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元節 養生

中元節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3 14:01:30

1、中元節將至,「七月半」是什麼意思?

距離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沒幾天了,今年的中元節是在8月15日,也就是這周的星期四。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中元節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是很受重視的。在農夫的老家衡陽這邊,中元節是和清明節一樣受重視的。近些年很多人外出打工,有些是常年在外面打工,過年了也不回來,可是在中元節前夕會趕回來,就是為了祭祀去世的親人們。在民間關於中元節的禁忌也是比較多的,那「七月半」是什麼意思?在中元節的晚上可以出門嗎?


關於中元節的起源,其歷史相當悠久了,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秋日祭」。在最初的時候,中元節只是一個表示豐收和緬懷先人的日子。史料記載在上古時期,每年到了農歷七月半這天都會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這個習俗在先秦時期就有了。還記得小時候,村裡人沒有外出打工,家家戶戶都在村裡種田種地,而到了農歷七月半了,就會把收獲的農作物來祭祀。其中在民間也把它稱之為「嘗新」,就是把所收獲的新米來祭祖,並且向祖先報告當年的秋成。因此,中元節和清明節一樣,都是追懷先人的一種傳統節日


有些人不太清楚「七月半」是什麼意思,其實七月半就是指中元節,只是不同的叫法而已。在農村裡很多的老人都常說七月半,或者是鬼節。但是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則多數是說中元節了,其和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在農村裡中元節的禁忌也是比較多的,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以下幾條。其中第一條就是在中元節這天晚上盡量不要出門,尤其是不能帶小孩子出門。記得小時候父母常叮囑說中元節這天的衣物也不能在外面過夜。其實這個也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是在外面過夜,蚊蟲比較多,它們可能在衣物上產卵。另外一方面就是到了中元節,晚上的時候露水已經很重,天黑了以後衣物容易受潮,這樣穿在身上對身體不適。

至於農村老人說中元節這天不能出門,這個是沒什麼道理的,一般祭祀活動就是在晚上進行的,不出門那怎麼祭祀祖先呢?但是從養生的角度來看又有點道理的,因為中元節的這些傳統習俗都是在晚上進行的,到處會燃放鞭炮,人膽子小就容易受到驚嚇。再加上這個期間晚上溫度比較寒涼,如果太晚還在室外活動,人很容易感冒著涼的,因此從養生的角度來看,中元節這天晚上盡量不要太晚了還在外面溜達。


第二條就是不要在非特定場合燒冥紙,中元節這天都會燃燒冥紙、燃放鞭炮的,這個一般都是在路口進行。而在燃燒冥紙的時候就要注意要在特定場合、指定地點進行,並不是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的。同時燃燒以後,一定要等到火徹底熄滅了才能離開。
第三條就是不能偷吃祭品,小孩子可能因為貪玩會這樣做,但是讓大人看到了就會罵人的。因為這些祭品都是給過世的親人們准備的,有人偷吃了就是對他們的不尊敬。還有最後一條,那就是忌亂踩冥紙,冥紙都是燒給過世的親人們的,其和祭品一樣都是忌亂踩的。

中元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其是為了緬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在民間的這些禁忌有些看起來是有點迷信的色彩,但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年輕人有些可能是百無禁忌了,但是老輩人還是很看重的。正所謂入鄉隨俗,傳統文化習俗還說有必要傳承下去的。在你的家鄉,中元節還有哪些禁忌呢?歡迎大家補充!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贊、分享和關注農夫也瘋狂,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

2、中元節國家有假嗎?

中元節百沒有法定節假日。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是農作物成熟的時間,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度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傳說這天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問野鬼,所以,中元節是以祀鬼為答中心的節日,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中元節前後有吃瀨粉 、蒸面羊、吃花饃、吃鴨、吃扁食、吃餃餅等傳統食物的習俗。也有中元節有放河燈、祭祖、焚紙錠等習俗。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此時正值夏季,除了防回暑以外,祛濕也是相當重要的,因此中元節養生的關鍵就在於避濕氣,所以,應適當運答動來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可適量進食姜湯來去除體內濕氣。

3、中元節禁忌幾點睡覺?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這一天地府的鬼門打開,鬼魂游歷在人間,是陰氣最重的時候,這一天有很多禁忌,一不小心就撞上鬼了。那麼,本期的老黃歷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元節禁忌幾點睡。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是地官赦罪日,古人晚上還要出去放河燈,鳴炮祭祀,所以沒有幾點睡的禁忌習俗,注意休息時間就好。

中元節的文化歷史:
人們認為,為這些鬼魂舉行「普渡」禮,一方面可以使他們早日脫離地獄之苦,另一方面希望他們不再騷擾世間活人。所以每年七月除了行「普渡」禮外,還在路旁多燒些冥紙,以廣結冥福。後來演變成「放火燈」、「敬好兄弟」的習俗。

中國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實得益於佛道兩教。道教是本土產物,佛教是漢魏時從西土傳入,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後的陰間世界(佛家也稱冥間),也就是鬼們生活的世界,在佛道兩教漫長的發展歲月中,逐漸構建起來。

中元節最應景的去處:鬼城豐都
豐都城位於四川東部長江之濱的平都山上,風景秀美的平都山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漢的王方平和東漢的陰長生都曾在此修煉,後得道成仙。豐都的由仙而鬼,與兩位仙人的姓氏有關,王、陰倒讀便是陰王,遂成了「陰間之王」,經過歷代的演繹,加上《西遊記》、《鍾馗傳》等神魔小說的渲染,豐都便被營建成一座陰森可怖的鬼城,於是有了奈何橋、鬼門關、陰陽界、天子殿、無常殿、城隍廟等陰間地面和各級官府。

4、中元節的由來典故,飲食養生,習俗詩詞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農歷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海外華人華僑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這四節會寄批銀,否則便會被人認為是對祖宗不敬,對長輩不孝,對妻子不負責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古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中國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清乾隆《普寧縣志》言:「俗謂祖考魂歸,咸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各地習俗
國內
河北省: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省: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於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台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准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媽熱」、「送紙」、「金粿」等習俗。
廣東省: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廣西省:桂林地區的人多以月十四為鬼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後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於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 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於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地儀式最為復雜的節日,是當地人相當重視的節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當地觀念中元宵節也屬於春節,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在廣西省,中元節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雲南省: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邵陽人於農歷七月十二前後「接老客」,於農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後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農歷七月十五前後,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並「饅頭」飯,竹筷平攤於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列印製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後合家聚筵。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國外
泰國:農歷七月十五當天將會舉辦水燈節,人們放天燈為逝去的亡靈祈福。

日本: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俗稱「お盆」(おぼん、發音:O-bon,盂蘭盆會簡稱)。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農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進行。十三日前掃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禮物的習慣,民俗上也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曰「盆踴」的舞蹈,專注於手部動作,類似於今日的Para Para。日本人對盂蘭盆節很重視,現已成為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企業、公司一般都會放假一周左右,稱為「盆休」,很多出門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選擇利用這個假期返鄉團聚祭祖,此時像大都市(如東京、大阪等)街道多顯冷清,有點類似中國的清明節。
朝鮮: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後發展出朝鮮族特色。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注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台」或簡稱「歌台」。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台,加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台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台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歷七月都有表演。
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也稱盂蘭勝會或慶贊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貫的傳統習俗戲劇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人建立了星加坡華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異。

5、中國南方和北方在中元節當天飲食習慣有什麼習俗嗎?

七月十五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元節,也被人們稱為鬼節,在中國的傳統佳節中,每次過節都會有著不同的講究,尤其是南北也存在著文化差異,節日習俗也會不同,那麼南方人都怎麼過鬼節,南方農歷七月十五吃什麼?

中元節里,南方人都會到河裡放燈以紀念亡故的親人。

北方人多以到親人的墳墓上掛燈燒香的方式來紀念亡人。

其實,古時候的中元節掛燈放燈也只是為了讓那些鬼魂可以托生,不再承受十八層地獄鬼界的苦難,在佛教和道教的真實意圖里也可以稱之為「孝親節」。所以中元節,既可以寄託對逝者的哀思,又讓人謹記父母的恩德,是雙孝節日。

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日,不過在廣西等南方地區,農歷七月十四這天最為隆重。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瀨粉,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

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現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餃子,其實扁食和餃子大不相同。扁食和餃子的區別,首先在皮,其次在餡。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卷的食物。相傳,餃餅筒是濟公所留下來的:濟公在國清寺為僧時,見每一餐都剩下許多菜,覺得很浪費,就把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這種做法受到了眾僧的喜愛,便流傳至民間。

6、中元節幾點之前必須睡?

一般情況下,中元節沒有必須幾點睡覺的說法,不過,還是早睡早起對身體好,要養成良好的休息習慣。那麼中元節禁忌什麼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下面給大家說下中元節禁忌幾點睡,供大家參考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是緬懷故人的時節,民間會有燒冥紙、祭亡靈的舊俗,一般家裡有長輩的,在中元節這一天長輩都會再三叮囑晚上不要出門,民間的說法中,中元節這天的陰氣重,各方面的抵抗能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差的。而在鬼節這時,可以說是一個百鬼夜行的大動態,因此晚上不宜外出,以免惹事上身。
關於中元節幾點睡,這個沒有嚴格要求,也沒有禁忌幾點睡的說法,但還是早點睡比較好啦!早睡從養生和健康的角度來講也是有道理的。
中元節禁忌什麼
傳說由農歷七月一日起,地府中的遊魂野鬼就開始被釋放出來,他們可以在人間游離一段時間,接受人們的祭祀,直至七月三十,鬼門關會再度關閉,鬼節的節期亦就此結束。以下是鬼節禁忌,你可要記住了:
1、忌披頭散發睡覺
鬼月時,到處都是在外游盪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發,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2、生理期的禁忌
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
3、忌說鬼字
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會的現場,肯定是「鬼」滿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4、忌半夜慶生
七月生的人有點可憐,在晚上慶生時多半會出現一些不認識的「人」一起唱生日快樂歌,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5、忌亂拍他人肩頭
這項禁忌跟民俗有關,民間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兩肩及頭頂上,會讓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時隨意亂拍他人肩頭,豈不是想拍熄對方的火,讓鬼魂找他的麻煩?
6、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民間認為這兩種昆蟲是鬼魂的化身,胡亂捕捉它們,小心引鬼上門。
7、拜門口
七月初一,「鬼門」一開,所有獲准可以返回陽間探親的孤野鬼,將會自陰間一擁而出,四齣搶食供品。因此,在鬼月的第一天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家門前擺供祭祀,稱之為「拜門口」。由於只是讓途經的好兄弟小歇吃食,祈別入求它們屋侵擾家人,所以不用提供太過豐盛的供品。
8、忌半夜晾衣服
濕衣服容易讓游離電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脫身,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9、忌亂踩冥紙
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
10、忌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
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其形狀如同香插在香爐上,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7、流傳「中元節那天要吃鴨肉」說法,為什麼中元節要吃鴨肉?

元節這天要吃鴨子,主要有兩種比較流行的說法: 一、傳說祖宗今天回家探親,要過奈河。沒有船過不了啊,怎麼辦捏?於是乎我們就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了。二、聽說鬼節要吃鴨子,這樣子才能驅魔辟邪。

暫且不去討論這兩種說法是否合理,因為它們本身也只是傳說或者是大家約定俗成的習俗,不必太去尋根究底。從現代養生的角度來說,中元節正好是進入秋天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過了這一天後氣溫就明顯地進入秋季模式了。

早晚溫差大,秋風颳起時已經能明顯感覺到絲絲涼意,但午間卻又還有比較明顯的暑意。這種時候人們的身體「最難將息」,經歷了一個苦夏,人體內積累了很多的濕氣,而秋季的氣候又比較溫熱乾燥。於是,排濕毒、解燥潤肺便成為養生重點。

所以在秋季特別適合吃鴨肉,《本草綱目》中有記載:鴨肉有清熱、排毒、滋陰、增強人體免疫力、補肺、潤燥、養顏的作用,而且對咳喘、便秘也有一定功效。鴨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以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份,尤其是鴨肉的脂肪不同於黃油或豬油,其化學成分近似橄攬油。


秋季吃鴨肉最合適的是煲湯,像老鴨燉蓮藕、老鴨冬瓜湯、老鴨干筍片湯等,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能最好地發揮鴨肉潤肺解燥、清熱排濕毒的功效,對於注重保養的朋友來說它們還是美容養顏的佳品,實在是不容錯過的美味佳餚呢!

8、24節氣對應的食物

24節氣對應的食物:立春吃春卷,雨水吃龍須餅,驚蟄吃驢打滾,春分吃春菜,清明吃青團,穀雨採茶食香椿,立夏吃鴨蛋,小滿吃苦菜,芒種吃梅子,夏至吃面,小暑食新米,大暑吃仙草,立秋啃西瓜,處暑吃鴨子,白露飲米酒,秋分吃芋餅,寒露吃芝麻,霜降吃柿子,立冬喝雞湯,小雪吃臘肉,大雪喝粥,冬至吃餃子,小寒喝臘八粥,大寒吃年糕。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時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在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自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里又多了一個「中國符號」。

現在大家由於工作的繁忙而記不清二十四節氣,但節氣美食卻一直是我們餐桌上的寵兒,也許,用食物才能尋回那日漸稀薄的時節味道吧。

立夏是我們夏天的第1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那麼在這個節氣我們盡量要減少進食一些油膩辛辣的食物,這樣可以防止滋膩脾胃,我們平時也要多注意吃一些蔬菜水果或者粗糧的,比如我們可以吃一些蘋果,香蕉,牛奶,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幫助我們人體補充營養,又可以起到一種強心養陽的效果!

小滿是我們夏天的第2個節氣,小滿節氣一般是一些疾病的高發期,尤其是皮膚病,首先我們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有一種未病先防的養生意識,我們飲食上盡量要以清淡為主,要多吃一些素食,比如說我們可以吃一些吃小豆,薏苡仁,綠豆,蓮藕,胡蘿卜,山葯等食物,這樣對我們的人體健康是有很大好處的!

芒種是夏天的第3個節氣,一般這個時候雨量都比較充沛,而且氣溫也在逐漸升高,而一些天氣自然災害也會經常見到,我們有一句老話叫做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所以我們在芒種時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比較懶散,頭腦比較不清楚,所以我們在此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豆類,比如說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等。

天氣炎熱的時候,人們出汗比較多,會非常容易丟失鉀,我們也要在此時適當的補充一些假,這樣才有助於我們體內的鉀平衡。

9、中元節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我們都知道,中元節是我們中國傳統的祭祀的節日之一,我們一般稱它為鬼節。因為在這前後的三天之內,鬼門是敞開的,讓在陰間的鬼魂回到陽間,來見見自己的親人。對我們中國人來說,中元節這一節日是有很多講究的,有很多的禁忌,這些禁忌是萬萬不能碰的,那麼中元節有什麼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呢?

注意言行舉止,不可詆毀鬼神。

雖然很多人是不相信鬼神的存在的,但是在古代的時候是比較信鬼神的,在中元節前後,是不可以隨隨便便說一些奇怪的話的,這樣容易引起別人的恐慌,會嚴重影響氛圍。

不可偷吃祭品,不可亂撿冥錢。

在我家那邊的習俗里,每每到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前幾天都會分好冥錢,比如冥紙,元寶等,然後將他們裝進紙袋子里,並在紙袋上寫好祖先的逝者的名字,然後帶到各自的墳前焚燒,那些錢是給祖先親人用的,我們不可以在墳前亂撿那些錢,不然先人會有怨氣而找上你。

避免夜晚出門,不要走路時回頭。

中元節那天氣氛是比較詭異的,感覺晚上的時候路上都是死者的魂魄,這天最好不要走夜路,萬一一點風吹草動,會嚇著自己,特別是生辰八字不怎麼好的人更要注意,如果實在有事要夜晚出行,最好一定要拉上幾個人和自己一起,給自己一點安全感,畢竟人多力量大嘛。

切忌半夜照鏡子,熬夜。

中元節前後人間的陰氣是比較重的,萬一在照鏡子的時候,鬼像恐怖片里播放的那樣突然出現在鏡子里,然後伸出手來把你掐死了怎麼辦,這是非常恐怖的,半夜的時候,是人體比較虛的時候,元氣比較弱,萬一鬼上身了怎麼辦,在養生上也告訴我們盡量早點休息。

10、蘇州的風俗飲食習慣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亦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傳統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風俗飲食都有特色。

蘇州地區自秦漢以來,就「信鬼神,好巫覡」,民間信仰根深蒂固,是一個典型的多神論信仰地區。
蘇州習俗
正月初一,農歷新年。歲朝,男子開門放爆竹三聲,叫作開門炮仗,象徵「高升三級」。家家懸掛神軸,點香燭,供粉圓茶食糖果於祖先神位前,長幼依次而拜,稱為「拜喜神」。之後,幼輩依次向尊長叩頭拜年,尊長率幼輩向左右鄰居賀年;早餐吃年糕、春餅、湯團、圓子,取高興團圓之意。
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寄兒女上岳家或寄父母家拜年。
初五,財神(或稱路頭菩薩)生日。初四晚上家家接財神。從初五起,多數商店開門營業。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吳中有「鬧元宵」舊俗,寺觀廟宇鼓樂獻新,人聲鼎沸。街頭巷尾,鑼鼓鐃鈸聲不絕,稱為「走馬鑼鼓」。正月十三夜上燈,十八日落燈,各街市店輔出售各式花燈。「蘇燈」精奇百出,聞名遐邇。燈節之時,懸彩,雜引流蘇,大街通跟,燈彩遍張,夜則烯燈,火光燭天,光怪陸離,爭奇斗研,遊人如潮。燈節還有打燈謎的習俗,人們將謎面粘諸花燈,任人猜射,中者,以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為贈。正月底,二月初,光福鄧尉冊梅花盛開,冷艷清香,花團錦簇,迤邐數十里。蘇州仍有「探梅香雪海」的習俗。
二月初二,稱龍抬頭日。要吃油煎年糕,吃了腰腳輕健,稱「撐腰糕」。
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又稱花朝。凡種花果樹的,都要給樹枝扎紅綢條,或插紅紙小旗,名為賞紅。農家以為這一天如天氣晴朗,則百物成熟。
諺雲:「有利無利,但看二月十二。」黃河以北,漸次解凍,周期性釋放冷空氣南下,因而有二月初八「張大帝吃凍狗肉」,二月十九「觀音暴」,二月二十八「老和尚過江」 等諺謠,前三後四必有風雨,十分應驗。
清明節,有上墳祭祖之俗。祭畢,挑新土壓墳頭,並掛白紙。凡新娶媳婦必同行,稱作上「花墳」。人們往往藉此踏青游春。
立夏日,家家備多種應時食品和鮮果,如櫻桃、青梅、元麥等供祀祖先,稱作「立夏見三新」。飲食則有酒釀、海螄、麵筋、芹菜、鹹蛋等,蠶豆也在這天嘗新。各酒店過免費贈送酒釀和燒酒給老主顧,稱饋節。這一天家家要用大秤稱人重量。
四月十四日,軋神仙。
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的生日,他是民間信仰中很有影響的神仙。蘇州閶門內中市下塘的福液觀奉祀呂祖,俗稱神仙廟,據說呂純陽生日那天要化身乞丐、小販,混在人群之中濟世度人,因而逢此盛日每個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軋到他身邊,就會得到仙氣,交上好運,這樣你擠我擠的,叫作「軋神仙」。
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家家裹粽子,飲1酒,門懸蒲劍、艾葉、蒜頭,堂內掛鍾馗像,婦女簪艾葉、榴花,小兒額頭用1書上王字,戴虎形帽,空虎紋衣,腕 五色絲線,胸前掛上網袋,內盛蒜頭、咸鴨蛋,穿虎頭鞋,庭院四周灑1水,據說可以辟邪,避蛇蟲之害。
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浴貓狗的風俗,「六月六,狗淘氣浴」,據說可治蚤癩。寺廟在這天曬經,各戶也在這天曬書籍圖畫,曬衣被,可以不生蠹蟲。
六月二十四,荷花生日,有泛舟賞荷的風俗,其時葑門外的黃天盪和洞庭西山的消夏灣是觀荷納涼勝地。
七月初七,傳說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民間有乞巧之說。這一天每家以面和糖調勻,捏成蝶形油炸,名為巧果。女子用碗盛河水、井水,攪和。入夜在庭中陳瓜果、蓮、藕等,木料香禮拜祝告「牛郎織女」,同時揮扇乘涼,仰看天際銀河,盼見「鵲橋相會」。
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天俗稱「鬼節」,舊時和尚道士在街頭搭高壇,建盂蘭盆會。入晚簫管歌吹,飛鐃走鈸,各顯神通,形同雜技表演,技藝可觀,或行舯河上,作法事,放河燈,祈謝鬼在暑天不為癘為災。
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誕辰。入晚,家家門前地上遍插棒香,名燒「地頭香」,又叫「狗屎香」,是為了紀念吳王張士庄。士誠小字九四,諧讀「狗屎」。
八月十五,中秋節。晚,家家置供桌於月下,案上置香斗,供菱、石榴、柿子、栗子、白果等時令瓜果及月餅,焚香點燭,叫「齋月宮」。中秋節有吃月餅、糖芋艿的習慣,月餅形如滿月,象徵親人團聚。中秋夜,蘇州婦女還有「走月亮」的風習,其時,皓月當空,金桂飄香,清風送爽,婦女們三五成群,盛妝出遊,一路賞月談笑,興盡方。虎丘乇夜笙歌,遊人如潮,稱為「虎丘踏月聽歌」,為一時勝景。
八月十八日,蘇州有游石湖的風俗。石湖在蘇州城西南郊上方冊東麓,湖廣二十五里。夜半,滿月西偏,杏春橋九個環洞的水面上都有一月影,金波明滅,九月成串,蔚為奇觀,這便是聞名遐邇的「石湖串月」。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節,家家戶戶煮五色米糕,名為重陽糕或花糕。舊俗,這天父母都迎女兒回家吃花糕,故重陽節又稱女兒節,同時這天市民都往北塔和虎丘登高。
十月初一,俗稱十月朝,下元節。舊俗,要燒冥衣祭祖先,又稱燒衣節。
十月底,城西天平山霜後丹楓,紅艷如火夕陽在山,縱目一望,彷彿珊瑚灼海,蔚為奇觀,市民多往游賞。其時,西風乍起,菊花競放,湖蟹肥美,有「九雌十雄」之語,相沿成俗。
十一月,冬至節。
冬至前夕,叫冬至夜,全家團聚吃冬至夜飯。凡出嫁了的婦女必須回轉夫家,倘留在娘家,將不利於親人,會窮得「十隻飯籮九隻空」。夜飯菜餚特別慧豐盛,喝冬釀酒。飯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須回鍋燒,否則吃了會喪失記憶力。家人有外出者,也要給他們放副碗筷。各種菜都有吉祥名稱,飯內預放兩只熟荸薺,吃飯時夾出來,稱「掘元寶」。
冬至當日,晨起,吃圓子和南瓜團子。這一天開始起九,叫「連冬起九」,數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盡。民間有「干凈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凈年」的說法,可以冬至陰晴來預卜歲末天氣。
十二月為臘月 初八為釋迦牟尼成佛日,寺院煮粥,內雜棗栗果仁,施散結緣,謂臘八粥,後傳入民間,據說食之可以祛病延年。
二十日後,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戶,俗稱「撣埃塵」。
二十四日送灶君上天,請他向玉帝奏好事。除夕夜,換新灶燈,算是接灶。
除夕。大門上貼春聯,都為吉祥語。是晚,俗呼「大年夜」,家家祭祀祖先,舉行家宴,稱為「合家歡」,雞鴨魚肉,無不畢陳。蔬菜必有青菜,叫「長庚菜」;黃豆芽,叫「如意菜」。這一餐中,魚都不動筷,取「年年有餘」之意,置福桔、荔枝一盆稱為天賜洪福、吉利。
這一晚,長者以朱紅繩綴百錢,或以紅紙包好錢幣給孩童,稱為「壓歲錢」,大人圍坐暢談,小孩玩耍嬉笑,稱為「守歲」。全家人睡時,放爆竹三聲 ,稱為閉門炮仗,即所謂「爆竹一聲除舊歲」。

蘇州飲食
 蘇式食品歷史悠久,它早在古代江南青蓮崗文化時期(約公元前4500——前4000年)就已形成。在蘇州、吳縣等地出土的文物,如炭化穀粒、加工糧食的陶杵、數量眾多的動植物殘骨、殘骸,及與飲食有關的食器遺物鑒定情況來看,食品初加工已在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蘇州氣候宜人,飲食以清淡為主.符合養生理念。
蘇州民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形成姑蘇美食精工巧作、文藝雅緻的風格。蘇式食品是我國傳統食品幫式中重要的一支,在我國食品發展史和世界飲食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蘇式食品與蘇州絲綢、園林、工藝並列為蘇州四大文化支柱。
 蘇式食品品種繁多,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至今已有12個大類,1200多個著名品種。12個大類分為6個幫式和6種特色,即蘇式菜餚、蘇式鹵菜、蘇式面點、蘇式糕點、蘇式糖果、蘇式蜜餞、蘇州小吃、蘇州糕團、蘇州炒貨、蘇州名菜、蘇州特色醬菜、蘇州特色調味品。
飲食食品的四大特色:
1、講究時令時鮮。2、講究選料做工,3、講究色香味形,4、講究花色品種。
蘇州小吃是中國四大小吃之一,是品種最多的小吃,
蘇幫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蘇菜獨具地方特色,選料嚴謹,製作精細,擅長各種烹飪技術,注重調湯並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從食物中最能品出當地的文化內涵。

與中元節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