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中醫健康養生指數是怎樣得出的?
《2016年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5月16日在北京發布,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華中醫葯學會等相關領導出席。該報告由中華中醫葯學會、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聯合發布,報告用中醫的理念、思想、學說,從中醫角度對全國城鎮居民的健康狀態和養生狀況進行調查研究,推動中醫葯行業與大數據分析接軌,為中醫葯的現代化和科學化提供新思路。
該報告的調研對象涵蓋了全國不同地域、不同經濟狀況、不同規模的城鎮以及不同的人群,結果顯示, 2016年度中醫健康指數60.9分。健康狀態居民比例為 51.0%,中間狀態比例為 31.7%,疾病狀態比例為17.2%。針對該數據,報告從中醫角度,對城鎮居民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影響健康因素、群體差異進行了詳細調查和分析。
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扶持中醫葯和民族醫葯事業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也強調「堅持中西醫並重,促進中醫葯、民族醫葯發展」。推進中醫葯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內在需要,又是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的內在需要。此次「全民中醫健康養生報告」融合傳統與創新,既是發揮中醫葯養生保健的獨特優勢服務人民群眾,也是社會資本助推中醫葯健康服務業發展一次很好的嘗試,突出中醫養生中效法自然、天人合一、三因制宜的核心,與「健康中國」的大國策相契合。
一、健康問題:
從人體部位來看,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肝、腎、胃、脾和肺,比例超過4%。報告建議,養肝應該順應肝的疏泄特性,不要經常郁悶壓抑;不要經常飲酒、熬夜,耗傷肝陰肝血。養腎要注意不隨意進補,以免過溫耗損腎陰,注意節欲,避免過度耗損腎精。養脾胃要注意,飲食有節,飢飽適度,少吃苦寒性的食物葯物,避免損傷脾陽。養肺注意,肺為「嬌臟」,注意寒溫適度,避免外邪侵襲,肺喜潤惡燥,注意避免環境過於乾燥。養心要注意,不要思慮過度,耗損心血,不要過度疲勞,耗損心氣。
從性質來看,腎陽虛排最高,肝陰虛、肝火熾盛、肝血虛、腎陰虛排二到五位。肝腎兩臟本來就關系密切,中醫有「肝腎同源」之說,提示大家在平時的健康養生過程中要重視對肝腎的保養。六腑當中,胃有兩個證型排名靠前,說明各種因素對胃的影響很大,消化系統的問題比較多見。
二、影響因素:
情志
中醫的情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與人的臟腑功能關系密切。研究結果顯示,經常感到焦慮情緒的41.4%人處於疾病狀態,沒有焦慮情緒的人只有4.1%處於疾病狀態。焦慮情緒最易導致肝氣郁結,使肝臟功能失調,所以,大家不要一提到養生就首先想到「我該吃些啥」,從精神上減壓也很重要。
其中「高收入、高學歷」的雙高人群、一二線城市、女性、年輕居民更容易精神壓力大。建議這些人群不要好高騖遠,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太遠的事,先定一些容易實現的小目標,精神壓力就沒那麼大了。
飲食
從飲食與健康狀態的關系看,飲食習慣、飲食結構、及飲食口味都會對健康狀態產生影響。從飲食習慣來看,有吃夜宵習慣的人42.4%處於已病狀態,有不吃早餐習慣的人36.2%處於已病狀態,三餐有規律的人只有14%處於已病狀態。從飲食結構來看,肉食為主的人25.4%處於已病狀態、素食為主的人18.3%處於已病狀態,葷素搭配的人14.9%處於已病狀態。這可以看出,合理的飲食結構、三餐規律的飲食習慣,葷素搭配的飲食結構更有利於健康。
從飲食口味來看,口味的偏嗜都對健康不利,其中喜歡煎炸食品的疾病狀態人群最高,提倡大家在日常飲食當中,五味不可過偏,盡量清淡飲食,低鹽、低脂更有利於健康。
從保健品使用情況來看,疾病狀態的人使用保健品養生的比例為28.8%、進行運動養生的比例為70.6%,健康狀態的人使用保健品養生的比例為9%、進行運動養生的比例是57.1%。人們往往是健康出了問題才開始養生保健,保健意識還有待提升。所以人們在「未病」狀態的時候,就要懂得關注和維護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疾病發生了才開始意識的自己的健康問題,預防永遠比治療更重要。
起居
按時起居居民疾病狀態的比例為12.3%;起居不規律居民疾病狀態的比例分別是33.4%和29.3%。《黃帝內經》認為:子時是23點到凌晨1點,午時是11點到13點,子時與午時是陰陽大會時,此時睡眠有利於養陰和養陽子覺養陰,可以緩解陰虛,養護氣血,讓皮膚更有光澤,減少色斑,預防早衰,還可以消除疲勞狀態,讓臟腑得以休息,為人體儲備能量。午覺養陽,可以緩解疲勞,提高工作效率,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研究顯示,每周至少3次午休的人心臟病猝死風險降低37%
晚上可用溫水泡腳、按摩頭皮、喝牛奶或蜂蜜等方法促進睡眠。睡前避免劇烈運動、情緒激動和刺激性飲品。
運動
從運動頻率來看,每天堅持運動的人處於健康狀態的比例為41.5%,處於疾病狀態的比例為20.5%。這提示了合理而良好的運動習慣,是維護健康狀態的重要方式。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特點和喜好,選擇能每天堅持的運動方式,養成良好地運動習慣。但是,運動同樣也要保持好「適度」的原則,過猶不及,過勞反而會損傷身體。所以,要根據個人的體質,需求,保持「適度」的運動原則,才能有效地維護好健康。其次運動最好不要在晚上日落之時,晚上外界陽氣已虛,人體的陽氣也處於收藏的時候,如果這時候劇烈運動,容易耗傷陽氣,損害身體。
三、群體差異
不同年齡差異
從20到44歲這個年齡階段,處於疾病狀態的比例最高為23%,45-59這個年齡段疾病狀態比例為11.7%,60-80這個年齡段疾病狀態比例為12.1%。也就是年輕人群的疾病狀態相比老年人而言比例反而更高。
本來二十到四十歲正是身體強健,血氣盛滿的時候,但是近年來,許多疾病都呈現出發病年齡不斷降低的趨勢,20-44歲這個階段正是人生學習和奮斗的階段,透支精力、透支體力的情況經常發生,對健康危害極大,而且人們往往覺得年輕身體好,不注意養生、維護健康,所以這個結果給年輕人敲響了警鍾,工作學習奮斗事業,不應該以犧牲健康為前提。
不同家庭結構差異
調查結果顯示,, 「小三口之家」(年輕夫婦+孩子) 疾病狀態比例為25.1% 。易患健康問題中病位主要是胃、肝、脾;而復合家庭(年輕夫婦+孩子+老人)已病比例較低為13.8%。
提示如果青年人工作之後還沒有孩子應該與老人分開住,這樣比較有利於家庭成員健康,有了孩子之後和老人一起住更有利於家庭成員健康,這也反映出照顧年幼的孩子對家庭成員的健康影響較大,家裡老人分擔照顧孩子的事務有利於全家健康。
不同性別差異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女性處於疾病狀態的比例18.4%明顯高於男性的16.1%。這可能是因為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女性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社會各項事務中來,真正實現了男女平等,但是女性從精力、體力上要弱於男性,所以在相同的影響因素下,女性發生疾病的比例更高。
女性需要面對親子關系、婆媳關系等,更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建議遇到煩惱事時,不妨試試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進行有氧運動;學會控制好情緒,不斷自我調整……這些都是釋放內心壓力的好方法。
不同居住地差異
城鎮居民的已病狀態比例18.1%高於農村居民13.6%。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復雜的,整體來看農村的空氣質量較城市更為清潔,農村生活壓力也較小,食材更新鮮等等,農村有利健康的因素較城市更多。
不同收入、學歷差異
從收入上來看,調查結果顯示,個人月收入6000元以下居民疾病狀態比例為13.5%,個人月收入20000元以上居民疾病狀態比例為24.3% 。
從學歷上來看,初中及以下居民疾病狀態比例是10.2%, 碩士及以上居民疾病狀態比例為33.1% 。高收入、高學歷人群主要健康問題是胃功能失調、肺功能失調、陰虛。
高收入高學歷的人群已病狀態比例高於低學歷低收入人群,結合前面的研究結果,高收入、高學歷更容易精神壓力大。這提示「能力越高,責任越大」責任往往就意味著精神壓力,生活節湊快,生活成本高,工作壓力、經濟壓力、學業壓力都會在轉化為精神上的壓力,這可能是出現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建議從放鬆心情、少吃寒性食物、做柔和的運動、飲食七分飽等方面進行養胃護胃。
不同區域差異
中醫健康狀態有區域特性,華南區居民中醫健康狀態最差,易患健康問題病位主要是腎、肝、胃,病性主要是陽虛、陰虛、痰、血虛。華中區最好。
此外,華南區居民如與西北區相比,華南區居民腎功能失調比例是11.7%,西北區居民是5.3%;華南區居民陽虛比例是9.8%,西北區居民是5.8%。
健康,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然而,健康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本次數據調查提醒我們,只有通過改善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態,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切實做到飲食、運動、情志、起居的規律化,並注重身體正氣、陰陽、臟腑的調理,持之以恆,才能讓身體處於正氣充盈、陰陽平衡和臟腑調和的中醫健康狀態,起到「治未病」的作用。
2、人群保健的主要對象是誰
一、中醫葯保健目的
運用祖國醫學理論,擬定適合老年人、婦女、兒童的中醫保健方案,指導幫助社區居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將中醫葯內容有機地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豐富社區衛生服務的內涵,拓展中醫業務的渠道,開辟弘揚祖國醫學,繁榮中醫葯事業的新途徑,發展具有中醫葯特色的社區衛生保健服務。 二、中醫葯保健服務對象
老年人、婦女、兒童等重點人群。 三、中醫葯保健服務措施
(一)開展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康教育,以中醫整體觀和中醫理論整體系統的認知方式,整體與功能調節的藝術,反映中醫健康教育的特點和優勢,有效指導社區居民實踐預防保健。
(二)情志調攝:七情是人體對事物的不同反映,強調形神統一和保持「神」的自然穩定調節,移情易性,以情解情,避免七情所傷,防止疾病發生。
(三)開展社區老年人健康檢查和健康狀況評價,重點做到「五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和早報告,積極控制和改變社區不良行為因素和社會方式。
(四)充分運用中醫葯適宜技術,推廣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氣功、食療、葯膳、保健運動等自然療法,激發機體抗病能力。
(五)充分利用社區中醫葯資源,對社區慢性病人開展康復指導,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提供相關的中醫葯康復知識的咨詢和簡單易行的康復訓練指導。
(六)根據一年四季老年人、婦女、兒童各自特點,制定相應的中醫保健葯物和保健品應用指導。
3、養生調理中醫館有前景嗎?
中醫的發展前途來,一個是針對疾病的調理,一個就是對身體的保健。
疾病的調理內在的可以葯物調理,外在的穴位按摩自,針灸,體控電療等。保健的話就是食物養生、經絡疏保健、氣血疏通類的。
現在有個新項目比較不錯的就是王榮世教授的體控電療,原來是對一些慢性疾病、身體疾病做調知理,後來發現對身體經絡的疏通梳理也比較好,主要是體驗者感覺好。
相對於傳統的針灸按摩什道么的效果更突出。
4、明清時期中醫養生發展的鼎盛主要表現
我國的傳統中醫養生文化在明清兩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最突出的變現為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顯著提高。明清時期的中醫養生文化發展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顯著特徵。
1、理論水平進一步提高
明清兩代在養生學術理論方面貢獻最大的是張景岳。張氏在《類經》的「攝生」類中匯集了《黃帝內經》的論述,並加以闡發。他自己的創見則集中體現在《治形論》中。
張景岳在《治形論》中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無身,吾有何患」的消極人生觀,辯證地闡述了形與神、形體與生命的內在聯系,提出形是神和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並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可不先養此形以為神明之宅?」張景岳之前的養生家大多重視養神,從未如此響亮地提出過「養形」,可見他的養生理論確實很有創見。
明代重要的養生理論家除了張景岳之外,尚有李誕和李時珍。李誕在他的《保養說》中提出《黃帝內經》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和「精神內守」是養生正宗,並據此而創立了避風寒、節勞逸、戒色慾、薄滋味、寡言語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則豐富和發展了飲食調養的理論,在養生學領域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2、表達方式通俗易懂
明清兩代,隨著中國養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與普及,其中唯心成份日益減少,很多養生學家都開始注重養生理論與實踐的大眾化。此時的內丹氣功一改以往「奧雅難通」的舊貌,開始變得簡潔明了。針對修煉內丹所涉及的人體部位及五臟功能作了明晰的闡述,尤其提出了修煉內丹的重要部位在於三丹田和三關,並指明其要點,使人一看即懂,十分通俗明了。
表達通俗化,還突出地表現在明清時期產生了一大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養生讀物方面。象《醫先》、《遵生八箋》、《食色紳言》、《呻吟語》、《類修要訣》、《老老恆言》等等,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包含了自古以來豐富多彩養生文化內容,而又雅俗共賞的優秀養生讀物。其中明代王文祿所撰的《醫先》,就用人們十分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許多深奧養生理論,如論形神關系:「形譬燈缸盛油,神譬燈油燃火,搖翻燈缸則燈油瀉,炙干燈油則燈缸裂,必形與神俱,即魂魄足,營衛調。」
胡文煥的《類修要訣》則以警句和格言形式,總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方法,如其中的《養心要語》談及情志調攝的養生作用時寫到:「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不僅語言平易,朗朗上口,而且形式也很活潑,極易為大眾所接受。養生讀物的通俗化,不但促進了養生文化的普及。
3、養生對象偏重老人
中國的養生學,自唐代孫思邈提出「養老大例」之後,研究的重點便開始逐漸轉向老年人。但這種觀點真正達到普及的程度,則是在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長生之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舉行千叟宴和敬老活動,最高統治者的上述舉動客觀上促進了重視老人頤養保健風氣的形成。這一時期出現的養生著作,大多數都程度不同地聯繫到老人的健康和長壽問題。
明清兩代養生對象重老人,還顯著地表現出當時出現的大批老年醫學專著中,如《壽世保元》、《老老余編》、《老老恆言》等書,都把頤養老人列為重要的養生內容,其中明代御醫龔廷賢還在《世壽保元・衰老論》中,對衰老原因作為專題研究。此外,當時的許多非養生專著中的養生篇章也十分重視老人的保健與長壽問題。
4、養生方法多元並存
較之前代,明清時期的養生方法並無重大改進只是對各種已有的養生之道加以兼收並蓄,從而顯示出了一種動靜並重、綜合調理的多元趨勢。這一時期的靜態養生方法尤重治理心神。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著重提醒人們,保生須知護養心神,才能卻病延年。
與靜態養生重心神的特點相對應,明清時的動態養生則重視導引法。所謂「導引」,實際上是一種以「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為特點的主動呼吸運動與軀體運動相結合的醫療體育保健法。它起源於戰國時代,與氣功、按摩共同構成了我國動態養生方法的三大支柱。
明代以後,由於《道藏》的刊行和武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導引術的普及與提高,如明代正德年間狀元羅洪先所撰的《仙傳四十九方》中,就十分詳盡地收藏了華佗的「五禽圖」,並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點明了導引方法的保健養生作用。此外,綜合調理也是明清兩代最主要的養生方法之一。
5、八卦的觀察對象中包括了天地萬象,那麼易經八卦與中醫養生之道有怎樣的關系?
不難發現中醫的肝剛好對應「文王八卦」的掛震位置,中醫的肺剛好對應「文王八卦」的兌卦位置。
6、中醫養生館叫什麼名字好?
黃帝內經是中醫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沒有黃帝內經,那來的中醫,中醫者,中和調理之道也,就是平衡陰陽五行的,所以要取名字當然復選內經的詞語為上,不過象黃岐養生館之類的名字恐怕是多了去了,樓上的朋友提到用卦名來做,這到是一個想法,因為易經是黃帝內經的根,我曾經看過兩卦:恆、益,當時是為了說明林業上的永續利用這個經營思想,制因為這兩個卦象都是由林木所組成的,有陽性樹與陰性樹組合起來,正好是林業的永續利用思想,這也是大自然的森林演替規律,想必與養生也是一個道理耶,「恆益養生堂」怎麼樣,我想沒有人用過此名吧。
7、2016中醫健康養生指數發布了什麼?
昨日,2016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發布。這是我國國內首個根據全國城鎮居民調研發布的中醫健康養生指數。研究結果顯示,超四成的焦慮情緒人群處於疾病狀態,從20歲至44歲被調研人群中,處於疾病狀態的比例最高達到了23%。
肉食者已病比例25.4%
昨日,中華中醫葯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該報告從中醫角度對全國城鎮居民的健康狀態和養生狀況進行調查研究,調研對象涵蓋了全國不同地域、不同經濟狀況、不同規模的城鎮以及不同的人群。
結果顯示, 2016年度中醫健康指數60.9分。健康狀態居民比例為51.0%,中間狀態比例為 31.7%,疾病狀態比例為17.2%。經常感到焦慮情緒的人中,41.4%的人處於疾病狀態,無焦慮情緒的人只有4.1%處於疾病狀態。
從飲食習慣來看,有吃夜宵習慣的人42.4%處於已病狀態,有不吃早餐習慣的人36.2%處於已病狀態,三餐有規律的人只有14%處於已病狀態。從飲食結構來看,肉食為主的人25.4%處於已病狀態,素食為主的人18.3%處於已病狀態,葷素搭配的人14.9%處於已病狀態。
20至44歲疾病比例最高
根據不同年齡調研差異來看,從20到44歲這個年齡階段,處於疾病狀態的比例最高達到了23%,45-59歲這個年齡段疾病狀態比例為11.7%,60-80歲這個年齡段疾病狀態比例為12.1%。也就是年輕人群的疾病狀態相比老年人而言比例反而更高。
本來20到40歲正是身體強健,血氣盛滿的時候,但是近年來,許多疾病都呈現出發病年齡不斷降低的趨勢。中醫專家分析,20歲至44歲這個階段正是人生學習和奮斗的階段,透支精力、透支體力的情況經常發生,對健康危害極大,而且人們往往覺得年輕身體好,不注意養生、維護健康。
按居住環境分布,城鎮居民的已病狀態比例18.1%,高於農村居民的13.6%。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復雜的,整體來看農村的空氣質量較城市更為清潔,農村生活壓力也較小,食材更新鮮等等,農村有利健康的因素較城市更多。
有娃家庭與老人同住更健康
從運動頻率來看,每天堅持運動的人處於健康狀態的比例為41.5%,處於疾病狀態的比例為20.5%。這提示了合理而良好的運動習慣,是維護健康狀態的重要方式。
另外,不同家庭結構健康數據也存在差異。調查結果顯示,「小三口之家」(年輕夫婦+孩子) 疾病狀態比例為25.1% 。易患健康問題中病位主要是胃、肝、脾;而復合家庭(年輕夫婦+孩子+老人)已病比例較低,為13.8%。
對於這一點,與會專家認為,數據結果支持了「有了孩子之後和老人一起住更有利於家庭成員健康」,這也反映出照顧年幼的孩子對家庭成員的健康影響較大,家裡老人分擔照顧孩子的事務有利於全家健康。
年齡
20-44歲,疾病比例23%,45-59歲疾病比例11.7%,60-80歲疾病比例12.1%
運動
天天堅持運動健康比例41.5%,疾病比例20.5%
飲食
有吃夜宵習慣的人已病比例42.4%,有不吃早餐習慣的人已病比例36.2%,三餐有規律的人已病比例14%
居住環境
城鎮居民已病比例18.1%,農村居民已病比例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