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水養生的小常識 下雨天如何保養自己
1.制動系統檢查
因為制動系統的吸附力很強,雨水很容易進入制動液內,影響制動效果,甚至失靈。剎車一旦失靈,會對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所以雨後要檢查專剎車系統。
2.天窗檢查
對於整個汽車來說,天窗是比較薄弱的地方。下雨過後,我們應該檢查天窗密封圈膠條是否完好。如果出出現了缺口或不完整,屬雨水很容易滲入車內。除此之外,對於天窗導軌要塗潤滑油。
2、四季養生常識有哪些?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界的密切關系。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類為了適應自然變化,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因此,人們既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又要主動地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素問·移精變氣論篇》指出「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
春天,萬物生發向上,處於復甦過程之中,於五臟屬肝,適宜升補,以調肝柔肝、順應肝臟升發元氣。
夏天,天氣炎熱,人體喜涼,這時於五臟屬心,適宜清補,以養心清火扶臟祛邪。
長夏,於五臟屬脾,宜淡補,可選用葯膳苡仁豬蹄等。
秋天,氣候漸爽但時有燥邪,這時於五臟屬肺,適宜平補,以益肺潤燥。
冬天,氣候寒冷,人體收斂潛藏,這時於五臟屬腎,適宜溫補,以原味滋腎填精、溫而不燥。
春天,天氣慢慢暖和,萬物開始復甦,人體內的變化也與自然氣候變化相一致,由冬季的固密收斂慢慢變為陽氣初升,所以人的活動也多起來。中醫認為,「由靜轉動、陽氣漸升」是人體在春季的重要生理變化,是「人與天應」的結果。此變化能夠正常進行則人體就健康無病,若進行得不正常則機體內的平衡就被破壞,人體就易患病。中醫還認為,春天陽氣升發,樹木萌芽,與五臟中「肝」的性質相呼應,有「在臟為肝」之說,而「肝克脾」,春季肝氣升發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脾的運化,所以有很多人在春季胃口不佳、飯量減少,倘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需要進行飲食調理。無論是比較健康的人士,還是有宿疾的患者,在春季進行飲食調養都必須順應自然與人體的變化,不能再像冬季寒冷天氣那樣進食太多厚味溫補的食物,這樣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而且會擾亂人體陰陽平衡,哪怕服食了厚味溫補的葯膳,也不一定能起到補益的作用,而且很多人吃完後還有胃腸不適的反應。
夏天,天氣炎熱,萬物都處於旺盛的生長階段,人體在此時的代謝也是一年之中最旺盛的時期。中醫認為,夏天大自然的熱氣火氣最大,人體的「陽氣」最旺盛,容易傷害心臟,出現心煩、失眠,所以夏天要留心養心安神。
長夏(農歷6月,陽歷7、8月)因為天氣炎熱或暑濕過重,容易脾為濕困,出現頭痛、頭昏,不欲飲食。夏季暑熱過盛,容易耗氣傷陰,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和陰陽平衡。養生調補方面,原則上以清補為主,所選葯膳性質偏涼或平和,以清火養陰,使陰陽平衡。甘涼、利濕清暑、少油膩為夏季常用葯膳的主要特點。人體自然喜涼爽,飲食上也多願意吃一些清淡少油膩的食物。對於部分在夏季貪涼或過食生冷寒涼之物導致脾胃受傷、腹瀉發熱、感冒的人來說,在患病期間這些葯膳飲食就不宜過多服用,因為此時人體的陽氣已經因寒涼而受傷、不再旺盛了,清養的時候不宜太過。
秋天,天氣慢慢由熱轉涼、轉燥,人體的代謝也漸趨平緩,養生進補也要依據這些規律進行。天氣轉燥轉涼固然再無夏日炎熱潮濕之弊,令人感到舒適,但倘若轉化太快太劇烈的話,人體也會適應不了,體內的陰陽平衡就會被破壞,表現出涼燥之邪傷人為患,所以《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食」。另一方面,秋季雖然由熱轉涼,但夏季余熱時有反復,部分人群由於夏季調理不當或受暑熱太過,到秋天後體內仍有夏季余火未消,當氣候轉燥後,變成燥火為患,出現口乾、咽燥、咳嗽、皮膚乾燥等症狀。對這樣的情況,就需以清平滋潤為主進行調理,不宜過食煎炸動火之品。中醫還認為,秋季天氣肅殺,「在臟屬肺」,而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無論是初秋溫燥,還是深秋涼燥,都容易傷肺致病,調理進補當以滋潤為主,並根據天氣寒溫及個人身體狀況選擇相應涼性、溫性或平性葯膳,以收到滋潤益肺,祛邪強身之效。雖然如此,但因為肺臟屬金,惡熱喜涼,故秋季養生調理葯膳還是以平性和涼性為多,溫補之品相對較少用。
冬天,天氣寒冷,「寒主收引」,人與自然相應,機體也處於收斂潛藏階段,代謝水平降低,消耗減少,吸收能力增強,所以冬季是傳統的最佳調補季節。
冬季調補的歷史在中國由來已久,其基本原則能夠歸納為四個字:厚味溫補。厚味不單是指冬季所服食的膳食味道濃郁,更是指膳食營養豐富,味道甘美。中醫認為,「厚味填精」,意指滋味濃郁甘美的飲食補充人體所需的精華營養。溫補的意思很好理解,因為冬季寒冷,陰氣盛,人體需要服食一些溫熱性膳食來驅寒溫陽。這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就是厚味溫補的冬季養生調補原則。從另一方面看,中醫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由元氣推動的,而元氣主要由腎化生,冬季「在臟屬腎」,「腎主藏精」,通過冬季補益腎精能夠促進元氣的生成,所以冬季調補的另一原則特點能夠歸納為「補腎填精益元氣。」「厚味溫補」與「補腎填精益元氣」是冬季養生調補的原則,其中「厚味溫補」是從人們服葯膳的性、味方面歸納的,而「補腎填精益元氣」則是從所服葯膳的功能作用上歸納的,兩者是統一的。
3、雨季怎麼保健養生?
這些天來南方幾省強對流天氣已讓我們經歷了淋漓的大雨,體驗了清新的濕意。然而,雨天帶來的不僅如此。潮濕生菌,你的皮膚和腸胃是否因此不安?風雨夾涼,你是否有「羅衾不耐五更寒」的感嘆?連日陰霾,你是否出現情緒障礙而鬱郁寡歡?專家提醒,在這樣一個多雨的季節,做好飲食、起居、心理等方面的養生保健對於身體健康十分重要。飲食:謹防腸胃病多吃除濕品
大雨可以驅走高溫,為我們帶來絲絲涼意,很多人因此胃口大開。但是多雨潮濕的夏季,往往也是腸胃病多發的季節,因此飲食衛生馬虎不得。
「多雨潮濕的季節很適宜腸道病菌和黴菌生長,因而極易誘發夏季急性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如痢疾、腹瀉等。」郭連澍說,不衛生的食物不要吃,尤其生吃的水果和蔬菜一定要洗干凈後再吃;隔夜飯最好不吃,如果吃應先回鍋加熱;不吃直接從冰箱中取出的食品,應等其溫度回升或加熱後再吃,因為太寒涼的食物會損傷胃的陽氣,造成不適;飲食宜清淡,少吃油膩的食物,防止生熱過多;水果也要選擇一些不太膩的品種,如西瓜等,但要注意適度。
同時,可以選擇一些除濕的食物,如薏仁性涼味甘淡,有健脾利濕、補肺清熱、止瀉抗癌等作用,可以加入飯中同煮、煮湯、磨成粉服用或沖泡食用;絲瓜、木瓜可以通絡去濕;馬齒莧可去腸胃濕邪等。另外,中醫講「暑必夾濕」,食用竹葉、荷葉、西瓜翠衣等可以解暑利濕;「苦能燥濕」,多吃苦瓜、苦菜、萵筍、芹菜、蒲公英、蓮子、百合等苦味食物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起居:避免受濕邪衣被常曝曬
雖然濕漉漉的空氣對於久居北方的人來說是難得的,但是出現一段時間里過於潮濕的環境又會讓人徒生不少煩惱。郭連澍提醒,為預防濕邪侵入人體及潮濕帶來的其他皮膚病,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物。不管是吹空調還是外出,不可過分貪涼,防止受風、受濕、受寒。
不要淋雨,防止感冒及關節炎、風濕等疾病復發。中醫認為,「風邪易去,而濕邪黏膩最難去」,風濕病人最怕陰冷潮濕的氣候,潮濕多雨的天氣會使「老風濕」復發,也可能使一些健康人發生風濕病。
加強室內通風,但晚上睡覺前最好關上窗戶,或著將窗戶開一窄縫,拉上窗簾,睡覺時蓋好被子,不要著涼。
衣服一定要晾乾,被褥經常清洗晾曬,防止多雨潮濕天氣滋生病菌導致蕁麻疹、丘疹性蕁麻疹、濕疹、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布藝沙發很容易吸潮,要保持沙發的清潔,定期除塵,另外最好定期清洗。還要把拖把消毒清潔,洗後放在通風的房間。
雨季纏綿而又漫長,陰霾的天空總給人一種快塌下來的感覺,人的心情也跟著在風雨中惆悵起來。郭連澍說,雨天氣壓低,人體會感到胸悶氣短,心情也會變得郁悶。另外,在雨天特別是連雨天,人體內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的濃度相對降低,使得細胞的生理功能減弱,易產生煩躁、焦慮、抑鬱等情緒或心理障礙。
1.找一件自己感興趣的、能使自己快樂的事情來做,藉此放鬆心情。
2.多到室外空氣清新、場地寬敞的地方進行運動,如散步、跑步、練太極拳、跳健身舞等。
3.多參加娛樂活動或其他社交活動,多和他人進行交流。
4.增加糖類攝入,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活力、減輕憂郁,但糖尿病患者除外。另外,可適當服用復合維生素B類、谷維素等,調節精神情緒。
在炎熱和多雨的夏季,高溫與悶濕並存。很多人喜歡吹空調,這樣極易導致感冒、發燒、咽喉疼痛、食慾不振等,小孩易出現受涼或腹瀉等症狀。
炎夏雨季養生好建議建議一,
多喝綠茶和白開水,並適當安排一些與平常不同的生活、工作方式,改換一下「霉變」的心情:多和他人進行交流,增加糖類攝入,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活力、減輕憂郁,另外,可適當服用復合維生素B類、谷維素等調節精神情緒。少吃肥膩、甘甜的食物。也不要暴飲暴食、酗酒,因為飲食沒有節制、肥膩味甘的食物吃得過多會加劇濕熱蘊結於脾胃。
建議二,日常飲食首推清熱祛濕、健脾和中的食物。冬瓜、綠豆芽、小白菜、苦瓜等能清熱;薏苡仁、芡實、赤小豆等能利水滲濕。薏苡仁粥、赤豆粥等都是這一季節不錯的選擇。
建議三,要格外注意食品的衛生和新鮮度。這個季節食物很容易霉變,誤食霉變食品易引發胃腸炎,甚至食物中毒。
建議四,兒童不宜吃過多的瓜果和冷飲。兒童的消化功能原本就較弱,如果再貪食冷飲或瓜果,會出現大便不成形、厭食、睏乏等脾濕症狀。
建議五,常備藿香正氣水。如出現四肢沉重、嗜睡等現象,可適當服用藿香正氣水,以抵禦濕熱的侵襲。如果因脾胃虛弱,出現易疲倦、四肢無力、氣短、胃口不佳等表現,可用黨參、黃芪、白術、甘草等和胃化濕、益氣健脾的葯物。
衣服一定要晾乾,防止多雨潮濕導致蕁麻疹、丘疹性蕁麻疹、濕疹、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不要淋雨,防止感冒及關節炎、風濕等疾病復發。也可能使一些健康人發生風濕病。如果穿涼鞋走在雨水裡,回到家要及時把腳擦乾,換上乾燥的鞋子。少穿透氣性差的雨鞋和運動鞋,內褲、鞋襪濕後要迅速更換,清洗後以風筒吹乾,保持乾爽也是防止真菌感染的最好方法。
建議六,最好早睡早起,中午小憩片刻。
4、陰雨天如何保健?注意濕邪入侵
連續陰雨天,潮濕天氣當心健康「發霉」。陰雨天如何養生保健最靠譜呢?陰雨連綿三個多月,不少人也覺得自己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天氣的影響,專家提醒要特別注意濕邪入侵。 精神壓抑患者增多 身體健康出現明顯改變的人,也許遠不及隨著天氣持續陰雨而心情低落的人多。天氣陰霾會直接影響人的心情,尤其是更年期的婦女。專家建議,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人們可以有意識的多做自我調節,放鬆心情,不要被壞天氣「牽著鼻子走」。 除了心理問題,還有幾種疾病和濕氣重有關——乏力、腸胃不適、哮喘等。 陰雨天濕氣重 小心健康會「發霉」 科學研究表明,過高的相對濕度會引起人體產生應激性的反應,從而影響到我們的健康。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的溫度、濕度等環境變化有天然的調節能力,但當相對濕度達到65%以上時,大量的濕氣會通過人的口鼻、皮膚等部位進入人體,此時一些體質較弱的人就容易出現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的情況,導致大量的濕氣滯留在體內,從而引發濕邪。 渾身乏力或是濕邪所致 專家表示,「濕」是自然界「元氣」之一,一定濕度的空氣本是正常空氣,也是正常人所需要的,但是過盛時也會成為當季的致病因素之一。中醫學認為,「濕邪」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人體導致疾病。 濕邪表現為厚重、粘滯,外濕侵犯人體時,會停留在表面肌體上,人明顯感受到被濕氣「包圍」,那種厚重粘滯的感覺就會出現,久而久之就會覺得身體無力,四肢酸軟,這就說明濕氣過重了。 細菌滋生 脾胃不暢 除了環境中的外濕,人體的內濕也會影響健康。 專家談到,內濕多因脾失健運所引起表現為脾胃不佳,尤其是本身脾胃就不好的人。一些脾虛、陽氣不足的人容易被濕氣侵犯人體,成為「濕邪」。濕氣會犯脾胃,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還會腹瀉。當這些陽氣不足的人身體應變不夠,或進食太多滋補品時,還會令濕氣困脾,感覺吃飯都沒有胃口。還容易產生噯氣(打嗝),腹部脹得難受,這些都是消化不良的症狀。而細菌也在溫暖潮濕的春季滋生,如果感染食物很容易造成「病從口入」。 呼吸道疾病加重 內濕還會引起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或加重。 「濕邪侵犯時,一些人會感覺胸悶,氣壓低,呼吸不暢。」專家表示,一些哮喘患者也很容易在這樣的天氣里發作。而對於非哮喘患者來說,南方的陰雨天不僅潮濕,而且天氣較涼,當人體抵抗力變弱,也會引起呼吸道疾病等。 人的呼吸系統最怕寒,初春季節,人體毛孔初開,很容易造成濕邪入侵,因此提醒市民不要貪圖一時涼快,過早過快減去衣服,尤其不可在出汗時吹風,謹防外邪侵襲肌體。
5、小學生雨天安全常識(急啊!!!!!!)
是,它們卻像一顆威力十足的炸葯,存在著很多的安全隱患,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我曾聽爺爺說起過這樣一件事情:9月14日晚,在慈溪白沙河角,一個轎車司機因為酒後駕駛,撞倒了一個行人,並從那個行人身上軋了過去,使其當場死亡。
我們在生活中,還經常看見一些「學習」劉翔跨欄的人,他們熟練地跨過馬路上的護欄,卻對近在咫尺的天橋視而不見。他們這樣做,不但違反了交通規則,使自身受到傷害,而且使車輛混亂,後果不堪設想。還有很多人和車輛喜歡闖紅燈,這樣很危險,也是一種對交通規則的不重視。
據統計2008年8月,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21150起,造成5660人死亡、25418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0。83億元。由此可見,違反交通規則而造成的事故,對國家有著很大的損失。
平時,我們還經常聽到有人在談論:這個人因為不遵守交通規則而被車撞了,受了傷;那個人酒後駕車,撞到護欄和行人,罰了款。這些觸目驚心的交通事故,讓人聽了就感到寒心,但同時也讓我們吸取很多教訓。
我們外出時,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最主要的有:不能闖紅燈,不能跨越護欄,更不能酒後駕車。如果你不遵守交通規則因而發生了事故,可能會導致自已受傷甚至死亡,家人們也會悲痛欲絕。這樣,不但會害了自已,也害了家人。
為了自己,也為了家庭能夠美滿幸福,我呼籲大家,請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真正做到:交通安全.從我做起。此外,我們還應該提醒身邊的親朋好友安全駕車、遵守交通法規,讓每一個公民都生活在一個充滿安全的環境中。
這可是我自己寫的呦!!!
6、養生小常識
7、國外陰雨天很多,怎樣養生啊?
是在英國么? 可以經常喝些薑茶 或者吃火鍋 吃咖喱蓋飯也行 韓國燒烤 新疆燒烤
8、陰雨天氣如何保養好自己的身體?
陰雨天,潮氣大,人是很容易染上疾病的,在潮濕陰雨天,應吃一些辛辣的來地獄,這種寒氣濕氣,不要讓濕氣寒氣進入體內
9、冬季養生小常識大全
冬天是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是一年的結束,亦是下一年的開始,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此做好冬季養生對來年的健康至關重要。冬季養生應該從「不」開始。具體如下:
1、不妄補
很多人認為冬季是一個進補的黃金季節,在冬季到來時各種補品大量食用,也有不少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各種「套餐」「搭檔」。其實冬季適當進補就行,冬季主要在於閉藏,不是外泄。
過量進補反而會導致身體平衡被打破而形成病態,尤其是過量使用補陽、補氣之品反而導致體內精氣的外泄,造成「冬不藏精」。所以冬季應該適當進補,不可妄補,尤其是人參、鹿茸等這樣的補氣、補陽「利器」更應慎重。
2、不妄吃
冬季天寒地凍,吃上一頓麻辣火鍋,出上一身汗,好多人會感到很舒服,殊不知這是在耗散人體的陽氣。在冬季應該以補養陰精為主,切不可妄用大熱之品。當然在冬季更不能吃一些寒涼之品,以免損傷脾陽,影響脾胃運化,破壞消化系統。
總之,在冬季應以平和而滋潤的飲食為主,如多喝一些粥類,適當放一些大棗、枸杞子、桂圓、銀耳、百合,酌加少量生薑,可以補而不膩,潤而不燥,為冬季進補之佳品。禁忌大量大熱之品如羊肉、辣椒等,大量大寒之品如水果、冰激凌等。
(9)雨天養生常識擴展資料:
3、不妄喝
在冬季很多人都喜歡喝點白酒暖暖身,其實適量飲酒是有益健康的,可以溫通血脈、祛風散寒,產後常用方生化湯就是以白酒煎服。但是白酒畢竟屬於溫熱之品,過度飲用會耗散人體陽氣,另外過量飲酒還會生濕生痰,令人痰多、眩暈以及精神不振。
4、 不妄作勞
冬季不應該熬夜,要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冬氣之應,養藏之道,在冬季鍛煉身體應當適當,不能像其他季節一樣揮汗如雨,微微出汗即可;在冬季應該適當減少洗澡的次數,更不能長時間泡熱水澡,經常洗桑拿,以免耗散人體陽氣;
同時在冬季應該注意節制房事,調養生息,使精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