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太極陰陽養生

太極陰陽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3 15:25:12

1、太極養生誰懂?

淺析太極拳與養生保健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吐納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健身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調心的鍛煉方法。從而也就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於通經活絡。首先,我們知道,突然、強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會使人體氣機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太極拳卻強調全身心的放鬆,可削弱、轉移和克服內傷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於經絡的疏通。其次,太極拳全身性的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經絡傳導速度和強度,有利於脈氣在全身上下、內外迴圈無端的經絡系統中運行, 有助於經絡暢通透達,使氣血充盈全身,濡養各臟腑組織器官,營陰陽,維持和保護機體功能,加大抗禦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第三,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 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300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活躍經絡,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加強維持並聯系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處於協調有序狀態。
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養生術,太極拳的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靜御動和雖動猶靜,使太極拳更符合運動適度的健身原則;同時太極 拳獨特的心靜用意,使心更易入靜,可有效阻斷過分亢進和熾烈的七情對氣血的干擾和逆亂影響,護衛「元神」正常發揮其調控人體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極拳是一門源遠流長、內容深邃的科學,包含著豐富而獨特的習練方法。太極拳不僅繼承了中國古老的傳統養生之道,而又以現代科學為依據,得到了發展,從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獲得了更大的養生保健功效,具有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這種特殊功效並非伸手可取,必須要在習練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到動作規范,即指身體姿勢要符合一定的運動標准,這也是各個招式,不管動作怎樣千變萬化,所共同遵循的動作要求。只有身體姿勢和動作的規范,才有利於「意動身隨」;有利於肢體放長,更靈活地表現出端正、疏鬆、圓潤和輕靈等特點,有利於「以靜御動」、「動中求靜」和「精神內守」,從而使練 拳出現只有意動而不覺形動的虛靈境界,使鍛煉進入更高層次,做到由內發於外,且能由外斂於內,巧妙地進行內外交修,達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動作規范,首先要 做到身體的自然與放鬆,同時精神也應放鬆,「神疏」方能「體靜」。
太極拳運動採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勻、細、緩、長,但初練者不要刻意追求這些,只要採用通順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順呼吸也是達到腹式逆 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會加大軀體神經系統對呼吸的調控,從而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內臟機能產生更加良好的影響。但初練者不能因此而盲目採用這種呼吸方法,否則不僅會顧此失彼,影響運動習練,甚至出現憋氣等現象。實際上,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腹式順呼吸的越發協調,達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極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違背。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
太極拳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發揮出來,首先,太極拳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鍛煉效果的出現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具有身體不練則退的規律。另外,身體的康復和體質的改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俗話說「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具有健身療病作用,但不具「立 竿見影」之效。
第二,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是「練身、練氣、練意」綜合鍛煉的結果,能掌握太極拳真諦,本身就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體現了練拳的不可間斷性。
第三,實踐證明,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的獲取,貴在堅持習練。每位立志習練太極拳進行養生保健者,都應從中悟出持之以恆的道理。
所謂「功到必成」,是一個戰勝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打太極拳養成習慣、產生興趣的過程。隨著這種轉變,一種身心健康的充實感、愉悅感、幸福感會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品質的提高會不期而至,人生樂趣會得到更大的享受,對太極拳健身、療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反過來,又會強化練拳的信心和興趣,最終會使太極拳成為習練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師益友。

2、陰陽和太極的關系是什麼?

老子雲「萬物負陰而抱陽」。古人認為陰陽的變化是宇宙的基本規律。中醫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太極拳家講:陰陽分,天地判,始成太極。所謂陰陽分是指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判是指清濁二氣分、陰陽相交化生萬物。由此可見中醫與太極拳理論對於揭示宇宙的基本規律上看法是一致的。

在中醫理論中,講陰陽對立、陰陽消長、陰陽互根、陰陽轉換,並且用這些規律來的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用其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

而太極拳理論是以太極圖為中心而推演的,圖中黑白分別為陰陽的各自屬性,S線代表陰陽的消長變化和運動中的平衡關系,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並隱喻著陰陽中具有無限可分性。

在中醫治療學中有寒熱、虛實、表裡等陰陽屬性不同的病症,有溫、清、補、瀉和解表、治里等相應治法。

在太極拳運動中則有動靜、開合、剛柔、虛實等陰陽屬性之不同,並有動靜變化、開合鼓盪、虛實分明、剛柔相濟等陰陽屬性不同的人體內外運動變化。

在中醫學中,五行學說是用來取類比象進行推演、歸類人體的臟腑之間的生理功能病理影響的相互關系,以及用來指導臨床診斷、擬定治則的。其具體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進行推演的。而在太極拳法中,講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門,進、退、顧、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區分和掌握生克變化規律的。

由此可知中醫學與太極拳在陰陽五行理論上是相通的。在養生治病的目的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強調要不斷地調整陰陽關系、和五行生剋乘侮關系(只是一是用葯物,一是用動作導引而已),從而達到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3、太極拳是如何達到養生效果的。

太極拳養生學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它和道教文化相結合,融入了道教中的精華——靜字,同時它又是一項武術運動,太極是一部充滿陰陽矛盾而又對立統一的辯證學說。其神玄絕妙不能一日而成。需要日積月累的修煉和領悟才能達到太極拳養生效果。
太極拳養生是動靜、虛實、開合、吞吐、剛柔、攻守、奇正、上下、內外、左右、進退等陰陽交替運動。人體各系統生理機能內部或機能之間,通過這種陰陽的交替,進行二元或多元交替運動鍛煉,克服對偶失衡狀態。
太極拳學靜勢動態的平衡,動中的秩序與和諧,自然與人的相對應而一致。只有平衡才有包容性,才能改變人的心靈、性情、氣質和風貌,才能提高人的修養和理性。對太極拳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才能練好太極拳。
根據前輩拳論和自己多年的實踐體會,總結了三練三不練的練功法則,即練理不練力,練本不練標, 練身不練招。
一、練理不練力
「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太極拳練的是大道,即太極陰陽轉換中陽極 生陰、陰極生陽的原理。太極拳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虛極生實, 實極生虛,虛實轉換。通過精神集中、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形隨的 練習,做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內外相合。練功時循規蹈距,順其自然,不 能急於求成。練力指的是練習氣力,這種練習雖然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 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為太極拳家所不取。
二、練本不練標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 發氣之源。腎氣充足,則五臟得養,肝、心、脾、肺、腎各行其職,故能精力 充沛、力量充足、反應靈敏、身體協調。內氣充盈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 身放鬆的基礎上,氣納丹田,沉入湧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落 地生根。「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 方法。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培根潤源」,「培其 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
三、練身不練招
練身就是練整體功力,招則是每一動作的攻防含義。初練太極拳的人,往往最 愛了解每招每勢的用法。如果單從招勢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用法及內涵,不 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練太極拳必須經過熟練套路、動作正確、去僵求柔的 過程,使周身相隨,內外相合,內氣充實飽滿,把功夫練上身。太極拳主要是 訓練自身整體功力,在臨敵應用時則根據客觀形勢,舍己從人,隨機應變,並 不拘泥於一招一勢。內氣充實了,全身尤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挨著何 處何處能擊。如拳論所說:「到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總之,太極拳行功走架要求松靜、柔和、緩慢,能耐下心來,心平氣和地練拳,產生急躁情緒,結果會適得其反。太極拳是一個長期的身心修煉過程,在行功走架上怡養浩然之氣,達到身心雙修,自然水到渠成。此做才能真正達到修養身性的養生作用。

4、太極拳的養生意義

5、太極拳的陰陽

太極拳的陰陽貫穿整體…從拳理到具體…像手心是陰手背是陽…胸腹為陰背部為陽…而太極的拳理就是圍繞陰陽五行展開…根據調劑起到養生的效果…

6、太極陰陽之理是什麼?要詳細的

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
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子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 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 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
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 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之義,就是至於極限,無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極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心。 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或無,
以上是太極二字的含義。
太極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初見於《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講的是宇宙、本體論,即世界是「有」(本體論)。太極之「有」,由陰陽(兩儀)構成,兩儀由四象(6、7、8、9)量變(8——6;7——9)到質變(6——9;9——6),化生萬物(宇宙生成論)。東周末年的《易‧系辭傳》(西漢馬王堆出土版本)記載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的內容,意思易成卦的過程,先是有太極,尚未開始分開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後,便形成陰陽二爻,稱做兩儀。二爻相加,有四種可能的形象,稱為四象。由它們各加一爻,便成八卦。這里講的是八卦畫出的過程。原與天文氣象及地區遠近方向相關,後來被宋代的理學家以哲理方式進一步闡釋。

7、為什麼太極能養生

太極拳能使呼吸自然、細長、慢均。由於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循環得以擴張。微循環的特點是劇烈運動會使血液運行走捷徑,得不到充分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太極拳緩柔的特點則使血液能夠流向各處,從而得到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改善身體內部的循環。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使一些不通之處暢通,這樣慢性病症狀就得到緩解或消除。同時太極拳運動能強身健體,能預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極拳運動有治病的效果。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吐納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內行功調心的鍛煉方法。從而也就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太極拳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之所以具有養生保健功能,其奧秘在於「一動無不動」的身體活動,能給各組織器官一定強度和量的刺激,激發和促進身體在生理、生化和形態結構上發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使體質朝著增強的方向上轉化和發展。對於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來說,能推遲身體各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上的退行性變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療疾、延緩衰老的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於通經活絡。首先,我們知道,突然、強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會使人體氣機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太極拳卻強調全身心的放鬆,可削弱、轉移和克服內傷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於經絡的疏通。其次,太極拳全身性的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經絡傳導速度和強度,有利於脈氣在遍上全身上下、內外循環無端的經絡系統中運行,有助於經絡暢通透達,使氣血充盈灌注全身,濡養各臟腑組織器官,營陰陽,維持和保護機體功能,加大抗禦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第三,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300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活躍經絡,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加強維持並聯系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處於協調有序狀態。

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養生術,太極拳的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靜御動和雖動猶靜,使太極拳更符合運動適度的健身原則;同時太極拳獨特的心靜用意,使心更易入靜,可有效阻斷過分亢進和熾烈地七情對氣血的干擾和逆亂影響,護衛「元神」正常發揮其調控人體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極拳是一門源遠流長、內容深邃的科學,包含著豐富而獨特的習練方法。太極拳不僅繼承了中國古老的傳統養生之道,而又以現代科學為依據,得到了發展,從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獲得了更大的養生保健功效,具有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這種特殊功效並非伸手可取,必須要在習練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到動作規范,即指身體姿勢要符合一定的運動標准,這也是各個式子,不管動作怎樣千變萬化,所共同遵循的動作要求。只有身體姿勢和動作的規范,才有利於「意動身隨」;有利於肢體放長,更靈活地表現出端正、疏鬆、圓潤和輕靈等特點,有利於「以靜御動」、「動中求靜」和「精神內守」,從而使練拳出現只有意動而不覺形動的虛靈境界,使鍛煉進入更高層次,做到由內發於外,且能由外斂於內,功妙地進行內外交修,達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動作規范,首先要做到身體的自然與放鬆,同時精神也應放鬆,「神疏」方能「體靜」。

太極拳運動採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勻、細、緩、長,但初練者不要刻意追求這些,只要採用通順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順呼吸也是達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會加大軀體神經系統對呼吸的調控,從而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內臟機能產生更加良好的影響。但初練者不能因此而盲目採用這種呼吸方法,否則不僅會顧此失彼影響運動習練甚至出現憋氣等現象。實際上,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腹式順呼吸越發越協調,達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極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違背。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 太極拳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發揮出來,首先,太極拳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鍛煉效果的出現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具有身體不練則退的規律。另外,身體的康復和體質的改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俗話說「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具有健身療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見影」之效。

第二,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是「練身、練氣、練意」綜合鍛煉的結果,能掌握太極拳真諦,本身就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體現了練拳的不可間斷性。 第三,實踐證明,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的獲取,貴在堅持習練。每位立志習練太極拳進行養生保健者,都應從中悟出持之以恆的道理。

所謂「功到必成」,是一個戰勝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打太極拳養成習慣的產生興趣的過程。隨著這種轉變,一種身心健康的充實感、愉悅感、幸福感會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會不期而至,人生樂趣會得到更大享受,對太極拳健身、療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反過來,又會強化練拳的信心和興趣,最終會使太極拳成為習練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師益友。

8、陰陽和太極的關系?

我國古人認為,世上一切都出自自然,所有的自然現象都有正反兩面,它們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如陰陽、反正、開關、日月、男女、老少、黑白等等,因此,老子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畫出了太極圖,也就是陰陽魚。
關於這方面的論證,《易經》一書很全面,有時間你可以讀一下,會很長見識!

9、太極養生具體是怎麼養生的

們不斷與侵害肌體的疾患斗爭著,經常在抗病中生活著,從而積累了大量的養生知識和祛病方法,我國的太極拳就是其中的一種。
在我國較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就記載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具,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獷醉以入房,以欲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講的全是預防疾病,保持健康,正威則鄧不侵,體壯則疾病不生的道理。太極拳運動便是這些道理的切實體現。
太極拳雖屬於中華武術的范疇,也可說成是中國醫孕的組成部分之一。通過練習太極拳可以達到祛病、健導、養生、延年的目的。
武術分為內家拳及外家拳兩大類。外家拳以練筋、水支為主,而以太極拳為代表的內家拳則以養氣、通絡叮三,也可以說以放鬆、調整周身氣血為主,屬於氣功中之行功。所以為了養病,調整氣血的運行,恢復體內的正常循環,以練太極拳最為適宜。
人,由於自然規律,由少而壯而中,逐漸衰老,這是客觀規律。在衰老之年通過武術鍛煉,延緩人體生理老化過程,使衰老的各類細胞,逐漸強健起來。當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適當、合理地鍛煉,同時還要注意飲食、勞逸結合、心情愉快等各個方面。單純的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容易奏效的。
練太極拳,不是一般的學習拳式,必須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須要做到「放鬆」, 「氣道通暢」。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則周身氣行,故練功必須令其氣順,不可叫氣道結滯,所以說:練拳不可以閉氣、使力,總以放鬆、沉氣為主。在練拳時要求配合呼吸、配合開合等,全是這些理論。
有人一練就想成為武術權威,這是不可能的。一般的練功,必須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意思是說,練武功必須持久,逐步提高,與讀書寫字的道理一樣。
氣功養生的機理
氣功之所以有養生益壽的作用,首先是因為通過練氣功,可以疏通人體經絡,流通氣血,特別是使人體的元氣旺盛,所以無病可以強身,有病可以治病;其次,是因為運用氣功各種功法的鍛煉,可以使「精、氣、神」三者融為一體,增強機體的生命活力,生命自然會延長,推遲衰老,健康長壽。
中國著名氣功師劉貴珍,在其所著的《氣功療法實踐》一書中,較詳細地闡明了氣功養生的道理,現引用幾點如下:
1. 培補元氣,扶正法邪
在氣功學理論中,貫穿著「以氣為本」的論點,在方法鍛煉上,也強調培補元氣以固本的指導觀點。那麼,氣功是通過何種機理而實現培補元氣這一作用的呢?《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就是氣功培補元氣機理的精闢闡述與概括。祖國醫學把精、氣、神視為人體的內因,它概括地反映了人體的機能狀態,氣功就是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的動靜結合的自我鍛煉養生法。「精」包括先天腎精和後天水谷之精兩部分,二者通過肺心脾諸臟,敷布周身,以保證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等生理活動的實現。氣功對精有著明顯的影響和作用,只要練功得法,並持之以恆,對先天精與後天精都有加強充實作用。男性患者的遺精、早泄、精冷、精稀及女性患者的帶下、崩漏、經少、病理性閉經等現象,都屬於精的病理范圍,這些病理現象,通過練功都可得到程度不同的效果,此即是氣功對陰精發揮作用的佐證。消化功能紊亂、營養障礙的患者,通過氣功心腎相交之法,腎陽因秘,脾陽得腎而健運,胃陰也得腎水上濟而滋潤,從而,胃腑和降善於納腐,脾運有度、精微充脈,臨床表現為食慾大振、食量增加。消化腺分泌旺盛、合成代謝加強、營養狀態得到改善等等,這都是氣功對水谷之精發揮作用的佐證。以上是氣功對後天精的作用表現。氣功對先天之精也同樣具有充益作用。先天之精藏於腎,氣功意守丹田命門之法,就是充實精水之術。先天精依賴於後天精的索養,通過吸抵撮閉鍛煉,兼備寡慾持滿陶冶,則陰精自然充實而固澀,腎中之精得陰精濡養,則愈加壯益,元精益固、元氣自充,這就是「練精化氣」的必然趨勢。顯然,氣功益精固水的作用,就是氣功培補元氣 的機轉。練功元氣充益後,即可更好地激發與推動臟腑進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動,這對維持機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又能進一步發揮練氣化神的作用。神,包括了先天之神和後天識神兩種。元神生化於先天之元氣,識神生化於後天之精氣。元神、識神都來源於物質,又皆反作用於物質。《素問·移精變氣論》談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指出了神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這是氣功培補元氣的又一重要意義。
2. 調節陰陽
通過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也證實氣功對陰陽平衡的調節性影響是廣泛存在的。祖國醫學認為,形、精可以轉為功能,此乃陽源於陰的正常生理現象,但當機體功能亢進時,則可使形、精耗傷。氣功鍛煉入靜後,則交感神經興奮強度減弱,氣體代謝降低,高反應狀態得以糾正,亢強的功能得以調整,這些都是氣功抑陽扶陰作用的具體表現。氣功的補陽作用也是極其廣泛的根據「腎虛」的理論分型,觀察到腎陽虛者,練功後出現的四肢由厥冷變暖,尿酮類固醇恢復到正常水平,血漿三磷酸腺苷。環腺苷酸含量增加,以及白細胞吞噬能力增強等變化,都是氣功補陽作用的體現。氣功調整陰陽動態平衡的作用,是通過「抑亢扶弱」的雙調制效應而實現的,此作用並在不同層次水平上表現出來,這就是氣功治病、保健的機轉所在。
3. 通經活絡,調和氣血
氣功治病、保健的作用,是通過「通經活絡」來實現,臨床上觀察到,經絡不通、氣血不調的患者,其肢體兩側經絡測定值不等或差數懸殊;練功後,凡氣血弱者,通過練功,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強。練功過程中,還觀察到經絡感測明顯和內氣循環任、督和其他絡脈運行等現象,這都是氣功通經活絡作用的具體表現。
以上是中國著名氣功師劉貴珍對於氣功益壽保健機理的詳細闡述。說明了氣功是一種極好的強身健體方法,每一個欲想身體健康、「盡終其天年」的人都應該努力學習,刻苦練功,真正繼承和發揚祖國醫葯學的這一寶貴遺產。

10、練習太極拳真的能達到養生的效果嗎

可以的知
太極拳養生學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它和道教文化相結合,融入了道教中的精華——靜字,同時它又是一項武術運動,太極是一部充滿陰陽矛盾而又對立統一的辯證學說。其神玄絕妙不能一日而成。需道要日積月累的修煉和領悟才能達到太極拳養回生效果。
太極拳養生是動靜、虛實、開合、吞吐、剛柔、攻守、奇正、上下、內外、左右、進退等陰陽交替答運動。人體各系統生理機能內部或機能之間,通過這種陰陽的交替,進行二元或多元交替運動鍛煉,克服對偶失衡狀態。

與太極陰陽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