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陳式養生八式太極拳

陳式養生八式太極拳

發布時間:2020-07-24 00:18:43

1、陳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慢動作演練

陳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是:架勢舒展大方,步法輕靈穩健,身法中正自然,內勁統領全身,以纏絲勁為核心,動作以腰為軸,節節貫串。一動則周身無有不動,一靜百骸皆靜,運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發勁時松活彈抖,完整一氣。 練習時要求:虛領頂勁,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氣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襠勁開圓,虛實分明,上下相隨,剛柔相濟,快慢相間;外形走弧線,內勁走螺旋,以身領手,以腰為軸,纏繞圓轉,逐漸產生一種似柔非柔,似剛非剛,極為沉重而又極為靈活善變的內勁,如棉花裹鐵,外柔內剛。整套拳沒有平面,沒有直線,沒有斷續處,沒有凸凹處,沒有抽扯之形,沒有提拔之意,渾然一圓,方為合格。以旋腕轉肩,旋腰轉跨,旋踝轉膝,以及胸腰折疊,形成一套從頭到足,連綿不斷的空間曲線運動。

2、太極拳養生到底是楊氏好還是陳氏好?

我覺得,在太極拳里,1.要養生,練吳式太極拳為好,吳式太極拳多有長命的,有長命拳之稱復; 2.楊式次之,但以習練85式制為好,國家體委編制的24式42式之類的不用長期習練; 3.陳式談不上養生,震腳發勁之類的,裝逼是好的,與養生是南轅北轍的。 4.年輕人學太極,有一個誤區,以為太極可以技擊,其實這是做夢zd,請不要被武俠小說影視作品誤導了, 真在街頭實戰,太極推手高手分分鍾會被打暈。

3、陳式18式太極拳口決

第一式:太極起勢。第二式:金剛搗碓。zd第三式:懶扎衣。第四式:六封四閉。第五式:單鞭。第六式:白鵝亮翅。第七式:斜形。第八式: 摟膝。第九式: 拗步。第十式:掩手肱拳。第十一式:高探馬。第十二式:左蹬一跟。第十三式:玉女穿梭。第十四式:雲手。第十五式:轉身雙擺蓮。第十六式:當頭炮。第十七式:金剛搗碓。第十八式:收勢。



(3)陳式養生八式太極拳擴展資料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內式並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並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太極拳松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容肌肉﹑關節﹑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性。既可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可能性。

4、循環八式太極拳

太極拳試題,2012-2013學年度第二學期12級體育選項課太極拳理論試卷
1、我國現今競賽中常見的太極拳派別是
A.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
2、「虛靈頂勁」是用來形容哪個部位在練習太極拳時的詞語
C. 頭部
3、由「棚、捋、擠、按」組成的太極拳動作名稱是
B.攬雀尾
4、八式太極拳也叫一段太極拳,它主要採用和吸取哪個派別的太極拳的基本動作
D. 楊氏
5、練習太極拳時呼吸要遵循怎樣的呼吸規律
A.起吸落呼、開吸合呼

1 太極拳的健身價值有哪些 ?

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內家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練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2 太極拳的動作要領是什麼 ?
【練拳要領】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3 練習太極拳時對頭、脊和臀這三部位的姿勢要求分別是什麼?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
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
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
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
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
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
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
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
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穩健扎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5、陳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

你理解的武術太片面,你平時看到的百太極只是個套路而以,並不是太極拳的全部訓練內容,正統的練法是:站樁,套路,推手度,喂招,散手,修身養生.(以上每個除最後一個外一般都要三年,做好心理版准備,有天分三四年可打架)練功主要是站樁.沒有下盤,一切多少式都是空淡,拆招也要有下盤基礎,想學打架的太極不找老師學不會的,一定要權正確的方法.祝你成功~

6、陳式太極拳 83式 套路口訣

陳式太極有淵源,王庭先祖傳在前,陳鑫品三留真傳,發科前輩創新拳。

松活彈抖剛柔濟,螺旋纏繞妙無比,動作舒展手法細,閃展騰挪無僵力。

預備起式雙足開,虛領頂勁呈自然,兩耳聽後立身正。雙眼平視心氣靜。

金剛搗碓精神斂,陰陽無偏太極現,全身纏繞螺旋勁,右拳搗碓頂精領。

誰人不識攬扎衣,左屈右伸最神奇,千變萬化由我運,兩足平踏定根基。

六封似閉周身合,合中寓開開中合,左足跟步虛實分,風吹楊柳天機動。

單鞭一勢最為雄,一字長蛇左右分,右勾左掌非馬步,上下四旁扣如弓。

金剛搗碓鬼神驚,心平氣靜把胯松,左手如鞭長空響,提膝震腳大地沉。

白鶴亮翅要分明,右翅舒展擊長空,兩手引來摟風式,右足開步左要跟。

斜行拗步氣要沉,手要摟膝身法正,左足斜行開一步,左手成勾右為掌。

初收提膝雙插掌,右腳摳地身不晃,渾身蝟縮似純陰,陰中藏陽任人侵。

前趟拗步抖威風,兩足平開兩手分,眼隨右手中指轉,轉到定式神可接。

接到斜行拗步時,圓轉隨意運鴻蒙,動中有靜靜藏動,乾坤正氣運周身。

再次初收精神聚,虛步點地手護胸,不收不見放中巧,靈貓撲鼠束其身。

又到前趟拗步來,心空腹實襠要開,只要中間身法正,何懼周圍有敵來。

掩手肱拳勁要整,勁力要在腰間尋,前沖後頂勁對稱,注意拳頭莫握緊。

金剛搗碓又一著,上打咽喉下打陰,震腳莫把雙重犯,沉肩墜肘要記清。

披身捶式最難傳,松活彈抖全體現,順逆纏絲步跟穩,蓄發相變要松沉。

背折靠式不好練,左拳岔住在腰間,右肩下打七寸靠,背折一靠更無偏。

青龍出水鬼神泣,轉接靈敏無滯跡,右手撤回又一捶,此為太極變中拳。

雙推掌式腰要擰,右足上前左足跟,進步莫遲兩掌推,不頂不延妙手傳。

三換掌式彼難防,圓轉自如在腰間,雙手如運太極球,上輕下沉不倒翁。

肘底看捶葉底花,右拳藏在左肘下,左足點地右踏實,好似仙桃懸肘下。

倒卷肱式為退行,退中寓進步法精,左顧右盼車輪轉,首莫仰俯腳莫顛。

退步壓肘擊胸膛,敵欲能防非妙方,壓肘同時要撤步,右肘後頂把敵傷。

壓肘後面接中盤,上擊下打彼難防,向左滑步莫遲疑,左攔右按似斜飛。

又到白鶴亮翅時,一引即進開右步,敞開門戶虛左腳,右手再開亮白鶴。

斜行拗步最有情,但看能明不能明,天機活波妙自生,身軀輾轉在一心。

閃通背式用法精,上步穿掌一氣成,轉身頂肘右退步,雙掌下按氣要沉。

掩手肱拳又再現,渾身合下力千斤,勁源是從腳下起,主宰於腰達於手。

六封似閉履采變,以柔克剛強中強,上引下松隨敵意,進步雙按封中閉。

單鞭一式誰知曉,上下相合首尾保,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

雲手交替把門封,左右立圓護全身,腳隨手運從後插,上下相隨一氣成。

高探馬式最精神,探馬之前雙手分,目送右手中指甲,轉身擰腰胯要松。

探馬過後右擦腳,左腳蓋步雙手合,右腳上飛要過腰,右手擊足要打平。

左擦腳式要分清,右腳落步再擰身,單腿支地左腳飛,左手拍擊響徹雲。

左蹬一跟要轉身,右腳踏實基礎穩,只見左腳半空懸,勁力先蓄腳再蹬。

前趟拗步類斜行,唯有兩手是平分,深入虎穴用手探,斂臀圓襠膝要撐。

擊地捶泰山壓頂,手領眼隨身法正,左腳上步腿要纏,右手擊地腰莫彎。

頂肘翻身二起腳,扣襠擰腰虛實成,右腳蹬地雙腳飛,騰空擊打右腳背。

獸頭勢樣形象凶,右拳護在胸當中,活腰圓胯腰要塌,兩拳纏繞右肘頂。

左腳掃出旋風腳,右腳插步腳尖擺,右手穿掌先蓄勢,雙手交叉右轉巧。

右蹬一跟先活步,兩手畫圓落腹前,蹬腿先須把勁蓄,右腳掌要往右蹬。

掩手肱拳發有聲,右手出拳腕要平,肱拳須用腰膀力,震腳掩手意在先。

小擒打勢真正絕,右腳插步左足前,左足抬起再上前,雙拳擰轉打左前。

抱頭推山莫看輕,兩手抱頭弓步成,左掌偷從右掌下,雙掌一推苦連天。

推山過後三換掌,先推右掌柔藏剛,左右連換如風轉,心氣一發四肢動。

六封似閉招勢奇,轉腰抱首封中閉,左腳收至與肩寬,虛步點地襠要合。

聲東擊西是單鞭,出腳邁步似貓行,往左一導虛實換,左手一分應八方。

前面有敵前招應,右攔左擊似偷營,勸君有力休使盡,要防滑敵從後攻。

後面來敵後招防,左攔右擊要分清,雙掌同時往右捋,右足後跟往下沉。

野馬分鬃難遮擋,左右分鬃把敵攻,進步側身用穿靠,一引即進莫遲疑。

六封似閉靜猶動,虛實兼到忽現藏,靜運無慌沿路纏,上下相隨莫空談。

單鞭一條神威凜,精神百倍中氣足,松襠活腰無滯跡,肌膚骨節處處張。

一條鞭後雙震腳,雙手畫圓到胸前,身端步穩兩肩平,左腳蹬地雙腳震。

玉女穿梭入敵群,雙足躍起掌擊進,轉引轉出出重圍,輕身直入眾人中。

攬扎衣獨擋一面,陰陽開合樂無邊,左手扎衣落腹前,我守我疆不亢卑。

六封似閉變無窮,棚捋擠按須認真,兩掌朝上過腹前,沉心靜氣雙手封。

右勾左掌單鞭成,兩頭捲曲備五弓,右手提勾如抽絲,人力運成奪天工。

雲手切忌頭膀幌,兩手轉環往左行,雙足插行步法奇,來回運氣恆不已。

擺腳跌岔四座驚,右腳一出掃千軍,落地還須把腳震,左腳擦地百會頂。

金雞獨立分左右,單腿支地哪敢敵,縱身直上手擎天,一手下垂似碧蓮。

左顧右盼倒卷肱,手腳纏絲退法精,活腰松襠兩手轉,四兩撥動八千斤。

退步壓肘發勁難,刻刻留意在腰間,腰不擰時勁難發,再講頂肘是空談。

中盤緊接壓肘勢,回首往後甩邊拳,左勾右掌向前攻,目中無人似有人。

白鶴亮翅羽毛豐,右腳內側擦地行,雙翅展開往上沖,切忌挺胸把腹收。

斜行拗步身法正,旋腕轉膀記在心,內外三合不能忘,下節不明顛覆生。

閃通背式用法奇,右手穿掌擊前敵,身後敵人如抱腰,頂肘翻身把敵襲。

掩手肱拳由心發,拳力如風又如雷,心如火葯手如彈,身似弓弦手似箭。

六封似閉前後封,氣聚於腕身手進,上動下隨中部應,百骸筋節自相通。

單鞭一條誰敢攻,一動全無抽扯形,只要頂精領得好,出手破敵如催草。

雲手雙手領雙足,一陰一陽互為根,一手一運一太極,抽腳撥腿犯大忌。

轉身翻掌高探馬,旋腕轉膀見真功,節節貫穿全身松,輾轉隨意見天真。

十字擺蓮上下攻,右腳撲步下盤穩,擰腰轉脊雙手纏,右腿一擺蓮花現。

指襠捶直取要害,承上啟下勁力整,左右逢圓運無方,右手一擊破銅牆。

白猿獻果禮不輕,雙拳護在胸當中,提膝莫忘內三合,步進身進意莫遲。

又到六封似閉時,來往屈伸寓化工,一開一合精神倍,園轉隨意運鴻蒙。

第七單鞭旨歸宗,陰陽變化原無定,勾掌對應胸微合,雙手一開誰能敵。

就地生風雀地龍,左腳鋪地左拳穿,雙拳纏繞陰陽明,一縷浩然往下行。

上步七星人人曉,丹田內轉有誰知,神以知來智藏往,渾身一動似彈簧。

下步跨虎更神奇,一實一虛足相異,足重手恭頭容直,塌腰合襠跨虎背。

轉身擺蓮似鷹揚,右腳單立原地旋,左腳里合如旋風,右腳外擺雙掌拍。

弓步發出當頭炮,雙拳一出奔敵胸,虛實倒換先蓄勢,拳由心發向前沖。

金剛搗碓世無雙,大捶一搗鬼也慌,莫道搗碓是小技,剛中寓柔柔克剛。

收式太極歸無極,身椿端正兩足並,心中一物無所著,平心靜氣雙手垂。

太極至理言難盡,練拳須把拳理明,明理還須從良師,口授心傳無弊病。

連貫圓活虛實明,陰陽開合記在心,松而不懈是關健.有弊須在腰間尋。

陰陽無紿又無終,動則生陽靜生陰,一手一運一太極,一動一靜互為根。

行拳須明纏絲勁,不明此理不明拳,勁以積日而有益,功以久練而後成。

至於身法原無定,無定有定在人用,勢雖不牟理歸一,手領身隨浩氣行。

欲知拳中奧妙意,早晚太極不離身,氣宜直養而無害,延年益壽健身心。

下面介紹前二十式動作要領:

第一式:預備式雙腿自然開立,與肩同寬。含胸拔背,收腹斂臀,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雙腿微曲,曲蓄有餘。頭要正,肩要平,下顎微收,兩眼平視前方。

表情似笑非笑。手指自然合攏。兩臂自然下垂放在身體兩側。四指並攏,伸直後略一放鬆,拇指微扣,即為常用掌形。不可挺胸,不可駝背,兩肩用力向後,然後稍一放鬆,即使要求體形。含胸是勁含、意含,不是形含。虛領頂勁是頭頂好像有線向上領起,全身要放鬆,重心下沉。

第二式:起勢、金剛搗碓起勢走螺旋,力由足底發,節節要貫穿,周身是一家。雙手向右微微抬起,微登右腿,重心微左移;微登左腿,重心微右移,雙手走螺旋向左前抬起;重心移到左腳,右腳掌以腳跟為軸向右擦地,轉45度。

雙手向右後捋帶。想像在體前畫個螺旋,像一個立體的蝸牛殼一樣。由小圓逐漸畫成大圓。兩手距離一小臂,想像擒住對方小臂,左手托肘,右手擒腕,向右後方捋帶。右腳向右橫擺,力度擦著地面走,如果是土地,能看到土略有擦痕,但不能將土搓起。

腿可盤可不盤,如盤腿,大腿抬平,與底面平行,向右轉45度即可。護襠,旋轉角度不要太大。出腳落在左前方45度方向,落在2/3處,餘下1/3鏟出。如果地面太硬鏟不動,有鏟的意思即可。雙手後推,立身要正,身不能前傾。

左腿鏟出時,雙手有後撐之意,無後撐之形。就像跳霹靂舞中的動作相似。左手走下弧,好像畫出一個鍋底。雙手順纏,右腿逆纏,力由右足腳下一直貫穿到左手指稍。走螺旋勁,好像槍膛力的來復線,又好像鑽頭,一邊旋轉一邊前進。

上步,右手帶上右腿,右腿前趟,右手撩陰掌。右手向上提起,提起的過程中握拳,握拳如卷餅。右手手腕好像吊著一根線,帶動右膝提起。上打咽喉,下打陰,提膝打命門。右拳向上,拳心朝向自己,之後拳向下繼續掛打。

提膝時右腿抬至大腿平,小腿與地面垂直。開跨震腳,踩對方腳面,重心在左腳,右腳是技擊用腳,搗碓後要能抬得起,不可將重心完全右移。搗碓時不要長身,重心在同一水平面上。震腳同時,左掌向上,右拳向下,右拳擊左掌。

實戰如對方握我手腕,可用拳擊打對方手腕,練套路沒有別人的手可打,只能打自己的手。練不要太使勁,否則會把自己打疼,震腳也不要太用力,尤其是在小樹林這樣的硬地面上,容易受傷。

關於順逆纏絲:看手掌為順纏,看手背為逆纏,順纏小拇指領勁,逆纏大拇指領勁。兩腿的順逆纏絲:向左傳,左腿左腳為順纏,右腿右腳為逆纏。向右轉時,右腿右腳為順纏,左腿左腳為逆纏。

第三式:懶扎衣重心從左腳逐漸移至右腳,同時雙手順纏向左前方舉起,雙拳展開變掌。雙手逆纏,相互滾動,通過滾動延長運行路線,右手搭在左手小臂上。重心左移,身體右轉,通過轉腰帶開兩手,兩手分開時感覺粘粘糊糊,戀戀不舍的感覺。

重心稍右移,左手提腕右手坐腕。接著重心回到左腳,左手坐腕右手提腕,右手提腕時提起右腳。右腳向右鏟出,左手護臉右手護襠,劈肩靠,重心偏左腳。蹬左腳,身體微左轉,向左上帶起右臂,同時右手順纏。繼而右手逆纏,身體右轉帶開右臂。

最後兩臂雙順纏一合,完成懶扎衣。右手食指意在勞宮穴,左手掌心向上置於小腹前。左腳有內扣之意。左腿綳,右腿弓,重心大約四六開。(也就是稍微偏右)膝蓋不過踝骨垂直線。要上下相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頭要正,肩要平,兩眼平視前方,用眼角餘光掃視照顧右手。

第四式:六封四閉右手向下捋到胸前,左手搭在右手小臂內側。轉腰向右橫擠,擠完以後,兩臂自然展開,向左轉腰,雙手順纏下捋,邊捋邊轉,掌心含有按勁。捋到體前以後外翻,過早外翻,會被對方識破意圖,外翻過晚又會吃虧,所以一定要到提前外翻。

身體繼續左轉,雙手放到耳後。向右轉身上步雙掌下按,意在掌心。雙掌下按與上步要同時,所謂:手到、腳到、身也到,打人如玩笑,手到腳不到,出手也無效。注意:捋時,肘不貼肋,手不貼胸。

擠完以後,雙手用身體帶開,可以直接捋,也可以雙手先順纏,掌心向上,然後再雙逆纏翻掌心向下接捋。雙手從耳後下按,好像京劇裡面捋鬍子的動作。注意按掌與上步同時,不可先上步再按,更不可按的時候長身。府內似海行如潮,轉換折疊在於腰,進退起伏身要穩,上下貫穿行指梢。

第五式:單鞭左手向前一探,似有踏掌之意,繼而左手順纏,掌心向上,右手做鉤從左手虎口穿出。左腳向左跨2/3,剩餘1/3鏟出,接著身體左轉,走肩靠、肘擊。身體右轉,左手從體前向右采按,至右小臂內側時掌心朝向自己。

身體左轉,用要帶動左手逆纏打開,打開後身體稍右轉,雙臂雙順纏一合,左臂有向前放長的感覺,勁力從左手一直傳到做鉤的右手,完成單鞭。要體會身體的松沉。左腿弓,膝蓋不過踝骨垂直線。右腿綳,曲蓄有餘,腳略有扣意。

左手是順掌,眼角餘光照顧到左手食指,意在勞宮穴。右肘與胸的夾角略小於左肘與胸部的夾角。左肘與左膝基本相合。左手打開時高度大約與鼻同高,高不過鼻,更不能擋眼。

第六式:第二金剛搗碓雙手放鬆到左膝蓋上方,之後雙手繼續順時針畫圓,畫到身體右後方時,左右手分道揚鑣。右手在後,左手走下弧到體前。之後上步、搗碓,與前一次搗碓相同。

第七式:白鶴晾翅動作和前一次金剛搗碓以後一樣,所不同的是出腿方向是右前方。到劈肩靠(迎門靠),左手護臉右手護襠。之後右手向左順纏抬起一蓄,繼而向右逆纏展開,左腿跟上,左手放在左胯旁,掌心向下。重心在右腳,左右三七開。

兩手逆纏圓撐,大有支撐天地之感覺。展開時,走肩靠肘擊掌擊。靠有肩靠、胸靠、肘靠、迎門靠、背靠、背折靠.這里是肩靠。肘擊軟肋。從迎門靠到白鶴亮翅,右手先順纏,再逆纏,同時左腳蹚步。

第八式:斜行拗步右手先向左順纏一蓄,接著右手逆纏坐腕,左手順纏提腕,畫圈。然後右手順纏提腕,左手逆纏坐腕,繼續畫圈。接下來,左手順纏抬起,右手逆纏落下,落在右胯旁,重心移到右腿。一系列運動都要注意以身帶手。

提左腿,左手立掌坐腕,立於左膝上方,內側。右腿獨立時右胯略有突意,保持立身中正,這樣才能站得穩。同時右手畫弧逆纏抬起,向後向外圓撐。出左腳向左前方上步,落1/3,鏟出2/3。左手逆纏,右手順纏,從體前向左運行,到左膝蓋上方時,左手變鉤,右手逆纏,用身體帶開。

右手運行路線像一個橫著的"8"字,又像書法立蠶頭燕尾的一個"一"字。左腳向斜前方30度左右;左腳+右手為主。上左腳出右手叫拗步,上左腳出左手叫順步。

第九式:初收身體微左轉,向左一蓄,然後雙手順纏收回,右手收至腰間,同時重心移到右腳。雙手雙逆纏下按,同時提左膝,按的時候身體微左轉,用上腰勁,全身是個合勁。整個動作,高度不變,速度不變,勁路不斷,(合的時候)勁別有變。

就好比一條可愛的魚,你非常喜歡地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它捧起來,然後慢慢地把它壓成魚干,外面動作表情看不出,但是勁別完全不一樣。該比喻生動形象,但並不是說真要把魚壓扁,只是為了說明勁別不同而已。左腿收回的時候,腳掌外側著地順纏而回,提膝時逆纏而起。

這里的順逆纏不要做的太明顯,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不要讓別人明顯的看出來為適度。

第十式:前趟拗步(1)雙手向後捋到右膝蓋上方,提腕,左腳鏟出。(2)右手四指搭左手內脈,轉體,左手逆纏,右手順纏,到雙手手背相貼。(3)轉腰丟胯,先走肘,右手逆纏打開後順纏合。(4)力從右手通過肩松沉到左手,成為拗步。

第十一式:斜行拗步和前面一個斜行拗步相同,一系列小圈可以簡單總結如下:(1)右逆左順(2)左逆右順(3)再右逆左順這一系列經典小圈要由內而外,逐漸形成本能,才能在推手中應用。

要做到移動無有不動,力源於足,發於腿,主宰在腰,最後達到手的稍節。全身要協調,有如巨蟒出洞,節節貫穿。要如行雲似流水,如行雲連綿不斷,似流水隨屈就伸。有的打法把第一個斜行拗步做成摟膝拗步,以示區別。

第十二式:再收要領同初收。提膝,兩手雙逆纏下按時,注意不要長身,也就是所謂"高度不變"。

第十三式:前趟拗步要領與前面一個前趟拗步相同。注意右腳上步後不要著急落實,在雙手打開的過程中逐漸落實,手腳同時到位。即要注意靜止的協調性和運動中的協調性,良好的協調性是打通勁路的基礎。

第十四式:掩手肱拳口訣:一撐,二松,三轉,四震,五開,六擊發。一要撐:是個拿法,右手拿對方右手腕,順纏拿對方反關節。為了防止對方順勢曲軸近身,所以要撐。二要松:向左轉一蓄。三要轉:提膝,右手逆纏向前。

右手向前鑽著走,因為拿法是有方向問題的。這個時候右腿大腿平,小腿直,腳腕放鬆。拿對方右手逆纏拿反關節。四震:震腳要震不急於震,一震催出左腳,要打出節奏感。落右腳,出左腳,要穩,不要有小跳的感覺。

五開:右手收於腰間,鬆鬆攏住,左手似指非指,兩眼似看非看。六擊發:右腳蹬,左腳撐,左手往回帶,與右手形成反作用力。起蓄有餘,逆纏出拳,與左膝成平行線。左肘與右手對拉,左手手腕放鬆,才能在肘上拉上力氣。

力量要由足底傳至拳面,雙腳落地要有根,擊發瞬間雙腳絕對不能移動(平移)。通過腰的圓轉將右拳送出,出拳走切線,不能上下左右晃動,否則,出拳無力,也容易傷腕。蓄勁如張弓,發勁如射箭,打人如中靶。發勁要松活彈抖,方向與前腿膝蓋方向平行。

後腿發勁時外綳,下盤要穩,後腿要曲蓄有餘,不能綳直,也不能往下塌。眼神要兇狠,打拳要打出神,神的標志在眼。動作配合全身協調。發勁時候關節要放鬆,關節如果僵硬,勁力傳過關節的時候就會損傷自己,松開才能透過勁力不傷自身。

第十五式:金剛搗碓(1)右手提腕,左手坐腕。雙手在體前同時順時針劃圓,雙手雙順纏搭十字,同時吸氣。(2)呼氣,全身松沉,雙手雙逆纏打開,像兩條鞭子一樣,可發力。雙手圓撐,左手低,右手高,左手在小腹高度下按,右手向右捋帶。

不要低頭,頭要正,肩要平,立身要中正。(3)身放鬆,身體微左轉,雙手自然松下。(4)身體右轉,扣左腳,身體帶動右手順時針畫大圓。(5)右手收回時帶上右腳,左掌位於右小臂內側,各項要領同前面的金剛搗碓。(6)提膝、震腳,皆同前。

第十六式:披身捶(庇身錘)雙手打開,似大鵬展翅。同時出右腿,上下同時打開。(看田秀臣前輩打拳,雙手展開時不出腿,出腿時上合下開。)吐氣,松沉,兩臂帶合,左手在外側。身體右轉,兩臂逆纏滾壓。

雙順纏,出右拳,披身捶,左手收在腰間,身體左轉。向左轉時左腿蹬右腿撐,身向右前方略進蓄勁攻擊對方。右臂由身體帶動圓轉,好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手臂就是蓮花花瓣。手臂不能離身體太近,太近似蓮花未開,也不能太遠,太遠似蓮花開敗。

之後兩拳皆是重復,要領同。注意向左轉蹬左腳,向右轉蹬右腳,並未說反。對方來拳,向左轉蹬左腳,向右閃讓開對方來拳,並從右側攔截並出右拳進攻。閃、攔、擊,一氣呵成。反之亦然。

第十七式:背折靠口訣:左腿蹬,右腿撐,頭要正,肩要平,含胸、拔背、收腹、斂臀、松肩、墜肘、手提腕,兩肩前合,後背崩。尤其注意右肘不要架。架肘必聳肩,聳肩則立身不正。眼看左膝前方約30厘米。右拳逆纏距右太陽穴一拳遠。

左手逆纏置於腰間。背折靠乃是順勢成招,不得已而為之,不能主動使用。背折靠,看起來簡單,做准確不易。

第十八式:青龍出水口訣:一掛,二磕,三合,四纏繞,五反撩,六青龍出水。松活彈抖展現的淋漓盡致。1掛:向左後掛,用來化解對方進攻。2磕:向右磕,掛和磕一氣呵成,化去對方來勁後隨即進攻。也可做成二路中的煞腰壓肘,是摔法。

3合: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合於身體右前方。4纏繞:右手順纏,向後,向外,再向前劃圓至胸前。左手從胸前松到身後。5反撩:撤右腿(也可不撤,撤容易體會發力),左手手背向前反撩,右手收在胸前。

6擊發:右臂先逆後順,向右前下方擊打。左手回拉,是襯勁。擊發時要做到松活彈抖。擊打點不應只限於右拳。就好像小貓小狗從水裡出來,激靈靈一抖把身上的毛抖干那個勁。(大概意為青龍從水中鑽出時,渾身一抖,水花四射。)

第十九式:雙推手右手捋到胸前,左手搭在右手內側向右轉腰擠出。雙手自然展開,向左捋加轉。向左轉,重心移至左腿。左轉後,上步、推掌。

雙推手要做到全身協調,周身一家,轉身時向左微蓄勁,上步時向前跨一步(就像地下有個水坑,跨過去)不是邁過去。勁要整,不能只用手的勁向前推。推出的時候雙手逆纏,打挒勁。粘衣而發,擊打在只在指掌之間。把對方對出十幾米算輕的,重的原地不動,內臟震傷。也可以打問勁。

第二十式:三換掌出左掌,右腳蹬,左腳撐,身體微右轉,左腳腳掌實腳跟虛,右腳腳跟實腳掌虛;出右掌,左腳蹬,右腳撐,身體微左轉,右腳腳掌實腳跟虛,左腳腳跟實腳掌虛;先出左掌。

雙手逆纏出,順纏回。動作要自然,要用上周身的合勁。腳下的虛實自己知道即可,不要表現在外形上。

(6)陳式養生八式太極拳擴展資料

太極拳的創始,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太極拳創自陳王廷。陳卜善武藝,精拳械,曾設武學社於村中,始開陳氏世代習拳舞械之風。明朝末年,陳氏第九世陳王 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諸優秀拳種之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了一種新的內功拳種,按陰陽轉換之意取名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廣開傳拳之門,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後,陳氏太極拳逐步演變出全國有代表性的「楊、武、吳、孫」等諸大流派。

另一種說法,張三豐創建了武當派,創始了內家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尊稱張三豐為祖師,是一種自然歸屬。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張三豐所創立的拳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即注重內功和陰陽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可以說是留給後世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7、陳氏三十八式太極拳每一式的名字

自上世紀80年代,伴隨改革開放大潮,中華大地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武術熱潮,華夏民族的千年瑰寶---太極拳,更是受到了海內外人士的推崇,作為各派太極拳的源頭,陳氏太極拳的歷史價值及地位倍受關注。

1984年應河南省體委之託,陳小旺先生創編了三十八勢太極拳,率先在全省大專院校推廣,並通過省電視檯面向社會進行普及推廣,迅速提高了陳氏太極拳的知名度。2002年,該套路被編入焦作市太極拳普及中級教材中,成為中學的學習普及套路。  

第一段:  1、 預備勢    2、金剛搗碓    3、白鶴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摟膝  7、前趟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拳    10、雙推手  

第二段: 11、三換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壓肘    15、白蛇吐信   16、閃通背  17、前趟拗步    18、青龍出水    19、擊地捶  

第三段: 20、二起腳    21、護心拳    22、前招       23、後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懶扎衣    28、六封四閉 29、單鞭  

第四段:30、雀地龍     31、上步七星    32、小擒打     33、運手     34、高探馬      35、雙擺蓮  36、當頭炮       37、金剛搗碓    38、收勢

(7)陳式養生八式太極拳擴展資料:

9月10至11日,國際太極拳文化傳播大使、中國武術七段、陳式太極拳第12代傳人倪世清攜弟子一行5人,到老區岳西傳播太極文化,受到岳西太極拳愛好者的歡迎。

10日上午,倪世清一行來到岳西太極拳館,顧不上旅途勞頓,立即投入到陳式太極拳老架的教學當中。倪世清認真為大家教授基本功、樁功、套路,幫大家調整拳架、講解招式,對每個動作的剛柔並用、身法轉換、虛實開合、上下相隨都作了詳細的講解。

同時還就每招在實戰中的攻防做了演示,將太極拳松靜為本、陰陽相濟、以柔克剛、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融合到教學當中。倪世清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感染了每一位學員,大家也學得異常起勁,汗水濕透了衣衫也沒有人中途退場。

參考資料來源:

陳氏三十八式太極拳-網路

陳式太極拳傳人到岳西傳播傳播太極文化-人民網

8、陳氏太極拳38式名稱

陳式太極拳38式:

1、起勢

2、金剛搗碓

3、白鶴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摟膝

7、前趟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拳

10、雙推手

11、三換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壓肘

15、白蛇吐信

16、閃通背

17、前趟拗步

18、青龍出水

19、擊地捶

20、二起腳

21、護心拳

22、前招

23、後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懶扎衣

28、六封四閉

29、單鞭

30、雀地龍

31、上步七星

32、小擒打

33、運手

34、高探馬

35、雙擺蓮

36、當頭炮

37、金剛搗碓

38、收勢

陳氏太極拳是一種起源於明末的拳術。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後,勤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習拳練武。

(8)陳式養生八式太極拳擴展資料

陳氏太極拳當代名師

陳氏第十九世傳人較多,較出名的有:陳發科嫡孫陳照旭之子陳小旺、陳小星,陳照奎之子陳瑜,以及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朱老虎、陳慶州、張其林等。

陳小旺,1945年出生於陳家溝,系陳家溝陳氏第十九世,陳氏太極拳嫡系傳人,在承襲世代家傳武學的基礎上,繼承、發展了陳氏太極拳。陳家溝太極拳學校校長、陳家溝陳氏第十九世太極拳掌門人、陳小旺世界太極拳總會會長,國際太極拳大師。

陳氏太極拳嫡傳第二十一代傳人:陳紹雷,男,1959年12月出生於武術世家太極拳發源地——河南省陳家溝,國家級拳師及陳家溝老教練,授拳30餘年,且授拳經驗豐富,把太極拳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內在精髓傳授給太極愛好者。

陳氏二十一世傳人:陳濤,男,漢族,1980年出生於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系陳家溝陳氏第21世孫,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自幼跟隨陳小星大師學習陳式太極拳老架、新架、推手及器械諸功法,後經陳氏太極拳掌門人陳小旺大師指點,數十年潛心研習,功夫精純,尤擅推手技擊。

與陳式養生八式太極拳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