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養生康復學概論

中醫養生康復學概論

發布時間:2020-07-22 00:18:53

1、中醫養生師和中醫康復理療師要什麼文憑,大學本科行嗎,不想往上考了

康復理療師職業培訓證書是從事行業的資格證書
康復理療師能力證書是評定所屬技能等級的證書
職業培訓證書是成為康復理療師的首要條件,能力證書是評定康復理療師等級資質的重要憑證
康復理療技術是根據傳統醫學理論,運用針灸刮痧、推拿點穴、拔罐熱療、耳穴診治、反射療法、心理療法、飲食療法等防治疾病,簡單易行、無痛苦、無毒副作用、療效顯著,是亞健康狀態防治的重要手段。從事的主要工作包括:康復理療和康復理療技術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職業概況:報考康復理療師系列,最對口的專業是康復理療。其核心課程,包括康復醫學概論、診斷學基礎、內科、外科、神經科、常見疾病康復治療、中醫康復、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物理因子療法、物理康復學、言語治療、刮痧療法、拔罐療法、反射療法師、心理療法、飲食療法、康復醫學與理療學等課程。設置的專業方向,包括: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四肢矯形。就業領域,是各級康復理療機構、康復理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站、美容中心和老年看護機構的康復醫學技術崗位。 職業資格: 該職業資格共分三級:助理康復理療師、康復理療師、高級康復理療師。
康復理療師資格證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該證書可以在中國職業培訓與技能鑒定服務網上查詢,全國通用,出國有效。

2、求大神回復!請問中醫養生健康的基本概論有哪些呢?

一、天年與衰老(一)天年
「天年」,是我國古代對人之壽命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命題。人的自然壽命謂之天年,亦即天賦之年壽。生命的年限,即機體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時間,稱之為壽命。通常以年齡(指年代年齡,又稱歷法年齡)作為衡量壽命長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個體壽命有長有短,但大都不會超過一個最長的限度,人類自然壽命的最高限度,稱之為壽限。一般而言,人類的最高壽命不超過120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養生論》)。千百年來,人類的壽限並無重大突破。
人生歷程按年齡劃分:初生曰嬰,初語曰兒,初行曰孩,初學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壯年,四十曰強年,五十(亦稱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壽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謂。老,年紀大,與「少」相對。引申為衰,與「壯」相對。衰老,老而且衰之義,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漸降低的過程。
衰老與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動態過程,而老年則是整個機體的一個年齡階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當益壯」、「未老先衰」之說。年滿60為「花甲」,為「下壽」,在歷代文獻上對老年開始年齡界限說法不一,但一般視肋歲為老年期的開始年齡。按新的年齡劃分標准,60—74歲為准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歲為老年,90歲以上為長壽。
2.衰老的發生機理
(1)陰陽失調:人生之本,本於陰陽。陰陽是人壽命的根本。「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勻平,命日子人」,人體是一個陰陽運動協調平衡的統一體。人生歷程就是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外界之間的陰陽運動平衡的過程。陰陽協調平衡與否,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陰陽失調則機體即可招致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從而疾病叢生,而現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陰陽運動的規律,圍繞燮理陰陽,進行養生,使其達到平衡協調,是推遲衰老,延年益壽的基本原則,是中醫養生學理論的核心。中國的傳統健身術和功法,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傳統功法概括為虛實、剛柔、吸斥、動靜、開合、起落、放收、進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協調乎衡的規律。又如太極拳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剛柔相濟,動靜相兼,每個姿勢和動作都體現了陰陽相反相成,協調平衡理論。總之,保持陰陽運動平衡狀態是延年益壽的根本,調節陰陽,使人體內外陰陽平衡協調,則可抗衰防老。
(2)臟腑虛衰: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五臟陰陽是人體陰陽之根本,故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五臟堅固,為長壽之根,而五臟皆虛,是衰老之本。
腎氣虛衰: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陰真陽寓於其中,為元氣生生不息之地、陰陽化生之源泉、五臟六腑之本。腎氣充盛,元氣充足,陰平陽秘,生化不已,則精神健旺,形體強健,而腎氣虛衰,元氣不足,陰損陽耗,生化衰憊,人之衰老就會加速而來。
脾胃虛衰:脾胃為水谷之海,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與腎同為五臟六腑之本。人以水谷為本,人體的生長發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均賴脾胃以生。脾胃虛衰,化源不足,氣血虧虛,元氣不充,則體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為養生之本。調理脾胃為「養老之大要」。
心臟虛衰:心藏神而主血脈,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動的主宰。「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素問·靈蘭秘典論》)。心曠神悅。氣血充足,體強神旺,壽延年增。反之,「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心臟虛衰,氣虧血少,體弱神疲,早衰減壽。故歷代養生學家尤其強調保養心神,認為調養心神乃養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臟衰憊: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主藏血而為血海。調節氣機升降出入,為天地之體用,為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肝氣條達,氣機調暢,內而臟腑,外而肌肉,縱橫往來,氣血周流,並行不悖。肝為氣化之本,臟腑經絡之氣化,皆賴肝之氣化以鼓舞。肝為五臟之賊,隨著年齡增長,肝氣日衰,肝血日虛,疏泄不利,則性情變異,百脈不定,鬢發憔焦,筋萎為癆,而不能終其壽。
肺臟衰弱:肺主氣,司呼吸,為百脈之宗。人生以氣為本,「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氣貴運行不息,升降有常,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及壽夭的關鍵。肺氣虛衰,治節不行,則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氣衰竭:人身「三寶」——精、氣、神,是養生的關鍵。精為生命活動的基礎,人的四肢、九竅和內臟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均以精氣為源泉與動力。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精是氣、形、神的基礎,亦是健康和長壽的根本。故曰:「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宜壯,皆本乎精也」(《類經·攝生類》)。精貴充盈固秘,而難成易虧,故保精存精為壽命之本。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一)順應自然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地之間,依賴於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

3、中醫養生康復概論中。調節情志的方法

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調神攝生,首貴靜養。《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做到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有利於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但是,清靜養神的方法,並不是要人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為地過度地壓抑思想或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而是主張專心致志、精神靜謐,「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要做到少思寡慾,須有賴於思想的純正,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提倡知足常樂。在生活中,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避免無原則的糾紛。要做到心神寧靜,需注意閉目定志,眼為心靈之窗口,閉目養神有利於心靜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身心疲勞的情況下,閉目養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氣和,思緒冷靜,精神內守,坦然舒暢。常用的有效的調節情志的方法有如下幾種:以情制情法
中醫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藉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如,喜傷心者,以恐勝之;思傷脾者,以怒勝之;悲傷心者,以喜勝之;恐傷腎者,以思勝之;怒傷肝者,以悲勝之等。移情法
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轉移人的情緒,以解脫不良情緒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書畫移情法,養生學家認為,「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者」。還有運動移情法等。中醫養生學家認為,當思慮過度心情不快時,應外出旅遊或鍛煉,讓山清水秀的環境調節消極情緒,使人陶醉在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暢情懷,忘卻煩惱。升華超脫法
是用理智戰勝不良情緒的干擾,並投身到事業中去,也就是常說的化悲痛為力量。最典型的例證是西漢司馬遷因罪下獄,慘遭腐刑。司馬遷以堅強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記》的撰寫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創傷等不良刺激轉變為奮發向上的行動。暗示法
暗示不僅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而且能夠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一般多採用語言暗示,也可採用手勢、表情或採用暗示性葯物及其他暗號等。《三國演義》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證。開導法
即是以解釋、鼓勵、安慰、勸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提高戰勝病痛的信心,從而配合治療,促進康復。《內經》就記載了開導法,認為「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能,雖有無道人,惡有不聽者乎」?節製法
古人說:「欲有情,情有節,至人修養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這里講的就是節製法。也就是通過節制調和情感,防止七情過激,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目的。疏泄法
俗話說,「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處於逆境的時間大多多於順境的時間,身處逆境,苦悶、惶恐之時,不能郁悶在心,應一吐為快,「郁而發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悶聊天,或爭辯一次或大哭一場等。

4、成都中醫葯大學

5、請問一些學院里有一項專業是中醫養生保健,這一項的具體課程是什麼,學什麼內容

有中醫養生學,

主要的課程
中醫基礎理論、醫古文、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經典
讀、中醫養生學、中醫康復學、中醫葯膳食療學、針灸學、推拿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氣功學版;正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診斷學基礎、葯理學、內科學、營養及食品衛生學、康復醫學概論與評權定、康復醫學治療技術、臨床康復學等課程。

6、中醫養生康復概論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中醫養生康復概論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與中醫養生康復學概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