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漢初年,統治者為什麼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劉邦促進增加勞動的措施主要分為三點。
一、徵收較低的賦稅和減少徭役,據相關史料記載,劉邦在位時期向農民徵收的稅率曾經低到三十分之一。
二、開放國家資源尤其是允許土地買賣,漢代前期朝廷允許私人開采鐵礦、製造食鹽、進行土地買賣(近年來新出土的竹簡《二年律令》就明文允許私人的土地流轉),這一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與此同時漢代手工工商業也得到長足發展。
三、避免對外戰爭,自楚漢爭霸以來漢初人口集聚下降,為了恢復國力漢初歷代帝王一直致力於避免與北方匈奴經行大規模的戰爭。
劉邦→漢高祖
漢初休養生息政策
四個問題:一、什麼是休養生息政策?二、為什麼漢初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政策?三、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四、休養生息政策的作用。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的思維呈現一種動態,使知識消化、理解。
休養生息政策是西漢建立後統治者實行的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有兩點原因(板書):
原因:①政治、經濟的困窘(板書)
②吸取秦亡教訓
誰能舉例子來說一說呢?
當時國家很窮,皇帝連四匹一樣毛色的馬都找不到,將相只能乘牛車,「民失作業而大飢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到處是一片荒涼的景色。面對這種現實,漢初統治者只有廢除秦朝苛法,與民休息,恢復社會經濟,才能使統治長治久安。另外,劉邦本人親自參加了秦末農民戰爭,親眼目睹了秦亡的過程,他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訓。他叫陸賈寫些文章,分析秦朝為什麼會失天下,他為什麼能夠得天下。於是陸賈寫了幾篇文章,呈送漢高祖,稱為《新語》。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他在《無為第四》中寫到:「秦始皇設為車裂之誅,以斂姦邪。築長城於戎境,以備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事愈煩,天下愈亂,法愈滋,而奸愈熾,兵馬益設,而敵人愈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所似,他建議劉邦多給農民種地的時間,寬刑薄賦,與民休息。因此,劉邦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
休養生息的政策措施是什麼?學生看書回答。
政治上:鏟除異姓王
經濟上:輕徭薄賦慎刑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取得勝利,籠絡軍心,分封了七位功臣名將,由於不是劉氏家族,稱為異姓王。西漢建立後,異姓王擁兵自重,專制一方,對抗中央,甚至企圖謀反。所以劉邦立下了「非劉氏不可王」的誓言,做出「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決定。鏟除異姓王,穩定邊疆局勢。經濟上,他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包括:大量兵士罷歸家鄉,復故田宅,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抑制商人,減輕田租為十五稅一。再指導學生看書上的小字部分更進一步說明西漢初年的休養生息政策減輕了農民了負擔,不難推出休養生息政策的作用:增加了農業勞動力,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西漢初年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畫線部分板書)
自漢高祖劉邦之後,漢惠帝、漢景帝連續幾代人都保持了政策的穩定,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經濟得到恢復,中國封建社會出現第一個治世局面即「文景之治」
2、西漢初年,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客觀原因是
是選A吧,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 ,是郡國並行制。
董仲舒是漢武帝時期的
3、西漢初年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
無為是不用強制政策來管,任其自然發展。
4、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內容和作用
一、漢高祖劉邦休養生息的內容:
1、解甲歸田:
凡退役歸農的軍吏卒,按軍功大小,分配田宅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劉邦鼓勵士兵回鄉生產一方面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又增加了社會勞動力,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勸民還鄉:
因戰亂逃亡山澤的民眾,歸還故里領取原有的田宅,戰爭期間流亡山澤沒有登記戶籍的人,令各歸其縣,登記戶籍,恢復原有田宅,這樣及增加了社會勞動力,又增加了繳納賦稅的人數,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釋奴為民:
因飢餓賣身為奴隸的釋放為平民,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社會勞動力。
4、十五稅一:
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休養生息的作用:
①鞏固西漢統治;
②推動經濟發展;
③奠定強盛基礎。
漢初漢高祖劉邦推行休養生息措施,他的後繼者文帝和景帝繼承了漢高祖的既定方針,繼續推行一系列治國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生產進一步發展,歷史上把文帝、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繁盛局面稱「文景之治」。
(4)休養生息政策原因擴展資料:
1、文景之治簡介: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文景二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亦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
文景之治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同時也是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的養精蓄銳時期。
2、無為而治思想
漢帝國建立之初,利用民眾對秦王朝殘厲法制的不滿,順從民意,進行了政治改革。為與民休養生息,採取了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登堂入室。
無為而治本意並不是不為,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民眾自我能動性,適於統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規范,傾向於不妄為,適於每一個人。
無為政治看起來有消極保守的傾向,從另一種種角度看,卻透露出科學的客觀主義的精神。這種政策強調行政上不妄為,少有急切的舉措,避免苛政擾民,使社會生活在自然的狀況下得以安定。這種政治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進步。
文景時期,繼續推行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各項政治措施實際上都圍繞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展開,並適當補益損革,使得漢朝國力逐步恢復。
文景時代比較寬和的政治空氣,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漢書·食貨志上》說,「文帝即位,躬修位節,以安百姓」,對於當時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5、漢初為什麼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結果怎樣?
原因:1、吸取百秦滅亡的教訓
2、統治者從實踐中懂得治理國家必須文武兼用。度
3、經過多年戰爭,經濟破壞尤甚,問不經過一段復甦很難發展。
結果:文景帝採取緩和政策,加強國家實力答,社會較安定,出現封建時代的「治回世」史稱文景之治 ,
為漢武帝北驅匈奴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答。
還望採納。
6、劉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麼???
客觀原因是:社會十分貧困
劉邦的休養生息政策可以簡單說是
1,解甲歸田
2,釋放奴婢
3,減除租稅,十五稅一
4,減免徭役
7、西漢初年為什麼要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使飽經戰亂的中原之地盡快的恢復和發展。
自新末大亂到天下再次一統,歷經近20年的時間,此間百姓傷亡慘重,戰死和病餓而死者不計其復數,到劉秀再次統一天下之後,天下人口已經是「十有二存」了。
為了使飽經戰制亂的中原之地盡快的恢復和發展,劉秀連續下達了六道釋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漢末年以來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奴婢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也使得戰亂之後大量土百地荒蕪而人口又不足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7)休養生息政策原因擴展資料:
西漢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1、整頓吏治,提倡節儉。
光武度鑒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問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後,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答為之一變。
2、薄賦斂,省刑法,與民休戚。
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光武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賦斂。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
8、休養生息的主觀與客觀原因是什麼
休養生息的主觀原因是漢廷推崇黃老治術,客觀原因是多年戰亂導致漢初社會經濟凋敝,急需時間休養生息,重建家園。
(一)主觀上,漢代推崇黃老治術。經過秦國後期連年戰亂,民生凋敝,西漢建立後,急需統一思想,穩定民心。而漢初國家統一後,「東西異制、郡國並行、法俗兼存、秦楚雜糅」,東西文化差異很大,也需要一種思想去統一。此時,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既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又適應了漢初的休養生息的政策的需要。劉邦立朝後,即令陸賈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鑒。陸賈根據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故「道大於無為」。黃老思想在這個時候受到政治社會的重視,從皇帝到朝廷官員無不尊崇,漢帝、竇太後「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皆讀《老子》,尊其術」, 而蕭何、曹參、劉安、汲黯、陳平、呂後、司馬季主、安丘生、王生、黃生等也都是著名的黃老思想的信奉者。在黃老思想占社會主流的情況下,漢初整個政治社會側重於黃老的清靜無為,與民休息,垂拱而治。
(二)客觀上,任何朝代在經歷國家大動盪後,都需要發展生產,安定生活,恢復元氣。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漢書·食貨志》中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飢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可見,漢初的社會經濟狀況是極其惡劣的。與此同時,經過秦末農民戰爭動亂和楚漢之爭,生靈塗炭,漢初政權與北方匈奴軍事力量對比不佔優勢,急需時間休養生息,改變社會經濟凋敝的局面。而黃老治術「無為而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思想, 正適應了該時代的要求,從而休養生息成為漢初治國理念。而這種治國理念的實踐,也證明休養生息政策行之有效。據《史記》記載,經過努力,「君臣俱欲休息余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休養生息,使漢朝贏得了寶貴時間,增強了國家實力,出現了文景之治的開國盛世,為漢武帝北驅匈奴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9、休養生息的政策的依據是什麼?
休養生息政策指大動盪或長期戰亂以後,統治者不搞勞民傷財、嚴刑酷法的統治,改以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休養生息政策自漢高祖劉邦開始,歷經幾代統治者(惠帝、呂後、文帝、景帝),執行了六七十年。結果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漢高祖劉邦在位時,為了與民休息,除了讓士兵復員生產,讓戰爭期間逃亡的人回家,把賣身作奴隸的人釋放為平民,規定十五稅一之外,還採取了下列措施:(1)調整和建立新制度。(2)壓抑商賈。規定商人不準作官,禁穿絲織品,禁帶兵器、騎馬,並向商人徵收重稅。(3)對匈奴和親。(4)消滅異姓王分封同姓王。如以謀反罪名殺韓信和彭越。漢高祖與民休養生息,一方面調整了生產關系,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鞏固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初步建立起西漢王朝的一套統治制度,恢復和完善了自秦以來建立的封建社會上層建築,從而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原因:秦末農民戰爭動亂,楚漢之爭,生靈塗炭,急需時間休養生息,重建家園,同時與北方匈奴力量的對比不佔優勢.
主要措施:實行分封制度,獎勵農耕,桑蠶,減租減息,實行以農為先的政策.
作用:使得漢朝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加強了國家實力,出現了文景之治的開國盛世,,為漢武帝北驅匈奴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