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養生好不好

中醫養生好不好

發布時間:2020-07-23 01:50:49

1、中醫養生效果好嗎?

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神聖人的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營養、適量運動、充足睡眠、良好心態。膳食平衡首選即個性化科學食療,檢查偏食後補缺食、限過食達到膳食平衡--異病同治。個性化科學食療可以預防近百種常見身心智疾病,對於已病人群有促進康復作用。

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則被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2、中醫養生真的有用嗎?

在人們印象中,提到「七竅」最易想到的詞就是「七竅流血」。那麼,七竅到底有多重要?
所謂「七竅」,主要是指面部的七個孔竅,即眼二、耳二、鼻、口、舌。五臟的精氣分別通達於七竅,所以五臟有病,往往能從七竅的變化中反映出來.
《內經》提出,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也就是說,通過觀察五官的異常情況,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腎可能存在的病變.

心 開 竅 於 舌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實際上,心氣足,不僅能保證舌辨五味,舌頭轉動靈活、說話流利順暢也有賴於心神的健旺。通常來說,舌色紅潤即表示心之氣血充足.
心主血脈,舌上血管最為豐富而淺表,因而舌也能靈敏地反映出心的功能狀態。心陽不足,則舌胖嫩或紫暗;心陰不足,則舌紅絳;心血虛,則舌暗淡;心火上炎,則舌紅爛、生瘡、疼痛;心血淤阻,則舌紫暗或有淤斑;心主神志功能異常,則會出現語言障礙,說不清話.
腎 開 竅 於 耳

「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也就是說,腎氣足者,就會聽力好。在病理方面,若腎精虧虛,則腦髓不足,容易出現頭暈、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腎陰虛的病人還經常會有耳如蟬鳴的現象.
另外,老年人出現的聽力減退、耳聾失聰等衰老表現,也與老人腎氣較弱關系密切。所以,聽力較差的人,可以考慮是不是要補補腎氣.
肝 開 竅 於 目
肝開竅於目,視力的好壞有賴於肝氣的疏泄和營養。中醫講,肝藏血,而血又是眼睛活動最直接的物質基礎,所以,肝血的盛衰會直接影響到視覺功能。若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則兩眼昏花、視物不明,出現如夜盲等問題;若肝經火盛,可見眼紅腫痛;肝陰虛,可致眼糊干澀,或也可見眼珠不靈活、斜視等;肝氣郁結過久,則能導致口苦目眩.
肺 開 竅 於 鼻

「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為呼吸出入的門戶,所以說,鼻子要想發揮正常的通氣和嗅覺功能,就必須依賴肺氣調和,呼吸暢利。其實,「肺主氣」的功能除了會影響呼吸,還有供給鼻子營養、保證鼻子通暢、預防鼻病的作用.
臨床上,肺的某些疾病表現也常反映在鼻子上。如外感風寒影響到肺,就會鼻塞流涕、影響嗅覺;肺有燥熱,則鼻孔干澀。反之,如果鼻出現以上異常變化,即可推斷肺臟病變.
脾 開 竅 於 口
「口唇者,脾之官也。」唇是口的組成部分,被認為是脾的外在表現之處,當脾氣健運,氣血充足時,口唇得養,則唇紅潤澤;若脾失健運,氣血虧虛,唇失所養,則唇色淡白,或萎黃無光。
此外,飲食口味及食慾也與脾的運化功能有密切關系。如口淡無味、唇淡無澤,多為脾氣虧虛,氣血不足;口中黏膩,吃東西不香,或嘴裡發甜,多為脾胃濕熱;若口中泛酸,則為肝脾不和;若唇腫、口瘡、糜爛而痛,多為脾熱或脾火。
不過要提醒的是,盡管五臟與七竅密切相關,但臨床診斷還需要結合其他方法綜合判斷。
飯 後 躺 十 分 鍾 養 肝
吃完飯後靜卧休息10至30分鍾,再去散步,這對肝臟的養護來說很關鍵,尤其是肝功能不好的人,更要注意。
《黃帝內經》中說:「人卧,血歸於肝。」中醫認為肝主藏血,飯後運動會使肝臟處在供血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之中,導致肝臟不同程度的損害。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七倍,可見平卧是有利肝臟健康的。
因此建議,飯後靜卧10至30分鍾,可以增加肝臟血流量,有利於增強肝細胞的功能,並加快蛋白質。氨基酸。糖。脂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代謝。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
在西醫中如果我們五官有問題,會想到掛哪個科呢?一般都是五官科啊,不會想到實際上我們的五臟在出現問題。而現在要提倡中醫現代化了,西葯的副作用實在太大,長久用葯會嚴重損傷我們的五臟六腑,所以現在中醫重新讓世人認可。

3、中醫可信嗎?

中醫是否可是信這個問題實際上很難回答,我們需要分情況說明。

從科學角度來說,中醫不屬於科學,因為中醫理論不是通過科學方法得出的結論,但這並不意味著科學否定中醫,換句話說,否定中醫的科學其實也是違科學。讓我們來詳細審視一下這個結論:

首先,中醫對科學來說屬於未知,中醫是總結的經驗,有很多理論是經驗的總結,而科學理論是通過絕對的邏輯得出清晰的結論,或者說科學可以證明這些經驗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比如某些植物如三七可以止血,而某些植物的組合加工之後可以加速外傷痊癒,這些經驗是否正確中醫無法給出絕對的邏輯原因,中醫只是通過實踐告訴你它是有用的,但這不是科學,找到其中的生物學原理或者證明這些經驗是錯誤的才是科學要做的事。

當然,上面說的經驗,幾乎可以很大程度上確定是正確的經驗,有些經驗卻不一定正確,哪怕是醫學這么嚴謹的學科,但真正的中醫中出現可以證明的是錯誤的經驗還是少數。中醫之所以這么臭,不是因為這它不好,恰恰是因為這些經驗非常有用,所以才會被人利用,借中醫之名說非中醫之事,賣非中醫的假產品。

所以,中醫是經驗,它「不是科學」,但不是科學的東西未必不好用,而在這方面科學要做的事正是恰恰是研究中醫理論和實踐中這些經驗的深層次原理,證實或證偽,這才是科學該做的事,而不是在其他領域,比如西醫的領域去反對中醫,或者站在中醫的角度反對科學。

一種經驗是否正確是需要去證明的,如果你不知道它是否正確,卻要去反對它,這是科學精神?實際上,科學和精神這兩個詞本身就是一種很搞笑的組合,科學是規律,它沒有情緒,你偏偏要加上情緒,很有問題,所以別說什麼科學精神,科學家才有精神是好事,科學有精神不是好事。

延伸一下,中醫是被騙子玩壞的,不是中醫本身的問題,有人拿中醫之名去包裝某些東西,但如果搞科學的連這個都看不清楚,你們一樣是被玩的對象,連基本的邏輯都沒有,就像一個壞人說1+1等於2,你因為反對這個壞人,也要反對1+1等於2嗎?另外,很多人說中國文化一脈相承,實際上現實遠比這曲折得多,朝代的更替,還有一些文化罪犯的惡行,實際上中國的醫學是斷續的,沒有形成絕對的規范,醫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在宋以後,甚至可能是退步的,中國歷史不平坦,想想華佗,如果當年沒有三國時代的紛爭,它又會留下什麼?這一代代如果都能傳承實踐與反思,哪怕真的無法產生從科學角度尋找深層規律的概念,也不會像現在這樣。

而中醫的現狀是沒有人去研究,中醫幾乎僅僅成為了養生的工具,而在這方面,真的可以天馬行空地去包裝。

最後,說一下科學的一個問題,神是否存在?否定神存在屬於科學嗎?其實神有另一個科學的說法,叫做第一推動者,比如大爆炸猜想如果是真的,是什麼引起的大爆炸,這個宇宙到底有沒有第一推動者,實際上這屬於未知,科學對於未知事物的態度是去研究,即不肯定,也不否定,如果對於萬事萬物的認知都只有肯定與否定,科學本身也就不存在了。

神是否存在?是的,這是個未知的問題,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都是偽科學。這本質上是對未知的態度,就像我們曾經以科學的無論論者自居,卻反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

是的,無神論者本身就是偽科學!!!科學對待未知的態度是研究,而不是在找到結論之前輕易肯定或否定。

4、為什麼中醫特別適合養生?

中醫適合養生,中醫養生的辦法是調節人的血液循環,對,哪個血來液不通?他可以用用手法讓血脈暢通,比如刮刮痧,拔拔火罐自,這都可以去掉風寒,所以中醫在人們的觀念上都是認可的,特別適合老年人,中醫養生療法,它可以提zd高人的免疫力,使身體血脈通毒素可以定期可以排出來,中醫在人們的觀念中是很大家認可的

5、中醫養生技術怎麼樣?

行業前景比較不錯,是現在的朝陽行業,如果喜歡可以學習,現在人們的養生意識越來越強,市場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也是比較大的,個人認為是比較不錯的

6、中醫養生能治好病嗎?

可以治好病的。來中醫中葯比西葯還好。先要到醫院去查出病源情。找出病情以後再對證下葯。很快就會康復的。在治療期間一定要放在樂觀,開心百一點才行。不要讓工作壓力及精神壓力太度大了。人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嘛。這樣就會康復的更知快。天冷吶,好好照顧好自己。祝你們全道家開心過好每一天。望釆納

7、學中醫養生好嗎

好啊,朝陽行業,隨著人滿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關注養生,關注健康的越來越多了,這個行業的前景是越來越好了,養生又首推中醫養生

與中醫養生好不好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