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種體質四季養生禁忌什麼 宜吃什麼
九種體質養生方法:
1、體質類型:平和體質——調養採取「中庸之道」
平和體質是正常體質,這類人體形勻稱健壯,面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唇色紅潤,不易疲勞,精力充沛,睡眠、食慾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隨和開朗,患病少。
養生要點:重在保持和養護,不宜葯補,飲食應該多樣化,且清淡。
對策:平時只要注意飲食有節、勞逸結合、堅持鍛煉即可。
2、體質類型:陽虛體質——主要做好「溫補腎陽」
陽虛體質的人,肌肉不健壯,時感手腳發涼,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衣服比別人穿得多,夏天不喜吹空調,喜歡安靜,吃或喝涼的食物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顏色清而量多。性格多沉悶、內向。患病傾向,易出現寒病,腹瀉、陽痿等。
養生要點:溫陽補益氣 防腹瀉、陽痿等疾病
對策:食宜溫陽。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薑、蔥頭等溫陽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薺等生冷寒涼食物,少飲綠茶。起居要保暖,特別是背部及下腹丹田部位,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防止出汗過多,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適當進行戶外活動。運動避風寒,冬天避免在大風、大寒、大霧、大雪及空氣污染的環境中鍛煉。
3、體質類型:陰虛體質——飲食調理原則是保陰潛陽
陰虛質的人,體形多瘦長,經常感到手、腳心發熱,臉上冒火,面頰潮紅或偏紅,耐受不了夏天的暑熱,常感到眼睛干澀,口乾咽燥,總想喝水,皮膚乾燥,性情急躁,外向好動,舌質偏紅,苔少。患病傾向為易患咳嗽、乾燥綜合征、甲亢等。
養生要點:滋陰,注意甲亢等疾病
對策:注意食宜滋陰,多吃瘦豬肉、鴨肉、綠豆、冬瓜等甘涼滋潤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瓜子等性溫燥烈之品。起居忌熬夜,避免在高溫酷暑下工作。運動勿太過,鍛煉時要控制出汗量,及時補充水分,不宜洗桑拿。
4、體質類型:濕熱體質——性格表現急躁易怒
濕熱體質的人,面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臉上容易生粉刺,皮膚容易瘙癢。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裡有異味,大便粘滯不爽,小便有發熱感,尿色發黃,女性常帶下色黃,男性陰囊總是潮濕多汗。患病傾向是瘡癤、黃疸等病。
養生要點:注意清熱利濕
對策:食忌辛溫滋膩的食物。飲食以清淡為主,可多食赤小豆、綠豆、芹菜、黃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生薑、辣椒、胡椒、花椒等甘溫滋膩及火鍋、烹炸、燒烤等辛雯助熱的食物。起居避暑濕,居住環境宜乾燥,通風。不要熬夜、過於勞累。運動宜增強,適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煉。
5、體質類型:氣虛體質——容易患感冒、胃下垂
氣虛體質的人,經常感覺疲乏、氣短、講話的聲音低弱、容易出汗、舌邊有齒痕。患病傾向有容易感冒,生病後抗病能力弱且難以痊癒,還易患內臟下垂比如胃下垂等。
養生要點:益氣健脾 注意胃下垂疾病
對策:平時多食用益氣健脾的食物,如黃豆、白扁豆、雞肉、香菇、大棗、桂圓、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氣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蘿卜等。起居宜有規律,夏季午間適當休息,保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避免勞動或激烈運動時出汗受風。不要過於勞作,以免損傷正氣。運動宜柔緩,不宜劇烈運動。
6、體質類型:氣郁體質——多愁善感
氣郁體質的人,體形偏瘦,常感悶悶不樂、情緒低沉,容易緊張、焦慮不安,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容易感到害怕或容易受到驚嚇,常感到乳房及兩脅部脹痛,常有胸悶的感覺,經常無緣無故地嘆氣,咽喉部經常有堵塞感或異物感,容易失眠。神情抑鬱、憂慮脆弱。患病傾向有失眠、抑鬱症、神經官能症、乳腺增生等。
養生要點:防抑鬱症、神經官能症、乳腺增生等疾病
對策:食宜寬胸理氣,多食黃花菜、海帶、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氣、解郁、消食、醒神食物。起居宜動不宜靜,氣郁體質的人不要總待在家裡,應盡量增加戶外活動,居住環境應安靜,防止嘈雜的環境影響心情。睡前避免飲茶、咖啡和可可等具有提神醒腦作用的飲料。
宜參加群體運動,多參加群眾性的體育運動項目,如打球,跳舞,下棋等,以便更多地融入社會。
7、體質類型:血瘀體質——易患心臟病
血瘀體質的人,面色偏暗,嘴唇顏色偏暗,舌下的靜脈瘀紫。皮膚比較粗糙,有時在不知不覺中會出現皮膚淤青。眼睛裡的紅血絲很多,刷牙是牙齦容易出血。容易煩躁、健忘、性情急躁。
養生要點:行氣活血 防腫瘤、中風、胸痹等疾病
對策:食宜行氣活血的食物,多食山楂、醋、玫瑰花、金橘等具有活血、散結、行氣、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肉等滋膩之品。起居不要過於安逸,以免氣機郁滯而致血行不暢,保持足夠的睡眠,可早睡早起多鍛煉。
8、體質類型:痰濕體質——最受富貴病青睞
痰濕體質的人,體形肥胖,腹部肥滿而松軟。容易出汗。經常感覺導肢體酸困沉重、不輕松。經常感覺臉上一層油,嘴裡常有黏黏的或甜膩的感覺,嗓子老有痰,舌苔較厚,性格比較溫和,舌苔厚膩。患病傾向,易患消渴、中風、胸痹等。
養生要點:化痰祛濕,防中風、胸痹等疾病
對策:食宜清淡。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膩的食物,如炸糕、驢打滾。可多食海帶、冬瓜等。
起居忌潮濕,居住環境宜乾燥而不宜潮濕,平時多進行戶外活動。衣著應透氣散濕,經常曬太陽或進行日光浴。在濕冷的氣候條件下,應減少戶外活動,避免受寒淋雨,不要過於安逸。運動宜漸進,因形體肥胖,易於睏倦,故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運動鍛煉。
9、體質類型:特稟體質——主要是過敏
特稟體質是一類特殊體質特殊的人群。有的即使不感冒也經常鼻塞、打噴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容易對葯物、食物、氣味、花粉、季節過敏,有的皮膚容易起蕁麻疹,皮膚常因過敏出現紫紅色瘀點,瘀斑,皮膚常一抓就紅,並出現抓痕。
養生要點:防哮喘、皮膚疾病
對策:食宜益氣固表。飲食宜清淡、多食益氣固表的食物,少食蕎麥(含致敏物質蕎麥熒光素)、蠶豆、白扁豆、牛肉、鵝肉、鯉魚、蝦、蟹、茄子、酒、辣椒、濃茶、咖啡等辛辣之品、腥膻發物及含致敏物質的食物。加強體育鍛煉,防止感冒。
2、八大體質對應的養生方法:中醫體質養生
中醫體質養生-八大體質對應的養生方法
作者:傅傑英
不知道這個是不是你想要的,已經給你傳郵箱里了。
3、體質養生師是國家承認的嗎
目前只有央企中國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有這個證
4、不同的體質怎麼養生?
專家痛批偽科學:「酸鹼體質」純屬謬論 健康報轉載 記者 張 彤 蔣乃珺
近兩年,在出版物和網路中流行著一種「健康新說」——大部分疾病的罪魁禍首都是「酸性體質」,這
些疾病涵蓋了當前幾乎所有常見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甚至抑鬱症等,因此提倡食用「鹼性食
物」。
此言論經一些媒體和網路轉載,影響了相當一批讀者。但《生命時報》記者從腎臟病學、腫瘤學、
營養學界權威人士那裡得到的信息表明,該言論純屬偽科學,沒有絲毫科學根據。
腎病學家:食物影響不了體液酸鹼度
聽到上述說法後,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腎病中心首席專家
諶貽璞教授首先表示,在現代醫學中根本沒有「酸性體質」、「鹼性體質」這些詞。他解釋說,正常人
體內的酸鹼度(pH值)穩定在7.35—7.45之間。
之所以這么穩定,在於人體有三大調節系統,分別為體內緩沖系統調節、肺調節、腎臟調節。
在體內緩沖系統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氫鹽系統,它的「工作原理」,簡單地概括,就是體內酸多了
,有鹼性物質來中和;鹼多了,又有酸性物質來中和。而肺調節,就是當體內酸性物質增多時,人會加
快呼吸,將酸性的二氧化碳更多地呼出去,反之則呼吸變緩。腎臟也很重要,它能吸收鹼性的碳酸氫鹽
,並排泌酸性產物。只有當以上三大調節系統出了問題,比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情況下,人體內的酸鹼平衡才會打亂,出現代謝性或呼吸性酸中毒,而人體內的酸鹼度在正常情況下是
不會受到食物影響的。
一本宣傳「體酸是百病之源」的書稱:「當人體的pH值處於7—7.35之間時,屬於弱酸體質,容易受
到小病痛的干擾。」諶貽璞教授對此表示:「血pH值到7.2是嚴重的酸中毒,已經到生命的極限了。」書
中還稱:「pH值處於6.9—7,人極易患上癌症等重大疾病……」諶貽璞教授啞然失笑,「我在臨床上就
沒見過pH值低於7的活人,更甭說慢慢存活著去患癌症了。」
之所以「身體偏酸」會被著重渲染,這可能跟臨床上酸中毒疾病較常見有關。諶貽璞教授介紹說,
人體酸鹼平衡紊亂有四種: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謝性鹼中毒和呼吸性鹼中毒。其中前兩者
較多見,但絕不能說人病了身體就會「偏酸」了。並且,就酸中毒的治療來說,首先要從「治本」著手
——尿毒症引起的,需要透析;糖尿病引起的,要用胰島素;若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則需要改善
肺功能……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才需要靜脈給鹼性葯物,根本不可能靠吃「鹼性食物」來解決。
上述圖書名為《找對病源,鹼回命》,還附贈100張pH試紙,建議讀者「通過測尿液的pH值來判斷體
內酸鹼度」。諶貽璞教授指出,這毫無科學根據,人的尿液本身就偏酸,而尿液的酸鹼度根本不能反映
體內的酸鹼度。尿液酸鹼度是與飲食相關,吃肉蛋奶等高蛋白物質時,尿液會偏酸一些;多吃蔬菜水果
,尿液會相對偏鹼一些。事實上,通過飲食調節尿液的酸鹼度,只能防治泌尿系統的某些鹽結晶沉積或
結石疾病,如為防尿酸鹽結晶沉積腎臟或形成尿路結石,應該讓尿液偏鹼;為防尿路草酸鈣結石形成,
就應使尿液偏酸。
該書開篇即稱:「聯合國衛生組織公布過一組數據——全世界有70%—80%的人屬於不健康的酸性體
質,有超過90%的人死於因為體質酸性化引起的高危疾病」,記者詢問了多位教授級專家,大家對這些數
據聞所未聞,也沒聽說過「聯合國衛生組織」這個機構。
而據該書編輯劉女士介紹,此書在市場上「賣得很好」。記者試圖聯系該書作者,但遭到了拒絕。
劉女士稱,作者為成都某中醫院的醫生。但她既不知道作者的真實姓名,也不知道其具體工作單位,更
沒有見過面,他們之間的聯系是通過他人進行的。而劉女士一直強調「這很正常」。據記者了解,出版
此書的圖書公司中沒有一名學醫的編輯,但他們卻出版了多部醫學保健類圖書。
營養學家:酸鹼性食物是無稽之談
按照「酸鹼體質論」的說法,人必須吃「鹼性食物」才能健康。就此,記者采訪了中國營養學會副
理事長、《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副主編程義勇。程義勇說,早在上世紀40年代,有研究食品化學
的學者將食物燃燒後剩下的殘渣溶於水,再測酸鹼度,以此分析食物中的礦物質成分。但食品化學研究
與食物進入人體後復雜的代謝有著天壤之別。程義勇指出,某些所謂的科普文章主張「選擇食物要注意
酸鹼平衡」,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根本不值得提倡。
但「酸鹼性食物」一說在民眾中造成了很多困惑,不少人詢問營養學會的專家。對此,中國營養學
會特別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做出了澄清:「『食物酸鹼平衡論』稱,谷類、肉類、魚和蛋
攝入過多可以導致酸性體質,引起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屬於鹼性食物,
能夠糾正酸性體質,防治慢性疾病。事實上,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預防上述慢性疾病,是因為它們產生的
能量低,且富含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等,而不是鹼性的作用。」
程義勇強調,「我們檢索了全球近50年來1000多篇有關機體酸鹼平衡的論文,沒有發現因為食品酸
鹼性引起酸性體質的研究報告。負責任地說,食物分為酸鹼性是食物化學的研究范疇,跟食物進入體內
以後的代謝變化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腫瘤學家:腫瘤病因與酸鹼無關
「酸性體質導致腫瘤」是「酸鹼體質論」中很吸引眼球的一點,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孫燕教授。他認為,「酸性體質致癌」根本「不值一提」。孫燕院士指出,人
為什麼會得腫瘤是通過生物學試驗研究的,就是對動物、體外細胞進行長期的致畸、致癌、致基因突變
試驗,以觀察某種因素是否會導致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
孫燕介紹說,經過上述研究,目前公認的致癌因素有五類:第一,多環芳烴、芳香胺類等化學因素
,多與環境污染和職業因素有關,可能誘發白血病、肺癌、膀胱癌等;第二,電離輻射、熱輻射、慢性
炎性刺激等物理性致癌因素,對白血病、骨肉瘤的發病有直接影響;第三,病毒,如幽門螺桿菌可誘發
胃癌,人乳頭瘤病毒是宮頸癌的主要誘因,乙肝病毒可誘發肝癌等;第四,遺傳因素,像乳腺癌、大腸
癌等都有較明顯的家族史;第五,免疫功能缺損。
「當然,這些年也有一些變化,」孫燕說:「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營養不均衡、環境污染、內分
泌失衡、肥胖,再加上過大的精神壓力,都可能成為致癌的誘因。」
不過,孫燕表示,即使具備上述條件,人也不會一下子就患上癌症,而需要一個內外因素長期作用
的過程。從這種角度來看,所謂「酸性體質致癌論」也是完全不成立的。
到底是科普還是營銷
其實,很多宣稱「酸鹼體質論」的文章,都是在為推銷某種所謂的「鹼性產品」做鋪墊。
記者注意到,一年前網路上的「酸鹼體質論」文章還多以「科普」的面目示人,如今,幾乎在所有
該類文章後面,都有產品的身影或隱或現,不由得讓人懷疑這是不是一種市場營銷手段。
在新疆某保健品生產廠家的網站里,充斥著大量關於「酸鹼體質」的「科普文章」,宣稱各種癌症
都與「酸性體質」有關。而他們提供的產品——「恰瑪古鹼性食品」就具有「排出人體內的酸性物質,
糾正人體酸鹼度」的功效,而且價格不菲,10毫升的一小瓶精油就賣358元,一瓶90粒的膠囊賣280元。
除此以外,如「弱鹼性水杯」、「鹼性離子水」、「天然綠藻」等新奇產品,也都搭上了「酸鹼體質論
」的「便車」。
不過上述言論經網路和媒體轉載,影響不小,不由得讓人想起上世紀風靡一時的打雞血、紅茶菌,
乃至前不久被批駁的「排毒餐」。對此,程義勇表示,科普宣傳的對象是普通老百姓,因此內容必須是
得到充分證明的科學知識。「有些所謂的『科學發現』、『科技成果』沒有足夠的實驗依據,只是簡單
的推論或猜測,如果隨意傳播,就會誤導廣大群眾。在學術界允許專家之間有不同觀點的爭論,但一般
群眾對充滿了術語的科普文章缺乏足夠的辨別力,容易受騙上當,這就需要專業科技工作者站出來澄清
。」
諶貽璞教授則認為,對這些胡編亂造、斂財坑人的偽科學一定要狠狠揭發,使它成為過街老鼠,讓
科學恢復原貌。
網路編輯: 來源: 人民網―《生命時報》 發布日期:200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