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5大神醫
1.扁鵲(公元前407—前310),戰國時代名醫。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代表作《難經》。
2.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3.華佗(約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葯」,人們稱他為「神醫」。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
4.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
5.錢乙,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他撰寫的《小兒葯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扁鵲(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緩,字越人,尊稱扁鵲,號盧醫。扁鵲是戰國時著名醫學家,居中國古代五大醫學家之首。
扁鵲在青年時曾替貴族管理客館,結拜了名醫長桑君,得其真傳,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開始行醫生涯。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他天資聰穎,善於汲取前代、民間經驗,逐步掌握了多種治療方法,後來醫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隨之巡診列國。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通過望色、聽聲,即能知病之所在。並帶領弟子到各地行醫,因其醫術高明,被當時廣大老百姓尊稱神醫,並且借用上古神話中黃帝的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後為秦武王治病,遭太醫李醯嫉妒,派人把他殺死。
少年拜師
扁鵲年輕時做人家客館的主管。有個叫長桑君的客人到客館來,只有扁鵲認為他是一個奇人,時常恭敬地對待他。長桑君也知道扁鵲不是普通人,他來來去去有十多年了,一天叫扁鵲和自己坐在一起,悄悄和扁鵲說:「我有秘藏的醫方,我年老了,想傳留給你,你不要泄漏出去。」 扁鵲說:「好吧,遵命。」
行醫諸國
公元前361年之後,秦越人到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原屬陝西,今河北邯鄲市)當地人民很重視婦女,所以他便做帶下醫(婦科醫生)。因此,他的威望就更高了。
後來他又取道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之伏道社,渡黃河經長清(今山東長清縣),於公元前357年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今山東臨淄縣)。
齊桓侯田午派人招待他,桓侯接見時,他望著桓侯的顏色,便說:「君有疾在胰理,不治將深。」桓侯答道:「寡人無疾」。他離開後,桓侯就對左右的人說:「醫之好利,欲以不疾為功。」過了五天,他見到桓侯又說:「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仍答道:「寡人無疾。」他辭出後,桓侯感到很不高興。過了幾天,再看見桓侯時,他又鄭重地說:「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很不愉快,沒有理睬。
又過了幾天,扁鵲復見桓侯。看見桓侯的臉色,吃驚的溜走了。桓侯便派人追問原因,他說:「疾之居腠理,湯熨之所及;在血脈,針石之所及,在腸胃,酒醪之所及;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不久桓侯病發,派人去請他治療,可是他已取道魏國,跑到秦國去了。桓侯終因病深,醫治無效而死去。
秦越人等離開臨淄後,於公元前354年到了魏國的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在大梁時,他曾見過魏國的國王魏惠王。公元前350年,他們一行到達秦國的都城咸陽。以後又回大梁。
在公元前355年前後的一段時間里,他和弟子子陽、子豹等人,都逗留在那裡行醫。大約於公元前317年,他們又取道周都洛陽( 河南洛陽),聽說當地的人民很敬重老人,因此,曾為「耳目痹醫」 (五官科、瘋科醫生)。後來他們又向咸陽而去。
公元前310年,扁鵲再度來到咸陽,因咸陽的人民很愛小兒,所以他就做了「小兒醫」。扁鵲及其弟子不辭艱辛,行程四千餘里,周遊列國,濟世救人;他們「隨俗為變」,成為醫、葯、技非常全面的「全科醫生」。
名揚天下
扁鵲名聲傳揚天下。他到邯鄲時,聞知當地人尊重婦女,就做治婦女病的醫生;到洛陽時,聞知周人敬愛老人,就做專治耳聾眼花四肢痹痛的醫生;到了咸陽,聞知秦人喜愛孩子,就做治小孩疾病的醫生;他隨著各地的習俗來變化自己的醫治范圍。秦國的太醫令李醯自知醫術不如扁鵲,派人刺殺了扁鵲。天下談論診脈法的人,都遵從扁鵲的理論和實踐。
遇害經過
秦武王與武士們舉行舉鼎比賽,不覺傷了腰部、疼痛難忍,吃了太醫李醯(音西)的葯,也不見好轉,並且更加嚴重。有人將神醫扁鵲已來到秦國的事告訴了武王,武王傳令扁鵲入宮。扁鵲看了武王的神態,按了按他的脈搏,用力在他的腰間推拿了幾下,又讓武王自己活動幾下,武王立刻感覺好了許多。
接著又給武王服了一劑湯葯,其病狀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鵲為太醫令。李醯知道後,擔心扁鵲日後超過他,便在武王面前極力阻撓,稱扁鵲不過是「草莽游醫」,武王半信半疑,但沒有打消重用扁鵲的念頭。
李醯決定除掉扁鵲這個心腹之患,派了兩個刺客,想刺殺扁鵲,卻被扁鵲的弟子發覺,暫時躲過一劫。扁鵲只得離開秦國,他們沿著驪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醯派殺手扮成獵戶的樣子,半路上劫殺了扁鵲。
2、劉太醫談養生 到底可信嗎?
不可不信,也不可完全信。
劉太醫談養生這本書的原版《太醫養生寶典》在2004年7月出版之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中國封建社會的太醫,尤其是明朝以後的太醫,是醫學界的特殊階層。他們採取生飢、食療、慎用葯的方法,去保障貴族的健康;同時也避免了因為防治不力,而被革職、責打、流放、殺頭、滅三族的處罰。雖然許多中國的皇帝不聽從太醫的勸告而夭折了;但是許多貴族能夠健康生存,尤其是許多嬪妃能夠長命百歲,甚至許多太監、宮女、侍衛也能夠無疾而終,這就引起了許多現代人的極大興趣。
現在,我們人類才開始關注生存質量和自然壽命的問題;但是許多現代研究資料可能只是理論推測,甚至是想當然。因此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太醫的歷史經驗,因為歷史經驗值得注意。
劉氏家族是中國金朝醫學家劉完素的後裔,也是明朝永樂太醫劉純的後裔;更是中國少見的歷史悠久的中醫家族。劉純創立的養生之道與三分治七分養學說,至今是全世界華人的口頭語;也是中醫預防疾病和治療慢性病的理論。
劉氏家族從1457年,就使用三分治七分養的方法,去治療各種疾病,並且以治療癌症馳名中外,是中國唯一的瘤科世家。
作者,劉弘章教授,中國金朝醫學家劉完素的第33代後裔,也是明朝永樂太醫劉純的第24代承襲人。他生於1946年,是北京醫學院醫療系畢業生,科學與醫學雙博士,腫瘤生物學研究員,世界名醫獎獲得者。
3、最近看了劉太醫談養生
聽說光明的不錯:)
4、關於劉純的養生法是不是真的
這個很不好說啊,那要看你百指的養生要達到什麼程度了。
他的養生理論大部分都是有用的,個別沒有去證實,或我孤陋寡聞不敢確定!
三分治七分養在現代醫學中是行不通的,因度為現在的醫學技術比那時候高多了。但小病還是建議三分治七分養。。有句古話,是葯問三分毒。。何況現在的西葯都有四分毒了!!自己抗抗多身體的抵抗,免疫能力的提高都有好處!
至於你說的血管瘤那要按他的慢慢養,估計耗些日子答病情都惡化了!
我說這些不是說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不好,只是就事論事,養確實是好事,只是有的病不下猛葯是不行的。就像有些病不開刀治療,光養也沒啥用!
個人建議(大病就版早早治療,小病抗抗沒關系,平時多鍛煉身體增強身體抵抗力,免疫力。還有很多食療也可以多看看,吃權吃養養補補身體也沒啥壞處!)
5、太醫養生是什麼
太醫養生淵源於中華《黃帝內經》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食療、體療、心療,用獨立的思考造就了一個精神貴族的養生群體。
6、那個劉太醫養生可信嗎?
要自己學會養生,知道自己體質類型,需要補充什麼,需要忌什麼。
7、上海浦東漢方御醫女子養生館是騙子,大家一定當心啊
我上過一次當,漢方御醫女子養生館確實是騙子,都怪自己平時了解太少,那裡騙錢很囂張,小店裡還坐著五大三粗的猛漢,怕被騙的人鬧事。而且那些服務的人態度還特別惡劣,真是個賊窩,其他的姐妹們注意了。
8、劉太醫養生到底是真是假?
我來說說我的親身體驗吧知:07年的有一段時間,我每天的大便次數很多,左下腹部有一處總有灼痛的感覺。到正規醫院看過好多次,做過B超、腸鏡、吃過好多葯,都沒什麼效果。最後醫院又要我去做CT,被我拒絕了。我想一個小小的結腸炎都治不好嗎?與其讓他們折騰還不如自己來找治療的方法。後來在書店無意間發現了《劉太醫談養生》這本書,我就按書上治療結腸炎的方法去熬道中葯、煲牛肉燙。一兩個月後我的身體不適就沒有了。
《劉太醫談養生》里的好多觀點我自己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但我也不是全盤照做。而回是經過自己的判斷之後,在保正不會傷到自己的身體的前提下才去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密切留意自己的感覺。另外,就算要到正規醫院看西醫,也要對自己的病情從發生原因答、治療方法及其利弊、注意事項等做一個全面的了解。從醫德和技術上我們也不能完全相信西醫。
9、誰知道劉太醫談養生?
劉太醫談養生
劉氏祖傳配方+故事,本書為你提供:20則皇家祖傳獨特配方,10種養生技巧,20個經典養生案例。
醫書中最廉價的養生法,最簡單的養生技巧,人人可學。
中國封建社會的太醫,copy尤其是明朝以後的太醫,是醫學界的特殊階層。他們採取生飢、食百療、慎用的方法,去保障貴族的健康;同時也避免了因為防治不力,而被革職、責打、流放、殺頭、滅三族的處罰。雖然許多中國的皇帝不聽從太醫的勸告而夭折了;但是許多貴族能夠健康生存,尤其是許多嬪妃能夠長命百歲,度甚至許多太監、宮女、侍衛也能夠無疾而終,這就引起了許多現代人極大興趣。
現在,我們人類才開始關注生存質量和自然壽命的問題;但是許多現代研究資料可能只是理論推測,甚至是想當然。因此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太醫的歷史經驗,因為歷史經驗值得注意。
劉氏家族是中國金朝醫學家劉完素的後裔,也是明朝永樂太醫劉純的後裔;更是中國少見的歷史悠久的中問醫家族。劉純創立的養生之道與三分治七分養學說,至今是全世界華人的口頭語;也是中轎預防疾病和治療慢性病的理論。
劉氏家族從1457年,就使用三分治七分養的方法,去治聞各種疾病,並且以治療癌症馳名中外答,是中國唯一的瘤科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