足以與現代科學並駕齊驅,黃飛鴻電影里,黃飛鴻展示針炙的效果立刻讓西醫跌了眼鏡,中醫只要在現實中能達到那樣的效果就行了,否則也只能在藝術作品裡YY其神奇和靠著國人的信仰、國家的政策來生存了。
5、中醫可信嗎?
中醫是否可是信這個問題實際上很難回答,我們需要分情況說明。
從科學角度來說,中醫不屬於科學,因為中醫理論不是通過科學方法得出的結論,但這並不意味著科學否定中醫,換句話說,否定中醫的科學其實也是違科學。讓我們來詳細審視一下這個結論:
首先,中醫對科學來說屬於未知,中醫是總結的經驗,有很多理論是經驗的總結,而科學理論是通過絕對的邏輯得出清晰的結論,或者說科學可以證明這些經驗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比如某些植物如三七可以止血,而某些植物的組合加工之後可以加速外傷痊癒,這些經驗是否正確中醫無法給出絕對的邏輯原因,中醫只是通過實踐告訴你它是有用的,但這不是科學,找到其中的生物學原理或者證明這些經驗是錯誤的才是科學要做的事。
當然,上面說的經驗,幾乎可以很大程度上確定是正確的經驗,有些經驗卻不一定正確,哪怕是醫學這么嚴謹的學科,但真正的中醫中出現可以證明的是錯誤的經驗還是少數。中醫之所以這么臭,不是因為這它不好,恰恰是因為這些經驗非常有用,所以才會被人利用,借中醫之名說非中醫之事,賣非中醫的假產品。
所以,中醫是經驗,它「不是科學」,但不是科學的東西未必不好用,而在這方面科學要做的事正是恰恰是研究中醫理論和實踐中這些經驗的深層次原理,證實或證偽,這才是科學該做的事,而不是在其他領域,比如西醫的領域去反對中醫,或者站在中醫的角度反對科學。
一種經驗是否正確是需要去證明的,如果你不知道它是否正確,卻要去反對它,這是科學精神?實際上,科學和精神這兩個詞本身就是一種很搞笑的組合,科學是規律,它沒有情緒,你偏偏要加上情緒,很有問題,所以別說什麼科學精神,科學家才有精神是好事,科學有精神不是好事。
延伸一下,中醫是被騙子玩壞的,不是中醫本身的問題,有人拿中醫之名去包裝某些東西,但如果搞科學的連這個都看不清楚,你們一樣是被玩的對象,連基本的邏輯都沒有,就像一個壞人說1+1等於2,你因為反對這個壞人,也要反對1+1等於2嗎?另外,很多人說中國文化一脈相承,實際上現實遠比這曲折得多,朝代的更替,還有一些文化罪犯的惡行,實際上中國的醫學是斷續的,沒有形成絕對的規范,醫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在宋以後,甚至可能是退步的,中國歷史不平坦,想想華佗,如果當年沒有三國時代的紛爭,它又會留下什麼?這一代代如果都能傳承實踐與反思,哪怕真的無法產生從科學角度尋找深層規律的概念,也不會像現在這樣。
而中醫的現狀是沒有人去研究,中醫幾乎僅僅成為了養生的工具,而在這方面,真的可以天馬行空地去包裝。
最後,說一下科學的一個問題,神是否存在?否定神存在屬於科學嗎?其實神有另一個科學的說法,叫做第一推動者,比如大爆炸猜想如果是真的,是什麼引起的大爆炸,這個宇宙到底有沒有第一推動者,實際上這屬於未知,科學對於未知事物的態度是去研究,即不肯定,也不否定,如果對於萬事萬物的認知都只有肯定與否定,科學本身也就不存在了。
神是否存在?是的,這是個未知的問題,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都是偽科學。這本質上是對未知的態度,就像我們曾經以科學的無論論者自居,卻反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
是的,無神論者本身就是偽科學!!!科學對待未知的態度是研究,而不是在找到結論之前輕易肯定或否定。
6、中醫養生有什麼好處呢?
中醫養生,就百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度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知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道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回故養生重在養心,保養精、氣、神。即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答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7、中醫是科學嗎?希望專業解釋
1955年成立的中醫研究院在去年11月改名為中醫科學研究院,特地加了「科學」兩個字,據稱這表明結束了多年來中醫是否是科學的爭論。如果靠這種文字游戲就能結束爭論那就太省事了。美國的神創論者成立了「神創科學研究所」,但是生物學界仍然不認神創論是科學。同樣,美國生物醫學界雖然對中醫的某些療法(例如針灸)是否有效有爭論,但是對中醫是否是科學卻是沒有爭論的:不是科學。例如,美國國家衛生院和美國醫學會都把中醫和其他亂七八糟的民間醫術一起歸為「另類醫學」,不屬於醫學科學。著名的反偽科學組織「對聲稱超自然現象的科學調查委員會」(CSICOP)則乾脆認為中醫是玄學、巫術、偽科學。
中醫支持者在面對批評時常見的一個反彈是批評者不懂中醫,似乎只有中醫從業者才有批評中醫的資格。按這個邏輯,我們也可以說只有算命先生、風水「大師」、星相師才有批評算命、風水、星相的資格了。要批評某一種學說是否科學,無需演一出「敵營18年」再反戈一擊,甚至無需了解它的細節,只要根據通用的科學標准對其思想和方法加以衡量即可。尤其是在有現代醫學可做為對照的情況下,只要具有現代醫學知識,要判斷中醫的非科學性就更為容易。
如果用科學哲學中一些被廣泛接受的檢驗標准,例如邏輯的自恰性、可檢驗性、可證偽性、可測量性等,對中醫進行一番分析,我想不難認定中醫不是科學。我不想在此做這種枯燥的「科學是什麼」的理論分析,而只想從另一個角度,反過來從「科學不是什麼」說明為什麼中醫不是科學。
科學講究創新,絕不崇古。因此在科學中不存在人人必讀、必信的經典。現代醫學的學生除非是本人對醫學史感興趣,否則沒有人會去研讀希波克拉底、蓋倫、維蘇里、哈維等等歷代醫學大家的著作,不熟悉經典著作絲毫也不影響他們行醫。現代醫學的論文也沒有人會把前賢語錄當論據,靠引經據典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中醫則不然,《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代文獻是中醫學生必讀、必背、必信的至高無上的經典,是他們診斷、處方的依據,中醫的論文往往只是對這些經典的闡明、驗證。所以,中醫更像是一種人文學,而不是科學。
科學研究的是普適的自然規律,它沒有國界,不具有民族、文化屬性。雖然現代科學是在西方發展出來的,但是早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也融入了東西方各國科學家的貢獻。沒有一門科學學科是只有某個民族才有而其他民族不予接受的,也沒有一門科學學科是只有某個文化背景的人才能理解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無法掌握的。中國人並不需要先去學習西方文化才能掌握現代醫學,就是因為現代醫學是一門不具有民族、文化屬性的科學。所以,把中醫當成中國特有的科學,把中醫的科學地位不受西方科學界的認可歸咎於西方人不了解中國文化,那是很荒唐的。
科學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各個學科都相互聯系、統一在一起,不存在一個與其他學科都無聯系、甚至相互沖突的獨立科學學科。現代醫學建立在生物學基礎之上,而生物學又建立在物理、化學的基礎之上。但是中醫不僅在整體上(而不僅僅是個別細節)與現代醫學不兼容,也與生物學、化學、物理學不兼容,它對抗的不僅僅是現代醫學,而是整個現代科學體系。這樣的東西,可以是與科學無關的哲學、玄學或別的什麼東西,但是不可能是科學。
為中醫辯護的一個常見理由是說它是一門經驗科學,是幾千年經驗積累的結晶。雖然經驗有時候含有科學因素,但是經驗本身並不是科學,單憑經驗而不按科學方法加以研究是不可能歸納出科學理論的,所以「經驗科學」的說法本身就不科學。歷史是否悠久也與一門學科是否科學無關。有的科學學科(例如現代醫學)的歷史非常短暫,而有的非科學學科(例如算命、巫術、星相)的歷史甚至比中醫更悠久。,在古代和近代都只有三十歲左右,現代中國人平均壽命大幅度提高到七十多歲完全拜現代醫學之賜。事實上中醫可能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反而有負面影響,本來可以自愈卻因不當治療或為了養生服用有毒的補葯而過早死亡的中國人不知有多少。又如,歷代中醫都認為女性受孕時間為月經凈後六日內,還胡說什麼單日受孕為男,雙日受孕為女,而那段時間恰恰是女性最不容易受孕的「安全期」,如果古代中國人為追求多子多福真按中醫的指導擇日「敦倫」,反而是無意中在搞計劃生育了。 否定中醫是科學,並不是在全盤否定中醫。中醫理論沒有科學價值,但是可以有人文價值,中醫的某些經驗療法(特別是偏方、驗方)也可能有其實用價值,值得現代醫學去挖掘。所以對中醫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廢醫驗葯」,拋棄不科學的中醫理論,在現代醫學的指導下檢驗中醫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們也不必因為中醫不科學而妄自菲薄。畢竟,在現代醫學興起之前,各國、各民族的醫術(包括西醫)也都不科學,並不比中醫好多少,甚至更糟糕。有人聲稱中醫是「超科學」、「人體科學」,未來科學的發展會證明其正確性雲雲,這和那些「算命先生」、「風水大師」宣稱算命、風水是超越現代科學的「預測科學」、「環境科學」並無不同,不過是一廂情願。現代醫學接受中醫的某個療法是可能的,接受中醫理論則完全不可能。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古人的智慧能夠超越現代科學。科學是向前發展的,不可能重歸蒙昧。天文學不會重歸占星術,化學不會重歸煉金術,生物學不會重歸神創論,同樣,醫學科學也不會重歸玄學、原始醫術。 能否超出樸素的民族感情科學地看待中醫,是檢驗一個中國人的科學理性素養的試金石。
事實上,中醫主流歷來是看不起經驗的,鄙視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民間偏方、驗方。中醫理論基本上並非經驗的積累,而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玄學基礎上的臆想,並根據這套臆想來診斷、處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認為是中醫葯經驗的集大成,充斥其中的卻是天人感應的謬論,例如它聲稱夫妻各飲一杯立春雨水後同房,治療不孕症有「神效」,這顯然不是什麼經驗積累,而是因為「取其資始發育萬物之義也」。中醫之所以相信虎骨、虎鞭、熊膽、犀角是良葯,是因為這些動物兇猛、強壯引起的聯想,所謂取象比類,類似感應巫術。水蛭會吸血,中醫就讓為把它曬幹了入葯能夠活血化瘀,蚯蚓(地龍)在土壤里鑽來鑽去,中醫就認為它曬幹了入葯能夠通絡利尿,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以生物的習性附會其死物的葯效,這顯然不是經驗結晶,而是變相的感應巫術。
沒有科學的指導,寶貴的經驗也很容易走偏。以抗瘧良葯青蒿素為例,它的研發是受到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瘧驗方的啟發:「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顯然是一個驗方,與中醫的辨證論治、復方配伍的理論無關。後來的中醫醫書例如《本草綱目》雖然都有青蒿可截瘧的記載,但是現代研究表明中醫所說的那種芳香可食用的青蒿(香蒿)並不能治瘧疾,青蒿素是從中醫並不認為能截瘧、辛臭不可食用的另一種植物臭蒿(黃花蒿)提取出來的。我們只能推測葛洪說的青蒿指的是臭蒿,被後來的中醫家搞混了,所以現在往往就把臭蒿改叫青蒿了。
為中醫辯護的另一個常見理由是說它有效。但是有效性並不等於科學性。科學固然會有效,有效的卻未必是科學。中國人大約在明朝的時候已發現通過種人痘能夠預防天花,這應該是一種經驗結晶,而且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中醫卻把天花當成是小兒先天就有的藏在命門中的「胎毒」,而種痘是為了把胎毒引出來。甚至在更安全、更有效的牛痘術於19世紀初自西方傳入中國後,中醫家也要來個「中西醫結合」,對種痘後的反應進行辨證施治,認為是「脾經毒甚,血熱違和」。在今天看來這種與有效的經驗相結合的理論當然是很可笑的。 1955年成立的中醫研究院在去年11月改名為中醫科學研究院,特地加了「科學」兩個字,據稱這表明結束了多年來中醫是否是科學的爭論。如果靠這種文字游戲就能結束爭論那就太省事了。美國的神創論者成立了「神創科學研究所」,但是生物學界仍然不認神創論是科學。同樣,美國生物醫學界雖然對中醫的某些療法(例如針灸)是否有效有爭論,但是對中醫是否是科學卻是沒有爭論的:不是科學。例如,美國國家衛生院和美國醫學會都把中醫和其他亂七八糟的民間醫術一起歸為「另類醫學」,不屬於醫學科學。著名的反偽科學組織「對聲稱超自然現象的科學調查委員會」(CSICOP)則乾脆認為中醫是玄學、巫術、偽科學。 中醫支持者在面對批評時常見的一個反彈是批評者不懂中醫,似乎只有中醫從業者才有批評中醫的資格。按這個邏輯,我們也可以說只有算命先生、風水「大師」、星相師才有批評算命、風水、星相的資格了。要批評某一種學說是否科學,無需演一出「敵營18年」再反戈一擊,甚至無需了解它的細節,只要根據通用的科學標准對其思想和方法加以衡量即可。尤其是在有現代醫學可做為對照的情況下,只要具有現代醫學知識,要判斷中醫的非科學性就更為容易。 如果用科學哲學中一些被廣泛接受的檢驗標准,例如邏輯的自恰性、可檢驗性、可證偽性、可測量性等,對中醫進行一番分析,我想不難認定中醫不是科學。我不想在此做這種枯燥的「科學是什麼」的理論分析,而只想從另一個角度,反過來從「科學不是什麼」說明為什麼中醫不是科學。 科學講究創新,絕不崇古。因此在科學中不存在人人必讀、必信的經典。現代醫學的學生除非是本人對醫學史感興趣,否則沒有人會去研讀希波克拉底、蓋倫、維蘇里、哈維等等歷代醫學大家的著作,不熟悉經典著作絲毫也不影響他們行醫。現代醫學的論文也沒有人會把前賢語錄當論據,靠引經據典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中醫則不然,《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代文獻是中醫學生必讀、必背、必信的至高無上的經典,是他們診斷、處方的依據,中醫的論文往往只是對這些經典的闡明、驗證。所以,中醫更像是一種人文學,而不是科學。 科學研究的是普適的自然規律,它沒有國界,不具有民族、文化屬性。雖然現代科學是在西方發展出來的,但是早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也融入了東西方各國科學家的貢獻。沒有一門科學學科是只有某個民族才有而其他民族不予接受的,也沒有一門科學學科是只有某個文化背景的人才能理解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無法掌握的。中國人並不需要先去學習西方文化才能掌握現代醫學,就是因為現代醫學是一門不具有民族、文化屬性的科學。所以,把中醫當成中國特有的科學,把中醫的科學地位不受西方科學界的認可歸咎於西方人不了解中國文化,那是很荒唐的。 科學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各個學科都相互聯系、統一在一起,不存在一個與其他學科都無聯系、甚至相互沖突的獨立科學學科。現代醫學建立在生物學基礎之上,而生物學又建立在物理、化學的基礎之上。但是中醫不僅在整體上(而不僅僅是個別細節)與現代醫學不兼容,也與生物學、化學、物理學不兼容,它對抗的不僅僅是現代醫學,而是整個現代科學體系。這樣的東西,可以是與科學無關的哲學、玄學或別的什麼東西,但是不可能是科學。 為中醫辯護的一個常見理由是說它是一門經驗科學,是幾千年經驗積累的結晶。雖然經驗有時候含有科學因素,但是經驗本身並不是科學,單憑經驗而不按科學方法加以研究是不可能歸納出科學理論的,所以「經驗科學」的說法本身就不
何況,中醫治療的有效性是很值得懷疑的。許多人之所以相信中醫的療效,是因為相信自己曾經被中醫治好過,而中醫家也在醫案中津津樂道如何巧治某個患了疑難雜症的病人。不幸的是,患者的證言和醫生的「醫案」並不被現代醫學認為是療效的證據。許多疾病都能自愈,在受到心理暗示時更是如此,患者的痊癒不一定是所接受的治療導致的,因此某個患者被某個中醫用某種療法治好了病,並不能做為該中醫醫術高明、該療法確實有效的證明。一種療法、葯物是否有效,是必須經過嚴格設計的臨床試驗才能確定的。現代醫學是遲至上個世紀40年代才確立了這個原則,古人迷信名醫醫案本無可厚非。但時至今日,一些「中醫泰斗」仍然拒絕接受現代醫學的臨床檢驗標准,碰巧「治好」了某個疑難雜症就大肆吹噓,沒治好的病例則隻字不提,連把自己的親人治死了也不知反省,這和江湖醫生有什麼區別?
為中醫辯護的人經常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實踐證明了傳統中醫葯學的確是人類的寶貴財富。這個訴諸民族感情的證據根本不值一駁。一個民族的繁衍生息並不需要靠醫術來維持,這證明不了其醫術的科學性。其他民族、甚至其他物種幾千年來也都在繁衍生息。在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並不高於其他民族,在古代和近代都只有三十歲左右,現代中國人平均壽命大幅度提高到七十多歲完全拜現代醫學之賜。事實上中醫可能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反而有負面影響,本來可以自愈卻因不當治療或為了養生服用有毒的補葯而過早死亡的中國人不知有多少。又如,歷代中醫都認為女性受孕時間為月經凈後六日內,還胡說什麼單日受孕為男,雙日受孕為女,而那段時間恰恰是女性最不容易受孕的「安全期」,如果古代中國人為追求多子多福真按中醫的指導擇日「敦倫」,反而是無意中在搞計劃生育了。
否定中醫是科學,並不是在全盤否定中醫。中醫理論沒有科學價值,但是可以有人文價值,中醫的某些經驗療法(特別是偏方、驗方)也可能有其實用價值,值得現代醫學去挖掘。所以對中醫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廢醫驗葯」,拋棄不科學的中醫理論,在現代醫學的指導下檢驗中醫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科學。歷史是否悠久也與一門學科是否科學無關。有的科學學科(例如現代醫學)的歷史非常短暫,而有的非科學學科(例如算命、巫術、星相)的歷史甚至比中醫更悠久。 事實上,中醫主流歷來是看不起經驗的,鄙視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民間偏方、驗方。中醫理論基本上並非經驗的積累,而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玄學基礎上的臆想,並根據這套臆想來診斷、處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認為是中醫葯經驗的集大成,充斥其中的卻是天人感應的謬論,例如它聲稱夫妻各飲一杯立春雨水後同房,治療不孕症有「神效」,這顯然不是什麼經驗積累,而是因為「取其資始發育萬物之義也」。中醫之所以相信虎骨、虎鞭、熊膽、犀角是良葯,是因為這些動物兇猛、強壯引起的聯想,所謂取象比類,類似感應巫術。水蛭會吸血,中醫就讓為把它曬幹了入葯能夠活血化瘀,蚯蚓(地龍)在土壤里鑽來鑽去,中醫就認為它曬幹了入葯能夠通絡利尿,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以生物的習性附會其死物的葯效,這顯然不是經驗結晶,而是變相的感應巫術。 沒有科學的指導,寶貴的經驗也很容易走偏。以抗瘧良葯青蒿素為例,它的研發是受到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瘧驗方的啟發:「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顯然是一個驗方,與中醫的辨證論治、復方配伍的理論無關。後來的中醫醫書例如《本草綱目》雖然都有青蒿可截瘧的記載,但是現代研究表明中醫所說的那種芳香可食用的青蒿(香蒿)並不能治瘧疾,青蒿素是從中醫並不認為能截瘧、辛臭不可食用的另一種植物臭蒿(黃花蒿)提取出來的。我們只能推測葛洪說的青蒿指的是臭蒿,被後來的中醫家搞混了,所以現在往往就把臭蒿改叫青蒿了。 為中醫辯護的另一個常見理由是說它有效。但是有效性並不等於科學性。科學固然會有效,有效的卻未必是科學。中國人大約在明朝的時候已發現通過種人痘能夠預防天花,這應該是一種經驗結晶,而且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中醫卻把天花當成是小兒先天就有的藏在命門中的「胎毒」,而種痘是為了把胎毒引出來。甚至在更安全、更有效的牛痘術於19世紀初自西方傳入中國後,中醫家也要來個「中西醫結合」,對種痘後的反應進行辨證施治,認為是「脾經毒甚,血熱違和」。在今天看來這種與有效的經驗相結合的理論當然是很可笑的。 何況,中醫治療的有效性是很值得懷疑的。許多人之所以相信中醫的療效,是因為相信自己曾經被中醫治好過,而中醫家也在醫案中津津樂道如何巧治某個患了疑難雜症的病人。不幸的是,患者的證言和醫生的「醫案」並不被現代醫學認為是療效的證據。許多疾病都能自愈,在受到心理暗示時更是如此,患者的痊癒不一定是所接受的治療導致的,因此某個患者被某個中醫用某種療法治好了病,並不能做為該中醫醫術高明、該療法確實有效的證明。一種療法、葯物是否有效,是必須經過嚴格設計的臨床試驗才能確定的。現代醫學是遲至上個世紀40年代才確立了這個原則,古人迷信名醫醫案本無可厚非。但時至今日,一些「中醫泰斗」仍然拒絕接受現代醫學的臨床檢驗標准,碰巧「治好」了某個疑難雜症就大肆吹噓,沒治好的病例則隻字不提,連把自己的親人治死了也不知反省,這和江湖醫生有什麼區別? 為中醫辯護的人經常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實踐證明了傳統中醫葯學的確是人類的寶貴財富。這個訴諸民族感情的證據根本不值一駁。一個民族的繁衍生息並不需要靠醫術來維持,這證明不了其醫術的科學性。其他民族、甚至其他物種幾千年來也都在繁衍生息。在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並不高於其他民族
我們也不必因為中醫不科學而妄自菲薄。畢竟,在現代醫學興起之前,各國、各民族的醫術(包括西醫)也都不科學,並不比中醫好多少,甚至更糟糕。有人聲稱中醫是「超科學」、「人體科學」,未來科學的發展會證明其正確性雲雲,這和那些「算命先生」、「風水大師」宣稱算命、風水是超越現代科學的「預測科學」、「環境科學」並無不同,不過是一廂情願。現代醫學接受中醫的某個療法是可能的,接受中醫理論則完全不可能。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古人的智慧能夠超越現代科學。科學是向前發展的,不可能重歸蒙昧。天文學不會重歸占星術,化學不會重歸煉金術,生物學不會重歸神創論,同樣,醫學科學也不會重歸玄學、原始醫術。
能否超出樸素的民族感情科學地看待中醫,是檢驗一個中國人的科學理性素養的試金石。
8、中醫是不是科學?
科不科學,不好評論,西醫是科學的,但是,很多病也治不好,且很多病也只能控制而已。都說中醫不科學,中醫卻治好了很多西醫治不好的病,而且是根治。西醫治好了病是科學,中醫治好了病是身體的治癒性。
9、中醫是科學嗎?中醫和現代醫學的區別是什麼?
中醫是科學的。中醫和現代醫學的區別如下: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分形論和資訊理論內容。
中醫一般指中國以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中國其他傳統醫學,如藏醫、蒙醫、苗醫等等則被稱為民族醫學。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葯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此外,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止於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範人物,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
10、中醫養生真的有用嗎?
在人們印象中,提到「七竅」最易想到的詞就是「七竅流血」。那麼,七竅到底有多重要?
所謂「七竅」,主要是指面部的七個孔竅,即眼二、耳二、鼻、口、舌。五臟的精氣分別通達於七竅,所以五臟有病,往往能從七竅的變化中反映出來.
《內經》提出,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也就是說,通過觀察五官的異常情況,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腎可能存在的病變.
心 開 竅 於 舌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實際上,心氣足,不僅能保證舌辨五味,舌頭轉動靈活、說話流利順暢也有賴於心神的健旺。通常來說,舌色紅潤即表示心之氣血充足.
心主血脈,舌上血管最為豐富而淺表,因而舌也能靈敏地反映出心的功能狀態。心陽不足,則舌胖嫩或紫暗;心陰不足,則舌紅絳;心血虛,則舌暗淡;心火上炎,則舌紅爛、生瘡、疼痛;心血淤阻,則舌紫暗或有淤斑;心主神志功能異常,則會出現語言障礙,說不清話.
腎 開 竅 於 耳
「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也就是說,腎氣足者,就會聽力好。在病理方面,若腎精虧虛,則腦髓不足,容易出現頭暈、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腎陰虛的病人還經常會有耳如蟬鳴的現象.
另外,老年人出現的聽力減退、耳聾失聰等衰老表現,也與老人腎氣較弱關系密切。所以,聽力較差的人,可以考慮是不是要補補腎氣.
肝 開 竅 於 目
肝開竅於目,視力的好壞有賴於肝氣的疏泄和營養。中醫講,肝藏血,而血又是眼睛活動最直接的物質基礎,所以,肝血的盛衰會直接影響到視覺功能。若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則兩眼昏花、視物不明,出現如夜盲等問題;若肝經火盛,可見眼紅腫痛;肝陰虛,可致眼糊干澀,或也可見眼珠不靈活、斜視等;肝氣郁結過久,則能導致口苦目眩.
肺 開 竅 於 鼻
「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為呼吸出入的門戶,所以說,鼻子要想發揮正常的通氣和嗅覺功能,就必須依賴肺氣調和,呼吸暢利。其實,「肺主氣」的功能除了會影響呼吸,還有供給鼻子營養、保證鼻子通暢、預防鼻病的作用.
臨床上,肺的某些疾病表現也常反映在鼻子上。如外感風寒影響到肺,就會鼻塞流涕、影響嗅覺;肺有燥熱,則鼻孔干澀。反之,如果鼻出現以上異常變化,即可推斷肺臟病變.
脾 開 竅 於 口
「口唇者,脾之官也。」唇是口的組成部分,被認為是脾的外在表現之處,當脾氣健運,氣血充足時,口唇得養,則唇紅潤澤;若脾失健運,氣血虧虛,唇失所養,則唇色淡白,或萎黃無光。
此外,飲食口味及食慾也與脾的運化功能有密切關系。如口淡無味、唇淡無澤,多為脾氣虧虛,氣血不足;口中黏膩,吃東西不香,或嘴裡發甜,多為脾胃濕熱;若口中泛酸,則為肝脾不和;若唇腫、口瘡、糜爛而痛,多為脾熱或脾火。
不過要提醒的是,盡管五臟與七竅密切相關,但臨床診斷還需要結合其他方法綜合判斷。
飯 後 躺 十 分 鍾 養 肝
吃完飯後靜卧休息10至30分鍾,再去散步,這對肝臟的養護來說很關鍵,尤其是肝功能不好的人,更要注意。
《黃帝內經》中說:「人卧,血歸於肝。」中醫認為肝主藏血,飯後運動會使肝臟處在供血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之中,導致肝臟不同程度的損害。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七倍,可見平卧是有利肝臟健康的。
因此建議,飯後靜卧10至30分鍾,可以增加肝臟血流量,有利於增強肝細胞的功能,並加快蛋白質。氨基酸。糖。脂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代謝。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
在西醫中如果我們五官有問題,會想到掛哪個科呢?一般都是五官科啊,不會想到實際上我們的五臟在出現問題。而現在要提倡中醫現代化了,西葯的副作用實在太大,長久用葯會嚴重損傷我們的五臟六腑,所以現在中醫重新讓世人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