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養生---->精神健康
保健保養是越來越熱的話題了,書店裡關於如何保健保養的書籍多得數不勝數,讓人眼花繚亂,甚至產品也是數不勝數目不暇接,可見大家是多麼關心這個話題啊。下面健康販賣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那麼什麼是保健保養呢?字面意思健康販賣認為無非是保持健康、保持修養或(保護養護),其實呢無非是如何養生而已,健康販賣認為,只要掌握養生的根本原則,那就不會迷惑,不會糊塗啦。
何謂養生?概括來講,養,即調養,修煉,資助生長;生則包含生命和生活兩大含義,我們都擁有生命,但是同樣是生命卻過著不同的生活,精神追求,物質追求、修養、人生觀、世界觀都不盡相同。養生與人生緊密相連。
健康販賣認為養生應該有一個核心,三大原則,三個層次。
首先講一個核心,就是健康!健康是養生的核心內容!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最寶貴的是健康。人不但要活著,還要活的健康,這才是活著的真諦。在這個現實的社會,健康恐怕是脫離不了物質因素的,可以說,健康是以物質生活為基礎的。但是,不知道您發現了沒有,健康跟物質似乎又不成正比。您說是不?仔細想想,您身邊那些物質富裕的人,他們真的健康嗎?不見得!為什麼呢?因為健康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精神!精神是什麼?是意識形態,它決定著你的想法和行動。比如說一個很有錢的人,有了錢卻不知道珍惜生命,只是一味的揮霍、任意妄為、花天酒地,那麼最後的結果將是怎麼樣的呢?我想那是不言而喻的了。因為他的精神是空虛的,他的意識形態沒有告訴他怎樣使用手中的金錢為生命服務。恣意放縱絕不是幸福,那隻是慢性自殺。相反的,一個擁有正確意識形態的人是有責任心的人,他能夠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懂得保護生命,懂得用金錢正確的為生命服務,他的精神世界是充實的,是陽光的,那麼健康和長壽必然會青睞於他
2、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精神養生方法?
回歸大自然,與大自然相處,晚上找個高的地方去看星星,或看大海
3、結合自身情況制定你自己的精神養生方法
心情不好的時候,先要抄尋找一個發泄的方式,像我就去玩游戲PK去,
等心情平靜下來了,思考襲下心情不好的原因,來減輕心理壓
力,不要讓神經一直保持百在緊張或鬆弛的狀態。
心情好的時候,適當去運動下度,和朋友家人親友一起分享,讓精神上得到一定的鼓勵
養生,要靠自己長期的問堅持,就像瑜伽,練了一段日子沒有什麼變化,十幾年下來,就有或多或少答與眾不同。
4、養生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1、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
2、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3、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5、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養生之術: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5、常用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6、傳統五大養生法是什麼
傳統五大養生法
1、葯灸養生
2、靜神養生
3、動形養生
4、飲食養生
5、進補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