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夏養生重在養心 立夏如何養心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中醫認為,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故夏季與心氣相通,此時養生,養心是重中之重。那麼今天的二十四節氣就為你介紹,立夏養心的注意事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立夏後,人的心陽會逐漸旺盛起來,到了盛夏達到高峰,也就是所謂「夏練三伏」的時候。凡脾胃之腐熟運化,腎陽之溫煦蒸騰,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因此,此時要保護好我們的心臟。
養心首要調情緒
在中醫裡面,有「情志病」一說,情志泛指人的情緒,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正所謂:「心為君主之官」,七情中尤以怒、悲、恐等對身體的影響為大。在日常生活中,常見不少人因大怒、大悲、恐懼等誘發身體的不適,所以善養心者必須節制情緒,切勿過激。
立夏以後,陽氣逐漸旺盛,但中國大部分地區還屬於暮春的狀態,春季肝氣升發,情緒會有所影響。很多人會發現,春季經常會出現失眠、情緒低落等症狀,這與陰陽平衡有一定關系。所謂「心不亂則神安,神安則寐足」,就是說心裡不胡思亂想,神志也會隨心而靜,自然也會睡得好。而睡眠的好壞,對五臟六腑均有影響。
因此,在立夏的時候,選擇調整自己的情緒,平穩過渡到夏天。立夏以後,人身上厚重的衣服逐漸卸掉,應該讓自己走進大自然,且這時候的溫度也很適宜,既沒有春天的花粉刺激,也不會因為盛夏太熱,引起出汗過多。人們可以在戶外做一些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慢動作的養生保健操,不建議做運動量較大的活動。
晚睡早起勿貪涼
立夏後,起居生活也要休養生息。首先,立夏以後睡眠有講究。一般建議晚睡早起,並不宜貪涼。隨著時間的推移,晝長夜短更明顯,建議在保證晚間睡眠的同時,可在中午睡「子午覺」,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及充足的體力。
古書上記載,過去立夏後,皇帝會給官員們發冰飲,但是從養生角度而言,身體的保養不宜貪涼,陽氣漸旺,毛孔舒張,涼氣容易侵入腠理,並有「秋後算賬」之說。
此外,隨著體溫的升高,人體出汗較多,過多的冰鎮刺激會耗傷脾胃;貪吃生冷食物易造成胃腸功能紊亂,或因食物不清潔引致胃腸不適,甚至食物中毒,因此,不建議過食冰激凌、冰水等食物。
飲食清淡多湯水
飲食上要增酸減苦。正所謂「春夏養陽」,立夏以後,臟腑調理進入到了養心的階段,在食物方面,一般來說,立夏的飲食宜清淡、苦寒、營養豐富、容易消化,避免食用黏膩、甜膩、難消化的食物,也不建議吃得過飽。
同時還要多喝湯水,並適當增加一些酸味食物的攝入。味酸的食物能起到斂汗、止泄瀉的作用。比如西紅柿,就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涼血平肝、清熱解毒的功效。
中醫認為,「脾主長夏」、「暑必挾濕」。脾虛者夏令時節養生,應採取益氣滋陰、健脾養胃、清暑化濕的清補原則,飲食調養宜選用新鮮可口、性質平和、易於消化、補而不膩的各類食品。
隨著溫度升高,建議人們立夏時節多喝些湯水、粥類。例如蓮子湯、荷葉粥、綠豆粥、美齡粥(豆漿山葯粥)等;也可以多吃點海蜇、荸薺等,洗凈後加適量冰糖煮成「雪羹飲」,每日分3次服用。若伴有消化不良、慢性腹瀉者,則可以用鮮白扁豆100克,粳米50克,加水適量煮粥食用,也可收到食療之效。
2、立夏之時,應注意什麼
立夏在很多人看來只是一個普通的節氣,表明春天結束,夏日由此開始。殊不知這在舊時,卻是一個節日,是天子祭祀炎帝、祝融的重要日子。舊俗立夏日又稱「立夏節」,到了明代民間始有嘗新風俗,清代更有祭神、嘗新、饋節、秤人、烹新茶等慶祝儀式。其中五花八門的習俗禁忌,人們多半是知之甚少的,下面就羅列一些典型的例子以供大家參考。
一、習俗禁忌
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志》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志》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厭祟避蛇
立夏日雲南民俗關注的是厭祟避蛇。清乾隆元年《雲南通志》載,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莢枝、紅花於戶,以厭祟;圍灰牆腳以避蛇」。值四月而言避蛇,與十二生肖已屬蛇有關聯,地支紀月,三月為辰,四月為已。立夏厭祟,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含有黑(水)、紅(火)既濟之義。按照古代五行說,黑為水,紅為火。這是希望通過兩者相互制約,達到一種平衡。同時,古人不僅日常用皂莢去污,還以皂莢入葯,認為它具有殺蟲功能。將它當做厭祟之物,也著眼於除穢驅邪。
立夏吃蛋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徵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立夏日一般在農歷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鹵、桂皮、薑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我國傳統小吃之一。
秤人
古詩雲:「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樑上掛一桿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鉤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斗蛋
立夏節時,大人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系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立夏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鍾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斗蛋游戲。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系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疰夏。
二、立夏的養生:
立夏節氣,此時天氣逐漸炎熱,萬物繁茂,人們的生理狀態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夏季與心氣相通,夏季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順四時是養生的首要原則,因此,要順應節氣的變化,注意養心臟。應重視立夏養生,平和過渡到夏季。
1【起居】
立夏時節,雖說夏季到來了,天氣逐漸炎熱,溫度明顯升高,但此時早晚仍比較涼,日夜溫差仍較大,早晚要適當添衣。另外進入立夏後,晝長夜短更明顯,此時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睡眠方面也應相對「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但仍應注意睡好「子午覺」,尤其要適當午睡,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
2【精神】
立夏養生還應重視的一點就是重視「靜養」。立夏後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因此立夏養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靜,情志開懷,心情舒暢,安閑自樂,笑口常開。還可多做靜一些的文體活動,如繪畫、釣魚、書法、下棋、種花等。
3【運動】
立夏後,隨著氣溫升高,人們容易汗出,「汗」為心之液,立夏時節要注意不可過度出汗,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立夏時節,選的運動不要過於劇烈,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慢跑等。
4【飲食】
立夏時節,時值乾卦,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此時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多吃蔬果、粗糧。平時可多吃魚、雞、瘦肉、豆類、芝麻、洋蔥、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楊梅、香瓜、桃、木瓜、西紅柿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等,少吃過鹹的食物,如咸魚、鹹菜等。
3、立夏時節應該怎麼養生
起居養生
立夏時節,雖說夏季到來了,天氣逐漸炎熱,溫度明顯升高,但此時早晚仍比較涼,日夜溫差仍較大,早晚要適當添衣。另外進入立夏後,晝長夜短更明顯,此時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睡眠方面也應相對「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但仍應注意睡好「子午覺」,尤其要適當午睡,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
精神養生
立夏養生還應重視的一點就是重視「靜養」。立夏後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因此立夏養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靜,情志開懷,心情舒暢,安閑自樂,笑口常開。還可多做靜一些的文體活動,如繪畫、釣魚、書法、下棋、種花等。
運動養生
立夏後,隨著氣溫升高,人們容易汗出,「汗」為心之液,立夏時節要注意不可過度出汗,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立夏時節,選的運動不要過於劇烈,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慢跑等。
飲食養生
立夏時節,時值乾卦,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此時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多吃蔬果、粗糧。平時可多吃魚、雞、瘦肉、豆類、芝麻、洋蔥、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楊梅、香瓜、桃、木瓜、西紅柿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等,少吃過鹹的食物,如咸魚、鹹菜等。
4、立夏節氣的注意事項,應該怎麼養生
立夏節氣的注意事項,…應該怎麼養生
5、立夏養生四大補都補得什麼?
立夏,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此後,炎暑將臨,雷雨增多。
立夏時節四大養生秘訣
立夏有三候
【一候:螻蟈鳴】螻蟈,螻蛄也,適宜溫暖潮濕的環境,隨著螻蛄的鳴叫,夏天的味道濃了;
【二候:蚯蚓出】蚯蚓是地地道道的陰物,生活在潮濕陰暗的土壤中,當陽氣極盛的時候,蚯蚓也不耐煩了,出來湊湊熱鬧;
【三候:王瓜生】王瓜是華北特產的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時節快速攀爬生長,於六、七月更會結紅色的果實。
立夏傳統習俗盤點
1.斗蛋
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鍾之後,再套上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三五成群,進行斗蛋游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
2.稱人
有些地方還有午飯後稱人的習俗。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條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稱人。據說小孩在這一天稱過後會有福氣,還不會疰夏。
3.餞春
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明媚春光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
立夏節氣不可錯過的美食
1.立夏蛋
每逢立夏,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人們要吃煮雞蛋或咸鴨蛋,認為這樣能強健身體。立夏前一天,家裡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紹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2.光餅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有些地方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另一些地方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
3.七家粥
浙江農村地區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
4.三鮮
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
5.野夏飯
杭州在立夏日有吃「野夏飯」之俗。是日,小孩子們成群結隊,向鄰里各家乞取米、肉。然後到野地里採掘野菜、竹筍,用石頭支起鍋灶,自燒白吃,稱為吃「野夏飯」或「立夏飯」。這種風俗就是自比乞丐,以為可以避災禍。吃完立夏飯,大人拿來籮筐、大秤。給孩子們秤體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6.五色飯
在廣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稱作立夏飯。
立夏養生提示
中醫認為「夏氣與心氣相通」,立夏以後的養生應以養心為重。要早睡早起,注意養陽,才能較好地保護心血管。尤其要避免大汗淋漓,因為汗液過多流失,會導致人體電解質紊亂,傷及體內陽氣。
此外,要做到「四防」,迎接夏天的到來。
1.防飲食「過火」
立夏後,溫度逐漸攀升,人們會覺得煩躁上火,食慾也會有所下降。立夏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起到強心的作用。
宜遵循「增酸減苦」的原則,飲食應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並煮粥,並擱涼後食用,可起到健胃、驅暑的功效。
2.防穿衣「捂汗」
立夏以後,氣溫普遍升高,導致人體大量出汗。汗液本身是無味的,只是汗液長時間滯留在皮膚和貼身內衣上,便會發酵變質而有臭味。因此,出汗時要及時消汗,否則易患濕疹和汗斑。另外,貼身內衣面料要選擇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吸濕性、排濕性和散熱性的麻、絲、棉織品。貼身內衣要勤洗、勤換,還要在陽光下晾曬。
3.防居室「病菌」
立夏時節,人們要在室內採取必要的遮陽措施,設法減少或避免一些熱源和光照,窗戶應該掛淺色窗簾,最好是在窗戶的玻璃上貼一層白紙或蠟紙,以求涼爽。有條件的話,要調整好影響室內通風的傢具,以保持室內有足夠的自然風。另外,入夏以後居室就要加強消毒。由於夏季氣溫高,病菌繁殖很快,所以,居室要經常用適量的 消毒液進行消毒。
4.防心情「焦躁」
此時,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計劃和生活節奏,以順應夏季晝長夜短的特點。要睡好午覺,以保證充足的睡眠。聽聽音樂、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園散步、郊遊,盡可能地讓肌體和精神獲得充分的放鬆。注意戒躁戒怒,做到心靜。
6、五月立夏養生指南有哪些
1
口舌生瘡多進稀食
對於人體臟腑來說,立夏時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保證胃腸功能正常,抵禦暑熱侵襲,是夏季養生的重要一環。立夏之後,人們大量排汗會造成人體陽氣不足;皮膚腠理易於開泄,而多食用酸性的食物及葯品,可以使皮膚腠理適當收縮。烏梅、山楂、木瓜、五味子均具有收斂、固澀的特性,可以用來治療泄瀉、虛汗等病症。夏季里,推薦大家自己動手在家做山楂糕,美味又健康。
立夏後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多吃油膩,或易上火的食物,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易出現上火的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症。為解決此時脾胃功能紊亂,飲食上宜清淡、多補水,多吃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多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據說熬立夏粥講究在村頭巷尾進行,就地挖灶坑,安上大鐵鍋,點火熬粥,炊煙裊裊。操持此粥的人,絕對是位慈祥善良、群眾威望高的老奶奶。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早、晚食粥,午餐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熱,又能補養身體,有利於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此外,鴨肉、蝦、鯽魚、瘦肉、食用蕈類(香菇、蘑菇、平菇、銀耳等)、薏米等,同樣具有增進食慾、補充營養、消暑健身的功效。
2
腸胃不適嘗新嘗鮮
立夏前後冷暖空氣交匯頻繁,人們免疫機能隨之逐漸下降,病菌易感性增強,造成腸胃抗病功能較弱,感冒發燒、腸胃不適也益發猖獗起來。民俗里,立夏有「嘗新」的風俗,在立夏這天吃一些新鮮的水果、蔬菜,這種做法對人的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在立夏時節合理地調配飲食,可以給整個夏季打下健康的好基礎。這一天可以吃一些竹筍、櫻桃、麥仁、蠶豆等。還可以吃些酸味的水果,用以生津開胃。此外,民間人們為了祈求身、心、腿部等重要部位健康無恙,防止生病,順利度過炎夏而有吃竹筍的風俗,稱為全筍。取義希望雙腿也能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跋涉遠路,行道千里。
7、立夏時節養生需要注意什麼
1、防飲食「過火」:立夏過後,溫度逐漸攀升,人們就會覺得煩躁上火,食慾也會有所下降。
2、防晚睡晚起:中醫認為「夏氣與心氣相通」,立夏養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重視「靜養」,避免運動過後大汗淋漓,「汗」出傷陽,在飲食調養方面,宜採取「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的原則,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糧。
3、防精神不足:養生專家提醒說,立夏以後,天氣轉熱,人的心神易受到擾動,出現心神不寧。因此,值此時節,人們要格外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應該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
4、防氣虛血熱:立夏之後血熱會給人帶來很多不適,氣虛血熱會影響人的消化功能。因此,每頓飯不要過飽,給胃留下足夠的蠕動空間。還人以輕松自然。今年的夏季注意涼血補氣和早睡早起,是人儲存陽氣力求身體大獲豐收的一個季節。
5、「防涼」:對大多數人特別是關節患者來說,夏季應該避免貪涼,不用或適度使用空調和風扇。在工作場合中,應把自己的病情告訴同事,以取得同事的理解,盡量不用空調或適當調高溫度。最好常備一件長袖衣,隨外界環境隨時加減衣服。
6、謹防外感:立夏節氣,人們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避免氣血淤滯,以防心臟病的發作。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
7、防暑補水:夏天天氣太過於炎熱,因此,我們要做好防暑措施。外出的話,不宜長時間暴露於陽光下。運動完,大汗淋漓不宜喝冰的飲料。上班期間,或者在家,都不宜在空調房呆太久。應時不時的到戶外呼吸下新鮮空氣。
8、立夏時節,飲食和養生應注意什麼
立夏節氣,此時天氣逐漸炎熱,萬物繁茂,人們的生理狀態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夏季與心氣相通,夏季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順四時是養生的首要原則,因此,要順應節氣的變化,注意養心臟。應重視立夏養生,平和過渡到夏季。起居養生立夏時節,雖說夏季到來了,天氣逐漸炎熱,溫度明顯升高,但此時早晚仍比較涼,日夜溫差仍較大,早晚要適當添衣。另外進入立夏後,晝長夜短更明顯,此時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睡眠方面也應相對「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但仍應注意睡好「子午覺」,尤其要適當午睡,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精神養生立夏養生還應重視的一點就是重視「靜養」。立夏後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因此立夏養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靜,情志開懷,心情舒暢,安閑自樂,笑口常開。還可多做靜一些的文體活動,如繪畫、釣魚、書法、下棋、種花等。運動養生立夏後,隨著氣溫升高,人們容易汗出,「汗」為心之液,立夏時節要注意不可過度出汗,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立夏時節,選的運動不要過於劇烈,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慢跑等。飲食養生立夏時節,時值乾卦,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此時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多吃蔬果、粗糧。平時可多吃魚、雞、瘦肉、豆類、芝麻、洋蔥、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楊梅、香瓜、桃、木瓜、西紅柿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等,少吃過鹹的食物,如咸魚、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