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證明諾獎科技養生大學 詐騙
如果你被詐騙了,或者發現詐騙的人,怎麼應對
1 、網路上可以報網警,線下報警但是意義雖然不大,報了總比來沒報強,正常途徑
2 、整理好詳細的要客觀在網上還原事情的經過,讓更多的人來站你一邊
3 、把信息發布到網上,讓他接受網路的譴責,切記要客自觀對待
4 、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或者交給警察,遲早會有報應的
5 、用不同的號,繼續聯系騙子,讓他覺得成功的時候翻臉扇他幾巴掌
6 、讓他以為還要成功的時候罵個狗血淋頭,給他希望的同時也給他失望
7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次算是花錢買了個教訓把,畢竟有時候也滅辦法
8 、換個心態,就當他得了急病,雖然這樣有點毒,但是能讓你好點就行了
9 、曝光之後讓他沒生意,也好給別人參考,不要讓騙子得逞
10、各種zd社區平台曝光,讓他無處遁形
2、中科院迄今為止弄回了幾個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獎項。[1][2]在世界范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3][2][4]
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Physics)、化學([5]Chemistry)、生理學或醫學(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學(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2][4]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6][7]該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6][7]
3、高校引進諾貝爾獎得主 ,這裡面的"性價比"究竟有多高?
中國高校及科研機構至少引進了9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海南大學一次性聘請了4位諾貝爾獎得主。中國高校對諾貝爾獎得主的熱情追捧,一直備受爭議。贊同者相信,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加盟,對高校的師資力量、科研水平和國際交流都大有裨益。
反對者則認為,諾獎得主年齡普遍偏大,多數早已過了科研創新的頂峰期;更重要的是,這些重金聘請來的諾獎得主,多數不會全職在國內高校工作,有些甚至只有「虛職」「虛銜」。現如今,在大學的報告廳里,常常會上演這樣一幕——在一場學術報告會開始之前,為了搶到座位,有的學生沒吃飯就早早趕到現場。
報告會期間,過道里也被擠得滿滿當當。而這場報告會之所以如此受學生歡迎,原因僅僅是報告者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近年來,隨著高校和政府對於諾獎得主引進的重視,像這樣由他們帶來的學術報告已屢見不鮮,諾獎得主在高校承擔教學任務。
帶領科研團隊或實驗室的現象更是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雙一流」戰略實施之後,國內高校的「諾獎熱」更是愈演愈烈。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高校引進諾獎得主的熱潮?對於高校而言,引入諾獎得主,其「性價比」究竟如何?自「雙一流」戰略實施以來,各高校可謂「求賢若渴」。
除了在國內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之外,高校更是將眼光轉向了海外,尋求「海外高層次人才」。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短短幾年內,就已經建立起三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引進了四位諾獎得主。
該校更是計劃開設「諾貝爾班」,為學生配備包括諾爾貝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等在內的世界一流導師。「引進諾獎得主是目前高校人才爭奪戰的一部分,只不過它把人才爭奪戰的戰火燒向了國外。」在談到這一問題時,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別敦榮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道。
不難看出,在「高層次人才」如何評定這一老話題上,人們彷彿又將眼光對准了最為簡單的標准——人才的「帽子」,而諾獎得主無疑是一頂被世人所認可的大「帽子」。不久前,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喻海良在網上看到了某高校的一則招聘信息,一開始的內容就是該校有多少名全職諾貝爾獎獲得者、多少名院士……「諾獎得主這個稱號的影響力是很強的。」
4、舒通諾是中科院的嗎
舒通諾是由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歷時12年,自主研發、 中科院最新海洋成果—舒通諾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防治代謝綜合征的純天然海洋生物療法,代表了我國天然海洋生物技術在心腦血管疾病防治應用的最高水平,獲得了多項發明專利(發明專利號為:ZL97114322.6)。2005年底列入國家十一五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作為成果之一,2007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大獎。
5、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有哪幾位
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有:
一、崔琦
崔琦,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人,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美籍華人科學家。
1957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1958年赴美國深造,就讀於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1967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1984年獲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1998年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為中科院榮譽教授。
二、屠呦呦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三、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四、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統計力學是楊振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計力學方面的特色是對紮根於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嚴格求解與分析,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
五、李遠哲
李遠哲(Yuan Tseh Lee),男,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台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籍中國台灣人。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於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崔琦
網路—屠呦呦
網路—李政道
網路—楊振寧
網路—李遠哲
6、韓春雨的「諾獎級研究」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向撤稿的
2]■中國哪些科技領域最有可能拿到「諾貝爾獎」 專家認為中國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等領域具有問鼎諾獎的水平。丁肇中說,中國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是世界一流的,中國高能研究無論理論還是實驗,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進的。他特別談到了他和中科院高能所、電工所以及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合作的探求宇宙暗物質的實驗。這一研究一旦獲得突破進展,當然是具有獲諾獎水平的。該實驗設備已於1998年在美國「發現號」太空梭上飛行,獲得了許多數據和成果,這是世界上公認的。而且參與這一研究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陳和生,正是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培養的博士生。 此外,高能所專家與義大利合作在深岩洞尋找暗物質的研究也備受國際矚目。一旦他們的研究能領先美、日完成,則必獲諾獎。據悉,截至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五次授予粒子物理學領域的科學家。中國是少數建成原子對撞機的國家。在粒子物理學研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科院同志信心十足地介紹,高能物理所有不少科研課題是世界一流的,一旦研究成功,中國科學家將獲得不止一項諾貝爾獎。 在生物科技方面,中國人類基因組工程負責人楊煥明博士不止一次說,基因研究不光拼技術,還拼資源,而中國的生物資源豐富。在這片資源的沃土上,隨時可能結出生物科技的奇葩。 中科院動物所從事的克隆大熊貓胚胎實驗一直令外國科技同行羨慕不已,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實驗材料。在中國,由於生物資源豐富,中國科學家可以做許多外國科學家想做但沒有條件做的研究。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有望形成中國生物科技的異軍突起。楊煥明說,在基因研究方面,中國已形成了上游基礎性研究與下游功能研究兼備的完整科研隊伍。中國是世界上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僅有的.
7、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vram Hershko博士有沒有來過中國?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vram Hershko(阿夫拉姆·赫什科)博士來過中國。
2016年3月30日至31日,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理工學院拉帕波特醫學研究學院著名教授阿夫拉姆·赫什科,瑞士保羅謝瑞研究所質子治療中心信息技術及電子工程部主任馬丁·格羅斯曼等訪問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並出席由合肥市離子醫學中心主辦,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協辦的「2016年諾獎大師論壇:質子醫療與人類健康」。30日上午,阿夫拉姆·赫什科一行參觀了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醫學物理中心及強磁場科學中心,聽取了研究所相關科研方向及研究進展的介紹。
中午,阿夫拉姆·赫什科一行與合肥研究院院長匡光力及部分研究所科研骨幹進行交流。當日下午,阿夫拉姆·赫什科出席了「2016年諾獎大師論壇:質子醫療與人類健康」並作報告,講解癌症治療技術以及個人最新研究成果。
馬丁·格羅斯曼和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醫學物理部主任林·C·克利夫頓也分別作報告分享質子治療技術及其優勢。會後,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會見阿夫拉姆·赫什科一行,並向三位專家頒發合肥離子醫學中心海外特聘專家證書。
次日,阿夫拉姆·赫什科攜夫人作客等離子體所「我們與諾獎得主面對面」交流活動,發表主題演講並與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互動,分享自己的科研人生經歷與感悟。
阿夫拉姆·赫什科,1937年出生於匈牙利,1969年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哈達薩赫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2000年當選為以色列科學院院士,因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重大科學發現獲得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2011年當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曾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8、葉篤正,吳孟超院士被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和獎金。
雄壯的樂曲聲中,胡錦濤向獲得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葉篤正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頒發獎勵證書和獎金。隨後,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代表頒發獎勵證書。
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全體代表、200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代表、首都科技界代表等出席大會。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設立以來,以其權威性和高達5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引起海內外的極大關注。此前,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七位院士已榮膺這一獎項。
相關新聞自然科學一等獎再空缺
繼2004年度之後,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又一次出現空缺。在昨天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礎」等38項成果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出現空缺。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出現空缺的原因是國家級科學獎勵的評定有嚴格的程序,沒有達到法定票數,獎項都是寧缺毋濫的。
大獎得主簡介
「氣象諾貝爾獎」得主葉篤正
葉篤正,1916年2月生於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員;芬蘭科學院外籍院士。葉篤正開創了青藏高原氣象學;創立了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為現代大氣長波的預報提供了理論基礎;創立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創立大氣運動的適應尺度理論,在天氣預報業務上有重要的應用。葉篤正贏得的榮譽主要有: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陳嘉庚地球科學獎。葉篤正還獲得了世界氣象組織最高獎―――第48屆IMO獎,成為第一個獲得這個「氣象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肝膽外科創始人吳孟超
吳孟超,1922年8月出生於福建省,1949年畢業於同濟大學醫學院,肝臟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12次擔任「國際肝炎肝癌會議」等重要學術會議的主席或共同主席。吳孟超是我國肝膽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20世紀50年代最先提出中國人肝臟解剖五葉四段新見解;60年代首創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診治體系;80年代,建立了常溫下無血切肝術、肝癌復發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術技術;90年代,首先開展腹腔鏡下肝切除和肝動脈結扎術。著作《肝臟疾病手術治療的臨床研究》獲1986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6年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
對話葉篤正
昨天,記者采訪了獲得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氣象學家葉篤正院士。
獲獎在意外和不意外之間
記者:今天獲得這個最高獎您感覺意外嗎?
葉篤正:在意外和不意外之間吧,意外的是我感覺與自己做的工作成績相當的科學家,哪怕是我們同行的科學家都有不少,但是自己獲得這個獎了。至於不意外呢,我們氣象學研究有一個非常優秀的隊伍,在國內外都取得了不小成就,而我很幸運,就是其中的一員。
擔心大氣變得像垃圾箱
記者:國家在給您頒獎時候列出您的幾項主要科學技術成就,您自己認為哪一方面最引以為豪?
葉篤正:青藏高原氣象學、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還有大氣運動的適應尺度理論,主要都是理論性的基礎研究。我自己感覺用處比較大的還是全球氣候變化這一塊。就比如說全球變暖,這已經不再是科學問題,還牽扯到政治、社會以及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我們生活的空氣不是垃圾箱,大家都往裡面亂扔東西,萬一有一天真的膨脹了,那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都將出現難以估計的影響。
稱道電影《後天》的主題
記者:去年有一部美國電影《後天》,講的就是全球氣候變暖最終造成了又一個寒紀到來,您看過嗎?
葉篤正:我看過,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但是從我們氣象學的眼光看,這部電影太「厲害」了,真實的情況不會像電影那麼厲害。但是這部電影講的問題是對的,而且氣候變暖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值得各方面的關注。
受錢三強所勸才搞氣象
記者:您是怎麼開始氣象學研究的?
葉篤正:我本來是學習物理學的,但是錢三強那時候勸我,這么多人學物理,你還是搞氣象吧,氣象更實用一些。呵呵,就這樣我開始做氣象了。最開始也就是做一般的氣象預報,後來先在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下的大氣實驗室工作。大氣實驗室獨立成為大氣物理所後,我又在大氣物理所工作。但開始氣象學專業研究是在美國留學的時候。記者:您這次獲得了500萬獎勵,考慮過怎麼使用嗎?
葉篤正:按照規定,這500萬中的450萬由單位決定使用,我想會用於大氣物理學的研究工作。還有50萬元目前我還沒有具體的想法。(記者 郭鯤)
人物介紹: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葉篤正院士和吳孟超院士
1。葉篤正,男,1916年2月出生於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員;芬蘭科學院外籍院士;曾在許多國際國內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
葉篤正院士的主要科學技術成就如下:
(1)開創青藏高原氣象學。葉篤正首先發現圍繞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及它們匯合成為北半球最強大的急流,嚴重地影響著東亞天氣和氣候;他與國外氣候學家Flohn各自指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大氣的一個巨大熱源,葉篤正還首先指出青藏高原冬季是冷源;他同時還深入地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熱源及其對東亞大氣環流的影響。由於他的研究工作,國際上才接受了大地形熱力作用的概念,為青藏高原氣象學的建立奠定了科學基礎。
(2)創立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提出了大氣平面Rossby波的能量頻散理論,從理論上證明了西風環流中的能量可按遠大於風速的群速度向下游(或上游)傳播,為現代大氣長波的預報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對阻塞高壓天氣系統的生成、維持和移動給出一種動力學解釋。這個理論31年後才由B.Hoskins的「大圓理論」所推廣,成為對遙相關和遙響應的理論解釋。
(3)創立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葉篤正與陶詩言等發現東亞和北美環流在過渡季節(六月和十月)有急劇變化的現象,這一發現對中國天氣預報有重要意義。他們還發現阻塞形勢的建立和崩潰常伴隨著大范圍環流形勢的強烈轉變,它的長期維持則帶來大范圍氣候反常現象,從而證明了阻塞高壓在持續異常天氣預報中的重要性。這些發現和理論成為研究東亞氣象學問題的重要文獻,奠定了中國天氣預報的重要基礎。國外的學者在10多年後,由於1976年冬季北美出現極其寒冷的天氣,才開始提出各種系統理論,並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4)創立大氣運動的適應尺度理論。大氣環流中究竟是氣壓場還是風場為主導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問題,也是天氣預報的關鍵之一。葉篤正等通過一系列工作建立了大氣運動適應尺度理論:對不同空間尺度的運動都存在著特徵尺度,當實際運動的空間尺度大於這個特徵尺度時,氣壓場起主導作用;當運動的空間尺度小於特徵尺度時,風場起主導作用;對中小尺度的大氣運動,同樣存在適應問題。這個獨創的理論完善了大氣運動各分量的相互作用過程的物理解釋,在天氣預報業務上有重要的應用。
(5)開拓全球變化科學新領域。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葉篤正積極組織並領導中國開始氣候變化的研究。他積極參加全球變化科學組織(IGBP)的創立,並發揮了重要作用,並貢獻了一系列科學思想,如:氣候和植被過渡帶的敏感性、全球變化中大氣化學的作用和「有序人類活動」適應全球變化等。他通過模擬計算後指出,大范圍的灌溉對氣候和水文的影響時間可長達3-6個月,從而證明了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的可能性(被稱為「陸面記憶」)。
(6)對中國現代氣象業務事業發展的卓越貢獻。葉篤正的理論研究成果對提高氣象業務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如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在業務天氣預報中俗稱為「上游效應」;阻塞高壓形成和維持的理論,一直是業務上對持續異常天氣預報的重要理論基礎;青藏高原氣象學理論,在中國氣象業務中不僅是天氣預報的重要基礎之一,更是氣候預報的主要基礎;大氣運動的風場和氣壓場的適應的尺度理論至今仍是天氣分析和預報的主要理論基礎之一。此外,他積極參與和指導建立中國氣象業務系統,為中國氣象局的「氣象中心」、「氣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葉篤正的科學貢獻得到了國內外一致承認,也為他贏得許多榮譽,主要有: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陳家庚地球科學獎;世界氣象組織最高獎-第48屆IMO獎等。世界氣象組織在授予葉IMO獎時確認葉篤正獲獎理由為:建立青藏高原氣象學;大氣環流的突變的發現;提出大氣能量頻散理論;倡導與可持續發展相聯系的全球變化研究和人類有序活動對全球變化影響的適應等。
2。吳孟超,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2年出生,福建閩清。1927年僑居馬來西亞,1940年回國求學, 1949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歷任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普通外科副主任、主任,肝膽外科主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第二軍醫大學附屬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現任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總後勤部專家副組長。
吳孟超是我國肝膽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20世紀50年代最先提出中國人肝臟解剖五葉四段新見解;60年代首創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並率先突破人體中肝葉手術禁區;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診治體系,較早應用肝動脈結扎法和肝動脈栓塞法治療中、晚期肝癌;80年代,建立了常溫下無血切肝術、肝癌復發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術技術;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療、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並首先開展腹腔鏡下肝切除和肝動脈結扎術。40年來共施行肝癌手術8000餘例,術後5年生存率達38.1%;小肝癌(小於5厘米)手術1000餘例,手術5年生存率達79.8%(其中小於3厘米小肝癌已達85.3%),最長存活36年。至1986年年底進行肝葉切除術1019例,成功率97%,切除總數和成功率均居國際領先地位。發表論文、著作100餘篇。主編的《肝臟外科學》獲1982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著作《肝臟疾病手術治療的臨床研究》獲1986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獲和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6年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
☆ 我聽說蓋手印就是不去
吳孟超1922年出生在福建閩清的農村。迫於生活的壓力,在他剛出生不久父親就到南洋打工賺錢。5歲時他跟隨母親來到馬來西亞投奔父親。在那裡,他一邊幫父親割橡膠一邊讀書。初中畢業時,他的雙手已經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一把割膠刀玩得飛轉。這也許是吳孟超所接受的最早的操刀訓練。初中畢業了,按照以往的慣例,由校方和家長雙方出資讓畢業生聚餐一次。當錢全部收齊之後,身為班長的吳孟超卻建議,把聚餐的錢捐給前方浴血奮戰的抗日將領。這個建議立即得到全班同學的擁護,於是一份以「北婆羅洲薩拉瓦國第二省詩巫光華初級中學39屆全體畢業生」名義的抗日捐款,通過海外愛國人士陳嘉庚的傳遞,送往抗日根據地延安。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們舉行畢業典禮時,學校收到了八路軍總部以朱德、毛澤東的名義發來的感謝電。校長和老師激動萬分,立即把電文抄成大字報貼在公告欄上,這件事引起了全校的轟動。那時馬來西亞的高中,都是英國人辦的,沒有華人高中,吳孟超不想讀外國人編的課本,而想回國。1939年,他和幾個同學商量之後,決定回國。但是在海關檢查時,他的那雙靈巧的手卻受到了極大的侮辱。
☆ 從臨床發現了問題就去做實驗,然後實驗再促進臨床
回國後,吳孟超考取了德國人創辦的同濟醫學院,他的老師正是留學德國、以能做高難手術名揚上海灘的裘法祖。對自己的雙手非常自信的吳孟超一心想像老師那樣做外科醫生。1949年,在畢業分配時,吳孟超卻因為身高而遭到醫院的拒絕。這時恰好華東人民醫院招聘,面試時,吳孟超好強、不服輸的性格給當時的外科主任鄭寶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吳孟超被錄取了。1951年,華東人民醫院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成為了大學的附屬醫院。吳孟超從此成為了一名軍醫。
1954年,同濟醫學院搬遷到武漢,裘法祖因故沒有去,第二軍醫大學不失時機的把他請來做兼職教授。當年在醫學院當實習醫生時,吳孟超只能遠遠的在人堆里看裘教授做手術,現在他終於可以站到老師的身邊了。吳孟超十分上心地跟裘教授學習,很快他的一招一式越來越像老師了。後來經裘法祖的指點,1958年吳孟超申請成立了由他擔任組長的三人小組,開始向被稱為醫學禁區的肝膽外科進軍。同年,長海醫院收治了本院有史以來的第一例肝癌患者,吳孟超作為助手參加了手術,但是患者還是因為出血過多死亡了。為了研究好肝臟的結構,三人小組首先要製作出肝臟的標本,於是他們向醫院附近的法醫檢驗所要來很多肝臟標本進行摸索練習,兩年來,他們解剖了幾百個肝臟標本。最後,終於製作成功了我國第一個肝臟腐蝕標本。1963年,醫院進行第二例肝癌切除手術,這次院里派出強大陣容,外科主任鄭寶琦親自主刀。但就在手術開始前的最後一刻,鄭寶琦突然把主刀的位置讓給了吳孟超。此時,如果手術成功,功勞是吳孟超的;一旦失敗,顯然責任將由高年資醫生承擔。但吳孟超不負眾望,手術非常成功,他脫穎而出。
☆ 你是手術一把刀,就把你的手砍掉
成功地實施了中國第一例肝膽外科手術後,吳孟超又連續為71位患者做了肝葉切除術,全部成功。由他提出來的「五葉四段」的肝臟解剖理論一直沿用至今,大大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吳孟超被稱為中國外科學界的少壯派。但是隨之而來的「反右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使三人小組的成員面臨威脅,那時就有人揚言要砍掉他的雙手。他被莫名其妙地開除了黨籍,他常常在黨員開會之前趕去交黨費,希望自己能被留下來開會,但是始終沒能如願。後來他被派到陝西的農村下鄉巡迴醫療。第二軍醫大學的學員都是百里挑一的人尖子,穿著軍裝更是帥氣十足。而在隊伍中卻夾著一個身材矮小、年近半百的小老頭,當地的老百姓還以為是廚師。就在他下鄉的時候,吳孟超聽說,三人小組中的一位發生了不幸。
☆ 更多的人學會了為更多的人服務,人類共同分享
盡管受到威脅,但吳孟超始終想著肝膽外科的研究工作,在他的不斷申請下,「文化大革命」期間中斷了8年的肝膽外科又得以恢復了。1975年,一個來自安徽的農民找到吳孟超,遠遠看去患者像一個懷胎十月的孕婦。當他的腹腔被打開時,一個巨大的藍紫色腫瘤隨著呼吸上下起伏,讓在場的醫生感到毛骨悚然。吳孟超用了12個小時成功地切下了這個腫瘤, 36斤的重量至今保持著世界紀錄。這個病人一直活到現在,後來有媒體回訪他時,陸本海正在田裡幹活,他的體重也長了15斤。由於肝臟血管密布,膽管、淋巴管都疊合交叉,患者經常因為出血過多死亡。而嬰兒因為血管更細小、耐受力差,嬰兒的肝臟手術更是無人敢問津。1983年,一位舟山的漁民抱著四個月大的女嬰找到吳孟超,吳孟超最終還是決定接下這個手術。經過5個小時之後,吳孟超從嬰兒的身上切下了重達600克的腫瘤,比嬰兒的腦袋還大。第二天,美聯社特意刊發了通欄,報道中國成功實施了第一例嬰兒巨大肝臟腫瘤的切除手術。此後他又為14位嬰兒切除了肝臟腫瘤。其中13例全部成活,這又一次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日本人還曾經專門派出了一個攝制組拍攝吳孟超的手術過程。
☆ 生命在於做貢獻,不是貪婪的享受
現在由吳孟超領導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是亞洲最大的肝膽外科專科醫院。今年82歲的吳孟超只要有時間,一天還要上三台手術。吳孟超對待病人非常認真,他著名的「主任查房」讓很多醫生害怕。他不會放過病例上的每一個錯字,他會問醫生病人化驗單上的每一個數據。他最討厭別人說「差不多」、「好像是」……雖然到這里看病的人絕大多數具有傳染性,但吳孟超經常親切地拉著病人的手問診。給病人檢查完,他親自幫病人系腰帶,順手還會把病人的鞋子放在方便穿的地方。
現在他還沒有停刀的打算,而且還經常挑選難度大的手術親自操作。一次醫院按照慣例組織病例討論大會,而讓醫生們沒有想到的是,那天所討論的因並發症而死亡的患者的病例,正是吳孟超的病人。有位醫生發言時,為了不傷吳老的面子而故意強調病人的身體狀況,卻被吳老當場打斷。吳老當著幾百名醫生的面坦言:這個病人的死因跟我們手術過程中的操作失誤有關系。
9、新晉70後院士曾質疑諾獎得主嗎?
近日公布的中國科學院2017年院士名單中,有一位新晉70後年輕院士,在61名平均年齡為54.1歲的當選院士中十分突出,他叫徐濤。
1970年出生的徐濤,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
徐濤26歲拿下華中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30歲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33歲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34歲擔任科技部973項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的首席科學家並獲2500萬經費,35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院士候選人,39歲當上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命科學儀器與技術創新中心主任,47歲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而這背後,是他近20年來致力於膜轉運前沿科學問題研究持之以恆的努力。據他的高中老師回憶,徐濤學習十分認真、專注,提出的問題也總是「與眾不同」,老師也要認真思考一番才能作答。
1994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1991年)內爾博士訪問徐濤所在的華中理工大學(後改名華中科技大學),24歲的徐濤當時還是學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在讀博士,他大膽質疑國外進口最先進的膜片鉗設備中由內爾教授發明的一款軟體,指出了設計不合理之處。
自動控制工程專業本科出身的他對程序編寫十分在行,一番思索,他直接把這個有問題的軟體修改了。
徐濤的大膽質疑與對科研求真的態度給內爾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內爾教授邀請徐濤到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簡稱:馬普所)的實驗室接受聯合培養,還評價徐濤是「過去25年中在實驗室工作過的最好的兩三個人之一。」
盡管在國外發展前途很好,徐濤沒有忘記祖國。1999年,在華盛頓大學生理與生物物理系做科研的他收到了來自母校華中科技大學的邀請信。「是時候該回來了!祖國的發展需要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需要為科學獻身的科學工作者,而飛速發展的祖國也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舞台。」他說。
2000年,徐濤回到母校擔任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4年後,當時年僅34歲的他作為首席科學家,領銜科技部總經費高達2500萬的973項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2011年,徐濤在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儀器研製專項」的支持下,自主研發了一套冷凍超分辨熒光-電鏡關聯成像系統(csCLEM),開創了歷史。據悉,他將冷凍光學定位精度提高到10納米,把之前的國際水平上升了一個數量級;三維空間的關聯成像、哺乳細胞中蛋白相對於細胞器的納米精度定位首次實現。
徐濤的勤奮享譽業界。不論是在國外做博後還是回國當老師,周末在實驗室加班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據報道,在馬普所做博後時,徐濤白天採集數據,晚上下班後程序會自動讀取並分析數據,打出分析報表。第二天早上邊喝咖啡邊看前一天的數據分析結果。國外的學生相對比較悠閑,周末一般不來,而徐濤總是周末到實驗室加班。徐濤自己也認為,取得的成績主要來自於勤奮。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取得卓越的科研成就外,徐濤在教書育人方面也有非常獨特的見解。他曾公開表示,科教融合是一張王牌,他說:「我們的目標就是建設國際一流的學科,培養世界一流的人才。」
「我們要培養的是有情懷的科學家,而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教育如果無法使學生感受到幸福,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