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今養生方面的好詩句
葯補不如食補。 ――百―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度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問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答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版,以資血氣。―――《備權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2、有關健康的古詩詞有哪些?
1.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
2.
不可以小專益為不平而屬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3.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4.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5.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6.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7.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8.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9.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10.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11.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12.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13.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14.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15.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3、描寫養生的古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有哪些關於健康的詩句
1、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養生要集》
解讀:「牙齒堅完」是健康長壽的象徵,叩齒術是在我國流傳的一種古老的養生方術。腎主骨,齒為腎之餘,也屬於骨頭的一部分。齲齒,是牙齒的大患,人們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齒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對應的每顆牙齒互啄,就可以減輕齲齒的危害,保持牙齒的健康。
2、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解讀:飽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積而淤滯,氣滯不行,脾胃受傷,氣血痰食積聚而致百病叢生。
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呂氏春秋》
解讀: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這是由於不斷運動的緣故。人的形體、精氣也是這樣。形體不活動,體內的精氣就不運行,精氣不運行,氣就滯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4、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
解讀:古人自古講究飯後養生,這里提到用餐後要做三件事情,即飲茶、散步、揉腹,如能長期堅持做下去,必有益身體健康。
5、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解讀:四時陰陽之氣是萬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會根據此而在春夏養陽,秋冬補陰,以便服從於其四時陰陽這個根本,才能與萬物一起生活並且生長。如果一旦違反了這個根本,就會損傷其本源,破壞其真氣,以上這些就是四時調攝的宗旨。
5、求養生方面的詩詞,多多益善!
1、《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健康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2、《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3、《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外表。
4、《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健康。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6、與「養生」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1、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韓翃(唐)《寒食 / 寒食日即事》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2、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韓翃(唐)《寒食 / 寒食日即事》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3、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孟雲卿(唐)《寒食》
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
4、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孟雲卿(唐)《寒食》
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5、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無名氏(唐)《雜詩》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6、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無名氏(唐)《雜詩》
這是為什麼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7、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竇鞏(唐)《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水面上薄煙散去,遠遠望見岸邊許多戶人家。
8、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 竇鞏(唐)《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在這美麗的春天,卻沒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獨自縱馬游覽,馬蹄踏著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著花瓣。
9、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韋應物(唐)《寒食寄京師諸弟》
雨中的寒食節更顯得寒冷,我獨自坐聽江上黃鶯的鳴叫。
10、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韋應物(唐)《寒食寄京師諸弟》
端著酒杯賞花時又想起了杜陵家幾個弟弟,寒食時,杜陵這一帶已是野草青青了。
7、關於健康的古詩句
1、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葯。——白居易《自覺》
釋義:有了不畏老的思想,不擔心「死之將至」,這樣就可以延緩生理和心理上的老化,從而收到延緩衰老、益壽延年的功效。
2、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將食粥致神仙。——陸游《食粥》
釋義:學道成仙之法是簡單易行的,平時只要多多食粥便可以成仙了。
3、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專—羅天益《衛生寶鑒》
釋義:如果心神過於躁動,亂而不定,必然擾亂臟腑,耗氣傷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減短壽命。心靜則安神,神安則五臟六腑的氣機協調,精氣日漸充實,自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4、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釋義:老的千里馬雖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屬志仍是馳騁千里;壯志凌雲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心也永不止息。
5、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釋義:身體漸瘦衣帶越來越要收緊,頭發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一邊。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8、有關飲茶養生的詩句
臨安春雨初霽_古詩文網
作者: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知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道猶及清明可到家。
山家_古詩文網
作者:張繼
板橋人渡回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 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答蕭上瑣窗》
9、關於「養生」的古詩句有哪些?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玉芝觀里王居士,服氣餐霞善養身。
唯余養身法,修此與天通。
知將何事酬公道,只養生靈似養身。
至死獨養身。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10、關於養生的古詩詞
養生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copy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百。―――《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度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知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道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