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武術養生
1、首先讓生活有規律;zd2、既然知道是惡習,就下決心戒掉。這比習練武術容易多了,並且很重要;3、節欲:如果習練武術卻縱欲,將達不到你的目的;4、習練武術、氣功能使你身體素質改善,如果是為了房事能力強為目的是不行的,只能以健身、強身為目的。5、習練版武術得法的人,我個人認為他們的房事能力普遍可以,但他們心思肯定不會放在房事上,因為會防礙功夫的修煉。說了這么多,也不知你是否聽明白了,再補充一點,習練武功最好是尋明師,注意不是「名師」哦!否則盲修瞎煉弄不好不但不能健身,反而會傷身。以上純屬個人意見,權僅供參考,望高明指正!
2、關於武術的論文
中國武術的文化特徵與發展前景(1)
摘要:
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具有哲理性、技擊性、健身性、娛樂性等文化特徵,正以優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關鍵詞:
中國武術 文化特徵 哲理性 技擊性 健身性 娛樂性 發展前景
引言: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一項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具有獨立體系和多種社會功能的運動項目。武術也是東方文化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目前,中國武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已成為世界體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國武術的文化特徵
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表現形式,一方面跟中國的古典哲學、政治倫理、軍事思想、文化藝術、醫學理論、社會習俗等等互相聯系,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絢爛多姿的中國文化整體;另一方面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
武術的文化特徵,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哲理性
中國武術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項目。它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強。"天人合一"的觀念是道家哲學本體論的一種表現。認為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人應順乎自然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天人合一"思想給中國傳統哲學帶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氣事一……"(周繼旨:《論中國哲學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見《論中國哲學史》,浙江人民出版1985年版),也為中國武術打下了思想基礎。首先,武術練功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訓練,講究"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內外合一,形神兼備"。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運動同周圍環境密切聯系起來。武術練功要求按不同的季節、時辰、時令等,根據自然界和人體機能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練功的目的。如孫福全《八卦掌》藉助天地之氣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節不同練不同的功法等。此外,從"天人合一"思想引發出"圓"與"空"的觀念,是人對天地自然特色的領悟,因而也是動功最佳方式與境界。圓則靈活多變,空則輕靈無阻,圓而又空則做到活潑自如,循環不息。故不少拳種以圓、空為基本架式與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極拳等均以圓、空為技擊特色。特別是太極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經》)和"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周敦頤:《太極圖說》)等太極哲理而產生的。
由於中國武術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養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對很多國家有著廣泛的影響,如我國古老的健身術與氣功早與印度瑜珈相互滲透,少林拳法於明清時代傳入日本等國,都足以說明中國武術與世界體育文化的交流是有著傳統的思想基礎。
2.技擊性
武術核心是技擊性。武術的健身功能、娛樂功能、競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過以 技擊性為動作設計原則形成的各外攻防技術動作來實現的。如太極舉以棚、履、擠、按、采、挒、肘、靠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鑽、炮、橫為基本五拳;長拳以踢、打、摔、拿為四擊;八卦掌以推、托、帶、領、搬、攔、鎖、扣為八法。而器械又根據不同種類有著不同的使用方法;實戰搏擊又有千姿百態的各種打法。雖然各家各派在技擊方法和技擊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規律,表現攻防的特點。武術具有攻防技擊的特徵而區別於其他體育項目。
從中國武術發展的歷史來看,武術有技擊運動和套路運動兩種表現形式。技擊運動為散手和推手等對抗性項目,著重實用,有明顯的攻防技擊特點;套路運動則講究表演藝術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體現武術的根本特徵技擊性為目的,力求表現逼真的攻防動作,給人技擊含意的感受。
武術的技擊方法門類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注目和吸取。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以中國武術的競技特徵,作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來越多地為國際武壇有識之士所認同。
3.健身性
人們從事武術練習,一般來說,是把健身、技擊實用等作為主要目的。中國武術是一種身體運動形式,屬於人體科學的一部分,而中國的人體科學是建立在傳統醫學--中醫學的基礎之上。中國武術傳統練功的理論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說、經絡學說、臟象學說等基本理論為生理學的依據的。中醫理論認為,人之一身,"惟精氣神"為三寶。精氣神三者是相互聯系的,"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精生於氣,氣化於精,精化於氣,氣化於神"(林佩琴:《類證治裁》)。武術練功不僅重視內在的"精氣神"的鍛煉,而且還強調以內形於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擊技術動作的演練,因而收到內外兼修、強身健體的健身效果。例如,太及拳就是根據太極生陰陽,陰陽合為太極的陰陽學說的原理,極為強調"動靜相生"、"剛柔相濟"、"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蓄而後發"等要求,實際上都是陰陽法則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運用,以達到人體臟腑經絡功能的協調、有序、平衡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壽。形意五拳則是根據人的臟腑與五行相配的五行學說,認為崩拳其氣發於肝,可練肝;炮拳其氣發於心,可練心;橫拳其氣發於脾,可練脾;劈拳其氣發於腑,可練肺;鑽拳其氣發於腎,可練腎。近幾年來站樁練習已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健身養生功,就是以"經脈者,所以行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靈樞·本臟編》)的經絡學說為生理學依據的,經常練習此功,亦能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機能,延緩衰老的健身目的。
人們通過各種手段來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是體育文化的根本任務。武術有顯著的健身養生的價值,越來越被世界各國人民所認識。這種實用理性的價值觀也為中國武術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4.娛樂性
中國武術早在奴隸社會就進入娛樂文化的領域。它以豐富多彩的表演內容、精湛無比的技藝、精深廣博的內涵,贏得了古今中外人們的贊譽,這是與武術本身的娛樂性分不開的。千百年來,武術以其獨特鮮明的娛樂性體現在社會各階層的文化生活中。
武術的娛樂性包括兩方面:一是人們從習武中獲得身心的愉快,並在社會大眾中得到發展;二是人們從對武術的觀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武術與戲曲、舞蹈、雜技、文學、影視等文藝形式的結合表演,均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隨著近代科技文化的發展,人們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達到娛樂的方法也越來越新奇,因而通過自身對武術的習練以達到自娛性為目的的日漸減少,而以武術的觀賞為娛樂目的的情況,則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演變及人們對武術的健身、防身實用價值認識的提高而大為增多。這種由個體向群體、由封閉向開放方向發展的武術娛樂性文化特徵的轉變,亦是很有利於把中國武術推向世界的。
縱觀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中國武術同國外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都與國家、民族的政治、經濟、科技與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與相互影響。因此,中國武術和國外其他體育項目都是社會發展與文化發展的產物,同屬於世界體育文化的范疇。而歷史上任何一種優秀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或民族高度發達的象徵,而且將會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財富。因此,中國武術以優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為期不遠。
二、武術對世界體育文化的影響
在漫長的歷史中,武術作為一種體育教育現象和高雅的文化現象存在、發展,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國內各族人民的喜愛,而且還對世界體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一些國家的拳術源自中國或受中國武術的影響
(1)柔道。據一些中、日學者考證,中國武術直接影響了日本柔道的形成。如中國台灣學者梁容芳說:"相傳元贇實傳其技,然柔之為術,元贇東渡前日本似已有之。寬永中、關口柔心已以柔術名於國內。元贇之功,為改進完成柔道。元贇寓江戶國正寺,浪人福野七郎右衛門、磯貝次郎左衛門、三浦與次右衛門,三人寓同寺,元贇授之大明捕人之武術,三人苦心研究,遂通蘊奧,遍傳各地,屢有改進,漸與日本固有之柔術混合,迭今重於體育界。"(梁容芳:《陳元贇研究》,第95頁)如日本講道館八段、早稻田大學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門》一書中說:"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柔術來源於中國唐代拳術,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體術、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競技項目的總稱。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學過武術的陳元贇於十七世紀上半葉東渡日本,在江戶城南國正寺,傳授中國武術,致使柔道在日本廣泛開展起來,從此流派也日益繁多……"(李其彪、郝承端編譯:《柔道入門》,第2頁)最有說服力的是,在日本愛岩山還殘存一塊題為《愛岩山泉法碑》刻著"拳法之有傳也,自投化人陳元贇而始"的碑。19世紀末,日本人嘉納治五郎吸收各式術派的長處,經加工整理,並不斷改進,創立了柔道。現已普及世界各國,並被列為奧運會項目。
(2)空手道。日本國際拳道學聯盟理事長大西榮三在《我所創建的國際柔道學》一文中寫道:"相傳在八十多年前,空手道從中國的福建省傳到於日本沖繩。後來沖繩首里的系洲官恆先生將傳入沖繩的空手套路進行總結,形成了沖繩最初的空手流派。與此同時,沖繩那霸的東恩納寬量先生正好在中國福建拜謝先生為師,並學成回到日本。"(轉引自《武林》1986年第6期第46頁)另據1989年11月22日《中國體育報》登載:"最近,由福建省體育總會、福建省旅遊局和福建省武術協會以及日本沖繩縣武術界的朋友在福州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現今流行於沖繩縣的空手道剛柔流源於福州市。該流派的祖師東恩納寬亮的師傅系我國鳴鶴拳的一代宗師,福州人如如哥(謝如如)。"可見,日才的空手道是源自中國。
(3)跆舉道。跆拳道是朝鮮的傳統武術。它的前身是"花郎道",起源於韓國的民間自衛術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跆拳道與中國武術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早在明代之前,中國的武術技藝就傳入朝鮮,特別是在近代,隨著中國武術和日本武術的不斷輸、花郎道的臂掌結合中國拳術、日本空手道等技術,而融匯成一種獨特的朝鮮拳術,即今天的跆拳道。
(4)泰拳。泰拳是泰國的國技,是最受泰國人民喜愛的一項傳統的民族體育運動。關於泰拳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泰拳主要受中國古代技擊術的影響,源自中國。泰國古稱暹羅國,明太祖洪武十年(1378年)始昭祿群鷹為暹羅王,以我國翰林學士謝文彬為坤岳,建立了暹羅第一王朝。此後,中暹的關系日益密切,中國雲南省等地遷居暹羅的人越來越多。明清兩代,華僑在暹羅做官也很多。泰國人的祖先,大部來自我國雲南省西南的傣族。中國武術早就隨著其他文化傳到暹羅。經過泰國幾代人的篩選、提煉、融化而成今日獨具一格的泰拳,不難看到,泰拳中的肘技、腿技和膝技等主要技擊招式與中國武術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這也許可以證明泰拳是源自中國、深受中國武術的影響。
(5)截拳道。美籍華人李小龍在60年代末70代初,創編了獨特的技擊風格和技法的現代技擊術--截拳道而蜚聲國際武壇,同時又以自編、自導、自演的一系列別具風格的"功夫片"而轟動國際影界,以致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興起了"中國功夫熱"。李小龍之所以能創造截拳道,是因為他長期受到中國武術文化的熏陶。他雖然出生了美國三藩市,但其祖籍是廣東順德縣,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香港度過的。他從小酷愛武術,6歲便開始跟父親李海全(香港著名粵劇武打演員)學習太極拳,後來又隨邵漢生武師學精武門的截拳。此外,他還練習過洪拳、白鶴拳、少林拳、潭腿、戳腳等南方及北方拳種,並參加過學校的西洋拳訓練班。18歲他重返美國先後就讀西雅圖愛迪生職業學校和華盛頓州立大學哲學系時,又認真研究了空手道、跆拳道、合氣道、泰國拳、印尼拳、馬來錫拉拳等等。他依照中國武術"以無法對有法,以無限對有限"等拳理,根據詠春拳的手法和訓練方法、戳腳拳中的腿法並吸取了西方拳擊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武術特長,從而揉合中外武術的精粹,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擊理論和技擊風格,創立了一種具有完整體系的新技擊術--截拳道。
2."武術熱"豐富了世界體育生活
作為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的武術,正受到世界的矚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七八十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武術運動,出現了一股"武術熱"、"功夫熱",從而推動了一些國家體育運動的開展。
國外有人把中國武術稱為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少國家和地區請中國教練去教授武術、或派出人員來華參觀學習。例如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十一年來,已經有一萬多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朋友到這里學習或觀摩。目前,在這所大學專攻武術的專科和本科外國留學生就有十六位。"(徐才:《武術屬於世界》,1989年5月29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體育部的講話)中國武術協會和北京、上海、遼寧、江蘇、廣東等省市多次派出武術教練出國任教。
武術在日本十分流行,僅"少林南拳法聯盟"就有2600多個國內分支和300多個歐美分支組織,共有100萬會員。近幾年來曾先後11次派代表團來中國訪問,並邀請中國武術協會訪問日本。日本的大、中、小學還把柔道、劍道、相撲和弓道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列為學習課目。
中國武術在東南亞各國和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也很流行。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至今仍保留著精武體育會。在每年舉行的東南亞武術邀請賽上表演的拳術,除流行的五祖拳外,還有泰拳、緬甸拳、本扎(印尼拳)等,也都是吸收了中國武術技法而發展起來的一些拳種。
隨著許多國家和地方出現的"武術熱",世界上武術團體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推動武術向廣度和深度發展。1985年在一些國家武術組織的共同倡議下,先後成立了亞洲武術聯合會、國際武術聯盟、南美洲武術聯合會。
近年來國際比賽頻頻舉行,促進了各國武術技術水平的提高。自國際武術聯盟籌委會和亞洲武術聯合會(1987年)以及國際武聯(1990年)成立以來,已經分別舉辦了4屆亞洲武術錦標賽和5屆國際武術邀請賽,1992年10月應北京舉辦了首屆國際武術錦標賽從此,武術成為正式的國際比賽項目1988年亞奧理事會正式通過將武術列為第十一屆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從而使武術由單項的國際比賽變成國際綜合性運動會的比賽項目。
3.中華武術深刻的哲理對西方健身觀念的影響
武術之所以具有獨特的魅力,不僅因為它內容豐富,體用兼備,而且還在於它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思想。許多外國朋友不僅積極研習武術特有的精湛技術,而且積極追求和理解武術豐富的哲學文化內涵。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在長期的武術實踐活動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紛繁復雜、風格有別的武術流派。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或思想。但無論哪一個流派的理論大體都受著中國古代樸素哲學思想的影響。正如近代著名太極拳家楊澄甫說的:"中國之拳術雖派別繁多,要知皆寓於哲理之技術。"例如,絕大多數拳種都強調剛柔相濟、內外合一、動迅靜定、虛實分明。這里的剛柔、內與外、動與靜、虛與實等都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它們相輔相成,但又同時寓於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中。
美國學者弗里喬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轉折點》中寫道:"由於東方哲學和宗教傳統總是傾向於把精神和身體看作一個整體,因而東方發展出大量的從身體方面來解決意識的技術是不足為奇的。這種沉思的方法對治療的意義在西方正逐漸被認識到,許多西方治療家正把東方的身體作用技術,例如瑜珈、太極和合氣道結合進他們的治療中。"由此可見,武術中的哲學思想,現在被西方人士逐漸認識,並正發生著越來越深的影響。
4.中華武術豐富了世界體育的美學觀念
武術的美,歷史上早已為人們所認識,古代就有"武舞"的娛樂表演。武術的某些表現形式和技藝,已相繼被我國的戲劇、舞蹈、雜技所吸收和借鑒。
武術給人的美是一種矯健的運動之美,同時在身態、動態、節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風貌的英武之美,是高度的力與美的結合,是一項很有健身和藝術之美的體育運動。前些年,《少林寺》等武術片剛一問世,便先聲奪人,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並很快風靡海內外,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武術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擊和手眼身法步以及節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按產生技藝形式之美,攻防技擊是武術特有的內涵,武術之美寓於攻防技擊之中;眼神當有生氣和活力,它對武術之美就起著畫龍點睛的功效。武術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豐富了世界體育的美學內容,給世界人民提供高尚的美的享受。
5.武術豐富了英語詞彙
由於國際上練習中國武術的日益增多,武術方面的一些術語也成了英語詞彙。由廣東方言"功夫"一詞,發音演變成"Kungfu"早已成了英語中的常用詞。像"Taiji"(太極)、"Shaolin"(少林)、"Wudang"(武術)這一類漢語拼音也越來越為英美人民及其他使用英語者所接受。有人還創造了一個新詞"Wushu-learning Fad"(武術熱)
6.中國武術對世界醫療保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太極拳能起到強身壯體、祛病延年的作用,受到很多國家的歡迎。據日本醫學家古田信夫的研究證明,太極拳具有精神和肉體的雙重醫葯效果,對高血壓和肥胖病特別有效。因此,太極拳被譽為中老年人的健身寶,是治療慢性病的良葯。美國從1964年到1977年出版的太極拳書藉已有31種,有的再版了十幾次。日本從1973年起,在東京成立了太極拳協會,推廣各式太極拳。
此外,武術中的各種拳術和各種辦法,也具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例如:形意拳崩、炮橫、劈、鑽五拳,相應與五行相配,練此五拳時也可相應收到練肝、心、脾、肺、腎的效果;八卦掌以及不少於拳種的拳理均強調站樁及行拳時要"五趾抓地",有促進經脈內氣通暢的功效;近年來流行的經絡點穴療法和氣功點穴療法亦收到奇妙的療效。
三、中國武術的發展前景
綜上所述,中國武術具有哲理性,技擊性、健身性、娛樂性等文化特徵並與世界體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它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大眾體育、哲學、美學、醫學、語言、文化藝術等世界體育文化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已逐步形成獨立的、龐大的文化體系--武術文化。事實證明,武術是最能適應人類發展趨勢的,從而也容易成為世界人民熱烈追求的未來體育文化。武術推向世界的先決條件已經具備,武術走向國際化已成為發展趨勢。
為了加快武術走向世界,中國武術的發展應採取如下的措施:
1.把式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
武術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傳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要想使中國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不可。我國雖已從60年代開始,就把武術列入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但實踐並不成功,武術教育很開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術在學校體育的地位很低,武術師資嚴重不足。為了扭轉這種落後狀態,首先要確立武術的應的地位,把武術作為受教育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要樹立武術教育的長遠目標:第一步是使武術成為國家的體育文化體系,逐步把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成為大、中、小學和軍事訓練必不可少的體育內容,使每個學生和每個戰士都懂得武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術成為國際的體育文化體系,大力推廣武術,使它成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向奧運會貢獻的第一個體育項目。還有,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來加強武術教育。例如採用多種形式辦學來大力培訓武術師資,適當增加武術教學時數和改革武術教學內容,創辦高等武術院系,加強學校武術研究等等。
2.切實做好國內各項基礎工作
武術走向世界,國內是基礎。我們要認真貫徹國家體委《關於加強武術工作的決定》,努力做到"武術技術要規范化、武術理論要科學化、武術活動要社會化"。
3.套落運動與技擊運動同時並舉
套路演練、技術格鬥這兩種武術運動形式都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都應繼承和發展。中國武術今後的發展,應採取套路運動與技擊運動同時並舉的方針,在積極發展套路形式的同時,加強技擊格鬥的研究,走國內普及、國際推廣的道路。在武術散手、推手等對抗性項目中,許多武術格鬥的技擊方法還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今後應在技術傳統化、規則合理化,器材服裝民族化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奧運會或世界運動會的競賽項目。武術套路形式的今後發展,則應努力做到:動作套路規范化、理論科學化、訓練系統化、競賽制度化。
4.通過多種辦法大力推廣武術
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武術要走向世界還需要一個推廣過程。今後要利用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多種方位、多種層次,大力推廣中國武術。例如舉辦各種武術節、比賽、培訓班,派遣優秀運動隊在國內外巡迴表演,優秀教練員外出講學、指導,以及報刊、圖書、廣播、影視、聲像等傳播媒介進行宣傳、推廣武術。
結語:中國武術紮根於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幾千年來一直發展延續,結出了累累碩果。時代的腳步進入21世紀,中國武術這種古老的藝術,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3、最新的傳統武術畢業論文題目
其實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去確定一個方向,然後再具體的去找下資料和範文,
先不著急去寫,然後再定題目,最好要根據題目去找找資料和文獻。
因為傳統武術這個專業很偏的,所以題目肯定不多的。
4、學習傳統養生學的意義
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但也不得不面臨伴隨而來的弊端。人們無法迴避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矛盾,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筆者希望通過開展養生學的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闡明傳統養生學教育的現實意義,探求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以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
一、尋找現代化高科技與自然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
在現代化進程中,一方面,各個領域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紛繁多樣、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但另一方面,人們不得不面臨現代化高科技產物的嚴峻的現實弊端。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卻也帶來了諸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污染嚴重等自然與社會環境問題。工業化帶給社會可觀財富的同時,也使自然資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諸如耕地減少、淡水匱乏、溫室效應等等。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福利安康:健康問題綜合報告」表明,生態系統的惡化將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可預料的嚴重威脅。信息化的閃電發展,互聯網上唾手可得的一切,提高了生產力,縮短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沒有了疆界,卻凸現出新的始料未及的問題。某天,「一塊烏雲遮住了太陽,爺爺拿出TransLight(手持式日光燈),開啟後在臉上投射具有振奮精神的藍光,讓爺爺隨時隨地地補充『自然』光線」。15歲的喬治不去戶外或體育館,卻得到了身體鍛煉,「他在房裡戴著虛擬實在的裝備,在一台『千奇百怪』的跑步機上跑著、走著。這些『酷斃了』的裝備使喬治看起來像是在穿越地下洞穴,或攀爬豺狼野獸四伏的陡峭山峰,或穿過草地追逐美麗的少女」。在這樣的現代化環境下,人們或許會懷疑自己究竟還是不是真正的自然人!這一切,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自然生命和自然健康,甚至不得不或不知不覺地以犧牲生存環境和身心健康甚至生命作為代價。同時,這一切,不斷挑戰著人類的自然療能。於是,人類不可逃避地陷入兩難抉擇的窘境:現代化的高科技?自然的健康生活?放棄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這顯然是愚昧的,但也不願意拋棄自然的健康生活。然而,人們必須直面這樣的窘境,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能否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使用現代化「器械」的同時,是否可以給人們自然的生活、自然的生命留下一片賴以生存生活的綠洲?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否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適應環境的良性的生活方式?在高科技背景下,如何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
二、中醫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
2.1中醫傳統養生學強調:和諧適度與可持續性中華民族傳統的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制,以及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原則與方法的系統理論;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進行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現代中醫基礎理論賦予養生明確的內涵,即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正氣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或通過各種調攝保養,使機體生命活動處於陰陽協調、體用和諧、身心健康的最佳狀態,從而延緩衰老的過程。養生學雖然有延長生命的追求,但並非虛妄的長生術,它包含著對人的生命現象和生命歷程的精心觀察與深入探討,它是一門古老又新興的領域寬廣的交叉性的學科。它以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社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以和諧適度為宗旨,強調整體協調。它以綜合辨證為調攝手段,提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正如《孟子》雲:「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人海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傳統養生學雖然帶有中華民族特有的社會印記和人文色彩,但在現代化進程中其自身價值昭然。因為它始終以整體觀念為基準,強調和諧適度,適合當今社會的多元化特徵,與可持續的和諧的發展方向相一致。學人及踐行者們對生命和養生的理解與認識,透射出傳統養生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潛在價值。
2.2養生學教育及其實踐證明:養生是一種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筆者自2001年以來,率先在本校醫學院開展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以學術報告或學術講座或選修課形式,就養生的知識和對保養生命的認識以及開展養生學教育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和研究婀。對本校醫學院2000—2003級各專業近30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數據表明,在進行養生學教育之後,學生們認識到養生需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作為醫學生,在需要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也需要科普性質的常規養生學知識,可使自己逐漸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成為身心健康的對社會有益的專業人才。此外,還認識到自身對養生知識的宣傳所承擔的義務,可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宣傳養生的知識和技能。有學者也認為將傳統養生學引入大學課堂,從哲學層面、倫理學層面和技術操作層面來看都是必要的啊。
此外,筆者還帶領本校2003—2008級各專業學生作了一項關於「長壽的秘訣或夭折的禍根」的養生社會調查,主要以訪談形式,調查或訪談對象為學生們所居住的當地、家族、家庭或周圍的人,分別有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以老年人居多。調查對象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許多健康長壽者都有自己長期以來習慣的生活方式。如有一位8O歲的老奶奶,無子女,老伴早於她仙逝。可她不因為享受不了天倫之樂或失去至親的人而悶悶不樂;把一切看得很淡,不計較得失,錢多一點就多花一點,少一點就少花一點;習慣於平靜的生活,不喜歡串門,在買菜或散步的路上碰到熟人就聊聊天。這看似孤僻,卻心態平和,不失為養生的另一種境界。還有一位95歲的老人,居住農村,環境素樸,後面有一小山,前不遠有一小河;每天膳食主要是250g瘦肉加蔬菜;兒女不在身邊,喜歡每天自己買菜時常是孫子陪伴;也喜歡串門。有的高壽老人認為「千金難買老來瘦」;開心的或不開心的均與他人分享,臉上總掛著笑容;懂得生活,和諧、統一、自然的生活;詼諧幽默是一劑良葯;忘掉怨恨,寬容對事對人。也有一位老人,雖然已離異獨居,卻生活有規律,早睡早起,愉快進食,以粥和素食為主;鍛煉身體有秘訣,即做農活;有愛心,樂於助人;忍與不貪,「兒孫自有兒孫福」,無思想包袱,沒心理負擔,過好每一天;願意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以前雖是文盲,可還是不放棄認字、學習文化。
在調查期間,筆者深深地感受到,調查到的不僅僅是怎樣才能健康長壽的方法,更是一種面對人生、面對生命的態度或方式。這些長壽老人在年輕時努力體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在年老後,回憶年輕時美好的事情,而不是為所逝去的感到失落。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大多數青年和中年人的養生意識淡漠。例如青年人,他們認為現在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段或關鍵時期,身體素質較好,無所謂生活的規律,所以經常由於考試或突然的工作而廢寢忘食。而中年人,生活壓力大,負擔重,沒有過多時間或精力考慮養生的問題,而常常感到身心疲憊不堪。
其實,養生不是獨立於生活之外的什麼技巧,不只是一種孤立而僅僅具有階段性的強身益壽活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生活方式。甚至,從某個角度而言,養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或是生活的全部,或就是生活。
三、結語
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及其實踐,首先在高校開展,不僅可以弘揚傳統文化,而且可以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的健康觀念,提高其素質,有利於其健康成長。之後走向社會,繼以推而廣之,加以普及,不僅對各層次、各年齡段、各種職業的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以及延緩衰老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全民素質的提升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我們的研究表明,養生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以生活的形式演繹。養生,保養生命,是生命價值的體現,是實現生命意義的本體方式。在現代化的背景下,人們依然能夠找到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適應環境的變化,享受自然的健康生活,享受自然的生命。
中醫養生學的教育和實踐「如地下的潛流,於無聲處使大地變成綠洲」;又「若霧露之溉」,滋養著大地上鮮活的生命。然而,這些美好的願望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潛移默化的習慣,更亟待積極主動的進取。筆者希望繼續開展中醫養生學教育,深化養生實踐活動,不斷挖掘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與時俱進的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
5、體育傳統養生學的論文
中國養生體育的歷史發展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保就是護利御害,養就是扶正祛邪,就是要保證人的生命體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境中保持平衡和適應,也就是「天人合一」。養生涉及許多方面,張湛講的「養生大要」包括:嗇神、愛氣、養形、導引、言語、飲食、房室、反俗、醫葯和禁忌等十項。其中的嗇神、愛氣、導引、養形就屬於人的生命體的自我運動和鍛煉方面的活動。可見,在中國的養生體系中,人的生命體的自我活動佔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一套關於人體運動鍛煉的思想、理論和方法的體系。它是運用人自身的運動鍛煉手段,對人體生命功能進行強化或優化的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身體運動是為養生長壽服務,即以養護生命使達最長期限為目標的體育活動。由於它以養生保壽為目標,有其獨特的理論、方法和運動方式,我們稱之為中國養生體育。
中國養生體育的起源
中國養生體育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據古籍《呂氏春秋·古樂》所載,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陶唐氏」時代「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人們從實際經驗中總結出肢體活動的大舞,來加以治療。可以說,這是後來的導引、按摩等古代醫療體育、養生術的最早形式。「導引」之名,就是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的含義中產生出來的。
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產生的先導。長壽思想,即人類的「生命價值觀」,並非是有些書籍文章中所說的「自古有之」;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某一階段,當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其產生的物質客觀條件,同時,人類文明發展促成了其產生所必需的主觀條件,才有可能應時而發、應運而生。——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落後低下的情況下,雖然逐漸萌發了某些萌芽狀態的體育現象,但只是「自衛其生」而已(《體育之研究》語,「生」乃指生存而言,並無生命長壽之意)。據考古學家考證那時人之平均壽命才16 歲左右,「北京人」的平均壽命只有8—16 歲;世界上最早記載人口平均壽命的古希臘,當時該國居民的平均壽命也只有19 歲,且只是對城邦居民的統計。原始社會後期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出現了宗教,但並無向天祈壽的思想。到奴隸社會初期,夏代敬神,商代重鬼,順應「天命」,萬事祈天。所祈求的「福」,一方面含:「風調雨順」以保證物質財富的增加;一方面含「免於戰禍」,以求軍事上取勝,保證生產資料和物質財富不受掠奪,而並不包括「長壽」的希願。到了商殷後期,才逐漸產生了人對其本身壽命的祈求和願望,即開始出現了長壽思想。這一思想的產生,是人在社會上之自我價值認識的一大飛躍,也是「生命觀」的一大變革。這種新的「生命觀」的最早記載見於商殷巫祝之作《尚書》。在該書《洪範》中首次提出了「五福」和「六極」的具體要求——「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其中所提及的「壽」(長壽)、「康寧」(健康無疾病)、「考終命」(壽命自終不橫夭)及「凶短折」(壽不長)、「疾」(不健康)、「憂」(感情不愉快)、「弱」(身體不強壯),從正反兩方面指出了對生命與肌體和心理的全面要求,並把長壽放在首位。
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健康長壽的要求成為全社會的祈求和希願。這反映在《詩經》這部古代詩歌總集之中:「永錫難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如南山之壽」、「萬壽無疆」等詩句,散見於從各地收集的民歌詩作之中,這足以說明當時社會對長壽問題重視程度之普遍。
《周易》作為我國著名的古典哲學著作,對於我國古代養生思想的發端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書中反映了一些古代的養生思想。
它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來闡述陰陽消長變化的道理,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某些客觀規律,進行指導人類如何順應和利用自然規律去修養生息,反映了古人對生命科學的樸素認識。《周易》這種思想,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並成為我國古代許多養生思想學派的共同源頭和理論基礎。這種長壽思想之產生與發展,必然導致人們由一般地向天祈求,進而變成為人為的設想和人為的措施,從而導致養生思想的產生和逐漸體系化,並促成養生術的相應誕生與發展。所以,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之先導,而養生術是養生思想之實踐的產物。伴隨著春秋戰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巨大發展,在諸子哲學,特別是道家思想的影響下,養生思想與方法漸趨成熟,並形成了粗略的體系,從而揭開了獨具東方特色的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中國古代養生史上新的篇章。
養生思想的形成
養生術是養生思想實踐的產物。長壽思想導致的養生思想,表現在人們社會活動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依賴於當時被視為國家大事之一的宗教信仰活動(《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消極方面;另一方面是依賴於有目的有意識的人為措施,即養生思想指導下的社會實踐,這是積極方面。隨著養生思想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養生思想也日益豐富充實,有其歷史的不斷發展過程。這反映了人類對養生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這過程反映在以下幾個觀點的形成和理論化上:
第一、養生有「道」
養生以求健康長壽,是有「道」可尋的。這「道」就是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也是養生這一事物的客觀規律。散著於春秋戰國而成書於漢代的《內經》。《內經》中有這樣的論述:「上古之人(實指商代以後的人),其知道(養生之道,即健康長壽的措施、方法、規律)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里明確指出養生之道並非神秘之物,就是「形與神俱」的具體措施。
第二、養生之道可「得」
養生之道,是可以掌握的。只要掌握了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就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不掌握客觀規律而違背之)則災害生,從之(掌握客觀規律而因勢利導)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內經》)。
第三、防於「未然」
6、傳統武術養生效果到底怎樣
中國傳統武術的養生效果當然是各國武術中最好的,特別是國術內家拳,效果更好,而國術內家拳中有種拳法-邯鄲旋鋒拳,健身養生效果特別理想,而且減肥塑身作用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