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用中醫學講解所謂人體的"精.氣.神"是什麼意思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哲學含義
中醫學精、氣、血、津液學說中精的概念,濫觴於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中的「精氣說」。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史上,在氣的概念的演變過程中,以《管子》為代表將氣范疇規定為精、精氣,提出了精氣說,認為精氣是最細微而能變化的氣,是最細微的物質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來源。
《管子》精氣說中的精、精氣與氣一元論的氣范疇的含義同義。精、精氣即是氣,是形成天地萬物和人類的精微物質,是最細微的物質存在。精氣說是一種接近原子論的唯物主義思想。
(二)精的醫學含義
精(精氣)在中醫學上,其義有五:
1.精泛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夫精者,身之本也」(《素問·金匱真言論》)。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充實於水谷之精,而歸藏於腎者,謂之先天之精;由飲食物化生的精,稱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輸布到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便稱為五臟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稱為廣義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稟受於父母,與生俱來,為生育繁殖,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靈樞·決氣》)。生殖之精又稱為狹義之精。
3.精指臟腑之精,即後天之精。臟腑之精來源於攝入的飲食物,通過脾胃的運化及臟腑的生理活動,化為精微,並轉輸到五臟六腑,故稱為五臟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統稱,「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實為生命物質氣、.血、精、津、液的概稱。
5.精指人體正氣。「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有微甚,故邪盛則實;正氣有強弱,故精奪則虛」(《類經·疾病類》)。
總之,在中醫學的精、氣、血、津液學說中,精或稱精氣是一種有形的,多是液態的精微物質。其基本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精,泛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包括精、血、津、液在內。狹義的精,指腎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質。
二、精的生成
人之精根源於先天而充養於後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充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景岳全書·脾胃》)。從精的來源言,則有先天與後天之分。
(一)先天之精
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陰陽而賦命。父主陽施,猶天雨露;母主陰受,若地資生。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一月為胞胎,精氣凝也;二月為胎形,始成胚也」(《顱囟經》)。
所謂「人始生,先成精』』(《靈樞·經脈》),「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精即形也」(《景岳全書·小兒補腎論》)。父母生殖之精結合,形成胚胎之時,便轉化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稟受於父母以構成臟腑組織的原始生命物質。「胎成之後,陽精之凝,尤仗陰氣護養。故胎嬰在腹,與母同呼吸,共安危」(《幼幼集成》)。胚胎形成之後,在女子胞中,直至胎兒發育成熟,全賴氣血育養。胞中氣血為母體攝取的水谷之精而化生。因此,先天之精,實際上包括原始生命物質,以及從母體所獲得的各種營養物質,主要秘藏於腎。
(二)後天之精
胎兒月足離懷,出生之後,賴母乳以長氣血,生精神,益智慧。「婦人乳汁沖任氣血所化』』(《景岳全書·婦人規下》)。脾胃為水谷之海,氣血之父。「水谷之精氣為營,悍氣為衛,營衛豐盈,灌溉諸臟。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氣也;潤皮膚,美顏色者,血也。所以水谷素強者無病』』(《幼幼集成》):「以人之稟賦言,則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
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斫削者夭者更夭』』(《景岳全書·先天後天論》):脾胃為人生後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賴水谷精微以養,脾胃強健,『『飲食增則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存存齋醫話稿》)。脾胃運化水谷之精微,輸布到五臟六腑而成為五臟六腑之精,以維持臟的生理活動,其盈者藏於腎中。(i,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於腎,非精生於腎也。譬諸錢糧,雖儲庫中,然非庫中出,須補脾胃化源」(《程杏軒醫案》)。「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素問·六節臟象論》)。人體之精主要藏於腎中,雖有先天和後天之分,但「命門得先天之氣也,脾胃得後天之氣也,是以水谷之精本賴先天為之主,而精血又必賴後天為之資」(《景岳全書·脾胃》),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藉以保持人體之精氣充盈。
三、精的功能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其生理功能如下。
(一)繁衍生殖
生殖之精與生俱來,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質,具有生殖以繁衍後代的作用。這種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稱之為天癸。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應時而下。精盈而天癸至,則具有生殖能力。男女媾精,陰陽和調,胎孕方成,故能有子而繁衍後代:俟至老年,精氣衰微,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則喪失了生殖繁衍能力。由此可見,精是繁衍後代的物質基礎,腎精充足,則生殖能力強;腎精不足,就會影響生殖能力。故補腎填精是臨床上治療不育、不孕等生殖機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二)生長發育
人之生始於精,由精而成形,精是胚胎形成和發育的物質基礎。人出生之後,猶賴月精的充養,才能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隨著精氣由盛而衰的變化,人則從幼年而青年而壯年而步入老年,呈現出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運動規律;這是臨床上補腎以治療五軟五遲等牛—長發育障礙和防治早衰的理論依據。
(三)生髓化血
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海。故腎精充盛,則腦髓充足而肢體行動靈活,耳目聰敏。精盈髓充則腦自健,腦健則能生智慧,強意志,利耳目,輕身延年。故防治老年性痴呆多從補腎益髓人手。「腎生骨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髓居骨中,骨賴髓以養。腎精充足,則骨髓充滿,骨骼因得髓之滋養而堅固有力,運動輕捷。齒為骨之餘,牙齒亦賴腎精生髓而充養,腎精充足則牙齒堅固而有光澤。
精生髓,髓可化血,「人之初生,必從精始……血即精之屬也,但精藏於腎,所蘊不多,而血富於沖,所至皆是」(《景岳全書·血證》)。精足則血充,故有精血同源之說。臨床上用血肉有情之品,補益精髓可以治療血虛證。
(四)濡潤臟腑
人以水谷為本,受水谷之氣以生:飲食經脾胃消化吸收,轉化為精:水谷精微不斷地輸市到五臟六腑等全身各組織器官之中,起著滋養作用,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其剩餘部分則歸藏於腎,儲以備用:腎中所藏之精,既貯藏又輸泄,如此生生不息。「腎者,主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泄,是精藏於腎而非王於腎也。五臟六腑之精,腎實藏而司其輸泄,輸泄以時,則五臟六腑之精相續不絕」(《怡堂散記》):中醫有「久病必窮腎」之說,故疾病末期常補益腎之陰精以治。
精
⑴生殖之精,包括男性之精及女性之卵。《靈樞·本神》:「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素問·上古天真論》:「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二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靈樞·經脈》:「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素問·金匱真言論》:「夫精者,身之本也。」
⑶構成萬物的靈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天有精,地有形。」
四專一;單純。《素問·湯液醪醴論》:「夫病之始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於皮膚。」
⑸通「晴」。爽朗、清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⑹水谷之精微。《素問·經脈別論》:「食入於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⑺新生之謂。《素問·八正神明論》:「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楊上善註:「精者,謂月初血氣隨月新生,故曰精。」
⑻臟腑之精。《素問·大奇論》:「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
⑼指物質之純凈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靈樞·營氣》:「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注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
⑽振作、寤興,精力充沛。《靈樞·營衛生會》:「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晝精而夜暝。」
⑾通「情」。情狀。《靈樞·五音五味》:「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
⑿精審,審度。《素問·湯液醪醴論》:「開鬼門,潔凈府,精以時服。」(「精以時服」,即審時而服。)
⒀陰血、精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⒁指心神。《素問·經脈別論》:「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⒂通「清」。清楚、明白。《靈樞·本神》:「魂傷則狂妄不精。」
⒃指日月五星。《素問·五運行大論》:「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
⒄深入,用功深。《傷寒論·序》:「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葯,精究方術。」
精
妖怪,在神話體系,是動植物或天然物質,吸收日月光華,而經過漫長時期作後成精.
氣是流動著的世界三元素「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
一、氣的基本概念
(一)氣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質。氣在宇宙中有兩種形態:1. 彌漫而劇烈運動的狀態,由於細小、彌散、加上不停的運動,難以直接察知,故稱「無形」。2. 凝聚狀態,細小而彌散的氣,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故稱「有形」。
(二)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
(三)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二、氣的生成
(一)先天精氣:來自父母。臟府定位在腎(命門)。
(二)後天水谷之氣:乃消化吸收之物質。臟府定位在脾胃。
(三)清氣:呼吸而入。臟府定位在肺。
三、氣的運動和運動形式
(一)氣的運動中醫稱為″氣機″。
(二)有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
(三)氣在不同臟府則有不同表現形式。
(四)氣流布全身各處,走到臟腑就叫臟腑之氣,至血脈內外則稱營衛之氣,至經絡則稱經絡之氣等。
四、氣的生理功能
(一)推動作用;
(二)溫煦作用;
(三)固攝作用;
(四)防禦作用;
(五)氣化作用。
五、氣的種類——依氣的來源作標准劃分:
(一)元氣:是人體中最基本、主要之氣。乃由腎中精氣、脾胃水谷之氣 及肺中清氣 所組成,分布於全身各處。
(二)宗氣:由清氣及谷氣相合而成,以貫心脈而司呼吸。
(三)營氣:谷氣之精專部分。旨在化生血液、營養全身。其運行路徑有二:1.十二經脈(精專營氣);2.任督,陽蹺,陰蹺。
(四)衛氣:水谷之悍氣也。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
(五)臟腑經絡之氣:和全身的氣一樣。是精氣清氣、水谷之氣經肺、脾、腎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轉化為推動和維持臟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能量;並可更新充實臟府經絡的組織結構、並生成五臟六腑之精而貯存。
人有三寶:精氣神!頭上三尺有神明。不知凝神,坐到老死!仙師傳下真口訣,只要凝神入氣穴.
「神」通常是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而出現的,它包括了在大腦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臟腑、經絡、營衛、氣血、津液等全部機體活動功能和外在表現。「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為基礎,以後天的精氣為補養培育而成。所以「神」的盛衰與精、氣的盈虧密不可分。只有作為生命物質要素的精氣充足,作為生命活動功能外在表現的「神」才可能旺盛。至於「神」的生理功能,醫學認為主要體現在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上。人的整個機體,從大腦到內臟,從五官七竅到經絡、氣血、精、津液,以至肢體的活動,都無一不是依賴「神」作為維持其正常動轉的內在活力。
2、什麼是氣血津液精,什麼是氣,什麼是血,什麼是津液什麼是精 希望各位幫我寫清楚不要網上的答案,自己
氣,一是指體內流動著的富有營養作用的精微物質,如呼吸之氣,水谷之氣,元氣等。二是指臟腑、經絡等組織的各種不同功能活動。血液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有人體需要的豐富營養,通過氣的推動,循著筋脈運行於周身,以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
津與液,是人體內正常水液的總稱。主要是指體液而言,還包括唾液、胃液、腸液等機體的分泌物。其中清稀的叫津,稠濁的叫液。
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始動力。精的概念可分為兩類,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
3、中醫中的「精」、「氣」、「神」、「血」、「髓」 是什麼意思?在人的身體上是怎麼體現的?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買本《中醫基礎學》的教科書看看
4、中醫中的「精」「氣」「神」是什麼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哲學含義 中醫學精、氣、血、津液學說中精的概念,濫觴於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中的「精氣說」。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史上,在氣的概念的演變過程中,以《管子》為代表將氣范疇規定為精、精氣,提出了精氣說,認為精氣是最細微而能變化的氣,是最細微的物質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來源。 《管子》精氣說中的精、精氣與氣一元論的氣范疇的含義同義。精、精氣即是氣,是形成天地萬物和人類的精微物質,是最細微的物質存在。精氣說是一種接近原子論的唯物主義思想。 (二)精的醫學含義 精(精氣)在中醫學上,其義有五: 1.精泛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夫精者,身之本也」(《素問·金匱真言論》)。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充實於水谷之精,而歸藏於腎者,謂之先天之精;由飲食物化生的精,稱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輸布到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便稱為五臟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稱為廣義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稟受於父母,與生俱來,為生育繁殖,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靈樞·決氣》)。生殖之精又稱為狹義之精。 3.精指臟腑之精,即後天之精。臟腑之精來源於攝入的飲食物,通過脾胃的運化及臟腑的生理活動,化為精微,並轉輸到五臟六腑,故稱為五臟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統稱,「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實為生命物質氣、.血、精、津、液的概稱。 5.精指人體正氣。「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有微甚,故邪盛則實;正氣有強弱,故精奪則虛」(《類經·疾病類》)。 總之,在中醫學的精、氣、血、津液學說中,精或稱精氣是一種有形的,多是液態的精微物質。其基本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精,泛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包括精、血、津、液在內。狹義的精,指腎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質。 二、精的生成 人之精根源於先天而充養於後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充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景岳全書·脾胃》)。從精的來源言,則有先天與後天之分。 (一)先天之精 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陰陽而賦命。父主陽施,猶天雨露;母主陰受,若地資生。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一月為胞胎,精氣凝也;二月為胎形,始成胚也」(《顱囟經》)。 所謂「人始生,先成精』』(《靈樞·經脈》),「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精即形也」(《景岳全書·小兒補腎論》)。父母生殖之精結合,形成胚胎之時,便轉化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稟受於父母以構成臟腑組織的原始生命物質。「胎成之後,陽精之凝,尤仗陰氣護養。故胎嬰在腹,與母同呼吸,共安危」(《幼幼集成》)。胚胎形成之後,在女子胞中,直至胎兒發育成熟,全賴氣血育養。胞中氣血為母體攝取的水谷之精而化生。因此,先天之精,實際上包括原始生命物質,以及從母體所獲得的各種營養物質,主要秘藏於腎。 (二)後天之精 胎兒月足離懷,出生之後,賴母乳以長氣血,生精神,益智慧。「婦人乳汁沖任氣血所化』』(《景岳全書·婦人規下》)。脾胃為水谷之海,氣血之父。「水谷之精氣為營,悍氣為衛,營衛豐盈,灌溉諸臟。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氣也;潤皮膚,美顏色者,血也。所以水谷素強者無病』』(《幼幼集成》):「以人之稟賦言,則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 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斫削者夭者更夭』』(《景岳全書·先天後天論》):脾胃為人生後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賴水谷精微以養,脾胃強健,『『飲食增則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存存齋醫話稿》)。脾胃運化水谷之精微,輸布到五臟六腑而成為五臟六腑之精,以維持臟的生理活動,其盈者藏於腎中。(i,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於腎,非精生於腎也。譬諸錢糧,雖儲庫中,然非庫中出,須補脾胃化源」(《程杏軒醫案》)。「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素問·六節臟象論》)。人體之精主要藏於腎中,雖有先天和後天之分,但「命門得先天之氣也,脾胃得後天之氣也,是以水谷之精本賴先天為之主,而精血又必賴後天為之資」(《景岳全書·脾胃》),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藉以保持人體之精氣充盈。 三、精的功能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其生理功能如下。 (一)繁衍生殖 生殖之精與生俱來,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質,具有生殖以繁衍後代的作用。這種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稱之為天癸。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應時而下。精盈而天癸至,則具有生殖能力。男女媾精,陰陽和調,胎孕方成,故能有子而繁衍後代:俟至老年,精氣衰微,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則喪失了生殖繁衍能力。由此可見,精是繁衍後代的物質基礎,腎精充足,則生殖能力強;腎精不足,就會影響生殖能力。故補腎填精是臨床上治療不育、不孕等生殖機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二)生長發育 人之生始於精,由精而成形,精是胚胎形成和發育的物質基礎。人出生之後,猶賴月精的充養,才能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隨著精氣由盛而衰的變化,人則從幼年而青年而壯年而步入老年,呈現出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運動規律;這是臨床上補腎以治療五軟五遲等牛—長發育障礙和防治早衰的理論依據。 (三)生髓化血 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海。故腎精充盛,則腦髓充足而肢體行動靈活,耳目聰敏。精盈髓充則腦自健,腦健則能生智慧,強意志,利耳目,輕身延年。故防治老年性痴呆多從補腎益髓人手。「腎生骨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髓居骨中,骨賴髓以養。腎精充足,則骨髓充滿,骨骼因得髓之滋養而堅固有力,運動輕捷。齒為骨之餘,牙齒亦賴腎精生髓而充養,腎精充足則牙齒堅固而有光澤。 精生髓,髓可化血,「人之初生,必從精始……血即精之屬也,但精藏於腎,所蘊不多,而血富於沖,所至皆是」(《景岳全書·血證》)。精足則血充,故有精血同源之說。臨床上用血肉有情之品,補益精髓可以治療血虛證。 (四)濡潤臟腑 人以水谷為本,受水谷之氣以生:飲食經脾胃消化吸收,轉化為精:水谷精微不斷地輸市到五臟六腑等全身各組織器官之中,起著滋養作用,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其剩餘部分則歸藏於腎,儲以備用:腎中所藏之精,既貯藏又輸泄,如此生生不息。「腎者,主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泄,是精藏於腎而非王於腎也。五臟六腑之精,腎實藏而司其輸泄,輸泄以時,則五臟六腑之精相續不絕」(《怡堂散記》):中醫有「久病必窮腎」之說,故疾病末期常補益腎之陰精以治。 精 ⑴生殖之精,包括男性之精及女性之卵。《靈樞·本神》:「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素問·上古天真論》:「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二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靈樞·經脈》:「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素問·金匱真言論》:「夫精者,身之本也。」 ⑶構成萬物的靈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天有精,地有形。」 四專一;單純。《素問·湯液醪醴論》:「夫病之始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於皮膚。」 ⑸通「晴」。爽朗、清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⑹水谷之精微。《素問·經脈別論》:「食入於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⑺新生之謂。《素問·八正神明論》:「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楊上善註:「精者,謂月初血氣隨月新生,故曰精。」 ⑻臟腑之精。《素問·大奇論》:「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 ⑼指物質之純凈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靈樞·營氣》:「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注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 ⑽振作、寤興,精力充沛。《靈樞·營衛生會》:「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晝精而夜暝。」 ⑾通「情」。情狀。《靈樞·五音五味》:「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 ⑿精審,審度。《素問·湯液醪醴論》:「開鬼門,潔凈府,精以時服。」(「精以時服」,即審時而服。) ⒀陰血、精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⒁指心神。《素問·經脈別論》:「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⒂通「清」。清楚、明白。《靈樞·本神》:「魂傷則狂妄不精。」 ⒃指日月五星。《素問·五運行大論》:「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 ⒄深入,用功深。《傷寒論·序》:「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葯,精究方術。」 精 妖怪,在神話體系,是動植物或天然物質,吸收日月光華,而經過漫長時期作後成精. 氣是流動著的世界三元素「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 一、氣的基本概念 (一)氣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質。氣在宇宙中有兩種形態:1. 彌漫而劇烈運動的狀態,由於細小、彌散、加上不停的運動,難以直接察知,故稱「無形」。2. 凝聚狀態,細小而彌散的氣,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故稱「有形」。 (二)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 (三)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二、氣的生成 (一)先天精氣:來自父母。臟府定位在腎(命門)。 (二)後天水谷之氣:乃消化吸收之物質。臟府定位在脾胃。 (三)清氣:呼吸而入。臟府定位在肺。 三、氣的運動和運動形式 (一)氣的運動中醫稱為〃氣機〃。 (二)有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 (三)氣在不同臟府則有不同表現形式。 (四)氣流布全身各處,走到臟腑就叫臟腑之氣,至血脈內外則稱營衛之氣,至經絡則稱經絡之氣等。 四、氣的生理功能 (一)推動作用; (二)溫煦作用; (三)固攝作用; (四)防禦作用; (五)氣化作用。 五、氣的種類——依氣的來源作標准劃分: (一)元氣:是人體中最基本、主要之氣。乃由腎中精氣、脾胃水谷之氣 及肺中清氣 所組成,分布於全身各處。 (二)宗氣:由清氣及谷氣相合而成,以貫心脈而司呼吸。 (三)營氣:谷氣之精專部分。旨在化生血液、營養全身。其運行路徑有二:1.十二經脈(精專營氣);2.任督,陽蹺,陰蹺。 (四)衛氣:水谷之悍氣也。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 (五)臟腑經絡之氣:和全身的氣一樣。是精氣清氣、水谷之氣經肺、脾、腎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轉化為推動和維持臟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能量;並可更新充實臟府經絡的組織結構、並生成五臟六腑之精而貯存。 人有三寶:精氣神!頭上三尺有神明。不知凝神,坐到老死!仙師傳下真口訣,只要凝神入氣穴. 「神」通常是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而出現的,它包括了在大腦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臟腑、經絡、營衛、氣血、津液等全部機體活動功能和外在表現。「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為基礎,以後天的精氣為補養培育而成。所以「神」的盛衰與精、氣的盈虧密不可分。只有作為生命物質要素的精氣充足,作為生命活動功能外在表現的「神」才可能旺盛。至於「神」的生理功能,醫學認為主要體現在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上。人的整個機體,從大腦到內臟,從五官七竅到經絡、氣血、精、津液,以至肢體的活動,都無一不是依賴「神」作為維持其正常動轉的內在活力。
5、氣、血、津液、精有怎樣的關系?
氣、血、津液、精等均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均賴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斷地補充,在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和神的主宰下,它們之間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轉化。
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相互為用的密切關系。
6、中醫中「精氣血津液神」之間有何關系
從生命活動的大體上來看,人體可分為「形」與「神」兩個部分。精、氣、血、津液均是人體內的基本精微物質,是產生一切機能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皆歸屬為「形」。而人體生命的主宰及總體現,包括了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概稱之為「神」。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無以活;形為神之宅,神為形之主。 人體生命來自於精,生命活動的維持依賴於氣,生命活動的體現及主宰即是神。精、氣、神三者為人身之「三寶」,可分而不可離。 《景岳全書.血證》又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唯斯而已。」氣是血液生成和運行的動力,血是氣的生化基礎和載體,因而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說法。 氣為血之帥,包含氣能升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三個方面。 血液的化生以營氣、津液和腎精作為物質基礎,在這些物質本身的生成以及轉化為血液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相應臟腑之氣的推動和激發作用,這是血液生成的動力。臨床上治療血虛的病變,常常以補氣葯配合補血葯使用,取得較好療效,即源於氣能生血的理論。 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氣、肺氣的推動及肝氣的舒泄調暢,《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說:「運血者,即是氣。」 氣能攝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於脈中離不開氣的固攝作用。氣能攝血的主要體現在脾氣統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血為氣之母,包含血能養氣和血能載氣兩個方面。 血能養氣,是指氣的充盛及其功能發揮離不開血液的濡養。 血能載氣是指氣存於血中,依附副血而不致散失,賴血之運載運行全身。 氣與津液相對而言,氣屬陽,津液屬陰。氣與津液的關系十分相似於氣與血的關系,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有賴於氣的推動、固攝作用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氣在體內的存在及運動變化也離不開津液的滋潤和運載。 津液來源於水谷,飲食水谷經過脾胃運化、小腸分清別濁、大腸主津等一系列臟腑生理活動後,其中精微的液體部分被吸收,生化津液以輸布全身。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臟腑整理活動中,諸多臟腑之氣,尤其脾胃之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氣是津液在體內正常輸布運行的動力,津液的輸布、排泄等代謝活動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和升降出入的運動。如若氣虛,推動作用減弱,氣化無力進行,或氣機郁滯不暢,氣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並形成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病理上稱為「氣不行水」,也可以稱為「氣不化水」。臨床上要消除這些病理產物及其產生的病理影響,常常將利水濕、化痰飲的方法與補氣、行氣法同時並用,所謂「治痰先治氣」、「治濕兼理脾」,即使氣能行津理論的具體應用。 氣的固攝作用可以防止體內津液無故地大量流失,氣通過對津液排泄的有節控制,維持著體內津液量的相對恆定。臨床上往往採取補氣方法以控制津液的過多外泄。 由飲食水谷化生的津液,通過脾臟的升清散精,上輸於肺,再經肺之宣降,通調水道,下輸於腎和膀胱。津液在輸布過程中受到各臟腑陽氣的蒸騰溫化,可以化生為氣,以敷布於臟腑、組織、形體、官竅,促進正常的生理活動。 津液是氣運行的載體之一。在血脈之外,氣的運行必須依附於津液,否則也會使氣漂浮失散而無所歸,故說津能載氣。 精、血、津液都是液態物質,與氣相對而言,其性質均歸屬於陰。在生理上,精、血、津液三者之間存在著互相化生、互相補充的關系。病理上,三者之間也往往發生互相影響。這種一榮俱榮,一衰俱衰的關系集中地體現於「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理論之中。 精與血的這種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資生的關系稱為精血同源。 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之一。先、後天之精分藏於臟腑之中,則為臟腑之精。臟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則化為血。 腎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這種精血之間相互滋生,相互轉化的關系即可稱為「精血同源」,也可稱為「肝腎同源」。 血和津液都由飲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潤濡養作用,二者之間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轉化,這種關系稱為「津血同源」。 當飲食水谷射入不足,脾胃功能虛弱,或大汗、大吐、大瀉,或嚴重燒湯傷時,脈外津液不足,不僅不能進入脈內以補充化生血液,脈內的津液成分反而滲出脈外,以圖補充津液的虧耗,因此導致血液的虧少,以及血液濃稠,流行不暢的病變。此時不能再用放血或破血療法,以防血液和津液的進一步耗傷,故《靈樞.營衛生會》說:「奪汗者無血。」若血液虧耗,尤其在失血時,脈中血少,不能化為津液,反而需要脈外津液進入脈中,因而導致津液不足的病變。此時,不能對失血者在使用發汗的治療方法,以防津液與血液進一步耗竭的惡性後果。 精、氣、神三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精可化氣,氣能生精,精與氣之間相互化生;精氣生神,精氣養神,精與氣是神的物質基礎,而神又統馭精與氣。因此,精、氣、神三者之間可分不可離,稱為人身「三寶」。 氣的運行不息能促進精的化生。只有全身臟腑之氣充足,功能正常,才可以運化吸收飲食水谷之精微,於是五臟六腑之精充盈,流注於腎而藏之。 氣不但能促進精的化生,而且又能固攝精,是精聚而充盈,不致無故耗損外泄,這是其的固攝作用之體現。人體之精在氣的推動激發作用下可化生為氣。故精足則氣旺,精虧則氣衰。 精與氣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質基礎,神必須得到精和氣的滋養才能正常發揮作用。神以精氣為物質基礎,但神又能馭氣統精。形是神之宅,但是神乃形之主,神安則精固氣暢,神盪則精失氣衰。 總之,精、氣與神的辯證關系是對立統一關系。中醫學的形神統一觀是養生防病、延年益壽,以及診斷治療、推測病勢的重要理論依據。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
7、氣血精津液在中醫中有怎樣的說法?
氣血精津液學說是關於人體生命物質的產生、分布、形態、運行及其機能等的中醫生理學說。這一學說發端於春秋,形成於戰國。集中地體現在《內經》一書中。
《內經》把人體內的一切精微物質統稱為「氣」。進而又把「氣」區分為性質各異的六種。分別稱之為「精」(狹義)、「津」、「液」"、「血」、「脈」。據《內經》有關內容可知:狹義的「精」是指主殖之精,即腎精:《內經》認為腎精是由五臟六腑之精氣匯集而成,當人發育到一定的階段,腎精滿溢,兩性交合,便可妊育新生命,故精是生成新的生命體的基始物質,所謂「人始生,先成精。」(《靈樞經•經脈》卷三)。狹義的「氣」是指由上焦宣發出來,呈霧露狀的、對人體有充養作用的水谷精微物質。《內經》認為,「氣」在人體中是無休止的運行著。《靈樞•脈度》所雲:「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靈樞經》卷四)。氣的流行不已,才能對身體各組織器官發揮滋潤濡養作用。
《內經》確立了氣血精津液學說的基本理論,一直為後世醫家所遵循。
飲食進入人體,經過胃納脾運的消化吸收後,轉變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進一步化生為氣、血、精、津、液等營養物質,對人體進行滋養,使生命活動得以延續,所以氣血精津液是發揮營養作用的基本物質。
8、營、衛、氣、血、精、神、津液分別有什麼作用?
營、衛、氣、血是中醫基本理論體系之一,是敘述人體的營養作用和衛外機能及氣血循環的。屬於中醫學的生理范疇。精、神、津液亦是人體的主要物質,它和營、衛、氣、血的生成、變化都有密切的關系。
營
營的來源是由飲食水谷,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了其中精微的部分生化而成。所以營的本身是水谷之中的精氣,具有營養的作用。其分布是由胃傳肺,從肺行於血脈之中,而運行於全身,循環不息。
衛
衛具有捍衛和保護的意義及作用,衛的來源同營一樣,不過它們運行的道路有所不同,營在脈中,而衛在脈外。衛,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在功能上有保護肌表的作用。能溫暖肌肉,潤澤皮膚,滋養腠理,司汗孔的啟閉。同時具有抵抗外來邪氣侵襲的作用。
氣
氣的含意有二:一指流動而看不見且有營養作用的精微物質;二是指推動臟腑生理活動的動力。人體氣的來源有先天和後天之分,生來就有的腎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生後得到肺吸入的空氣和脾胃運化而成的水谷精氣(又稱元氣或正氣),是維持人體生命的活動最基本的物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真氣是其他各種氣的根本,它隨經脈不斷的運行至全身而起到營養全身的作用。此外,它還有變化產生血液、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外邪的侵襲、推動臟腑功能活動的作用。
氣在人體內是運行不息的,具有一定的運行方向和運行規律,例如,肺氣和胃氣是以下行為順向,如向上行就成為逆向;而脾氣是以向上行為順向,如向下行就為逆。所謂「順」就是氣運行方向和規律正常,人體的生理功能活動也正常;所謂「逆」,就是氣的運行方向和規律失常,就會發生病理現象。例如:肺氣上逆就會引起咳嗽、氣喘,胃氣上逆就會引起惡心,嘔吐,脾氣下陷就會引起脫肛、里急後重等症狀。氣如果運行不暢,就會引起「氣滯」。氣滯的部位會發生脹悶或疼痛,疼痛的性質是多為遊走性,流竄不定。
血
血是水谷之精氣,即中焦吸收了飲食物的精微,通過氣化作用成為營氣,營養所泌的津液注入脈中,就成為血。而且又與營氣一起循於血脈之中,內注五臟六腑,外養四肢百骸,全身無不受其營養。
營、衛、氣、血是相互化生、相互協調的一個整體,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例如,血和氣是沿著經脈一起流行,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氣,稱為「氣為血之師」。血的流行,主要靠氣的推動,氣的流動發生障礙,就要引起血液流動的淤滯,稱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氣不但能推動血液的流動,同時又通過「脾氣」控制血液循環在經脈之中,稱為「氣能攝血」。氣又能促進血液的新陳代謝,稱之為「氣能生血」。大量出血必然使氣也有大量損耗,導致氣血兩虛,稱為「氣隨血脫」。
精
精是人體的主要營養物質,當有餘的時候,均藏於五臟。腎臟所藏的精,是先天的基礎。《靈樞》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無鬢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這說明了人孕育在母體的階段,最先生成的就是精(先天之精)。在這個基礎上,腦、髓、骨、胳、筋、脈、皮肉、毛鬢形成組織才逐漸生長具備,這是生命的基礎。待之出生之後,又依靠著飲食水谷之精給養(後天之精),來維持獨立的生活。
根據《素問》上古天真論的記載,凡男子到8歲左右,腎氣就旺盛起來,……到16歲左右腎氣更加旺盛。發育成熟,開始有精液產生,如男女陰陽調和,便能生育子女,……到56歲左右,腎氣衰退,呈現衰老現象。到64歲的時候,精源竭盡,便沒有生育功能了。因而可見五臟精氣盛衰,與人體的生長發育以及生育功能有著密切關系。
神
神是思想意識以及一切生命活動的總的體現。它的來源是和生命一樣隨著父精母血的媾和而來。古人認為神和人的形體是不可一刻分離的,也就是說,人的生命一日存在,神即一日存在。「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以反映出「形與神俱」,是生命的主要徵象。因此我們說,目之所以能視、耳之所以能聽、口之所以能言、肢體之所以能運動,舉凡一切思維意識及形體活動,無一不是神在人體發揮作用所表現的各種形式。
健康的人,神氣必定表現得充沛活潑。疾病的時候,神氣因遭受到侵害也就表現出異常現象。例如目無光彩,精神疲勞,甚至言語失常,虛空見鬼,或沉迷煩躁,昏不知人等等,病情至此,已很危險。所以臨症察看病人的神氣,可以判斷病勢的輕重和安危。
津液
津液是體內一切水液的總稱。主要是指體液而言,但也包括汗液、唾液、胃液、腸液、尿液等分泌液和排泄液。其中清而稀薄的叫「津」,濁而稠厚的叫「液」。
津液的形成、輸布和排泄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生理過程,與肺、脾、腎、胃、小腸、大腸、膀胱等臟腑的生理活動密切相關。體內的津液,來源於飲食中進入胃的水液,通過脾的運化和轉輸,將胃中的津液上輸於肺並布散到全身其他各個臟腑。在肺的津液通過肺氣的宣散和肅降功能,使水道得以通調,下輸膀胱。腎臟則對全身水氣進行氣化,把多餘的水液和廢物化為尿液,通過膀胱而排出體外。飲食物在通過小腸和大腸時,也能吸收一部分水液,以調節人體水液的平衡,因此有「小腸主液,大腸主津」之說。
津液的作用有:布散全身,滋潤內臟、皮膚、粘膜、肌肉等;滑利關節,分泌唾液和涕液、淚水等,以滋潤孔竅;變化為汗液和尿液同廢物一起排出體外。
綜上所述,津液的生成、吸收和轉輸,離不開胃的受納、脾的運化功能。津液的布散全身,化成汗液和尿液,都離不開肺的宣散和肅降功能,故稱「為水之上源」,而能調節水道。在津液的生成、代謝過程中,腎所起的作用最為重要。因為胃的受納、脾的運化、肺的宣肅,都需要腎氣的溫煦、推動,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體內的水液代謝,更離不開腎的「氣化」功能,故稱「腎為水臟」,「主一身之水液」。
9、中醫學上的精\氣\神各指什麼?
精應該是現代生物學中的血糖,蛋白質,脂肪的平衡狀態。
氣,一般指的是營氣,也就是ATP,能量的意思。所以說一個人損傷了精,注射血糖,蛋白質都不管用的,需要的是一個平衡。而不是單獨的物質。一起注射倒是沒有試過。
神,中醫上的術語,心藏脈,脈舍神,虛則悲,實則喜不能止。這個心藏脈我也不能理解,但把悲喜歸於虛實,確實符合善變的人類。
中醫特有術語,魂主恐與怒,意主力,神主悲喜,魄主胸氣[肺活量的意思],志就是精。
中醫講,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血糖低的人容易恐懼,血糖高的人容易發怒。
10、中醫中講精,氣,血,津液,
津 液
津液是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它來源於飲食,經脾胃運化之後產生水谷精微的液體部分,注入經脈,輸布全身,營養機體。
津與液既相似,又不同,其性質、分布部位和作用各有區別。清而稀者為津,滲透浸潤於肌膚腠理之間,有濡養肌肉、充潤皮膚的作用,如組織間液,淋巴液等。濁有稠者為液,流行灌注於關節、腦髓,孔竅等處,有潤滑關節、滋養腦髓、濡潤乳竅的作用,如關節液、唾液等。津與液就整體的功用來說又同屬一體,互相影響、互相轉化,所以津與液常常並稱為津液。津液又是血的組織成分,故與血的關系密切。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需要適量的津液。津液有多餘,則經過氣化變成廢物排出體外,藉以保持體液平衡。如出於腠理為汗,下輸膀胱則為尿。我國醫學認為「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因此,體內水液的調節,依賴於肺、脾、腎三臟共同完成。腎主水,司腎關的開闔,以調節水液。
腎的功能失調,津液運行障礙,則水液停留而發生痰飲、水腫等證。津液不足,則出現口乾、舌燥、皮膚枯燥干澀,甚至四肢攣急、抽搐等,如大汗或利尿過多均可發生這些病症,稱為傷津液。津液與血關系密切,大量出血也會出現傷津液的證候,故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及「亡血家忌汗」之說。氣與津液之間也是相互滋生相互作用的。氣虛則氣不化津而出現津液缺乏,傷津者則化氣無源,又可出現氣短、無力等氣虛的證候,所以又有「耗氣則傷津,津傷則耗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