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早起早睡以養肝
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鬆形體,使情志隨著春天生發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
2、防止舊病復發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可見立春後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麻疹、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對於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
3、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4、每天梳頭百下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5、少吃補品和鹽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後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於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之後的這段時間里,不論是食補還是葯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鹹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於保養陽氣。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食物可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2、因人施膳的養生原則是什麼?
古代飲食養胎法:我國南北朝時期醫家徐之才曾著有《逐月養胎法》,即按孕婦的不同階段調劑孕婦的飲食。如,孕初期強調應食「酸美」之物,以清淡為
主;妊娠中後期,給予滋味美食,強調補腎精養血的原則。
青少年青春發育期食養以調養腎氣為要:在這一時期是性發育日漸成熟階段,調養原則強調補腎填精,充養天癸。適當食用魚蝦、瘦肉、禽肉、禽蛋、牛奶等。
中年人的飲食原則主張合理少食、適當多動:人至中年,往往容易發胖,應適當減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攝入量;限制能量密度高、營養成分含量低的食物,如蔗糖、肥肉、曲酒等;適當多攝入那些能量密度低、營養成分含量高的食物,如蔬菜、瓜果等。
老年人的飲食應多樣、營養豐富、偏於清補:老年人的飲食宜多樣化,適當多補充鈣質,根據其生理特點,遵循「三多三少」的「清補」原則,即蛋白質多、維生素多、纖維不多,脂肪少、糖類少、鹽少。
不同體質體質的人飲食應有所選擇。中醫的食養是從陰陽平衡作為出發點的,因此,體質不同,應適當注意飲食的選擇,例如,體形肥胖的痰濕質人,應少吃肥甘油膩之品;形瘦火旺之人,應少吃辛辣之品;荔枝味甘、性溫,有美容作用,可使皮膚白晰、面色紅潤,但如果吃多了,容易上「火」。炒花生、葵花子、紅棗干吃,吃多了也易上「火」,口唇起泡,咽痛等。體壯火旺之人,不可食大熱大補之品;脾胃虛寒之人,應忌食生冷粘膩之品等。
3、飲食調養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飲食調養的基本原則內容如下:
(1)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營養;
(2)要「有節制」,即不可過飽,亦不可過飢,食量適中,方能收到養生的效果;
(3)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4)要因時因人而宜,根據不同情況、不同體質,採取不同的配膳營養。
注意事項:
一、勿以煎炸熏烤作為首要烹調一般人喜歡用油炸的方式烹調雞、鴨、魚、肉雖然香酥可口,但吃進肚子,易形成身體負擔,因此盡量以清蒸、汆燙的方式代替油炸烹調,若覺得香味無法俱全,則可適當加入蔥、姜調味,口味比之油及煎炸更毫不遜色。
二、盡量減少鹽的份量食鹽中含有豐富的鈉,鈉會阻礙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喜歡口味比較重的人,可得要當心了!因為攝取鹽分過量所帶來的危害不僅僅是水腫,更會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容易引起高血壓等等。
三、盡量選擇素多葷少若吃肉,盡量以魚類及少油脂肉類為主,盡量挑選低熱量及低脂肪為主的肉品,少吃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如:紅肉(豬肉、牛肉、羊肉),高膽固醇的蝦、紅蟳、烏賊也應盡量避免。
四、在豐富年菜前,可提前半小時喝一杯天然蔬果汁,以達致凈化功能,同時有助補充身體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及酵素。 五汁飲或凈血蔬果汁,這兩者都有能讓身體盡快凈化的功能。
五、盡量選擇含維生素高的蔬菜類,因這種蔬菜類擁有去除體內自由基及抗氧化的功能。
如:青椒、葡萄柚、金橘、草莓、龍眼、橙子、檸檬、櫻桃、小麥草、苜蓿芽、甜菜、西蘭花、菠菜、棗、莧菜、油菜、山楂、菠蘿、白蘿卜、西紅柿、土豆、白菜、蘋果、西瓜等。 六、我們一般所採用的調味料都是不甚健康的,容易對肝、腎帶來大的負擔。
若要使用調味料,一些常見的中葯材如:紅棗、桂圓、枸杞,或香草料(肉桂、八角、花椒、胡椒、羅勒、迷迭香、鼠尾草、七里香等)都能代替味精使用。若想有甘甜味,可加甘草或甘蔗。檸檬、山楂及洛神花則可作為酸味來源,山楂也有解油膩的功效。
七、傳統的火鍋多採用久熬的肉汁作為湯底,充滿高膽固醇、高普林,建議以蔬菜作為湯底,更能吃出健康口味,蔬菜的湯底可以是水果或蔬菜,如:玉蜀黍、香菇、白蘿卜、蕃茄、大白菜、紅蘿卜等。
八、除了主食外,還可以多增加一些小菜、涼拌菜等,如牛蒡拌蒟蒻等。有助於提高身體的纖維攝取,讓身體容易排出毒素。
4、二十四節氣與飲食養生的原則是什麼?
四季氣候的變化,會影響人體的生理改變。為使人的身體在這種變化中不生病,保持健康,飲食養生應該研究四季二十四節氣的飲食養生原則,使人體能夠利用飲食來改變身體狀況,克服因氣候變化對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達到養生之目的。
(1)春季養生飲食:以升為主
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氣候溫暖,人體腠理疏鬆開泄,各組織器官功能活躍,所以飲食除注意清淡外,還需補充大量的營養物質,以供機體活動、生長發育之需要。根據春季特點,應適當選一些扶助正氣、生發元氣的食品,以開發人體之陽,強壯精力。尤其是對久病剛愈、病後或年老體虛、手術後失血虧虛,或兒童體質素弱者,更為必要。
春季在養生飲食上,應該由冬季的厚味轉變為清溫平淡。冬季一般蔬菜品種少,人體攝入的維生素往往不足。因此,在春季膳食調配上,應多採用一些新鮮蔬菜,如春筍及菠菜、芹菜等各種綠色蔬菜。在動物性食品中,應少食肥肉等高脂肪的食物,可以吃類似母雞、蛋、牛奶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用來調補身體。還可以吃些青殼螺螄、鯽魚等,以補中益氣。在味道上,春季應少吃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尤其是度數高的烈性白酒,應少喝或不喝。
(2)夏季飲食養生:以清為主
夏季氣候炎熱而又多雨,由於暑熱挾濕,常使脾胃受困,食慾不振。再加上氣候炎熱,使人多喜食生冷寒涼之物,往往因食之太過,又傷脾胃。故在炎暑之季,切忌過食生冷之物,更不可多食油膩厚味或不潔之品,以防痢疾、泄瀉等胃腸道疾病。此時的飲食應以甘寒清淡、利濕清暑、少油之品為宜。如西瓜、冬瓜、綠豆湯、酸梅湯、薄荷湯、綠茶等均為清熱利暑、利濕養陽之品,都是不可缺少的。
夏天氣溫高,細菌十分活躍,一些含蛋白質、脂肪等豐富營養的食物極易腐敗變質。加之,人在此季節食慾較低,因此,中醫主張「清補」。清補是以涼性食物為主,包括植物性主食及多種綠葉蔬菜、水果等。諸如火腿冬瓜湯、綠豆粥、百合紅棗湯等,也有清暑止渴,生津涼血的作用。
夏天又是多雨季節,暑濕當令,食慾不佳,可運用赤豆、薏米等既健補脾胃、化除濕邪,又性質平和、補而不膩的食品。又由於出汗多,水分和營養物質損耗很大,必須及時補充。
(3)秋季飲食養生:以平為主
秋季萬物收斂,涼風初長,燥氣當令。霜露乍降,早晚容易受涼,咳嗽氣喘等病易於復發。此季人們食慾大增,因為在夏季消耗的體力要靠此季節增加營養來補充。因此,秋季里飲食宜用甘潤平和之品,即「平補」。既不宜多食辛辣煎烤等燥熱食物,也應忌生冷寒涼之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果蔬豐盛,蘿卜、梨、枇杷、芝麻、白果、銀耳、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核桃等,俱是「平補」佳品。
此外,還有許多食物,如山葯、扁豆等既含豐富的澱粉、蛋白質、維生素,又具健補脾胃作用;燕窩、銀耳、百合之類,則既能養陰潤燥,又可益中補氣。根據身體情況進行平補,有許多適宜的食品可以選擇。
(4)冬季飲食養生:以滋為主
冬季自古以來是人們最重視的進補時節,因為冬季天寒地凍,萬物伏藏。人與天地相應,各種功能活動也處於低潮期,此時最易感受寒邪。所以冬季食補應該順應自然,選擇食物注意益氣補陽及「血肉有情」之品,可以增強機體抗禦風寒和外邪的能力。另外,嚴寒天氣,人體的代謝相應減慢,皮膚的血管收縮,散熱少了。在飲食調配上,就要增加一些厚味,如燉肉、熬魚、火鍋等。在調味品上可以選用一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姜、蒜等。綠色蔬菜當然是不可缺少的,牛肉、羊肉、狗肉滋養臟腑、增加營養,是冬季滋補佳品。
一年四季,各有各的飲食養生原則,補要得法,補要辯證,補要因人、因時、因葯而宜,不盲目進補,才能真正達到健身祛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5、四季飲食養生原則是什麼
①春季陽氣百生發,少吃油膩、辛辣食物,多吃菠度菜、芥菜、捲心菜、山葯等。
②夏季暑濕重,可吃些利濕的扁豆、冬瓜、薏問米。
③秋季乾燥,應多吃些雪梨、玉答竹、百合、銀耳等滋陰潤燥食物。
④冬季可選山葯、芝麻、專羊肉、枸杞屬、蝦、板栗、核桃、芝麻等適當進補
6、飲食養生有哪些需要遵循的原則和注意事項?
養生一定要嚴格注意飲食
1、夏季失水多,應多喝水
在夏季要多喝點水,切記要和溫水,而且每天大約要和一公斤的白開水,身體隨時要保持水分以及補充水分,而水在人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同時維持著人的生理功能。身體的各個器官都需要水分,而在夏季因為天氣炎熱因此很容易產生濕水的現象,如果不及時的不睡容易嚴重影響健康,而且皮膚也容易乾燥,皺紋也容易增多加速人體衰老。
在夏季人的消耗通常也比較大,要在補充營養物質的同事也因為酷暑導致的脾胃正氣不足,腸胃功能的紊亂,因此在飲食上要健脾養胃為主,通常吃一些湯類汁水較多而且清淡又能促進食慾的膳食為主,這樣才可以養生
2、飲食清補,多吃"苦"
在夏季中醫認為,夏季歸於五臟屬心,適宜清補。而心喜涼,宜食酸。在飲食滋補方面,熱天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肥甘厚味及燥熱之品不宜食用,而應選擇具有清淡滋陰功效的食品。
甘涼清潤的食物:小麥、高梁、青稞、豆腐、白扁豆、黑芝麻、馬鈴薯、白菜、萵苣、龍須菜、菠菜、冬瓜、西瓜等。健脾養胃、滋陰補氣的食物:菠菜、藕、茭白、西紅柿、胡蘿卜、雞蛋、蘋果、牛奶、葡萄、蓮子、桑椹、蛤蜊,鵝肉、青魚、鯽魚、鰱魚、大麥粉等。
祛暑利濕、清熱解毒的食物:蠶豆、赤小豆、黃豆、生蘿卜、茄子、白菜、芹菜、荸薺、薏苡仁、菜瓜、西瓜、冬瓜、絲瓜、黃瓜、甜瓜、苦瓜、菊花、荷葉、茶水等。
苦味食品中通常含有生物鹼具有消暑解熱,促進血液循環以及舒張血管等葯理作用,夏天適當的吃一些苦味食品也可以提神醒腦增進食慾,健脾利胃。應注意的是,食用苦味食品不宜過量,否則可能引起惡心、嘔吐等症狀。因味苦的食物具有能瀉能燥能堅的功能,所以不宜多食。
中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人們在夏天以多吃些以性寒涼味酸食物為宜,盡量不吃辛辣溫燥之物。不過應注意生食冷飲不宜過度,以免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
3、補充鹽分、鉀和維生素
夏天由於出汗比較多,因此汗液流失的鉀離子也比較多,引起人體倦怠無力,頭暈目眩食慾不振等症狀。防止缺鉀的方法就是多補充一些新鮮蔬菜以及水果,誰高有草莓,荔枝等等。也可以和一些茶,又能消暑又能補鉀。
夏季對於大量排汗的人而言,每天可以和一杯鹽開水保持體內酸鹼平衡度的穩定。另外夏季還可以補充適當的維生素。
4、食生冷不宜太恣意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夏天氣溫高,人體會產生一系列
7、飲食養生的原則有哪些
①春季陽氣生發,少吃油膩、辛辣來食物,多吃菠菜、芥菜、捲心菜、山葯等。
②夏季暑濕重,可吃些利濕的源扁豆、冬瓜、薏米。
③秋季乾燥,應多吃些雪梨、玉竹、百合、銀耳等滋陰潤燥知食物。
④冬季可選山葯、芝麻、羊道肉、枸杞、蝦、板栗、核桃、芝麻等適當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