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老年養生,需注意保護心臟,有利於心臟保護的食物有什麼?
可以保護心臟的食物,有豆類食物像杏仁,黑芝麻一定要多吃這些食物。
2、吃什麼保護心臟
六類食物保護你的心臟
大蒜:蒜是保健食物,它能帶走有損心臟的膽固醇;蒜能降低引起心臟病的物質低密度脂蛋白;還能夠降低血小板的粘滯性,阻止血液的凝固,預防血栓的形成。每天至少吃1至3瓣大蒜,最好是未經加工或未除蒜味的大蒜,這對冠心病有預防作用。
海產品:能夠降低膽固醇,但吃魚時,要限制玉米油、葵花子油和豆油的攝
入,因為這些油會抵消魚對細胞的保護作用。
纖維類食物:纖維與降低膽固醇的葯物有著同樣作用,特別能保護心臟。
洋蔥:具有降低膽固醇的效能,不論是生吃、油煎、燉或煮,洋蔥永遠是心臟的「朋友」。
豆類:豆類食物特別是黃豆含有大量的亞麻二烯酸,能降低膽固醇和血液的粘滯性。把黃豆泡上一夜,然後晾乾放在塑料袋中冰凍起來,隨時可做各種菜,如煮豆、炒豆、豆湯等。經常吃些豆芽、豆腐以及豆製品可保護心臟。
茄子:它能夠限制人體從油食中吸取膽固醇,並能把腸內過多的膽固醇裹在一起帶出體外。
保護心臟的方法很多,重要一點就是減輕心臟的負擔。下面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1、休息時可採取半卧式。人體半卧時,下肢、腹部的血液會發生淤積,使血液流入心臟的數量和壓力減輕。尤其在心慌氣急時採用這種方法,2分鍾後便可緩解。
2、少吃鹽。鹽可增加心臟的血容量,從而加重心臟負擔。
3、戒激怒。人的情緒過於激動,如大怒大喜,都會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因而要控制情緒。
4、緩進飲料。一次喝大量的水、茶、湯、果汁、汽水時,會迅速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臟負擔。
5、戒刺激物。辣椒、生薑、胡椒、煙、酒、濃茶及咖啡,都會興奮神經,刺激心臟,應盡量避免。
3、怎樣保護自己的心臟?
天寒暖身先暖心。
常言道:「暖身先暖心,心暖則身溫。」因為心安則神旺,神旺則氣暢則血融,血融則骨強,骨強則髓滿,則腹盈,腹盈則下實,下實則行步輕健、血脈順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方可抵禦嚴冬酷寒的侵襲。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的意志能使人體溫暖或寒冷的感覺。心暖,既使在冰天雪地,也會感到溫暖如春;心冷,即使在溫暖的春天,也會感到冷若寒冬。老年人雖然氣血瞄弱,但只要安心養生、怡神劍氣,就可補益氣血、強身健體、增強抗寒能力。
冬寒護心六措施
心臟病就好發生於寒冷季節。因此嚴寒時,千萬要護好拘您的「心」。
1、改善不良習慣 要克服晚睡晚起、不愛活動,或過度勞累、生活無規律的不良習慣。特別應戒除吸煙、酗酒的不良嗜好。
2、提介平衡膳食 防止暴飲暴食,以免因迅速增加血容量面加重心臟負擔;少吃鹽和刺激性食物;適當控制動物性脂肪飲食,以防肥胖過度而引起冠心病;克服偏食和不按時吃飯的習慣。
3、加強防寒保暖 強冷空氣可使心臟的冠軍狀動脈發生痙攣或成血栓,從而促發急性心肌梗死。因此,抵抗力差的青少年、老年人和心流域功能差者要採取有效的防寒保暖措施,以減少心臟病的發生。
4、堅持適當鍛煉 根據自己的年齡和體質選擇適當的運動項目。天天進行鍛煉。以增強預防感冒的能力,防止誘發心臟病。
5、保持樂觀心理 避免暴怒或過度興奮,防止心跳驟停而危及生命。
6、防止濫用葯物 治療心臟病的洋地黃,使用不當可發生心律失常,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合理用葯是保護心臟的重要途徑。
近些年來,心血管患病人群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40歲是個關口,死亡率多集中在30至50歲。究其原因,主要緣於心情和飲食。這里介紹兩劑治療該病的良方,一劑是精神的,一劑是物質的,簡單易行,不妨試試。
愛的力量《心臟停跳與心臟病》一書的作者、著名醫學心理學家斯蒂芬斯·娜卓說:「作為一個醫生,我可以明確告訴大家,愛是能夠治癒心臟病的。」她說,愛體現在關懷別人,多做善事和善待自己。發自內心的善行,能夠增進你的健康與快樂。反之,憤怒與狂躁,是與人內心的起伏、心跳加快相聯系的,表現為激動與不安。因這兩種心理因素而產生的荷爾蒙,是引發心臟病的主要元兇。心態平和、遇事想得開的人,愛和溫柔的情感,常常伴隨著他(她),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保持內心祥和與寧靜,在體內產生較少的可的松(皮質醇),自然會大大減少心臟病的發病率,並有助於治癒心臟病。
神奇的粟米油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病,注意飲食至關重要。除多吃蔬菜、水果和豆製品外,每天三餐食用油的選擇也很重要。在眾多的食用油中,粟米油應該是首選。粟米油又稱玉米胚芽油,由玉米胚芽精煉而成。醫學研究表明,它不含膽固醇,而含有62%的亞油酸,可抑制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從而降低血脂,保護血管,減少動脈硬化的發生。粟米油中的卵磷脂,也有此功效。食用油占人們一日膳食脂肪攝入量的50%,是我國公民膳食脂肪的主要來源。用油的選擇,無疑對維持血脂的正常水平,預防心血管病至關重要。
4、日常該怎樣保養心臟?
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中醫認為「心在志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與七情中的「喜」關系密切。高興愉快的情緒對機體的精神狀態是一種良好的刺激,有益於心臟,也有益於人體身心健康。經研究證明,性格開朗,精神愉快,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的人多能健康長壽,其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也明顯降低;而情緒急躁,精神抑鬱,對人生充滿悲觀情緒的人則體弱多病,其心血管病(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的發病率也明顯升高。時刻調整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總是處於樂觀愉快的好心情是心養生保健的最好方法。
要遠離噪音雜訊對聽覺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最為明顯,如果突然聽到強烈的聲音,心跳就會加快,跳的力量也會加強,自覺心慌心跳。如果長期生活或工作在雜訊的環境中,其心血管病和高血壓病的發病率會明顯升高,並出現情緒激動、急躁的情況,所以生活和工作環境應選擇在安靜之所在。如果所處的環境雜訊超過60分貝,應積極地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降低雜訊的強度,如應請有關部門解決雜訊源的問題,降低雜訊的強度;或安裝雙層玻璃窗以減少雜訊。居室內的音響、電視等容易產生雜訊電器,使用時要放低音量,以免影響自己和他人。平時也可以多到空曠安靜的地方去活動或鍛煉,避免雜訊的干擾。
注意夏季養心中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心的陽氣在夏季最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臟的養生保健。日常生活中要戒煙酒,不飲濃茶,保證睡眠充足,不要過勞或過逸,根據自己機體的狀況選用合適的運動來鍛煉身體,對心臟的養生保健有益。
5、養生不能只養身還要養心,那心到底該怎樣養呢?
滋養心臟意味著保護心臟。 經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有清正廉潔的五臟,統一的氣血,秘密的陰陽,這樣他們才能長壽健康。 心理平衡是健康長壽的基石。 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任何心理平衡的人都有健康和長壽。 養心是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徑。 《黃帝內經》認為它是「寧靜和虛無的」,即一種平靜、樂觀和開放的心態,平靜和娛樂。 孟子說:「養心,不貪少」 他也是一個慾望很少的人。雖然有些人不存在,但他們很少。 他也是一個有許多慾望的人。雖然有些人不是,但他們很少。 '
養心的核心是平靜頭腦,清除心火和慾望,減少各種慾望,重新產生注意力分散和擾亂頭腦,這將消耗大量的能量。 氣血失調,心不在焉 冥想是讓氣血按照正常規則運行。 在自然養生中,精神釋放法和放鬆法被用來減少各種慾望,獲得精神內營養,獲得精神安寧,滋養靈魂,補充人類能量
夏天滋養心靈的方法首先是心靈純潔,慾望少。如果你不那麼貪婪,你就不會那麼煩惱。 中醫認為「喜出望外,傷心欲絕」,所以老年人應該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尤其不要喜出望外,傷心欲絕 第二,在夏天,你應該多休息。如果你有空休息,休息可以幫助老年人消除分心。 第三,夏天我們應該多坐一會兒,保持冷靜,即使需要5分鍾。 老年人應該每天安靜地坐在樹蔭下或室內15-30分鍾。 你也可以聽悠揚的音樂,看漂亮的圖片,或者去釣魚或者打太極拳。 第四,心臟在夏天需要減速,夏天天氣炎熱,血液循環加快,心臟容易超載,所以心臟在夏天需要減速,不能疲勞。 只有當心臟先慢下來,呼吸才能慢下來。 休息應該減緩生命的節奏,減緩心跳,降低呼吸頻率,減緩生命活動的節奏,心臟才能得到休息。
第五,在夏天,人們應該多享受涼爽的空氣,少出汗。夏天,一個人應該多汗,汗水是一個人心靈的液體。汗水是血和汗的同一來源,汗水更容易傷害陰陽。 此外,夏季高溫和體表血容量的大量分布很容易導致老年人的心腦缺血症狀。 此外,夏季出汗過多會增加血液粘度。因此,在夏天,有必要降低活動強度,避免過度出汗,並適當喝一點鹽水。 然而,出汗時應該出汗,老年人不應該閉上汗,在房間里打開空的時間不應該太長。 養心安神在夏天至關重要。茯苓、麥冬、大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都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
6、如何保養心臟
1、莫生氣,凡事心平氣和
2、多吃有益於心臟的水果,如蘋果、香蕉等
3、飲食規律,多吃蒸煮食品,少鹽多醋,少吃葷肉
4、睡眠充足良好,人休息好了心臟也好
5、多運動,增強心臟功能
6、少喝咖啡!
以上6條你能做到三條以上就能擁有一顆健康的心臟,一點問題都沒有!
注意事項可包括:
控制體重
研究表明:體重增加10%,膽固醇平均增加18.5,冠心病危險增加38%;體重增加20%,冠心病危險增加86%,有糖尿病的高血壓病人比沒有糖尿病的高血壓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戒煙
煙草中的煙鹼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過量吸煙又可使血壓下降)、心臟耗氧量增加、血管痙攣、血液流動異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這些不良影響,使30—49歲的吸煙男性的冠心病發病率高出不吸煙者3倍,而且吸煙還是造成心絞痛發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戒酒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實驗證實乙醇對心臟具有毒害作用。過量的乙醇攝入能降低心肌的收縮能力。對於患有心臟病的人來說,酗酒不僅會加重心臟的負擔,甚至會導致心律失常,並影響脂肪代謝,促進動脈硬化的形成。
改善生活環境
污染嚴重及噪音強度較大的地方,可能誘發心臟病。因此改善居住環境,擴大綠化面積,降低噪音,防止各種污染。
避免擁擠
避免到人員擁擠的地方去。無論是病毒性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還是冠心病、風心病,都與病毒感染有關,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於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因此要注意避免到人員擁擠的地方去,尤其是在感冒流行季節,以免受到感染。
合理飲食
應有合理的飲食安排。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營養有關,所以,從心臟病的防治角度看營養因素十分重要。原則上應做到「三低」即: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
適量運動
積極參加適量的體育運動。維持經常性適當的運動,有利於增強心臟功能,促進身體正常的代謝,尤其對促進脂肪代謝,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有重要作用。對心臟病患者來說,應根據心臟功能及體力情況,從事適當量的體力活動有助於增進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臟器機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過於劇烈的活動,活動量應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狀為原則。
規律生活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生活有規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緒激動和過度勞累。
【特別提醒】
提醒一:多食素
很多人認為我們人類是食肉動物,因為我們基本上天天吃肉。但是人類進化和人類歷史研究卻證明,人類的身體結構及生理功能更像食草動物。大家一定覺得奇怪,那麼不妨看一下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的比較。
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身體結構的主要差異(表格)
食肉動物 食草動物
肢體有爪 無爪的手或蹄
牙齒銳利 平鈍
腸短 長
飲水方式舔 飲
降體溫方式喘氣(無汗腺)出汗(有汗腺)
獲取維生素方式 自身製造 從食物中得到
一比較就一目瞭然了——人類不像食肉動物而更像食草動物。雖然在長期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人類逐漸成為雜食動物,但食草動物的基本特性一直沒有明顯變化而保留至今。但是在近200年來,經濟的發展使人類的食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人們開始遠離素食和谷類食品,攝入過多的肉類。與人類進化歷史相比,這種變化太快了,以至與「食草」為特徵的人類基因和生理功能無法適應以肉類食品為主的環境。這種不適應最終導致產生包括現代心臟病在內的許多新的疾病。
流行病學研究證明,「經濟發展→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流行」是有明顯因果關系的三部曲。最典型的例子是諾魯。諾魯原來是一個貧窮的小島,60年代末發現了稀有礦產,這個國家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沒想到幾年以後,諾魯出現了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病大流行,50歲以上的人群70%患有糖尿病,成為世界之最,政府和人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經濟發展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質可能。因此,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心血管病流行雖然不能說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卻是人類違背了自然規律而得到的一種懲罰。如被西方國家視為垃圾的西式快餐,富含高熱量、高飽和脂肪酸,現在卻在我國廣泛流行,博得了不少孩子的青睞,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健康。我們應該更多地效仿祖先,多吃植物性食物(包括谷類澱粉、蔬菜和水果),少吃動物性食物(魚類除外),尤其要少吃含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多的食物,遠離麥當勞、肯德基類「不健康」食品。
健康飲食標准表
(健康飲食應符合以下要求)
1.每日膽固醇的攝入量不超過300毫克。
2.脂肪的攝入不超過總熱量的30%。
3.少吃或不吃蔗糖、葡萄糖等精糖類食品。
4.多食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鮮蔬菜、植物油。
5.少吃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黃、動物油、動物內臟等。
6.飲食要高鉀低鈉,鼓勵食用豆製品,飲茶。
7.飲食有規律,不可過飢或過飽。
8.適當攝入纖維素食物(包括谷類澱粉類)以保持大便通暢。
提醒二:適宜運動
心臟發病的重要原因還有一個是缺乏運動。在同一環境里生活的人,經常坐著不動的,患冠心病比經常活動者高出2倍。
運動對心臟有什麼好處呢?運動可以促使心臟的小血管擴大、延長、增多,改善心肌的供氧狀況,改善血液中脂質代謝。運動還有助於改善心肌代謝,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和心臟的代謝功能。此外,還能提高血液的纖維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凝過高,對預防和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很有幫助。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是防治心臟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要保護心臟,我們建議以下一些鍛煉方式:
體育鍛煉表
1.散步: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外周血管擴張,具有增強心功能,降低血壓,預防冠心病的效果。對於參加運動時會引起心絞痛的人來說,可以改善病情。每次散步可堅持20分鍾至1小時,每日1~2次,或每日走800~2000米。身體狀況允許者可適當提高步行速度。
2.慢跑:慢跑或原地跑步亦可改善心功能。至於慢跑的路程及原地跑步的時間應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不必強求。
3.太極拳:對於高血壓病、心臟病等都有較好的防治作用。一般而言,體力較好的患者可練老式太極拳,體力較差者可練簡化式太極拳。不能打全套的,可以打半套,體弱和記憶力差的可以只練個別動作,分節練習,不必連貫進行。
體育鍛煉注意事項:
1.任何人,如果在運動結束10分鍾後,心跳次數每分鍾仍在100次以上,則不應再加大運動量,應根據情況適當減少運動量。
2.運動量應從小到大,時間從短到長,循序漸進。
3.進餐與運動至少間隔1小時以上。
4.運動最適宜的溫度是4℃-30℃。
5.運動時若出現頭暈,頭痛,心慌,惡心,嘔吐等不適症狀時,應立刻停止,必要時需就醫。
此外,有一點要提醒大家,不宜清晨鍛煉。根據國外學者測定,上午6時至9時是冠心病和腦出血發作最危險的時刻,發病率要比上午11時高出3倍多。另外,人體在上午時段交感神經活性較高,隨之而來生物電不穩定性增加,易導致心律失常,可能出現室顫,引起猝死。還有,人的動脈壓在上午較高,增加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可能性,導致急性冠脈綜合症的發作。所以,大家在進行體育鍛煉時,要避開心血管事件「高峰期」,將時間安排在下午及傍晚進行。
提醒三:心態平和
情緒與健康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對什麼年紀的人來說,不良的情緒都是非常不利的。人的情緒一旦緊張、激動,會使得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增加,結果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亦明顯增加,加重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病情。更嚴重的是,這些變化有時會導致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臟驟停。
大喜大怒都是忌諱的。中醫學認為,暴喜傷心,心氣渙散,會出現一系列心氣不足的症狀,如心悸、乏力、胸悶氣短、脈結代等症狀。嚴重者則會出現冷汗不止,四肢不溫,脈微欲絕及心悸、胸悶、胸痛等心陽欲脫的症狀。此種變化類似於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相反,怒則氣逆,氣的運行受阻。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滯血瘀的結局是不通,不通則痛。大怒導致的一系列反應,類似於冠心病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等。由此可見,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十分重要。
古人所提倡「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這可說是保養心臟的一個座右銘。要經常與人交往,通過交談、來往,了解社會,了解環境,體會到自己是社會中的一員。老年朋友還可根據自己的愛好,種花、養魚,下棋、書畫,以此陶冶性情。
提醒四:堅持服葯
還要提醒大家的是,心臟有病不能等到發作時才去醫院,平時就要堅持服葯。只有常服葯,才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手段。許多冠心病人身邊都備有一盒麝香保心丸,但一半以上的人都不吃,有的還捨不得吃,都要等到心絞痛發作了才吃,有的自認為自己還沒到需服葯的程度。這其實是一個用葯的誤區。麝香保心丸是一種常服才能發揮最大效果的葯物,只有常服才能改善心血管機能,逆轉心臟肥厚,保護心臟功能,降低心絞痛的發生率。
7、如何養生?保護心臟?
飲食:以蔬菜為主,禁止油膩、煙酒
作息:冬季要保溫好,冬季寒冷早晨不出門,睡眠充足
宜居:南方
養生:心平氣和
救治:常被急救葯。
8、哪些食物對保護心臟很有功效?
入門版:
研究人員強調,在對心臟有益的食物中,核桃排在首位。
對心臟有益的食物有:全麥、燕麥、糙米、扁豆、洋蔥、蒜頭、菇、茄子
水果類:
蘋果富含纖維物質,可補充人體足夠的纖維質,降低心臟病發病率,還可以減肥
香蕉,鉀元素的含量很高,這對人的心臟和肌肉功能很有好處
櫻桃,能幫助人保護心臟健康
黑莓,同等重量黑莓中纖維物質的含量是其他水果的3倍多,對心臟健康有幫助
專業版:
你是怎麼保護護你的心臟的?捏著鼻子吞顆味道不好的深海魚油膠囊、維生素E膠囊,還是大蒜膠囊?其實,你可能不知道,最有益心臟的食物,就藏在我們的傳統的飲食中。
以下就是營養學界公認的9種對保護心臟最有力的桌上嘉賓。
1、杏仁
作用:預防血小板凝結,減低心臟病風險。含有豐富油脂的堅果,如花生、杏仁等,在美國被視為每日必須食用、有益心血管的食物之一。堅果中含對心臟有益的必需氨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即使每周只吃一次堅果,也能減少四分之一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中特別推薦杏仁。杏仁不但富含蛋白質,還有維生素E和精氨酸,其功能是打通血管,防止血小板凝結,降低心臟病風險。但杏仁熱量高,在吃的同時,最好減少其它油脂的攝取。如何用:將杏仁磨成粉狀,拌入菜中或是灑在飯上,不但可以增加口感,也可以充分吸收杏仁營養。
2、人參
作用:補氣,但最好經中醫醫生診斷後服用。經常被當成補品的人參,其實並非人人適用。中醫認為補氣葯物可以保護心肌,增強心臟功能,對高血壓控制也有幫助。但除非體質真的很虛弱,否則不當的補氣只會造成相反的效果,讓病情加重。一般要在血壓穩定的狀況下才可使用人參。血壓不穩或剛出血後,並不宜大量服用人參。如何用:最好經由醫師辨體質服用,且建議由少量開始。
3、當歸
作用:補血,但最好經中醫師診斷後服用。富含維生素B和礦物質的當歸,具有補血功效,在傳統中醫典籍里有活血代淤功能,也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葯物之一。但當歸偏熱性,體質燥熱者不宜使用;且若是腸胃功能較差的人,也容易腹瀉。如何用:最好按照醫師視個人情況的建議服務。
4、薏仁
薏仁
作用:降低膽固醇。高纖的薏仁,不僅可以美白,而且其降膽固醇效果不輸燕麥。屬於水溶性纖維的薏仁,可以加速肝臟排出膽固醇。實驗發現受試者服用薏仁一個月後,血中膽固醇明顯下降,且薏仁還有其他未知的降血脂成分。可以自己製作簡單的薏仁飯;一碗薏仁兌成一碗半的水,放進電鍋里煮熟。煮好後分成小包裝冷凍。煮飯時可將冷凍薏仁稍解凍,放入飯鍋與米一起煮熟。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控制白米與薏仁的比例,也可以經由再次烹煮,使薏仁變軟。如何用:薏仁煮成甜湯容易增加熱量,最好的方式是將薏仁煮成飯,使其成為主食的一部分。
5、黑芝麻
作用:防止血管硬化。含有強力抗氧化成分的黑芝麻,不僅可減緩衰老,使頭發烏黑,也能讓血管變得更有彈性。黑芝麻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卵磷脂,可以維持血管彈性,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是優質的脂肪來源。鐵質及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黑芝麻,也是中醫認為可以補血及滋補五臟的食品。經常食用還可以達到預防便秘的軟便功效。如何用:芝麻的營養萬分藏在種子里,因此必須要咬開破殼才有效。建議生芝麻最好先用干火稍微炒一下,讓有效成分經由加熱爆開釋放。或是將黑芝麻打碎磨成粉,灑在飯上、菜上,這樣也可以充分攝取到芝麻素。著名的客家擂茶,就是用小缽將黑芝麻、花生、綠茶等一一研磨成細粉,沖成茶飲。事實證明,這是可以充分攝取營養的高明養生方式。
6、黃豆
作用:降低膽固醇。黃豆含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體內脂肪及膽固醇代謝。尤其含有抗氧化物質、蛋白質纖維和單糖,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十分適合素食者當成主食。且黃豆與米有互補作用,正好形成完整的蛋白質來源。建議減少對油炸類的黃豆加工品的攝取,改由黃豆飯提供良好蛋白質來源。如何用:可先將黃豆用熱水泡4小時以上,再換水烹煮。這樣可以將黃豆中容易產生氣體的多醣體溶解出來,以免造成肚子脹氣。
7、菠菜
作用:預防心血管疾病。菠菜富含葉酸。葉酸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作用,早就有科學證據。而且葉酸和維生素B12比維生素E、大蒜和其他營養補充劑更能有效預防心臟病。服用葉酸可以降低25%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外,菠菜中的鐵類及微量元素,可以達到補血作用。如何用:菠菜含草酸,與含鈣豐富的食物同煮會影響鈣質吸收。菠菜最好先用熱水氽燙一下,再加豆製品炒或拌,就可以避免草酸鈣沉澱。但有草酸鈣結石痛風者,最好避免食用菠菜。
8、木耳
作用:抗凝血,預防血管拴塞。木耳的高纖成分,可以刺激腸蠕動,幫助排便,加速膽固醇排出體外。此外,黑木耳中含抗血小板凝結物質,對動脈硬化、冠心病及阻塞性中風有不錯的保健效果。但因木耳具有軟便作用,因此容易腹瀉者不宜食用。特別提醒木耳前端蒂頭硬硬的部份應該摘掉丟棄,因為,食用木耳蒂頭部分會造成三酸甘油酯升高。如何用:乾燥的木耳纖維含量較高,可先用水泡開,洗凈切絲,用熱水氽燙一下,撒上姜絲、糖、白醋、醬油涼拌,就成為一道清涼消暑的夏日小菜。
9、海帶
功能:預防血管阻塞。海帶、海參等具有軟堅散結功效,可以防止血拴和血液粘性增加,預防動脈硬化。而且,海帶屬於可溶性纖維,比一般蔬菜纖維更容易被大腸分解吸收利用,可以加速有害物質如膽固醇排出體外。如何用:煮湯、涼拌均可。但海帶本身含鈉,最好減少調味料的使用。
海帶可是好東西,不僅對身體好,而且口感特好,但是要注意啦:
1、買海帶最好買曬乾的,雖然吃的時候麻煩一些,但是安全。因為有的小販為了讓泡好的海帶有好賣像,在泡海帶的水裡加工業顏料,使海帶看起來翠綠翠綠的,但是對身體的危害極大!
2、海帶最好和肉類一起燉的軟爛再吃,可以增加對營養成分的吸收。
信息來源於:東北信息網
9、心臟應該怎樣鍛煉和保護
人體「發動機」
●心臟是一個強壯的、不知疲倦、努力工作的強力泵。心臟之於身體,如同發動機之於汽車。
●如果按一個人心臟平均每分鍾跳70次、壽命70歲計算的話,一個人的一生中,心臟就要跳動近26億次。一旦心臟停止跳動而通過搶救不能復跳,那就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終止了。
●心臟病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全世界1/3的人口死亡是因心臟病引起的,而我國,每年有幾十萬人死於心臟病。
【早期症狀】
察顏觀色早發現
俗話講,無病早防,防患於未然;有病早治,亡羊補牢未為晚。心臟的防病與治療關鍵是「早」。
那麼如何在早期發現心臟病呢?那就是察顏觀色:心臟病除常見的心悸、心前區疼痛等人們熟知的症狀外,常常還有一些體表徵兆。注意觀察這些先兆症狀,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這些體表徵兆包括:
◆呼吸作了一些輕微活動時,或者處於安靜狀態時,出現呼吸短促現象,但不伴咳嗽,咳痰。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現。
◆臉色如果臉色灰白而發紫、表情淡漠,這是心臟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臉色呈暗紅色,這是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的特徵。如果呈蒼白色,則有可能是二尖瓣關閉不全的徵象。
◆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這表明心臟脂肪累積太多。如果鼻子尖發腫,表明心臟脂肪可能也在腫大或心臟病變正在擴大。此外,紅鼻子也常預示心臟有病。
◆皮膚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皮膚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這與機體組織長期缺氧,腎上腺皮質功能下降有關。皮膚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說明心臟缺氧,血液中的還原血蛋白增多。
◆耳朵心臟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鳴表現,這是因為內耳的微細血管動力異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應時,內耳就得到了先兆信號。如果你的耳垂出現一條連貫的皺褶,極有可能是冠狀動脈硬化所致。
◆頭頸如果由鎖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條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天氣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內側卻有陣陣酸痛,這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腳手指末端或趾端明顯粗大,並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狀,常見於慢性肺原性心臟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臟病患者。
◆下肢中老年人下肢水腫,往往是心臟功能不全導致靜脈血迴流受阻的表現。此外,如果時常心悸、氣喘,只有蹲位才得以緩解,這是紫鉗性心臟病的特有表現。
重視胸悶與心慌
我發現,不少老年人對自己的一些症狀缺乏認識,而一些年輕人對出現胸悶、心慌等症狀也不是很重視,往往認為沒什麼關系,忍一忍就過去了。正是這些想法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有一位40歲左右的高校領導,平時自覺心臟不適,卻不加重視,結果猝死了,英年早逝,非常可惜。如果他及時就診、及時治療,結果就會大不相同。所以說,只要積極治療,心臟病的治癒和緩解還是很樂觀的。
【高發人群】
1.年齡大於45歲的男性、大於55歲的女性。
2.吸煙者。
3.高血壓患者。
4.糖尿病患者。
5.高膽固醇血症患者。
6.有家族遺傳病史者。
7.肥胖者。
8.缺乏運動或工作緊張者。
【生活方式】
雖然年齡、性別、家族遺傳病史等危險因素難以改變,但是如果有效控制其餘危險因素,就能有效預防某些心臟病。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自我管理,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心臟病患者而言,至關重要。
1954年,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威爾患了嚴重的心力衰竭。他的私人醫生懷特博士建議他改變某些生活方式,如減肥、戒煙,並堅持鍛煉等。雖然政務繁忙,艾森豪威爾還是接受了醫生的建議並堅持不懈。不久後,居然恢復了全日制工作,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由此可見,科學的生活方式,不但會預防疾病,還可能減輕疾病程度,病人的生活質量也完全有可能恢復到患病前的水平,甚至比以前更健康。
建議大家注意事項可包括:
控制體重
研究表明:體重增加10%,膽固醇平均增加18.5,冠心病危險增加38%;體重增加20%,冠心病危險增加86%,有糖尿病的高血壓病人比沒有糖尿病的高血壓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戒煙
煙草中的煙鹼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過量吸煙又可使血壓下降)、心臟耗氧量增加、血管痙攣、血液流動異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這些不良影響,使30—49歲的吸煙男性的冠心病發病率高出不吸煙者3倍,而且吸煙還是造成心絞痛發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戒酒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實驗證實乙醇對心臟具有毒害作用。過量的乙醇攝入能降低心肌的收縮能力。對於患有心臟病的人來說,酗酒不僅會加重心臟的負擔,甚至會導致心律失常,並影響脂肪代謝,促進動脈硬化的形成。
改善生活環境
污染嚴重及噪音強度較大的地方,可能誘發心臟病。因此改善居住環境,擴大綠化面積,降低噪音,防止各種污染。
避免擁擠
避免到人員擁擠的地方去。無論是病毒性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還是冠心病、風心病,都與病毒感染有關,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於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因此要注意避免到人員擁擠的地方去,尤其是在感冒流行季節,以免受到感染。
合理飲食
應有合理的飲食安排。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營養有關,所以,從心臟病的防治角度看營養因素十分重要。原則上應做到「三低」即: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
適量運動
積極參加適量的體育運動。維持經常性適當的運動,有利於增強心臟功能,促進身體正常的代謝,尤其對促進脂肪代謝,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有重要作用。對心臟病患者來說,應根據心臟功能及體力情況,從事適當量的體力活動有助於增進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臟器機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過於劇烈的活動,活動量應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狀為原則。
規律生活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生活有規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緒激動和過度勞累。
【特別提醒】
提醒一:多食素
很多人認為我們人類是食肉動物,因為我們基本上天天吃肉。但是人類進化和人類歷史研究卻證明,人類的身體結構及生理功能更像食草動物。大家一定覺得奇怪,那麼不妨看一下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的比較。
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身體結構的主要差異(表格)
食肉動物 食草動物
肢體有爪 無爪的手或蹄
牙齒銳利 平鈍
腸短 長
飲水方式舔 飲
降體溫方式喘氣(無汗腺)出汗(有汗腺)
獲取維生素方式 自身製造 從食物中得到
一比較就一目瞭然了——人類不像食肉動物而更像食草動物。雖然在長期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人類逐漸成為雜食動物,但食草動物的基本特性一直沒有明顯變化而保留至今。但是在近200年來,經濟的發展使人類的食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人們開始遠離素食和谷類食品,攝入過多的肉類。與人類進化歷史相比,這種變化太快了,以至與「食草」為特徵的人類基因和生理功能無法適應以肉類食品為主的環境。這種不適應最終導致產生包括現代心臟病在內的許多新的疾病。
流行病學研究證明,「經濟發展→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流行」是有明顯因果關系的三部曲。最典型的例子是諾魯。諾魯原來是一個貧窮的小島,60年代末發現了稀有礦產,這個國家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沒想到幾年以後,諾魯出現了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病大流行,50歲以上的人群70%患有糖尿病,成為世界之最,政府和人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經濟發展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質可能。因此,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心血管病流行雖然不能說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卻是人類違背了自然規律而得到的一種懲罰。如被西方國家視為垃圾的西式快餐,富含高熱量、高飽和脂肪酸,現在卻在我國廣泛流行,博得了不少孩子的青睞,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健康。我們應該更多地效仿祖先,多吃植物性食物(包括谷類澱粉、蔬菜和水果),少吃動物性食物(魚類除外),尤其要少吃含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多的食物,遠離麥當勞、肯德基類「不健康」食品。
健康飲食標准表
(健康飲食應符合以下要求)
1.每日膽固醇的攝入量不超過300毫克。
2.脂肪的攝入不超過總熱量的30%。
3.少吃或不吃蔗糖、葡萄糖等精糖類食品。
4.多食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鮮蔬菜、植物油。
5.少吃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黃、動物油、動物內臟等。
6.飲食要高鉀低鈉,鼓勵食用豆製品,飲茶。
7.飲食有規律,不可過飢或過飽。
8.適當攝入纖維素食物(包括谷類澱粉類)以保持大便通暢。
提醒二:適宜運動
心臟發病的重要原因還有一個是缺乏運動。在同一環境里生活的人,經常坐著不動的,患冠心病比經常活動者高出2倍。
運動對心臟有什麼好處呢?運動可以促使心臟的小血管擴大、延長、增多,改善心肌的供氧狀況,改善血液中脂質代謝。運動還有助於改善心肌代謝,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和心臟的代謝功能。此外,還能提高血液的纖維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凝過高,對預防和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很有幫助。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是防治心臟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要保護心臟,我們建議以下一些鍛煉方式:
體育鍛煉表
1.散步: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外周血管擴張,具有增強心功能,降低血壓,預防冠心病的效果。對於參加運動時會引起心絞痛的人來說,可以改善病情。每次散步可堅持20分鍾至1小時,每日1~2次,或每日走800~2000米。身體狀況允許者可適當提高步行速度。
2.慢跑:慢跑或原地跑步亦可改善心功能。至於慢跑的路程及原地跑步的時間應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不必強求。
3.太極拳:對於高血壓病、心臟病等都有較好的防治作用。一般而言,體力較好的患者可練老式太極拳,體力較差者可練簡化式太極拳。不能打全套的,可以打半套,體弱和記憶力差的可以只練個別動作,分節練習,不必連貫進行。
體育鍛煉注意事項:
1.任何人,如果在運動結束10分鍾後,心跳次數每分鍾仍在100次以上,則不應再加大運動量,應根據情況適當減少運動量。
2.運動量應從小到大,時間從短到長,循序漸進。
3.進餐與運動至少間隔1小時以上。
4.運動最適宜的溫度是4℃-30℃。
5.運動時若出現頭暈,頭痛,心慌,惡心,嘔吐等不適症狀時,應立刻停止,必要時需就醫。
此外,有一點要提醒大家,不宜清晨鍛煉。根據國外學者測定,上午6時至9時是冠心病和腦出血發作最危險的時刻,發病率要比上午11時高出3倍多。另外,人體在上午時段交感神經活性較高,隨之而來生物電不穩定性增加,易導致心律失常,可能出現室顫,引起猝死。還有,人的動脈壓在上午較高,增加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可能性,導致急性冠脈綜合症的發作。所以,大家在進行體育鍛煉時,要避開心血管事件「高峰期」,將時間安排在下午及傍晚進行。
提醒三:心態平和
情緒與健康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對什麼年紀的人來說,不良的情緒都是非常不利的。人的情緒一旦緊張、激動,會使得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增加,結果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亦明顯增加,加重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病情。更嚴重的是,這些變化有時會導致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臟驟停。
大喜大怒都是忌諱的。中醫學認為,暴喜傷心,心氣渙散,會出現一系列心氣不足的症狀,如心悸、乏力、胸悶氣短、脈結代等症狀。嚴重者則會出現冷汗不止,四肢不溫,脈微欲絕及心悸、胸悶、胸痛等心陽欲脫的症狀。此種變化類似於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相反,怒則氣逆,氣的運行受阻。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滯血瘀的結局是不通,不通則痛。大怒導致的一系列反應,類似於冠心病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等。由此可見,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十分重要。
古人所提倡「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這可說是保養心臟的一個座右銘。要經常與人交往,通過交談、來往,了解社會,了解環境,體會到自己是社會中的一員。老年朋友還可根據自己的愛好,種花、養魚,下棋、書畫,以此陶冶性情。
提醒四:堅持服葯
還要提醒大家的是,心臟有病不能等到發作時才去醫院,平時就要堅持服葯。只有常服葯,才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手段。許多冠心病人身邊都備有一盒麝香保心丸,但一半以上的人都不吃,有的還捨不得吃,都要等到心絞痛發作了才吃,有的自認為自己還沒到需服葯的程度。這其實是一個用葯的誤區。麝香保心丸是一種常服才能發揮最大效果的葯物,只有常服才能改善心血管機能,逆轉心臟肥厚,保護心臟功能,降低心絞痛的發生率。
10、增強心臟功能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如果是心臟有問題需要去醫院檢查遵醫囑治療。如果單純是心功能弱(或各種心臟病保養期、後遺症)百我提點建議,這也是本人的親身感受:
1、心胸開闊,自我調節,與親朋來往多且快樂;
2、保持充足睡眠,度中午小憩15-45分鍾,晚上十點前上床睡覺,很養心的;
3、多吃黑色、紅色食物;
4、挑食的人或不開伙的平時可吃些vc、復合vb、ve,年紀大的早吃一粒深海魚油,晚吃一粒卵磷脂;
5、可通過快走、瑜內伽、氣功等方式鍛煉,每周不少於四次,每次40分鍾,以面色發紅、微汗、脈搏120/分鍾為宜。
6、還可在網上查中里巴容人的視頻,按摩有關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