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養生保健理論

中醫養生保健理論

發布時間:2020-07-23 22:01:05

1、中醫養生保健?

我個人感覺這個中醫養生保健比較靠譜一些,他畢竟他的身體的副作用比較小。

2、談對《中醫葯與養生保健》的認識

養生百保健的內容非常寬泛,中國從古至今對養生保健也在不斷的探索發展。養生保健大致包括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飲食調養、身體鍛煉、精神度養護、克服不良習慣、注意生活節制等方方面面。按照中醫養生理論和方法,重要的是順時養生。順時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內。這是中醫養生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人體適應四時陰陽變化規律,才容能發育成長,健康長壽。

3、中醫養生原則是什麼?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千客網總結,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4、求大神回復!請問中醫養生健康的基本概論有哪些呢?

一、天年與衰老(一)天年
「天年」,是我國古代對人之壽命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命題。人的自然壽命謂之天年,亦即天賦之年壽。生命的年限,即機體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時間,稱之為壽命。通常以年齡(指年代年齡,又稱歷法年齡)作為衡量壽命長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個體壽命有長有短,但大都不會超過一個最長的限度,人類自然壽命的最高限度,稱之為壽限。一般而言,人類的最高壽命不超過120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養生論》)。千百年來,人類的壽限並無重大突破。
人生歷程按年齡劃分:初生曰嬰,初語曰兒,初行曰孩,初學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壯年,四十曰強年,五十(亦稱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壽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謂。老,年紀大,與「少」相對。引申為衰,與「壯」相對。衰老,老而且衰之義,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漸降低的過程。
衰老與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動態過程,而老年則是整個機體的一個年齡階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當益壯」、「未老先衰」之說。年滿60為「花甲」,為「下壽」,在歷代文獻上對老年開始年齡界限說法不一,但一般視肋歲為老年期的開始年齡。按新的年齡劃分標准,60—74歲為准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歲為老年,90歲以上為長壽。
2.衰老的發生機理
(1)陰陽失調:人生之本,本於陰陽。陰陽是人壽命的根本。「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勻平,命日子人」,人體是一個陰陽運動協調平衡的統一體。人生歷程就是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外界之間的陰陽運動平衡的過程。陰陽協調平衡與否,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陰陽失調則機體即可招致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從而疾病叢生,而現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陰陽運動的規律,圍繞燮理陰陽,進行養生,使其達到平衡協調,是推遲衰老,延年益壽的基本原則,是中醫養生學理論的核心。中國的傳統健身術和功法,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傳統功法概括為虛實、剛柔、吸斥、動靜、開合、起落、放收、進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協調乎衡的規律。又如太極拳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剛柔相濟,動靜相兼,每個姿勢和動作都體現了陰陽相反相成,協調平衡理論。總之,保持陰陽運動平衡狀態是延年益壽的根本,調節陰陽,使人體內外陰陽平衡協調,則可抗衰防老。
(2)臟腑虛衰: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五臟陰陽是人體陰陽之根本,故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五臟堅固,為長壽之根,而五臟皆虛,是衰老之本。
腎氣虛衰: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陰真陽寓於其中,為元氣生生不息之地、陰陽化生之源泉、五臟六腑之本。腎氣充盛,元氣充足,陰平陽秘,生化不已,則精神健旺,形體強健,而腎氣虛衰,元氣不足,陰損陽耗,生化衰憊,人之衰老就會加速而來。
脾胃虛衰:脾胃為水谷之海,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與腎同為五臟六腑之本。人以水谷為本,人體的生長發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均賴脾胃以生。脾胃虛衰,化源不足,氣血虧虛,元氣不充,則體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為養生之本。調理脾胃為「養老之大要」。
心臟虛衰:心藏神而主血脈,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動的主宰。「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素問·靈蘭秘典論》)。心曠神悅。氣血充足,體強神旺,壽延年增。反之,「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心臟虛衰,氣虧血少,體弱神疲,早衰減壽。故歷代養生學家尤其強調保養心神,認為調養心神乃養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臟衰憊: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主藏血而為血海。調節氣機升降出入,為天地之體用,為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肝氣條達,氣機調暢,內而臟腑,外而肌肉,縱橫往來,氣血周流,並行不悖。肝為氣化之本,臟腑經絡之氣化,皆賴肝之氣化以鼓舞。肝為五臟之賊,隨著年齡增長,肝氣日衰,肝血日虛,疏泄不利,則性情變異,百脈不定,鬢發憔焦,筋萎為癆,而不能終其壽。
肺臟衰弱:肺主氣,司呼吸,為百脈之宗。人生以氣為本,「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氣貴運行不息,升降有常,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及壽夭的關鍵。肺氣虛衰,治節不行,則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氣衰竭:人身「三寶」——精、氣、神,是養生的關鍵。精為生命活動的基礎,人的四肢、九竅和內臟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均以精氣為源泉與動力。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精是氣、形、神的基礎,亦是健康和長壽的根本。故曰:「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宜壯,皆本乎精也」(《類經·攝生類》)。精貴充盈固秘,而難成易虧,故保精存精為壽命之本。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一)順應自然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地之間,依賴於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

5、請問一些學院里有一項專業是中醫養生保健,這一項的具體課程是什麼,學什麼內容

有中醫養生學,

主要的課程
中醫基礎理論、醫古文、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經典
讀、中醫養生學、中醫康復學、中醫葯膳食療學、針灸學、推拿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氣功學版;正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診斷學基礎、葯理學、內科學、營養及食品衛生學、康復醫學概論與評權定、康復醫學治療技術、臨床康復學等課程。

6、傳統養生保健的原理和特點 ?

 (一)中國傳統養生原理(1)
1.什麼是養生

養生,指合理選用各種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養生是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長壽,根據生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進行的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

2.什麼是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類生命規律,總結中國歷代心理、生理保健經驗,研究養生理論和養生技術,以實現人類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長壽命的目的。中醫特別重視「治未病」,注意預防疾病。

3.養康一體的對象

除了正常人養生以外,以下的三種人是養生的主要對象:

(1)年老體弱者:人類在衰老的過程中,機體臟器與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緩衰老,提高年老體弱者的生活質量。善養生者壽。

(2)各種慢性病患者:此類患者病程緩慢進展或反復發作,致使出現功能障礙,而功能障礙又加重了原發病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養生不僅能幫助患者的功能恢復,同時有助於防止原發病的進一步發展。對慢性病患者的養生必須有針對性,有相應的有效措施與方法。

(3)各類殘疾者:包括肢體、器官和臟器等損害所引起的各類殘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養生。

4.精、氣、血、神是養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構成人體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有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來自父母;人出生之後,從飲食中獲得的營養精華稱為後天之精,先天、後天之精互相轉化,互相補充,成為生命活動的動力基礎。

氣,是推動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也是推動各種生命物質在人體川流不息的動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證。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完全在於氣的盛衰。生命是氣的產物。

血,是滋養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物質,是人體內化生精、氣、神、乳汁、經血、精液、體液等生命物質的物質源泉。血總是與氣相伴而行,相輔相成,互養互化,共生共榮。

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運動、知覺等。神以精血為物質基礎,精、氣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與否,可以通過神的狀況來判斷。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見,生命活動,是由精、氣、血、神以及臟腑功能狀態決定的。精、氣、血、神充足,臟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動態平衡,人體才會健康無病,不易衰老,壽命才能得以延長。

5.影響人壽的因素

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衰老則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合理的養生和康復措施,可以延緩生理性衰老,阻斷病理性衰老(早衰)的進程,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影響壽命、導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紹如下:

(1)中醫的認識

①精氣不足:腎精匱乏,生命就會早衰。造成精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體內發育不良)、性生活過度(縱欲)、疾病消耗等。

②營養不良:飲食是人體獲取養料的來源,營養不良,包括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兩方面。

③五臟受損: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氣,五臟受損,全身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必然影響壽命。

④情志過激: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就會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從而加速衰老。

⑤勞逸失度:過勞或者過逸都對健康不利,不利於健康長壽。

⑥遺傳稟賦:先天稟賦強則身體壯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會提前或加速。

⑦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良都會危及健康,促進早衰。
(2)西醫的認識

西醫認為自然環境污染是導致多種疾病發生的原因,也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還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飲食、營養失節、遺傳、疾病和意外傷害等原因,都會導致早衰。當代科學對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種學說。

6.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7.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太極拳

中國傳統運動養生抓住了精、氣、神「三寶」,調意養神,以意領氣,以氣推動血運,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的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

而太極拳正是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上述中國傳統養生原理在太極拳中有全面體現。太極拳與五臟、氣血、形體、精神均關系密切,故養生作用明顯,深受大眾歡迎。太極拳可增強心臟、肺臟、脾胃、肝臟及腎臟的功能,使體內氣血運行通暢。因此,使人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扣,臟腑協調,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之狀態,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7、在養生保健理論中,中醫養生為什麼要強調「遠房事」?

房事即性生活。遠房事,就是說性生活應有節制,不可過多。
中醫認為:百腎為先天之本。主宰著人的生長發育。過多的性生活。必然引起能量的過度消度耗而致病。「病既因虛致邪。務宜堅城卻寇。」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性生活過專多。往往身體疲倦不堪,各臟器功能尤其是腎臟功能也會因虛弱而減退,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屬
所以在養生保健理論中,中醫養生一般都強調「遠房事」,是適度節制,而不是絕對的杜絕。

8、養生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養生原則,是指實施養生活動時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則。古人在長期的養生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探索衰老的機理,研究致病和導致早衰的原因和條件,並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養生原則。遵循這些原則,對於養生方法的制訂、運用及其發展創新,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靈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並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並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則處於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禦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所以,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動採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並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徵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一方面,形體為生命的基礎,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葛洪《抱朴子·內篇·至理》以堤和水、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而命終。」強調神依賴於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強調神可以反饋地作用於精和氣,影響甚至調控整個生命過程。對於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闢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正由於形神統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徵,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於形氣精神。」
3.惜精固本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有形精微物質,是生命之源,具有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禦邪氣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居於重要地位。《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後世醫家將精、氣、神合稱為人身之三寶,故在養生中,中醫學很重視保養精氣以固先天之本。
類》即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要達到惜精固本之目的,一方面對性慾要有所節制,做到既不禁慾,也不縱欲;若縱情洩慾,可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如《千金要方·養性》所言:「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另一方面,精稟於先天,有賴後天水谷精氣以充養,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惜精固本也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葯食調補以壯其精,來達到養精保精之目的。
4.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方法眾多,不同的方法作用於人體不同的系統、層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順時攝養重在協調人體機能活動與外環境的關系;調攝精神主要是通過對神調養以保養精氣;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可使臟腑功能協調;運動鍛煉、針灸、推拿,調節經絡、臟腑、氣血,可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機能協調;葯物保健則藉助葯物,以強壯身體,益壽延年。誠如李梴《醫學入門·保養說》中所言:「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所以,養生應綜合各種方法,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從機體全局著眼,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要避免出現過偏、失度,過偏、失度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延年益壽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只有按照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綜合適度、持之以恆地進行調攝,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誠如《太平御覽·方術部·養生》所言:「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貴要,博聞而擇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5.因人施養
因人施養,是根據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攝生保健方法。人類本身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於不同的種族,而且存在於個體之間。不同的個體由於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所以,養生只有因人施養,方能有益於健康,達到養生之目的。如就年齡因素而言,少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但生機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兒養生應注意合理喂養、寒溫適度、體格鍛煉、免疫防病,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40~60歲時,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工作繁忙,壓力較大,養生應注意靜神少慮、切勿過勞,並節制房事。《景岳全書·中興論》說:「故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即強調了中年養生的重要性;進入60歲以後的老年期,臟腑機能衰退,生理與心理適應能力減退,養生應注意知足謙和、老而不怠,加強飲食調養,生活起居有節,運動鍛煉動靜結合。就性別而言,女性有月經、胎孕、產育、哺乳等特點,養生自當有所區別。人的體質又有偏於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血瘀、痰濕、氣郁之異,養生方法亦各有特點。另外,人的體質、生活習慣又受所處地域環境的影響,故養生尚需考慮不同區域的地理特點,採取相應的保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於健康的各種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條件對人體的影響,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統一,以達到防治疾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希望答案你能幫助到你!

與中醫養生保健理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