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紅酒文化與養生 pdf

紅酒文化與養生 pdf

發布時間:2020-07-23 15:22:58

1、喝酒文化是什麼

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人的酒行為更為普遍,酒與人的命運更為密切,酒廣泛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貼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豐富和發展。如生日宴、婚慶宴、喪宴等等以及相關的酒俗、酒禮,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生活內容。

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不少文人學士寫下了品評鑒賞美酒佳釀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餞行等酒神佳話。

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佔有獨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對人文生活、文學藝術、醫療衛生、工農業生產、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著巨大影響和作用。



(1)紅酒文化與養生 pdf擴展資料

酒神精神: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徵,即酒神精神的象徵。

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

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里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2、葡萄酒文化

葡萄酒文化
品味紅酒文化》
課題題目: 酒標品鑒 課題成員:Summoner
指導老師:張 弘

背景
痴迷紅酒的愛好者通常看酒標,便可非常迅速地找到自己喜歡的紅酒。看一瓶酒的酒標,其實就可以大概了解這瓶酒的一些來歷,酒標內涵的復雜多變就像是給不同性格的酒上了一塊烙印,在這個標簽上含有許多的資訊。不過,因為產地的不同,酒標的標示方式也不同。因此說酒標是「葡萄酒的身份證」。所以初學入門者首先便要學會閱讀不同國家的酒標的關鍵詞。小酒標,大文章,此言不虛。
每個國家的制度和文字亦有不同,高品質的紅酒大都來自外國,由於語言和葡萄酒專業知識的缺乏,大部分消費者都讀不懂酒標上的信息。於是我們常常面對著這樣的困境:想買一瓶紅酒,卻又在琳琅滿目的酒架面前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買哪一款好?對於那些對紅酒完全沒有概念、一時間找不到任何竅門的人,如何才能最簡單、最迅速地去了解葡萄酒?找到自己中意的那款酒呢?那麼本文將告訴你關於酒標的一些知識,幫助你如何輕松地找到適合你味蕾的那款酒。
關鍵詞:紅酒、酒標、紅酒酒標
一、關鍵詞解析
1.紅酒
紅酒(Red Wine)是葡萄酒的通稱,並不一定特指紅葡萄酒。紅酒有許多分類方式。以成品顏色來說,可分為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及粉紅葡萄酒三類。其中紅葡萄酒又可細分為干紅葡萄酒、半干紅葡萄酒、半甜紅葡萄酒和甜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則細分為干白葡萄酒、半干白葡萄酒、半甜白葡萄酒和甜白葡萄酒。

2.酒標
酒標(Winelabel),通俗地講就是商品酒的標記,它相當於是每瓶酒的身份證,一般貼在酒瓶之上。
早在東周、春秋時期,當時的酒肆(酒樓)大都掛有酒旗,作為招引顧客的手段之一,可以說酒旗是我國酒標的雛型。我國雖有幾千年的釀酒史,但關於酒標的文字資料卻很少。
在歐洲,早在十八世紀就出現了酒標,早期酒標功能單一,樣式簡單,多是寥寥文字,頂多用些花體或變體的字母,裝飾個家族徽章。
3.紅酒酒標
如同紅酒的身份證一樣,每瓶紅酒都會有一到兩個標簽。貼在紅酒正面的稱為正標,列明該瓶酒的酒齡、品質等級、出品酒庄、產地、酒精含量、甜度、檢定號碼,及酒章、商標、優良商品憑證等訊息。對於出口到其他國家的紅酒,特別是我國進口的紅酒還會在酒瓶後有一個標簽,稱為背標。背標主要是介紹該葡萄酒及酒庄的背景,以及按照我國進口規定需要標注的中文信息,包括葡萄酒名稱、進口或代理商、保質期、酒精含量、糖份含量等。
二、紅酒酒標的起源
1924年,木桐•羅思柴爾德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為紀念首次灌裝成品葡萄酒,酒莊主人菲利浦•德•羅思柴爾德男爵特意請著名招貼畫家,讓•卡呂(Jean Carlu)為該年的葡萄酒設計了一幅全新的標簽,開創了葡萄酒標簽藝術化設計的先河。從1945年起,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酒庄開始每年在酒標的上部用一幅藝術家的繪畫作品作為標簽的裝飾。這成為Mouton酒庄的標志之一,也是Mouton的精明營銷手腕的一個代表。很多人僅僅是為了收藏酒標而要將Mouton買齊,這一方法後來也被一些別的酒廠所效仿。
即使是現在,一個酒庄或酒廠的某款酒,除了年份數字的變化,其酒標圖案每年多是不變的。驕傲的法國人更是認為自己的葡萄酒世界第一,沒有必要花精力在酒標之上。在法國波爾多地區,直到上個世紀初,酒莊主人才開始設計屬於自己酒庄的酒標。在此之前,酒庄的葡萄酒都是成桶賣給酒商,由酒商培養、裝瓶並銷售。
酒標小知識
由於酒標的格式種類非常的多,不僅國與國之間不同,甚至是同一國......

3、紅酒文化與養生的前言

<

4、對比歐洲的紅酒文化,如何看待中國的酒文化?

中國是以穀物為主要原料造酒,而西方則以水果為主發酵釀酒。

其實,國人愛喝白酒,這是我國歷史的選擇。我國古代,其日常的飲品是酒和茶水,所謂迎客以茶、送別以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古代關於酒水品類的選擇也過於單一,古人的「酒」雖然不單指白酒,還包含黃酒、米酒等,但黃酒、米酒等因受生活習慣、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其影響力較之白酒實則過小,這漸趨鑄就了白酒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也成為古人不可或缺的日常飲品。另一個原因就是文化的傳承。白酒是中國特有的產物,其古代有燒酒、燒刀子等名稱,因而白酒從古至今都是中國酒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然,酒類差異只是愛好與習慣的不同,這本身並不存在好與不好的評判

中國的酒器紛繁復雜,主要以青銅器和瓷器為主,如樽、觚、彝、卣、角、觥、杯、壺、盞、盅等,每一種酒器都有自己的功用,形狀不一。如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酒具,也能用來盛水」。爵是「專門用來溫酒的器物,下有三足,可以架於火上」等等。

而西方酒器則多是玻璃製品,透明的高腳杯適宜人們在喝酒的時候品酒,不僅品其味,更做到觀其色,聞其香,而且每一種酒都有其固定的杯型。

由此可見,東西方國家對於酒器都非常重視,酒器種類的繁多不僅僅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是由於等級制度的需要,常常通過不同的酒器來代表不同的身份。

中國人喝酒講情義,外國人喝酒講情調。

中國的酒一直伴隨著整個中華文化的發展史,縱酒賦詩是古人最擅長的,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喝酒不再講品,而是講拼,以前是品和度的關系,現在卻更多的變成了拼和量的關系。

外國人喝酒更多的講究一種情調。在西方,飲酒的目的往往很簡單,為了欣賞酒而飲酒,為了享受美酒而飲酒。當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際的功能,但人們更多的是追求如何盡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吃西餐,餐廳都是很安靜的。小提琴、鋼琴配樂,襯托著優雅的氣氛。喝紅酒配合牛排、羊排、乳酪等等。聽著音樂享受紅酒,這就是西餐文化。

5、談談紅酒文化,你知多少?

話說葡萄酒在中國漸漸打開銷路,媒體關於葡萄酒保健功能的報道功不可沒。近年來,韓國的葡萄酒進口呈明顯上升趨勢,飲者也是沖著其保健功能而解囊的。重視保健乃是人類的共性,然而,東亞人民對養生具有特殊的熱情,但聞新方,便趨之若鶩。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人人都有選擇和調配食品的自由。不過,筆者想通過這篇拙文表達一個想法:飲食是生活中一
大樂趣。善待食品也就是善待自己。物應盡其用,食應盡其味。若要保持原味,就得講求純正。若要調味,則應調得藝術。無論保持原味還是進行調味,都應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可口。葯膳有一定的葯效,但它也是美味的。否則的話,誰會花錢買「苦口」呢?在家裡熬一付湯劑喝了不是更有效嗎?生薑和胡椒有健胃作用,至今沒聽說有誰把它們泡到上好的龍井茶
里喝。飲食的搭配確實是文化底蘊的反映。葡萄酒是醇郁的瓊漿,這正是它令人愉悅的地方。
怎麼可以想像,泡上洋蔥,弄出一股怪味道,然後屏住呼吸喝下去?這不是把好好的葡萄酒糟蹋了嗎?誰捨得用幾十元、近百元、甚至幾百元一瓶的葡萄酒泡洋蔥呢?若使用便宜的偽劣葡萄酒,難道不怕反而傷身嗎?
葡萄酒是適於單喝的,不宜摻這摻那。有一段時間,國人時興摻上雪碧喝,出了國仍沿用此法,著實被老外譏笑了一陣。人家在譏笑我們暴殄天物。現在又興起洋蔥酒,真還有點按下葫蘆起了瓢的味道。中國是葯酒大國,三蛇酒,三鞭酒,蛤蚧酒,枸杞酒,難以盡數,可以隨意選用,何必自己再去炮製這、炮製那?
葡萄酒本身確實有些保健作用,但是,它的價值和使命首先是「助興」。我們必須明白,葡萄酒是把雙刃劍。因為含有酒精和多酚,它便有活血化淤的作用。要知道,葡萄酒的活血化淤作用,再大也打不過丹參滴丸或麝香保心丹。特別是,酒這個東西,喝了會上癮,越喝量越大,到頭來,必然傷害肝臟的功能。在被稱為葡萄酒王國的法國,好幾位葡萄酒愛好者對筆者說,對於葡萄酒的危害,法國醫生不止一次地發出了求援的SOS信號。任何東西都有兩面性。片面的文章,俯拾即是。廣告就更不必說了:那有花錢宣揚自己缺點的?所以,我們要學會聽兩面之詞。
外國太遙遠,跟前的事更容易理解。廣西的巴馬縣是中國有名的長壽鄉。一位去過那裡采訪的朋友說,當地人以玉米和薯類為主食,飲用自然的井水。你想想,那些長壽的老婆婆們喝過葡萄酒嗎?
葡萄酒不是生活必需品,是美食品。麵包是填飽肚子的,燕窩是滿足富人的朵頤或虛榮心的。
吃飯不配葡萄酒行不行?當然行!之所以用葡萄酒配菜,那時因為葡萄酒的香氣令人陶醉,還因為它能增加菜色的美味。這是一項美酒配美食的系統組合藝術。
面對美酒美食,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態度?人們取向不同,難分高低,應該相互尊重。不過我覺得,若有了美酒美食,最好的態度便是放開性情,盡量享用一番。「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兩句詩把李白的瀟灑和豪爽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生活,何等痛快!可以肯定地說,李白吃喝時,絕不會每每想到血糖和血脂的指數。2004年8月12日,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廚藝明星朱莉婭·蔡爾德(Julia Child)溘然長逝,美國人痛失了一位「國寶級」人物。她身高1.88米,雙手也並不靈巧。1948年隨她的外交官丈夫到了巴黎,愛上了法國餐點,從此致力於教授美國人做法國菜,終生樂此不疲,為此獲得了美國公民的最高獎「總統自由勛章」和法國最高級別的「榮譽軍團勛章」。教手藝固然值得贊頌,但是,對人更有啟發的是她的「快樂烹飪、開心飲食」的理念。20世紀80年代,「健康飲食」概念開始風行,老太太對此不以為然。她把那些整天嘮嘮叨叨警告人們防備高血脂、高膽固醇、高熱量的營養專家們戲稱為「食品恐怖主義者」,覺得他們的警告,如果被人們片面地實行,那就可能剝奪大眾的美食樂趣。適量是條重要的原則。她說:「我寧可醉心地享用幾小塊薄薄的優等牛排,或者一小份巧克力慕司,一小片肥鵝肝,也不願吃些無脂果凍布丁之類的東西」。
她一直堅持「想吃就吃,開心就好」的方針。可以想像,在美國的環境中,蔡爾德沒有少吃高脂高糖食品,然而,這並沒有妨礙她的長壽:只差兩天,她就活滿了92年。她的最後一餐是一份法式洋蔥湯。可見老太太對洋蔥的喜愛。洋蔥是好蔬菜,涼拌、炒食和做湯都不錯。沒聽說蔡爾德用它泡過葡萄酒。她可能沒有獲悉過這個方子,不過,可以肯定,她即使知道了也決不會如法配製的。英雄所見略同。魯迅的飲食觀與李白和蔡爾德的飲食觀是相通的。有一次,他和朋友討論聚會的事,他說,不吃便罷,要吃就要吃好些。他反對把飲食和或其他理由掛起鉤來。1936年9月,即在他辭世前一個月的時候,他的身體已弱不可支了,但他還堅持寫了篇文章,題目是「這也是生活」。這實際上是給家人留下的遺囑。同時,他也講了生活的道理。當時,日本已經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上海的《申報》發表過一篇文章,號召國人在吃西瓜時,應該想到國土被瓜分的情形。魯迅對此不以為然,認為用不著把飲食的愉快和或其他理由聯系起來。他說,「一面這樣想,一面吃西瓜,我恐怕一定咽不下去」。他老人家還說,「這樣整天哭喪著臉去吃,不多久,胃口就倒了,還抗什麼敵。」
大家都知道,魯迅有胃病,但老酒照喝,香煙照抽。在大事大非的問題上,他義無反顧。在飲食嗜好上,則決不夾著尾巴做人。我想,有了他這種態度,喝葡萄酒的人就能喝出個好來。

6、紅酒文化

友情如酒:嘴甜心不誠的泛泛之交,像水果酒。
櫻桃酒、蘋果酒、橘子酒、杏酒、梨酒,琳琅滿目,色彩繽紛,人見人愛。然而,水果酒僅能淺啜,不可多飲,一喝多了,它那種膩人的甜味,會懨懨的滯留在喉頭,去之難,留之更難。

君子之交,像米酒。
酒味淡淡的,似有若無。它不醉人,也不膩人。它不會使你上癮、你也絕對不會為它而瘋狂。可是,在一個微風輕拂、花香襲人的下午,你會不經意的想起它。倒一盅米酒,配一碟花生,你可以度過一段情適愉快的時光。在凄風苦雨的夜晚,喝它一盅,也可以擋住那洶洶涌來的愁緒。

小人之交,像椰花酒。
酒味濃、酒氣重,一時失察喝了它,醉得一塌糊塗,吐得五顏六色。次日醒來,總在頭痛欲裂的狼狽里,悵然地生出悔不當初的感覺。

葡萄酒呢,像友誼恆遠常存的知己。
清醇甘冽,酒味雋永。紅酒像瑪瑙、白酒像水晶,都是友誼的「精品」。酒齡越老,酒味越佳。喝著時,戀它;不喝時,念它。它絕對不會使你酩酊大醉,但是,它會讓你在微醺里對它魂牽夢縈。

能為你兩助插刀的生死之交,像千年靈芝釀成的葯酒。
這樣的酒,世間絕少;能否遇上,全看緣份。拔開瓶蓋,便已酒香襲人;小啜幾口,酒氣繞舌、酒味雋永。時常喝它,健身益體,百病消除。

倘若世人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杯里盛的是什麼酒,那麼,酒後失態,與人無尤、可嘆的是:常常有人錯誤地把椰花酒當成葡萄酒,狂喝之後,徒呼自負。更可怕的是:有人刻意「以甲瓶裝乙酒」,他人不慎喝下而被劣酒傷身,為時已晚。所以嘛,舉杯前,該圓睜雙目,認清商標;輕啜時,該提高警覺、細辨酒味!

7、為什麼要學習紅酒文化

記住最後一次喝醉的經驗

一如字面上所示,我們指的是「喝醉」酒而非「喝酒」。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長久以來「喝一杯酒」意味著三五好友把盞言笑的歡樂時光。基於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年齡以及第一次喝酒時周圍的環境,我們都有過各種回憶和期待(有時是焦慮) 使我們可能回想起一杯沁涼的啤酒、一杯雞尾酒、杜松子酒加奎寧水、威士忌加啤酒、一口紅酒或諸如此類的事物等等。

周而復始,在多數人早期喝酒的過程中,對於酒精的期待總是能夠符合實際需要喝下的酒量。
如果剛好每次都能恰如其分,我們自然認為「喝杯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經驗,不僅滿足自己的需求,也不會逾越宗教習俗的規范。同時滿足渴望、迎合社交場合的禮儀,並有助於我們放鬆心情、振奮精神,達到我們各種不同的追求目標。例如以一位55歲的芬蘭人而言,當有人找他喝一杯時,不禁立即使他聯想到年輕時,在寒冷的天氣下喝下一兩杯白蘭地或伏特加烈酒後,所帶來的陣陣暖意。

若是一名年輕的女性,她腦海里可能立即浮現,華麗水晶杯裝著香檳、衣香鬢影、耳鬢廝磨、情意綿綿羅曼蒂克的氣氛,或是搖滾音樂會中蓄鬍、長發牛仔裝裝扮的年輕人,從滿袋瓶裝酒中取出一瓶豪飲,閃光燈不停閃爍,四處煙霧迷漫,每個人都尖聲狂叫,令人興奮不已的景象。有一位A.A.會員說:「喝一杯」幾乎等於是吃比薩、喝啤酒的代名詞。

還有一位78歲的寡婦說,她時常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在療養院時,很喜歡在就寢時來杯雪利酒的習慣。雖說我們腦海中這種對於喝酒的印象極為自然,然而就我們現在的情況而言,卻是一種誤導,這也是我們有些人開始喝酒的方式。

如果我們喝酒的過程僅僅是這樣,那麼我們後來就不太可能會惡化成為嗜酒的問題。然而如果我們毫無畏懼的檢視從前喝酒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在我們最後幾年或幾個月的嗜酒期間,不論我們再如何努力的嘗試,未曾再出現如此完美、神奇的時光。

取而代之的是我們一再的發現自己的實際的酒量遠大於此,最後總是導致某種程度的麻煩。也許我們對自己飲酒過度單單只有私下感到些許內疚。

但有時卻會演變為劇烈的爭吵,影響本身工作,甚至導致嚴重的疾病、意外,或法律和財務問題。所以,當一個「喝一杯」的建議出現時,現在我們嘗試著回想從開始喝酒到最後一次可憐的醉酒和宿醉的整個過程。

一般朋友對我們提議喝一杯酒的邀約,一般而言純粹指的是社交應酬、一兩杯淺嘗即止的方式。

但是如果我們認真仔細的回想上次喝醉所給我們帶來的痛苦的全部細節,我們就不會再被長久以來盤據在我們心頭對「喝一杯酒」的印象所蒙蔽。

如今我們可以坦白地承認,就我們生理上的真實反應而言,我們相當確定一杯黃湯下肚,意味著我們遲早又會再喝醉酒,而帶來一連串的麻煩。

喝酒對我們來說已不再意味著音樂、歡樂,而是病痛和悔恨的記憶。有位A.A.會員曾經如此表示:「我知道現在如果去酒吧喝一杯酒,將絕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是用一點時間、花一些金錢而已。

這一杯酒將會耗盡我的銀行賬戶、我的家庭、我的房屋、汽車、工作、我的理智,甚至於我的人生。這實在是太大的代價太高的風險。」

他記住了他最後一次喝醉的情況,而不是第一次喝酒的經驗。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斷周圍的人是否對酒精有依賴呢?(醫學版14條) 我們就飲酒模式總結了一些常見的表現: 1.視飲酒為生活中最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事,在心中占據中心地位,念念不忘。 2.飲酒量較初期飲酒時逐漸增加。 3.飲酒速度增快。 4.經常獨自一個人或者是背著家人偷偷飲酒。 5.以酒當葯,用來解除情緒困擾。 6.有藏酒行為. 7.酒後常常有遺忘表現。 8.無計劃飲酒,常常出現酒後誤事的現象。 9.晨起飲酒,俗稱「睜眼酒」,部分人甚至會在夜間醒來後飲酒。 10.睡前飲酒。 11.喜歡空腹飲酒,飲酒時不吃主食且很少吃菜。 12.在情況允許的時候選擇酒的品牌。 13.因為飲酒與家人爭吵,影響家庭和睦,或因飲酒影響工作。 14.曾經戒過酒,但時間不長又舊病復發,不能控制。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的飲酒行為出現上述表現中的3條以上,即高度懷疑酒依賴。 經常看到一些患有酒精依賴的人因為飲酒給自身的健康、家庭的和睦以及工作帶來很多不良影響,甚至是在酒後出現一些違法的行為。盡管他們對造成這些後果內疚、後悔,但仍不能徹底停止飲酒,反復戒酒,反復復飲。是他們沒有出息還是沒有毅力呢?都不是,這是因為酒精依賴是一種疾病,而且還是一種不斷惡化的疾病,這種疾病像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一樣,是無法徹底根除的。但卻可以被遏制住。復飲的原因與機體對酒精敏感有關,加上在心理上難以擺脫的強制性飲酒慾望,不管復飲會帶來怎樣的不良後果,單靠自身的毅力是無法將其克服的。 就像其他疾病一樣,會出現一些特徵性的臨床表現。一旦對酒精形成依賴後,在突然停止飲酒或驟然減少飲酒量時會出現很多軀體不適症狀,稱之為戒酒綜合征。為方便起見,有人將戒酒綜合征按照出現的時間和嚴重程度分為3個階段:一期戒酒綜合征:一般於飲酒後6~12小時出現,表現為雙手震顫,重者可累計雙側整個上肢,甚至是軀干,病情嚴重者還可出現伸舌震顫,除此外還常見厭食、失眠、煩躁等症狀。二期戒酒綜合征:出現時間為斷酒後24~72小時,除上述症狀外,常出現幻聽,內容常為辱罵性或迫害性的,可繼發沖動行為,興奮相對較輕。三期戒酒綜合征:震顫譫妄,常發生於末次飲酒72小時之後,此時病人意識不清,震顫明顯並伴有行走不穩,可出現各種生動的幻覺,如看到各種小動物,病人表現緊張、焦慮、恐懼。病人的記憶力明顯受損,部分病人可出現癲癇樣抽搐。即使在發達國家,一旦發生震顫譫妄,經治療者總的死亡率仍可達10%~15%,未經治療者則更高。所以說長期飲酒者不能突然停止飲酒。如果高度懷疑對酒精依賴,應該盡早到專科醫院治療。 形成酒精依賴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飲酒行為,也不能控制飲酒量,那麼在戒酒一段時間後能否正常的飲酒呢?就目前所知,從來沒有一個人,僅是數月或數年滴酒不沾,就能夠「正常」喝酒或只在社交場合喝酒。一個人一旦從豪飲發展為失去控制且不顧一切地狂飲,再想走回頭路就不可能了。沒有一個酒精依賴患者是故意為製造麻煩才喝酒的,但不可控制地飲酒必然會帶來麻煩。 很多對酒精依賴的人自認在戒酒一段時期以後,喝幾罐啤酒或幾杯淡葡萄酒沒有問題了。一兩瓶啤酒下肚就會喝醉的人不多。所以也就錯誤地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每天只喝兩、三瓶啤酒就不再喝了。他們偶爾也確實能夠在幾天或幾個星期內照此辦理。於是就會得出結論:即使喝酒也會「游刃有餘」。但是,他們每次喝的啤酒或葡萄酒會越來越多,要不了多久,就會狂飲如初。 另外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以低度的酒來替代高度酒。對於酒精依賴者來說,酒精就是酒精,不管含有酒精的是馬爹尼酒、威士忌加蘇打水、香檳,還是一小杯啤酒,對於他們而言,不管喝一杯什麼樣的酒,都會導致飲酒過度,導致復飲。 所以,對於酒精依賴者而言,在戒酒一段時間後,試圖控制飲「自己的酒量」或只飲用較低濃度的酒,都是危險的。但為了保證徹底戒酒,只能是滴酒不沾。如何能夠做到呢?除了在醫生的指導下完成脫酒治療外,還要接受長期的康復治療,包括對相關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治療、防復飲葯物的治療、心理治療以及加入一些自助的康復組織。只要有戒酒的願望和不懈的努力,就會成功。

8、德國 紅酒文化,精髓

德國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紅酒,在中上階層,紅酒比啤酒更受歡迎。由於氣候條件,南德地區,尤其是斯圖加特地區是德國著名的葡萄酒產區。德國的紅葡萄就丹寧味較輕於法國紅葡萄酒,更易初嘗者入口。個人認為德國紅酒更適合中國菜餚,尤其是配川菜和魯菜等味道濃厚的菜品。白葡萄酒的質量相當優秀,好的冰酒口味相當不俗。
很多德國知識份子和商業人士更喜歡在晚間小酌一杯紅酒,我發現很多德國高階人士更崇尚義大利式的風范。當然法國的香檳也是很受歡迎,不過不是每人每天都要喝的。
真的想對紅酒有認識,是要下一定苦功的,而且投資不菲。看了幾本書就能成為紅酒行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通過實踐,真身體驗才行。

與紅酒文化與養生 pdf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