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入秋,我們該怎麼養生?
秋季養生,要以養收為總的原則。具體來說,有下面幾個方面:
1、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但是,秋天養「收」的時候,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尤其是老年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
2、秋季進補、調養保健身體是十分必要的,進補宜「清補」。所謂「清補」主要是指補而不膩,具體而言就是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
3、秋季運動還要特別注意防秋燥,每次鍛煉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些鹽水,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准則。
4、中醫理論認為,秋天對應的臟器是肺,悲傷容易傷肺。反過來,肺氣虛了,機體的耐受能力下降,也易產生悲傷的情緒。所以,秋天自我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舒暢,切忌悲觀傷感。
5、秋季多乾燥,人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等不適。所以,要經常舌頭在嘴裡攪動,以刺激唾液的產生,然後分成3次咽下,並有意識地將其送入丹田。
6、秋天的飲食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白蘿卜、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的食物,以益胃生津;也可熬生地粥,以滋陰潤燥。另外,吃百合、秋梨等也可潤肺。
7、酸味能收斂肺氣,辛味則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辣食物,適當多吃酸味的果蔬。
秋季養生誤區
1、無病亂補要不得
無病亂補,不僅增加金錢的使用,又使自身身體受到損害,得不償失。
2、虛實不分不可行
「虛者補之」是中醫的治療原則,如果不是虛症病人,卻用補葯,就有可能會傷害身體,甚至危害生命。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若不分辨寒熱,直接亂投葯膳,就容易導致「雪上加霜」。
3、多多益善不科學
一般人的觀點是:「多吃補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但這是不科學的,因為任何補葯服用過量都有害。如服用過量維生素C,可能導致出現惡心、嘔吐和腹瀉的症狀。
4、凡補必肉行不通
動物性食物不僅味美可口,而且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這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然而,肉類不易被消化、吸收。如果老年人吃多了肉,就會不堪重負。其實,飲食清淡也可以補,蔬菜類尤其重要。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2、秋天了怎麼進補?
秋季進補注意事項:
立秋後氣溫通常還較高,空氣濕度也還很大,人們不但感覺不到秋涼和秋燥,反而到處都是悶熱潮濕的感覺。加上夏季常因苦夏或過食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此時應大量進補。
但秋季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否則,營養物質不能被人體所吸收利用,甚至
還會引起疾病。如魚、各種動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葯、蓮子。此外,奶製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適量食用。葯食兼優的芡實也是調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
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物質,且有滋補強壯、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養精等功能。
隨著秋季氣候一天比一天涼爽,空氣也越來越變得乾燥,對肺的侵害也一天比一天嚴重。中醫認為:「秋傷乾燥,上逆而咳多為痿厥。」故仲秋以後進補
以滋陰潤肺為上。元代勿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其中「麻」即芝麻,具有滋陰潤燥之功,而「潤其燥」正是秋天進補之大法。
秋季進補需謹慎,應以清補平補為主。
所謂「清補」主要是指補而不膩,適當食用一些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葯物,一方面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症」,
另一方面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進補奠定基礎。此時不妨適當多喝點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紅棗蓮子粥、山葯粥等食物。
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而言,此時一定要與滋膩的養陰之品如鹿角膠、阿膠等「劃清界限」,否則,易加重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脾胃虛弱者可適當多喝點健脾利濕的薏米粥、扁豆粥。
初秋也常有「秋老虎」光臨。中秋時節若出現高溫、天晴少雨、持續乾旱、空氣乾燥時,「溫燥」便不請自來,常損傷人體津液,引起皮膚乾燥、舌紅少
津、毛發乾枯、大便干結、口鼻咽干、胸痛乾咳、少痰等症狀。晚秋時節,涼燥傷肺使人咳嗽痰稀、咽干唇燥、鼻塞不通。但無論溫燥還是涼燥,總以皮膚乾燥、津
液缺乏為特徵。
預防秋燥,中、晚秋應食用一些性質平和且具有滋陰潤燥、養肺生津作用的葯物或食物,如用白木耳或黑木耳燉冰糖服用;用玉竹、沙參與鴨一起煲湯服
用;黑芝麻炒熟、研末,用蜂蜜調服。還可適當多吃一些水果,其中以梨、甘蔗為首選,其次,像荸薺、香蕉、枇杷等也是良好的潤燥之物。但凡脾虛濕重而泄瀉
者,肺寒咳嗽而痰粘者,則不宜多吃。
秋季進補應以清補、平補為主。除了陽虛體質者外,不要過多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葯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此外,秋季進補還應因人而異,因此,身體虛弱、患有慢性疾病者,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進補。
秋天適合吃的食物
1、立秋後吃什麼
立秋後,飲食上要多食酸味食物,少食辛辣食物,以助肝氣。多食用平肝潤肺的食物,如百合、藕、土豆、蘿卜、木耳、山葯、扁豆、枸杞、銀耳、豬肉、鴨、雞肉、兔肉、花生、黃鱔、鯽魚、黃魚、柚子、梨、蘋果等。
秋季是人體適宜進補的季節,但要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少吃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忌多貪食瓜果,以免傷脾胃。
2、立秋吃堅果防瘧疾
瘧疾是兒童在夏秋之際的常見傳染病,又叫冷熱病,是由瘧原蟲經由蚊叮咬傳播的傳染病,症狀是寒戰、高熱。預防瘧疾,最好的預防辦法是滅蚊、防蚊咬。
科學家發現,一種叫精氨酸的氨基酸能幫助兒童免遭瘧疾的侵害,精氨酸的缺乏與人體中氧化氮的缺失有很大關聯,而氧化氮能幫助人體抵禦瘧原蟲的進攻。
研究人員也發現,堅果中的精氨酸含量豐富。立秋後,兒童多吃堅果,能提高機體抗瘧疾的能力。
3、立秋宜食豬脊骨燉藕
這款料理具有益腎填髓,補充鈣質,健腦強身的作用,適合立秋時節食用。
原料:豬脊骨1根,藕250克,精鹽、蔥段、生薑片、黃酒、味精各適量。
製作:把豬脊骨洗凈、剁碎,放沸水鍋里焯一下,撈出。去藕節和表皮,洗凈、切片,豬脊骨放在鍋里,加水適量。用大火煮沸,撇掉浮沫,添加精鹽、
黃酒、蔥段、生薑片,再用小火燉煮到肉離骨,撈出骨頭、拆掉肉,捅出脊髓。把脊髓、藕片放在湯中燉熟,揀去蔥、生薑,添加味精即可。
3、入秋三分虛 進補正當時 秋季應該怎麼調理身體
俗話說「入秋三分虛」。
經過一個夏天的透支,
營養大量流失,身體變得虧虛,
乾燥多變的氣候也給人體帶來不適,
科學進補,才能安全度過「多事之秋」。
秋天,利於調養生機,去舊更新,是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秋後服食性質平和的補品可以為冬天打好基礎,並調整臟腑功能,起到很好的祛病延年的功效。
秋季進補四大寶:百合 大棗 紅薯 枸杞
紅薯:《本草綱目》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還能補中、暖胃、安五臟等。經常食用紅薯還可以保持血管的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對心血管系統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秋季吃點紅薯,補虛乏,益氣力
枸杞:枸杞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陰陽雙補,且葯性平和,非常適合秋季適合日常食療進補。無論是枸杞泡茶、煲湯、煮粥、泡酒,都有相當好的滋補作用。
秋天吃些枸杞,益精明目、陰陽雙補
紅棗:紅棗是益氣、養血、安神、養顏的保健佳品。它可以可單獨食用,或者泡茶、入湯、煮粥。不過,大棗性偏濕熱,所以不能多吃,否則容易引起寒熱口渴、胃脹等不良反應。
秋季吃些紅棗,益氣養血,安神養顏
百合:百合營養成分豐富,有蛋白質、維生素、胡蘿卜素等,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等功效,成為秋季食用之上品。百合最好入粥,不僅可口,而且安神,有助於睡眠。
秋季吃些百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體質不同,改如何進補?
陽虛者
陽虛人群體質多怕冷,伴有手足不溫、疲乏無力、腰酸腿沉等症狀。秋季是陽氣收斂的季節,此類人群進補以收為主,要多吃溫補性食物。日常飲食可用胡桃、芡實米、冬蟲夏草煲湯或煲粥,也可食用韭菜、羊肉之類,但注意用量不要太大。
陽虛者吃些羊肉
陰虛者
陰虛人群多見急脾氣和更年期的人,較怕熱,伴有睡眠不實、夜間盜汗等症狀。進補宜採用補陰、滋陰、養陰等法,可選用吃梨或用枸杞子、百合、蓮藕、何首烏等煲湯或煲粥,肉食可選鴨肉、魚肉之類。
陰虛者煲點湯
氣虛者
氣虛人群常見於辦公室族、學生和一些大病初癒後的人,常有疲乏無力、頭暈心慌等症。日常飲食多補氣血,可用人參、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等煲湯,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每種中葯不要超過一兩。另外,平時可以食用山葯、
4、立秋後如何養生?
立秋後應注意調節情志,秋季使人易產生悲秋的情緒。而心理、情緒的變化與體內的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關系密切,當人受到負情緒影響時,身體的免疫力會下降,容易患上各種疾病。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立秋之後要少吃生冷、辛辣的食物。秋季本來就很「燥」,有一些朋友會用冷飲來壓制秋燥,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辛辣食物則會加重秋燥,建議朋友們在立秋之後多吃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它們可以幫我們散發秋燥,起到養生作用。到了秋季,由於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
立秋之季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夏秋之交是最難選擇衣物的時候,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立秋後的早晨是鍛煉身體的最佳時間,此時不冷不熱,天高氣爽,使人精神爽快。日常適量的做一些運動,比如散步等,以此來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5、秋天怎麼進補
你好!中醫曰「四季五補」,即春季「升補」,夏季「清補」,秋季「平補」,冬季「滋補」,四季宜「通補」。現正值秋季,抗暑消耗的體力須增加營養補充。秋季是不少一年生植物成熟收獲期,例如芝麻、核桃、紅棗、蓮心和桂圓等等,這些都是適於平補的佳品。
進入秋季後,人們的胃口隨著氣溫的下降逐漸好轉起來,再加上許多地方都有「貼秋膘」的習俗,因此,一到秋天,許多人就張羅著吃各種各樣的食物進補了。其實,進補沒必 要操之過急。
秋季的確非常有必要進補,合理進補不僅可以彌補夏季的過度消耗,還能增強人體對寒冷天氣的適應能力,為平安過冬做好准備。但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秋季進補也是一樣。如果秋天一到就忙著進補,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還可能弄巧成拙。這是因為,在酷暑難耐的夏季,人們常常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減弱,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特別是過於滋補的養陰之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虛弱」狀態的胃腸無法承受「突如其來」的補品,導致消化功能紊亂。人體消化功能一旦紊亂,不僅所攝入的營養物質得不到正常的吸收、利用,而且腹脹、厭食、腹痛、腹瀉等疾病也會找上門來。
那麼,秋季到底什麼時候進補、如何進補才合適呢?一般來說,進補之前最好有個調理脾胃的過程,讓自己的身體適應,再開始進補。南方大部分地區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氣溫通常較高,空氣濕度也較大;北方大部分地區立秋後也常有「秋老虎」光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不適宜進補,而應多吃些綠豆、扁豆、薏米、荷葉等,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徹底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症」,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至於這個過渡時間的長短,則根據天氣情況而定。一般而言,「秋老虎」離開後再吃3—5次上述食物,即可基本將體內妨礙脾胃功能的濕熱之邪驅逐出去了。接下來的一周,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葯、豇豆、小米等。中醫認為,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脾胃虛弱比較嚴重的患者,則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健脾、益氣、和胃的葯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老年人和患有慢性胃炎、腸炎的人,由於脾胃功能減弱,立秋後千萬不可貿然進補,更切忌進食大量含有阿膠、鹿角膠的補品,否則會因「虛不受補」而加重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補過頭 吃點清淡食物
秋季進補可以恢復體力、提高人體抗病能力,但補過頭了也不是好事,甚至會適得其反。很多人天一轉涼就開始吃牛肉、羊肉、葯燉排骨、十全大補湯等滋補品,吃這些不但不能達到恢復體力的目的,反而會使那些燥熱體質的人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等症狀,因為這些食物多屬燥熱性,若不加節制地食用,會有反效果出現。尤其是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避免出現愈補愈重的情況。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要立即停止進補,並要多吃蔬菜和水果,也可以喝點清淡的粥類來緩解;症狀重的則應該到正規醫院,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專業治療。
秋季進補有食補和葯補兩個途徑。一般來說,食補適合體質較差但沒有具體疾病的人,可以起到改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但補的時候要注意循序漸進,從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開始,如做點白木耳燉湯等。如果患有一些疾病和慢性病,最好通過葯物進補。葯補也有兩種情況,如果身體尚可,可用一般的補葯「平補」;如果身體虧虛較重,可用貴重的葯品「滋補」。至於亞健康人群,最好「食葯同補」,以彌補營養失調。
進補要因人而異。同樣是氣虛,有脾氣虛、腎氣虛、肺氣虛的不同,自己到底該怎麼補,最好咨詢一下中醫。另外,補的時候不能太心急,要緩進緩補。
6、入秋養生要多吃什麼好
秋天陽氣漸收,陰氣漸漲,人的生理活動也由夏長到秋收而改變。所以,秋季養生離不開「收」「養」這一原則。應多吃一些維生素類、抗氧化劑及類黃酮的食物。如:胡蘿全卜果油、南瓜籽油、杏仁油、葡萄籽油、深海魚油、核桃仁油及沙棘果油。
按中醫的理論,秋季是養肺的最好時節。此時空氣乾燥,人容易煩躁不安,應多吃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如烏骨雞、豬肺、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菠菜、梨等,忌吃含辣椒、大蔥、生薑、肉桂等辛辣、煎炸爆炒的燥熱食品。此外,生冷瓜果不宜多吃。很多人認為秋季可以吃狗肉、羊肉來溫補,但實際上,食用溫性的狗肉、羊肉會加重秋燥症狀,易使人上火。如果秋季需要進補的話,最好選用鴨肉、兔肉、鴿肉、甲魚、海參等作為滋補品。鴨肉不僅富含蛋白質,可及時補充夏日的過度消耗,而且其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的作用。兔肉易於消化,不僅蛋白質含量高,膽固醇含量極低,而且性涼,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是中老年人及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病患者理想的秋季進補食品。鴿肉、甲魚、海參均性平,能起到滋腎益氣、滋陰補虛的作用,是腎氣虧虛者的秋季食療佳品。秋季進補也可以適當吃點平性的魚,如養血滋陰的墨魚、健脾開胃的黃花魚,補虛、健胃、益肺的銀魚以及具有健脾胃作用的鯽魚等。但要少吃帶魚、鰱魚、鱔魚等溫性魚類。
7、秋季如何養生?
8、快入秋了,該怎樣養生?飲食應該注意些什麼?
一、入秋後如何飲食保健
多吃水果預防秋燥
入秋之後,空氣中的水分子逐漸減少,容易讓人產生口乾舌燥的感覺。一些人還會感到鼻腔似煙道般乾燥,一不小心還出血;喉嚨也癢癢的,頻頻乾咳,有時有少量的粘痰,卻總是咳而不爽;嘴唇最敏感,時常有乾裂的感覺,這就是中醫常說的「燥」,有「燥」就要「養氣」。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元氣充足,身體強壯;元氣不足,身體衰弱;元氣消亡,生命便結束了。對於人來說,如元氣不傷,雖病重而不死,如元氣大傷,雖輕病也難保痊癒,所以善養生者,必知養氣。應從精神調養、飲食調整和加強鍛煉等多方面去協調。
早飯一碗粥、晚飯一碗湯
秋季進補之前,脾胃應有一個調整適應的階段。可先補食一些既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如奶製品、豆類均宜多吃,葯食兼優的菱角、板栗也是調理脾胃的佳品,它們均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具有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養精等功效。
生活有規律多吃高蛋白
首先生活上要有規律。在晴朗的日子裡,應多做戶外有氧活動。其次,要適當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雞蛋、豬肉、羊肉和豆類等,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腦產生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以消除抑鬱情緒。還可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跳舞、唱歌、聽音樂等,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
二、入秋後的飲食禁忌有哪些
1.忌常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一種補品會影響身體內的營養平衡。
2.忌越貴越好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檔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
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葯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3.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品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量服用維生素C,可導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4.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5.忌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6.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葯,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葯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分為偏寒和偏熱兩大類。
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乾,口苦,口臭,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分寒熱妄投葯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7.忌以葯代食
不要胡亂進補。中醫認為秋天是適合進補的季節,但是應該注意日常進補時不可亂補,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的濫補,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葯代食。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葯物。
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葯能補脾胃。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具體包括如烏骨雞、豬肺、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菠菜、梨等,這些食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葯配伍,則功效更佳。
8.忌過度貼秋膘
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慾不振,造成體內熱量供給不足。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的味覺增強,食慾大振,正是貼秋膘的時候。但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為了迎接冬天的到來,人體還會積極地儲存禦寒的脂肪。因此,身體攝取的熱量多於散發的熱量。在秋季,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這對於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和要控制體重的人不宜「貼秋膘」,反而要注意節制飲食、適量運動,以免體重增長過快。
9.忌重「進」輕「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
9、入秋該如何進補?吃那些水果好些?
適合秋季食用的食品有:
1.百合:有補肺、潤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勞和潤燥止咳的作用。
2.蓮子:既能祛余暑,又能滋補強身,是秋天適時補品。
3.山葯:其特點是補而不滯,不熱不燥,不論男女老幼、有病無病、體健體弱,都適合食用。
4.白扁豆:初秋,用白扁豆煮粥或煎湯服,可消余暑、化暑濕、健脾胃、增食慾。
5.藕:生藕,能清熱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開胃益血。故有「暑天宜生藕,秋涼宜熟藕,生食宜鮮嫩,熟食宜壯老」的說法。
6.黃鱔:入秋食鱔,不但補益力強,對人體血糖還有一定的調節作用,燒鱔段、清燉、炒鱔絲、黃鱔粥等,均可。
7.蛇肉:在馳名南國的菜餚中,秋天的肥蛇最受歡迎。蛇肉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有輕身耐老、延年益壽的功效。
8.栗子:有健脾養胃、補腎強骨的作用。
9.胡桃:能補腎固精、溫肺定喘,又能益氣養血、潤燥潤腸。
10.花生:深秋後花生成熟,用鮮花生仁,或生研沖湯服,或水煮煎服,不宜炒吃。
11.紅棗:秋食紅棗,是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的清補食品,如能與銀耳、百合、山葯共同煨食,效果更好。
12.此外,秋季還適合食用梨、荸薺、海蟄、胡蘿卜、薺菜、平菇、海帶、番茄、兔肉,進補則適宜食用黃芪、人參、沙參、枸杞子、何首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