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枸杞 蘇軾 原文及譯文
神葯不自閟,羅生滿山澤。日有牛羊憂,歲有野火厄。
越俗不好事,過眼等茨棘。青荑春自長,絳珠爛莫摘。
短籬護新植,紫筍生卧節。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
大將玄吾鬢,小則餉我客。似聞朱明洞,中有千歲質。
靈龐或夜吠,可見不可索。仙人倘許我,借杖扶衰疾。
神葯不自閟,羅生滿山澤。日有牛羊憂,歲有野火厄。
越俗不好事,過眼等茨棘。青荑春自長,絳珠爛莫摘。
短籬護新植,紫筍生卧節。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
大將玄吾鬢,小則餉我客。似聞朱明洞,中有千歲質。
靈龐或夜吠,可見不可索。仙人倘許我,借杖扶衰疾。
陶淵明所記載的,都說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戰亂來到這里,那麼漁人所見的都是避亂人的子孫,不是其人,所以說並非那個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說殺雞作為食物,哪裡有仙人殺生的?
以前說南陽有菊水,水質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裡的水都長壽,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歲。
四川青城山那裡有個老人村,據說五世同堂。
道路極其危險遙遠,活著的時候不吃鹽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彎彎曲曲像龍和蛇一樣,喝了那的水就會長壽。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常,逐漸能夠接觸到日常的調味品,故而壽命減短,所以這就和外面的人壽命差不多了。
當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裡的時候,那裡已經早就成為很多人爭奪的地方。
一般來說,天下像這樣的地方很多,不單單是桃花源而已。
蘇軾與芡實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雖仕途坎坷,屢遭貶謫,但他六十高齡後仍紅光滿面,身體健壯,精神矍鑠,才思敏捷,這與他學習中醫葯、研究養生之道有關。他除同沈括合編了《蘇沈良方》外,還自著了一本《東坡養生集》。他的養生之道中有一條是吃芡實。每天不限時間取熟芡實1粒放口中細嚼,待唾液滿口時慢慢咽下,每天吃20~30粒,長年不斷。芡實食葯兩用,《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中醫認為它有補中益氣、健脾助胃、固腎澀精、滋養強身等功用。《金峨山房葯錄》中有詩充分說明芡實(又名雞頭米)粥的養生保健功效:「煥發容光精氣壯,粥香食進思飛揚。金風玉露雞頭熟,萬里行吟妙趣長。」
蘇轍與茯苓 蘇軾的弟弟蘇轍不但是「三蘇」之一,在文壇上也佔一席之地,而且與其兄一樣,也潛心研究中醫葯及養生之道。據說蘇轍自幼體弱多病,加之勤奮讀書用腦過度,因而病魔纏身經久不愈。直至32歲,他開始服食茯苓,堅持1年,頑疾竟獲痊癒,此後服食不斷,也得享高壽。唐宋時代,人們服食茯苓相沿成風,詩句吟和之中常見,如宋代文人黃庭堅有詩詠茯苓:「湯泛水瓷一生春,長松林下得靈根。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至清代,服茯苓之風更盛,慈禧太後也愛吃茯苓餅,她到晚年仍容顏不衰,與此不無關系。名著《紅樓夢》中有用茯苓和人奶做茯苓霜的記述。當時皇宮內和富貴人家,每天早晨吃一盅作為補品。梁代醫學家陶弘景稱茯苓「通神而致靈,和魄而練魂,利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衛,上品仙葯也。」可見,茯苓的養生保健功用,早被人們認識了。現在,茯苓餅作為北京的御膳特產之一,為中外遊客的必購之物。
陸游與枸杞 宋朝詩人陸游愛用枸杞子泡茶或做羹湯吃,晚年視力仍佳,依然讀書、寫詩不輟。曾有「雪霽茅堂鍾馨清,晨齋枸杞一杯羹」的詩句描述。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家前屋後廣種枸杞與菊花,一為觀賞,二作食養,曾寫下一篇清新雋秀的《杞菊賦》。唐代另一位詩人劉禹錫也有詩贊枸杞曰:「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同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蘇東坡也喜愛在庭院中種植枸杞,自己服食及宴請賓客,有《小圃枸杞》詩為證:「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大將玄吾鬢,小則餉吾客。「孫思邈、葛洪、陶弘景及孟冼等也常食枸杞,都成為醫林壽星。唐代宰相房玄齡、杜如晦因政務操勞而致體衰多病,後遵醫囑服食枸杞得以康復,並都獲享高壽。民間也流傳有「要想眼睛亮,常喝枸杞湯」的俗語。《神經本草經》稱它「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太平聖惠方》中有「服用枸杞長生不老」之說。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枸杞子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與多種葯理成分,具有保護心、肝、腎、大腦,調節神經,增強免疫功能,改善動脈硬化程度,延緩細胞衰老進度及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種作用。國外葯理專家稱枸杞中所含的「維生素X」為「駐顏維生素」,又稱作「祛老聖葯」。有枸杞之鄉美名的寧夏地區對枸杞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枸杞罐頭、枸杞晶、枸杞酒、枸杞茶等系列產品已應運而生,深受國內外顧客的青睞。
葉橘泉與決明子 江蘇名老中醫葉橘泉在省委為他慶祝90華誕之際,把剛編著的養生心得———《老人保健要點》一書贈給與會人員,書中有一條養生體驗:常飲決明子茶,能有效防治高血壓、血管硬化和便秘。無獨有偶,遼寧名老中醫彭靜山也說,他常飲決明子茶,年過七旬,血壓正常,大便暢通,光線充足處不戴老花鏡可閱書報。《神農本草經》將此葯列為上品。《廣群芳譜》中載:「決明子作茶食,助肝益精,治目中諸病。」《江西草葯》介紹:「決明子炒黃,水煎代茶飲,治高血壓。」據說古時有一文人,常飲決明子茶,至晚年體健無病,尤其目力甚佳。曾賦詩曰:「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書蠅頭夜點星。並非生得好眼力,只緣長年食決明。」現代葯理研究顯示,決明子所含成分對視神經有保護作用,並能降血壓和降膽固醇。
顏之推與槐角 南北朝著名學者顏之推非常關注養生保健,著有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家教名著《顏氏家訓》。書中辟「養生篇」一章專講養生之道,並把槐實(即槐角)推介給人們,還用「庾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餘,發須猶黑」的實例,來說明服食槐實可使人耳聰目明,烏須黑發,養顏抗衰。《神農本草經》列之為上品,稱:「久服明目、益氣,頭不白,延年。」明代著名醫學家繆希雍說:「槐實為涼血要品,能除一切熱,清一切火,散一切結。」現代葯理研究表明,槐實含黃酮類和異黃酮類化合物,尤以芸香甙的含量最高,能降低血管壁的滲透性,促進血液凝固,能清熱祛火,涼血止血,治肛腸痔病出血效果甚佳,還可降低血壓,與其他降壓葯同用,能增強降壓功用。高血壓患者並發便血、尿血、鼻出血最適用。近年來有資料稱槐實有抗癌作用,具有發展前景。(王家喻)
2、很多人都推崇蘇東坡的養生之道,那麼蘇東坡是如何養生的?
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推崇養生,並且養生的人群越來越趨向於年輕化。那麼你們知道嗎?古代的大文學家以及美食愛好者蘇東坡也熱衷於養生,而且他把認為有助於養生的經驗都記錄在了《東坡志林》中,這些養生經驗非常貼近生活。
蘇東坡曾經給朋友寫了一個從戰國流傳下來的養生方子,在蘇東坡看來這非常的有效,因此在養生方子裡面提到了四種方法。第一就是無事以當貴。意思就是說在沒有什麼事情會讓你覺得比養生更重要了。第二就是早寢以當富。在蘇東坡看來早睡是一種財富,所以提倡早睡。第三個就是安步以當車。也就是說少坐車,要多步行。最後就是曉食以當肉。意思就是說晚一點吃飯,餓了就把吃的食物都想成肉,這樣就能夠非常有食慾。要知道蘇東坡有一段時間是非常窮的,非常缺乏食物,所以其中的第三條、四條對他非常的重要。
其次蘇東坡對喝水也有一定的研究。在蘇東坡看來,雨水是可以泡茶,長期服用這樣的水是能夠有長生之效。所以在蘇東坡的院中有很多盆盆罐罐,這些都是用來接雨的。
最後就是喝茶,蘇東坡對喝茶也有新的認識。在蘇東坡看來,喝茶雖然可以解膩消煩,但是不能泡濃茶,要不然會損傷脾胃。所以說他覺得飯後喝濃茶只是用來漱口,而且漱口茶沒有必要用那些高檔茶。
3、五勞七傷指什麼
在中醫學里,有「五勞七傷」之說。什麼是「五勞七傷」呢?「五勞」為五臟勞損,即心勞、肝勞、肺勞、脾勞、腎勞;「七傷」是憂愁思慮傷心、大怒氣逆傷肝、寒冷傷肺、大飽傷脾、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恐懼不節傷志、風雨寒暑傷形。總的說來,這些均為諸虛百損之症。
造成「五勞七傷」的原因很多,有的還與食品的「五味」、節令的「四時」,甚至風向的方位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養生學認為:在養生時,要注意酸、甜、苦、辣、成的適量,切不可偏食;在生活起居上,要按季節的交替、冷暖,適時增減衣服,適當鍛煉,順乎自然。這些都是強身健體,預防「五勞七傷」的必要措施。歐陽修曾雲:「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傳說蘇東坡給自己的飲食立下一條規矩:每頓酒量不過一蠱、肉不過一碟...在中醫學里,有「五勞七傷」之說。什麼是「五勞七傷」呢?「五勞」為五臟勞損,即心勞、肝勞、肺勞、脾勞、腎勞;「七傷」是憂愁思慮傷心、大怒氣逆傷肝、寒冷傷肺、大飽傷脾、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恐懼不節傷志、風雨寒暑傷形。總的說來,這些均為諸虛百損之症。
造成「五勞七傷」的原因很多,有的還與食品的「五味」、節令的「四時」,甚至風向的方位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養生學認為:在養生時,要注意酸、甜、苦、辣、成的適量,切不可偏食;在生活起居上,要按季節的交替、冷暖,適時增減衣服,適當鍛煉,順乎自然。這些都是強身健體,預防「五勞七傷」的必要措施。歐陽修曾雲:「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傳說蘇東坡給自己的飲食立下一條規矩:每頓酒量不過一蠱、肉不過一碟。即使是款待貴賓,肉菜也不超過三種。如果赴宴,他也先把飲食規矩言明在前。有人間蘇東坡何必對自己的飲食限制這般苛刻,東坡雲:「守分以養福,寬胃以養氣,省費以養財。」如能長期堅持蘇東坡的養生之道,又何懼「五勞七傷」呢?
4、有首詩里有一句「高堂明鏡悲白發」,詩里都講有養生,還有蘇軾的詩詞中的養生之道誰懂、誰有深刻的體會...
中醫認為百病都源於「七情六慾」,即人的健康與精神面貌息息相關。因此中醫養生認為,要根據人特有的生理、心理特點來調整精神狀態,做到樂觀豁達、心安少欲,因此要繼續追求適合自身狀況的志趣,做到有所寄託而使大腦始終處於良好功能狀態,這樣才能心態平衡而增強免疫功能,就不會受到疾病的侵害。
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七情調攝,歸納起來可分為4法:節製法就是調和、節制情感,防止七情過極,達到心理平衡。《呂氏春秋》說:「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要重視精神修養,節制自我感情才能維護心理的協調平衡;疏泄法則是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方式宣達、發泄,以盡快恢復心理平衡;轉移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思想焦點,或改變其周圍環境,使其與不良刺激因素脫離接觸,從而從情感糾葛中解放出來或轉移到另外的事物上去;情志制約法則是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
性格開朗、精神樂觀是健身、長壽的法寶。情緒穩定對一個人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性格開朗,活潑樂觀,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較易治癒,容易康復。
5、把蘇軾的這些東西告訴我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中文名: 蘇軾
外文名: Su shi
別名: 蘇子瞻、蘇東坡
國籍: 中國北宋
民族: 漢
出生地: 四川眉山
出生日期: 1037年1月8日
逝世日期: 1101年8月24日
職業: 官員、文學家
主要成就: 詩、詞、賦、散文、書法、繪畫
代表作品: 《赤壁賦》《石鍾山記》《飲湖上初晴後雨》《念奴嬌·赤壁懷古》
詞句 詩句 文句文人評價人物軼聞
1、年少輕狂 2、蘇軾「欺」師 3、東坡肉 4、蘇軾退房 5、赴宴吟詩 6、出人頭地 7、家庭聚會 8、打餅祭佛 9、吟詩賞月 10、東坡魚 11、水果和葯 12、生死一線 13、涵養 14、「屍骨」未寒 15、東坡吃草 16、對聯退敵 17、三人補對 18、其人之計 19、巫山河水 20、聯氣小妹 21、皛飯與毳飯 22、與王安石的矛盾 23、蘇軾與高俅 24、進京趕考 25、蘇東坡泄題之嫌 26、養生之道妻妾兒女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蘇軾與弟弟蘇轍同 清代畫家胡錫珪1881年所作《東坡小照》
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飲湖上初晴後雨》是描寫西湖的古詩中無人能超越的。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名:蘇軾 字:子瞻、和仲 號:東坡居士 父:蘇洵 弟:蘇轍 民族:漢 所處年代:北宋 詩歌類型:宋詞、宋詩 詩派:豪放派 代表作品:《水調歌頭》《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編輯本段生平事略
宋四家蘇軾
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蘇軾生於眉州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母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從此,蘇軾終其一生都對王安石等變法派存有某種誤解。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以王安石為首新黨被打壓,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 蘇軾
。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第二年6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1097年,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的海南(九死蠻荒吾不悔,茲游奇絕慰平生)。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四歲,御賜謚號文忠(公)。故有「歷典八州,行程萬里。」
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是影響蘇軾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台詩 清汪圻繪《五老圖》
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李定告發,後在御史台獄受審。御史台自漢代以來即別稱「烏台」,所以此案稱為「烏台詩案」。 1079年(元豐二年)3月,蘇軾因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被貶調湖州。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本是官樣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作了手腳,於是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朝廷的公報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當於現在的官方報紙,蘇軾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這次謝恩表,使那些「新進」成了讀書人心目中的笑柄。 監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它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地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力教導、監督官吏;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之,是認定他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雖然他們都要蘇軾死,但神宗皇帝不願殺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蘇軾在進京途中關入監獄過夜。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將蘇軾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監獄。二十日,正式提訊。此時任宰相的王珪,指出蘇軾歌詠檜樹的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新黨指控蘇軾「大逆不道」,要置其於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報蘇軾詩案的審理情況,其中有蘇軾數萬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蘇軾譏諷文字的人物名單,計有司馬光、范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蘇軾於死地而後快,但神宗一時舉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 蘇軾寫《獄中寄子由》說「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無比凄慘。審訊者常對他通宵辱罵。巨大精神壓力下,蘇軾寫下了「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的悲慘詩句。因為兒子蘇邁離開京城去別處借錢,把送飯的事交給朋友,但是忘了告訴朋友父子之間有約定:送飯只送蔬菜和肉食,若聽到壞消息,才送魚去。巧的是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魚。蘇軾大驚,就給弟弟蘇轍寫了上面兩首訣別詩。詩作完成後,獄吏按照規矩,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讀到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餘,也不禁為蘇軾的才華所折服。加上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轟動一時的「烏台詩案」就此銷結,而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也廣為流傳開來。
大事年表
清代任伯年繪《赤壁賦詩圖》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歷1037年1月8日),蘇軾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21歲高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舉家前往京都,蘇邁降生。 1061年 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 1061年 任鳳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年~1068年) 1064年 任職史館。 1065年 妻喪。 1066年 父喪;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閏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職史官。 1070年 蘇迨降生。 1071年 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2年 蘇過降生。 1073年 收留王朝雲。 1074年 38歲任密州太守。 1076年 40歲任徐州太守。 1079年 43歲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年 謫居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間太後執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年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年 妻喪;太後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6年 朝雲去世。 1097年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後執政(1100) 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4歲。 1102年,即崇寧元年六月葬於汝州郟城釣台鄉上瑞里。
主要作品
文學作品
【古文】 《刑賞忠厚之至論》 《范增論》 《賈誼論》 《石鍾山記》 《晁錯論》 《記承天寺夜遊》 《重巽以申命論》 《進策》 《策總敘》
歷代蘇軾畫像(16張)《策略》五篇 《策別課百官》六篇 《策別安萬民》六篇 《策別厚貨財》二篇 《策別訓兵旅》三篇 《策斷》三篇 《黠鼠賦》 【詩詞賦】 1《赤壁賦》 2《後赤壁賦》 3《東欄梨花》 4《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澠池懷舊》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詩為作者蘇軾觀看惠崇所畫《春江晚景》而作) 11《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蒼舒醉墨堂》 16《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17《題金山寺》 18《題西林壁》 19《望海樓晚景》 20《雪後北台書壁》 21《飲湖上初晴後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24《贈劉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東禪莊院》 26《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27《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28《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 29《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30《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31《蝶戀花·密州上元》 32《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3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4《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臘盡)》 37《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38《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39《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41《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43《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46《減字木蘭花·春月》 47《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50《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53《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54《滿江紅·江漢西來》 55《滿江紅·清潁東流》 56《滿庭芳·三十三年》 57《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60《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61《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62《南鄉子·送述古》 63《念奴嬌·赤壁懷古》 64《沁園春·孤館燈青》 65《沁園春·情若連環》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67《阮郎歸·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為米折腰》 70《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7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對聯】 縱使萬般尋路無,不墮野地隨人居。
書法作品
《中山松醪賦》 《洞庭春色賦》 《人來得書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書法賞析(20張)《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 《祭黃幾道文卷》 《梅花詩帖》 《前赤壁賦》 《東武帖》 《北游帖》 《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 《令子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辯才韻詩》 《一夜帖》 《宸奎閣碑》 《致若虛總管尺牘》 《懷素自序》 《近人帖》 《與范子豐》
繪畫作品
《瀟湘竹石圖》 《小雞琢米圖》 《枯木怪石圖》 《偃松圖卷》 《雨竹》
編輯本段作品注本
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比較著名的有: 1.詩注 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 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 。 2.文注 南宋邱曄編注的選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明末茅維的《東坡先生全集》。 孔凡禮點校的《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 3.詞注 近人朱祖謀的編年本《東坡樂府》。 今人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
編輯本段傳世佳句
詞句
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 2.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水調歌頭》 3.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 4.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蝶戀花》 5.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 6.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 7.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 8.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書法(19張)9.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江城子》 10.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 《江城子》 11.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念奴嬌·赤壁懷古》 12.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八聲甘州》 13.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西江月》 14.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西江月》 15.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西江月》 16.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臨江仙》 17.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 18.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陽關曲》 19.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 20.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21.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22.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23.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龍吟》 24.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25.人生如夢,一尊(通「樽」)還酹江月 。 《念奴嬌·赤壁懷古》 2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27.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西江月》 28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定風波》
詩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春夜》 3.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 《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吉祥寺賞牡丹》 6.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游金山寺》 7.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惠崇春江曉景》 9.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0.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 《澄邁驛通潮閣》 12.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廬山煙雨》 13.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有美堂暴雨》 14.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惠州一絕》 15.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東欄梨花》 16.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和子由澠池懷舊》 17.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18.盡見西山遮岱嶺,迥分東野隔新羅。《登表海亭》
文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晁錯論》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橫,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遊》 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前)赤壁賦》 4.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赤壁賦》
編輯本段文人評價
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跋東坡醉翁操》) 晁無咎: 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徐度: (柳永)詞雖極工緻,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後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卻掃篇》) 陸游: 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老學庵筆記》) 陳洵: 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海綃說詞》 王國維: 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遺事·尚論三》)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風海雨駭心神,白石清空謁後塵。誰見東坡真面目,紛紛耳食說蘇辛。 朱宣咸中國畫《蘇軾詩意畫--春江水暖》。 蔡嵩雲: 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闢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柯亭詞論》) 胡仔:「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笤溪漁隱叢話》)
6、《養生》蘇軾 譯文?
《養生》蘇軾 譯文 :
無事以當貴 人不要把功名利祿、榮辱得失考慮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遙,隨遇而安,無事以求,比大貴能使人終其天年。
早寢以當富 對於老年人來說,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尤其是早睡早起,比獲得任何財富都版更加富有。
安步以當車 人不要過於講求安逸,而應多以步行來替代騎權馬乘車,多運動才可以強健肢體,通暢氣血。
晚食以當肉 人應該用已飢方食,未飽先止來代替對美味佳餚的貪吃無厭。
7、蘇東坡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蘇東坡的養生之寶是什麼?
宋代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同時又是美食家兼食療專家,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等書。他到老年仍保持身體健康。
蘇軾在著作中記述,他身體健康、腰腿壯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食用煮熟的芡實,因此才上了花甲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健步如飛。
蘇東坡研究的芡實吃法頗為奇異:
時常取剛煮的芡實,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至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實數十粒,日復一日堅持不懈。
蘇軾還鍾情芡實粥,每日一碗,將其作為自己的食療佳品,他說:「粥既快養,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芡實,別名雞頭米、雞頭苞等。芡實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上品葯材,也是常用的葯食兩用葯材。
《神農本草經》說芡實有「補中,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的功效。
常吃可健身體,強筋骨,耳聰目明。吃芡實時宜慢火燉煮、細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方能起到充養身體的作用。中老年人一般很喜歡喝粥類食物,米粥的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特別是放些有滋補作用的原料做的米粥效果會更好,芡實煮粥就非常好,如果在搭配上薏米和山葯就味道更好了,滋補的功效也會更強。
大家都知道冬季節比較乾燥,芡實可以潤燥但是又不寒涼,尤其是芡實粥很滋補,特別適合在秋冬季吃。
8、蘇軾《水調歌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嬋娟指什麼
嬋娟指月亮。
既然自古以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那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要他和蘇轍兄弟能夠永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能夠永遠生活在一輪明月之下,永遠彼此給對方以最大的安慰和最大的精神支持,這就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關於蘇軾這首詞的主題,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抒發中秋感慨,表達中秋祝願,這首詞也成為了中秋詩詞經典中的經典。第二,就是表達兄弟之間的手足親情。
這首《水調歌頭》中秋詞作於熙寧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這一年,蘇軾正在密州知州任上。中秋佳節的晚上,蘇軾揮筆寫下了吟詠中秋的千古名作。
在這首詞前面還加了一行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子由,就是弟弟蘇轍的字。蘇軾在這首詞的序言中說「作此篇,兼懷子由」,明確表達了對弟弟的思念和關切之情。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詞一開篇就頗具蘇東坡式的豪邁。中秋是一年中明月最美好的時光,豈可輕易辜負!蘇軾劈頭一問,其實已蘊含著對自然天道的質疑: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照耀著宇宙天地的呢?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蘇軾不善飲酒,可是面對著宇宙的玄妙,他也忍不住對酒當歌,把酒問月:他仰望著自古以來就高懸夜空的明月,穿越時空隧道與古人思接千載。世間人事在發生著滄桑巨變,可是永恆不變的明月卻依然充滿睿智地凝望著人間的陵谷變遷。
既然是「把酒問青天」,接下來筆鋒自然一轉來到了天上:「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間已經滄海桑田,那麼天上現在是何年何月何日了呢?「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是整首詞當中最有「仙氣」的幾句。
隨著蘇軾的情緒抒發,我們彷彿能夠看到高台上翩翩玉立的蘇軾,寬袍長袖隨著秋風輕輕揚起,好像是一位隨時都能御風而行的神仙真人。
蘇軾在詞中所寫到「天上宮闕」其實象徵著另外一種生活方式,那就是遠離人間俗世,歸隱田園山林的悠然。在他的詞中,「天上」和「人間」實際是代表著出世和入世的矛盾糾結。
9、蘇東坡是我國宋代大文豪,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蘇東坡的養生之寶是什麼?
曾被杭州人稱為「 老市長」的蘇東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而且對養生很有研究,在他的詩作中,有不少是寫養生的,體現了他運動養生、食物養生、環境養生等系統的養生觀。後人將沈括與蘇軾寫的《良方》與《蘇學七方》合編成的《蘇沈良方》,至今仍被醫界沿用。他創制的「東坡肉」更是養生菜譜的一張金名片;他為官杭州時,疏浚西湖,構築蘇堤,形成美化西湖的生態結構,至今仍為全國人民環境養生所享用。
寄情江山風月
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處事達觀,常寄情祖國美麗的江山風月。雖貶官湖北黃州,面對昔日古戰場,仍不忘游景懷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此為 《前赤壁賦》之引文,寫出了蘇東坡在黃州赤鼻磯月夜泛舟,清風明月下的超然之樂與不患得失的寬廣胸懷。蘇東坡晚年更以游歷美好山水以愉情。
謫居淡無事,何異老且休。雖過靖年節,未失斜川游。春江淥夫波,人卧船自流,我本無所適,泛泛隨鳴鷗。中流遇洑徊,舍舟登層丘。有口可與飲,何必逢我儔,過子詩似翁,我唱而輒酬。未知陶彭澤,頗有此樂否。
寫出了蘇東坡在貶官期間無事,駕舟出遊,在碧波輕盪的春江之上,任憑小舟隨鳴叫的海鷗泛泛漂流,中流遇旋渦而舍舟登高丘,父子詩歌相酬,陶醉於 大自然美景,縱然身居世外桃源的陶淵明,也未必有此樂。
「和」「安」養生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 有一句話這么說:「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一個人不要有太多的慾望,「 少則得,多則惑,」只要心態清靜了,什麼樣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們的身體,這樣身體就健康了。
蘇東坡才華橫溢,好仗義直言,不善逢迎,因此得罪權貴。自他中年後,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挫折,先後被貶官湖北黃州、流放海南。四起四落,坎坷一生。但他始終熱愛生活,對人生抱著積極的態度,並善於在困難挫折之際,恬淡虛無,樂觀自處,且善用養生法寶「和」「安」二字貫於行。記載他與沈括合著的有關醫葯論述 《蘇沈良方:問養生》中認為:養生以「和」「安」二字為至上。「 和」即順心,以順和來適應外界事物的變化;「安」 即靜心,以減少外界的誘惑。因為「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則生理備矣。」也即一個人處在任何環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適隨和、頭腦冷靜,才能適應客觀外界環境的突然變化,經受得住社會生活事件的變故和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以求得身體健康。蘇東坡正是以此精神對待仕途的跌盪起伏和人生的坎坷,所以,盡管有諸多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他還是保持著健康的體魄,過著快樂的人生。
《東坡志林》 的保健四味葯
蘇東坡的《東坡志林》記述說,有人向他請教養生葯方,蘇東坡說:「 吾聞戰國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傳。其葯四味而已。」他提筆寫下的四味葯是:」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
第一味葯:無事以當貴
人不要為雜事煩惱。人活於世,一定是雜事紛繁,個人事、子女事、家庭事、單位事、社會事,不善處者,事事累體累心,久之,必然影響人體健康,縮短人的壽命。因此,務必要學會抓大事,盡量減少擾神的雜事;如果一旦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要沉著處理,切忌過多的因事煩心。相信如果天塌下來,一定會有比我個子高的人頂著。
第二味葯:早寢以當富
說的是讓人不要熬夜。可見當時蘇東坡對人體生物鍾現象已經有所研究,「早寢」作為四味葯之一,可見他已經發現熬夜對人體健康的破壞性 影響之大。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研究成果最接地氣的解釋就是讓人們不要熬夜。因為睡眠是養生的一大基本功能,是受人體生物鍾控制的,而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鍾,疾病就來了。
第三味葯:安步以當車
勸人多步行。說明處於宋代的蘇東坡已經發現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人類活動減少而帶來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現象,所以提出了「安步以當車」的觀點。就當代而言,家家有汽車,滿地跑小車,人體活動量大大減少,安有不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之理?所以蘇東坡「安步以當車」的觀點,還是能對當前的常見慢性病防治起到指導作用。
第四味葯:晚食以當肉
提醒人飢餓了再吃飯。因為胃進食後一般是四小時排空,進食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量的消耗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飢餓了再進食是有科學道理的,人類幾千年來養成的一日 三餐用餐規律,是符合人體生理機能需要的。蘇東坡特別說:「夫已飢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也就是說,飢了再吃,蔬食也比八珍更能補益。
食物養生與環境養生
蘇東坡主張少吃肉,說「 甘膩肥濃」是「腐腸之葯」,並使人肥胖;認為用少量的肉與蔬菜同烹調,吃了會使人不胖不瘦,能起到保持健美體形的作用,此與現代營養學提出的葷素搭配,科學膳食的理論是一致的,也從一個方面體現了蘇東坡的食物養生觀點。
同時,他還認為人類的居住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比吃肉更重要,從而主張在人類居住之處的周圍要廣植竹木以綠化美化環境,可起到調節情緒,靜心安神的作用,體現了蘇東坡的環境養生觀點。民間廣為流傳一首他飲食長壽的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此間哪有揚州鶴。」此詩大意是:吃飯可以沒有肉,但住處不可沒有竹。不吃肉令人消瘦,沒有竹令人卑俗。人瘦還可以發胖,人俗不可醫治。旁人笑我這樣說,好象是高傲,好象是痴呆。如果一味快意吃肉,世間還有人能駕鶴升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