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的定義
現代健康的含義並不僅是傳統所指的身體沒有病而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健康不僅指一個人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而是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這就是現代關於健康的較為完整的科學概念。
2、健康養生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3、健康的含義是什麼?
國際衛生組織給健康的定義是:健康是指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可就愛你,健康的生活不僅需要加強體育鍛煉,搞好個人衛生,還有保持愉快的心情,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還應當學會與人相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4、養生是什麼意思
5、健康的定義是什麼?
健康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要素,它屬於個人和社會。以往人們普遍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病的,有病就不是健康"。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現代健康觀告訴我們,健康已不再僅僅是指四肢健全,無病或虛弱,除身體本身健康外,還需要精神上有一個完好的狀態。人的精神、心理狀態和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甚至對社會都有影響,更深層次的健康觀還應包括人的心理、行為的正常和社會道德規范,以及環境因素的完美。可以說,健康的含義是多元的、相當廣泛的。健康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6、健康與養生
那你要注意保護你的肝了,記得多吃點保肝的葯啊!!!
還有喝酒後記得喝蜂糖水啊~~~~~~~~~~~~
不過你最好還是少喝酒,對身體很不好!!!!
7、「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7)健康與養生的定義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參考資料:網路-養生
8、科學飲食與養生保健定義
網上搜的:
科學飲食即健康飲食。平衡膳食、合理營養是科學飲食的核心。完善而合理的營養可以保知證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促進健道康和生長發育,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利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合理營養要求膳食能夠供給機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並不發生缺乏或過量的情況版;平衡膳食則主要從膳食方面保證營養素的需要,以達到合理營養,它不僅需要考慮食物中含有營養素的種類和數量,而且還需要考慮食物合理的加工方法、烹飪過權程中如何提高消化率和減少營養素的損失。
9、健康的含義是什麼?謝謝
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幸福的總稱。從這個定義來看。健康是指身體各器官發育健全、功能正常;情緒穩定,意志堅強、心情舒暢;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只有身體和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http://www.xh80.com/xhbj/xhjk02.htm#j1
什麼是健康?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兩個方面。一個人身體與心理都健康才稱得上真正的健康。我國著名醫學家傅連(日章)同志認為健康的含義應包括如下的因素:(l)身體各部位發育正常,功能健康,沒有疾病;(2)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並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巨繁重的任務,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考驗;(3)精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精神貫注,思想集中,對工作、學習都能保持有較高的效率;(4)意志堅定,情緒正常,精神愉快(這雖和思想修養有關,但身體是不是健康對它也有很大的影響)。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但沒有身體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http://www.cnm21.com/health/jfxy_143.htm
健康新概念——期盼醫療新模式
健康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作為萬物之靈的人,誰都想活得健康、瀟灑,度過幸福而短暫的一生。但疾病往往悄悄纏身,使人感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和人生旅途的艱難,有的人因此而英年早逝,有的成了長期"專職"病患者,給家庭、社會增加負擔。隨著時代的發展,疾病譜也越來越寬,新病、奇病、時代病、富貴病不斷襲來,經常困惑著現代人。人們在與疾病不斷抗爭中,慢慢地認識到健康不單純是肉體無痛無病,還與精神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
於是健康概念不斷發展,由過去單一的生理健康(一維)發展到生理、心理健康(二維)又發展到生理、心理、社會良好(三維),再發展到生理、心理、社會良好、道德完善(四維),這個四維健康新概念是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概括的。既然健康是多維的,疾病譜又越來越寬。那麼醫療模式必須與之相適應,這就是由單純治療疾病變為預防、保健、養生、治療、康復相結合的綜合醫療模式。這就要求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相結合,葯物治療與非葯物、無葯物治療相結合,治肉體的病與治精神的病相結合,醫院醫生治療與家庭。自我調理相結合。
健康新概念的核心是由消極被動的治療疾病變為積極主動的掌握健康,由治身病發展到注重治心病、治社會病、治道德缺損病。現代社會由於競爭激烈,工作繁重、風險多、壓力大,人們煩惱叢生,舊煩惱剛消除新煩惱又產生,無論高官還是平民,無論富者還是貧者,無論在崗還是下崗,差不多都有大大小小的煩惱,許多疾病包括身病心病、社會病、道德病大多由煩惱伴隨而生。社會發展了,科學進步了,生活條件改善了,為什麼煩惱反而越來越多。這就告訴我們人的貪欲並不因為物質文明的進步而減少,精神滑坡導致道德缺損是現代病的重要根源。因此,預防疾病單單注意衣食住行和加強個人衛生、體育鍛煉是遠遠不夠的,現在看來首先要從完善道德做起,治癒道德缺損症是健康之本。一個道德完善的人,他必然是心理健康者,心理健康心地善良、心態安定就能與社會和諧,家庭和睦,就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又不會隨波逐流。道德完善、社會安定、心理健康必然凈化自然環境,促進生理健康,達到"仁者壽"的目的。
現代醫學應用了最先進的診斷技術,對人體生理疾病的確診越來越精細,但對疑難病症的療效並不理想,尤其對心理性、社會性、道德性病症更是束手無策。因此,新的醫療模式必須採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推行防治結合、以防為主,倡導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心並舉,西醫、中醫、特醫、民族醫、心理醫一起上,各自揚長避短,互相取長補短。為適應全民健身健心的需要應籌建改建一批健身健心院,這里不用葯物和醫療儀器,著重用心理療法,用無葯物的替代療法,主要讓人學會如何調正心態避免疾病和長期保持健康的方法和技術,在這里現代心理學傳統養生方法都得到用武之地。凡對人類凈化心靈療疾保健有用的技術方法,都應該弘揚,通過實踐來自然揚棄,適者不斷發展,精益求精,不適者自然淘汰。
http://www.chinaqigong.net/xueshu/0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