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飲食養生有那些?
夏季能否進補?在民間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其實,夏季如果進補得當,同樣可以起到養生健身的作用。但是,華康骨傷醫院中醫專家提醒夏令進補不能過於猛烈,宜講究中庸之道,即常用的「清補法」。也就是利用既能補身體,又能生津液、解渴消暑的食物或葯物來補充身體中的不足。而不宜用人參、鹿茸、狗肉等溫熱厚重之味,更不宜用葯物大補,而應進食新鮮果蔬以及葯性平和、偏涼的葯物,以達到體內陰陽虛實的平衡。
適合於夏季進補的食物、葯物:
綠豆:清熱解毒,利尿消腫。酷暑盛夏,喝點綠豆湯可消暑解渴,還可用來解毒。
黃瓜:性涼,味甘。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利尿消腫。黃瓜味有點苦,因其含有一種葫蘆素,可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
西瓜:性寒,味甘。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富含果糖、葡萄糖、蘋果酸、氨基酸、磷酸、維生素C等物質,能迅速補充夏天人體散失的大量水分和消耗的能量。
絲瓜:絲瓜不僅是夏令進補佳品,而且還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
西紅柿:性微寒,味甘酸。清熱解毒,健胃消食,生津止渴。西紅柿是水果,又是佳蔬,生熟食皆宜,且可補充人體內缺乏的維生素C。
金銀花:將金銀花與菊花同煮飲水,能解暑熱,清腦明目。若配上山楂能助消化,通血脈,加入蜂蜜添營養。適宜高血壓、高血脂症、冠心病等患者飲用。
西洋參:性涼而補,能扶正氣、降火、生津液、除煩倦。酷暑多汗會損耗陰津,傷了陰津生虛火,會出現疲乏體怠,口乾咽燥、心煩意亂、舌紅尿黃等症狀。可取西洋參1~2g,泡開水代茶飲。
此外,牛肉、羊肉等熱性食物宜少食,而宜適當吃些鴨、雞之類。木耳、香菇、蘑菇等食用菌類,有「素中之葷」的美稱。銀耳滋陰補腦而不膩滯。黃花菜消食利濕熱,燉雞食用,是夏季進補不錯的選擇。
2、健康養生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3、養生 主要指的哪幾方面?
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4、中國人的飲食養生之道是什麼?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的確,在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中,沒有比飲食更為重要、更令人關注的了。
從本質上說,人類對飲食美的追求是一種價值追求。反過來說,對這種價值追求不同,也就導致不同飲食文化的出現。中國傳統飲食養生,就是一種由於獨特的價值追求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追求的,並非只是口腹之樂,諸如對玉盤珍饈、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實實在在的養生健身和延年益壽價值。這種文化的內涵在於,通過飲食的調養來補益人體之精氣神,調整人體內部的陰陽五行關系,使人體內部系統和器官功能協調平衡,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說過一段道盡飲食養生之旨的話:「飲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血氣盛,血氣盛則筋力強。脾胃者,五臟之宗。四臟之氣皆稟於脾,四時以胃氣為本。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為用者也,入於日用養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遵生八箋》)
從歷史淵源來看,飲食養生堪稱所有養生方法中最古老的一種。
「神龍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淮南子·修務訓》)這表明古代先民在飲食上通過主觀能動性來注意避害就利,這種意識和行為顯然已經超越了動物的擇食本能,並包含了人類飲食養生文化的基本內涵。傳說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湯液經》,以論飲食調配烹飪養生之道。兩周之時,飲食養生已經上升為一種以五行學說為構架的理論認識。作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和醫學理論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黃帝內經》,更將飲食文化置於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總結並提出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謹和五味」與「食飲有節」。先秦時期所奠定的飲食養生文化,在漢唐時期得到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張仲景、孫思邈以及崔浩、劉休等人,愈發注意探究各種食物的養生遣疾價值,並特別講究飲食衛生。宋元時期,陳直、鄒鉉、忽思慧等人,比較強調食養食補食調之道。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撰寫了中國第一部飲食養生學和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選收歷代朝野食養食療之精粹,重視飲食避忌問題,實乃古代飲食養生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明清時期,飲食養生更發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階段,飲食養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龔廷賢和清代的曹庭棟、顧仲則等。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飲食養生文化源遠流長,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內容和方法,堪稱世界飲食文化中的珠寶奇葩。從價值取向來說,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惟養生利生為務的目標追求,是獨特的。從飲食文化結構看,食養與食療,葯養與葯療是相互依賴、關系密切的兩個層次,而食與葯在很多情況下又密不可分。從中國飲食養生的主要原則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食飲有方,二是食飲有節。前者包括對飲食配伍、滋味、烹調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則,是對食物要求而言;後者則是對進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飲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調和、烹調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則。食飲有節,包括飲食有節制和節度,如因時以食、因時調節、飲食避忌、飲食所宜以及食後保養等。
這些都是幾千年來聰慧的中國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5、健康養生包含哪些內容
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6、養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7、飲食文化與食療養生主要講哪些內容
飲食文化講的是飲食的淵源和發展歷程,以及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食療養生主要講食物的屬性,食物的不同搭配對人體起到哪方面的調理效果。
8、飲食養生。
穀雨節氣即將來到,隨著氣溫迅速回升,降水增加,濕熱交加,讓人一整天感覺很不舒適。穀雨養生除了早睡早起、平心靜氣以養肝外,可選擇靜中有動的運動如太極拳等,運動時不宜出汗過多,以免陽氣外泄。飲食方面,應注重清熱祛濕,益肺補腎,多進食玫瑰花、佛手、陳皮、白術等。
木形人宜疏肝健脾
體質特點:膚色蒼白,頭小,面長,兩肩廣闊,背部挺直,身體小弱,手足靈活。
飲食調養:宜多服疏肝健脾、清熱祛濕的食物,如薏苡仁、山葯、玫瑰花、鬱金等。
葯膳可選擇「鬱金佛手蜜飲」:鬱金15克,佛手12克,蜂蜜30克。將鬱金、佛手用冷水浸泡20分鍾後入鍋,加適量水,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待葯汁轉溫後調入蜂蜜即成。有疏肝理
氣、清熱解郁的功效。
火形人宜疏肝解郁體質特點:皮膚赤色,脊背肌肉寬厚,臉形瘦尖,頭小,肩背髀腹勻稱,手足小,步履穩重,性情急。
飲食調養:宜多服疏肝解郁、清熱祛濕的食物,如青瓜、蒜薹、枇杷、楊梅、番茄、扁豆、苡仁、木棉花、鬱金、豬苓等。
葯膳可選擇「扁豆苡仁粥」:扁豆20克,薏苡仁30克,木棉花30克,豬瘦肉200克,粳米200克。將豬瘦肉洗凈,切片,扁豆、薏苡仁、木棉花洗凈,與淘洗干凈的粳米一同放入沙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即成。有清熱健脾祛濕的功效。
土形人宜健脾祛濕
體質特點:皮膚黃色,面圓,頭大、肩背豐厚,腹大,大腿到跳脛部都生得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
飲食調養:宜多吃清熱祛濕、健脾理氣之品,如冬瓜、香蕉、菠蘿、陳皮、淮山、扁豆、苡仁、雞蛋花等。
葯膳可食用「半夏山葯粥」:法半夏15克,鮮山葯200克,陳皮5克,粳米200克。將法半夏用溫水淘洗數次,以除去礬味,再將山葯洗凈去皮,切成丁。把法半夏、陳皮放入沙鍋內,加適量水,煎取300克清湯,去渣後放入淘洗干凈的粳米、山葯,加適量清水,熬煮成粥。有健脾和胃祛濕的功效。
金形人宜疏肝清熱
體質特點:體形比較瘦小,但肩背較寬,方形臉,鼻直口闊,四肢清瘦,動作敏捷,膚色較白。
飲食調養:可多吃疏肝清熱、益肺補腎之品,如枇杷、薏苡仁、冬瓜仁、蜂蜜、桑椹、芝麻、花生等。
葯膳可選擇「薏苡仁芡實橘皮粥」:薏苡仁50克,芡實15克,橘皮5克,粳米200克。將薏苡仁、橘皮洗凈,與淘洗干凈的粳米一同放入沙鍋,加適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煨熬成粥。有疏肝解郁、培補脾腎的功效。
水形人防寒濕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