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通七經八脈有多大好處和壞處?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面; 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並上行,環繞口唇。 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 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後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 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 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項後會合足少陽經。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面; 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並上行,環繞口唇。 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 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後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 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 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項後會合足少陽經。
2、奇經八脈有什麼穴位
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面;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並上行,環繞口唇。 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 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後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 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 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項後會合足少陽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
3、女性按會陰穴的好處
會陰穴位於百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間點,會陰穴屬於奇經八脈,任脈,督度脈,沖脈三條重要經絡之起點,是陰氣匯集之地,故稱為「會陰」,同時會陰穴也是補充陽氣最知好的穴位。會陰穴對人非常重要,歷代養生家,尤其道家特別重視,"天門常開,地戶常閉道""撮穀道"等等都講的是會陰穴養生的真諦。利用好會陰穴可以治療許多疾病,專以及女性婦科諸症。
艾草又被稱為女人草,是極陽性中草葯,對於補充屬陽氣驅除濕寒有極好的效果。
4、人身上的奇經八脈在哪
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面; 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並上行,環繞口唇。 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 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後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 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 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項後會合足少陽經。
採納哦
5、人體的「七經八脈」是什麼意思?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 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 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於 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面; 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並上行,環繞口唇。 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 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 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足 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後與 督脈會合。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隨 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 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 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項後會合足 少陽經。奇經八脈交錯地循行分布於十 二經之間,其作用主要體現於兩方 面。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 系。奇經八脈將部位相近、功能相 似的經脈聯系起來,達到統攝有關經 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督脈與 六陽經有聯系,稱為「陽脈之海」, 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任脈 與六陰經有聯系,稱為「陰脈之海」, 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沖 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等經 有聯系,故有「十二經之海」、「血海」之稱,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 用;帶脈約束聯系了縱行軀幹部的諸條足經;陰陽維脈聯系陰經與陽經, 分別主管一身之表裡;陰陽蹺脈主持 陽動陰靜,共司下肢運動與寤寐。其二,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當十二經脈及臟 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 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沖、帶、蹺、維六脈腧穴,都寄 附於十二經與任、督脈之中,惟任、 督二脈各有其所屬腧穴,故與十二經 相提並論,合稱為「十四經」。十四 經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及所 屬腧穴,是經絡系統的主要部分,在 臨床上是針灸治療及葯物歸經的基礎。
6、修仙小說八脈打開順序,求教
嗯 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陰蹻(qiao1)脈、陽蹻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循行路線
編輯
督脈
循行:①起於小
督脈
督脈
腹內,下出於會陰部,②向後行於脊柱的內部,③上達項後風府,進入腦內,④上行巔頂,⑤沿前額下行至鼻柱。(圖1-14)
主要病候: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等症。[2]
交會腧穴:長強,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百會、水溝,神庭。
任脈
循行
任脈
任脈
:①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②向上行於陰毛部,③沿著腹內,向上經過關元等穴,④到達咽喉部,⑤再上行環繞口唇,⑥經過面部,⑦進入目眶下(承泣穴屬足陽明胃經)[2]
主要病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等證。
交會腧穴:會陰、曲骨、中極、關元、陰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漿。
沖脈
循行:①起於小腹內,下出於
沖脈
沖脈
會陰部;②向上行於脊柱內;③其外行者經氣沖與足少陰經交會,沿著腹部兩側;④上達咽喉;⑤環繞口唇。(圖1-16)[2]
主要病候:腹部氣逆而拘急。
交會腧穴:會陰,陰交;氣沖;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
帶脈
循行:①起於季脅部的下面,斜向下
帶脈
帶脈
行到帶脈、五樞,維道穴,②橫行繞身一周。(圖1-17)主要病候:腹滿,腰部覺冷如坐水中。[2]
交會腧穴:帶脈、五樞、維道。
陰腧脈
循行:①起於小腿內側,②沿大腿內側上行
陰維脈
陰維脈
到腹部,③與足太陰經相合,④過胸部,⑤與任脈會於頸部。(圖1-18)[2]
主要病候:心痛,憂郁。
交會腧穴:築賓;府舍,大橫、腹哀;期門;天突、廉泉。
陽腧脈
循行:①起於足跟外側,②向上經過外踝,③沿足少陽經上行髖關節部,④經脅肋後側,⑤從腋後上肩,⑥至前額,⑦再到項後,合於督脈。(圖1-19)[2]
主要病候:惡寒發熱,腰疼。
交會腧穴:金門;陽交;臑俞;天髎;肩井;頭維;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風府、啞門。
陰蹻脈
循行:
陽蹻脈
陽蹻脈
①起於足舟骨的後方②上行內踝的上面,③直上沿大腿內側,④經過陰部,⑤向上沿胸部內側,⑥進入鎖骨上窩,⑦上經人迎的前面,⑧過顴部,⑨到目內眥,與足太陽經和陽蹻脈相會合。(圖1-20)
主要病候:多眠、癃閉,足內翻等證。
交會腧穴:照海、交信;睛明。
陽蹻脈
循行:①起於足跟外側,②經外踝上行腓骨後緣,沒股部外側和脅後上肩,過頸部上挾口角,進入目內眥,與陰蹻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額,③與足少陽經合於風池。(圖1-21)[2]
主要病候:目痛從內眥始,不眠,足外翻等證。
交會腧穴:申脈、仆參、跗陽;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倉、巨髎、承泣;睛明;風池。
傳統武俠中的經脈是人體的12正經和奇經八脈。。。這都是真氣運行的同路。而在傳統小說中沒有這種限制,修仙類的往往都是先打通人體所有經脈達到先天,然後就是吸收靈石中的靈氣修煉,具體設定看作者,大多是在丹田處結金丹元嬰
7、人體的奇經八脈具有什麼作用?
奇經是十二經以外的另一類經脈,因異於十二正經而且沒有表裡的配偶關系,所以稱為奇經。奇經八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除任、督二脈外,其他六條經脈均無腧穴。
奇經八脈的作用主要體現於兩方面:一是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系起來,起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二是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當十二經脈及臟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
1.督脈
「督」有「總督」之意,因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之督脈。循行分布如下(圖2-13):
圖2-13督脈
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行脊柱內部,直上項部,由風府進入腦內,上巔頂,沿前額至鼻柱。
主要病候:脊柱強痛、角弓反張。
2.任脈
「任」有「妊娠」、「擔任」之意,任脈起源於胞宮,擔任一身陰經的盛衰,與女子胞胎孕育有直接關系。循行分布如下(圖2-14):
圖2-14任脈
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向上行陰毛部,沿著腹正中線至關元,達咽喉部,環繞口唇,經過面部,進入目眶下。主要病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
3.沖脈
「沖」可解為「要沖」,又含「通」之意,由於此脈能通十二經脈之血氣,故稱沖脈。
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向上行脊柱之內。
其外行者:經過氣沖與足少陰經交會,沿腹兩側,上咽喉,繞口唇。
主要病候:腹部氣逆而拘急。
4.帶脈
帶脈環腰一周,狀如束帶,因其分布而得名。循行分布如下(圖2-16):
圖2-16帶脈
起於季脅下面,下行至帶脈五樞、維道穴,橫行繞身一周。
主要病候:腹滿,腰部覺冷如坐於水中。
5.陰維脈和陽維脈
「維」作網維解,有「聯絡」、「維系」之意。陽維能維系諸陽經,陰維能維系諸陰經。
起於小腿內側,上行至大腿內側,與足太陰經相合,過胸部,會合任脈於頸部。
主要病候:心痛、憂郁。
(2)陽維脈:循行分布如下(圖2-18):
圖2-18陽維脈
起於足跟外側,經外踝,上行至髖關節部,經脅肋後側,從腋後,上肩,至前額,至項後,合於督脈。
主要病候:惡寒發熱、腰痛。
6.陰蹺脈和陽蹺脈「蹺」即足跟,內為陰,外為陽,故起於內踝者稱陰蹺,起於外踝者稱陽蹺。
(1)陰蹺脈:循行分布如下(圖2-19):
圖2-19陰蹺脈
起於足舟骨的後方,行內踝上面,直上大腿內側,過陰部,上沿胸部內側,入鎖骨上窩,上經人迎前面,過顴部,至眼內角,與足太陽和陽蹺脈相會合。
主要病候:多眠、癃閉。
(2)陽蹺脈:循行分布如下(圖2-20):
圖2-20陽蹺脈
起於足跟外側,上行腓骨後緣,直上股部外側和脅後,上肩,過頸部,上挾口角,入眼內角(與陰蹺脈相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與足少陽經合於風池)。
主要病候:目痛從內眥始、不眠。
奇經八脈的分布特點: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稱為「一源三歧」。
其中督脈循行於身後正中線;任脈循行於身前正中線;沖脈循行於腹部第一側線,交會於足少陰經;帶脈橫行於腰部,環身一周,交會於足少陽經;陽蹺行於下肢外側,上至肩及頭部,交會於足太陽經及足少陽經等;陰蹺行於下肢內側,上至頭面、眼部,交會於足少陰經;陽維行於下肢外側,上至肩、頸、頭部,交會於足太陽經及督脈等;陰維行於下肢內側,沿腹第三側線上行至頸部,交會於足少陰經及任脈等。
8、艾灸會陰的好處請回答
艾灸薰陰部主要有以下幾個好處:
1、驅除宮寒:
子宮溫暖,氣血運行通暢,面色紅潤,子宮寒冷,氣血遇寒凝結,手涼腳涼。
2、滋陰縮陰:
女性進行坐熏可以強化陰道和子宮的收縮,艾條燃燒時釋放出的有益成分可以起到滋養陰道和子宮的作用。
3、去脂排毒:
痤瘡、色斑是體內毒素的面部表現,腸道瘀毒過多,自然會產生痤瘡和色斑。坐熏可以促進下腹部的血液循環、體內毒素和殘渣的排出、潤腸通便。
4、調經止痛:
經血在子宮內寒凝、排出不暢,就會疼痛、月經淋漓不盡。採用坐熏方法,溫暖子宮,促進下腹部的血液與淋巴液的循環,從而起到治療下腹痛、經痛、腰痛、神經痛的功效。
5、殺菌作用:
艾灸熏陰部時所熏蒸的葯性成份具有很強的殺菌作用,因此可以治療陰道炎、陰道瘙癢、帶下、水泡等疾病。
6、消炎作用:
坐熏具有緩解痔瘡腫大、使痔瘡干化脫落,消除前列腺炎症的功效。
(8)八脈會陰養生擴展資料:
艾灸會陰臨床:
1.電熱針刺會陰、曲骨治療女陰白色病:會陰、曲骨穴採用平刺或斜刺法,與皮膚呈15°-45°,進針1.5-2.0cm後,接DD2-1型電熱針機,電熱強度為50-90mA,針感以溫熱,脹為度。
2.針會陰急救:先刺人中、合谷,配合人工呼吸,肌注樟腦磺酸鈉,搶救一自縊者,半小時不見回蘇,取會陰深刺一寸余,強刺激連續提插捻轉3分鍾左右,病人開始呻吟,再行針3分鍾,病人蘇醒。
3.艾灸會陰為主治療慢性前列腺炎:令患者仰卧屈膝,暴露陰部,臀部略墊起,用艾架固定在會陰穴上施灸。每日下午灸治,每次20-40分鍾,灸後囑患者注意休息。治療189例,顯效77,有效93例,無效19例。
4.針刺會陰穴治療遺精:患者取側卧位,雙手抱膝,暴露穴位。嚴格消毒,先將5%碘酊塗於穴位,然後用75%的酒精脫碘。以左手按壓穴位,右手持針,直刺1-1.5寸。輕捻轉,不提插。得氣後,局部有較強的酸脹感覺,並伴有輕微的痛感。
參考資料:網路-會陰
9、人體奇經八脈是指哪些經脈?在什麼位置???
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奇經八脈的分布規律:奇經八脈的分布部位與十二經脈縱橫交互,八脈中的督脈、任脈、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其中督脈行於背正中線;任脈行於前正中線;沖脈行於腹部會於足少陰經。奇經中的帶脈橫行於腰部,陽蹻脈行於下肢外側及肩、頭部;陰蹻脈行於下肢內側及眼;陽維脈行於下肢外側、肩和頭項;陰維脈行於下肢內側、腹和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