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極太極的實戰養生功夫怎麼樣?趙冀龍的實戰養生功夫不錯,是真的嗎
無極太極是由實戰派派武術家趙冀龍一手創辦的。他授實戰用法和養生內功。我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知道了趙冀龍的無極太極,當你練了兩個月後,你會發現身體大大的被改善。
2、聽說學功夫可以養生,這一點科學嗎?
功夫養百生的說法其實就和通過運動強身健體一樣,不過功夫是集結我們中華度民族的武學精髓,自然是要比西式健身房的鍛煉方法更有養生的理念問在裡面。現在比較流行的趙冀龍無極太極的實答戰養生功夫也是主打不傷身,能實戰的概念,專不僅強身健體,還能通過實戰接近中華武學,讓很多人都趨之若屬鶩。
3、中國武術分為幾大派的大門呢謝謝
中華拳術,共分為七大拳系,分別為武當、峨眉、南拳、少林、太極、八卦,形意;其中後四者又被稱為中華四大名拳,而最後三者----太極、八卦、形意又被稱為內家三大拳種
太極
太極最早傳與唐初千載寺李道子的無極養生功,和元明之際的張三豐可沒什麼關系。後經逐步發展,主要傳承為六大派系:
至於與近代太極最相近的拳派,則最早傳自河南焦作陳家溝的祖傳的拳法,以陳長興為代表,但這一排的拳法拳架子是有了,但內里還有待完善,後山西王宗岳經陳家溝,將吐納氣功之法授予陳長興、楊露嬋師徒,這時太極拳完全成形,陳氏一派又有精進,並且多與族內弟子習練,這就是陳氏太極。
而楊露嬋則青出於藍,創出威力更甚的楊氏太極,並且憑藉此藝入京師,橫掃無敵手,闖下了「楊無敵」的赫赫威名,後因京城王宮子弟屢屢要求授藝,楊不勝其煩,對原太極拳進行刪減改變後授予之,加強了養身保健的功能而削弱了其殺傷對戰的部分,這就是楊氏太極三十六氏,也叫小架子(其實是楊露嬋忽悠這些王公貴族的,真正的拿手絕活當然不可能廣為傳授,但正是這套保健操流傳最廣,現在街頭巷尾老頭老太太們練習的就多是這門)
後楊露嬋次子楊班侯傳滿人全佑,全佑之子鑒泉從漢後改姓吳,吸收父親教授的小架子及原太極拳大架子兩方面之長,創出吳氏太極(其實主要還原了楊氏太極原有的殺傷力);
再說當年傳授陳、楊師徒內家功法的王宗岳傳藝弟子蔣發,蔣發又改良了河南溫縣趙堡世傳的拳法,這就是趙堡太極拳,只是這一脈比較低調,武藝僅族內相傳而不外傳,亦很少露面,古一直很是神秘;
又有河北人武禹襄曾習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青萍學趙堡太極拳,備悉理法,並於同期得王宗岳所著《太極拳譜》草綱目,自創出武氏太極,武的外甥李亦畲進一步改良了武氏太極,這一派太極也主要以自娛為主,故影響不是很廣。李亦畲傳鄰居郝為真,因郝氏這一脈子孫沿襲、改進這路拳法時間很長,影響力超過武氏,因此武氏太極近些年來也被稱為「郝氏太極」。
後郝為真授徒孫祿堂,孫祿堂一人集太極(郝為真所授)、八卦(程廷華所授)、形意(郭雲深所授)三家之大成,創出威力驚人的孫氏太極,威力驚人,逢敵戰績皆是「輕取之」(即輕松搞定、秒殺),名揚四海,被稱為「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
八卦
與太極綿延傳承相比,八卦歷史相對較短,但拳種成形、揚名的時代幾乎是同時,形意也基本一樣。八卦的創始人董海川與楊露禪同代,皆聲譽嘉慶朝,兩人年齡也相近,故後人傳兩人為至交好友,故太極八卦兩門弟子多因此為由頭相互交流沿襲,甚至有傳聞,當年楊露禪在京師縱橫無敵,所向披靡,唯獨到了端王府與董海川戰平,這點因是謠傳無疑,傳統的說法讓董海川在端王府展露身手後名聲流傳開來的是董海川輕取王府的侍衛頭領而非楊露禪。但可以肯定是在楊露禪揚威四海,聲名如日中天的時候,董氏及其八卦掌亦能廣為流傳,足見董氏之能
董海川享壽甚長,光緒八年才去世。一生共親傳弟子五十六,弟子多為帶藝投師,故故形成了風格各有不同的流派,主要尹福所傳的尹氏八卦掌,程廷華所傳的程氏八卦掌,史繼棟所傳的史氏八卦掌,樊志涌所傳的樊氏八卦掌,梁振圃所傳的梁氏八卦掌,宋長榮、宋永祥所傳的宋氏八卦掌,劉寶珍所傳的劉氏八卦掌,還有劉鳳春秘傳的劉氏八卦掌及張占魁所傳的形意八卦掌等。諸弟子中,又以尹福、程廷華名氣最大、成就最高
程廷華、原來是做眼鏡的,後「眼鏡程」投入董海川門下,並將自小習得的摔跤等技藝融入八卦掌之中,創出程氏八卦,當時武林中慕名與程較技者甚多,但無不敗在他的手下,因而"眼鏡程"名冠京師。後慈禧網羅高手護駕,尹福從之,而程廷華不為所動,後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燒殺淫掠,程廷華憤而出手,斃敵多人,但終究寡不敵眾,據傳死於24桿火槍之下,屍體被懸於城門之上,這點與大刀王五相似。 後人稱,尹、程同門師兄弟,技藝相當,但前者屈服於強權富貴,後者則為大義而捐軀,故後皆以程氏八卦為宗。當然,尹福這一脈本身成就也是很高的,尹富的弟子比較出名的有宮寶田,也就是《一代宗師》中的那位。
程氏弟子眾多,成名者亦不少,當然,以孫祿堂成就最高。
張占魁結實李存義,後經其引薦給劉奇蘭,學習形意,後於京師結識程廷華,經其引薦拜入董海川門下,當時董氏年事已高,其八卦技藝主要由程廷華傳授。集八卦、形意與一身,有閃電手之稱。
張占魁的弟子最為出名的當屬韓慕俠,解放前黃埔軍校首席國術教官,擊敗無數外籍高手,打死天津擂台俄國大力士。電影《武林志》里東方旭的原形就是他。當時在南開中學就讀的周恩來也拜入韓門下,也是因為此韓氏八卦得以在解放後、文革中幸得保全。韓慕俠協助張自忠以武術訓練部隊,這就是後來宋哲元部大名鼎鼎的大刀隊。
其後八卦掌較為出名的有長江大俠呂紫劍等,與霍元甲齊名。
形意
形意拳 ,發源於山西太谷,乃明末清初時由姬機可,後姬際可門下分為河南、山西、河北等派系,叫法也各有不同,有心意拳、形意拳、心意六合拳等
河南形意:姬際可傳山西曹家曹繼武,曹繼武除本家流傳外,還授予河南人馬學禮,形成河南形意一脈,但這一支主要在回民中流傳。
山西心意:曹繼武又傳戴隆邦,戴隆邦傳兩子與妻侄,稱戴氏心意,
戴隆邦除傳本家之外,又傳外姓弟子,賈大俊、呂海根、李洛能等。其中又以李洛能成就最高,影響最大。
河北心意:李洛能為河北人,但其造詣頗高,世稱「神拳李」,尤其善於授徒,李洛能有八大弟子,皆是赫赫有名的大高手,這八大弟子中,山西河北各佔一半:山西車毅齋(時稱北俠)、宋世榮、宋世德、李廣亨,河北的郭雲深、劉奇蘭、劉曉蘭、賀運亨;他的授藝即他赫赫有名的八大弟子使得形意拳廣為流傳,其中山西形意又叫山西小架,河北形意又叫河北大架。這八大弟子中,又以郭雲深成就最高,人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這路最簡單的跟步沖拳,在郭雲深的手上施展開來,成為一代傳奇,最常見的描述是:莫櫻其鋒,當者必飛丈外。這里也包括了『掌力將碗口粗的白蠟桿一格即斷』的「鬼八卦」焦羅夫,三戰皆飛。」
劉奇蘭除傳於兒子劉文華外,知名弟子還有張占魁(即上文所提創形意八卦拳之人,韓慕俠的師父)、李存義等,而又以李存義的成就最高,影響最大。
李存義世稱「單刀李」,後任中華武士會會長。拜師於劉奇蘭,並且得到了劉的師兄郭雲深的指導,也曾拜師與董海川學習八卦,當時董海川已老,其八卦掌的主要功夫是由程廷華所教。結識大刀王五、張占魁、程廷華、霍元甲等人,因曾經擊敗白人大力士,得到官方的金質勛章,十餘年間,名聲漸隆。 八國聯軍入寇時,曾在天津老龍頭火車站痛殺守戰俄軍,後八國聯軍破北京,李存義率弟子到山西避禍,由於山西的師兄弟宋世榮、宋世德等交流心得,山西形意和河北形意門下互相印證。
李存義與神槍李書文結拜,又與張占魁兄弟相稱。
李存義終身致力於形意拳的推廣,他的弟子甚多,有數百人之多,著名的弟子有尚雲祥、傅劍秋、郝恩光以及晚年所收薛顛等。李存義弟子中,前期以尚雲祥成就最高,後期當屬薛顛,堪稱神乎其技,任天津國術館館長,可惜解放後,「破四舊」,薛顛被定性為「拳霸」,被解放軍將國術館門口堵上,用沖鋒槍掃死。
尚雲祥,得李存義、程廷華八卦之精義,又得到形意大師、師叔祖郭雲深的欣賞,將其三大絕技「半步崩拳、丹田氣打、大桿子」傾囊相授,成為身懷絕技的一代宗師,以「鐵胳膊尚」、「鐵腳佛」聞名武林。連天下第一手的孫祿堂都稱「吾友尚雲祥勁力之剛猛無人能出其右」
尚雲祥喜結武林豪俠, 以武會友,廣收博取,增益武技,以手試技,以驕證武功,從應用實戰中積累經驗,不斷豐富完善自己。。他以武會友,戰績驕人,但從不傷辱對方。如鷹爪功神手徐某、鐵砂掌名家馮某、鐵羅漢李某、具「神力千斤鼎」之謂的王某等均手輸而心亦折服。尚雲祥「習武」的一生,未與人結下任何冤讎。
大致說來,從姬際可創心意,傳於曹繼武,曹繼武分傳馬學禮、戴隆邦,乃有河南、山西形意派。 後李洛能又得藝於戴隆邦,開創河北形意一派,壯大山西形意一派,形意拳完全成形。故可視李洛能為第一代、李洛能的八代弟子為第二代,第二代中以郭雲深成就最高,第三代又在李存義的手中發揚光大;第四代中尚雲祥繼承了師叔祖郭雲深的絕技,成就最高,後其師弟薛顛可謂鬼才,後期成就甚大。
武當拳:
四大門為首:龍門、天罡、清虛、太乙
另有各個支派(如雨後春筍一般多):松溪派(張松溪創下,是比較全的一門功夫)、紫霄派、純陽派、玄武派、游龍派等等等等】
代表人物:武當道宗 徐本善(烈士) 龍門派傳人,現在武當眾多拳術都是他傳下來的。因幫助賀龍部隊,賀龍贈與黃金。土匪之後看中黃金圍攻武當,徐本善帶領道眾趕跑土匪,被土匪午夜時分強殺而亡。
南武當掌門:游玄德 他不在武當山上,是開創南武當派
松溪 游明生 :確實好功夫!!可惜啊……
岳武:不了解,你自己查查吧
昆侖拳:
昆侖無極門:黑龍江支脈從滄州獻縣傳出,傳說從青海昆侖山一代創始到現代。在北京的苑城鏢局曾是我們師太爺他們的產業。
特點:小弓小馬,主張技擊。以刀、槍為主。拳術以五大掌(龍虎、陰陽、棉絲、鎖鏈、無極)還有眾多拳術。功法以內家功和擒拿點穴為主。
山東昆侖拳:黃輝龍所傳。昆侖拳的風格特點:眼巧、心靈隨變化,攻擊時兇猛、刁滑,講究吞、吐、涪沉
青海昆侖拳:這個真心看不懂,誰能告訴我咋回事?在網上報道周金生老師自創昆侖派……我有點懵
還有眾多支派,不了解了。
崆峒派:
這個真心牛逼了。無論是去世的燕飛霞老師,還是現在的花弄影老師還是白義海老師都是牛逼哄哄的人物
這個體系非常清楚: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花架門、奇兵門和玄空太極門
自宋代中國傳統武術分門立戶為四大名門:赤、伯、蠢、溫;十大拳種:洪、留、枝、名、磨、彈、查、炮、花、龍。
南拳 、北腿 工程海了 你慢慢找資料整理吧
八極拳
民間一直有著「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的說法,可見此種拳法的凌厲與威名。
關於八極拳最早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源自明代的,《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羅篇》中的「巴子拳」即八極拳;有說是武當山道士所創,具體何人不詳;還有說是清代焦作月山寺主持張岳山所創;還有說是清代一號「瘌」的雲游道士所創;可謂眾說紛紜,但均無可靠史料依據做支撐,因此和一切傳說一樣,顯得有些虛無縹緲。
轉自——國術吧,有興趣可以到吧里看看,有很多很好的資料
4、太極拳的創始人是誰?
太極拳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陳家溝起源說
這種觀點認為,太極拳為明末陳王庭所編創。持此觀點的代表人物為武術史研究者唐豪、顧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實地考察了河南溫縣,並查閱了縣志和《陳氏家譜》等後得出此結論。主要依據為陳王庭遺詩中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鬧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作為其編創太極拳之論據;再者,據《陳氏家譜》載,陳王庭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由於廣為流行的幾大類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有著淵源或師承關系,故加重了此說法的權威性。在一段時間內,這一觀點曾佔主導地位,如《簡明武術辭典》等書中均用此觀點。
2.張三豐創拳說
由於太極拳的理論根據是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太極理論」,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論的發揮者,於是道教、道家與太極拳的關系問題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視,張三豐創拳說實則是這一現象的反映。這一觀點由來已久,「陳王庭創拳說」盛行以前,即為傳統定論。如楊澄甫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詔之曰,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且附有《張真人傳》。更早如李亦畲《太極拳小序》中也說:「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今人亦多有贊同此說者。其佐證文獻如《三豐全書》.其中記載「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豐為內家」等。
3.王宗岳創拳說
王宗岳在中國太極拳史上的重要地位,為歷代拳家所公認。他首次運用易學概念,並闡發《周子全書》於拳理之中,寫成《太極拳論》.遂使「太極拳」名稱得以確立,其文也成為太極拳傳統理論的頂峰:由於王宗岳第一次較為系統地論述了太極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跡可查,故有人據此認為王宗岳總結前人經驗,首創太極拳於世,後傳人陳家溝:因現存有文獻記載,「王宗岳傳拳蔣發,蔣再傳陳長興」之說。
4.武當山創拳說
中國武術與宗教淵源頗深.至少在理論上可見其廣泛的牽涉。而流行的「內家」「外家」之分,將武當歸於內家,少林歸於外家,其立論客觀與否,可另為議論.但無疑加重了武術的宗教色彩。與此相應,出現「太極拳起源於武當山」的觀點,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持這種看法的認為,「煉丹」是中國道教的一大活動內容,也是古代研究養生術的一種方法.武當道士在長期的內丹實踐基礎上(多為靜功),結合呼吸吐納以及導引方法,發揮而成太極拳,其主要作用在於疏通經絡(如帶脈、任、督脈等),調和氣血,以達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擊之功。
5、哪裡太極是正忠的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虛虛實實,哪裡正百宗哪裡不正宗只能自己去體會,那個門派會說自己的功夫不度正宗?哪個練武之人不說自己的功夫遠近聞名?根據自己要求的太極是什版么去判定哪裡的正宗不正宗,其實很簡單有功夫就正宗,至於什麼是功夫那就看你自己認識了。權
6、最近發現好多人在無極太極這個公眾號學習養生功夫 ,趙冀龍微信課程
趙冀龍的無極太極微信課程百特別有用,它是通過視頻、音頻、圖文等方式教授趙冀龍大師的養生實戰功夫所的課程度,對於學生來說這種網路的授課方式不僅沒有時間地點的問限制,而且還能隨時溫習教學資料。此外在專人指點上,趙冀龍的微信課程也有武學大師答級的助教為你一對一的輔導,甚至也有趙冀龍老師為你親自的點評功課,因此相對古板的武版道館來說,趙權冀龍微信課程要更適合現代人的生活,而且學起來也 更有價值。
7、太極拳創始人楊露蟬簡歷
楊露禪(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人。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葯字型大小「太和堂」中幹活。這葯店為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陳見楊為人勤謹,忠實可靠,又聰明能幹,便派他到故鄉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家中做工。適逢陳長興借陳德瑚家授徒。楊心中十分羨慕,有心拜師學藝,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陳不收自己。他雖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學藝心切,便在陳氏師徒練拳時,在一旁觀看,用心記下某些招式,無人時便私下練習。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後被陳發現,見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准其在業余時間正式學習太極拳。
這樣,楊露禪才得以正式拜陳長興為師。這便是民間傳說中《楊露禪陳溝偷拳》的真貌。經小說家的藝術加工,如民國初年有人所編的傳奇小說《金蟬盜技》等,也由此衍化而來。宮白羽武俠小說《偷拳》和由此書改編的電影《神丐》,就是根據上述楊露禪學藝 故事創作的。
楊露禪正式拜師後。十八年中三下陳家溝,深得陳式太極拳精髓。藝成時,他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人了。為了生活,他先在家鄉永年教授太極拳,後被人推薦去北京授徒。因武藝高強,號稱「楊無敵」。他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大臣, 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陳式老架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跳躍、跌叉、震腳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縮小動作,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於健身。時間長了,便形成了一種拳式,號稱「太極小架子」。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式太極拳,並發展成大小兩種套路。其特點是:姿勢舒展大方,速度緩勻,剛柔內含,輕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帶影響很大,學者日眾,而這時陳家的太極拳卻仍在陳姓內部傳遞,所以當時的武術傳人楊季子寫的詩中,有「誰料豫北陳家拳,卻賴冀南楊家傳」 的句子。
後來,楊露禪的次子楊班侯(1837--1892年)傳楊式小架太極拳於滿族人全佑(1834—1902年),全佑之子鑒泉後從漢姓吳,他將父親傳授的楊式太極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點是:重神靜,長柔化,馬弓步時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後時,寧靜而不忘動,架式大小適中,動作緊湊 柔和,神志舒靜。在社會上流傳後,被世人稱為「吳式太極拳」。
楊祿禪進端王府教拳始末
太極拳名家楊祿禪(1799—1872),河北永年縣人,原名福魁,字祿禪。他到河南溫縣陳家溝從師陳長興學拳,學成後回永年縣,寓居太和堂葯店,以授拳為生。楊祿禪在家鄉與人比武傷人,為躲避官司而一人潛逃到北京。當時北京東安市場北面有一家「天義順」醬菜園,掌櫃的人稱張四胖子,此醬園腌制的醬菜不向外出售,專供王府用,因而張與王府過從甚密,有錢有勢,又稱小府醬菜張。張四胖子家住海淀,每隔數日來醬園一次,那些日子他正要為其兩個兒子尋找教書先生,曾托囑醬園門前的粥攤掌櫃丁紫蘭留心,如有合適的給找一個。
一天,楊祿禪來到東安市場,沒錢下飯館,就到丁紫蘭的粥攤喝粥,他邊吃邊問丁紫蘭有沒有什麼事可讓他做,工錢不計多少。丁紫蘭問他會些什麼,楊祿禪說自己認識字,可以教書。丁紫蘭一聽便想到張四胖子所託之事,於是將楊祿禪作為教書先生推薦給張四胖子。從此楊祿禪即住北京海淀張四胖子家裡,每天教兩個孩子念書,別無他事,因為是逃避官司而來,練武之事不敢露頭。
張四胖子家大業大,家中還雇有二十幾名看家護院的家丁,每日打拳練武,平時因門戶之見,家丁們和一些綠林好漢早就有些矛盾。
楊祿禪在張家教書半年有餘,一天晚上他正在書房後面角門小屋裡休息,忽然聽見後花園內有動靜,像是有人用刀槍器械在動手。他隨手拿著三尺長的煙袋,向後花園走去,只見有人在格鬥,有人被打倒在地,有的還被捆上了。楊祿禪近前一看,倒地被捆上的都是家丁。有個家丁見楊祿禪走過來,還大聲喊叫:「楊先生,可別過來,別讓他們把你打了。」楊祿禪哪聽這些,過去用煙袋鍋一撥,就把一綠林好漢的刀給下了,再一點又撂倒一個,三下五除二,幾下子就把綠林好漢都打倒了。又用捆家丁的繩子把他們一個個都給捆上了。楊祿禪問他們願意官了還是私了,官了是交官府處理,私了是有仇宜解不宜結,以後不再鬧事。這些綠林好漢當然願意私了,於是個個求饒,結果把他們都放了,楊祿禪才又回到小屋休息。
事情過後,家丁們實在感到難堪:吃糧聽差,職責是看家護院,卻讓人家給捆了,還是靠教書先生給解的圍。第二天,家丁們都來向張四胖子辭行。張四胖子也沒想到教書的楊先生還會武術,就對家丁們說:「你們也別走了,就讓楊先生來教你們吧。」從此楊祿禪除了教書以外還教起了武術。就這樣過了兩年多,楊祿禪給永年縣老家去了信,告知他在北京的情況。
一天,門房傳話,說老家來人了要找楊先生。楊祿禪心裡也不知是誰,隨即走出迎接。當時張家大門口馬路對面有一座大影壁,上有「迎祥」兩個大字。楊祿禪出門一看,來的人並不認識,是個30多歲的年輕人。他過來就請安,要施大禮,右腿向下一跪,右拳直沖楊祿禪的小腹而來。原來此人是楊祿禪在永年縣那次打傷之人的家屬,來京找他報仇的。要請安施禮是假,借機進招攻擊楊祿禪的下三路沖拳進襠是真。剎那間,只聽嘭的一聲,楊祿禪用海底針把那年輕人打到大影壁上,身子直貼在「迎」字上。而後年輕人摔倒在地,爬起來叫道「大叔,咱們3年以後見」就跑了。
楊祿禪回到屋內,想到不定何時還會有人來找麻煩,心中煩悶。於是找張四胖子,對他講了在永年縣傷人之事,自認為總得防一下,不如離開此地為好。
張四胖子感到很惋惜,想到兩個兒子才學兩年多,如果學成了該多好。於是對楊祿禪說,如果能到四爺那裡就行了,我去活動一下,找大管家王蘭亭說說,或許能行。
咸豐年間,端王稱四爺,肅王稱六爺。楊祿禪若能到端王面前教拳,問題就解決了,絕無後患。端王府的總管王蘭亭特別喜愛武術。經張四胖子推薦,王總管又從中說合,楊祿禪真的被四爺看中了,便到端王府教拳。總管王蘭亭精明能幹,個子高大,身強力壯。楊在教端王練拳時,王蘭亭就在一旁跟著學,而且楊祿禪每次都用王蘭亭試手,挨打的是王蘭亭,但他也就因挨打而慢慢地領會了太極拳法的精華。
在端王的安排下,楊祿禪開始充任旗營武術教官。所教之拳術,在當時不叫太極拳,而叫作「綿拳」,只教旗人不教漢人,旗營中也是只教近八旗,不教外八旗。那時的旗營分為東八營和西八營,東八營是善撲營,練摔跤,西八營多是提籠架鳥的,體質較差,練綿拳。當時有很多王公子弟也來學拳,然而大多數人怕苦而學藝不精,僅有時貝勒之子時紹南和武狀元出身的將軍岳柱臣得太極真諦,並且正式拜師楊祿禪。旗營下級軍官中有三人得太極真傳,此三人即凌山、萬春、全佑,三人各得所長,凌山善發勁,萬春善剛勁,全佑則善柔化。因礙於舊的等級觀念,三人不能與貝勒子、將軍等人稱兄道弟,故楊祿禪令此三人拜其子班侯為師。後來,時紹南因出天花喪命,岳柱臣在中俄邊境戰爭中陣亡。楊祿禪再無心教拳,遂辭去武術教官之職,離開了旗營。
楊祿禪與其子班侯、建侯,其孫澄甫三代人在北京教拳,對傳播太極拳功勞極大。
吾師王培生先生早年與文中所說的天義順醬菜園老闆海淀張四胖子的後人有交。親聽其講述楊祿禪初來北京,先在張家落腳避難,而後被推薦到端王府教拳等情況。
這段太極拳史上的軼事,王培生先生多次向我們講述過。太極泰斗吳圖南先生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也有詳細的描述,與王培生先生所講大同小異,只在個別細節上略有出入。
1924年,吳圖南先生曾任教於北京西山萬安小學,因而有幸結識了原天義順御醬園張鳳歧(即張四胖子)的後人張伯允。吳聽張講楊祿禪初來北京即落腳張家教拳之事。吳又從張先生那裡得到許多楊祿禪在張家教拳的資料,其中最珍貴的是《張氏隨筆》(乃天義順醬園老闆與把式侯德山一同跟楊祿禪學拳的筆記)。由此可見,這段軼事具有極高的歷史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