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有什麼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
2、怎樣才能使身心合一?
上乘的武功都講求身心合一,所謂身心合一,就是精神和肉體高度的協調。不僅修禪的人追求身心合一,習武的人更是要追求身心合一。因為精神和肉體的分離,將使你無法進行任何有效的攻防。精神的武器是「意識」,肉體的武器則是人身的「七拳」(既頭、肩、肘、拳、胯、膝、腳)。「意識」是頭腦、是統帥,「七拳」是武器、是士兵。合一就是要將它們協調統一起來,要把它們訓練成為一個完美的、渾淪無間的整體。達此境界,意識才能統領和指揮肉體,去進行各種協調和完美的運動。那麼要怎樣做才能使身心合一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站樁、靜坐來使你的身體獲得內在的能量。因為只有內在的能量,才能使你的身體產生敏感和覺知。如果沒有敏感和覺知,你的頭腦既無法調動你的肢體做任何動作,而你的肢體也無法執行頭腦所下達的指令。你首先要覺知到你身體的存在:你要能覺知到你的每一個肢體、每一個手指、每一個腳指、每一個關節;進而覺知到你的每一根經絡、每一個細胞和每一個毛孔,並且使它們充滿了內在的能量。接著要做的,就是通過圓融的方法,將你內在的能量從頭到腳全身融為一體。讓它們在你體內不斷地充盈、澎漲、直至圓融無礙的境界。然後,你就可以以意識來指揮你的身體來做各種沉浮、呑吐、開合和旋轉的動作,先是輕松地、緩緩地做,就象耍太極那樣,當感覺動作己協調順暢,並且充滿內在的能量,就可以加強快速和發力的意識。無論你在做什麼動作,都要把你的整個身心都貫注和融入那個動作,這樣一來,你的精神和肉體都在同步進行那個動作。這就是身心合一的方法。精純的動作無疑是易與意識協調的先決條件,但雄渾的能量和內在的精神才是產生威力的主因。真正的合一,不僅僅是精神與肉體的協調,而且還要充滿內在的能量。空凈禪師201.6.22
3、禪修養生的好處有哪些?
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於這個修禪養生有了一個很好的認識,而且加入了修禪養生的大軍之中,但是你知道嗎?修禪並不是所有的人能都能夠完成的那麼如何自製自己的身體,帶來很好的養生的功效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修禪養生的好處有哪些的相關介紹.
第一、禪修養身
多數有養生意識的人往往通過飲食、營養、鍛煉身體來養生,這些人由於只看到身體身體的表象的性質,而沒有看到影響人體的最根本的因素,即是人的身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而並沒有真正的養身,而通過禪修就可以調整人的身心使身心高度合一,從而在修行大道的同時兼顧養身。
第二、禪修養氣
有少數人意識到了氣、經絡對於健康的作用後,開始運用瑜伽、太極、內觀等方式來調氣,通過調氣達到經絡、血液和營養的暢通,從而實現養身,求其中而得其下,通過練氣養生只能養身而不能養心,而禪修養生則是通過調整自身的心性,來達到物我兩忘,身心沒有困惑煩惱自然可以身、氣兼修。
第三、禪修養神
極少數的人通過禪修可以達到心靈的豁達,身體的疾病甚至癌症都可以不治而愈,並且永保健康,無疾而終,這是由於心靈解脫之後,身體完全放鬆,不再有任何壓力和煩惱、憂慮,氣血、經絡自然就通暢了,身心達到高度的放鬆快樂的狀態,從而可以修心養神。
通過一段文字來介紹,我們,對於修禪養生入了一個很清楚的認識,平時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上面所說的這幾種方式來做,使自己的養生功效也越來越好,身體更加的棒,體格更加的好,生命更加久遠,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4、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該如何養心呢?
我認為養心需要一些條件。
首先,既然要養心,需要一顆淡定的心。同時不能太浮躁,注意認來真的學習,同時也要培養一個單純的心,不能太浮躁,同時也要注意好好地學習一下東西,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再有,要記得微笑,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微笑可以讓自己釋放源一下內心,也能欣賞到大自然的許多美好,也能讓別人看著心裡舒服,不像愁眉苦臉一樣。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記得運動,運動可以百放鬆身心,比如跑步,可以讓自己在有度氧運動中得到一些愉快和滿足,同時也能思考一些事情,也能讓自己的心情愉悅,想通一些事情,也能對我們的心靈起到保護作用。
還有就是可以冥想,冥想其實是國外翻譯過來的一個單詞,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禪修的意思,是瑜伽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終目的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
瑜伽者通過問冥想來制服心靈,並超答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直接溝通。通過簡單練習冥想,即可幫助人們告別負面情緒,重新掌控生活。這樣的話就能在這個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心靈,讓自己更加懂得一些事情,也能起到養心的作用。
5、如何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通過禪修 去除貪 嗔 痴 ,妄念不生 執行統一 。
6、靈觸催眠養生禪怎麼樣?是不是騙人的
就是利用人本人的能量 心靈的力量達到改變人的目的
7、禪修養生求藏頭詩一首
七律-禪定問心zd
禪為境虛由外引,
定是景空自內得。
養氣忘守意由韁,
生死反復皆虛幻。
問天求真道何在,
心為法王身化佛。
即刻起悟達彼岸,
得成原本問心路。
首字成句(藏頭的字):禪定養生,問心即得。
中心思想是說,內境界的提升,是由於不受外景迷惑,得到的。養生即是養氣,但不必管氣的運行,才能明白原來禪定態下的生死原來都是氣在體內的變化才造成人做禪過程中的生死感覺,只要忘了氣的存在,那就明白,原來這是氣造成的虛假感覺。
那麼天地之大,大道怎麼得到呢,原來「心為萬法王」,只要求自心明白,就能見性,見性成佛也就簡單了。一下子明白了這個道理,並體能感同身的體會到這個心的做作,版馬上就達到了修行的彼岸,也就是所謂的修成正果了,剩下的就是溫養功夫以達身心完全一致的即身成佛的效果。
回想一下得成佛果的路呀,原來只是求處心明白,自性光明的,問心之路啊。
本來想寫一首四言詩,後來決得不能表達全面,所以改成七律詩了。不過七律的特點就是可以單獨分成兩道四方詩,並且也可以。上面部分說的過程,下面部分說的原權理。基本上能達到你的要求了吧。
呵呵,我這個詩呀,每兩成對的句子都可以拆成對聯!而且意思不錯。
8、什麼叫天人合一,什麼叫身心合一?
天人合一:當代的解釋是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能夠領會所有生命的語言,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與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夠取得對方生命的信任並和諧共存,與大自然和諧共存,人與物質、物質與物質極度巧妙完美的結合。
身心合一:精神和肉體高度的協調。不僅修禪的人追求身心合一,習武的人更是要追求身心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所謂「天」,一種觀點認為包含著如下內容:
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系的存在;
2、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
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
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
(8)身心合一養生禪擴展資料
宗教思想:
1、道家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2、儒家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
9、佛教有什麼養生理論?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