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藏貝母價格

養生藏貝母價格

發布時間:2020-07-21 22:20:13

1、西藏有什麼特產?

一、唐卡
唐卡即卷軸畫。這種畫通常繪在絲絹或布帛上,因多描繪宗教內容,加上易於攜帶,所以在藏區廣為流行。唐卡是西藏地方繪畫藝術的主要形式之一。唐卡表現題材廣泛,除宗教外還包括大量的歷史和民俗內容,所以唐卡又被稱作是了解西藏的「百科全書」。西藏唐卡是用彩緞裝裱的一種卷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的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
西藏唐卡是在松贊干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的繪畫藝術。明清時期,西藏的唐卡藝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個時期的唐卡,一是數量明顯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風格的畫派。大體說來,前藏的唐卡構圖嚴謹,筆力精細,尤擅肖像,善於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著色濃艷,屬於筆彩的畫法。

人們現今所看到的唐卡,也稱之為布畫,她興起於佛教傳入西藏之後,伴隨著佛教在西藏高原的弘傳,外來文化藝術滲透,為唐卡藝術注入新鮮血液。她一方面發揚更新原有藝術特色,一方面吸取漢地或印度、尼泊爾等地之藝術精華,久而久之,成為獨具一格的藝術流派。唐卡,是以嚴麻布或粗布作為底布。較為珍貴者是以絲綢作為底布。

它的製作過程是首先作一木框,將底布四邊縫在四條細木棍上,然後用繩穿上細木棍張撐在木框上;用一種動物膠與滑石粉調合而成的糊狀物均勻地塗在底布上,目的是使底布均勻平滑無洞,光潔明亮,塗完後用一薄質工具將底布的糊狀物刮平,刮勻、待底布干後,用炭條紋,繪制圖像之輪廓,一般是先里後外,將中間主圖像畫成後現繪四周的附屬部分,最後上色。

繪制唐卡所用的顏料都是不透明的礦物及植物顏料,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動物膠及牛膽汁。這種原料的配方科學,加之西藏高原氣候乾燥,所繪就的唐卡即使過上數百年之久,依然色澤鮮艷,猶如新繪制的藝術佳品。

唐卡最常見的尺幅是條幅形,底邊留有很大的空白,尺寸一般是長75厘米,寬50厘米;除條幅形唐卡外,還可以看到橫幅形唐卡,這種唐卡大幅的長1.1米,寬約3.5米。

二、藏刀
藏刀是西藏久負盛名的傳統工藝品,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遊客喜愛。在藏民的生活中,藏刀也是隨身必備之物,它既可用來防身,又可作為食肉的餐具,而且還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裝飾品。一般來說,男式藏刀都比較粗獷,鋒利,女式藏刀則較秀氣。佩帶藏刀不僅從內心會給人一種安全感,還能從外表給人一種威武感,表現出彪悍的民族氣質。藏刀根據做工精細程度和所用材料不同,價格也相差較大,便宜的幾元、幾十元,貴的甚至要上千元。其中日喀則地區的藏刀配有精美的銀飾刀鞘,刻工都很精細,是較好的選擇。
三、雪蓮
昌都名土特產品主要有膀香、蟲草、貝母、知母、雪蓮、核桃、藏刀花魚、編魚及高原畜產品等.
雪蓮在我國分布於西北部的高寒山地。是一種高療效葯用植物。由於過度採挖,種子發芽率低,繁殖困難,生長緩慢,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嚴加保護,將有滅絕的危險。
四、麝香
是雄性麝鹿臍部與陰部之間的腺囊分泌物,有特殊香味,繫世界名貴葯材之一。麝鹿又名香獐子,分布於藏區海拔5000米以上氣候寒冷和天然草種繁多的地區,以西藏那曲東部、昌都地區北部的怒江、瀾滄江上游為最多。麝香性溫和,有強心、醒腦、通竅、開經絡之功效,主治熱病、中毒、精神不振、不省人事及各種急症,也是製造香精的原料。
五、藏紅花
藏紅花(Crocus sativus L),又叫番紅花或西紅花,原產西班牙,在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中也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在國外,最初僅作為染料來栽培,後來才認識到它是一種活血通絡、化瘀止痛的珍貴葯材。在醫學上常用它來治療血瘀引起的閉經、胸腹脅肋等疼痛,也治療創傷腫,特別是它的養血之功能早已聞名於世。正因如此,早在明朝藏紅花就傳入我國,在《本草綱目》中已將它列入葯物之類。
另外還有尼木藏香、昌果紅土豆、那曲冬蟲夏草、藏葯等。

2、黃白養生是什麼意思

五色養五臟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根據五行(木、火、土、金、水)學說,把自然界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綠、紅、黃、白、黑)與眾多的事物屬性聯系起來。說明人與大自然的關聯。

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自然環境之中,是整個物質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應和大自然融為一體,自然界的植物五顏六色,接受陽光雨露的滋潤生長,為萬物之靈的人提供了食物來源。人體五臟與大自然的五色有著密切的關聯。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五種顏色(綠、紅、黃、白、黑),各入不同的臟腑,各有不同的作用。不同顏色的食物,它養生保健的功效是不盡相同的。不同顏色的食物,屬性也是不相同的,歸經也不同。

往往口感的喜好代表身體對某類元素的需求。換句話說:喜歡常常就是需要。比如:你的胃裡有火,你吃辣椒和生薑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辣,難受。反之,你就會覺得很好吃,吃了舒服。因為辣椒和生薑都是溫性食物,起除濕與發散風寒的作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細心觀察自己的所需所缺,適時補充身體的需求。要學會辨別寒與熱,分清陰陽。

但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會聽到有的老師說:他(她)有脂肪肝、高血脂,就是喜歡吃肥肉。這種喜歡太過,喜歡得出了毛病的情況,你就要控制某些喜歡的食物了。再喜歡的食物,也只能適當地吃,適可而止.

五色對五臟的滋養

《黃帝內經》中說:綠色養肝、紅色補心、黃色益脾胃、白色潤肺,黑色補腎。以大家常吃的綠豆、紅豆、黃豆、白豆、黑豆為例:

五豆的功用:

綠豆的功效:性味甘涼,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入肝經

紅豆的功效:性平,有清熱解毒、活血排膿,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等,可治療小便不利、脾虛水腫、腳氣、黃疸等症。有促進心臟活動的功效,入心經

黃豆的功效:性微寒,能活血通便、解毒祛風熱、益氣補脾,入脾經

白豆(飯豆)的功效:性平,有理中益氣、補腎健脾、和五臟、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頻數,含有較多的鈣質,入肺經

黑豆的功效:性平,調中益氣,活血解毒,治消脹,下氣利水,止汗葯物,入腎經

綠色養肝

常見綠色食物 綠豆、菠菜(最養肝的菜)、西蘭花、黃瓜、絲瓜、芹菜、韭菜、青辣椒、茼蒿、萵筍、白菜、薺菜(長沙話叫:地菜子,有清火降壓作用)、油菜、四季豆、豆角、空心菜(長沙話叫雍菜、四聲音)、木耳菜、綠莧菜、蘿卜茵、青菜、苦瓜(最去心火,能分泌胰島素)水果等。

紅色補心

常見紅色食物 紅豆 紅薯、胡蘿卜(最保護眼睛的蔬菜,健脾、保肝)紅辣椒、紅棗、番茄、山楂、香椿、草莓等

黃色益脾胃

常見黃色食物 黃豆、牛蒡(最善清理脾胃火,可以加紅白蘿卜一起燉骨頭湯喝)、腳板薯(最善治療口腔潰瘍的極好食物),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葯)韭黃、南瓜(產生胰島素,治療消渴症),蘋果、蛋黃、粟米、玉米等

白色潤肺

常見白色食品,白豆、冬瓜、梨、白蘿卜、銀耳、藕、百合、茭白、蓮藕、米面、豆腐、花菜、竹筍、淮山、涼薯等。

黑色補腎

常見黑色食物 黑豆 黑米、黑芝麻、黑木耳、核桃(不是黑色,但是是補腎的食物)、紫菜、海帶(也是潤肺食物)

千年養生之道順應自然,通曉陰陽

大自然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循環更迭,一日之中晝暖夜涼的不同,廣闊天宇中風霜雨雪的變化,都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體技能,而一旦外界環境的影響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限度,就會導致病理性變化。

馬王堆醫書用「陰陽」二字總攬自然。竹簡《十問》皇帝問於天師曰:「萬勿(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長?日月何得而明。」天師曰:「璽(爾)察天地之請(情),陰陽為正,萬勿(物)失之而不繼,得之而贏。」湖南省博物館研究員喻燕姣認為,「陰陽為正」是指宇宙自然界的規律以「陰陽」變化為主導,萬事萬物的變化都受到其制約,違背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就無法延續生存,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就能夠興旺有餘,切實依照自然界陰陽變化的規律而生活起居,就能調理好生活,永保身體健康。

安生之本,必資於食

馬王堆醫書載:「酒食五味,以志治氣。目明耳聰,被(皮)革有光,百脈充盈,陰乃×生。」正常的飲食五味,能滋生氣血,充盈百脈,滋潤皮膚,甚至連膚色也與飲食有關。對於怎樣選擇食物,馬王堆醫書也有一套理論。《十問》主張常吃韭菜和禽蛋等物,「草千歲者唯韭……目不蔡(察)者,食之恆明;耳不聞者,食之恆聰;春三月食之,苛疾不昌,筋骨益強,此胃(謂)百草之王。」《十問》還贊同適量飲酒,認為「酒者,五穀之精氣也」,有「入中散流」行血活氣之功效,「故以百葯為由」,也就是酒為百葯之長的意思。

另外,馬王堆醫書非常強調飲食療法,主張葯補與食補相結合。飲食療法是古人利用食物來防治疾病,增進健康的經驗總結。在馬王堆醫書中,有大量的食物入葯。

清靜養神,調攝情緒

調神攝生就是調整人的情緒,頤養心情以求健康長壽。馬王堆醫書認為,喜怒無常是生病之由。「坡(彼)有央(殃),必其陰精漏泄,百脈宛廢,喜怒不時,不明大道,生氣去之。」明確提出了「喜怒」是引發疾病的重要原因。

怎樣才能驅除病因呢?馬王堆醫書主張:「神和內得,雲(魂)柏(魄)皇×,五臧(藏)軲白,玉色重光,壽參日月,為天地英。」強調神和內得,精神和諧,就能精力充沛,內臟堅固健壯,容顏煥發青春,並且可以長壽,成為身體素質很強的人。喻燕姣認為,馬王堆醫書中有「心制生死」的觀點,只要人的精神堅定強固,就能夠控制生和死,這種觀點對後世中醫學有很深遠的影響。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

喻燕姣說,馬王堆醫書認為氣功導引是強身健體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卻穀食氣》和《導引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氣功養生文獻,而散見在馬王堆其它醫書中的氣功導引養生內容也有不少,氣功導引是馬王堆醫書的一個重要內容。

《卻穀食氣》還主張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應經常操練氣功導引,病循序漸進。年滿20歲的人,每天早晚各做呼吸吐納20次,每隔兩天改為晚上一回,作200次(早上不作,晚上作);年滿30歲的每天早晚各作300次,每隔三天改在晚上作300次,其它年齡的人都可以按照這種比例類推。只要長期堅持,就可達到健身養年的效果。

呼吸吐納也有禁忌,必須避開春夏秋冬的邪氣,春季不要在暗無陽光的環境下進行,夏季當避開酷暑炎烈的熱風,秋季應避開霜凍與霧天,冬季須避開刺骨的寒氣。

年養生——順應四季的三個規律

人有萬物之靈的尊稱,但人也時時刻刻都在受大自然的影響。宇宙榮國陰陽運動,形成司機變化,從而影響萬物,也影響著人。所以養生的原則當然要順應天時氣候的變化,四季養生就是順時養生的精髓。

我們了解了在一天當中怎樣養生的方法,那麼一年當中我們怎樣養生呢?一年四季的養生也同樣要要掌握三個規律:陰陽消長運行的規律、氣機升降的規律、天氣地氣開合的規律。掌握了這三個規律以後呢,我們就可以養生長、化收藏,養陰陽、養五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黃帝內經》里關於四季養生最出名的兩句。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四季養生的方法。

春夏養陽

春夏怎麼養陽呢?春天主生發,氣生發而陽光開始明媚,萬物復甦。《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無厭於日」,就是不要討厭陽光,這個時候要夜卧早起,去曬太陽,讓我們抒發肝氣,讓我們的生機和氣機隨著春氣來運轉,這就叫做四氣調神。所以,春天養生的重點是怎麼樣把你的肝氣和五臟氣與春氣來合拍、來協調。

春季養生以升發疏暢為特點,我們要注意使體內的陽氣漸旺起來。春天的氣候促使人血液循環加快,與肝臟的生理機能相關,若肝臟失常,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養肝的道理就在於此。

夏天的時候,萬物茂盛,陽氣旺盛,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機來保養我們的身體,來維護我們的生命。夏天重在養心,要多一吃點苦的東西,因為苦入心,對清我們的心火、對清我們的熱都很有好處。夏天我們還要多吃一點清暑利濕的東西,比如西瓜、綠豆湯等。關於肉,我們就多吃一點性寒的、性涼的,比如鴨子肉,而應該少吃一點雞肉等性溫的東西。另外,我們盡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這樣吃東西對我們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處。

夏天的最後三十天,是養脾的時候,脾主運化,在這個時候我們要養化,就是要把東西煮熟了再吃。而且這個時候,大地要進入到成熟的階段了,穀子在灌漿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這個時候是我們養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時候。

夏季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交,人們的情緒應該保持愉快,使氣機宣暢,精神外向。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心傷氣。還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為心之液」一說,所以心氣也最易耗傷。

秋冬養陰

秋天的時候是「入地戶」的時候,我們常說春分開始「開天門」,秋分開始則「入地戶」。入地戶時,萬物要開始收藏,我們人體也要養收。天地經過了春夏以後,似乎也累了。萬物該長的已經熟了,果子、莊稼都收藏了,這個時候呢,人也應該轉為休息了,這叫作「收」。

秋天主要要養肺。肺經過了夏熱的燥,到這時就要多吃潤的東西,比如梨、藕、杏仁、貝母、百合這些東西,來養我們的肺、潤我們的肺,收斂我們的肺氣。

秋天濕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節。秋天天氣乾燥,「燥」易傷肺,使氣宣發的功能受影響。從而引起乾咳少痰等症。所以要「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就是秋養肺的理論依據。

到了冬天以後,就主藏了。這個時候萬物都閉藏,動物去冬眠了,花也凋謝了,樹葉也落光了,那麼人呢,人的身體也該休息了。冬天最重要的養生就是養藏,藏什麼呢?藏精,藏好了精則來年不會生病,所以說「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曾經有一個患者來找我看病,他老感冒,到春天我就不停地感冒。我說你冬天幹嘛了,他說這個冬天他一直在出差,累得一塌糊塗。其實這就是他在冬天沒有藏精補養身體而造成的後果。我告訴他現在補一補吧,趕快來個「春眠不覺曉」,通過睡眠保養好精氣。

維護陰陽平衡的三個方面如何維護我們體內的陰陽平衡呢?這要從三方面來講:

首先,就是要注意寒熱的平衡。為什麼呢?因為寒是傷陽的,熱是傷陰的,那麼我們要是不能夠很好地維持寒熱的平衡,當然就要影響到陰陽平衡。

第二個就是要維持氣血的平衡。因為氣屬於陽,血屬於陰,那麼我們要維持陰陽平衡,氣和血的平衡當然要保持。關於氣虛,我們已經講過了。那麼有關血虛的情況也有很多。女性朋友尤其要注意血虛,特別是在衛生期的時候,不注意休息不注意養血、補血,很容易出現血虧。女人是以血為本,所以,就是要注意養血。如果女性例假太多,那麼經期過了以後或者是期間,應該多吃一點紅糖、紅棗,或者紅糖煮荷包蛋——紅糖煮兩個荷包蛋,一天吃兩個,連吃三到五天,這個血就補回來了。否則的話,容易形成血虛。

那血虛是什麼症狀呢?血虛首先是面色發黃,沒有光澤、萎黃,而且人沒有精神;而且血虛會引起心慌心跳,增加我們心臟的負擔,所以就會出現心慌心跳。因為血也是營養人體的,血虛就影響到氣虛,可以出現爪甲蒼白。針對血虛我們就要著重地補血,只要沒有血液方面的病,補血、養血其實是很容易形成的,就是剛才說的,紅糖煮荷包蛋,要是再放些大棗,效果會更好,或者是當歸燉雞、人參燉雞,對造血、補血都很好。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做到及時注意,當我們出現頭昏、眼睛發花、面色不好,我們就要注意養血。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血則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作用。氣虛可導致血虛,血虛無以載氣。所以氣血的平衡對於身體健康的意義尤為重要。中醫養生一般採用氣血同補的方法,效果甚好。

第三個平衡就是要注意燥濕平衡,也就是津液的平衡。液就是液體、血液,因為我們人體中70%是水份,包括津液在里邊。維持津液的平衡,也是維持陰陽的平衡。

人們很多情況下,有傷津,傷了津液,引起水分不夠,就出現津虧,表現為口乾、老口乾。比如說一個人如果出了大汗,回家不趕快把水給補充,就會出現傷津,嚴重的,可以出現大便干、皮膚干。

另外,水分在人體同樣也不能太多。人體里邊這個水分,不能夠正常排除,那很多情況是脾腎陽虛,應該趕快要去治療。

總之,我們要通過寒熱平衡,通過氣血的平衡,通過燥濕的平衡,來維持我們的陰陽平衡。陰陽平衡了,保養好了,我們就會健康一些。

抗陰保陽依據太極生命鍾的規律,陽氣是隨著人身體的成熟逐漸的增加。人年輕時候一直到中年,陽氣是增加的過程,陰氣比較弱。到了中年以後,陰氣就開始增加了,這叫做「陰長陽消」,這是自然規律,整個宇宙天時、春夏秋冬是如此,人的生命也概莫能外。《易經》所揭示的這條規律給我們的提示是什麼呢?它告訴我們,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陰氣的增長這個問題。就是說我們要能夠對抗陰氣,排除陰氣。

3、藏貝母和川貝母有什麼區別

一、概述不同

藏貝母:一種百合科植物,生長於高山草地、礫石灘、灌叢地,產於西藏高原。

川貝母:主要分布於中國西藏、雲南和四川,也見於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和山西,也分布於尼泊爾。通常生於林中、灌叢下、草地或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岩縫中。

二、功效不同

藏貝母:味苦,性微寒,歸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之功,可用於治療痰熱咳喘,咯痰黃稠之證;又兼甘味,故善潤肺止咳,治療肺有燥熱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證,及陰虛燥咳勞嗽等虛證;還有散結開郁之功,治療痰熱互結所致的胸悶心煩之證。。

川貝母:別名也叫做貝母,在中醫當中,以它的乾燥鱗莖為入葯部位,其性微寒,味甘、苦,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以及散結消腫的功效,臨床上可用於肺虛久咳。

三、作用不同

藏貝母:對呼吸系統的作用鎮咳作用,藏貝母具有鎮咳作用,組織培養藏貝與商品藏貝具有相似的止咳化痰效果;對循環系統的作用,藏貝鹼具有降壓作用;藏貝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川貝母:鎮咳祛痰,川貝還具有祛痰作用,且祛痰效果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強;抗潰瘍作用,通過負反饋的形式減少胃酸分泌的增加,從而起到抗潰瘍的作用;降壓作用,川貝母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擴張外周血管,產生降壓效果。

4、藏貝母有什麼功效

藏貝母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解郁散結、肺熱咳嗽之功效。

據《晶珠本草》、《概略本草》和《如意寶樹》中記載:藏貝母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解郁散結、肺熱咳嗽之功效。 

來 源:為百合科植物。生長於高山草地、礫石灘、灌叢地,產於西藏高原。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4)養生藏貝母價格擴展資料:

藏貝母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熱化痰的功效,用於熱症咳嗽,如風熱咳嗽、燥熱咳嗽、肺火咳嗽。藏貝母有鎮咳作用、祛痰作用、有降壓作用、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藏貝母性味苦、甘、涼,入肺經。具有止咳化痰、清熱散結、潤肺的功效。

但若是寒性咳嗽,服用貝粉就如「雪上加霜」,是很不適宜的。咳嗽了就喝點貝止咳糖漿,成為很多人的經驗。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咳嗽都能用貝類止咳葯治療。藏貝母對治療咳嗽是非常有效的,如果有患者咳嗽一直醫治不好的患者不妨一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藏貝母

5、藏奧堂足道調理養生足浴液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成都成良科技藏奧堂足浴液是你不錯的選擇。。。。藏奧堂足浴液通過葯物精華經足部「透皮吸收」後抄,直接作用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同時雙向刺激穴位及反射區的末梢知神經叢。前者,行氣活血,促進新陳代謝,活化器官功能;後道者,通過神經指向直達病灶,通經活絡,平衡陰陽,從而達到綜合調理,「平衡兼治」的防病治病目的。

6、養生葯酒方子

與養生藏貝母價格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