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雪節氣養生吃什麼防寒冷乾燥
大雪節氣宜滋補百腎氣,飲食應以調理肺胃為主。可多吃羊肉、牛肉、雞肉、鵪鶉、墨魚、章魚,枸杞子、玉蜀黍、芋頭、花生、山葯、栗子及杏脯等食物或葯食兩用的食物。
另外,因為大雪時節降水較少,天氣乾燥,易傷津液,宜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如橘子、蘋度果、冬棗等以生津潤燥。西蘭花、土茴香、栗子、腰果、蔥、山葯和核桃,這些食物是每年大雪時節良好的蛋白質。
大雪節氣代表著開始進入最寒冷的嚴冬。人體為了保存一定的熱量,必須增加體內內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以便產生更多的能量滿足機體的需要。所以,冬天可以適當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以補充因天寒而容消耗的能量,益氣補血,滋養身體。
2、防寒防燥養陰護陽,為順利過冬做好准備,秋分你養生了嗎?
一:養生要趁早,秋分之後一定要注意保暖哦
中醫文化簡直是太博大精深了,都不知道這些古人是怎麼能夠做到讓養生與節氣結合在一起的,秋天,是天乾物燥的時候,再過幾天,就要由燥轉寒了,如果之前的你都還沒有重視養生,過了秋分可是要抓緊了,天氣突然間就會變冷,一定要注意保暖,抵抗寒濕之氣侵入,能夠有效的預防風濕類型的疾病哦。
二:下班之後多泡腳,疏通經絡
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養生,難道一定要去泡溫泉嗎?其實大家都忽略了一點養生是每天都可以進行的,只要你有心就能做到,比如下班之後泡個腳,不管我們是站著還是坐著,身體的經絡都很疲憊,這個時候,因為足底的經絡最多,泡泡腳能夠放鬆我們疲勞的身體,幫助我們舒緩身心,何樂而不為呢?
三:秋分養生要注意飲食
食物也是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面,你是在胡吃海喝嗎?秋天到了,一定要預防腹瀉的發生哦,少吃油膩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舒緩溫補的食物,有利於增強我們機體的免疫力,幫助我們做好進入寒冬的准備,到了秋末,病毒又開始泛濫了,大家做好養生,就會減少生病的幾率哦。如果你喜歡喝粥就多喝一點吧,學會拒絕火鍋燒烤哦。
不知道大家還有什麼好的想法呢?養生不只是滋養我們的身體還有我們的心靈,現代生活節奏太快,當我們累了的時候,不妨減速,去大自然看一看,這也是不錯的養生選擇哦。
3、秋季溫燥和涼燥應如何區別對待?
「天兔」漸遠,秋意也漸濃了。什麼是秋燥,什麼是溫燥,各有什麼症狀?
台馨門診部台灣中醫林坤岳博士指出,溫燥和涼燥確實有明顯區別。「秋燥」是人體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分為「溫燥」和「涼燥」,前者見於初秋天氣尚熱或久晴無雨的時候,後者則開始於深秋天氣轉涼之時,會導致津液耗損,出現皮膚乾燥和體液丟失等症狀。
溫燥
乾咳少痰、咽干口燥
秋季如何分辨溫燥和涼燥,可按照以下方法。溫燥,屬於初秋感受燥邪,往往帶有夏暑的余熱,表現出發熱、微惡風寒、頭痛、乾咳少痰、咽干口燥、小便量少、大便干結。
對於溫燥,飲食養生原則要以清熱滋潤為主,除滋陰潤燥外,還需清瀉肺熱,可食百合粥、銀耳粥、蓮藕排骨湯、銀耳杏貝湯等,果蔬可多食梨、荸薺、蓮藕汁等清熱潤肺食品。
治療宜甘涼濡潤,用沙參麥冬湯、玉竹麥門冬湯、清燥救肺湯。
建議市民可以服用「桑杏湯」,效果較為理想:桑葉、杏仁各10克,沙參、梨皮各15克,淡豆豉、梔子、川貝、甘草各5克,清水煎服,每日一劑。
涼燥
微有發熱、鼻塞流涕
涼燥,屬於晚秋感受燥邪,往往帶有近冬的寒氣,便現出惡寒、微有發熱、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痰白而稀、頭微痛、無汗。對於涼燥,飲食養生原則要以祛寒滋潤為主,除滋陰潤燥外,應適當增加蛋白質和熱量較高的食物。梨粥、百合粥、銀耳粥仍可食用,可增加一些瘦肉粥類,如煮粥時加些瘦肉、皮蛋等。可進食栗子粥、蓮子粥、龍眼肉粥、紅棗粥等,並多食一些溫性的蔬菜水果,如南瓜、蔥姜、香菜、杏、大棗等。治療宜辛開溫潤,用杏蘇散、蔥豉湯。
4、一年四季養生方法?女人養生的方法??
四季飲食養生的原則和方法:
一、春季飲食養生
1、春季飲食養生的原則 主食中選擇高熱量的食物,保證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早春時期,為冬春交換之時,適宜進食偏於溫熱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飲食中除米、面、雜糧之外,還可增加一些豆類、花生、乳製品等。
2、春季中期,天氣驟冷驟熱,變化較大,在氣溫較高時可增加青菜的食量,減少肉類的食用。春季晚期,為春夏交換之時,氣溫偏熱,適宜進食清淡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的維生素。中醫還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不宜多食酸味以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
二、夏季飲食養生
1、夏季飲食養生的原則 飲食以清淡為主,保證充足的維生素和無機鹽,適量補充蛋白質。夏季炎熱而出汗較多,體內丟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較差,多進稀食是重要的飲食養生方法,因此應當多食粥、喝湯。夏季陽氣旺盛,活動較多,身體消耗大,應當注意補充營養物質,如優質的蛋白質,如魚、瘦肉、蛋、奶和豆類等;充足的維生素,如西紅柿、青椒、冬瓜、西瓜、楊梅、甜瓜、桃、李子、梨等新鮮蔬果。
2、夏季還要攝入足夠的水分和無機鹽,特別要注意多飲水及補充鉀,豆類或豆製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鉀的很好來源。要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葛根、西紅柿、黃瓜、綠豆等。解暑的飲料中以茶水為最佳,特別是綠茶,具有消暑解渴、清熱瀉火的作用。
三、秋季飲食養生
1、秋季飲食養生的原則 飲食葷素搭配,多食清涼多汁的蔬菜、水果,適量地補充蛋白質和無機鹽。秋季前期較溫燥,飲食養生方法要以清熱滋潤為主,應堅持二粥一湯的飲食方法,即早晚食粥,午餐喝湯,但粥湯的配料有所不同。煮粥時可以加些切碎的梨塊,具有生津止渴、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作用;或者加些百合,具有潤肺止咳、養心安神的作用;加入用水發好的銀耳,亦有滋陰潤肺、養胃強身的作用。
2、羹湯類則以西紅柿雞蛋湯為佳,蛋白質及維生素豐富並且有利於消化吸收。秋季後期較涼燥,飲食養生方法要以祛寒滋潤為主,並適當地增加蛋白質和熱量較高的食物。除了梨粥、百合粥、銀耳粥外,還可增加瘦肉粥以補充蛋白質的消耗,並可食用栗子粥、桂花蓮子粥、龍眼肉粥、紅棗粥等。應多食一些溫性蔬果,如南瓜、蔥、姜、香菜、桃、杏、大棗、荔枝、烏梅等。
四、冬季飲食養生
1、冬季飲食養生的原則 適量地進食高熱量的飲食以補充熱量的消耗;增加溫熱性食物以增強機體的禦寒能力;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2、冬季養生的原則是要避寒就暖,斂陽護陰,以收藏為本,是一年四季當中進補的最佳時節。中醫認為,冬季應多食用一些偏於溫熱的食物,特別是能夠溫補腎陽的飲食,以增強機體的禦寒能力。
女生如何正確的養生
1、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身體和器官都是需要一定休息的,所以每天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做到早睡早起,這樣才能夠及時的解除身體的疲勞,讓身體變得更加的有活力,減少了生病的幾率。
2、要培養自己的興趣
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很多女性受到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讓他們內心不能得到一定的平靜,經常性的處於緊張狀態就會提前進入衰老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應該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聽聽歌曲或者學習書法,讓自己能夠平靜下來,同時也可以陶冶情操。
溫馨提示
女性朋友平時應該養成正確的養生方法,保證充足的睡眠,合理的搭配飲食,避免情緒的波動,坦然的面對一切,不能有太多的心理負擔。
5、秋分晝夜平,秋分養生防涼燥,什麼養生方法最有效?
時光悄悄流逝不知不覺,轉眼一年中的秋分已經到了。人們經常說:「秋分晝夜平,養生防涼燥」。在秋分時節,晝夜時間相等,所以養生也要注意陰陽平衡。所以秋分養生非常關鍵,跟平時養生不太一樣。比如在飲食上要生津潤養,要注意機體的陰陽平衡,在作息方面也要早睡早起。
秋季飲食要注意生津潤養。在飲食方面,秋季宜收不宜散,所以容易上火的蔥姜蒜等辛辣之品要少吃,可以多吃點酸味甘潤的果蔬。在平日里要多吃點滋陰潤燥之品,如銀耳、山葯、百合、秋梨、蓮藕、鴨肉等,以生津潤肺、養陰去燥的效果。
秋季更要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秋季天氣乾燥,秋分之前有暑熱的余氣,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涼風陣陣,氣溫逐漸下降,俞見寒涼,所以多出現涼燥,大家可以適當調整一下飲食習慣。
秋季在作息方面要早睡早起。人們常說:「秋三月,早睡早起,與雞俱興」。早點睡覺可以使肺氣舒展開來。所以在秋季這個注意平衡的季節,早睡早起是最佳的養生方法。人們的生理活動要順應季節自然地變化,所以秋季無論在飲食還是作息方面,都要注意平衡二字。
秋分之後,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要防止寒涼。夏季很多人都喜歡吃冰鎮的食物,但是到了秋分,都要跟這些食物說再見。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防止寒涼。
大家要根據氣溫的變化,注意調整自己的飲食作息習慣,隨時增添衣物,為自己的身體負責。
6、冬季養生需要注意什麼問題呢?
7、四季養生常識有哪些?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界的密切關系。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類為了適應自然變化,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因此,人們既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又要主動地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素問·移精變氣論篇》指出「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
春天,萬物生發向上,處於復甦過程之中,於五臟屬肝,適宜升補,以調肝柔肝、順應肝臟升發元氣。
夏天,天氣炎熱,人體喜涼,這時於五臟屬心,適宜清補,以養心清火扶臟祛邪。
長夏,於五臟屬脾,宜淡補,可選用葯膳苡仁豬蹄等。
秋天,氣候漸爽但時有燥邪,這時於五臟屬肺,適宜平補,以益肺潤燥。
冬天,氣候寒冷,人體收斂潛藏,這時於五臟屬腎,適宜溫補,以原味滋腎填精、溫而不燥。
春天,天氣慢慢暖和,萬物開始復甦,人體內的變化也與自然氣候變化相一致,由冬季的固密收斂慢慢變為陽氣初升,所以人的活動也多起來。中醫認為,「由靜轉動、陽氣漸升」是人體在春季的重要生理變化,是「人與天應」的結果。此變化能夠正常進行則人體就健康無病,若進行得不正常則機體內的平衡就被破壞,人體就易患病。中醫還認為,春天陽氣升發,樹木萌芽,與五臟中「肝」的性質相呼應,有「在臟為肝」之說,而「肝克脾」,春季肝氣升發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脾的運化,所以有很多人在春季胃口不佳、飯量減少,倘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需要進行飲食調理。無論是比較健康的人士,還是有宿疾的患者,在春季進行飲食調養都必須順應自然與人體的變化,不能再像冬季寒冷天氣那樣進食太多厚味溫補的食物,這樣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而且會擾亂人體陰陽平衡,哪怕服食了厚味溫補的葯膳,也不一定能起到補益的作用,而且很多人吃完後還有胃腸不適的反應。
夏天,天氣炎熱,萬物都處於旺盛的生長階段,人體在此時的代謝也是一年之中最旺盛的時期。中醫認為,夏天大自然的熱氣火氣最大,人體的「陽氣」最旺盛,容易傷害心臟,出現心煩、失眠,所以夏天要留心養心安神。
長夏(農歷6月,陽歷7、8月)因為天氣炎熱或暑濕過重,容易脾為濕困,出現頭痛、頭昏,不欲飲食。夏季暑熱過盛,容易耗氣傷陰,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和陰陽平衡。養生調補方面,原則上以清補為主,所選葯膳性質偏涼或平和,以清火養陰,使陰陽平衡。甘涼、利濕清暑、少油膩為夏季常用葯膳的主要特點。人體自然喜涼爽,飲食上也多願意吃一些清淡少油膩的食物。對於部分在夏季貪涼或過食生冷寒涼之物導致脾胃受傷、腹瀉發熱、感冒的人來說,在患病期間這些葯膳飲食就不宜過多服用,因為此時人體的陽氣已經因寒涼而受傷、不再旺盛了,清養的時候不宜太過。
秋天,天氣慢慢由熱轉涼、轉燥,人體的代謝也漸趨平緩,養生進補也要依據這些規律進行。天氣轉燥轉涼固然再無夏日炎熱潮濕之弊,令人感到舒適,但倘若轉化太快太劇烈的話,人體也會適應不了,體內的陰陽平衡就會被破壞,表現出涼燥之邪傷人為患,所以《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食」。另一方面,秋季雖然由熱轉涼,但夏季余熱時有反復,部分人群由於夏季調理不當或受暑熱太過,到秋天後體內仍有夏季余火未消,當氣候轉燥後,變成燥火為患,出現口乾、咽燥、咳嗽、皮膚乾燥等症狀。對這樣的情況,就需以清平滋潤為主進行調理,不宜過食煎炸動火之品。中醫還認為,秋季天氣肅殺,「在臟屬肺」,而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無論是初秋溫燥,還是深秋涼燥,都容易傷肺致病,調理進補當以滋潤為主,並根據天氣寒溫及個人身體狀況選擇相應涼性、溫性或平性葯膳,以收到滋潤益肺,祛邪強身之效。雖然如此,但因為肺臟屬金,惡熱喜涼,故秋季養生調理葯膳還是以平性和涼性為多,溫補之品相對較少用。
冬天,天氣寒冷,「寒主收引」,人與自然相應,機體也處於收斂潛藏階段,代謝水平降低,消耗減少,吸收能力增強,所以冬季是傳統的最佳調補季節。
冬季調補的歷史在中國由來已久,其基本原則能夠歸納為四個字:厚味溫補。厚味不單是指冬季所服食的膳食味道濃郁,更是指膳食營養豐富,味道甘美。中醫認為,「厚味填精」,意指滋味濃郁甘美的飲食補充人體所需的精華營養。溫補的意思很好理解,因為冬季寒冷,陰氣盛,人體需要服食一些溫熱性膳食來驅寒溫陽。這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就是厚味溫補的冬季養生調補原則。從另一方面看,中醫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由元氣推動的,而元氣主要由腎化生,冬季「在臟屬腎」,「腎主藏精」,通過冬季補益腎精能夠促進元氣的生成,所以冬季調補的另一原則特點能夠歸納為「補腎填精益元氣。」「厚味溫補」與「補腎填精益元氣」是冬季養生調補的原則,其中「厚味溫補」是從人們服葯膳的性、味方面歸納的,而「補腎填精益元氣」則是從所服葯膳的功能作用上歸納的,兩者是統一的。
8、秋分之後是涼燥,秋季怎樣養生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不知不百覺今年的秋分也過去了。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秋分之後的絲絲涼意,那麼,在秋季我們應該怎樣養生呢?
一、穿適合溫度的衣服
秋季的時候溫度比較多變,可能今天還是三十幾度的高溫,明天就降溫到十幾度了。在一個大學校園里,你總是會發現度在這個溫度多變的時期,會有人穿短袖有人穿毛衣有人穿短褲有人穿加絨褲。有的人今天穿一套特別涼快的衣服明天又穿特別耐寒的衣服。原因還是在於溫度變化實在是太大。
二、吃點辣一點的食物
秋天到了,你會知發現火鍋店總是人很多,是的,秋天是一個帶點寒意的季節,在秋天人的身體內多多少少都會有點濕氣,我們要做的就是將我們體內的濕氣排出道來。怎樣將這些時期拍出來呢?我們可以選擇吃一點辣椒,辣椒因為辣的緣故,吃完就想喝水,而且吃辣的東西還可以助於我們排汗疏通我們的毛孔。通過吃辣將自己的濕氣給祛出來。
三、多運動運動
運動一直是我們討論的話回題,多運動是可以將我們身體內的垃圾排出自己的體外,而且運動還可以增強我們的免疫力,運動還可以使我們變瘦變美。現在無論在哪你都可以看見一些喜歡運動的人,而且這些人中中老年人是佔大多數的,因為年齡的增長她們更懂得了運動的重要性。它答是養生最簡單的方法。
9、秋分晝夜平,養生防涼燥,秋季養生要點是什麼?
不知不覺,秋分已經到了。人們常說:「秋分晝夜平,養生防涼燥」,在秋分時節,晝夜時間相等,所以養生也要注意陰陽平衡。所以秋分養生非常關鍵,跟平時養生不太一樣,秋季養生是有一些要點的。比如在飲食上要生津潤養,要注意機體的陰陽平衡,在起居方面要早卧早起。
秋季飲食要注意生津潤養。在飲食上,秋季宜收不宜散,所以蔥姜蒜等辛辣之品要少吃,可以多吃點酸味甘潤的果蔬。而且秋天比較乾燥,容易引起咽、鼻、唇乾燥及乾咳、聲嘶、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症,在平日里要多吃點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淮山、秋梨、蓮藕、柿子、芝麻、鴨肉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秋季更要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秋天乾燥,主要外邪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熱的余氣,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陣陣秋風襲來,使氣溫逐漸下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同時,秋燥溫與涼的變化,還與每個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大家可以調整一下飲食習慣。
秋季在起居方面要早卧早起。人們常說:「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點睡覺可以使肺氣舒展開來。所以在秋季這個注意平衡的季節,早睡早起是最佳的方法。人們的生理活動要順應自然地變化,所以秋季無論在起居還是飲食,都要注意平衡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