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驚蟄吃梨?
驚蟄吃梨有兩層意思,一則是來自於「梨」諧音「離」,驚蟄這一天,蟲蟻逐漸驚醒,人們吃梨有遠離害蟲,遠離疾病的寓意,還有一層就是因為,雖說驚蟄到來,仲春即至,但是溫差變化大,且天氣還是很乾燥,此時吃梨不僅能預防外感咳嗽,也能潤肺生津。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易口乾舌燥、咽痛音啞,出現咳嗽咳痰;同時脾胃也較虛弱,雪梨有潤肺止咳的功效,比如說冰糖蒸梨就對咳嗽有著不錯的療效。因此驚蟄吃梨還是有一定好處,還能起到益脾氣和增強體質的功效。
榨汁:把生梨去皮、去核,用榨汁機榨汁後取400毫升左右,再與10克冰糖、1枚胖大海一起煮,20分鍾後即可服用。常飲此汁可以潤肺生津、利咽開音。
煮水:這種方法製作簡便,把生梨切片,再與冰糖、銀耳一起放入沸水鍋中熬煮,可以起到健脾、潤肺、止咳的作用。平時也可以把其當作甜點食用。
2、北京驚蟄吃什麼?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是因為驚蟄這個節氣萬物復甦。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
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古代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葯,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蘇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並預防。
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3、驚蟄飲食應該注意什麼
驚蟄飲食應順乎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及時調整。因此,驚蟄飲食需遵循以下3個要點:
1、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
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並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鮮蔬菜,諸如春筍、菠菜、芹菜、鴨血、水蘿卜、苦瓜、山葯、銀耳等食物。
2、多吃梨子
驚蟄時節,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可潤肺止咳、滋陰清熱。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
3、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
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辣椒、蔥蒜也應少吃。
4、忌過酸
中醫素有「酸入肝」的理論,認為山楂、五味子、烏梅、白芍等酸味食物或葯物可以滋肝陰,養肝血,達到柔肝、調肝的目的。在中葯中,酸性食物多用於治療虛汗、泄瀉等症,如山茱萸澀精斂汗,五倍子澀腸止瀉。
但酸性也有收斂、固澀的特性。食用過多的酸性葯食反而妨礙人體氣機的疏泄,不利於人體陽氣的生發。故飲食中慎食酸性葯食,以免妨礙氣血運行。
4、驚蟄吃什麼傳統食物
在民間傳統有驚蟄吃梨的做法,有人說是因為「梨」諧音「離」,取蟲害疾病遠離的諧音意義。
驚蟄時節雖然已經進入春季,但天氣還相對比較乾燥,一些人群可能會出現口乾舌燥乃至咳嗽的現象,而雪梨大家都知道有潤肺止咳的功效,比如說冰糖蒸梨就對咳嗽有著不錯的療效。因此驚蟄吃梨還是有一定好處,還能起到益脾氣和增強體質的功效。
驚蟄時節,不妨食用一些相關的養生粥,「驚蟄時節比較推薦的養生粥是雞肝粥和大棗粥。雞肝可以調補肝氣,至於大棗味微甜,也有健脾的功效,正好順應了這個時節的養生原則。」
除了雪梨和養生粥以外,驚蟄時節還適合多食用一些新鮮蔬果以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蘆薈、苦瓜、山葯銀耳、雞肉、雞蛋等的食物。
5、驚蟄的養生概要
<
6、驚蟄為什麼對農耕具有重要意義探析
驚蟄,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緊隨立春、雨水之後,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古時還有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驚蟄對於農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農民常常把驚蟄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從驚蟄開始,我省大部分地區就要開始春耕。春耕的時節對農作物夏、秋的生長影響很大,因此,我國很多地區都流傳著「驚蟄不耙地,好像蒸鍋沒了氣」的俗語,提醒人們如果不及時春耕,會影響一年的收成。
過去人們靠天吃飯時,通過24節氣指導農業生產,現在盡管科技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但是24節氣仍有它存在的意義。」
24節氣仍符合客觀規律,對農業和氣象仍有參考價值;其次,24節氣是一種傳統文化,其中還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五行知識;此外,24節氣對養生有指導意義,有重要的價值。
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布穀鳥)。」
古人傳說,驚蟄過後,大鷹的嘴就會變得柔軟無力,利爪也變得纖細柔弱,失去了捕殺的念頭,變成了准備預報播種的布穀鳥,默默等待著用叫聲呼喚人們耕種。
「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古時還有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驚蟄對於農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農民常常把驚蟄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一聲霹靂醒蛇蟲」,古時人們在此日,還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處角落,用香味來驅蟲和去除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後世「祭白虎化解是非」和「打小人」的習俗。
7、驚蟄是什麼意思 驚蟄這樣養生正確
驚蟄節氣為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
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
春季適當食用韭菜一方面可以養護人體的陽氣,增強人體抵抗細菌病毒的能力,
另一方面,還可直接抑制或殺滅致病菌,使人體遠離細菌病毒的危害,春季氣候冷暖不一,需要保養陽氣,韭菜性溫,最宜人體陽氣,而且春季常吃韭菜,可增強人體脾胃之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yú),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我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互相吻合。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按照一般氣侯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8、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大家知道有什麼典故嗎?這一天意味著什麼呢?^_^
驚蟄(insects awaken)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6日左右為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鑽到泥土裡越冬的小動物被雷震蘇醒出來活動。「驚蟄」節氣日,地球已經達到太陽黃經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每年3月4日~7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每年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每年的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雲:「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乾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濕害則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並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華南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勢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 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 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華南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干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 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通過細致觀察,積累物候知識,對於因地制宜地安排農事活動是會有幫助的。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9、今天驚蟄,請問有什麼意義?
驚蟄的意義:
1、反映自然物候現象
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6日左右。此時地球已經到達太陽黃經345度。
2、氣溫上升
從這一節氣起,氣溫上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
3、春雷始鳴
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也可聞春雷初鳴;華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通常要到清明才有雷聲。
4、天氣回暖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
南方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
驚蟄節氣養生:
1、驚蟄應多吃清淡食物
由於驚蟄後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所以人們需要進行飲食調養,增強體質以抵禦病菌或病毒的侵襲。
驚蟄節氣是傳染病多發的日子,要預防季節性的傳染病的發生,應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
2、驚蟄宜適當進補
驚蟄的飲食原則是保陰潛陽,可以適當選用一些補品,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
一般應選服具有調血補氣、健脾補腎、養肺補腦的補品。像鵪鶉湯、白木耳煮麻雀、清補菜鴨、枸杞銀耳羹、荸薺蘿卜汁、枸杞蛇肉湯、蟲草山葯燒牛髓、扁豆粥等。或食用一些海參、龜肉、蟹肉、銀耳、雄鴨、冬蟲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
10、驚蟄應該怎麼養生?驚蟄的意思是什麼?
養生古羅馬醫生蓋倫(公元129?公元200年)在體液學說的基礎上曾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即性情急噪,動作迅猛的膽汁質型;性情活躍,動作靈敏的多血質型;性情沉穩,動作遲緩的黏液質型;性情脆弱,動作遲鈍的抑鬱質型。近代著名科學家巴普洛夫把人分為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和脆弱
驚蟄養生食物鴨血菠菜湯[2]型等四種類型,與蓋倫的分類基本相當。上述四分法在西方醫學界頗具影響。而中國早期的醫學著作《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則根據人的形體、膚色、認識能力、情感反映、意志強弱、性格靜燥以及對季節氣候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又根據經絡氣血在頭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徵,將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靈樞所稱的陰陽二十五人。
雖說中西醫學對人的體質都有分類,但迄今為止,西方醫學對人體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治療與養生康復,惟有中醫學可對人體體質進行有效的臨床指導和養生康復的實踐。 《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東西南北中五方由於地域環境氣候不同,居民生活習慣不同,所形成不同的體質,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隨之而異。朱丹溪的《格致余論》說:凡人之形,長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蒼,薄不及厚。而況肥人多濕,瘦人多火;白者肺氣虛,黑者腎不足。形色既殊,臟腑亦異,外證雖同,治法迥別也。在《醫理輯要·錦囊覺後篇》中又有: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陽氣素弱;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老傷者,中氣必損。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人體發病的主要原因,取決於體質的不同,也就是說體質決定著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如何改變不良的體質狀態,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這里我要說的是,體質不是固定不變的,即使在同一環境中,只要我們本著積極的生活態度,採取積極的養生措施,是可以糾正體質上的偏頗,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除此之外,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無論你是從商的生意人還是醫生或是其他的職業,積累一定的物候知識,對你的生活和工作都會有所幫助的。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而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由於人體稟賦於先天,受制於後天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某種特徵,這種特徵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因此在養生中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可多食鴨血、菠菜、蘆薈、水蘿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葯、蓮子、銀耳等食物。由於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中醫所說的體質不同於人們常說的氣質。氣質是人體在後天因素影響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總和,也就是神的特徵,而體質是形與神的綜合反映。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即體質可以包括氣質,但氣質不等於體質。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由於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行,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萬物復甦,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這概括了驚蟄養生在起居方面的基點要點。
[3]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別是冰糖蒸梨對咳嗽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製作簡單方便,平時不妨把其當作甜點食用。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了害蟲。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徵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
在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