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和合養生觀

和合養生觀

發布時間:2020-07-23 09:26:21

1、什麼是養生觀

中華養生產生於上古先民為抗禦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抗禦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養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我們的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真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抄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道教書籍,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的意思等。所謂生,就是生命、百生存、生長的意思;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的意思。總之,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度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因為身體是我們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體是我們有一個健康人生的基礎。健康也是長壽的先決條件,而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於他所生活的環境。

2、什麼年齡段最需要養生?和合生活網說的對嗎?

我個人覺得中年人更需要養生,這個年齡段的人養生對身體的幫助較大。

3、簡述諸子百家的養生觀主要有哪些

諸子百家與中國養生學
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學術界、思想界出現了「九家十派」、「百家爭鳴」的局面,許多學派的論述中都有關於「養生保命」思想的內容,可算得上是中國養生學的早期理論。舉其要者,簡介如下。
老子的《道德經》關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順應自然而養生思想的淵源,而其「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葯」和清心寡慾、知足常樂的思想是調養心神的重要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
莊子宗承老子之學,也極力提倡順應自然、「調理四時」、「清靜無為」、『忘我」、「無欲」,倡導採用氣功和導引的養生方法,吐故納新,延長壽命。
孔子指出,「寢處不時,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認識到日常生活關繫到身體健康,強調衣食住行的重要性。他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食不語,寢不言」。他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宜乎?』,針對不同年齡的特點,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荀子修身養性的養生思想具有積極和務實的特點,他指出,平時要注意養生,經常運動可以預防疾病,提倡節欲而不禁慾,「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並提倡以「禮」規范自己的行為而達到節制人的種種慾望的目的,指出』『凡用血氣志慮由禮則志通,不由禮則勃亂;食飲、衣服、動靜、居處,由禮則知節,不庄禮則觸陷生疾」,「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慾也」,由禮而做到治氣養生,修身保命,並能達到長壽的目的。
管子認為,「精」對生命至關重要,主張存精養生,他說,「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臟以為泉源」,要節欲存精。他還提倡順應自然和生活養生的方法,「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
《呂氏春秋》綜合了當時各家學說的思想;提出取利去害,保神長壽;主張運動防病,「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郁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捐為聾」。
可見養生保命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而且與古代哲學思想是聯系在一起的。有關養生的論述並不僅限於養生學或醫學專著,在許多文學作品或其他著作中也有豐富的養生內容。
東漢時期的王充所作《論衡》中有「養氣自守,適時則節,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葯、引導,庶冀性命可延」,講的就是養生方法和原則。他還提出了人的強弱與壽命長短與先夭察賦有關的觀點。
南北朝《顏氏家訓令極力反對煉丹修仙的錯誤養生觀,力倡求實,「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卧,均適寒暄,禁忌飲食,將餌葯物」,乃「遂其所察,不為夭拆」。他還教育子女惜生愛身,但不苟且偷生,要見義勇為,報效國家。
唐代大型類書《藝文類聚》中的「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胃,閉嗜欲,養生之末也」是很有價值的思想。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還著有《東坡養生集》和《蘇沈良方》,有很豐富的養生學內容,都是很有實用價值的。婦他主張多吃蔬菜少吃肉,可輕身健體;倡導效游可怡情強身;他還介紹一些葯方可「除百病,令身輕氣長」二而詩詞書畫,陶冶心神更是他的擅長。
明代馮夢龍所著「三言」中也有一些養生內容。如所謂「酒是燒身硝焰,色為割肉鋼刀,財多招忌損人苗,氣是無焰火葯」,主張「飲酒不醉最為高,好色不亂乃英豪,無義之財君莫取,忍氣饒人禍自消」,也是節欲調神、修身養命的意思。
《紅樓夢》等其它許多文學作品中同樣也有涉及養生的內容,有意者可自去體會,在此不作贅述。正是由於有關養生的內容在中國不同文化源流中都有涉及,所以注重養生的思想和方法在中國民間得到廣泛的接受,影響既深且廣。

4、哪些人需要養生?

時至今日,養生,已經是一個日常話題。姑且不論有多少人真的懂,但至少可以說明,有很多人覺得需要了。這是好事情,說明咱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確實是提高了。
不辜負大家的是,《黃帝內經·素問》開頭第一篇,講的就是這個東西。
據說,黃帝是一天生的牛人,落地就能講話,稍大點更是聰明的一塌糊塗,成年後,則直接登天去了。但他有一個疑惑,上古之人,隨隨便便就能活個百來歲,而且還身體倍棒,吃嘛嘛香。現在的人,才半百就衰老的不成樣子了。這到底是為蝦米呢?
皇帝手底下有個叫岐伯的人,也是很牛的。給黃帝解釋說,上古的人順應天時,懂得節制,所以都能活到天年,也就是100-120歲的樣子。但現在的人呢,酒色財氣,沒個節制,整天七搞八搞胡搞亂搞,吃喝玩樂都沒夠,起居無常,能熬過半百已經算是中大獎了。
上古之人,非常講究安精神,守真氣,想病都難。所以呢,做人要慾望少一點,那麼心裡的踏實就會多一點。這樣的話,哪怕是稍微辛苦一些,也不會覺得勞累。所謂心安,理得嘛,如果精神不順,身體肯定是要垮掉的。
黃帝又問說:人老了就不會生小朋友,是因為精力沒了?還是天數如此啊?
千萬不要覺得黃帝這個問題問得很沒營養,關鍵的解答就在這里了。
岐伯說:女孩子七歲開始,身體進入發育周期。
二七,也就是14歲的時候,人脈通,一個月一次的事情開始了,就具備生小朋友的功能了。
三七,也就是21歲的時候,發育進入平穩期,該有的都有了。
四七,也就是28歲的時候,身體的生理機能達到頂峰。所以現在科學也解釋,女人在28歲左右生小孩子是最合適的。也在這個年齡,女人,要開始養生了。這個階段衰老問題盡管還沒有顯現,但要開始有意識的做這方面的功課。如果這個階段做的比較好,就可以讓頂峰期的時間長久一些。
五七,也就是35歲的時候,警報來嘍,身體機能衰老的跡象開始顯現,臉色變差,皺紋滋生,開始掉發。養生,已經是一個不能再忽視和等待的課題了。
六七,也就是42歲的時候,面部越發乾枯,大部分女人開始徹底依賴上化妝品,鉛中毒的腳步也進一步加快。更不幸的是,這個時候白頭發也開始出現了。
七七,也就是49歲的時候,生理機能進一步遭到打擊,基本上已經喪失生育小朋友的功能了。
說完女人,現在來說說男人。這個岐伯居然還懂得女士優先,贊一個。
男人比女人發育的要晚一些,而且也要慢一些。
岐伯說,男孩子八歲開始,身體進入發育周期。
二八,也就是16歲的時候,精氣爆滿,有生小朋友的功能了。
三八,也就是24歲的時候,發育到達平穩期,相比女生,在這個階段整整晚了3年。難怪古時候講,女大三,抱金磚。
四八,男人的生理機能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也要開始養生了。至少得注意一些了,從這開始還胡搞亂搞,沒幾下就要精盡人亡,嗝屁去了。男人們可要注意啊。
五八,也就是40歲的時候,腎氣開始衰退,頭發開始掉了,牙齒也開始松動了,六味地黃丸要常備了——補腎嘛。
六八,也就是48歲的時候,衰老的更加明顯,鬢發開始白。
七八,也就是56歲的時候,肝啊、腎啊,精力的精啊,筋骨的筋啊,都不行嘍,各個零部件開始破損。
八八,頭發、牙齒,一律開始下崗。
腎是儲藏五臟六腑的精氣的地方,所有呢,要五臟都健康有利,腎才有源源不斷的精力提供給身體。如果五臟都衰了,緊跟著頭發、牙齒什麼的,肯定都不行了,更不要說生小朋友了。
「不全是這樣吧?」,黃帝咪著眼,拽拽地說:「我就知道有個老頭,老了也很猛,還能整出小朋友。」
岐伯說:那老頭我也曉得啊,他是挺猛的,人家會養生啊,腎氣足嘛。不過呢,雖然整出小朋友了,如果是男的,活不出八八六十四歲,如果是女的,活不出七七四十九歲。畢竟是老人家造的小朋友,精力有限滴。所以呢,年過28歲的高齡產婦,生出來的小朋友壽命大多是要短一些的。女人們,可要把握好生育年齡哦。
黃帝又問:那麼,上古那些動不動百來歲的牛人們,還能整出小朋友不?
岐伯說:那些牛人自然是另當別論了,他們雖然老了,但身體好啊,個個都跟長壽龜似的,生小朋友對他們來說,小意思的。
緊接著,黃帝就來下結論了。說:我聽說上古有「真人」,得自然之道,壽比天地。中古的時候,也有一些人和陰陽,調四時,也歸到「真人」的行列里。其次呢,就是「聖人」了,無欲無求,也能活到百來歲。再接下來,就是「賢人」,法天地,也活了很長的壽命。
碎碎念了這么多,都不知道黃帝到底要表達什麼,開始還光提問的,到最後居然來總結了,搞得很厲害似的,黃帝,你果然不是一般人。
先撇開黃帝的碎碎念,我們倒真是要熱烈的感謝一下岐伯。他明確的告訴我們養生開始的科學年齡,女子28歲,男子32歲。
女子28-35歲,注重「保」,35歲之後,注重「養」。
男子32-40歲,注重「保」,40歲之後,注重「養」。

5、和合性格

中國的園林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背景。歷經三千年的不斷發展,中國園林能形成在世界園林史上十分獨特的藝術形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園林文化能以道家思想為底蘊,融合儒家禮教、佛家禪宗等多種思想流派的精華,即始終貫穿和合文化的精神。
「和合」觀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概念,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廣泛而久遠的影響。
關於「和」的概念,早在我國西周時期就已提出。在《左傳·昭公二十年》中,晏嬰指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火單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這就是說「和」是一種由不同要素所構成的和諧狀態,就像魚、肉摻和水、火、鹽、梅等,經過廚師的烹調與加工而成為另一種新質的食品存在狀態。同時,晏嬰還指出「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其意是指:如果以水加水,仍然是水,構不成佳餚美食,誰願去吃呢?同之,琴瑟如果只彈奏一個音符,沒有其他音符相配,終不能組成悅耳動聽的樂章,誰又願意去聽呢?可見,「和」不是相同要素的相加與聚合,更不是單個要素的存在狀態。

晏嬰之後,思想家史伯進一步地深化了「和」的概念。史伯說:「夫和實生物,……,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可見,「和」這一概念包含著矛盾的對立與統一,也就是說「和」是矛盾多樣性的統一,是事物產生和發展的源泉,是萬物存在的基礎。

隨後,先秦時期的「和」被賦予了「合」的含義,從而出現了完整的「和合」概念。《國語·鄭語》最早出現「和合」一詞:「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該文記錄了殷商朝官員——契為使平民百姓安身立命。遂將五種不同的人倫之教加以融合,實施於社會。契之所以能流芳史冊,就在於他能和合五教。由此可見,「和合」表明的是多樣性的統一。「和」、「合」聯用,不僅突出了不同要素組成中的融合作用,強調了矛盾的事物中和諧與協調的重要性,而且從此以後,「和合」成了不同要素融合最為理想的結構存在形式,普遍受到各派思想家的推崇和重視。「和合」這一傳統哲學概念,從此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廣泛而深入地融合於中國文化之中。

如中國文化奠基初始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學就是對殷周時代禮樂文明的「和合」;隋唐時期,禪宗的出現,便是佛教與老莊理論及魏晉玄學相「和合」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文化是「和合」的產物」,惟其如此,中國文化才能如此地源遠流長,充滿活力。

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儒、道、佛等歷經諸多歷史階段的流變,成為三股宏大的思想文化洪流,有力地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與民族性格,給中國一切文化科 06學藝術,包括園林文化以持久而深刻的影響。
建築在設計思維上追求建築與環境、與自然、園林的親和及結合,表現出整體和合的系統思維取向。強調統一性。因為缺乏統一性,就會使人感到雜亂。建築是它周圍環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要為增添美景而出現於大自然環境之中,它要同四周綠化環境結合成整體.其次,建築是由無數的極其平凡的局部有機構成的。這些局部之間存在著主次關系。而每個局部必須為其整體的統一性服務.如基地環境的處理(包括地勢、地質、氣象、建築環境)、現代功能的滿足、新材料性質的體現、新技術發展的運用等等。透過這些分析,從建築的體形、空間、構造以至構圖的處理,與上述客觀因素固有的內在本質之間,達到形神相通,表裡統一.
對比東西方建築的風格、氣節,會發現:各自所蘊涵的差異有別的「文明養分」——預先決定了西方發展將後來居上。
1)西方石質建築居多,費時費工,可長久保存,擁有一分相對東方木質建築及其雕琢的更頑強的創造、開拓魄力!會潛在的引導西方民心的走向……。東方城市中也有石質建築,但在民風培養、格調豐富上弱於西方,東方更多的是農業田園傳統的和平氣息!五行中以「木」為主,木質建築的氣息柔和,在宏偉的開拓性氣節的表現上弱於石質建築,隨歲月的流逝易顯出衰氣、更易毀於火,總之,中國古代城市建築所散發出的氣息,在心胸力度、進取性格的塑造上弱於西方。所以,今日中國人的體育優勢也多在輕柔的「小球」方面,但溫和的民風、性格也是中華文明的優勢!避免了西方人那樣的過度的攻擊性歷史……。
2)由於地球地理、方位的影響有別,西方城市建築上更多運用了「圓形」圖案,現代科學證明:「圓形」具有聚能聚波的作用(中國風水學「山環水抱」的理論根基也是在此),使建築蘊涵圓潤、圓融的氣息,使城市中匯聚豐富的「營養波」,進而會同化城市中的人腦,緩慢、無形的提升了科技與文明品級! 中國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孫思邈說:「仁者靜,地之象,故欲方;智者動,天之象,故欲圓」。唐代中葉的大謀略家李泌說:「方若知義、圓若用智」。這都是對「圓形」作用的印證。「圓」主動,「方」主靜,圓形風格是對西方民主自由意識、海陸活動力(或說侵略力)的一種輔助性培養,圓形風格有益於增進大腦靈活的創新力、培養團結包容與圓融精神! 現代實用心理學的一個共識是:圓形、橢圓形的會議桌相比長方形會議桌有助於減少談判性的對峙氣氛與布局,更便於達成共識、啟發創意和發揮團隊精神,有利於無障礙交流及營造平等、向心的氛圍。
中國古代文化一直是「以圓法天、以方法地」!道教經典《道藏》:「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陽施陰化。」城市建築在物理能量波上是「形、氣」相生,圓有圓氣,方有方氣,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和合,世界才生機勃勃、豐富多彩!若方圓失度,則城市氣運走偏,陰陽不和,智慧不足,難以「天人合一」,文明前景上將弱居於偏途。中國歷史上,■封建集權性的久遠也是因為「方形」為主的靜態城市建築風格中缺少足夠多的「圓形」的調節­——結果是孤陰不生,抑制了民族的活力、動感、剛性,是中國民風溫和、柔順的原因之一;「方形」的靜態民風有助於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生硬僵化的千年文明政策的產生,也是今日各國對比中, 中國人之間不易團結、更多內爭的文化原因,更易產生腐敗……因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假如, 中國古代城市風氣能早日走出陰氣偏重的「方形」, 一直是「圓方和合、陰陽和合」的科學完整的建築風格, 則中國民風、性格必定早已優化, 今日中國早已是世界一流的民主、自由的先進國!
但是,建築的「科學性」上,西方從未曾完美過,東方也絕非一無是處。西方偏重微觀建築的風格力度與「圓形」圖案的運用,東方則是強調宏觀地理環境中「山環水抱」的「圓形」效益的營造,東方的眼光更遠……,重視地理大環境所擁有的「聚能聚波」的養生作用!中國古代稱「擇地術」,後改稱「風水學」——是人們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處理的一種學問,一種有關環境與人的學問,是生理直覺、實踐經驗的積淀。這是西方所不及之處——最近30年裡中國風水學才剛剛在西方得到研究與推廣!當然,科學上,風水學的肚內與人相同,也並非全是珍寶……需要不斷探索學習與新陳代謝。但是,東方理念的缺憾在於:中國歷代城市的建築風格中較偏重於「木」氣,「圓形」圖案及建築風格所內蘊的文明養分、力度的不足,最終引發了民族創造力、進取心的衰弱……!
另外,必須說明的是:物極則反——城市建築中「圓形」若運用過多也絕非益事,圓形」更多的應是一種適度的點綴作用,人類建築以靜態的「方形」為主符合養生科學!西方歷代城市在幾何圖案上也是以「方形」為主,是「圓、方、三角」豐富搭配的。總之,應以調節益人為重心,點到為止;用一個簡單易懂、觸類旁通的說法解釋:即是要均衡的攝取營養,這是一個未來仍需要永恆探索的科學問題。宇宙自然顯示:萬事有度、適「度」組合才是優質的「科學發展」!可產生相生相剋的、圓融的促進力度、充實力度!……培養出「復雜的、有深度的生
命」。
歷史已證明:山清水秀、物種豐富的地區,地球物理上的生命力更加旺盛,人才輩出。
現實世界中,天然、美好的地理環境總是有限的。但是,當人們了解了宇宙物理的、生命良好培養的科學因素後,那些可實現「優質養生」的城市環境、家庭環境又是可自我創造、自力更生的,所以,中國城市建築師的價值、責任的重大即在於此!身負塑造一國「文明性格、生命養護」的戰略性的演化重擔!每一新建築的設計,既要增益內在的使用者,又要增益整體的城區環境、文明前景。通過創造地球表面一個個的「城市生命營養團」,以培養出「復雜的、有深度的中國生命!」
中國城市建築適度的「圓融」之風,有助於「和諧社會」的培養、建設!讓「方若知義」的政風、民情更具春天的動感、活力……。

6、百合和合觀的功效

百合;中醫將百合花入葯使用,主要也是用在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的經常咳嗽或久咳的人身上。有安心、定膽、益智、潤肺止咳。
合觀;氣微香,味淡。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解郁安神、滋陰補陽。用於心神不安、憂郁失眠等功效。

7、養生觀包含哪些內容?

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主張養牛與自然界和諧統一。簡要地說,這一養生觀念包含二個方面的內容,以下分別作一分析。

1.養生要講究天人相應我國古典醫學名著《黃帝內經》首次提出「天人相應」觀。提出:人們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時也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之一,人體的生理活動受自然的影響而不斷地調整和適應。一年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由一年中陰陽消長所形成的,由於四時陰陽消長的變化,所以有舂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物發展規律。

自然界的復雜變化,也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各個方面。中醫學理淪認為,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自然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陰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而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取決於六經和五臟之氣的協調。

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與人體五臟六經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同應的。人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可見,對於大自然的各種變化,人們必須與之相適應。只有如此,才能順應自然,求得人體與大自然環境的統一而保持健康。這是養生保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的指導下,祖國傳統的養生學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順應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客觀規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舂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人們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舂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飢、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

2.養生需要形神合一「形與神俱」、「形神台一」,是中醫學的又一養生觀,其主旨在於強凋形體運動與精神調攝的統一。所謂形,是指人的整個機體的外在表現,是物質基礎;而所謂神則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以及生命活動的內在表現,是功能作用。神為形主,無神則形不可活。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它既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化,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又能調節臟腑等組織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平衡。

神為形生,無形則神無以生。神是形的產物,形是神的基礎。從病理上看,形的病變可導致神的異常,神的改變也可影響形的生理功能的變化。形與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體現出人的機體的整體辯證關系。

《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如,《素問·上古天真問》說「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並提出了外辟邪氣(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以養形,內養真氣以充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形.神合養方法。中醫養生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體的養生方法更是多種多樣,但歸納起米,實際上不外乎「養形」與「養神」兩種:

「養形」:主要指臟腑、氣備津液、肢體、五官九竅等形體的攝養,「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體完備,才能有正常精神的產生。養形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凡調飲食、節勞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攝生方法,以及體育鍛煉、氣功等健身運動,大都屬於養形的重要內容。「養形」須與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相適應。

「養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調攝精神。「養神」受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影響。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情志變化是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正常情況下,「神」是機體對外界各種刺激因素的「應答性反應」。它不僅體現了生命過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動,而且可以增強體質、抵抗疾病、益壽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動過於劇烈或持續過久,越過了生理的調節范疇,則會傷及五臟,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神不能離開形體,但形體若無神,則生命也就結束了。形與神是統一的,養生只有做到「形神俱在」、「形神共養」才能維護生命的健康長壽。

3.養生追求動態平衡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機體在內外環境的作用下,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維持的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的過程。內環境包括人體臟器的功能狀態、精神心理狀態等;外環境包括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地域、氣候)、社會環境等。平衡失調,就會導致器質性和功能性的疾病。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是在動態中進行的,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臟腑的動態平衡,認為達到平衡才能實現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之目的,所以養生追求的是平衡或者說是和諧。

①陰陽平衡陰陽,是中醫學里最重要的概念。所謂陽,…般是指活動的、上升的、機能亢進的,或屬於功能方面的;昕謂陰,一一股是指沉靜的、下降的、機能衰減的.或屬於器質方面的。陰陽有著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所謂協調陰陽,就是要使陰陽平衡、穩定,一『是指機體自身各部分問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二是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關於這一點,《黃帝內經》里早就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意思是說,只有陰陽和平固秘,精神才能活而不亂,如果陰陽分離決絕,人的精氣也就竭絕了。這是對人體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說明調和陰陽在保持人體健康,防止疾病的發生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祛病的前提.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

②氣血平衡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維系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以期平衡也就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③臟腑平衡人體復雜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是臟腑功能的綜合反映,養生就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素問.靈蘭秘典論》)就是說若人體五臟六腑在心的統率下,彼此相互配合使用,就能壽命久長。可見,養生必須保持人體所有的臟腑(尤其是心、肝、脾、肺、腎)功能活動正常。要保持人體臟腑功能的健全且活動正常,一是要保持五臟與外界環境相適應;二是要使五藏、六腑瀉,三是要及時運用中醫五行學說的規律糾正臟腑的偏盛偏衰。

與和合養生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