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養生之道有幾個方面?
孔子養生長壽之道內容頗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克己、修身的「養生三戒」
孔子一生嚴以律己,從不縱欲。他的「養生三戒」是留給後世的寶貴養生銘。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輕時,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貪欲;血氣方剛時,要防止打架斗毆;老年,身心不可過度勞累,要戒「貪得」。這「三戒」不論對青年、壯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縱。
(2)樂觀豁達,心胸開闊
孔子對「禮、樂、射、御、書、數」有廣泛樂趣,精通詩、書、禮、春秋。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立身之道,一生周遊列國,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樂觀處世。
孔子的二十字「養生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孔子一生養生健身的科學總結。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歡幽靜,又喜歡山水,喜歡活動又樂觀處世,一定能長壽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確闡述:「大德必得其壽。」所謂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我們平時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也就是這個意思。
(3)食勿過飽,講究衛生
食居慎節,知足不貪,食勿過飽,不亂飲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過「八個不食」,盡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處,但基本上是講飲食衛生的,有參考價值。「①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食;
②顏色壞的不食;
③發臭的不食;
④夾生飯和烹調不當的不食;
⑤調料不當的不食;
⑥不合時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語》還提出「長幼異食」,即年齡不同,在飲食上應當有所區別,各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和習慣。
孔子的這些言論,即使今天看來也仍然是符合衛生標準的,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有關飲食養生的具體論述之一。
(4)起居循規,講究姿勢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體要求:「寢不屍,居不客」、「寢不語」等。「寢不屍」指不得仰卧如挺屍狀。後世孫思邈等據此提出宜屈膝側卧。所謂「睡不厭,眠作師(獅)子卧」者,即「勝脫靴著地坐腳也」。《老老恆言》道:「相傳希夷安睡訣『左側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所謂「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的睡方,大約就是指這種方法。「寢不言」也被後世所遵守,「寢不得語言者,言五臟如鍾磬,不懸則不可發聲」。
孔子還重視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魯哀公如何才能長壽的求教時說:「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共殺之。」這就是說:凡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不加節制,不注意勞逸結合的人,久之就會積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時放過羊,經歷過窮困生活磨煉後,又為宣傳他的學說,到處奔波,周遊列國多經磨難,但正由於他總結人們生活的實踐經驗,探索健身之道,積極倡導和參加體育活動,注意飲食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才能經得起到處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驗。在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很差的春秋時代,尚能活到73歲的高齡,足見孔子是一位很重視體育衛生保健和懂得長壽養生之道的教育家。
(5)養護精神,調攝心理
孔子的學生患了麻風病,孔子惋惜地說:「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說,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什麼樣的病。孔夫子此言雖有點主觀,但作為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孔子,可能已覺察出了疾病與人的性格、體質的關系。
半個世紀來,由於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確實減少了,精神衛生和疾病的關系,相對地暴露得更明顯。目前,幾種主要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症、高血壓病、肺心病都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其他如潰瘍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糖尿病等,也都與精神衛生密切相連。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還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惱煩悶,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賞那種清心寡慾的精神狀態,對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心態表示稱贊,「賢哉,回也」。
孔子反對懶惰,他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寧可下盤棋,也比閑呆著好。
孔子喜歡音樂,在齊國聽到韶(一種樂曲名),三月不知肉味。藉助音樂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將近絕糧時,還在「弦歌不衰」,飢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提倡心懷坦盪、剛毅堅強。他認為三種有害健康的事是:驕傲自大,游盪忘返,飢食妄淫。三種有益於健康的事是:調節行動,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們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說孔子在家閑居時,生活也很有規律,精神安樂,心情舒暢。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此看來,孔夫子是個不知發愁的好老頭兒。
2、《莊子》——《庖丁解牛》中的「養生之道」指的是什麼?
從《庖丁解牛》析養生之道
主旨
本文借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說明養生之道,凡事要順應自然,不勉強硬碰,還要抱持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這樣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段落大意
本文共五段,各段大意如下∶
第一段∶說明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自然。
第二段∶描寫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
第三段∶寫文惠君對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的贊嘆。
第四段∶庖丁自述解牛的見解。
第五段∶以文惠君的話總結全文,並點明文章的題旨。
內容分析
全文共五段,可歸納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是養生主全文的總綱,說明了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自然。重點如下∶
(1) 作者以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知識作對比,指出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
知識,那就會使人疲睏不安,容易危害生命。
(2) 為了免除對身體的危害,人應忘卻一切善惡的觀念,不要為善以追求好名聲,
不要為惡以遭受刑罰。
(3) 為忘卻善惡、免傷身心,則凡事都要順著自然的中道以為常法,這便可以保
全性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五段,作者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闡釋養生之道。這部分的重點如下∶
(1)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
A ) 庖丁解牛時,用手按著,用肩膊靠著、用腳踏著、用膝蓋抵住要支解的
牛, 手、肩、足、膝各部分的動作純熟配合,合於桑林舞的節拍旋律。
B) 庖丁運刀解牛時發出的聲響,無不合乎音律,合於經首樂章的節奏韻律。
(2)文惠君的贊嘆∶
由於庖丁解牛的動作熟練,而且富於美感和節奏感,令文惠君贊嘆不已∶贊嘆
地說:「技術何以竟達到這樣的境地?」
(3)文惠君的贊賞,引出庖丁解牛的一番見解∶
庖丁先指出他解牛的總則∶「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他追求的是道,是事物中蘊含的道理、哲理,已超過於一般的技術了。
庖丁自述解牛的經驗∶
(i)解牛的三個階段∶
(a) 初期∶庖丁解牛之初,因為不了解牛體的自然結構,看不見筋肉骨節間的空隙,所以將整頭牛看成一個整體。
(b) 三年後∶因為庖丁解牛的經驗多了,對牛體的結構已非常熟悉,所以解牛時他所看到的,再不是整頭牛,他所注意的只是牛體筋肉骨節間的空隙罷了。
(c) 現在∶他解牛時只用心神跟牛體接觸,而不需用眼睛去觀看。這是因為他順著牛體的自然結構,在筋肉骨節間的空隙運刀,不會碰著筋肉盤結的地方。
(ii) 庖丁用「族庖」、「良庖」襯托自己的技藝高超:
(a) 「族庖」每月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硬把骨頭砍斷。
(b) 「良庖」每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截斷筋肉。
(c) 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解牛數千,但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似的。因為牛的骨節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則沒有厚度,以沒有厚度的刀刃深入有空隙的骨節中,自然寬廣非常,很有運轉的餘地。所以他的刀雖已用了十九年,但仍鋒利如新。
(4) 庖丁從解牛經驗中得出的感受∶
(i) 做事要小心謹慎∶雖然庖丁解牛的技藝高超,但當他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時,絕不掉以輕心,他會戰戰兢兢地提高警惕,集中視線,放慢動作,謹慎小心地輕刀宰割。正如人遇到困難時,應謹慎小心,以免出錯。
(ii) 做人要斂藏自處∶當牛分解開了,他自然感到心滿意足,於是把刀抹凈後收藏起來。正如人解決困難後,應收斂鋒芒,以免招至妒忌。
(4)文惠君聽了庖丁的一番話後,領悟到養生之道,點出了文章的題旨。
以庖丁解牛喻養生之道∶
喻體 本體
牛體 錯綜復雜的社會
牛的筋肉骨節 世上紛繁的事務
刀 人的生命
刀刃 人的本性
解牛的過程 人生的歷程
解牛的方法 養生的方法
解牛方法 養生方法
庖丁先了解牛體的自然結構,順著牛體自然的肌理,從筋肉骨節的縫隙處下刀,不切割筋骨,刀子無損,故能持久耐用。人處身於復雜的社會,面對紛繁的世事,應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順應自然而行,巧妙地避開種種障礙,不硬碰,才能盡享天年。
3、養生之道是什麼?
4、養生之道
5、莊子的「養生之道」,「養生」具體指什麼?「養生之道」的精髓是什麼?
莊子在〈養生來主〉一文中論述了他的養生哲學。 「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源,不為外物所滯。 具體百體現為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莊子為人豁達,善於攝生,享年問83歲。他的答養生之道主要體現在少私、寡慾、精心、超然四個方面。
6、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什麼?
孫思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養生家。由於養生得法,健康地生活了101歲,因此追求健康長壽的人對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很有興趣,希望能從孫思邈的理論與實踐中汲取對自己的健康長壽有用的東西。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主要闡述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與《千金翼方(養性)》等文章中。本文嘗試從這兩篇文章中將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的內核挖掘出來,供當代對健康長壽有興趣的人參考。為了便於論述,我們將《備急千金要方(養性)》簡稱為《要方》,《千金翼方(養性)》簡稱為《翼方》。
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於《要方》一文,而《翼方》是為補《要方》之不足而作。《要方》一文較全面地介紹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全文共分為八節:1.養性序第一;2.道林養性第二;3.居處法第三;4.按摩法第四;5.調氣法第五;6.服食法第六;7.黃帝雜忌第七;8.房中補益第八。通觀《要方》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之道稱為養性而不稱為養生。由此可見,孫思邈認為,養生的核心是養性。《要方》的第一節「養性序第一」的所謂序第一就是說養生第一位的事情是養性,第二節「道林養性第二」則是介紹養性的方法。在將養性放在第一位的前題下,從第三節到第八節則介紹了居處法、按摩法、調氣法——等各種輔助的養生方法。將養性放在第一位,再配以運動身體,飲食起居,營養葯物等輔助的養生方法,就形成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完整系統。
《要方》的第一節「養性序第一」論述了什麼叫養性及養性的重要性。什麼叫養性孫思邈認為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淡化對名利的追逐,做到「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使自己保持一種「寧靜祥和」的心境,這就是養性。關於養性的重要性,孫思邈認為能養性就能夠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孫思邈的原話是「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皆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孫思邈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就是說,不重視養性,只在服食葯物等各種養生方法上下功夫,絕達不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
在第一節「養性序第一」中強調了養性的重要性後,第二節「道林養性」則是介紹養性的具體方法。第二節「道林養性」將作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作為養性的具體方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即十二少。「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即十二多。十二多恰好是十二少的反面,作到了十二少,就等於除掉了十二多,反之除掉了十二多也就等於做到了十二少。孫思邈認為:十二少仍養性之都契也,做不到十二少(也就是除不掉十二多)則必然榮衛失度,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
孫思邈認為要健康長壽就必須首先養性,養性就是調養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處於寧靜祥和的境界。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態恰好是惡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是很難的事情,所以大多數人很難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但是,當一個人到了中年以後,身體的健康水平逐漸下降,同時也能逐漸體會到身體健康的保持,重於身外的名利與追逐,就能夠體會到孫思邈將養性放在第一位的養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並調養自己的心性,逐漸做到十二少與除去十二多。
孫思邈以嵇康與《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作為自己養生之道的理論依據,他在《要方》中所闡述的養生之道就是對嵇康與《黃帝內經》養生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要方》從嵇康的養生理論與《黃帝內經》中各引用了一段話作為自己將養性作為養生的第一位任務的理論根據:第一段話是,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第二段是,《黃帝內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嵇康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將心性修養到,去名利,除喜怒,去聲色,絕滋味,少思慮,則不求長壽,自然能長壽。如果不能做到這五點,則無論吃何種滋補品,練何種功夫都不可能健康長壽。《黃帝內經》也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能保持寧靜祥和的心境,將外馳的精神收回來內守自身,真氣就會暢通全身,身體就不會受到疾病的侵害。總之,兩段話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長壽,首先要養性,忽視養性,只重視葯物滋補、身體鍛煉等養生方法,不可能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為什麼養性(即修養自己的心性,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能獲得健康長壽的效果嵇康認為:「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嵇康《養生論》)。就是說人的精神制約著人的肉體,只要人的精神不躁於中(即只要精神保持祥和寧靜),人的肉體(形骸)就不會生病、死亡(喪於外)。
嵇康與孫思邈以養性為主的養生理論,是他們本人的經驗直覺,但是一千多年後的現代「身心醫學」卻以成果證明嵇康與孫思邈的經驗直覺是正確的。當代「身心醫學」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心理神經免疫學」證明,「祥和寧靜」的健康心理能夠提升免疫系統的免疫能力,從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身體保持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與孫思邈的養生首先要養性的養生理論。
孫思邈並不是單打一隻講養性,而是以養性為基礎,再配以其它養生方法來養生。《要方》第三至第八節就介紹了養性以外的輔助養生方法,這些方法是居處、按摩、調氣、服食、雜忌、房中六項。這六項養生方法,用今天的話來說:居處就是生活要有規律;按摩就是經常對四肢進行按摩;調氣就是進行呼吸吐納的修煉;服食就是注意適當的營養滋補及葯物治療;房中講性生活要有節制;雜忌講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可以這樣說,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一種有主有從的較全面的養生之道,完全做到的確很不容易。但是你如果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願意用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來指導自己的養生實踐,你就首先要時常調養心性,使自己的心境常保持寧靜。然後再做到起居飲食有規律,適當的體育運動、適當的營養滋補及服用必要的葯物,這樣就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了。
《翼方》是對《要方》的補充,強調養性的大要是: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論,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葯,十曰禁忌。嗇神、愛氣指要節約神氣的消費,是調養精神的具體要求。養形、導引是進行適當的肢體運動和練氣的吐納。言論是慎語言。飲食是講注意適當的營養,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慾。房室是講性生活要節制。醫葯是講有病要服葯治療,也可以常服用一些保健葯品。禁忌講一切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環境和事物都要避開。一般人都是追名逐利,追求口腹之慾的滿足,追求感觀的刺激,而孫思邈養生之道恰好相反,淡薄名利,不追求口腹之慾,更不尋求感觀的刺激,這些稱為反俗。孫思邈以燈用小炷這樣一句很形象的話來形容他的養生之道,所謂燈用小炷,是說一盞油燈用細的燈芯,燈油就可以燒很長時間,如果用粗的燈芯,燈油很快就會燒完。養生就像燈用小炷,做到十二少就是節約能量的消耗,就是燈用小炷,就能延長生命,得到健康長壽。《翼方》還討論了服餌(即服用保健葯物),食療等問題,但是這些內容並不是孫思邈養生之道的核心部分,我們就不作進一步的討論了。
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代表。中國傳統養生與當今流行的養生(實即西方的養生)是兩種不同的養生之道。從能量的角度來看,西方的養生是以發泄能量為特徵的養生,這種養生強調「生命在於運動」,而運動的特點就是向外發泄自身的能量。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積蓄或收斂能量為特徵的養生,養神、調氣、導引、少語、少動等,強調的都是一個嗇字。嗇即節約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孫思邈所講的燈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統一體,從身與心兩個方面來看,西方的養生,強調的是身體的運動與身體的滋補。是一種以養身為特徵的養生,雖然名為養生,實為養身。而中國的傳統養生,強調心理精神的調理,也可以說,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養心之道。所以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稱為養性,當然中國的傳統養生並不是只講養心或養性,而是在強調養性或養心的同時也講養身(必要的肢體運動與身體的滋補)。但認為第一位是養心或養性,第二位才是養身。從表面上來看,西方的養生顯現出一種向外積極進取的特點,符合人們積極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現代人的青睞。而中國傳統養生則顯現出一種向內收斂的消極特點,不符合現代人向外積極進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現代人的青睞。的確,正在為自己的事業進行奮斗的人們,要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很難接受以消極收斂為特點的中國傳統養生之道,我們也不向這部分人推薦中國的傳統養生之道,但是過了中年,已經從事業的競爭中逐漸退出來的人,就應該將關注外界的心神收回來,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發現中國傳統養生的確是一種能維護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學的養生。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就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重要代表,值得關心養生問題的中老年朋友們研究、學習與實踐。
7、請教養生之道及其原理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將養生之道等同於養生之術,其實不然。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行為養: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食養:
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葯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葯膳」之說。
術養:
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例如,甲需要重點形體養護;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一律改變某種飲食結構,或一律靜坐練習氣功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養生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