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古人養生方法

古人養生方法

發布時間:2020-07-23 06:50:55

1、古代人怎麼養生

導讀: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
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
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
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
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
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
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
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
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
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
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
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
氣、祛病延年。

2、中國古人有什麼樣的飲食養生觀?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

3、中國古人的起居養生觀是什麼?

我國古人認為「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頭當作一件養生要事,發需常梳,因為常梳頭發既可以梳去灰塵頭屑,保持頭發的干凈和發根空氣的通暢,還可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防止脫發和延緩白發的過程。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認為,每天梳發一次,可以疏通血脈,散風濕。謝肇《五雜俎》卷十二還就養生家的話提出,梳發的次數是每天一千下,古代養生家稱木梳為「木齒丹」,說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這里值得回味的是,養生家把木梳稱作「木齒丹」,可見雖是木梳一把,卻著實有著靈丹妙葯的效用。由於梳發的神奇作用,還有人把它喚作「神仙洗頭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引宋朝人之說:「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時,梳頭一千二百,以贊陽出滯,使五臟之氣終歲流通,謂之神仙洗頭法。」

頭和腳是人體頂天立地的上下兩個極端,臨睡前既梳頭又洗腳,可以增進健康,夜睡安穩。宋朝時,甚至有人把這兩件事稱為養生的大要。宋朝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郭尚賢耽書落魄,自陽翟尉致事,嘗雲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之要,梳頭浴腳是也。尚賢雲:『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從詩中可以看出,梳頭浴腳不僅有益長生,還著實是人生臨睡之時的一項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潔口腔,防止口齒之疾。《千金要方》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老老恆言》也說:「食後微渣留齒隙,最為齒累。」「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落者,乃甘甜留齒,漸至生蟲作慝。」食後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後漱口。再則,古代養生術還認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遠勝於早起漱口。「夜漱卻勝朝漱」,就是《瑣碎錄》所說的。至於漱口用的水,以不溫不冷較為理想,但如果能習慣用冷水漱口,則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紙面上來雖有傷大雅,但在生活中卻是難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小便大約每隔1至4小時一次,入晚則因新陳代謝減慢而減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習慣。為了不違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況,平時千萬不要強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告誡:「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氣,努大便,腰疼目澀。」可見「忍」和「努」的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古人認為如能在大小便時用力咬緊牙關,持之以恆,可以免除牙齒疼痛動搖的憂慮。

4、中國古人的調心修德的養生方法是什麼?

古人認為「仁者壽」,而要達到「仁者」則必須調心修養道德。故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大學》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心正方能除邪,而令視、聽、言、動不離正念,故大乘《起言論》曰:「苦心馳散,即當攝來往於正念。」

練功者的一思一念皆應合乎道德規范,不為金錢美色所動,不為物質外誘所惑。若有一絲邪念即當警覺,應有「獨處暗室而不欺心」的慎回獨精神,如此方能時時激發良知,使自己處於心正身安、神清氣爽的境界。《維摩經凈影疏》曰:「調令離惡……故名調狀。」調心的作用就在於調伏妄念,正念存內,邪不可干。故欲修身,必先正心,心正方能身安,身安方能體健,體健方能延年益壽。

調心也必須首先修養道德,應不斷地掃除自己頭腦中的邪思雜念和各種貪欲,凈化自己的靈魂,做到「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分,乘德無私,參天地兮」。如此則調心功夫才能不斷練向深化,人品斯正,方能「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讓浩然正氣源源答而來,功夫在正念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5、古人很注重養生,他們也喜歡保溫杯里泡枸杞,古人有哪些養生方法呢?

我們所說的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我總結了以下幾個養生小秘訣。

在預防疾病上,古人和民間也早有實踐,如重陽節飲用菊花酒,可抗老防衰;夏季飲用楊梅酒,可預防中暑;常飲山植酒,可防止高血脂的形成,減少動脈硬化的產生;長期服用五加皮酒、人參酒則可健骨強筋、補益氣血、扶正防病等等。

春種夏忙秋收冬藏,農業社會,應時而做,應時而息,用句比較「紅」的話,就是天人合一。中醫講究食有季,勞有度,意思就是運動勞作適當,吃東西吃應季的,因為自然賦予生物的東西,復合生物的生長和進化過程,能夠提供正確的營養攝取和必要的代謝循環。雖然現代人已經打破了植物的生長習慣,但是傳統中醫所謂養生的葯物,仍然是限於冬溫夏涼的觀念,比如冬季的紅棗,糯米,桂圓,以及廣式的湯等等

拔罐,刮痧,是我國的獨特的養生方法,它們是藉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內外壓力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泡洗雙腳後,用右手握住右腳趾,用左手摩擦右腳的湧泉穴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發熱為止,我國古人認為腳掌是人的第二心臟,有很多穴位對人體非常重要,如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還可以看到很多的足療店。

我國的悠久文化中還有很多的養生秘訣在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6、現在很多人熱衷於養生,古代人是如何養生的?

古時候的人們就致力於養生,其目的就是在於修養自己的身體,讓自己在老年也無病無災,心態平穩。古時候人們養生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現代的許多養生方式也都是從古代留下來的,凝結了古代人們的智慧。

首先較為常見的就是在飲食上下功夫,吃一些葯膳。我國古代要都是使用的中草葯,中草葯不像西葯那樣,對人體的危害相對較大,中草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適當的服用,有強身健體的效果。例如,有人將中草葯加入其它食材,組合做成湯食用,有養生的功能。古時名醫李時珍還發明出許多種葯粥,他認為,這些葯粥適合老年人食用,對老年人的脾胃,身體都有很好的滋補作用,百利而無一害,應當長期食用。

除了所用葯材相對簡單,製作方法相對容易的葯粥之外,古時候達官顯貴會請有名的醫者為自己調配較為復雜,葯材相對昂貴的養生丹丸。有些丹丸的使用療效被誇得天花亂墜,但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些養生所使用的丹丸,所使用的葯材都是相對較為溫和的,即使是老年人使用,也不會有很大副作用的,主要就是不求作用,但求平穩。只是達官顯貴的一種安心的方式罷了。

除了外物的葯材之外,古人養生的方式還有運動。許多老年人都會進行一些適當的運動,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例如有名的五禽戲,靜功都是古時候老年人強身健體的首選。到現在,運動養生也十分受大眾的歡迎。在公園中隨處可見早晚晨練,跳廣場舞的中老年人,這都是一種養生方式,可以幫助人們增強抵抗力,維持健康的身體。總而言之,養生需要健康的作息,飲食習慣,還有運動習慣一起配合才會有作用。

7、古人養生延壽十六法有哪些內容?

我國古代有許多很好的養生方法,在今日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忘記了是哪位古人,他有一段很好的關於養生的論述,說:「水潮除後患,起火得長安。夢失封金櫃,形衰守玉關。鼓呵消積滯,兜禮治傷寒。叩齒牙無病,觀升鬢不斑。運睛除眼害,掩耳去頭旋。托踏應無病,搓塗自駐顏。閉摩通滯氣,凝抱固丹田。淡食能多補,無心得大還。」這段話總結了健身延壽的許多有效方法,具體解釋如下:
水潮除後患法「水潮」,是指口生津液。自平時睡醒時,即起端坐,凝神息慮,舌舔上齶,閉口調息,津液自生,分作三次,以意送下,此水潮可除許多病患。
起火得長安法「起火」,是指腎中生火。自每日子、午二時,盤腿平坐,微微呼吸,雙目垂簾,返觀內照,則丹田溫暖,腎中之火自生,體內自然百脈融融。
夢失封金櫃法「夢失」,是指精關不固,夢中自遺。欲動則神疲,神疲則精易滑而夢失,可於睡前安息定氣,以左右手搓臍14次,再用手搓脅區和腹部35次,左右各搖肩3回,然後慢慢將津液咽下,用意注於丹田,兩手抱拳握固良久,然後屈足向左側卧,再向右側卧,則精關自固。
形衰守玉關法「形衰」,形體虛衰者。形體虛衰者切須凝神守好丹田,行住坐卧,一意固守勿怠,且運用丹田之火生氣、生津、生神,則有望變衰顏如童子。
鼓呵消積滯法「積滯」,指氣滯食積。氣滯食積者拖延日久,則脾胃受損,醫葯難治。患此病者,應當盤腿平坐,直身微微閉息,做腹肌伸縮鍛煉,緩緩呵氣,連續做35次,當時就會積消聚散,輕松舒適。
兜禮治傷寒法「兜禮」,兩手兜起腎囊,屈腰如禮拜。體虛感冒的患者,須平坐調息,兩手兜起腎囊,屈腰下彎;頭如禮拜,彎曲至地,起身時則用丹田真氣驅除風寒。連做42次,則汗出而愈。此法無病行之,則頭目清爽,容顏潤澤。
叩齒牙無病法牙好胃口好,健康自來。每日清晨,或不拘時,每次叩齒36下,則牙齒堅固。如能配合茶水含嗽,則蟲蛀不生,風邪不生。如因牙病,難以叩齒者,可用舌舐於牙齦間,真氣透骨,亦有效。
觀升鬢不斑法「觀升」,指凝神觀丹田氣升。憂思太過,氣血虧損而鬢斑。於子、午二時,端坐抱拳握固,排除雜念,凝神丹田,微露眼光,全神凝照丹田,待臍下丹田發熱,陽氣旺盛時,微用意念領此,陽氣由尾閭過夾脊升上泥丸,緩緩降下重樓(氣管),又返回丹田。稍息,依法再行,自然形神俱妙,兩鬢不斑。
運睛除眼害法老年人一般都有眼疾。護眼養生,十分重要。盤膝靜坐,微息直身。雙目運睛12下,運完閉目,然後睜大眼睛,可驅逐體內邪氣。每夜運行35下,則目翳漸消,光明倍常。
掩耳去頭旋法頭痛目眩,或中風不語、半身不遂。治之須盤腿靜坐,直身調息,分別用手緊掩兩耳,緩緩搖頭35次,存想元氣逆上泥丸,以逐其邪。無病行之,添精補髓。
托踏應無病法「托踏」,非拖拉之意,是指「雙手上托,如舉大石。兩腳前踏,如履平地。」此法以意內顧,神氣自生,筋骨強壯,積食消融,皮膚固密,亦可預防寒暑等病。
搓塗自駐顏法「搓塗」,口水塗面、搓摩。每日清晨漱口後靜坐片刻,氣息安定後,兩手快速對搓35次,趁手心發熱,馬上用口水塗面,搓摩十數下,依法行之半月,則皮膚光潤,容貌細澤。
閉摩通滯氣法「閉摩」閉息自我搓摩。此法可滯聚處以消脹氣,須先調氣,然後閉息,用左右兩手快速搓摩滯聚處49次,每天做一二次,多不過六七次,積聚可漸次消散。
凝抱固丹田法「凝抱」,凝神抱腹。凝神調息,兩手搓熱,掌心緊捂肚臍,日夜各做一次,旬日之間,丹田溫熱,真氣充足,容顏轉少。
淡食能多補法多吃素食,不僅容易消化吸收,還可使血液清新,可預防血栓。
無心得大還法「無心」,不刻意,不強求。不要用意領氣妄行,要蓄精養氣,自然而行,真氣自能從督、任(前後兩主脈),返還丹田。

8、古代人是怎樣保養的?

我覺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為了自己的容顏美貌或者是身體健康都會保養吧。
先從比較不注重顏值的古代大部分男性說起吧,階層最高的皇帝們,對,就是皇帝們,並不特指某一個皇帝,而是從古至今的許多皇帝們,都對長生不老有一種特別的執著,比如秦始皇在聽聞蓬萊仙境能夠求得長生不老葯後,便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到海中去求仙,拜示長生不老葯。漢武帝也是深深地陷入了一些所謂的奇淫技巧,也就是他們當時口中的仙術。他們保養注重的就是能否身體康健,能否長命萬歲。像這樣的皇帝太多太多了,實在是無法全部列舉,但是又都挺典型的。

再說說漂亮或者不漂亮的女孩子吧,古代那些娘娘啊妃嬪啊郡主啊,有著家裡經濟能力的強力支撐,即使買不到我們現在的各種名牌化妝品,保養品,她們也可以靠著自己的地位,去吩咐別人為她們專門研製各種保養品,甚至不用她們說,就有人上趕著送上來。

或許現在已經不能確切知道這些美容保養的秘方到底是什麼,但是不得不說,還是很奢侈的,畢竟窮苦人家甚至是低階層的人民們還在為吃喝憂愁呢。

不過即使是這樣,對於普通階層的人,即使無法分心或者是沒有能力分心在除吃喝拉撒之外的保養行為,他們也會搞搞古代版的牙刷,還有古代版的口香糖護理口腔,清新口氣。 

9、古人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最有名的流傳至今的有《黃帝內經》,裡面有很多養生的學問,比如強調人的養生,要合乎自然,與四時相符。

10、古人如何性養生

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和以為氣。」宇宙間萬事萬物,無休無止,生生化化,變化的根本原始推動力,在於陰陽之沖和。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綿綿萬世,生生不息,也是陰陽沖和的結果。男屬陽,女屬陰,法天象地,順乎自然,合於陰陽。男女之交媾,猶如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一樣,暢利順遂,天經地義,此正如《易經》所謂:「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遠古的人類,性交完全出於本能,繁衍子嗣是其唯一的目的。由於直立行走和尾巴的消失,使男人隨時有可能與女人發生性交;又由於生產工具的產生,食物開始富裕,空閑時間增多,女人的發情期逐漸縮短,從此性交就不僅僅是為了繁衍,也包括了追求娛樂的成分在內,這就是性與生殖的分離。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華夏民族,與自然界保持著一種混沌不清的關系,逐漸產生了順遂自然的思想文化。我們的古人,為了保持與自然界的溝通和獲得與大自然同在的長壽,他們寄希望於房事的修煉,以獲得這種自然的力量,這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房中術,並逐步得到補充和完善。實施房中術的目的房中術作為一種性愛的藝術,與古代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在各種文化思潮的綜合影響下,古代民眾對於房中術的實施,兼有了養生防病和繁衍子嗣的雙重目的。(一)卻病防老,延年益壽古代性學在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一個宗旨,那就是祛病強身、健康長壽。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竹簡中提到的「七損八益」,後世的房中書進行了多次論述,如《素女經》、《玉房秘訣》和《醫心方》。作為醫學經典著作的《黃帝內經》,也指出了在性生活時一定要掌握什麼是七損,什麼是八益。雖然各書所述互有異同,但均認為房事中去七損、增八益,則人體陰陽二氣可望調和,而使身體健康長壽。所以,七損八益一直作為房中養生的總原則。所謂八益,是指在房事生活中,有八種做法於人體有益,其要點是操練房中導引,使氣血流暢,津液不竭,男女雙方情和意感,配合默契,務使交合時能收補益之功。馬王堆漢墓竹簡《天下至道談》說:八益一日治氣,指導引運行,調和精氣,修煉房中氣功導引;二日致沫,指致其津液,使生舌下玉液;三日知時,即知道最適宜的交合時機;四日蓄氣,指蓄養精氣;五日和沫,當指男女雙方互相親吻而吸其津液;六日竊氣,當指積聚精氣;七日寺贏,指等待贏滿或保持贏滿;八日定頃

與古人養生方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