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盤腿靜坐養生

盤腿靜坐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22 00:38:15

1、靜坐養生如何訓練?

靜坐是古代養生家們修養身心的一種基本方法。在諸多的靜坐姿勢中,以盤腿靜坐的保健作用效果最好。盤腿靜坐的形式分為自然盤坐、單盤坐和雙盤坐。盤腿靜坐的益壽、祛病、健腦作用已被現代醫學所認識。

1.盤腿靜坐的保健作用盤腿靜坐有多種保健作用,分析如下:

1.健腦益智作用盤腿靜坐過程中,人體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系統會發生一系列效應性改變。下丘腦是植物神經系統的高級中樞,下丘腦的活動直接影響植物神經系統所屬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在盤腿靜坐過程中,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常常趨於生理性增強,對健腦益智有增進作用。

2.內源性阿片肽的獲得在靜坐過程中,大腦高級神經中樞會分泌出「快樂物質」——腦啡呔,腦啡呔也稱作內源性阿片肽。現已測出在靜坐中5-羥色胺的分泌是增多的。而葯理學研究認為,多種毒品的結構都有一部分與5-羥色胺的結構相近,但服用毒品所發生的5-羥色胺效應是虛假的,會導致大腦高級神經所分泌的5-羥色胺的實際減少,而引發萎靡不振、全身無力等毒副作用。而在靜坐過程中,5-羥色胺的增多是生理性的,此內源性阿片肽的保健作用十分廣泛,可營造人的好心情,可使人增強記憶,可活化腦細胞,可調整內臟功能,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在祛病、抗衰老、延年益壽方面有獨到的作用。

3.消除精神壓力在靜坐時要排除雜念,減少慾望,保持松靜愉悅的心態,這對消除精神上的壓力和煩惱有一定的作用,給中樞神經一個體息調整的機會。

4.增強免疫系統的活力在靜坐時,內分泌系統功能得到了生理性增強,從而增強了免疫系統的活力。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健康學家對50名志願者做試驗,其中25名參與者每周5次做靜坐練習,每次靜坐約一小時;其餘25人做跳舞等其他健身運動。8周後,對參加受試人員進行大腦前緣活動狀況的電子掃描檢查,檢查發現,靜坐者的大腦左側細胞顯得特別活躍,體內抗體水平較高,而對比組人員則不如靜坐組明顯。

5.調動自身的潛能生命有一定自行康復的功能,在通常情況下,人的康復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並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講,盤腿靜坐能夠使生命的潛能發揮出來,起到保健祛病的作用。

6.整體調節作用盤腿靜坐不是針對局部的病患,而是對整個機體的身心狀態起到全面的、雙向的調整作用,如高血壓者可降低血壓、低血壓者可升高血壓。

7.開啟會陰穴的作用道家與密宗養生理論認為會陰穴是人體不容易開啟的「鐵門」。在雙盤腿靜坐的姿勢下,會陰穴便處於鬆弛狀態,容易開啟。會陰穴的開啟對於打通人體中脈、沖開頭頂進會穴有獨到的作用。中脈一通,百脈俱通,百穴皆開,百病不生。故稱會陰穴為「生死竅」。中醫理論認為,會陰空與性腺、腎功能關系密切,又是任督二脈的樞紐之地,會陰穴的開啟,對於自身能量的轉換有促進的作用,對保健祛病有很大的影響。

2.盤腿靜坐的姿勢盤腿靜坐的姿勢分為以下幾種:

1.自然盤坐放鬆褲腰帶,頭頂端正,下頜稍內收,兩眼微閉,口輕合,舌舔上齶,面帶微笑,含胸擾背,腰站自然伸直。兩腿交叉盤起,左壓右或右壓左均可。兩足均按放於坐具上,能夠分別壓在對側膝下。兩臂自然下垂。雙手能夠分別自然的放在大腿上,能夠手心向下,也能夠手心向上,還能夠互相輕握或結手印,置放於丹田處。

2.單盤坐單盤坐對頭部、上半身以及手臂的安放要求均同自然盤坐,只是在盤坐時將一條腿盤在另一條腿上,把盤起之腿的足搬上來,放置於被壓之腿的大腿上,左壓右或右壓左均可,但應輪換盤。此坐法只有一足與坐具相接觸。

3.雙盤坐頭、身、手臂姿勢均同自然盤,雙腿的盤法是先將左足或右足放在對側的大腿上,然後再將對側的足搬上來放在另一側的大腿上,兩足心均應朝天。這樣,雙盤坐的兩足均不接觸坐具而是置放於對側起來的大腿上。

還應說明,盤腿靜坐應准備坐墊,坐墊的後面應高出前面一二寸為好。

3.盤腿靜坐前的肢體訓練為了靜坐的穩當舒適,靜坐前需要先做如下訓練。

1.打腿端坐床上,兩腿前伸,足跟著床,然後雙手握空拳或張開,用空拳或手掌稍用力盤打大腿到小腿的上下、左右各個部位至舒適微熱。

2.俯拍湧泉端坐床上,兩腿前伸,足跟著床,上體彎腰前俯,同時兩臂前伸以兩手掌拍打著兩足心湧泉穴,然後直腰坐正為一次,反復做36次。夠不著湧泉穴者,不可勉強,盡量使腰前俯即可。

3.活腰自然盤坐在床上,兩手放在兩膝上,然後晃動上身,先順時針旋腰36次,再逆時針旋腰36次,旋腰時上體一定要放鬆做繞環運動。

4.壓腿端坐在床上,伸直左腿,然後將右腿屈膝,右腳放在左大腿上,用右手扶住右膝,左手握住右腳,然後用右手下按左膝,使之盡量接觸到床面,再上提恢復至原狀,一下一上為一次,反復做至右大腿根靈活。如法再換左腿按壓,至右腿根靈活。

5.旋腳端坐在床上,一腿伸直一腿屈,把屈腿的腳放在伸腿的膝蓋上,一手握住屈腿的腳腕,一手握住屈腿的腳尖,輕輕轉動所握之腳的踝關節,內旋外轉各36次。如法,再換另一腳做踝關節運轉。

6.上坐上述預備動作熟練後,下肢各關節都靈活了,便可試著雙盤坐。如不適應,千萬不可勉強,還需接著訓練。就健身而言學練前幾項動作對預防腿腳衰老有獨到之處。

7.下坐下坐後,不要急於下地走動,可先伸直雙腿,做大腿、小腿、膝蓋的拍打按摩活動,再做雙腳的踝關節的旋轉活動,再做腰部的隨意運動後,再下地慢慢走動。

4.靜坐的意念意念屬心理學的范疇,是人們常說的「想」。靜坐時調整意念的目的是為了人靜、為了使紊亂的大腦神經有序化。因為靜坐就是要調整、強化生命的信息,靜坐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生能量、挖掘潛在能量的過程。特定的良性意念,是自身的高層次、潛在性的生命的能量,時間一長,此能量便會明顯地顯現出來。但不良的、惡性的意念,不僅達不到祛病強身的目的,還會出現靜坐偏差。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好的意念能增強免疫系統的作用,使兩種重要的免疫細胞增加,一種是唾液免疫球蛋白A細胞增加,另一種是T淋巴細胞增加。國外有學者說:「疾病之所以能寄生於我們的身體,危害我們的健康,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意識發生了偏差。」

5.靜坐時的意守意守也屬心理學的范疇,即人們常說的「留心力」。靜坐時的意守就是將留心力集中於身體某一特定的部位或身外的美好景物,也就是大腦意識思維的高度集中,以收到抑制雜亂無紊的思維。意守要講究穩定性,也就是時間上的持續,能持之以恆,不是今天意守這里,明天又意守那裡。意守還要講究適度性,要防止假意過濃,對意守的對象要似守非守,若即若離。在意守的過程中也可配合良性的意念,讓意守與意念在靜坐過程中相輔相成,起到良好的保健身心的作用。

靜坐中意守的部位很多,各人可依據自身的體質病情選用,下舉幾例:

1.意守印堂印堂在兩眉之間,有升陽益智的作用,低血壓及欲開發智力者宜用,高血壓者禁用。

2.意守下丹田下丹田天位於臍下三橫指處。意守下丹田保健作用最強,又最穩妥,古今養生靜坐者都提倡意守下丹田。中醫理論認為:下丹田是任脈、督脈、沖脈的經氣運行的起點,是體內元氣升降開闔的樞紐,是男子藏精、女子細胞之處所。道家養生理論認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元氣聚集之所。現代醫學認為:下丹田位於腹腔、盆腔交界處,是腹腔植物神經的主要神經叢、神經節所在地,它支配該區域內所有臟器、血管和內分泌系統,對全身影響極大。這都說明了意守下丹田在靜坐中的重要性。

3.意守湧泉湧泉位於腳前掌的中心處,中醫認為是腎氣之根,降氣之處,具有育陰潛陽的作用。陰虛火旺者、上實下虛者、及高血壓病患者易守此穴。但中氣下陷、低血壓病人不要意守此穴。

4.體外意守可選擇你最喜歡的、熟悉的、簡單的外界環境作意守,如:日月星辰、山河湖泊、花園草地等;其特點是容易放鬆,最適合神經衰弱,初學靜坐者選用。

6.靜坐的原則靜坐雖有益健康,但必須遵從以下幾條原則,才會起到保健祛病效應。

1.靜坐的嚴肅性坐是為了靜,只有心靜下來,才是坐的目的,倘若心靜不下來,坐也是通常的休息而已。由此說,入靜是靜坐的真諦與必需。

2.靜坐的持久性靜坐必須持之以恆,養成規律化、生活化,以形成條件反射,能更好地發揮靜坐的保健效應。

3.靜坐的特殊性靜坐起源於宗教,但宗教靜坐與養生保健靜坐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宗教靜坐有著特定的宗教思維方式,在靜坐中不僅要求深層次的人靜,還要求在入靜的基礎上人定,追求出神入化的境界,由此宗教靜坐要求坐的時間比較長。養生保健靜坐要求排除雜念以求入靜,但人靜的目的是使體內的一切物質都能發揮好的生理效應,起到養生祛病的作用,所以養生保健靜坐要因人而異坐到恰到好處便可。

7.靜坐的留心事項①必須做到因人而異、循序漸進的原則。最好在有靜坐經驗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千萬不可盲目亂來。

②靜坐的環境要安靜,空氣要新鮮,溫度要適宜。靜坐時不要受驚嚇,並留心防感冒。

③在心煩意亂時,心意過重時,勞累疲乏時,均不宜練靜坐。要待到心情相對平靜、身體歇過來之後再練靜坐。

④在靜坐中,有些人會出現幻聽、幻覺,要採取不理睬的心態,千萬不可當真,古人說:一心不動,幻象自退。

⑤靜坐必須與平時的心性修養、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起居的調理相互有機的結合,才會更好地發揮出養生保健的效應。

⑥有精神障礙的人、有精神疾病的人均不宜學練靜坐,以免發生靜坐偏差,造成不必要的心身損傷。

⑦對於入靜困難的人,在靜坐中也可默念字句或聽美妙的音樂,以排除雜念幫助入靜。

2、怎樣才是正確的禪修盤腿坐姿勢,以及應該注意什麼地方?

一、如何練好打坐盤腿
盤腿,是練習靜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盤腿質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靜坐入靜程度的深淺,這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很多初學者對此都摸不著門路,給練習靜坐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了更好的練好靜坐,現就如何的練好盤腿及鍛煉方法闡述如下:
(一)、單盤:傳統叫金剛、或如意坐
初學打坐的人,一定要從單盤(如意坐、金剛坐)開始練起。打坐是由疼痛開始的,原因就是練習者的下肢關節的韌帶過於緊張所致,影響了打坐的效果。在練習中應當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的進行下肢關節的鍛煉,這個階段的練習,練習者要堅持住。其鍛煉方法如下:
(1)、壓膝
在打坐中,對盤坐影響最大的是髖關節的靈活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松緊,對於髖關節松緊的練習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壓膝。具體操作如下:
練習者端身正坐於墊上,兩腿相盤於身前,兩足相抵,盡量收至會陰前;然後用兩手心略微用力按壓膝關節部位,一壓一松有節奏地進行施壓,由輕到重,直到兩膝關節部位貼到墊子為好。繼而,身體前傾,用兩手握住足尖,以肘部壓膝關節,同時全身向前下壓直至前額部接近足尖為好。
(2)、俯身(靈龜式)
習練者經過上述的鍛煉以後,下肢的關節已經比較靈活了。但這時進行盤坐還有不足,因此,還應盡一步的練習。練習者端身正坐於墊上,進行自然的盤腿:左足跟緊抵會陰,右足跟緊貼左小腿外側,然後,兩手放於身體的兩側,手心向後,身體向前俯壓,作叩拜狀。以額部向前下壓貼墊為標准。作時兩手仍然放在身體兩側,手心向上。(注意兩足應互相交換練習)
(3)單盤練習
經過上述的鍛煉,練習者的下肢關節已經初步的具備了單盤打坐的基礎。但是,要想練好單盤打坐,還要進行單盤練習,在打坐時,還應本著左右同進的原則:在練習時,先用左腿在上,靜坐30分鍾,再換另一條腿在上坐30分鍾。也應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先以半小時為度,繼而四十分鍾,乃至一小時,或更長時間。最好在每次練習中先左而後右,或先右而後左,因人習俗而作。
(二)、雙 盤
(1)過渡練習:
1、單盤練習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後,就要進行雙盤的練習。雙盤是由單盤過渡而來,在過渡中應採用如下的做法:
練習者端身正坐在墊上,先以左腿在下,右腿再上的原則,把右腿放在左大腿上。注意放時要把腳盡量的放在膝關節的位子上,這時右腿的膝關節可能是翹起的,練習者可用右手按住右腿的膝關節處,逐漸的施加壓力,直到右腿膝關節貼到左腳上為好,左右練習相反。
2、上述的標准達到以後,繼而進行過渡位子的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的把腳向體外移動,即由原來的腳壓在膝關節的位子變成踝關節壓在膝關節上;然後用手按住膝關節進行按壓,使膝關節貼到腿上為好。左右練習相同,方向相反。
經過上述的練習以後,練習者已經初步的具備了打坐的能力。因此,在練習打坐的時候,應先以單盤為上座主要的練習方法,要盡可能的加長靜坐的時間。在靜坐是要注意左右腿的同時練習,不可偏頗一側。否則,對練習雙盤不利。
(2)雙盤練習:
經過上述的鍛煉,練習者的下肢關節已經初步的具備了雙盤的基礎。但是,要想練好雙盤打坐,還要進行雙盤練習,在練習時,也應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先以半小時為度,繼而四十分鍾,乃至一小時,或更長時間。在坐時,還應本著左右同進的原則。最好在每次練習中先左而後右,或先右而後左,因人習俗而行。
以上是練習打坐的基本原則,希望練習者在練習的過程中認真的體會。
(3)注意事項:
雙盤的時候,雙腳要向腹股溝方向盡量靠近。若雙腿功夫不到,強制雙盤不宜超過5分鍾,否則第二天再打坐就比較痛苦。若超過五分鍾,則改單盤或散盤,單盤也可雙腿輪換,各個擊破,兩條腿功夫分別都到了,雙盤自然也就沒有障礙了。若坐得時間長,應注意保暖,即便不冷也不應光膀子打坐。有風或天氣稍涼則應該披上毯子或被子。任何時候都應該注意膝蓋部位的保暖,以免修到頭成老寒腿。

二、訓練打坐盤腿的技巧
(一)、單盤:
初學打坐的人,一定從單盤(如意坐、金剛坐)開始練起,若丹田未成形,打坐只有痛的份。故要打坐時間能拉長,就要練習丹田成形,若丹田氣機有了,打坐就能漸入佳境。若丹田有點氣,但是打坐時氣不容易通達到腳,且單盤時膝蓋也不柔軟,不能與另一腳密合。此時最重要的是氣不夠,腳不能調理好,學者可以平躺下來,腿上綁上三節(膝蓋上、膝蓋下、足裸處)健康帶一、兩個鍾頭,腳足的氣就會上來,幫著腳氣通,要通前,腳也會發痛的。我們有位同學,常常全身發冷,冬天睡覺都要穿棉襖,綁了健康帶以後,當下就不必穿那麼多衣物睡覺,因為血氣直接上來了。
(二)、雙盤時:
打坐到上路後,採用雙盤是必要的,因為氣會由丹田往督脈,再經任脈回到丹田後擴散到下盤,雙盤時對氣擴散到下盤很重要。雙盤時,雙膝應能著地的姿勢才是安穩正確的,若一腳膝蓋沒著地,就表示骨盆腔左右有高低,左右腳有長短的問題發生,要進一步調整髖、股骨。
(三)、雙盤不如法的調整
若雙盤時雙腳膝蓋不能同時著地,此時應採用健康帶來做調整,現在我大略把健康帶粗略介紹一下。健康帶是針對瘠柱側彎或前後彎的毛病來調理的,脊椎不直牽連到中樞神經系統,而神經系統關系著五臟六腑的健康,臟腑不健康,影響到內分泌系統,最要命的是真氣也因而不通,打坐很用功但進境很緩慢,或根本無進展。因此應把最基本的脊椎柱先調整直立,連帶的臟腑毛病也因此易於矯正。所以,不止長短腳,若有婦女毛病、坐月子氣衰、血氣不通、冬天手腳發冷、臟腑器官有毛病的,皆可綁健康帶以對治。
有練打坐、練丹田的人綁健康帶,氣較易誘發起來,十幾分鍾就來了,很奇怪,氣會上來走到頭,走到腦;而沒有打坐的人,要綁到2~3個月氣才會起來。所以老同學,除了感染到病毒類的疾病,要是內臟的疾病,盡量不要依靠葯物,用健康帶來治療最好的。
綁健康帶可以誘氣的原因,是我們的腳普通是外張開的,因此髖骨、股骨角度也是外張的,髖股骨張開,腳走起路來時,就向外成外八字步型,脊椎不易拉直。綁了健康帶,把腳並起,相對地髖股骨也內收,骨盤角度因而歸位,脊椎因此拉直,便進而直接影響到中樞神經與內臟,達恢復健康的目的。所以綁健康帶的人,學打坐初期會比一般人的氣機易誘發起來。
(四)健康帶的綁法:
1.腳踝部分:在腳踝上方部分綁上最短的第三條健康帶,松緊要適當,太松氣起不來,太緊會脹得很大,很疼痛。若躺下來覺得太緊,要再放鬆點,因為十幾分鍾後氣上來時腳會膨脹,會把帶子拉得更緊。若足裸處會痛,兩足裸間墊放一毛巾也可解決此困擾。
2.膝蓋上部分:在膝蓋上1~2公分處綁第一條健康長帶,此處綁緊一點沒關系。
3.膝蓋下部分:在膝蓋下1~2公分綁上第二條健康長帶,此處要略松,不宜太緊,因為太緊會影響到腳踝處,躺下會覺得太緊。
平躺下來時,若覺得太緊,要重新放鬆調整,調整好後,雙手輕放於中腹部上兩側。何時要綁,睡覺時最好能整晚綁三條健康帶,除此外,只要人躺下便可綁。工作的時候也可綁,尤其打計算機、看書、看電視時,可以只綁膝蓋上第一條健康帶。
一個月後會發現走八字步的腳會變為正向平行走,而且雙盤時雙膝也可著地,因為此時腳型、脊椎與骨盆腔皆已開始恢復到較正常的位置了!有的人為了矯正脊椎而去整椎,花很多錢,跑很遠,但整後隔日又恢復原狀。我們不必去花錢,只要有機會,天天綁健康帶,讓肌肉、筋骨定型就可達到固定的好效果,因此希望大家好好的利用這三條帶子。

三、下座時的養生動作
打坐完後,一定要做此養生動作,否則久了,身體一定會有副作用發生的。
1.若下座時腳麻無法忍受
可以雙手大姆指與食指,分別按住雙腳拇指指甲靠內側的穴道處(大敦穴),約十幾秒後,因刺激血液流速,酸麻現象即可解除。
2.洗臉動作:
打坐時像睡覺一樣,下坐時如剛睡醒之時,猶是懵懵懂懂的,要把代謝下降的現象恢復,以按摩來恢復。打坐久的人,丹田會較易控制,而初學打坐的人,因丹田的氣未上來。故初學者要多坐,境界就會慢慢改善。
(1)下坐時,雙手搓熱,然後像洗臉一樣搓揉臉部,重復兩、三次。打坐久了以後,皮膚會細膩光滑,所以打坐的人皮膚看上去會非常滑潤漂亮。
(2)再搓熱雙手,搓揉後腦及頸脖子,同樣重復兩、三次。
3.眼睛保護
若有近視者,雙手搓熱後,以手心按住眼球,把熱氣灌到眼球,手壓住時想把眼球凸出的水晶體壓成扁平,次數約兩次到四次。若有老花眼者,以食指用微力,由眼睛上眼簾緣及下簾緣,向內側往外側推磨數十次。
4.鼻子保護
打坐時,氣由喉嚨入鼻子深處,在通與不通間,會流出鼻清液體,所以下坐後,用鼻猛吸一氣後,再用嘴巴把氣吐光。在做吸吐氣之間,同時用兩大拇指背面,在鼻翼旁的迎香穴處,推往睛明穴方向,如此上下摩擦間,配合吸吐氣。注意摩擦時不要太用力,以免把鼻子外皮搓破了!做這動作後,保證打坐間,不會造成鼻子發生副作用。
5.頭痛的處理
(1)時常頭痛的人,要以右手大拇指及中指同時用力按住眉毛末端處,在眉尾與太陽穴間之嶺骨突處,數次壓抑其疼痛點。再以大拇指及中指,同時用力按住眼睛魚尾紋末嶺脊處,數次壓抑其疼痛點。
(2)再以右手大拇指與中指,按住臉上兩邊顴骨最高點中間凹陷處,數次壓抑其疼痛點。
(3)上下牙齦咬住,牙槽處肌肉凸出最高點,有個頰車穴,用雙手之大拇指壓下去,會有想咳嗽反應的地方,因它刺激到肺部氣管,此處加以按摩。
6.聽力改善
耳朵的耳珠前面有一聽宮穴,把嘴張開時,耳珠前會有凹下的地方,可按此穴。用雙手食指頭壓按此穴,耳朵有聽力毛病者可改善。
7.女生婦科毛病
耳朵上緣第1軟骨結紋處上端,摸了會痛的地方,有一神門穴,女孩子生殖器官有疾病的話,要多壓此穴。把耳朵折壓著會感知痛時,表示健康太差。所以要常常捏按,直到有一天怎麼捏按都不會痛,表示身體健康多了。
8.用手來按摩各部位
(1)輪流用一隻手掌抓捏令一隻手的肩部、手臂,使之鬆弛。因為打坐後肌肉靜止不動,要使血氣流通。
(2)胃腸不好的人,以雙手掌心按摩腹部,以順時鍾方向,像轉八卦般,以兩手按摩,胃腸不好的人,要多花時間做這動作。
(3)大拇指放前,四指放後,摸到背後腎的部位,左右上下搓揉按摩後腰腎臟。常腰酸背痛的人,腎臟不強壯。
(4)腳踝內踝邊緣是腎經走過經絡,按揉大鍾、水泉、照海等穴道。女眾有婦科毛病多按此等處所穴道。
(5)腳踝外踝邊緣是膀胱經,按壓昆侖、申脈、束骨、至陰穴道,按揉順著腳外兩側穴道。這是膀胱經的經路,膀胱與腎是互為表裡,腎不好,膀胱經也不會很健康,女孩子婦科毛病也會發生,所以生殖器官有病,都與腎、膀胱不好有關。

四、打坐所需的道具
(一)坐具(蒲團):
1.坐具:
若以榻榻米做蒲團,應分上下座兩塊合成,一般腳放在下座,屁股坐在上座。其尺度:下座為2*2尺見方,上座為1*2尺,上座高度為1.5寸。唯打坐的人若大腿太胖或腳僵硬的話,上座高度不夠時,打座時兩腳擺不下,會有上身後仰的現象發生,故此等人上墊要再加高至最舒適的高度。待打坐者用功時間久了後,腳已柔軟下來,再將上座高度調低至1.5寸左右。坐在榻榻米蒲團上座時,只能坐表面的三分之一的部分,如此脊椎骨較易打直。
2.材質:
世上有相物質是一物剋一物,打坐蒲團材質也是一樣,有的會蘊氣,有的會耗氣或吸人氣。助人蘊氣的材質有稻草、椰子纖維、茶葉、香草、草葯、刨下的木材。耗氣或吸人的氣者有塑料類、橡膠、PVC、藤材、海綿、泡棉等,這些材質會吸人之氣。
若不信可試驗一下:找一練功的人,讓他用一手平舉時,似可舉起重物後,再拿一塊塑料布遮蓋於其頭上,隔絕此人的頭與虛空之間氣的通路,此時再叫練功人的手,手舉起重物,似無法再舉起至水平處,或能舉而不持久。
(二) 蓋腳巾、夾克(厚衣)、毛巾
1.蓋腳巾:
長期間打坐,若不用蓋腳巾,關節會發生問題,故定要用蓋腳巾蓋住腳膝部,甚至打坐習慣了,看電視或和人講話時盤腿,此時也要用蓋腳巾蓋住雙膝。因打坐初期時,人的體溫因代謝增加會升高,與室溫的差距會加大。假定冬天室溫在攝氏22.5°,而體溫36.5°,打坐時人體溫若升高達1°,溫差則由14°變為15°,故身體會覺得有點涼意。若夏天室溫33°,體溫為36.5°,打坐時人的體溫增加1°,溫差由3.5°增加到4.5°,因此在打坐時,會覺得外圍溫度下降,因此不會因夏天炎熱,造成打坐煩悶,坐一陣子後會覺得更舒適,因溫差加大故。
2.夾克、厚衣:
春秋二季打坐要准備一夾克放在座位旁,打坐完洗臉動作做完時,先要將夾克穿上後,始下座活動,以免引發感冒。冬天打坐要視室溫穿衣服護身,若寒流來時,則要穿厚重衣服打坐,一個原則是當打坐時,後背不要有涼意升起,若有此現象時,要多穿一些衣服上坐,免得著涼為要。
3.毛巾:
夏季時宜准備一毛巾,放置在打坐座位旁。打坐完未做養生動作前,先使用毛巾擦汗後再做養生動作。記住,不要一邊打坐一邊擦汗,打坐是在訓練定力,流汗也要讓其自流,不要理它。
(三)、衣著:
打坐時要穿著長袖衣服,且要注意庄嚴。因為在打坐時,與你有緣的菩薩、護法,可能會來護持你,穿著整齊一點較有禮貌,或表示尊敬。打坐時所穿褲子要寬松,可用松緊帶式者為佳,太緊會讓氣滯不前行,故女眾在打坐時緊身褲不要穿上。
(四)、打坐地點
1.打坐地點要有所選擇,佳良場所依次為(1)佛堂(2)書房(3)單身卧房等。
2.打坐的地方,風不要直吹(賊風)到身體,否則易得風寒。
3.因地球磁場的關系,睡覺最好采東西向,不要南北向。但打坐則無掛礙,以面對佛像或側對佛像即可。在自家房中,則以面向西或面向房門方向為宜。
4.忌諱在夫妻房間里打坐。

五、打坐的時間
(一)、何時打坐
初學者飯後不要立刻打坐,要飯後1.5~2小時以上再打坐。吃飽飯時,血氣在胃部進行消化作用,且食物聚集在胃部,若此時打坐,腳一盤,血氣分散到腳部,手印一結,肩膀會有氣行走,血氣會集中到手去。如此會造成胃及消化道無法正常運轉,胃腸內容本來2~3時可排空的,此時便成3~4小時後才排空。久而久之,胃會受傷害,造成消化不良或胃病,所以空腹時打坐最合乎衛生。(由丹田、會陰、右腎發出真氣),後天氣(吃下食物代謝產生能量之氣→營衛之氣)。
但老參不受此限制,因為老參全身都有氣感,吃完東西一定下心來,氣便在自行運轉,因此不受食後胃納的影響。老參可藉用後天營衛來幫助氣運行,飯後打坐更能有進境。氣的來源→先天氣
初學者打坐時間選在(1)早上起床盥洗後,(2)睡覺前打坐,約在11點時,就不受食後多久才能打坐的困擾。
(二)、打坐時間長短
初學的人可由10~15分鍾開始,慢慢加長打坐時間,至每炷香約一個半鍾頭到兩個小時左右。每天至少早晚兩次打坐,若有氣感時打坐,半小時打坐則可抵得過兩小時的睡眠。若打坐習慣了,也開發出真氣來時,若一天不打坐,會覺得沒精神、血氣不順。因為每次打坐時,被開發出來的氣,能將經絡一一打開。若有一天不打坐,全身經絡不開通,人會覺得不舒服。打坐的人累的時候,也可閉目養神,用打坐的調息法,十分鍾就有非常好的休息效果。80分鍾,起坐時先雙盤再改單盤,如雙盤坐了 50分鍾後,再改成單盤,如此又可坐30分鍾,總共80分鍾很快就到了。打坐時間若太短,才剛上座就要下座,如此對修行是沒有功效的,要達到修心的境界,就要把打坐時間拉長,至少能坐兩小時。譬如修心中心法修到最緊要關頭,一次要坐六小時,一天要坐三坐,共十八小時,如此加緊用功才會有成就。初學者會打坐後,每座最好能打到.
(三)、子、午時能否打坐
子午時打坐無妨,因修佛法要求解脫、要得自在,若對佛禪有所認知後,就能不為境縛,更不會掛礙何時不能打坐。子午時指夜晚、中午11~1點,此時間內因地球、月亮、太陽之間互相引力的關系,大氣中磁能、真氣最旺,若能吸氣入體中可化成內氣,有助於色身的用功。故一般沒佛法熏習的人,不敢有太多的氣化入身中,但要開悟卻非有足夠氣機不可。故修佛禪解脫道,不要忌諱子午時不能打坐,但佛教的大道理一定要懂。
(四)、常用如意坐與金剛坐可能誘發的疾病130度,身體左右邊那一邊加大,就會引發長短腳,造成不同的疾病發生。
(1)人可立在矮木桌前,閉上眼睛雙手放鬆,雙手手指放直後下垂,身體向前彎下,觀察那隻手先碰到桌面,表示那隻手手臂較長,其相對邊的髖骨也較高,相對側的腳也較長。例如,右手較早碰到桌面,表示左髖股骨角度偏大,左腳也較長。此時宜用金剛坐,右腳放在上。打坐時長的腿應放在下面,較短的放在上面,久而久之,會把髖股骨角度矯正,脊椎柱骨會拉直。所以左腳長的用金剛座,右腳長的用如意座。用跏趺座時雙膝蓋一定要著地,若不能著地,即是有長短腳的問題發生,髖骨骨盤高低已成形。
(2)另一判斷腳長短的方法是站立時,長的腳在前,短的腳會在正位上承受較大的體重。
(3)嚼東西時,用左邊咬的人左腿比較長,反之,則右腳比較長。
(4)翹二郎腿時,長的腿一定搭在另一隻腿上,若左腳搭在右腳上,即表示左腳較長,反之,則右腳較長。
打坐若氣不具足,色身左右又失去平衡時,且身體營養不平衡,造成肌肉、筋腱無彈性,長期打坐後,就會發生疾病,故要加以了解道理並改進之。吾人色身生理全由神經系統來控制五臟六腑等,此包括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肌肉系統及骨骼系統等。而神經系統正常與否,卻與脊椎骨柱有關,若打坐時牽動髖骨與股骨的角度異常加大,就會因打坐誘發出禪病來。
打坐該用如意坐或金剛坐?不要以舒服為主,而是以個人髖骨左右高低兩腳長短不同來選擇。左右髖骨高低不成水平,髖股骨角度偏大,會造成脊椎骨不直,氣不易發起。一般而言,左腳長的人要用金剛座,右腳長的人要用如意座。
(五)、如何知道自己適合用什麼坐法,如意坐或金剛坐?
長久打坐若無氣感,髖股骨角度偏大時,就會發生疾病。若造成左腳長的人,毛病會發生在下半身,如胃腸消化不好、泌尿腎臟、生殖器官、膀胱等毛病。右腳長的毛病大半發生在上半身,如心臟血管、肺臟、呼吸毛病、鼻病等。所以要恢復健康,應把習慣的動作反過來,調整、打破習慣。有的人看上去很瘦,打坐氣都無法上來,那種人定有長短腳,脊椎骨不直,毛病很多,所以脊椎牽制健康甚大。

六、打坐的正確姿勢與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
1、雙足跏趺: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准。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
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後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
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
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後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
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
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
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
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錐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
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齶:
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齶)。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第1、2、4、5項——能引入遍行氣;第2項能引入上行氣;第2、3項能引入等住氣;第七項能引入上行氣;上述四種氣流入持命氣,五氣合一時行者就能體驗到覺悟。
注意事項:
(1)飽脹或飢餓時,不宜打坐。
(2)在室內靜坐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
(3)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
(4)氣候涼時應注意兩膝、脖項和後腦的保暖。
(5)肢體形態要求很嚴,但應注意放鬆,細心內調,找到一種身體既合要求又輕松舒適的狀態。
(6)意識的放鬆很重要。可以想一下「以難得之身修難得之法多可貴」,「我在為度濟眾生而修無上法門」,帶著慈悲喜舍之心態,微笑從心中泛起並形諸於色。特別把眉心和下頦肌肉放鬆。
(7)不管雙跏趺、單跏趺或散坐,臀部應墊二、三寸的墊子,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一開始做不到雙跏趺便做單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採用下面幾個方法刻苦訓練,一般人均可在幾個月的時間內達到雙跏趺。
a.在看書、看電視、休息時盡可能盤腿而坐;
b.多練習跨鶴坐(臀壓在雙腳上而跪)。在跨鶴坐的基礎上做如下練習:保持臀壓住雙腳,上身向後倒平(一開始可用被子墊成斜面,逐漸放平),盡量維持時間。
c.雙腿並攏伸直,脊椎從頸椎、胸椎至腰椎逐節前彎,雙手摸地,再用手抓腳後跟腱,漸至頭面貼腿。如此反復多次。
d.作正弓箭步,放鬆下沉。腳不挪位,身轉180度換方向再放鬆下沉。反復交換下沉若干次,步子自然逐漸變大。至最大限度時,後一隻腳後跟拔起,腳尖著地,再盡力下沉,反復若干次,收勢。
e.雙腳尖分左右成一直線(重心不穩者,可稍留一角度,還不穩者,可扶樹等),開步過肩寬,雙膝盡力外擺,放鬆慢慢下沉,多次練習。待腿力增強,步子逐漸加大。
f.雙腳踝關節向外突出,用腳掌外沿著力。剛開始練習,應循序漸進並作好防護,以免韌帶拉傷。待踝關節部的力量增強,可練習走路。常作此練習,踝關節不易被扭傷。
作上述練習一段時間後,腿、跨、膝、踝的韌帶拉伸,彈性增強,跨膝踝關節活動范圍增大,雙跏趺自然便成。

3、打坐盤腿練習方法(雙盤)

1、單盤:

(1)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的把腳向體外移動,即由原來的腳壓在膝關節的位子變成踝關節壓在膝關節上。

(2)然後用手按住膝關節進行按壓,使膝關節貼到腿上為好。左右練習相同,方向相反。經過上述的練習以後,練習者已經初步的具備了打坐的能力。

(3)因此,在練習打坐的時候,應先以單盤為上座主要的練習方法,要盡可能的加長靜坐的時間。在靜坐是要注意左右腿的同時練習,不可偏頗一側。否則,對練習雙盤不利。

2、雙盤:

(1)經過上述的鍛煉,練習者的下肢關節已經初步的具備了雙盤的基礎。但是,要想練好雙盤打坐,還要進行雙盤練習,在練習時,也應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

(2)先以半小時為度,繼而四十分鍾,乃至一小時,或更長時間。在坐時,還應本著左右同進的原則。最好在每次練習中先左而後右,或先右而後左,因人習俗而行。

3、盤腿,是練習靜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盤腿質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靜坐入靜程度的深淺,這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而單盤是雙盤的過渡。

(3)盤腿靜坐養生擴展資料:

1、打坐是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盤坐」、「靜坐」。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

2、盤坐又分自然盤和雙盤、單盤。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在中華武術修煉中,打坐也是一種修煉內功,涵養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打坐的特點是「靜」,「久靜則定,久動則疲」。

3、因此,打坐結束後,要活動筋骨,如:打拳、舞劍、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動靜結合」。

4、打坐方法:

(1)心地法門。

(2)念起不隨。

(3)親證無為。

(4)微細流注消滅。

參考資料:

網路-雙盤

網路-打坐

4、南懷瑾老師講述:盤腿打坐有什麼好處

我們修道,在開始的時候,第一要認識什麼是正道,道家丹經始終沒有提出正道是什麼,只有佛家提出一個東西就是「心」,心性的道理。道家只提一個比喻,像是管理天下政治,「御政之首,管括微密」,管理要包括得非常微妙幽秘——不是神秘。這八個字就是講理論,實際上說,大家修道一定想到打坐,其實修道不一定打坐,而是管理自心。但現在我們以打坐來講,打坐有個什麼好處呢?

過去有許多醫生反對打坐,現在又不同了,因為在美國有很多醫生研究打坐,而且把這個拿來治病,叫做「冬眠治療」,效法動物的冬眠,很有效果。因為洋人高鼻子藍眼睛說的,我們也跟著說對啦。

譬如說這個人身體非常虛弱,他今天學道是想救命治病,所以學打坐。能不能當神仙不管了,至少打坐這個修養現在醫學比做冬眠治療,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學動物一樣靜下來,也就是物理、生理自我治療的一種方法,所以打坐對治病、對身體健康,只有幫助而沒有壞處。說打坐坐壞了,什麼神經失常了,那是他自己亂搞,自己打坐想變成神仙,又想得眼通又想得他心通的,那已經是神通的二號,就是精神有病,當然搞壞了。如果說打坐會出毛病,那睡覺也應該出毛病啊!打坐是一個休息狀態,休息怎麼會出毛病呢?那隻是心理上出毛病罷了!

過去西醫非常批評打坐,認為打坐兩腿交疊,把血管壓住血液不大流通,所以發麻了。說到血管壓住,你看那些勞力挑擔子的,兩條腿上青筋一坨一坨地鼓起來,那是因為用力過度,所以血管神經曲張受傷糾結了。打坐不會坐出腿上的筋糾結,西醫不了解中國醫學乃至道家氣脈的道理,發麻不是血液流通受阻礙的關系,是因為氣血不清,濁氣沒有下降。氣脈慢慢走通了以後,不但腿不麻,而且兩腿舒服得很,舒服到發快感,因此就不願意下座了。所謂發樂,就包括快感的意思,快感還是粗的。

打坐為什麼對人體有那麼多好處?先不管修道問題,只要腿一盤,手收攏來結手印,心臟的工作就減輕了。我們這個心臟是一個幫輔,隨時收縮舒張,當兩腿一盤兩手一收,人體四肢向外消耗放射的功能就減少了,因此心臟工作可以緩慢,所以後世修道多半採用了打坐。打坐有九十多種姿勢,以盤腿坐比較好,但是也要把姿勢弄清楚。

現在一般道家打坐,用得特別多的只有一個叫做手訣,道家原來叫做結太極圖,一陰一陽抱著,太極圖的手印實際上也是密宗的手印。密宗的手印很多,手印的道理就是手語,是與佛菩薩、有成就的人溝通的手語,這也是個大奧秘。所以說打坐時手的姿勢、身體的姿勢、腿的姿勢,雖然是一個模式,但嚴格地研究,每人都不同,這個與自己身體的氣脈、稟賦有關,所以要懂這個原理。

講道家「御政之首,管括微密」的道理,我們打坐時,外形收攏起來就是管理,內心不向外面消耗了,這是打坐姿勢身體「微密」的作用。打坐的姿勢包括那麼多的學問,所以是「微密」。這還是外形,至於內心「管括微密」的管理,就更難了,雖說有很多方法,道家只列出來上品道法與普通道法的一個總綱。道家的上品丹法,這個名稱沒有具體的東西,據說得了上品丹法,七天以內就可以成仙證。普通的修法,就是根據後世所謂百日築基,煉己——鍛煉自己;外加十月懷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都需要「管括微密」,要十二三年。但是誰能做到?

「管括微密」有什麼要點呢?身心收攏來到達「微密」,這個「微密」不是密宗這個「密」,這個時候印度的佛教佛法還沒有來,這個「密」是我們本來文化里就有的。上古的聖人,尤其是孔子在《易經·系傳》中說「退藏於密」,已經說清楚了。如果以《易經》中國文化道理來講,不管佛家、儒家、道家,一切修身養性法門走的都是一個路子,就是「退藏於密」。密在什麼地方?不是身上哪一個點、哪一個穴道,而是密到不可知處,無始無終一念不生,這個謂之密,沒有處所也沒有形象。唐宋以後佛學密宗進來,真正的大密也就是這個意思,並不是什麼另外一個秘密。講修道的道理,所謂「管括微密」,也就是這個道理。「微」字是老莊的觀念,「密」字是取用《易經》的觀念,所以道家《參同契》把《易經》、老莊、丹道的修法合一,三樣相通。

不要把盤腿打坐當作修定,修定姿勢是無限制的,坐、站、睡、行、食,皆可定,無處無時而不定。不過我們初步不能做到止,因此必須要打坐。打坐一共有幾十種姿勢,不過對生理、心理最有利的,就是盤起腿來打坐。盤腿的作用大得很,如寫這方面的文章,可以大發其財。不過,我有個原則,一篇文章下來,對世道人心無益處者,誓死不幹,這是我的行門。

有些人懷疑,盤足靜坐,不但對人體的健康有礙,甚至,反而因兩足的血管被壓迫而致病,所以靜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現象。這是誤解。其實,人體的健康,與腿和足有極大的關系。中國古代的道家醫理,認為「精從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一個人的健康長壽,與兩腿雙足有絕對的關系。所以嬰兒與小孩的活動都在兩足。一過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漸感無力,喜歡疊足或蹺足而坐。人的衰老與死亡,也多是從足腿開始而逐漸至於軀干與頭部。

盤足曲膝靜坐,感覺足腿的酸麻,正是說明足腿的神經與血脈並不通暢,證明你的健康已有潛在的問題。所以放開足腿,等待酸麻過後,反有從未經驗過的快感。如果持之有恆,能坐到足腿的氣血流暢,保證足腿而上至於腰背以及全身,會有無比的快感發生,反不願意下座而鬆散雙腿了。

其次,必須了解人體猶如植物一樣。一棵樹木,盤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氣、水,以及土壤的營養,才能生長茂盛。人呢!卻和植物顛倒相反,他的根在頭部,他的土壤就是虛空。人體的兩足,好像人參的枝叉,所以把兩足盤曲起來,等於把一株人參或松枝捲曲成結,使它的生發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歸根本而培養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壯。所以盤足曲膝,不但無妨人體的健康,而且從適當的練習開始,對於健康長壽,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

我們盤起腿來打坐,氣機真正通了,那豈止身心發樂而已!我們後天的身體,不可思議的功能,都發出來了。比如老年人的氣脈整個通了,就會同嬰兒一樣。不過,兩腿氣脈通了的人有沒有?沒有,至少我沒見過。有同學注意到佛經上說的兩足尊,這不光是理論,非常對。理論上兩足尊是福德圓滿至尊,智慧圓滿至尊。福德、智慧兩皆具足,所以叫兩足尊。實際上,五通里有神足通,神氣充滿了,直至兩足。人的根在頭部,虛空就是土壤,手足是枝椏,枝椏一萎縮,這個「無根樹」就完了,所以有很多理由要盤腿。

把腿一盤好,真正找到路子的人,用一個很徹底的辦法,懂了理,修持很快就上路了。過去釋迦牟尼佛在時,弟子們七天、五天就證羅漢果,不是假的。為什麼呢?古人物質慾望不發達,思想、心境非常純朴,容易證果;現代人越有學問越難弄,越不會成功,因為自己太復雜了。古人是聞一言而必行,佛經上經常有四個字:「信受奉行」。每一本經典結束時,差不多都是這四個字,這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真實如此。從「如是我聞」開始,到最後「信受奉行」,任何佛經都是這八個字,真做到就成功了。古人一信就信到底,信老師,信佛,一信馬上就有感受,身心感應就變了,非常恭敬地奉為金科玉律去做,就成功了。

現代人不然,你把寶貝教他,他當面對你說:好啊,好啊!非常感謝。心裡頭則想:該不要上當吧?不曉得老師到那個程度沒有?然後回去,找兩三個人研究那個老師去了。現代的人與古人的心理,相差到如此程度,我幾十年來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古人幾天就可以成功,現代人不會成功,就是自己的心行道德,把自己擋住了。然而,古人今人的生命功能,則是一樣的。

那麼我們打起坐來怎麼辦?只要信、受、奉、行,信你自己,信佛說的話,自性本空。所以禪宗四祖、五祖提倡金剛經是有道理的,你曉得空就好了嘛!不過不是我們去空它,它本來空——我們把腿一盤,一上座,已經空掉了,不要另外去求個空,這是捷徑。

只要我們一靜,那裡發脹,這里發痛,酸痛脹麻癢冷熱都會發生,這些現象都會來的。你打起坐來有這些現象,就是氣脈初步的動。換言之,當你靜下來時,不管好的或壞的感覺出現,都是因為心裡比較靜,氣機的反應來了的緣故。你們打坐腿發酸發麻,就是說你雖然是二十幾歲,可是你的生命已經死掉十幾歲了。另一方面,你所有的毛病,濁氣都發出來了,打坐已經把你的業氣濁氣慢慢打下來,所以發酸發麻發脹,這是好事情好現象。這個感受來了,怎麼辦呢?只要看住它,這個地方就要忍了。

我年輕時,初學打坐,盤著腿也是熬不住,袁老師告訴我:忍耐一點,多熬一下,多受一分罪,多消一分業力。既然可以消業,我便熬下去了。下坐以後,再盤腿就吃不消了,可是因為好勝,怕難為情,就硬熬。後來為了降服這兩條腿,住在一個廟子里,一個人關在藏經樓閣上練腿,那也是煉心,盤起腿來硬熬,心裡求菩薩幫忙,大概熬了五六天,那真痛苦!連這個腿都降服不了,還降服其心?幾天以後,本來痛苦得身子都彎下去了,忽然,咔嗒一聲,腿軟了下來,兩腿貼得平平的,不想下坐了,舒服得很。我的和尚朋友在下面想到,閣樓上那人,整天都沒聽見他敲引磬差人送飯,該不會出問題了吧?就在下面喊,我因舒服極了,根本不想回答,這下可把和尚嚇著了,趕緊叫人爬上去,一看我坐在那裡好端端的,只是不答話,原來在打坐。

這說明了什麼?酸痛脹麻冷熱,也是生命本能發動的一種,有一點反應就有一點影子,不管好反應或壞反應,你那個正覺看住它,千萬不要加上現在的知識,密宗啊,道家啊的功夫,引導氣脈向命根走啦,什麼督脈通啦,一引導就完了,不但達不到氣脈通,甚至引出各種毛病來(尤其是女性,千萬不要注意胃部以下),你一引導反而不能成功。有沒有氣脈這回事呢?如果弄得好,七天基礎就打好了,是有氣脈這回事。不過要無心於氣脈,無心於四大,四大皆空了,氣脈就成功了。成功以後,祛病延年是尋常事,不算稀奇,返老還童大概也不難吧!

大家學佛修道,首先提到定。能不能定?不去管它,先問能不能盤腿?盤腿不是定,只是習定的最基本方法。你腿都不能盤,還談什麼呢?理到了,事做不到是不行的。事相做得到,行願做不到也不行。打坐盤腿修定,與明心見性沒有多大關系。真的明心見性,不一定是靠打坐的,但又有絕對的關系。若想回到本來清凈面目,進一步轉換這個色身,就非靠打坐不可。除此之外,無第二條路可走,而且非經修持工夫不可。

初學打坐記住一個原則,時間少做,次數多坐,一天多坐幾次,這是個要點,千萬記住!這樣慢慢地次數多坐,時間少坐,不要為了熬腿把時間拉長,以後會討厭靜坐了,不要認為熬腿是功夫,這也是個大錯誤。所以初學的人寧可時間少坐,次數多坐,每一次坐下來短短時間,恰到好處,這是一個要點。

你們工夫做了一段時間,身體還沒有軟化,兩條腿盤不住,這不是兩足尊,而是兩足爭,打起坐來跟兩腿在爭、在熬。有一位朋友,寫信問我打坐的問題,他說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與腿爭!我們現在用功都來不及,還跟腿去搞這玩意兒!來不及啊!正意最重要。開始兩條腿盤不住,什麼姿勢都可以的,等工夫到了,兩條腿已軟化,自然就盤得住了。只要這兩條腿的氣通了,壽命也跟著延長。你注意!你覺得身體老化一點,僵硬一點,那麼你就早准備一點——准備走了。老子講:「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所以也不要有門戶之見,在這一套修法上,佛家、道家都行,因為「定」是共法。

有些人日常很忙,注意!趕快多打坐,不要以為忙啊!累啊!沒有時間打坐。你要趕快坐,坐到能夠住氣,那麼一個鍾頭下來,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了才行。不過有一點要注意!腸胃要空虛一點。道家有兩句話:「若要不老,腹中不飽。若要不死,腸內無屎。」當然營養還是要夠,腸胃干凈,氣就容易充實。

大家更要注意,修行須從心理行為上改進自己,漸漸地,工夫、見地自然會進步。這不是說教,是我的親身體驗,不從這里下工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會證果的。心行的改變比打坐、比修證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隨之進步一天。

所以說,為什麼不能得定,甚至連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工夫上去追求。在工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過了幾天就沒有了。盤腿打坐與定沒有絕對的關系。譬如你今天修行打坐境界很好,但是你要曉得,你不用功不打坐,那個境界就不好了,可見這不是道。假如盤腿道就來了,不盤腿它就變去了,這叫做修腿,不叫做修道;盤腿就有叫做得腿,那不叫得道。

至於坐在那裡,你身心能不能轉得過來呢?這個就是問題了。要在心行上檢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夠談到定。為什麼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貪瞋痴慢疑當中,一定有個東西掛在那個地方。這是阿賴耶識的問題,不是第六意識的事情。如果沒有檢查這個,光是打打坐求一點空,求一點工夫,沒有用的。

整理自《我說參同契》《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如何修證佛法》《習禪錄影》《南禪七日》《金剛經說什麼》

5、盤腿打坐有什麼好處

與盤腿靜坐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