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食療與養生ppt

中醫食療與養生ppt

發布時間:2020-07-23 10:03:06

1、食療與飲食養生的區別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食療的含義: 我國自古就有「寓醫於食」、「醫食同源」之說,「食療」故名思義,即食物療法或飲食療法。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或不同的病情,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通過合理的烹調加工, 成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食療」既是美味佳餚,又具有養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壽延年。 我們的祖先把「美食養身」和「防病治病」兩者相互結合,溶為一體,能補能治,創造了「中國食療學」。,食療與葯膳的關系: 「食療」和「葯膳」的概念常被人們混淆,「食療」和「葯膳」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食療」是研究養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一門學科,「食療」是不加葯物,「葯膳」是食物加葯物,是一種含有葯物成分的膳食,使苦口的葯物,變成美味的佳餚。 「葯膳」是在傳統「食療」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食物與葯物相結合,運用傳統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加工方法,製成的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養身防病,治療康復和益壽延年的功效。

「葯膳」包括:葯菜、葯粥、葯酒、葯茶等。嚴格地說,「葯膳」屬於葯物劑型之一,只是這種劑型形式多樣,品種不一,按功能分類,可分為: 益氣健脾,補血養營,氣血雙補,滋陰生津,助陽補腎, 安神益智,開胃消食,溫里散寒,理氣止痛,活血化瘀, 平肝熄風,解表散邪,祛痰止咳,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利水退腫,潤腸通便等等。

 「葯膳」是在食療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葯療」 加「食療」,因此有「葯膳食療學」之稱。「葯膳食療學」的歷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是一門既古老而又新興的臨床實用學科,頗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青睞。

保健養身須趁早、 依據情況選食療。 若問食療之根本、平衡膳食最重要。

2、中醫食療養生有什麼優點?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3、中醫食療與養生的關系

養生:調理亞健康,用中醫的話來講就百是讓自己的身體五臟六腑處在一個相對平衡的最佳狀態,稱之為度陰陽平衡。
中醫食療:中醫講究不治已病治未病,知將病扼殺在萌芽狀態以避免形成星火燎原道之勢。但往往這個「未病」很難讓人重視,明明身體好好的,說這有專問題,那有問題。食療能很好的讓人接受其效果,不會有太大抵觸。
所以食療是養生的最佳途屬徑

4、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中醫食療所學知識,進行養生,保健和疾病預防

飲食定量,主要強調飲食要有限度,保持不飽不飢,尤其是不暴飲暴食。否則會使腸胃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產生。如《黃帝內經》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千金要方》更明確指出飲食過量的害處,「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現代醫學認為,人體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主要靠脾胃的功能正常,若飲食過量,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食物,勢必加重胃腸負擔,使食物不能及時消化,進一步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和輸布,從而產生一系列疾病。相反,進食過少,則脾胃氣血化生乏源,人體生命活動缺乏物質基礎,日久會導致營養不良以及相應病變的發生。因此,飲食有節,食量有度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
定時
我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三餐。這與飲食在胃中停留和傳遞的時間有關。食物進入胃中,一般素食4小時,肉食約6小時,然後由胃經十二指腸進入小腸,當胃剖空到一定程度時,便產生飢餓感,故可再度進食。研究證明,早、中、晚這三個時間內人體的消化功能特別活躍。按照相對固定的時間,有規律地進食,可以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有節奏地進行活動,脾胃協調配合,腸胃虛實交替,有張有弛,食物則可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和利用。若不分時間,隨意進食,零食不離口,就會使腸胃長時間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致腸胃消化的正常規律被打破,胃腸虛實無度,久而久之可發生脾胃病變。
三餐合理搭配
在一日三餐中,歷來主張「早餐好,午餐飽,晚飯少」。這種說法有一定的科學性,與人體晝夜的生理變化有關。因為人身的陰陽氣血的運行,在晝夜中有盛衰的不同。早餐時間,經過一夜的休息,早晨陽氣活動開始旺盛,胃中處於相對空虛狀態,亟需補充營養,以滿足上午的工作需要;午餐時間,處於一日當中,且經半天的勞動,消耗較多,故宜適當多進食,才能彌補損耗,滿足下午勞動工作的需要;晚飯後,一般活動較少,消耗不多,故宜少食,否則常為致病之因。當然,一些夜生活豐富者,晚餐不僅要好,還要加夜宵。

5、中醫食療養生的好處是什麼?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6、中醫食療與養生的內容簡介

與中醫食療與養生ppt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