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採取休養生息政策是什麼治國思想的實踐?
休養生息的主觀原因是漢廷推崇黃老治術,客觀原因是多年戰亂導致漢初社會經濟凋敝,急需時間休養生息,重建家園。
(一)主觀上,漢代推崇黃老治術。經過秦國後期連年戰亂,民生凋敝,西漢建立後,急需統一思想,穩定民心。而漢初國家統一後,「東西異制、郡國並行、法俗兼存、秦楚雜糅」,東西文化差異很大,也需要一種思想去統一。此時,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既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又適應了漢初的休養生息的政策的需要。劉邦立朝後,即令陸賈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鑒。陸賈根據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故「道大於無為」。黃老思想在這個時候受到政治社會的重視,從皇帝到朝廷官員無不尊崇,漢帝、竇太後「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皆讀《老子》,尊其術」, 而蕭何、曹參、劉安、汲黯、陳平、呂後、司馬季主、安丘生、王生、黃生等也都是著名的黃老思想的信奉者。在黃老思想占社會主流的情況下,漢初整個政治社會側重於黃老的清靜無為,與民休息,垂拱而治。
(二)客觀上,任何朝代在經歷國家大動盪後,都需要發展生產,安定生活,恢復元氣。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漢書·食貨志》中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飢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可見,漢初的社會經濟狀況是極其惡劣的。與此同時,經過秦末農民戰爭動亂和楚漢之爭,生靈塗炭,漢初政權與北方匈奴軍事力量對比不佔優勢,急需時間休養生息,改變社會經濟凋敝的局面。而黃老治術「無為而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思想, 正適應了該時代的要求,從而休養生息成為漢初治國理念。而這種治國理念的實踐,也證明休養生息政策行之有效。據《史記》記載,經過努力,「君臣俱欲休息余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休養生息,使漢朝贏得了寶貴時間,增強了國家實力,出現了文景之治的開國盛世,為漢武帝北驅匈奴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2、用清凈無為造句
1、歷史上有許多開國之君,都提出了清靜無為、偃武修文的施政方針。
2、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用在拳術上,便是以柔制剛的太極拳.
3、無偏無黨,正直是與,清靜無為,顧大局,識大體,使天下休養生息,以成就朕躬繼志述事之美。
4、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並入定坐關之類。
5、此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並入定坐關之類。
6、作為一種具體環境構成元素,竹林可以形成一種超凡脫俗、淡泊虛靜、清靜無為的氛圍,歷來是古今隱士藏蹤匿跡、耕雲釣月的場所。
7、老子所說的「無為」是積極的,畢竟是治天下的一種手段,而莊子所說的「無為」是消極避世的清靜無為,以養生全年。
8、當然,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道教可以看做是最早的一種主張「修身養性,順應自然,清靜無為」的宗教,眾多道家高人名士莫不淡泊於世俗名利,而追求一種參玄悟真的超凡境界。
9、而老子建立人教之後,以老君之名主修清凈無為太上忘情,清靜無為,也只收了玄都大法師一名親傳弟子在人間佈道,倒也是盡得太清大法真傳。
10、西漢前期崇尚黃老,文景二帝以及景帝的母親竇太後都以黃老之說治國,主張清靜無為,一動不如一靜,與民休養生息。
3、休養生息的主觀與客觀原因是什麼
休養生息的主觀原因是漢廷推崇黃老治術,客觀原因是多年戰亂導致漢初社會經濟凋敝,急需時間休養生息,重建家園。
(一)主觀上,漢代推崇黃老治術。經過秦國後期連年戰亂,民生凋敝,西漢建立後,急需統一思想,穩定民心。而漢初國家統一後,「東西異制、郡國並行、法俗兼存、秦楚雜糅」,東西文化差異很大,也需要一種思想去統一。此時,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既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又適應了漢初的休養生息的政策的需要。劉邦立朝後,即令陸賈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鑒。陸賈根據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故「道大於無為」。黃老思想在這個時候受到政治社會的重視,從皇帝到朝廷官員無不尊崇,漢帝、竇太後「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皆讀《老子》,尊其術」, 而蕭何、曹參、劉安、汲黯、陳平、呂後、司馬季主、安丘生、王生、黃生等也都是著名的黃老思想的信奉者。在黃老思想占社會主流的情況下,漢初整個政治社會側重於黃老的清靜無為,與民休息,垂拱而治。
(二)客觀上,任何朝代在經歷國家大動盪後,都需要發展生產,安定生活,恢復元氣。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漢書·食貨志》中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飢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可見,漢初的社會經濟狀況是極其惡劣的。與此同時,經過秦末農民戰爭動亂和楚漢之爭,生靈塗炭,漢初政權與北方匈奴軍事力量對比不佔優勢,急需時間休養生息,改變社會經濟凋敝的局面。而黃老治術「無為而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思想, 正適應了該時代的要求,從而休養生息成為漢初治國理念。而這種治國理念的實踐,也證明休養生息政策行之有效。據《史記》記載,經過努力,「君臣俱欲休息余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休養生息,使漢朝贏得了寶貴時間,增強了國家實力,出現了文景之治的開國盛世,為漢武帝北驅匈奴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4、「清靜無為」為何在漢武帝時間不適應政權要求了?
漢初六七十年間,以「清靜無為」為特點的道家學說盛行全國,這對安定政局、約法省禁、休養生息、發展生產都起了有益的作用。但由於無為、放任,卻給諸侯王和富賈豪強以擴張勢力、為非作惡的機會,從而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激化了階級矛盾。到漢武帝繼位,地主階級的統治已經鞏固,社會經濟有了新發展,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已不能適應地主階級的要求。
5、漢高祖劉邦為了讓漢室江山永固,採取了什麼措施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為了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穩定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或貶或殺,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較弱,而劉邦在攻打匈奴時,曾被匈奴冒頓單於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帝國和平,於是,漢朝初期並沒有什麼戰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6、清靜無為的哲學思想
道家思想的早期來源和主要內容之一,形成於西漢初年。由於當時經過了多年戰亂,民生凋敝,為了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所以統治者就達成了共識,採用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作為治國的方針。當時的道家學派被稱為黃老學派,該派尊奉黃帝、老子為創始人,認為統治者施政需簡單,不應多生事端, 實行統治的前提就是盡量不要驚擾百姓,只要做到凡事自然,老百姓自然會安分守己,社會就會穩定。 所謂清靜,本來是道教的學說,根據道教經典《雲笈七簽》的解釋:「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道家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清靜,「則道自來居」。所謂無為,就是應該順從自然發展而自化,不加以人為的影響和干預,來源於《老子》里的說法:「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另一部經典《莊子·天地》也說:「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意思就是說,要以無為而無不為作為得天下、得道意、全身修仙的基礎,強調「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宣揚治理天下要順乎民意,與民休養生息。
總的來看,把二者結合起來解釋,所謂「清靜無為」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靜心,不加強制。
7、清靜無為,萬物一同是什麼意思
亦作「清凈無為」.春秋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提 出天道自然無為,主張心靈虛寂,堅守清靜,復返自然.漢初實行這種政治策略.清靜無為是道家中最為重要的思想.
清靜,指心性純正恬靜;今人多錯誤的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對萬物發展不加干預,任其發展.其實,道家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老子的「無為」學說,當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們多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按現在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其實現代詞彙里的「消極」和「積極」,都是以訛傳訛被人們約定俗成地誤解了.消極,就是消除偏執和極端,是非常對頭的行為;積極,就是強化偏執和極端,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既然已經以訛傳訛,實在無可奈何.只望細心研究的人,讀到此處,知道有人糾正即可.
道家思想的早期來源和主要內容之一,形成於西漢初年.由於當時經過了多年戰亂,民生凋敝,為了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所以統治者就達成了共識,採用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作為治國的方針.當時的道家學派被稱為黃老學派,該派尊奉黃帝、老子為創始人,認為統治者施政需簡單,不應多生事端,實行統治的前提就是盡量不要驚擾百姓,只要做到凡事順應自然,老百姓自然會安分守己,社會就會穩定.所謂清靜,本來是道教的學說,根據道教經典《雲笈七簽》的解釋:「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道家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清靜,「則道自來居」.所謂無為,就是應該順從自然發展而自化,不加以人為的影響和干預,來源於《老子》里的說法:「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另一部經典《莊子·天地》也說:「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意思就是說,要以無為而無不為作為得天下、得道意、全身修仙的基礎,強調「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宣揚治理天下要順乎民意,與民休養生息.
總的來看,把二者結合起來解釋,所謂「清靜無為」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靜心,順應自然,不加強制.
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是人們境界理念的升華,是平和心態的展露.它旨在教導世人不要去熱衷於追名逐利、驅欲亂性,而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清靜的心態去看待世界萬物,以無為的理念對待人生萬象.且看老子《道德經》之《異俗二十》篇,老子入木三分地刻畫出有為之人的放盪、丑惡和無為之人的淡薄、恬靜.有為之人熱衷於所謂名利,博學虛名的有為行為;而「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則是老子理想中清靜之人的最高境界.再看老子《道德經》的道經壓軸之作《為政三十七》.老子在此章開門見山地指出「道常無為而不為」,道永遠無所作用卻又無所而不為.由此可見,老子的無為正是為了更大、更好地有為,而不是消極與逃避.「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老子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靜之源在於不欲.世人如沒有貪欲之心而能歸之於清靜,天下也就自然安定了.天下自定,不正是更大、更好、更完善的有為嗎?因此,正確理解和闡述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積極的現代意義.清靜無為的人信念堅如磐石,能以平靜的心態正視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如意,包括各種困難和災難;清靜無為的人不會怨天憂人,不會自暴自棄;清靜無為的人懂得十年磨一劍的艱辛,跌倒後會爬起來繼續追求;清靜無為的人能像越王勾踐那樣忍辱負重、勇挑重擔,從困境走向強盛.正是因為清靜無為的人心中無過多的利慾、虛榮和嗔怒,因此他不會利慾熏心,不會因虛榮而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不會因嗔怒而失去了理智;清靜無為的人,他的心永遠如一泓清水,清澈透明,安靜祥和,不會被外來的狂風攪動起一絲的混濁.只有做到清靜無為,才會更好地有所作為.
8、統治者西漢前期實行休養生息有何歷史意義
這種政策的理論依據是黃老道家的清靜無為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西漢統治者簡政省刑盡量減少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使百姓有較安定的環境、較充裕的時間和一定的財力從事生產和經濟活動。休養生息政策實行短短幾十年就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樣歷史上罕見的繁盛景象。司馬遷在《平準書》中對此有詳細記載,並持肯定和贊揚的態度。
「鞏固了中央集權。」
9、「清靜無為」是什麼意思?
亦作「清凈無為」。春秋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提 出天道自然無為,主張心靈虛寂,堅守清靜,復返自然。漢初實行這種政治策略。清靜無為是道家中最為重要的思想。
清靜,指心性純正恬靜;今人多錯誤的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對萬物發展不加干預,任其發展。其實,道家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老子的「無為」學說,當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們多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按現在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其實現代詞彙里的「消極」和「積極」,都是以訛傳訛被人們約定俗成地誤解了。消極,就是消除偏執和極端,是非常對頭的行為;積極,就是強化偏執和極端,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既然已經以訛傳訛,實在無可奈何。只望細心研究的人,讀到此處,知道有人糾正即可。
道家思想的早期來源和主要內容之一,形成於西漢初年。由於當時經過了多年戰亂,民生凋敝,為了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所以統治者就達成了共識,採用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作為治國的方針。當時的道家學派被稱為黃老學派,該派尊奉黃帝、老子為創始人,認為統治者施政需簡單,不應多生事端, 實行統治的前提就是盡量不要驚擾百姓,只要做到凡事順應自然,老百姓自然會安分守己,社會就會穩定。 所謂清靜,本來是道教的學說,根據道教經典《雲笈七簽》的解釋:「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道家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清靜,「則道自來居」。所謂無為,就是應該順從自然發展而自化,不加以人為的影響和干預,來源於《老子》里的說法:「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另一部經典《莊子·天地》也說:「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意思就是說,要以無為而無不為作為得天下、得道意、全身修仙的基礎,強調「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宣揚治理天下要順乎民意,與民休養生息。
總的來看,把二者結合起來解釋,所謂「清靜無為」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靜心,順應自然,不加強制。
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是人們境界理念的升華,是平和心態的展露。它旨在教導世人不要去熱衷於追名逐利、驅欲亂性,而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清靜的心態去看待世界萬物,以無為的理念對待人生萬象。 且看老子《道德經》之《異俗二十》篇,老子入木三分地刻畫出有為之人的放盪、丑惡和無為之人的淡薄、恬靜。有為之人熱衷於所謂名利,博學虛名的有為行為;而「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則是老子理想中清靜之人的最高境界。 再看老子《道德經》的道經壓軸之作《為政三十七》。老子在此章開門見山地指出「道常無為而不為」,道永遠無所作用卻又無所而不為。由此可見,老子的無為正是為了更大、更好地有為,而不是消極與逃避。「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老子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靜之源在於不欲。世人如沒有貪欲之心而能歸之於清靜,天下也就自然安定了。天下自定,不正是更大、更好、更完善的有為嗎? 因此,正確理解和闡述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積極的現代意義。 清靜無為的人信念堅如磐石,能以平靜的心態正視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如意,包括各種困難和災難;清靜無為的人不會怨天憂人,不會自暴自棄;清靜無為的人懂得十年磨一劍的艱辛,跌倒後會爬起來繼續追求;清靜無為的人能像越王勾踐那樣忍辱負重、勇挑重擔,從困境走向強盛。 正是因為清靜無為的人心中無過多的利慾、虛榮和嗔怒,因此他不會利慾熏心,不會因虛榮而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不會因嗔怒而失去了理智;清靜無為的人,他的心永遠如一泓清水,清澈透明,安靜祥和,不會被外來的狂風攪動起一絲的混濁。 只有做到清靜無為,才會更好地有所作為。
10、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內容和作用
一、漢高祖劉邦休養生息的內容:
1、解甲歸田:
凡退役歸農的軍吏卒,按軍功大小,分配田宅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劉邦鼓勵士兵回鄉生產一方面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又增加了社會勞動力,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勸民還鄉:
因戰亂逃亡山澤的民眾,歸還故里領取原有的田宅,戰爭期間流亡山澤沒有登記戶籍的人,令各歸其縣,登記戶籍,恢復原有田宅,這樣及增加了社會勞動力,又增加了繳納賦稅的人數,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釋奴為民:
因飢餓賣身為奴隸的釋放為平民,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社會勞動力。
4、十五稅一:
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休養生息的作用:
①鞏固西漢統治;
②推動經濟發展;
③奠定強盛基礎。
漢初漢高祖劉邦推行休養生息措施,他的後繼者文帝和景帝繼承了漢高祖的既定方針,繼續推行一系列治國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生產進一步發展,歷史上把文帝、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繁盛局面稱「文景之治」。
(10)清靜無為休養生息擴展資料:
1、文景之治簡介: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文景二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亦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
文景之治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同時也是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的養精蓄銳時期。
2、無為而治思想
漢帝國建立之初,利用民眾對秦王朝殘厲法制的不滿,順從民意,進行了政治改革。為與民休養生息,採取了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登堂入室。
無為而治本意並不是不為,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民眾自我能動性,適於統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規范,傾向於不妄為,適於每一個人。
無為政治看起來有消極保守的傾向,從另一種種角度看,卻透露出科學的客觀主義的精神。這種政策強調行政上不妄為,少有急切的舉措,避免苛政擾民,使社會生活在自然的狀況下得以安定。這種政治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進步。
文景時期,繼續推行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各項政治措施實際上都圍繞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展開,並適當補益損革,使得漢朝國力逐步恢復。
文景時代比較寬和的政治空氣,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漢書·食貨志上》說,「文帝即位,躬修位節,以安百姓」,對於當時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