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季數九天口訣
2、數九天吃什麼好 數九天應該多吃什麼
可以吃主食、奶、蛋、肉和豆類、辣椒、羊肉等
冬至又稱冬九九,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整整90天,數九計日。也就是說,最冷的時候,跟著就來了。所以有個詞叫「數九寒天」呢。
數九寒天,萬物斂藏,寒氣逼人的這些日子更應該注意保健養生,同時這個時間段也的確是食補養生的好時機。
1、主食:
冬季可適當增加主食(米飯、麵食等)的攝入量。主食為碳水化合物,較易轉化為熱能。
2、奶、蛋、肉和豆類:
按照營養學家推薦的每人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為1.0~1.2克/公斤體重,且應以優質蛋白為主,包括奶、蛋、肉和豆類及其製品。優質蛋白含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量較高,是核蛋白、激素、酶和抗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3、辣椒:
辣椒富含胡蘿卜素、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及鈣、磷、鐵等營養素。研究發現,辣椒所含的辣椒素,可增加胃酸分泌,增強食慾,還能使人心跳加快,毛孔張大,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
4、羊肉:
羊肉「味甘,大熱」,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之功效,對預防肺部感染、支氣管炎、哮喘、貧血、腰膝酸軟及諸多虛寒證也有益處。
3、每年數九的日子大約從什麼時候開始?
冬至後即開始「數九」,俗稱「交九」,意味進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
所謂「數九」,是指從「冬至」當天算起,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
從古至今,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對冬至非常重視。商周和秦代,將「冬至」作為一年的歲首。漢代之後,確立冬至為「冬節」,官府有一套隆重的祝賀儀式,叫「賀冬」。
到了宋代,冬至被定為「法定節日」,例行放假。宋代童謠說:「冬至大似年,家家吃湯圓。老師不放假,學生不把錢。」明清時代,民間有「肥冬瘦年」之說。
(3)數九天養生擴展資料:
冬至時陰氣旺盛到了極點,陽氣開始生起,並逐漸旺盛。由於陽是從陰裡面生出來的,只有當陰足夠旺盛時,陽氣才能生得更好。
因此,冬至後應注意運動不可過多,要在動中求靜。假如一個人平時運動較多,在冬至前後就應適當減少運動量,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大自然的變化,對身體也更好。冬至時可常做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以養生。
冬季防寒尤需重視,寒為冬令主氣。寒邪屬陰邪,易傷陽氣,可導致機體新陳代謝減弱,出現手足不溫、畏寒喜暖等陽氣虛的表現,引發許多疾病或使舊病復發加重。因此,在穿衣和居家等方面要有足夠的防寒保暖措施。
但「暖」不等於「熱」,冬季室溫以20℃-23℃最為適宜。室內溫度太高,外出時容易感冒,反而不利於健康。冬至外出時應特別注意頭和腳的保暖;入夜睡前更應該用熱水泡腳。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
4、「三九天」凍哭人,到底怎麼保養身體最好?
以冬至節氣為起點,在此後的27天,是我國傳統的「數九」,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凍哭人的「三九天」就要來了。
在這個身體都哆嗦的時節里,我們應該怎樣防寒保暖呢?
冬日養生小貼士
1.多走多泡暖好腳。每天睡前以40左右熱水泡腳,使陽氣上升,暢通全身氣血,有利睡眠。
2.多吃含鐵、鈣的食物。血液中缺鐵,會導致熱量少、體溫低。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
3.捏鼻呼氣防乾燥。在冬季,外出時戴好圍巾口罩,平時要多喝溫開水,防止呼吸道過於乾燥。
寒冬不能做的事
1.用過熱的洗澡水洗澡會讓皮膚血管明顯擴張,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膚,導致心臟缺血缺氧。若有寒氣進入室內,血管又會收縮,冷熱變化會刺激血壓和心率。建議水溫控制在24-29。
2.冬天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而心血管壁在清晨最脆弱,70%-80%的心腦血管病猝發都在此時。所以早晨起床不要猛然起身,否則容易發生意外。
3.冬季清晨溫度還沒回升,可以算是一天當中溫度比較低的時間段,此時鍛煉,心腦血管會受到明顯刺激。想要鍛煉的話還是建議下午三四點或者太陽還沒下山的時候鍛煉。
4.不少人都喜歡開電熱毯睡覺或者用暖水袋取暖,不過這樣時間長了容易引起低溫燙傷而不自知。因此建議家裡使用電熱毯的朋友最好在睡覺前提前開啟電熱毯,等准備睡覺時再關閉。
5.越冷越要多喝水。冬天大部分人都會待在溫暖的室內,很少外出活動,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體消耗的水分會減少。如果喝水少,血液濃稠度就會偏高,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冬天天寒地凍,在這里建議大家適當減少外出,在家裡進行適當鍛煉也可以強身健體。
5、數九從什麼時候開始
數九是從冬至那天之後開始算起的。
冬至後即開始「數九」,俗稱「交九」,意味進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所謂「數九」,是指從「冬至」當天算起,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
民間廣為流傳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稱「九九歌」,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氣候、物候變化情況,同時也表述了農事活動的一些規律。
(5)數九天養生擴展資料:
廣泛流傳的「九九消寒歌」說: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楊柳,
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季防寒尤需重視,寒為冬令主氣。寒邪屬陰邪,易傷陽氣,可導致機體新陳代謝減弱,出現手足不溫、畏寒喜暖等陽氣虛的表現,引發許多疾病或使舊病復發加重。因此,在穿衣和居家等方面要有足夠的防寒保暖措施。
但「暖」不等於「熱」,冬季室溫以20℃-23℃最為適宜。室內溫度太高,外出時容易感冒,反而不利於健康。冬至外出時應特別注意頭和腳的保暖;入夜睡前更應該用熱水泡腳。
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年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老年人體溫過低時可以用溫熱水給病人洗擦四肢,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體溫。
冬季飲食要注意「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糖類、脂肪、鹽分含量高的食物。飲食忌辛辣燥熱,谷、果、肉、蔬菜要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6、冬至已至,怎麼養生更能長壽?
冬至養生,「吃穿動養」四者缺一不可,四方面做好了,更容易長壽。2019年12月22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里的「冬至」。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冬至冬至,也意味著進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間段。那麼,冬至養生,和平常時候有何不同呢?
俗話說「冬練三九」,所謂的數九嚴寒,也就是冬至前後開始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冷在三九」,形象地道出了、一年裡最冷的隆冬嚴寒的味道。
大眾養生食物熱量表
大眾養生食物熱量表
智能小程序
如何度過「生命中非常的寒冷」?在我看來,也就是四個方面要做好,它們就是:吃、穿、動、養。
1、 吃——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進補可以適當多吃牛肉、羊肉、芹菜、白蘿卜、土豆、大白菜、桂圓等。常見的火鍋滋補肉食,都是這個季節比較合適的進補方式。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可見,「三九」養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好好溫補一下。但是,溫補也要注意適可而止,大溫大熱、過食辛熱肥甘也是不可取的。
2、穿——保暖防寒,該穿就穿:
寒冬臘月,外界氣溫很低,身體的熱量主要就從裸露的頭、手等處散發。中醫認為,這就是一種傷陽的行為。現在很多人喜歡講究風度,穿得太多,身材顯得臃腫。於是各種「反季節」穿衣法絡繹不絕。
因此,該穿就穿,做好保暖防寒,是冬季應有的穿衣方式。如果溫度低於5度,更要帶好帽子,防止熱量散耗,也就養護好了陽氣,更利於健康長壽。
3、動——合理運動,養護陽氣:
三九隆冬,多數人選擇「貓冬」避寒。實際上,寒冬臘月,正是我們乘機提高抵抗力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氣溫低時,身體會有一種蜷縮成一團的意願。此時,如果勇敢地起身走出去,反倒無懼寒冷。這樣的「鍛煉」,其實更有利於機體抵抗寒冷。長此以往,身體的抵抗力也就更好了。當然,外出運動,最好還是做好防風寒的措施,穿比較厚實的運動服。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冬天是陰氣收藏的時段,三九是氣候變更的轉折點,也是陰盛陽衰的高峰。陽主動,陰主靜。如果缺乏運動,陽氣也會失去活力。堅持合理的運動,適當維護好陽氣的生機,使氣血流暢,經絡暢通,都是非常好的養生方式。
4、養——動靜相宜,陰平陽秘:
《黃帝內經》:冬季養藏。養陽和養陰,其實並不矛盾。孤陽不長,孤陰不生,我們要做的就在於如何「陰平陽秘」,那樣才是最好的長壽方法。
7、三九天從什麼時候開始
三九天 是指從冬至算起的第三個「九天」,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9-27天。百
三九天養生習慣
人們常說「數九寒天,冷在三九」,從今日開始,進入了「三九天」,也度就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間段,那麼三九天如何注重保健養生呢?
穿: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襖
寒冬,人們問穿上了厚厚的服裝,熱量就主要從頭、手等暴露部位散失,處於靜止狀態答下不戴帽的人,從其頭部散失的熱量是很多的。
在環內境氣溫為15℃時,從頭部散失的熱量占人體的總散熱量的容30%,4℃時佔60%,-15℃時佔75%。由此可見,頭部的保暖與人體的熱平衡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8、數九開始了,要注意哪些飲食的禁忌?
數九天,飲食肯定以溫補為主,前天在龍湖時代天街對面的巴將軍火鍋店裡吃的羊肉湯鍋,呵呵,算是數九天溫補的開始了吧。他們服務員還提醒我們要多吃黑色養生食品,對強壯身體也有好處。
9、數九從哪一天開始
數九是從冬至那天之後開始算起的。
冬至後即開始「數九」,俗稱「交九」,意味進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所謂「數九」,是指從「冬至」當天算起,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
民間廣為流傳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稱「九九歌」,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氣候、物候變化情況,同時也表述了農事活動的一些規律。
(9)數九天養生擴展資料:
冬季防寒尤需重視,寒為冬令主氣。寒邪屬陰邪,易傷陽氣,可導致機體新陳代謝減弱,出現手足不溫、畏寒喜暖等陽氣虛的表現,引發許多疾病或使舊病復發加重。因此,在穿衣和居家等方面要有足夠的防寒保暖措施。
但「暖」不等於「熱」,冬季室溫以20℃-23℃最為適宜。室內溫度太高,外出時容易感冒,反而不利於健康。冬至外出時應特別注意頭和腳的保暖;入夜睡前更應該用熱水泡腳。
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年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老年人體溫過低時可以用溫熱水給病人洗擦四肢,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體溫。
冬季飲食要注意「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糖類、脂肪、鹽分含量高的食物。飲食忌辛辣燥熱,谷、果、肉、蔬菜要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