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寒頭痛會因體質好而好嗎
人的體質增強,免疫力提高,一些小毛小病都會好轉的。
2、如何用簡單有效的方法治療風寒所致的頭痛
1、 初起感冒:蔥白(連須)、生薑片5錢、水一碗煎開、加適量紅塘稱熱一次服下(蔥姜不需服下),並馬上睡覺,出汗即愈。
2、 多日感冒:白天用法同第一條,另外,要在晚上睡覺前,用大蒜頭搗成糊狀,敷兩足心(湧泉穴,每足心敷黃豆粒大即可),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連用2-3天即愈。
3、 頭痛(各種頭痛均可):生白蘿卜汁,每次滴鼻孔兩滴(兩鼻孔都滴),一日兩次,連用4-5天,可除根。忌吃花椒、胡椒。
4、 頭暈(頭昏眼花、暈眩):鴨蛋一個、赤豆20粒,攪勻蒸熟,早晨空服,每日一此,連用7天有特效。忌吃酒、辣。
3、去風寒偏頭痛
大多數病人伴有焦慮、抑鬱、失眠等症狀,多因精神緊張、工作疲勞等誘發。可考慮茶療方法治療.之緣兲寧茶可以用來改善和調理頭痛頭疼。要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不好熬夜、不要過累,甚至加班都不行,特別是睡眠要好。還有飲食因素:食用過量咖啡,會使血管擴張而刺激神經引發偏頭痛,而當吃下過涼的冰淇淋時也會感到頭疼,飲酒過多後酒精中的乙醇作用於血管,同樣會造成頭疼,這些都是由飲食不當而引發的頭疼。
4、風寒、風熱頭痛的中醫治療有哪些?
(1)風寒頭痛時,痛連到頸背部,遇風尤其劇烈,常常喜歡包裹著頭,微惡風寒,口不渴;苔薄白,脈浮。
治法:祛風散寒,通經活絡止痛。
方葯:川芎茶調散。
白芷12g,甘草6g,羌活10g,荊芥10g,川芎15g,細辛3g,防風12g,薄荷6g。
針刺穴取太陽、印堂、風池、百會、合谷。針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分鍾,伴有鼻塞流涕加迎香;伴有發熱加曲池、大椎;伴有咳嗽加列缺、肺俞(灸)。
推拿可先拿肩井5遍,按揉風池、風府,點肺俞,然後揉太陽,滾雙側膀胱經,以透熱為度,最後橫擦大椎穴,透熱為度,最後揉雙側頸部自風池至大杼。
(2)風熱頭痛劇烈,好似要裂開一般,發熱惡風,面紅目赤,口渴欲飲,便秘尿赤;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祛風清熱,通經活絡止痛。
方葯:芎芷石膏湯。
川芎15g,白芷10g,石膏20g,菊花15g,藁本10g,羌活10g。如大便秘結,口舌生瘡者,加大黃15g,黃連12g;如舌紅少津者,為熱盛傷陰,可加石斛、花粉各18g。
針灸:穴取太陽(放血)、風池、率谷、列缺,針用瀉法,留針20~30分鍾。
推拿:先按揉風池、風府、天柱,再按揉曲池、合谷,以疼脹為度,接著空心掌拍擊大椎穴,以皮膚微紅為度,空心掌拍擊雙側膀胱經,微紅為度;重拿雙側肩井,按揉天宗,最後拿五經,由五指從前發際拿揉至風池,以按揉百會結束。
5、風寒頭痛的中葯處方有哪些?
(1)制川草烏湯
[主治]適用於頑固性風寒頭痛。
[處方]制川、草烏各6克,白芷、僵蠶各6克,生甘草9克。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分成6包,每日1包,分3次用綠茶送服。
(2)氣霧吸入療法
[主治]適用於風寒頭痛。
[處方]蒼耳子10克、防風6克、羌活6克、荊芥6克、白芷6克、川芎3克,
[用法]將以上葯物用杯式或壺式霧化法,將氣霧吸入,每天l-2次。
(3)半夏白A天麻湯
[主治]風寒頭痛。
[處方]半夏5克、麥芽5克、陳皮8克,黃柏1克、乾薑1克,天麻1.5克、蒼A1.5克、茯苓1.5克、黃耆1.5克、澤瀉1.5克、人參1.5克,白A3克,防風5克、羌活5克。
[用法]水煎,每日飯前溫服,頭痛時飯後溫服。氣虛頭痛者,可在劑方中多加入黃耆、白A一同飲用;血虛頭痛者,可在劑方中加入當歸、川芎一同飲用。
6、怎樣通過中醫治療風寒頭痛?
【中醫治法】
[治法]辛溫解表,祛風散寒
[常方]川芎茶調散加減。
[方義]方中川芎、羌活、白芷、細辛發散風寒,通絡止痛,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上行頭目,為外感頭痛要葯;薄荷、荊芥、防風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風止痛;茶水調服,取其苦寒之性,協調諸風葯溫燥之性,共成疏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
[處方]川芎9克,荊芥9克,防風9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細辛6克,薄荷6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
[用法]水煎300毫升,每日以清茶分2次送服。
[加減]寒邪侵犯厥陰經,引起巔頂頭痛、干嘔者,加吳茱萸9克、半夏9克,
以溫散降逆;若鼻塞流清涕,加蒼耳、辛夷散寒通竅;項背強痛,加葛根疏風解肌;嘔惡苔膩,加藿香、半夏和胃降逆;巔頂痛加藁本祛風止痛;若巔頂痛甚,干嘔,吐涎,甚則四肢厥冷,苔白,脈弦,為寒犯厥陰,治當溫散厥陰寒邪,方用吳茱萸湯加半夏、藁本、川芎之類,以吳茱萸暖肝溫胃,人參、姜、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千,全方協同以收溫散降逆之功。
7、風寒頭痛的中醫治法有哪些?
[治法]辛溫解表,祛風散寒
[常方]川芎茶調散加減。
[方義]方中川芎、羌活、白芷、細辛發散風寒,通絡止痛,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上行頭目,為外感頭痛要葯;薄荷、荊芥、防風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風止痛;茶水調服,取其苦寒之性,協調諸風葯溫燥之性,共成疏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
[處方]川芎9克,荊芥9克,防風9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細辛6克,薄荷6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
[用法]水煎300毫升,每日以清茶分2次送服。
[加減]寒邪侵犯厥陰經,引起巔頂頭痛、干嘔者,加吳茱萸9克、半夏9克,
以溫散降逆;若鼻塞流清涕,加蒼耳、辛夷散寒通竅;項背強痛,加葛根疏風解肌;嘔惡苔膩,加藿香、半夏和胃降逆;巔頂痛加藁本祛風止痛;若巔頂痛甚,干嘔,吐涎,甚則四肢厥冷,苔白,脈弦,為寒犯厥陰,治當溫散厥陰寒邪,方用吳茱萸湯加半夏、藁本、川芎之類,以吳茱萸暖肝溫胃,人參、姜、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千,全方協同以收溫散降逆之功。
8、被冷風吹過導致的頭疼怎麼治療
1、一旦驚風寒頭痛後,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多次感風寒,否則頭痛會加劇,且容易導致習慣性偏頭痛。
2、容易風寒頭痛的人,往往體質差,稍有不注意,就會感風。因而,平時注意補充營養,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才是王道。
3、中醫倒是有很多祛風的單方,因此,很多人喜歡網上或是親友處找來單方,然後自己照單買葯了事。其實,這樣的做法不可取。各人身體素質等情況差異很大,因而所用的祛風葯也有差異的,最好根據自己的情況來用葯,所以,要用中葯祛風痛,建議先找醫生診過,再遵醫囑買葯。
4、一些感風寒比較嚴重的人,往往會伴隨重感冒,這種情況千萬別掉以輕心,不能單純當作感風來處理,最好求醫問葯,不要耽擱了,以免拖延傷身,特別是小孩、孕產婦和老年人等體弱人群,處治不當後果很嚴重的。
5、一般的感風頭痛,可以用發汗法來治療。原理很簡單的,就是想辦法出一身熱汗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發汗後需要注意保暖,以免一熱一冷更傷身。
6、房間保暖,再加蓋厚被褥,蒙頭大睡,這是最簡單的發汗方法。如果有條件,就去蒸桑拿,對付感風頭痛也很有效。
7、除了物理方法發汗,也可以通過飲食發汗。最常用的是姜蔥,具體做法是把姜蔥搗碎加鹽拌勻(還可以再加點薄荷),然後放進滾燙的熱粥里攪拌均勻,趁熱馬上吃,吃個兩三碗,渾身熱汗就好了。
8、熱燙法也是祛風止頭痛的常用傳統良方,這里介紹常見且易於操作的姜蔥熱燙法。生薑250克以上,蔥頭100克以上,如果方便就加一點防風(生防風用100克,乾的用50克,一般中葯店都有賣的)和艾草(隨便抓一把即可),把這些搗爛加水煮開10分鍾以上,然後趁熱用毛巾在額頭和脖頸處熱敷,至少熱敷30分鍾。
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身體健康。
另,以上參考百度經驗,因為給鏈接回答會被屏蔽,就不具體說明了。
9、治療風寒頭痛有哪些中葯處方?
【中葯處方】
(1)制川草烏湯
[主治]適用於頑固性風寒頭痛。
[處方]制川、草烏各6克,白芷、僵蠶各6克,生甘草9克。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分成6包,每日1包,分3次用綠茶送服。
(2)氣霧吸入療法
[主治]適用於風寒頭痛。
[處方]蒼耳子10克、防風6克、羌活6克、荊芥6克、白芷6克、川芎3克,
[用法]將以上葯物用杯式或壺式霧化法,將氣霧吸入,每天l-2次。
(3)半夏白A天麻湯
[主治]風寒頭痛。
[處方]半夏5克、麥芽5克、陳皮8克,黃柏1克、乾薑1克,天麻1.5克、蒼A1.5克、茯苓1.5克、黃耆1.5克、澤瀉1.5克、人參1.5克,白A3克,防風5克、羌活5克。
[用法]水煎,每日飯前溫服,頭痛時飯後溫服。氣虛頭痛者,可在劑方中多加入黃耆、白A一同飲用;血虛頭痛者,可在劑方中加入當歸、川芎一同飲用。
10、中醫怎樣治療風寒頭痛?
[治法]辛溫解表,祛風散寒
[常方]川芎茶調散加減。
[方義]方中川芎、羌活、白芷、細辛發散風寒,通絡止痛,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上行頭目,為外感頭痛要葯;薄荷、荊芥、防風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風止痛;茶水調服,取其苦寒之性,協調諸風葯溫燥之性,共成疏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
[處方]川芎9克,荊芥9克,防風9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細辛6克,薄荷6克,甘草6克,隨症加減。
[用法]水煎300毫升,每日以清茶分2次送服。
[加減]寒邪侵犯厥陰經,引起巔頂頭痛、干嘔者,加吳茱萸9克、半夏9克,
以溫散降逆;若鼻塞流清涕,加蒼耳、辛夷散寒通竅;項背強痛,加葛根疏風解肌;嘔惡苔膩,加藿香、半夏和胃降逆;巔頂痛加藁本祛風止痛;若巔頂痛甚,干嘔,吐涎,甚則四肢厥冷,苔白,脈弦,為寒犯厥陰,治當溫散厥陰寒邪,方用吳茱萸湯加半夏、藁本、川芎之類,以吳茱萸暖肝溫胃,人參、姜、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千,全方協同以收溫散降逆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