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暑三候是什麼意思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1、候溫風至:指小暑日後,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2、候蟋蟀居宇:蟋蟀居宇指,五日後,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3、候鷹始鷙:鷹始鷙是指,再過五日,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1)小暑三候 食俗與養生擴展資料:
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大暑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天氣也將越來悶熱和潮濕,灼熱鋪天蓋地,讓人無處藏身。時至小暑,開始進入伏天,大地便不再有一絲涼風,風中還會帶著熱浪。
小暑時,我國南方地區已是盛夏,部分地方也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常伴隨著大風、暴雨。從小暑開始,人們做好了迎接酷暑的准備。
2、我國古代小暑三候是什麼?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3、小暑的習俗是什麼?
小暑的飲食習俗
中國古代講究「食葯同源」,在特定的時節,通過食用一些特定的食物可以起到養生祛病的功效。小暑之後很快就要入伏,為了應對酷夏的炎熱,民間也總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食品。
炎炎夏日,一般人都會感覺蔫蔫的,胃口不好。這個時候的飲食呢,選清淡的食物,食材要側重健脾、消暑、祛濕等功效。在我國很多地方,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也健脾開胃的作用,適合夏天食用。
除了吃藕之外,在南方的一些地區,有著「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小暑前後是吃黃鱔的好時節。黃鱔作為食品,按中醫的說法有著祛濕、滋補的功效,而小暑前後正是黃鱔最為肥美的時候,確實也很適合食用。
小暑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陽」。所以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4、小暑節氣吃什麼傳統食物養生好
2017年小暑具體時間是幾點?今天5時51分,小暑至。古話講:「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但燥熱已經開始了;養生要注意「少動多靜,多休息。」可適當多吃西瓜、黃瓜、冬瓜和綠豆等清熱去暑食物。以下為小暑節氣適宜吃的水果等食物盤點。小暑養生吃什麼好小暑節氣吃什麼解暑?西瓜西瓜不但能清熱解毒、除煩止渴,而且能利尿,幫助消化,因此,人們一定要吃些西瓜,特別是從事露天工作或在室內高溫環境下工作的人。挑西瓜,先要看西瓜外皮,花皮瓜,紋路要清楚,深淡分明;黑皮瓜類,皮色要烏黑,有光澤。瓜皮滑而硬的就是好瓜。黃瓜黃瓜爽口、清熱、解暑,還能增進食慾,夏天生吃解渴,燒黃瓜蛋湯也宜。黃瓜中的丙氨酸、精氨酸和谷胺醯胺對肝臟病人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黃瓜中的纖維素還可以促進人體腸道內腐敗物質的排出。絲瓜苗絲瓜苗是指絲瓜秧末端嫩尖,性平味甘,具有理肺化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通絡止痛的作用,對於咳痰黃稠、咽干口苦、口腔潰瘍、關節腫痛、月經不調有改善作用,是夏季不可或缺的好菜。綠豆芽小暑過後,大家可以多吃些綠豆芽,不但可以解暑,更可以解暑瘟。經常食用綠豆芽可清熱解毒,利尿除濕,解酒毒熱毒。多嗜煙酒肥膩者,如果常吃綠豆芽,就可以起到清腸胃、解熱毒、潔牙齒的作用,同時可防止脂肪在皮下形成。苦瓜苦瓜含有獨特的苦瓜甙、苦味素,具有獨特的苦味。可祛暑清心,除悶熱,對胃熱病,濕熱痢疾、嘔吐腹瀉及尿血等症有較好的效果。苦瓜含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成分,具有幫助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的作用。苦瓜素還能阻止脂肪吸收,具有減肥功效。小暑吃什麼食物養生小暑養生適合吃的食物谷可說,小暑節氣養生保健可以從飲食下手。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最近一段時間鱔魚最為滋補,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鱔,可以預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瀉,還可以保護心血管。小暑節氣,還可以多吃藕。中醫學認為,藕生食有清熱生津、潤肺、散瘀消腫、止血的功效,可主治熱病煩渴、吐血、淋病等症。熟食則有健脾益胃、消食、止瀉、固精的功效。夏天人體出汗多,體液損失較大,體內的電解質平衡遭到破壞,大家可以用綠豆煮湯來補充。它既能夠清暑益氣、止渴利尿,還能補充水分,及時補充無機鹽,對維持水液電解質平衡有著重要意義。此外,喜歡吃芒果的人則有口福了,農諺說「小暑吃芒果」,小暑前後是芒果最成熟美味的季節。由於芒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因此,經常食用芒果,可以起到滋潤肌膚的作用。而且芒果還具有清腸胃的功效,對於暈車、暈船有一定的止吐作用。
5、小暑時節如何保健養生
1食新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2黃鱔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各地經典菜餚幾乎都有以黃鱔為原料的。黃鱔生長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補、最味美的莫屬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另外,這個時期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根據冬病夏治的說法,此時用黃鱔滋補更能起到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的作用。
3綠豆芽
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綠豆芽菜餚可以清熱解毒、利尿除濕。同時,綠豆芽的熱量很低,而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蠕動,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們公認的夏季瘦身佳品,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對食道癌、胃癌、直腸癌患者也有良好的食療價值。
4蓮藕
不少朋友曾有過這樣的體驗:每到夏天,稍不注意,就會流鼻血,去醫院也查不出什麼問題,醫生只是叮囑道:多吃點蓮藕就可以了。果真沒過多久,問題自然消失了。其實,這里邊也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在空氣乾燥、補水又不足的時候,常吃蓮藕可以涼血、滋陰、清熱,解決流鼻血這種麻煩可以說是小菜一碟。對老年人來說,夏藕更是補養脾胃的好食材。此外,蓮藕也是高血壓、肝病、食慾缺乏、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者的保健食物。
5黃瓜+煮雞蛋
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6吃餃子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7吃伏面
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干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8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葯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小暑養生
平心靜氣
中醫講究心傷則心跳神盪,精神渙散,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心神受損則必涉及其他臟腑。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子就是這個道理,應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少動多靜
炎炎夏季,驕陽普照,地熱蒸騰,正是人體陽氣活動旺盛之時,養生也宜側重於養陽才能順應季節變化。此時,人們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最好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還可以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
切勿赤膊
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溫度超過37攝氏度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所以,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小暑節氣,太陽距地面較近,晴天空氣中紫外線含量在一年當中是比較高的,因此赤膊也容易造成曬傷。
小暑慎防高發疾病
預防脾胃病
進入小暑以後,天氣逐漸炎熱。進入夏季以後,多愛食生冷寒涼,愛喝啤酒、碳酸飲料等消暑解涼,更容易隨天氣變化而食慾不振或急食暴飲,殊不知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容易導致多種脾胃疾病。
飲食過飢與過飽都會引起身體不適。過飢會導致正氣虛弱,抵抗力下降,繼而引起其他疾病;過飽會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腹脹、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的疾病。
預防患心衰
小暑之際,炎熱的伏天下,人體內的血流加快,心臟負荷大,所以保持心情的平靜與愉樂便顯得極其重要。進入高溫天氣,由於心臟排血量明顯下降,各臟器的供氧能力明顯減低,不少「內心脆弱」者就會引發心衰,患者最初可表現為活動後氣短;此後隨著病情的加重,對活動的耐受力也越來越差;到晚期,病人只能卧床休息。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易疲勞、食慾減退等症狀。所以說,進入高溫天氣一定要注意養「心」。
要想預防心力衰竭,平時就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要戒煙、少喝酒、適當控制體重、改善飲食習慣。
預防丘疹性蕁麻疹
中醫把丘疹蕁麻疹稱為「赤白游風」。中醫認為,病因是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於皮毛肌膚之間而發,內因是過食油膩厚味,葷腥等助火動風之物,如魚、蝦、蟹等,或因腸道蟲淫,均可導致腸胃不和,風火濕熱內生,郁於皮膚而發。
6、小暑節氣的由來 小暑三候指的是什麼
小暑節氣的由來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
古人將小暑劃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7、小暑三侯是什麼意思
小暑抄三候是哪三候?
小暑,太陽黃經105度,六月節。暑為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暑熱深入,便憂熱煩渴。困溽才暑,溽是濕氣蒸騰,所以說,暑也是蒸,溽景薰天,炎光折地,熱不可耐。但溽是濕氣上升,溽露飛甘,舒雲結慶,所以,暑天的清晨最美。午後溽氣凝為雲山,又呼風喚雨,待雨彈光鞭過後,林梢簇簇紅霞滿,暑天的晚霞、星空、蟲鳴不眠之夜,都是最美的。
小暑三候指什麼:溫風至;蟋蟀居壁;鷹始摯。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一候溫風至,指小暑日後,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二候蟋蟀居宇
蟋蟀居宇指,五日後,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三候鷹始鷙
鷹始鷙是指,再過五日,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8、小暑有哪些禁忌和習俗
小暑禁忌有:注意勞逸結合,保來護人體的陽氣。同時,小暑正是民間繁忙的時候,炎熱的氣候,由於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勞累,人們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人們應自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百清涼消暑的食品,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小暑習俗有: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慣,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度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知,適合夏天食用。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後的巳日。這道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9、小暑節氣 如何正確食療養生
1、黃鱔
「小暑黃鱔賽人參」,這一時節吃黃鱔是為滋補的。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小暑時節宜吃黃鱔,可以預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瀉,還可以保護心血管。
2、藕
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中醫學認為,藕生食有清熱生津、潤肺、散瘀消腫、止血的功效,可主治熱病煩渴、吐血、淋病等症。熟食則有健脾益胃、消食、止瀉、固精的功效。
3、綠豆芽
小暑節氣的第三大寶是綠豆芽。常吃綠豆芽,能清腸胃,解熱毒,利濕熱,潔齒,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綠豆芽不僅可以治療口腔潰瘍,還能調五臟、通經脈、解諸毒,可用於飲酒過度、濕熱郁滯、食少體倦。
4、綠豆
綠豆性味甘涼,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夏天人體出汗多,體液損失較大,這時候喝上一碗清爽的綠豆湯,不僅可以補充水分、清暑益氣,還能夠及時補充無機鹽,止渴利尿,是夏日必備甜品。
10、小暑節氣養生注意什麼
小暑節氣養生注意少吃一些過咸或者過辣以及刺激性比較大的食物,多吃知一些清淡有營養的食物,適當的吃一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多喝水補充充足的水分。
飲食道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干凈,飲食不潔是引起胃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夏天的時候食物也容易腐敗,對於這些食物最好不要吃,如果吃了輕則嘔吐,專重則昏迷和中毒。
適當的體育鍛煉有利於促進血液的循環和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但是需要注意避免過度勞累,適當的休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是在室外鍛煉的話需要避免陽屬光的直曬,否則容易引起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