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漢代 養生方 女陰圖

漢代 養生方 女陰圖

發布時間:2020-07-23 17:36:15

1、求:是養生方,唾不及遠,行不急步.......先寒而衣,先熱而解......全文

「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卧不至懵;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然則,天地之大,人之最靈,法陰稟陽,莫重乎性命。故二象並設,四序推遷,人處其間,倏然如電,每一思至,黯然銷魂,生不再來,逝不可復。必須啟悟耳目,陶鑄心靈,盪滌煩邪,宣引榮衛。未有不由學而能成其器,不由習而能利其身者哉。是以真人常曰,吾非自然,乃學而得之。故我求道,無不受持千經萬術,唯在志心也。

老君曰:天地降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乘其夙業,分靈道一,總合萬機。且人之受生始,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為胎,形兆胚也。三月為陽神,為三魂,動以生也,四月為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六府,用資靈也。七月,七精開竅,以通光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生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太一玄真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統百靈以御邪氣,陶其萬類以定真元。是知修真,靜守恬和,可保長生也。真人曰:神強者長生,氣強者短壽。柔和畏威神強,鼓怒騁志氣強。凡人才所不至而極思之者,則志傷也。力所不勝而極舉之者,則形傷也。謀所不至而極圖之者,則智傷也。勢所不加而極憤之者,則氣傷也。積憂不已魂神衰,積惡不已魄神散。喜怒過多神不歸室,愛憎無定神不守形。汲汲所欲神則煩,切切所思神則敗。久言久笑心氣傷,久坐久立筋骨損,寢寐失時肝膽傷,跳走暴喘胃腑傷,喧呼詬怒膽氣傷。故陰陽不交則瘡疣生,房室不節則勞瘠發。且人生在世,久遠之期不過三萬余日,豈無一日行修補,豈無一日有損傷。徒責神之不守,體之不康,亦由卻行而望速及前侶,豈可得爾。所以養生之要,唾不及遠,行不及驟,耳不久聽,目不久視,坐不至疲,卧不至倦。先寒而後衣,先熱而後解。不欲極飢而便食,食誡過飽。不欲極渴而便飲,飲誡過多。食若過飽則症塊成,飲酒過多則痰癖聚。不欲甚逸,不欲甚勞,不欲出汗淋漓,不欲冒風噓吸。醉中不欲奔車,飽時不欲走馬。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飽食肥鮮。不欲飲酒了當風,不欲沐發後露腦。冬莫極溫,夏莫極涼。冬極溫則春有狂疫,夏極涼則秋有瘧痢發。不欲卧露星月下,不欲飢臨屍柩間。不欲睡中動扇,不欲露頭而食。沖大熱莫飲冷水,凌大寒莫逼炎爐,新沐莫犯猛風,至飢莫冒重霧。且五味入口,不可令偏。多酸傷脾,多甘傷腎,多辛傷肝,多咸傷心,多苦傷肺。此皆濁其神魂,亂其五臟,亦未必當時便損於人,但於久後積衰敗爾,伐人之命,甚於斤斧,蝕人之性,猛於狼虎。蓋緣兆應五行,潛通四運,源其跡而不謬,究其理而益佳,宜深慎之,以全其真也。不飢而強食,不渴而強飲,並招其損矣。不飢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至極,少勿至虛。冬則朝莫令空心,夏則夜莫令飽食。春夏唯須早起,秋冬卻要晚眠。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後。心源澄則真靈守其位,氣海靜則邪物去其身。行詐偽則神悲,行諂佞則神沮。妒嫉於人當減算,殺害於物必傷年。行一善則魂神欣,構一惡則魄神喜。魂欲人生,魄欲人死。是以心為五臟君,氣為百骸使。君欲安靜無為,使欲流行不滯。所以起卧依四時,慎其早晚之候;服食調六腑,適其冷熱之宜。動以太和為馬,通以玄寂為車。四肢煩勞則偃仰,以導之,心胸壅塞則吐納,以宣之。杜其病源,常施補瀉之術,除其邪氣,每存默默之機。是以忍怒以凌陰,抑喜以助陽。泥丸君欲得多櫛,天鼓欲得常鳴。目不厭臨,津不厭咽,心不厭順,氣不厭和。若能如此修習不廢,則可餌草木之葯,先治其損。精勤不已,然後消鑠金石,固際其真。此乃攝生有條貫,保壽有津涯,實為補養之妙門,延駐之玄說。若乃恣情快意於馳騁之上,勞神役思於巧偽之間,重其貨財,耽其寵樂,不營保護之術,不務慎守之規,須臾氣竭在憤競之前,形枯於聲色之際。以此觀之,足甚省悟。蓋不知心源靜則神魂安,嗜欲興則真靈潰。焦然戚戚之志,勞其役役之軀,救火爇薪,良可嘆也。是故真人乃作頌曰:淡薄不親,狂盪是鄰。縱不殞身,亦能敗神。敗神失真,傷殘之因。傷殘之因,豈虛言哉。

2、求養生方法

3、養生方法

4、中醫幫我看看這個養生配方如何.!

這個是補的葯,如果 你沒有淤滯之類情形下,可以吃著看.補哪裡?肝腎之陰.

5、儒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分別是什麼?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學說的一大學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學說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成為歷代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養生為專務,然而其思想觀念及道德行為規范里也含有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同樣對中華養生學有深遠的影響。

「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一部《論語》,「仁」字的出現有百餘處,其含義之廣遠非僅僅是《說文》所謂的「仁,親也」的意思了,更深層的則是其所謂「仁者愛人」,也即「泛愛眾」。

儒家的仁愛思想也包括了孝悌、寬、信、敏、儉、恭、謙、溫、剛、毅、勇等道德行為規范,是將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修養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論語》所謂「仁愛」,要求做到「忠恕」,待人以寬,賜人以惠;對己則應「罕言利」,節儉而謙恭有禮。儒家的鼻祖孔子不僅對「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弟子顏回大加褒揚,自己也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也。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這種思想品行的修為,從養生學的角度來看,也屬於致壽之道。

所謂「仁者不憂」、「君子坦盪盪」以及「仁者壽」等,反映了「修身」與「長壽」之間的內在聯系。《春秋繁露》對此是這樣認識的:「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且多且治。」

至於《孔子家語》中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家乎」以及《孟子》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慾」之類,則尤具有養生學的意義。

「孝悌」是儒家道德規范的又一項重要內容。諸如《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說法,固然反映了忠孝的封建倫理觀,然而其中畢竟也有些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所尊奉的美德。

儒家所強調的「孝道」,主張對待父母尊長不僅要「養」,而且還要做到「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世間皆以不孝為恥,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道德風尚。儒家影響所及,就是像張仲景、孫思邈等這樣的名醫方家也以「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為己任。壽親養老的論著更是層出不窮,養老之學蔚然大觀。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有「養老大」「養老食療」等專論;宋元有《養老奉親書》、《壽親養老新書》等;明清有《壽世青編》、《壽養叢書》、《老老恆方》等等,對養生學的發展,尤其是對當今老年醫學的研究很有幫助。

儒家十分重視「禮儀」,包括治理國家的典章制度、各種禮節儀式等。儒家的「禮治」,是其施行德政的保證,十分繁瑣,而涉及日常生活起居、婚喪嫁娶的一些制度,同養生有較直接的關系。

如生活起居,尤其是包含衛生方面,《論語》談到了「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語」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寢不言」以及「寢不屍,居不客」等等,這些認識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

此外,《論語》還記載了康子饋葯而孔子以「丘未達,不敢嘗」為由拒服的故事,顯然當時對葯性不明的葯物未可輕用已有所認識。古諺有所謂「不服葯為中醫」者,也許就是從這里來的。

在婚姻嫁娶上,也有禮制。且拋開那些封建等級名分及繁文縟節的儀禮不談,孔子所說的「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禮記·哀公問》)以及「娶妻避其同姓」(《國語·晉語》)等,卻具有優生學的意義。

《論語·述而》載魯昭公娶呈國女為妻,魯、吳二國皆姬姓,昭公為飾其同姓通婚的非禮行為,將吳姬氏改姓名為吳孟子。於此可見「禮」的約束力之大,即使位居公卿者亦受其制約。

類似這種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近親婚配的陋習。在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母系為了維持其家庭中的地位,時有採用中表聯姻方式,以獲得娘家的某些依靠。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局限了「同姓不婚配」的優生意義。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為准繩。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為和處事不偏不倚,「允執其中」;而禮則是衡量太過或不及的標准,此即「以禮節之」的意思。

《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便是中庸觀念在養生方面的具體表現。其影響所及,養生學中幾乎無不循為法式。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淮南子·詮言訓》說「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抱朴子·釋帶》之「人復不可絕陰陽(指房事)……唯有得其弟子宣之和,可以不損」,乃至於明成全《養生四要》之「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無放飯、無流啜者,節之禮,謹防其過也……苟不知節,心饜足而後止,則氣味之偏,其中和之氣傳之遲,斯成菀病之職」等等,莫不以其「允中」之道。

6、藏秘養生方出自何方?

……哪有那麼多什麼養生方。古代官員壽命長的也沒多zd少,按照現在人的人均壽命都算長壽了。網上宣傳內的大多都是為了廣告效應,有些完全就是騙人的。謹慎點吧,還是要相信現代醫學。感覺藏葯藏醫和宗教挺貼近容的,要相信這些還不如多看看中醫。之前藏葯秘方鴻茅葯酒的事情還鬧得不大嗎

7、古人的養生方法~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與漢代 養生方 女陰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