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三都養生

三都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2 11:22:21

1、詩美堂美容養生館8月18日在三都縣富萬家超市那裡發傳單說是免費測試皮膚,我被那些人拉進了該店。

騙人的

2、道士是什麼樣子的啊?

道士的稱謂 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為「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范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煉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 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謚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斗,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稱乾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道士的敬稱道爺是男女通用的,而沒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他們。尊稱學問精深、修煉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稱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頒賜。道士們自己按修行也有尊號。 道士的派別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沒有必須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創立後,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里。男為道士,女為道姑,皆蓄長發,攏發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鬍須。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里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為男性,不蓄長發和胡須,發式同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儀上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煉內丹,正一派道士經懺中用符咒。在科儀、所做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更差異。比如一個明顯差異是,正一派弟子須經過授籙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授戒。授籙、授戒均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 道士的位階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階是同軍事、行政組織結合在一起的,如張角的太平道設三十六方,方相當於將軍。張魯的五斗米道,道士最高位階為師君,其次為治頭大祭酒或祭酒,最低為鬼卒。隨著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這些位階制度也隨之變化。 《給籙壇靖元科》規定,受戒道士分九階,稱九「品」。必須掌握規定的經籙、達到規定的修行才能授予品位。規定是: 第一品:必須熟悉《大洞真經》和《黃庭經》。 第二至三品:必須精通《三洞五雷經籙》。 第四至五品:必須精通《盟威經籙》。 第六至七品:必須精通《三五都功籙》。 第八至九品:必須勝任舉行科儀的直香和引班。 道士的服飾 道教服飾有樣式規定。道裝有大褂、道袍(或稱得羅)、戒衣、法衣、花衣(或稱作班衣)。大褂、道袍為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時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時高工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綉花衣。 道士帽稱巾。全真之巾有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等九種。正一之巾有純陽巾、南華巾、莊子巾、荷葉巾、混元巾、九梁巾、諸葛巾、太陽巾、包巾(幅巾)等九種。 道人戴的冠子有黃冠、五嶽冠、蓮花冠、星冠、五老冠等。 道士的職務 道教宮觀從傳法受戒可分為子孫廟和十方叢林兩種。子孫廟可收徒弟,觀主實行師徒世襲制,不接受遊方道士。十方叢林也稱十方常住,接受遊方道士掛單居住,有傳戒特權而不得私收徒弟。在十方叢林中,常住道士都有細致的分工。最高負責人是方丈,或稱住持,即觀主。監院是居第二位的全面負責人。方丈、監院以下有客、寮、庫、帳、經、典、堂、號等八大執事,分頭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 客即客堂,負責人稱知客,負責接待賓客,並協助監院總理事務。寮即寮房,負責人稱巡照,負責勞動事務。庫即庫房,負責人稱庫頭,負責庫房。帳即帳房,負責人稱帳房,負責財務。經即經堂,負責人稱高功,負責誦經。典既是典造(或稱點座),負責人稱典造,負責伙食。堂即十方堂(或稱雲水堂),負責人稱堂主,負責安置遊方道士。號即號房,負責人稱迎賓,負責先行迎接和初步了解遊方道士。 此外還有「三都五主十八頭」。三都為名譽職務。五主和十八頭各司一職,地位低於八大執事。 各大叢林在分工列職方面也不盡相同。 道教基礎知識 第一節 道教歷史簡述 (一)道教的起源 (二)道教的形成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四)隋唐五代時期的道教 (五)宋遼金元時期的道教 (六)明清及近代的道教 第二節 教理教義概說 (一)教理概述 (二)教義釋說 第三節 道教信仰的神和仙 (一)神仙概述 (二)諸神道行略 第四節 道教的經典 (一)道經的源起及作用 (二)道經與神仙信仰 (三)道經與諸家思想 (四)道經的分類 (五)《道藏》與《藏外道書》的編纂 (六)常用的道教經書 第五節 道教的道派與人物 (一)方仙道和黃老道 (二)太平道和天師道 (三)上清、靈寶、三皇諸道派 (四)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及茅山宗 (五)正一道和全真道 第六節 道教修煉的方法 (一)道教信仰與道教修煉 (二)道教修煉的基本要旨 (三)修煉方術 (四)修煉的程序與品位 (五)丹道修煉築基正法——靜功 (六)靜功與氣功 (七)修煉與日常生活 第七節 道教醮科儀 (一)齋醮科儀的涵義 (二)齋醮發展概況 (三)齋醮科儀的組成 (四)現行道教齋醮情況 (五)現行道教常用齋醮科儀之簡介 (六)齋醮科儀的文化價值 第八節 道教戒律禮儀 (一)道教戒律 (二)道教禮儀 第九節 道教的宮觀 (一)道教宮觀形成、作用及規制 (二)全國主要道教宮觀簡介 第十節 道教與文化藝術 (一)道教美術 (二)道教建築 (三)道教音樂 (四)道教文學

3、松針 松針酒 (一松酒)怎麼樣真的有那麼多的功效嗎?最近市面上出來這酒,想代理請高手指點謝謝!!!

價格不便宜
自己買幾瓶
每天按說明書,超三倍量飲用,連喝20天,到醫院做個尿檢,沒有什麼問題
在做代理不遲
喝感覺好的話就做代理

以後
我自專己也會有自己開發的產品
我會用自己的身體來做實驗,確保安全,才會向市面上市

編輯:貴州省三都縣交屬梨鄉紫菌 黃蠟菌開發工作室

4、怎麼保養頭發

5、天師和道士的不同

很簡單.天師是導師的領導.

天師 Tiānshī

[Taoist master] 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傳衣缽的人,被選為道教的首領。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道士
道士: [ dào shì ]

道士的稱謂

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為「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范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煉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 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謚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斗,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稱乾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道士的敬稱道爺是男女通用的,而沒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他們。尊稱學問精深、修煉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稱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頒賜。道士們自己按修行也有尊號。

道士的派別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沒有必須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創立後,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里。男為道士,女為道姑,皆蓄長發,攏發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鬍須。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里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為男性,不蓄長發和胡須,發式同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儀上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煉內丹,正一派道士經懺中用符咒。在科儀、所做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更差異。比如一個明顯差異是,正一派弟子須經過授籙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授戒。授籙、授戒均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

道士的位階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階是同軍事、行政組織結合在一起的,如張角的太平道設三十六方,方相當於將軍。張魯的五斗米道,道士最高位階為師君,其次為治頭大祭酒或祭酒,最低為鬼卒。隨著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這些位階制度也隨之變化。
《給籙壇靖元科》規定,受戒道士分九階,稱九「品」。必須掌握規定的經籙、達到規定的修行才能授予品位。規定是:
第一品:必須熟悉《大洞真經》和《黃庭經》。
第二至三品:必須精通《三洞五雷經籙》。
第四至五品:必須精通《盟威經籙》。
第六至七品:必須精通《三五都功籙》。
第八至九品:必須勝任舉行科儀的直香和引班。

道士的服飾
道教服飾有樣式規定。道裝有大褂、道袍(或稱得羅)、戒衣、法衣、花衣(或稱作班衣)。大褂、道袍為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時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時高工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綉花衣。
道士帽稱巾。全真之巾有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等九種。正一之巾有純陽巾、南華巾、莊子巾、荷葉巾、混元巾、九梁巾、諸葛巾、太陽巾、包巾(幅巾)等九種。
道人戴的冠子有黃冠、五嶽冠、蓮花冠、星冠、五老冠等。

道士的職務
道教宮觀從傳法受戒可分為子孫廟和十方叢林兩種。子孫廟可收徒弟,觀主實行師徒世襲制,不接受遊方道士。十方叢林也稱十方常住,接受遊方道士掛單居住,有傳戒特權而不得私收徒弟。在十方叢林中,常住道士都有細致的分工。最高負責人是方丈,或稱住持,即觀主。監院是居第二位的全面負責人。方丈、監院以下有客、寮、庫、帳、經、典、堂、號等八大執事,分頭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
客即客堂,負責人稱知客,負責接待賓客,並協助監院總理事務。寮即寮房,負責人稱巡照,負責勞動事務。庫即庫房,負責人稱庫頭,負責庫房。帳即帳房,負責人稱帳房,負責財務。經即經堂,負責人稱高功,負責誦經。典既是典造(或稱點座),負責人稱典造,負責伙食。堂即十方堂(或稱雲水堂),負責人稱堂主,負責安置遊方道士。號即號房,負責人稱迎賓,負責先行迎接和初步了解遊方道士。
此外還有「三都五主十八頭」。三都為名譽職務。五主和十八頭各司一職,地位低於八大執事。
各大叢林在分工列職方面也不盡相同。

6、朋友問題

我以前下的,你自己看看.

荀況,即荀子,號卿。約生於公元前313年,死於公元前238年。戰國時趙國(在今安澤一帶)人。他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像、教育家。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荀況一生到過很多地方。曾在齊國游學,在稷下(今山東臨淄北)學宮同各個學派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並二次擔任學宮祭酒(行禮時的首席)。後來又到過秦國、趙國。晚年在楚國任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著書立說,直到逝世。
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並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於學習的見解。中文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博學才能「知助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采,善於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格,對後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他採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苟況不愧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教育家。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 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名)之門人,曾游歷於宋、滕、魏、齊等國,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來源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採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不過它對發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同「仁政」學說相聯系,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對於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紂,他認為殺得對,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成為替剝削制度作辯護的理論根據。

老子 公元前571年農歷2月15日,在世界的東方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現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鎮降生了一位偉人老子。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學家派的創始人,被當代評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會上僅有一些哲學觀點出現,從《老子》開始形成了系統的哲學理論。因此,鹿邑這塊寶地,即是降聖的仙鄉,又是東方哲學的發源地。
據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號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雲:「苦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雲:「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雲楚苦縣。」酈道元《水經注》稱:「邊韶老子碑雲老子楚相人也,相虛荒,今屬苦,城猶存,在賴游鄉之東,渦水處其陽」,(元初渦河由太清宮南邊改道走太清宮北邊)。翻閱歷代國史,各種詞書,名人論著以及《河南省志》、《歸德府志》、《鹿邑縣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確記載,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史學界、哲學界、宗教界及研老專家,或著書立說,或撰寫老證論文,認為老子生於鹿邑太清宮鎮證據鑿鑿。據《毫州志》記載:「太清宮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屬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順治時期,今安徽與江蘇合稱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項「辨訛」,專門考證舊志中的訛錯其中有對李耳的考證。結論是:「李耳,歸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鄰六縣,惟譙、城父二縣今江南境,余俱屬河南。舊志載李耳鳳陽人物中,誤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卻有這樣兩段記載:「太清宮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猶存,舊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改」。再一段是:「陳摶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歸德府鹿邑縣地,舊志收入穎州,與老子誤同,茲並削之」。寫得明明白白,自動糾正了過去的錯誤記載。一九九一年,新華社合肥五月十日電,報道安徽毫州決定舉行世界老子學術研討會的消息稱:「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稱聃,是與孔子同時代並齊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家鄉在與毫州毗鄰的今河南省鹿邑縣」。實事求是,是我們傳統的學風,應該發揚光大。
老子在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響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從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眾尊稱為老君爺。老子由人而神有一個歷史衍化過程。唐代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非突然而來,蓋早有「太上玄元」之名。從司馬遷講「蓋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說明西漢時已流傳著老子修道養壽是活了幾百歲的活神仙了。東漢邊韶《老子銘》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離合於混沌元氣,與三光為始」。老子在後漢時期,已經完全神化,成為尊神、教主,所以漢桓帝於宮中產黃老浮屠之祠,把黃老與浮屠並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後者是佛教的教主。這里所謂的「黃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縣(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龍宮親祠老子。可見這時老子已經成為神聖的教主。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道教宮觀,鹿邑的太清宮始建於漢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於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眾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大寶藏—也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名著。其內容涉及哲學、文學、兵學、美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被譽為百科全書。他的清靜無為的學說,一物兩項的轉變率的辯證理論,深邃的天人之際的哲理,兩千五非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作為文化基因,滲透到人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死觀等各種文化觀念。《道德經》不但影響了漢代以來兩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視,已成為世界哲學寶典之一。從古至今注釋者三千餘家,出版發行量居世界第二。當今,興起了全球的「老子」熱,老學研究空前高漲。最近幾年各地連續召開國際性的老子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三年德國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四年鹿邑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五年中國社科院在西安舉辦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議。這樣頻繁的國際性研老活動,歷史上是沒有的,它樗著老學研究推向了新的階段,達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夠發生這樣巨大的歷史影響,一方面是由於對遠古以來的文化傳統作了系統的概括和總結,有著極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繼承的基礎上又開拓了文化發展的新方向,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創立了以「道」為本體論的哲學體系,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哲學基礎。老子思想對中國文化發生了全主位的影響,並對現代文化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最大的貢獻,就是指出了作為宇宙萬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據的形上之「道」,創立了以「道」為核心,包括體體論、辨證法、認識論和人生哲學等內容的系統的哲學思想體系。老子的本體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為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從先秦道家、兩漢黃老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對老子道論的繼承和對老子提出的諸如「道」、「德」、「有」、「無」、「動」、「靜」、「無極」等范疇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由於老子思想是一個概念豐富的思想體系, 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都有許多深入、准確的洞察,因此,它獲得了某種特殊的理論品質,蘊藏著許多理論生長點和不同思想體系。所以現代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發展,仍需要借鑒老子哲學思想。老子的智慧對於解決現代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具有啟迪意義。他提出了作為人生價值根源和基礎的「道」范疇。老子的「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又是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源。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繫上,就成為人的行為方式和處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老子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自然規律的客觀性,主張人應順任自然,反對人對自然的掠奪。在個人與他人、與群體的關繫上,老子提出「無爭」的處世原則,主張挫脫解紛,和光同塵,反對爭功名利祿,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在個體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人類目前和未來的文化和生活提供著積極的智慧。我們要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開拓和諧的天下,創造美好的人間。

莊子( 約公元前369~前286年) ,戰國時期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早年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學識淵博,交遊很廣.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以清靜修道為務,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復仕,隱居於抱犢山中.後得仙而去.所著書五十二篇名曰莊子.唐玄宗時追號南華真人,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
道家思想:莊子精通老子之學,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揚者.在歷史上「老莊」並稱.在唐代,帝王在尊崇老子的同時,也很敬重莊子,《莊子》是當時官方學術之一.
莊子認為:「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是產生萬物的根源,而無所不存在的.
②莊子認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大道不稱,大辯不言」,應該從道的高度來觀察萬事萬物.
③莊子認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要想與道合一,必須「無己」.通過「心齋」,「坐忘」,「朝徹」,與道合一.
④莊子認為至德之世,人們都順應大道,無為而治,是理想的社會.
《莊子》之重生:莊子主張人應當注重保全身命,養生頤志,而不應為外在事物所驅動,鼓噪慾望,終為其所毀滅.故而,當楚國國君派兩個大夫到河邊去邀請莊子作宰相時,莊子頭也不回地繼續釣魚,他問那兩個大夫:我聽說楚國國君的大廟里供奉著一個大龜,此龜死時已三千歲.請問二位:你們說是做那大龜被殺死然後被供奉在高堂好呢,還是曳著尾巴在泥巴裡面爬的好兩位大夫立刻回答說:曳著尾巴在泥巴里爬的好.於是莊子笑道:對,我寧願做那曳尾於泥中的龜.

7、關於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鑿壁借光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懸梁刺股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 「懸梁」的故事見於《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 西漢時期,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樑上,一頭系在頭發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刺股」的故事見於《戰國策·卷三秦一》。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梁刺股」或「刺股懸梁」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8、不是很常見的歷史成語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
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
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
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
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
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
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
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錦還鄉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傳》
慶遠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為從事中郎。武帝受禪,
封重安侯,位散騎常侍,改封雲杜侯。出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餞於新亭,謂曰:「卿衣錦還鄉,朕無西顧憂矣。」始武帝為雍州
,慶遠為別駕,謂曰:「昔羊公語劉弘,卿後當居吾處。今相觀亦
復如是。」曾未十年,而慶遠督府,談者以為逾於魏詠之。
劉邦的四面楚歌更動搖了項羽的軍心。將士痛哭。想當初,項羽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陽者為王的良機」。再因「為人不忍」錯
失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機會;後因「火燒阿房宮」後想「收其貨寶
婦女而東」。當時,有智者建議他在秦地建都稱王。而項羽面對秦
宮破殘,又思欲東歸,還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
之者。」此話一針見血的道出了項羽「衣錦還鄉,榮祖耀宗」的觀
念。俗話說得好:「好男兒志在四方」。項羽雖然具備中國古人的
傳統思想,但他又胸懷「稱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奮戰中,始
終是個孤獨的悲劇英雄。項羽一方面想當帝王,一方面也想當人人
羨慕的大英雄。並一心想在江東父老鄉親的面前揚名顯威。這些都
成了他難成帝業的「攔路虎」。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成語釋疑: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成語出處: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成語示例: 狼狽逃竄的匪徒~,嚇得魂不附體。

(其中~代表本詞條: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成語故事: 西晉末年發生內亂,因為長期的動盪不安,最後西晉不
幸滅亡,琅琊王司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當晉朝渡江來到南方,
胡人就霸佔了北方,不過,北方後來被前秦全部佔領,與江南的東
晉對立。

當時前秦的首領叫苻堅,他請漢人王猛當他的宰相,一心要讓國家
變得十分強盛。為了完成統一中國的心願,苻堅就帶著八十萬大軍
攻打南方。晉朝的君臣一聽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謝安十分
鎮定,從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這個地方,謝安趁前秦軍隊還沒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襲前秦的軍隊。前秦因此輸得很慘,士兵到處逃命,聽到風聲或
鶴叫的聲音,都以為是晉軍要打來了,非常的害怕。在這場戰役中,
前秦的士兵傷亡慘重,同時決定了南北日後長期對峙的局面。
為虎作倀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釋〗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
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凶。
〖出處〗《太平廣記》卷四百三十:「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
虎前呵道耳。」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卷四:「凡死於虎,
溺於水之鬼號為倀,須得一人代之。」

火樹銀花

9、寺廟和道觀有什麽區別

寺廟和道觀屬於不同的宗教,寺廟是佛教建築,而道觀是道士修煉的地方。

和尚是佛教之人當然不能進去道教的道觀。

寺端和道觀的區別主要有:

1、寺廟是佛家修行的地方,是寺和廟的通稱,而道觀是道士修煉的地方,道教宮廟稱「觀」或者"廟"或者"宮",而不稱"寺"。

2、漢傳佛教的寺廟均是中式建築風格,藏傳佛教的寺廟以中式建築風格為主。中國寺廟建築則恰好相反,它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

而道觀的建築原則與平面布局也都同於宮殿建築,只是規模較小,並且在裝飾及室內擺設上帶有各自的宗教色彩。觀內建有對稱的鍾樓和鼓樓。

3、寺廟,包括祠堂皆是敬順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當頂禮。寺廟庄嚴,神聖不可侵犯,寸土之間,可隨順而不可隨意更改,敬順即得妙法。

壇廟建築是中國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築,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文廟(如孔廟)、武廟(如關帝廟)、泰山岱嶽廟、嵩山嵩岳廟、太廟(皇帝祖廟),各地還有祭社(土地)稷(農神)的廟,都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特點。

道教重視天文學,主要原因是受先秦道家遺風之影響,對天體極為崇拜與敬畏;同時,道教從道家「天人合一」、「身國同治」的思維模式出發,認為了解天象有助於求道證道,得道成仙。

道家出於對科學的探索與星占的宗教政治訴求和延年益壽需要,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從而形成了夜觀星象的傳統。所以稱為」觀「,取觀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於山頂。

(9)三都養生擴展資料:

道教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林廟。

子孫廟由師徒之間代代相傳,廟產可以繼承,有專屬的門派。其他門派的道友可以暫時居住,且不能插手廟務。一般新出家的弟子都在子孫廟。

叢林廟不允許收徒,廟產不能繼承,屬於天下所有道眾共同所有。叢林廟一般不分門派,凡是道教的法裔弟子(赤腳、民間道士除外)都有權利居住、管理廟務。一般,無論年齡、性別、出家時間,凡是可以居住在裡面的道人,都有權被選舉為最高領導人。

長期在叢林廟居住的道人叫常住道人,一般給安排有職務,為其他道人服務。叢林廟分工明確,俗稱「三都五主十八頭」,分管講經、化緣、安全、齋醮、人員安置、自養、做飯等等事宜。一般,新出家的弟子先在子孫廟學習這些知識,三年後得到冠巾,經師父允許後,才可以去叢林廟掛單居住,深入學習。學習後,再歸來。

另外,門派不是以出家在哪個廟決定的。而是由度師的法裔決定的,度師根據派系授予派名。而後,無論去哪裡,都是這個派,也可以住子孫廟,也可以住叢林廟,只要適合。一般,新出家所居住的廟就是自己度師的廟,但是不是絕對,是通常而言。

有了度師以後,遇到更好的道士,可以再拜「先生」,法裔就不需要改了。黃帝學道,曾拜了七十二個「先生」。度師只有一個,但先生可以越多越好。因為表示你勤奮、好學。道教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林廟。

10、成語故事

1,按圖索驥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K

與三都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