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叫做貼秋膘?
貼秋膘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習俗,一般是在立秋這天。中醫有"苦夏"之說,夏季人群常有相對性脾胃亞健康之癥候。既有季節因素,也有心理因素,身體亦呈消耗之勢。一旦立秋,民間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稱之"貼秋膘"。貼秋膘習俗起始於清朝,尤其在北方地區民間流行較甚。一是因為秋季是收獲的季節,農民吃肉貼膘好有勁農忙;二是從文化講,我國唐朝、元朝、清朝等朝代,以胖為美,秋季吃好既可防病又可養生;三是北方冬天寒冷,貼秋膘可以禦寒,幫助度過寒冷的冬季。
貼秋膘也是用來補充營養用來抵抗即將到來的嚴寒的一種方式。俗話說「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依照祖國醫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理,秋冬需要進補。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
(1)秋季養生貼秋膘擴展資料:
秋天補得好,一冬病不找,但前提是要補得好,如果補過了頭,每天的熱量攝入大於消耗,貼膘很快會演變成發福,高血壓、冠心病等就會接踵而至。以下幾類人切不可盲目貼秋膘:老年人、兒童、胃火旺盛者及胃腸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病患者一定慎貼秋膘,以免因為短時間食用高油高脂、肥甘厚味的食物引發或加重原有疾病。
中醫認為貼秋膘一定要因人而異、因人而補。對於超重、肥胖的人切忌貼秋膘;對於體重偏低的,特別是屬於低體重的,可以適當「貼秋膘」。
2、秋季的養生方法是什麼?
中醫專家提醒,秋季應多飲水、少說話,適合慢走、瑜伽等運動
北京市海淀區四季青醫院的醫生表示,秋季的養生以「收養」為原則,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不順心或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如果沒有加入出遊大軍,可以通過飲食、起居、運動等方式進行調養,為接下來的工作、學習打下基礎。
多吃白色食物、酸性食物
四季青醫院中醫科主治醫生鄭月指出,秋季以燥邪為主,會出現皮膚乾燥、眼睛干澀、口乾,夜裡因為肺陰虛引起盜汗等症狀。因此,秋季養生應從「潤燥」開始,每天喝2升以上的水才能保證秋季身體所需的攝水量。
飲食方面,從五色而言,需要多吃白色的食物,對肺部有保護和滋養作用,比如白蘿卜、山葯、蓮藕等應該常吃,可以生吃或者做湯。從五味而言,應「少辛多酸」,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多吃酸性食物,比如杏、橙子等,有收斂肺氣的作用。如果覺得口苦、口淡,口裡沒味道、食慾不振、腹脹、腹滿、大便黏膩等,可以用薏米、山葯、紅豆等熬粥煲湯。
不少人認為到了秋天就該「貼秋膘」,秋天應該多吃肉。鄭月指出,「貼秋膘」是針對立秋而言,立秋過後,很多在夏天裡食慾比較差的人,食慾逐漸好轉,因此主動或被動地開始貼秋膘。「秋季應少吃豬肉,尤其是那些患有胃腸道疾病、高血脂、慢性中風等疾病的人,不宜攝入太多。而牛羊肉可以幫助提升陽氣,提升人體的禦寒能力。」
起居調養
早睡早起,作息保持規律
每到節日,有些人的作息就不規律,晚睡晚起更是成為常態。鄭月提醒,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睡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秋季適當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於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有一定意義。
秋季早睡,完全符合「收、藏」的養生原則。一般來說,秋季以晚上9點至10點入睡,早晨6點至8點起床比較合適。睡前可吃些養心陰的食物,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等,有益健康;睡前用溫水泡腳,可助睡眠。
秋季晝夜氣溫涼,俗話說的「春捂秋凍」其實並不是說秋天就要凍著,還是要根據氣溫適當增減衣物。早晚涼可以穿件外套,熱的時候再脫,避免受寒。因為秋天容易出現「乾燥」症狀,比如咳嗽、皮膚乾燥、口感、大便乾燥等,如果這時候再受外寒,就很容易發生風寒感冒症狀。
由寒濕引起的痹症(如骨關節炎等),在秋季天氣轉涼後,症狀會逐漸加重,這時首先應該保暖,家裡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自己做艾灸,哪兒疼灸哪兒。
運動調養
運動不宜太早或太晚
秋季是北京最好的季節,適宜開展各種運動鍛煉。四季青醫院慢病科執業醫生陳玉傑指出,秋季的早晨是鍛煉身體的最佳時間,可以選一個幽靜之處進行鍛煉,有益身心。但切忌過早,一般建議早7點到9點之間進行鍛煉,晚上運動的時間最好是在16點至18點之間,此時不冷不熱,氣候宜人,使人精神爽快。「很多老人習慣大清早就出門鍛煉了,有的甚至4點就出門了,秋季早晚涼,太早鍛煉反而容易出問題。」陳玉傑說。
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鄭月指出,秋天養生原則是「收、藏」,因此應盡量做一些安靜的活動,比如慢走、靜坐冥想、瑜伽之類輕松平緩的運動,運動量不宜過大。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3、入秋後有哪些要注意的養生要點,「春捂秋凍」、「貼秋膘」等養生方式正確么?
入秋後我們主要應該注意防止肺胃火,盡量多吃一些有益於清肺火的食物,比如說用冰糖水煮白梨等等,這些食物都有利於我們保養呼吸系統及肺部,清除秋燥給我們體內帶來的火氣,達到秋天養生的效果。至於」春捂秋凍」、「貼秋膘」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我個人認為這更適合以前的環境養生,這兩句話具體代表以下兩個意思:
1、春捂秋凍
其實這句話非常好理解,春捂的意思就是在春天的時候,要讓我們盡量的晚一點把棉衣脫掉,因為春天的風非常生冷,具有很強的穿透性,如果我們過早的退掉棉衣,很有可能造成寒風入侵到我們的體內,染上風邪。所以,晚一點的退掉棉衣,可以很好的保護我們的身體不受風邪入侵。
2、貼秋膘
由於我們四季變化較為明顯,每個季節都有他自己的特點,冬季代表著最為寒冷的天氣,而脂肪有助於我們抵禦寒冷,所以貼秋膘的意思,大致上就是讓你在秋天,多注重我們身體的營養補充,最好是長胖一點,因為秋天接下來就是冬季,在冬季稍稍的胖一點有助於我們禦寒保暖。
其實,我認為以上2點養生短語,很大程度上是根據我們以前的生活而總結來的,並不太適用於我們現在的生活,打個比方說,如果春天氣候變化比較大,那麼我們可以隨時的增減衣物,甚至可以直接買一件穿上,在冬天那就更不用說了,而且現在科技比較發達,很多衣服的保暖透氣性能特別好,一件衣服就可以適應大部分氣候。
4、秋季養生保健常識
秋季養生保健常識及注意事項
1、合理膳食,以防燥護陰、滋陽潤肺為准則
秋季天高氣爽、氣候乾燥,秋燥之氣易傷肺。因此,秋季飲食宜清淡,少食煎炒之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蔬菜宜選用大白菜、菠菜、冬瓜、黃瓜、白木耳;肉類可食兔肉、鴨肉、青魚等;多吃一些酸味的食品,如廣柑、山楂等。適當多飲水,多吃些蘿卜、蓮藕、香蕉、梨、蜂蜜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盡量少食或不食蔥、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熱之品及油炸、肥膩之物。體質、脾胃虛弱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晨起可以粥食為主,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片粥、黑芝麻粥等,可多吃些紅棗、蓮子、百合、枸杞子等清補、平補之品,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壽,但不能猛吃大魚大肉,瓜果也不能過食,以免傷及腸胃。另外,要特別注意飲食清潔衛生,保護脾胃,多進溫食,節製冷食、冷飲,以免引發腸炎、痢疾等疾病。
2、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強身健體
秋季天高氣爽,是戶外活動的黃金季節。在此季節老年人必須加強體育鍛煉,是秋季保健中最積極的方法。秋季要早睡早起,晨起後要積極參加活動健身鍛煉,可選擇登高、慢跑、快走、冷水浴等鍛煉項目。
秋季氣候乾燥,早、晚溫差較大,是一些細菌、病毒繁殖與傳播的有利條件,隨著乾燥的灰塵,一些細菌、病毒在空氣中飛揚,常會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傳播,是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病的高發時節,因此,老年人在參加體育鍛煉的同時要加強保暖,做好預防工作。
3、保持樂觀情緒,靜養心神
秋季萬物成熟是收獲的美好時節;但秋天也是萬物逐漸凋謝、呈現衰敗景象的季節。在此時節在老年人心中最易引起衰落、頹廢等傷感情緒,因此,要注意調養情智,學會調適自己,要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內心的寧靜,適當延長夜間睡眠時間;可經常和他人、家人談心,或到公園散步,適當看看電影、電視,或養花、垂釣,這些都有益於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4、衣裝適宜,謹防著涼
秋季氣溫逐漸下降,早、晚溫差較大;在此季節,老年人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不能過早、過多添加衣物;在此季節只要不是過於寒冷,就要盡量讓機體保持於涼爽狀態,讓身體得以鍛煉,使其具有抗禦風寒的能力。但是金秋季節,氣候變化無常,老年人要順應氣候變化,適當注意保暖,以防止感冒和引發呼吸道等各種疾病,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減衣服,防寒保暖,防病保健。
秋燥傷肺少吃辛:秋季天高氣爽,空氣乾燥,濕度小,人易出現咽干、乾咳等症狀,這是由於燥邪傷肺所導致的現象。此時,應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溫助熱,加重肺燥症狀。
肺燥傷肝要吃酸:從中醫五行生剋來講,肺屬金,肝屬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損。因此應適當吃點酸味食物,因為「酸入肝」,可以強盛肝木,防止肺氣太過對肝造成損傷。酸味食物可以收斂肝氣,有保肝護肝的作用,但也不可過量。因為許多酸性食物,如醋、烏梅等,其酸味能刺激胃,易發生胃潰瘍、胃炎等病,對身體不利。
秋瓜壞肚少吃寒:許多人都有這種感受,秋天吃水果,一不小心就壞肚子,這與秋天的氣候有關。秋季天涼了,氣溫下降,脾胃陽氣不足,再吃多了陰寒性質的水果、蔬菜,自然是雪上加霜,導致陽氣不振而腹瀉、腹痛。因此,秋季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以保護胃腸,保護肺臟。
適度飲水最重要:夏天多汗季節要多飲水,秋天乾燥季節更要多飲水。適度飲水是秋天潤燥、防燥不可少的保養措施。飲水以少量頻飲為佳,不宜暴飲,一次飲大量水,會給胃腸增加負擔,引起不適,只有少量慢飲,「潤物細無聲」才能對口、鼻、咽、喉、食管,乃至氣管產生更大的滋潤作用。
養陰益氣是關鍵: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秋天最重要的是養陰益氣。養陰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氣就可以溫養肺氣,鼓舞陽氣,所以秋天應多吃山葯、百合、銀耳、豬蹄、蓮子、藕、梨、枸杞等食物,以安度秋天。
5、立秋怎麼吃才能貼秋膘
立秋教你怎麼吃:燉肉「貼秋膘」 吃西瓜「啃秋」
立秋的民俗相當豐富。如「貼秋膘」,也就是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燜肉、紅燒肉等。一些地方還流行「啃秋」習俗,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我國民間有立秋之日吃西瓜、吃秋桃等「啃秋」的習俗,意在用西瓜「啃」去暑氣,「啃」掉「秋老虎」,迎接涼爽的秋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整個秋天不生病。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防瘧疾。其他還有吃水餃、祭祀土地神、插戴楸葉等習俗。
北京立秋貼秋膘。每到立秋這天,您看吧,市場上賣得最好的就是肉,回民買牛羊肉、漢民買豬肉,總之在這一天里不分民族家家戶戶都在燉肉,不信您盡可以隨便到北京的哪個家庭里調查,迎接您的準是燉肉。
山東立秋吃「渣」。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南京立秋吃西瓜啃秋。在南京吃西瓜啃秋的習俗在古時就有了。傳說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裡許多人長了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結果瘌痢瘡果真好了。 因此人們就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東北立秋吃餃子。在東北有句俗語:坐子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東北立秋的民俗與北京、河北等地區類似,都是關注立秋進補,模式也與東北人豪爽的性格有關,用「搶」的方式補秋膘。
6、立秋貼秋膘吃什麼
「貼秋膘」一說 。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准。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原來,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內河北、東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容避免痢疾。
7、為什麼秋天人們容易「貼秋膘」?
因為立秋是要慶祝的節日,所以宋人筆記《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戴楸葉的習俗,今天在膠東、魯南一些地區仍有保留。
紅燒肉、爆肚馮,解饞之餘還養生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伏天人們胃口差,不少人都會瘦一些。瘦了當然要補了,辦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選吃肉。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准。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而如今,年輕女性往往擔心被貼秋膘,希望能瘦一些。
俗話說「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依照祖國醫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秋季是進補的好時機原理,秋冬需要進補。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由於頻飲冷飲,常食凍品,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故秋涼伊始忌貿然進補。大量食補品,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所以,秋季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如魚、各種動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葯、蓮子。此外,奶製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適量食用。葯食兼優的芡實也是調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物質,且有滋補強壯、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養精等功能。
8、立秋為什麼要貼秋膘?
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從第二天開始,天氣會越來越涼快,吹著空調才能入睡的日子應該就要過去,而大暑人們胃口差,在炎熱的天內氣里,人們容易食慾不振,不少人會瘦一些,立秋的到來會讓暑熱漸消,食慾恢復。
「貼秋膘」最家常的菜非紅燒肉莫屬了,相信每個家庭都有獨特的做紅燒肉的方法,但今天廚房君給大家帶來的這道紅燒肉,一不焯水,二不放油,三不專門炒糖色,從頭到尾一個鍋子一氣呵成,這道菜也要為秋天過後的冬季儲存脂肪。容
9、立秋怎麼貼秋膘兒?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伏天人們胃口差,不少人都會瘦一些。瘦了當然要補了,辦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選吃肉。
這個習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時多燉肉、燒魚、燉雞鴨,其肉多烹製成紅燒肉、白切肉或自製醬肘子肉,也有這天吃肉或螃蟹肉餡或瓜餡餃子的。
其實立秋這天吃燉肉,除了久遠的風俗習慣以外,對養生保健也是大有好處的。因為夏天太熱,人們會不自覺地偏食,這對人體的生態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還會對人體的內分泌和生物機能造成影響。
而就在立秋的時候,人們用吃燉肉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體內既補充了必要的營養如脂肪、蛋白質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時,料包內的各種中草葯的中和,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濕、平補平瀉的療效。
10、秋天為何要貼秋膘?如何貼?
貼秋膘,立秋的一個習俗。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准。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而如今,年輕女性往往擔心被貼秋膘,希望能瘦一些。
俗話說「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依照祖國醫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秋季是進補的好時機原理,秋冬需要進補。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
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由於頻飲冷飲,常食凍品,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故秋涼伊始忌貿然進補。大量食補品,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所以,秋季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如魚、各種動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葯、蓮子。此外,奶製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適量食用。葯食兼優的芡實也是調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物質,且有滋補強壯、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養精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