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與健康 的論文 3000至5000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陰陽學說的現代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理論,在古代,這一學說在各個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古人用其解釋各種自然或社會現象,涉及到天文、地理、歷法、農學、醫學等許多領域。而其中運用最廣泛也是最成功的,當數其用在中國古代的醫學的理論框架之中。因為在中醫學里不僅把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理論的主要說理工具,而且在臨床診治中得到廣泛的運用,賦予其極其豐富的實際內容。自從在《內經》中廣泛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論述醫學理論後,在二千餘年來,這一學說一方面經受著臨床實際的檢驗,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臨床實際中得到不斷的充實和發展,並直到現在仍在指導著中醫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但對於中醫學里的陰陽五行學說長期以來存在重大的爭議,特別是對五行學說,廢止之聲時有所聞,有的則提出要打破陰陽五行學說的框架,有的認為該學說有神秘性和模糊性兩大弱點。所以對該學說的討論關繫到中醫學的科學性及其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1、運用舉例
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中醫學認為人體和宇宙世界萬物都具有陰陽的不同性質和「對立統一」的陰陽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運用陰陽學說闡述了人體的各種解剖、生理、功能現象如,《內經》中提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生之本,本於陰陽」等。總的來說,人體功能多屬陽,而形體實質多屬陰,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陽化氣,陰成形」。而生理結構中又可分陰陽,功能活動中也有陰陽。現把其內容舉例如下:
陽 陰
生理組織結構 部位 上部 下部
身體 表 里
軀干 背 胸腹
四肢 外側 內側
臟腑 六腑(各腑又包含陰陽) 五臟(各臟又包含陰陽)
經絡 手足三陽經 手足三陰經
氣血津液 氣(衛氣、肺氣、脾氣、胃氣、心氣等) 血津液
功能活動 升降 上升 下降
狀態 亢奮,發散 陰滯、收斂
動靜 動 靜
主要功能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
陰在內,陽之守也。
(2)病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陰陽學說被廣泛用於分析各種病理現象,其中陰陽辨證被作為中醫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同時,從對全身的陽虛、陰虛的分析及各種臟腑陽或陰的虛實進行病理的具體分析。如「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 陰
陽證和陰證 陽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偏盛,機能亢奮,火熱熾烈,陰液耗傷等病證。 陰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不足,機能低下,陰氣偏盛,寒象明顯等病證。
望 面色紅赤,躁動不安,舌紅,苔黃燥或黑燥。 望 面色蒼白或暗淡,神情萎頓,倦怠少語,舌淡胖,苔白潤。
聞 語聲重濁,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氣喘。 聞 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息短促。
問 惡熱,心煩,渴喜冷飲,腹脹滿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問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等。
切 皮膚灼熱,腹部硬滿拒按,脈數有力。 四肢清冷,腹軟喜按,脈沉弱微細無力。
虛證 潮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乾,頭暈耳鳴,心煩,遺精,脈細數,舌紅。 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頻,或有喘咳,身腫,脈沉弱無力,舌淡胖。
臟腑陰陽辨證
心 心陽虛:心悸氣短,或有心胸憋悶,畏寒肢冷,面色少華、虛浮,舌淡胖,脈微細。 心陰虛:心悸易驚,失眠或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
肺 肺陽虛:咳喘無力,氣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 肺陰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乾燥,聲嘶,形體消瘦,潮熱骨蒸,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脾 脾陽虛: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脾陰虛:腹脹納少,食後加劇,大便干結難解,形體消瘦,肌膚乾燥,手足心熱,口乾唇紅,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無力。
胃 胃陽虛: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飲食,口淡不渴,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胃陰虛:胃脘灼熱隱痛,飢不欲食,心煩,口乾多飲,大便秘結,或干嘔、呃逆,舌紅少苔,舌體瘦少,脈細數。
肝 肝陽虛:胸脅牽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溫稍緩,遇寒更劇,形寒肢冷,干嘔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細。 肝陰虛:頭暈耳鳴,兩目昏花,面部烘熱,脅肋疼痛或有灼熱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咽乾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腎 腎陽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頭目眩暈,易疲倦,面色蒼白或黧黑,或有陽萎、白帶多而稀白,性慾減低,下肢浮腫,苔白滑,脈沉弱。 腎陰虛: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強易舉,經閉或崩漏,形瘦潮熱,心煩盜汗,失眠多夢,顴紅,五心發熱,口乾咽燥,溲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3)陰陽學說在葯物學方面的運用
在中葯的理論和運用上,也用陰陽學說作為指導。
葯物性味 陰 寒、涼性,苦、酸、鹹味,味厚者
陽 熱、溫性,辛、甘味,味薄者
葯物性能 陰 沉降,清火、攻下、滋陰、抑制
陽 上升,發散、上升、溫陽、興奮
葯物作用的轉化 重陰則陽,重陽則陰
(4)在診斷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善診者,察色診脈,先別陰陽」,即以辨陰陽為診斷的大綱。而在辨證時,以陰陽為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 陰 包括里證、寒證、虛證
陽 包括表證、熱證、實證
診斷指導思想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脈診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5)在治療養生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調整人體陰陽為治療的最終目標,如提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但在具體運用時,卻又變化無窮。
治療指導思想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治療大法 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指導預防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死。
指導養生 把握陰陽、和於陰陽、法於陰陽
以陰陽學說來分析醫學中的各種現象,不僅僅限於區分事物的陰陽屬性,還在不同的層面上進一步分析事物的陰陽屬性,如在陰中又可分陰陽,陽中也可分陰陽,並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真是變幻無窮。
同時,中醫學還有許多關於陰陽相互關系的論述。如在分析生理時提出「陽生陰長」、「陰生陽長」,「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時提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盛陽衰」,「陽盛傷陰」等,在治療時提出「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等。
2、陰陽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
中醫學在運用陰陽學說時,又在原有基礎上賦予其許多新的內涵,使其內容更充實、豐富。其中較明顯的是不是在於如何區分事物的屬陰屬陽,而是在於分析對立事物的相互關系,提出了諸如陰陽互根、相生相長等理論。以下就此作一分析:
(1)強調陰陽屬性:中醫學里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更不是所謂的「一分為二」,而是具有非常嚴格的、特定含義的屬性。如以自然而言,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熱為陽、寒為陰,雄(男)為陽、雌(女)為陰,等等。以人體而言,器質屬陰、功能屬陽,機能陰滯屬陰、機能亢奮屬陽,等等。以葯物而言,性質溫熱者屬陽、性質寒涼屬陰,作用升提者屬陽、作用下降者屬陰,起興奮作用者屬陽、起抑製作用者屬陰,等等。這些陰陽的劃分是有明顯的屬性區別的,是決不可以隨便調換的。有人認為這是陰陽學說的局限性,實際上這是該學說的優勢之一。因為對立統一的事物雙方並不是對等的,往往有其屬性的差別,而這種屬性的差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是非常適合的。
(2)突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中醫學里對陰陽的認識有一個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陰陽看作是機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動態的、立體的、靈活的。陰陽的屬性固然是有其嚴格性的,但在陰中有陽,陽中也有陰。而這一思想的體現最典型的是中國古代的太極圖:
圖中充分體現了在陰中包含了陽,而在陽中也包含了陰。
(3)展示陰陽的層次:中醫學里對陰陽學說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其概念有時很廣,有時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層次上都可以運用陰陽學說。如臟腑學說中用陰陽進行分析,臟屬陽,但背為陽,心為陽中之陽,背為陽,肺為陽中之陰。而心又有心陰、心陽之分。可見
(4)陰陽之間相互依存:陰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內經》中提出:「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提出陰陽之間相互依存,即所謂的「陰陽互根」。如人的形體屬陰,功能活動屬陽,二者缺一不可。
(5)陰陽之間相互影響:陰陽之間的關系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雙方是無時不在相互影響的,不斷地此消彼長,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如這一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病態,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而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恢復這一動態平衡。陰陽之間這種相互依存影響的關系,突出了古人對人體整體性的認識,對形神統一、組織與功能統一、臟腑經絡統一、人體內外統一等有精闢的見解。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被用來說明各種事物的相互關系,特別是在一個整體中,其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在人體的生理活動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過程中,這些關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這些關系對於中醫的診治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舉例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臟 肺 肝 腎 心 脾
六腑 大腸 膽 膀胱 小腸 胃
五氣 燥 風 寒 暑 濕
五竅 鼻 目 耳 舌 口
五體 皮毛 筋 骨 脈 肉
五志 憂 怒 恐 喜 思
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
五音 商 角 羽 征 宮
五聲 哭 呼 呻 笑 歌
五色 白 青 黑 紅 黃
方向 西 東 北 南 中
生化 收 生 藏 長 化
季節 秋 春 冬 夏 長夏
2、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用以說明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個事物,其所影響和被影響的事物可以用四個方面來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與「我」共同構成了五種關系,從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這就是五行學說的精髓所在,這樣,五種關系可以構成一個「穩態結構」。其相互關系示意如下:
木
相生
水 – 火 相剋
金 土
在醫學領域里,廣泛運用五行學說來分析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關系,如脾胃輸布津液至肺,且肺陰有賴於胃陰以補充,即稱之為「土生金」。並把脾胃稱為「母」,肺稱為「子」,二者即為「母子」關系。
同時,運用五行學說還可以分析疾病過程的傳變及某一臟腑病變對其它臟腑的影響。如因肝氣過旺,可以橫逆而犯脾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稱之為「木克土」。
在診斷時,五行學說又往往用來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黃,為其本色,但如出現面色發灰黑,則為腎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較重。
在治療時,又往往用五行學說作為指導。如有「補土生金」、「扶土抑木」、「瀉南補北(補腎清心)」。
三、探討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局限性
當然,我們研究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也要抱著批判繼承的態度,既要認真肯定其中的精華,特別是重視其中某些現代哲學所忽視的內容,從而對發展現代哲學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認為古人的東西都是真理。
1、陰陽學說的局限性:陰陽學說主要用以分析對立統一的二個方面的關系,但有時把不一定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的事物也用陰陽來分析,如古人所說的日為陽、月為陰,從其陰陽屬性來說,確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陰陽的關系套用在日月的關繫上,就會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
又如有些矛盾雙方用陰陽的觀點難以說明,例如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和邪氣是一對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為陰或陽。
所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所有的對立統一關系有時也不夠恰當。
2、五行學說的局限性:五行學說是把各種事物的關系都列為五要素,雖然這可以認為是構成了一個穩態系統,但畢竟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在醫學領域里,各種因素的關系更為復雜,有時並不能都歸納為「五」,所以也出現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歸納的情況。同時,五要素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也並非是絕對的、固定的。實際在醫學領域里,五行關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來的,應是在實際生理和臨床上存在了某種關系,再以五行學說加以說明。如「肝木克土」是因為在臨床上存在著肝氣不舒而影響脾胃運化的現象,而通過疏肝解郁有助於脾胃的運化,這樣才得出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關系。如果在生理或臨床上得不到證實的,則很少單憑五行生剋關系推斷來確定一些相互的關系,至於少數人脫離了臨床實際,機械地用陰陽五行的關系來推導,這實際上已背離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真諦,並不代表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身。。
至於陰陽五行學說在占卜等領域中被運用,更使這一學說走上岐途。在中醫學里所運用的陰陽五行學說,由於賦予了醫學的科學內容,所以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當然,陰陽五行學說有時被蒙上了一種神秘色彩,使得許多人,特別是未系統學習過中醫的人,對其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人提出,陰陽五行學說是一種思辯性理論,不是成熟的科學理論,但他們恰恰忘記了,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臨床實踐上,並通過臨床實踐來檢驗的,並不是坐在房間里單憑思辯推導的。所以我們在認識陰陽五行學說局限性時,不能片面誇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斷地作出不科學的結論。
四、陰陽五行學說與現代哲學思想的比較
從前面所討論的內容可以看出,在中醫學里作為基本說理工具的陰陽五行學說具有豐富的內涵。盡管現代哲學是在古代哲學(當然也包括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學的精華,但由於現代哲學體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學體繫上發展而來的,因而在現代哲學體系中,並沒有充分吸取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特別是由於西方對中醫學更是陌生,所以也談不上吸取中醫學里的哲學思想,從而現代哲學有必要進一步吸取中醫學里的中國哲學思想精華,從而使現代的哲學體系能更上一個檔次,讓中國的古代哲學發揮出更燦爛的光輝。另一方面,也應吸取現代科學理論來進一步充實和發展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現代科學理論中的唯物辯證法、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論中有許多理論在陰陽五行學說有一些初步的體現,要使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在醫學中得到更好的運用,就應使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吸取現代科學理論的長處。綜上所述,對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探討,應建立在密切聯系中醫臨床診療實踐的基礎上,否則就不可能接觸到其本質性的東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學性的內核。同時,也要認真吸取現代科學理論,推動傳統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有所發展,這樣也必然促使中醫理論有一個較大的飛躍。
2、有關周易的論文要寫什麼?大神們幫幫忙
1.研究《周易》的意義及其要領 《周易》是跟「玄學」掛鉤的。這與「魏晉玄學」頗有關連。魏晉玄學的一個特點,是儒家頭腦和道家頭腦在相當水平上的合流,亦即論證「名教出於自然」。名教者,儒家倫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兩家頭腦的這種合流是有文獻依據的,這即是其時玄學家所謂的「三玄」:《老子》《莊子》《周易》。前兩部書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向來是被視為儒家經典的:儒家以「六經」為原典,而《周易》為所謂「六經之首」。但真相上,《周易》原來並無所謂哪家的。唯其雲雲,先秦諸子許多都跟《周易》有所關聯。 不光雲雲,真相上可以說:以後的一部中國頭腦史,在相當水平上也是一部《周易》解釋史。在漢代經學里,「易學」極為鬱勃;董仲舒的哲學,所取於《周易》的觀念尤為顯著。接下來是魏晉玄學,已如上述。漢唐佛學也與《周易》多所關聯,我們只須指出一點:般若學脫胎於玄學,這是眾所周知的。至於宋明理學,其中的易學更是蔚為大宗,理學各人莫不治《易》,理學家通常同時也是易學家。直至今世所謂「新學」,《周易》仍然發揮一種基本頭腦模式的作用。比喻今世新儒家鼻祖熊十力老師,便自宣稱其「新唯識論」乃是「歸宗大易」的。 由此看來,欲明確中國頭腦文化而不知「易理」,殊不行能。那麼,應該怎樣研究《周易》?我想,首先要有一種准確的態度。所謂准確態度,我覺得最迫切的即是必須掃除迷信。自80年月「易經熱」以來,人們對《周易》體現出幾種常見的迷信: 一是「應用的」迷信。思量到《周易》這部書的「筮書」特點,這一點是尤為緊急的。研讀《周易》,首先必須制止那種求神問卦、占卜休咎的想法。你讀《周易》的目的要是是想從那內中、進而從「神」那裡撈取什麼利益,諸怎樣時陞官、怎樣發達之類的,那我勸你趕早放下別讀了,由於讀了也白費。這倒不是說我們讀《周易》就沒有一點現實用處了,否則我們寫這套書來干什麼?用處也是有的,但那絕對不是什麼神荒誕怪的未卜先知,而是能夠為我們的現實生存提供些有益的頭腦要領、處理要領罷了。 二是「科學的」迷信。現今學術界某些民心田,有一種很大的迷信,即因此為昔人比今人高明得多。在他們看來,宛如不是山公釀成了人,反卻是人越來越變得像山公了。在《周易》研究方面,這種迷信的一種緊張體現是:以為《周易》比克日的科學還科學。《周易》是科學嗎?我的回復是斷然否認的。我們克日可以用科學的要領去研究它,但它自己並不是科學。我們用科學要領研究它,它就成為了科學的工具,正如我們用科學的要領去研究毛毛蟲,毛毛蟲也就成為了科學的工具。但是毛毛蟲自己仍不是科學。有人以為《周易》比克日的物理學、天文學還科學,聽說可以憑它發明新星!這著實是獃子說夢!就以我們所謂的易道「寬大悉備」來說,那也不外是說它屬於那種比力抽象的、哲理頭腦層面上的工具,而越是抽象的原理,其適用的評釋涵蓋面雖然也就越大,這也沒有什麼秘密的。著實,這恰恰說明確《周易》乃屬於人類從前的一種尚未充實剖析的觀念形態。 三是「歷史的」迷信。《周易》內中涉及到不少歷史質料,子女關於《周易》的傳注也涉及許多歷史質料題目。其中雖然也有可以歸入「信史」的,但是絕對不行迷信。比喻《系辭下傳》有一段說,歷史上的許多發明都是「取諸」《周易》某某卦的,這就不能說是史實。又如傳統以為,伏犧發明確八卦,文王又推演為六十四卦,又和周公一起為之系辭等等,這些也都未必可信。當年顧頡剛老師提倡「疑古」,現今李學勤老師則又提倡「走出疑古時期」,自己都是不錯的,但容易被人們拿來走向極度,一「疑」就疑到了一無是處,一「走出」就走到了句句是真理。近來學界的偏向,就通常是後者。《周易》文本簡直要被神化了。 在我看來,克日研究《周易》,應有三項基本使命:一因此文獻考證為基礎,二因此義明確釋為偏向,三因此頭腦轉換為宗旨。這三者是相互關聯的:前者是後者的工具、憑據,後者是前者的目的、目的。僅就其中的文獻考證一項來說,也有三項基本使命:其一,文獻的搜求,這屬於目錄學的領域。就克日的情況來說,尤其要細致出土文獻的搜集。其二,文獻的判定,這屬於版本學的領域。在這方面,有大量事情須要做。其三,文獻的釋讀,這屬於考訂學和訓詁學的題目。只有在准確、正確釋讀的基礎上,才談得上義理的闡釋。 而我們終極極的目的,則應該是對《周易》頭腦舉行今世轉換。普通地講,這也即是承襲與生長、創新的關連題目。《周易》終究是昔人的頭腦,要是現成地搬來用,未必適當於克日的情況,更不用說它肯定是沒有到達今世頭腦水平的了。但就文化的傳承來說,我們又有責任使它的某些具有恆定價錢的觀念、精神得以發揚光大。這就須要舉行今世轉換。在我看來,《周易》頭腦的今世轉換,必須與今世的頭腦款式討論起來,具體說來,即是必須細致與馬克思主義的對接,與西方現今世頭腦的對接。否則,《周易》的哲理就永世不外是博物館內中的老骨董,只能供人觀賞罷了。 著是有一部分 .... 網枝 給你... http://www.51xlw.com/wslw/wxlllw/_zy_jqzx_11909.html
3、跪求關於《易經》論文,2000字
淺談《易經》與管理
《易經》的起源與中華民族同樣古老,它在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社會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在整個人類社會中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易經》是一本哲學書,也是一本能夠用來預測的哲學書。易字由日月所組成,又有變化的意思,故易經也可說是一本關於變化的哲學經典。
《易經》中有三易原則:變易、不易、簡易。這三個原則對管理有著積極的指導和應用意義。?變易:運動變化就是變易。變易的法則是自然法則、社會法則,也是企業管理的法則。不易:變化不息的宇宙和社會,乃至人的生命運動,在變化中各自遵循一定的規律性,動中有靜,變中有不變。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這些相對不變的規律性是可以認知和掌握的,這就是不易的法則。管理也是如此,要從紛繁的變易中找出不易的規律和原則。簡易:由於熟悉和掌握了客觀事物的變化規律,就能進一步探索出駕馭這些規律的智慧和要領,運用時能得心應手。這就是簡易法則。
一、變易是管理的應有之義。
管理組織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在對組織的管理過程中,要保證管理工作的高效率,當管理要素組織環境、管理主體、管理客體和組織目的四者任何之一發生變化時,管理行為的手段和方式也應該發生變化,這就是變易原理。
變易之「易」為「變化之義」。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之中,管理也不例外,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普遍適用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總是與特定的管理對象和環境條件相聯系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方法,也沒有永遠最優的管理方法。寬松的管理不一定比嚴格的好;專業化未必比多元化好;分權未必比集權好;在此企業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企業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業在此部門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部門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業同一部門在此時期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未來的時期也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業同一部門同一時期在此國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國同樣不一定最有效。任何優秀的管理方法和技巧總是相應於特定的組織和特定的環境中,當組織和環境發生變化時,管理方法也應相應地做出改變。任何管理都要根據所處的內外條件隨機應變,實行動態管理。管理者應該從實際出發,在不違背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實事求是,靈活地選用管理方式,論文範文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化,實現組織的目標,使組織不斷向前發展。
在通常的組織管理中,組織目的通常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都以維護組織所有者的利益作為管理的目的,但組織環境、管理主體、管理客體因組織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首先,管理客體是動態系統,管理客體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復合體,是由人、物以及環境等基本因素組成的,是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中的系統,管理客體是決定管理方法的關鍵。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的行業、不同部門、不同的人員都應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工業管理與商業管理不同,服務業與製造業不同,在同一企業內對管理人員和車間工人不同,對行政人員和技術人員不同。某一方法在同一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管理的手段也不同。同樣,管理者不同,對相同的管理對象,管理的方式也不一樣。比如,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說,可能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同樣的方式,不同的管理者去執行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組織環境也是影響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組織制定具體的政策、規章、條例來處理日常事務。以固定的結構,明確規定的等級和給每個組織成員規定出具體任務的情況下進行業務活動,但是組織的這種機構章程都是僅適應組織所處的環境的,一旦組織環境發生大的變化,這種形式則必然行不通,如市場經濟建立之後,許多國有組織由於沒有隨之變革,紛紛倒閉破產,相應於管理要素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管理行為的手段和方式也應該隨之進行相應地改變,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找出能夠適應管理要素一切變化的固定的管理行為和職能,組織必須建立一個更有適應性的動態管理系統。變易原理從整體上說明管理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反映出了管理的整體性質。變易原理要求每個管理者,從思想上明確管理對象、環境都在發展、變化,因而管理不能一成不變。每個管理者必須重視收集信息,及時進行調節,保持充分彈性,不斷進行創新,以適應客觀事物的變化,有效地實現動態管理。
二、不易是管理的本質所在。
盡管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管理行為,同一組織在不同的時期管理行為也在發生不斷的變化,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行為,但管理行為仍是可以把握和預測的,這是由管理的本質所決定的。管理的本質是追求效率,管理行為無論怎麼變化,都是圍繞著追求效率的,追求效率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唯一目的,管理的這一不易性反映出了管理的另一個原理――不易原理。不易原理反映了管理的根本屬性問題,是對管理本質的認識。
任何企業的管理都是為了提高效率,使企業獲得更高效益,而效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人們在管理實踐活動中,必須增強效率意識。每一項決策,每一項管理措施,都必須考慮它的結果,它所帶來的效率。我們的一切工作,必須都把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提高效率上,並自始至終抓住提高效率這個中心,各個環節、各項工作,都是圍繞提高效率展開的,科學地、高效地安排、調度和處理人、財、物等各種資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以期有效地實現企業目標。
本世紀,管理學成為一門科學以來,管理的理論之多之復雜,在科學理論中是少有的,在管理學派中就有如管理過程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理論學派、經驗主義學派、經理角色學派和權變理論學派等大小10多門學派,管理方法中有任務管理法、系統管理法、參與管理、例外管理法、走動管理、目標管理等,有關管理的組織理論有學習型組織、企業再造、組織行為學等,還有許多是其他管理學家早已得出來的,而管理學家加一個新的名詞後又創新出來的。其實,當我們回顧過去的管理理論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管理學派是管理學家在不同環境下的實踐,所有的管理理論無一不是為了提高效率,只是方法有所不同。而方法之所以不同,是因為管理學家當時所處的環境與考慮問題的角度有所不同。就每一個被廣泛認可的管理理論而言,無一不是極大地提高了當時的生產率,為當時的企業和社會獲取了更多的效益。
就組織而言,在影響管理行為的四個要素中,組織環境、管理客體、管理主體都是隨著組織的不同而不同,這三個要素的變化導致管理行為的變化,但另一個要素組織目的無論在任何組織中都是相同的,即組織目的都是為了最大程度的維護組織所有者的利益的,正是組織目的的不變,在任何組織中,管理目的也是不變的,即追求效率是管理的靈魂,它既是管理所追求的最終目的,也是判斷管理成敗的最終標准,它還是管理的手段。管理就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效率,為了把管理工作搞得更好,更富有成效,必須把一切工作轉到以提高效率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三、簡易是管理的科學方法。
變易原理和不易原理說明,管理行為隨著管理要素的不同而不斷變化的,但管理行為無論如何變化,但管理行為的本質是不變的。所以,我們在進行管理的時候,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組織、不同的條件,要根據管理要素的不同採用不同的管理行為和方式,但無論管理行為和方式如何不同、如何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管理行為實質都是追求效率,管理者都應當抓住管理的本質即追求效率不變,這就是簡易原理的含義。「簡易」意指「簡單易行」。掌握簡易原理有助於迅速找到解決管理問題的途徑和手段。現代社會管理越來越復雜,我們應追求簡易的原理。只有這樣,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始終把握方向,才能在變化莫測的競爭環境中運用自如。這樣,領導者就可從事務堆中擺脫出來,集中精力進行對重要事項的管理。
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力求抓住主要矛盾,重點解決關鍵問題,著重從整體中把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追求事物整體的效率,而不要拘泥於具體的管理方法。用一個成語解釋比較貼切,那就是「法無定法,萬法歸宗」。在管理中,我們不可能事先設計好靜態的管理職能、方法和過程,但只要我們緊緊抓住管理的目的追求效率不放,隨時進行調節和反饋控制,最終是能夠實現組織目標的。
其實,最卓越的管理應是最簡單的管理。對一個卓越的管理者來說,他的管理水平體現在了解最基本的管理原理。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認為管理很簡單,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個基本的管理觀點,他們在處理管理工作時都是按這個基本觀點來判斷,始終專注於這一點。世界第一流的管理專家都是採用簡明的方法。美國股王巴菲特在闡述他的投資原則時說:在我看來,投資的決定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即「簡單、傳統、容易」。說它簡單,你只要記住下面的法則就夠了,那就是:第一條法則:不許失敗。第二條法則:永遠記住第一條。如果你能將這三種理念植根於你的思想框架中,你就不可能不在股票市場上理性地操作。本•格雷厄姆在《精明投資者》一書的最後一章道出了投資中最重要的四個字:「保證安全」。我認為即使一百年之後,這些理念也是投資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地擴大和加深,管理活動中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矛盾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組織內部、組織與個人、組織與外部環境的各種矛盾越來越出現各種交織、滲透、轉化的復雜關系,管理活動內容日益復雜化,需要設立越來越多的專門機構來進行協調。人們依靠過去的經驗越來越不能適應當前和未來的管理,管理的各種職能內容越來越廣泛、組織的行為方式更加多樣化、管理的方法技術日益復雜,這一切,最後又歸結為對管理人員要求的復雜化。因此,許多新的管理職能被人們「創新」出來。管理越來越復雜,如何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始終把握方向,在變化莫測的競爭環境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呢?很簡單,就是掌握正確的管理原理,運用正確的管理方法。
4、求一篇有關易經的3000字論文
我讀《易經》:談談乾坤兩卦中的唯物論與辯證法
乾坤是整部《易經》的核心,是易經大廈的兩根頂樑柱,少了哪一根,它都有坍塌的危險。我讀過幾本關於易經的著作,對它的理解也越來越深,越來越趨於真實。最開始也以為它是一本專注於算命的占卜書,是算命先生的看家寶典。如今,我早已明白事實並非如此,它的預測功能更多的強調人為,即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積極動作,而非聽天由命的消極狀態。其中沒有絕對的「蓋棺定論」式的判詞,沒有對「旦夕禍福」的絕對宣判和保證。其實占卜的本意是根據得到的信息進行選擇,趨利避害,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明白了這一點,那麼就基本上明白了易經的真相。
下面我們逐爻來看一下其中蘊含的唯物論與辯證法。
乾:初九,潛龍勿用。《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坤: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辨析:乾坤兩卦的初九都是講要從實際出發,認清當前的形勢,不可妄動。
乾主要強調在不成熟的時候不要輕舉妄動,要把功夫花在修煉內功上來,屬於「厚積薄發」中的厚積階段。
坤卦主要強調在危機面前,要未雨綢繆。見霜而為履冰甚至破冰做准備。正所謂萬事開頭難,沒有十年寒窗的磨練哪來金榜題名的榮耀呢?
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坤: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辨析:「一鳴驚人」的捷徑或許是權威人士的舉薦,當初許劭(東漢末年的人才鑒定專家)給曹操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為曹操的嶄露頭角打通了道路。我們可以從更廣義的層面上理解這條內容,就是要廣結人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一個籬笆的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無論這張網上的節點多少,結實是最重要的,否則必然適得其反。
坤卦主要側重於灌輸做人的道理,正直、講原則、大度(外圓內方),這對於建立人際關系網也是十分主要的原則,正如孔夫子所言:人無信不立。
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坤: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辨析:乾卦主要強調努力要持之以恆,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讀書、做功課,多來幾遍道理就出來了。這就是成功者常說的捷徑,關鍵就是一個反復的過程。
坤卦主要強調要找准主心骨,不可隨大流,即抓住主要矛盾。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往往就輸在這方面,鬍子眉毛一把抓,結果往往是兩者都悄悄地溜走了。
乾:九四,或躍在淵,無咎。《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坤:六四,括囊,無咎無譽。《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辨析:乾坤兩卦的這一爻都主要講蓄藏、隱忍的策略,躍要把握時機,淵要找對地方。這對矛盾一直伴隨我們的成長過程,無論大小深淺,人生總免不了浮沉。浮的動機往往過於強烈,沉的智慧則常常不足。而要想達到「括囊」(沉默是金)或是「在淵」的境界則總是剪不斷,理還亂。
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坤:六五,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辨析:乾卦這一爻屬於「厚積薄發」中的薄發階段,高高在上,至尊無比。這里的大人很有味道,我覺得理解為人民大眾更為恰當,人民好比摩天大樓的地基,一旦被腐蝕,一切都將再度歸於地平線。王朝的更迭最深刻地印證了這一點,希望如今的「在天者」不要忽視真正的「大人」,嗚呼哀哉!希望而已。
坤卦主要講謙虛的道理,與上一爻蓄藏的道理是相通的,其實整個坤卦貫穿的精神就是順,就是謙。滿招損,謙得益,下屬最好不要搶領導的風頭,一旦上了「在天者」的黑名單那就得不償失了。
乾:上九,亢龍有悔。《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坤: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辨析:物極必反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每每都會墜入它的循環。
乾: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坤: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辨析:乾卦主要強調團隊的重要性,群龍無首,往往會導致混亂的狀態,但在特定的階段往往又使得秩序井然。
坤卦主要強調善始善終的道理,說到底堅持才是硬道理。
以上的見解似乎過於籠統,也有點簡單。但是只要老老實實做了,有何必被冗繁的動機束縛呢。
自己本科時寫過一篇這樣的論文,可惜當時是手寫的,沒保存下來。這篇是之後讀書的過程中在博客里寫的日誌,可能不太切合你的要求,不過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5、找篇養生的論文 1500字左右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簡單地講是指身體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稱之為思想健康。探求中華傳統醫學,病因病理學、生理學、養生學人的健康與情感、情緒、行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性格特點,都非常具體地、有針對性地、有傾向性地、有對應性地影響著五臟六腑及周身的健康狀況。一個良好的性格,一個開朗的性格,一個豁達的性格,一個勇敢的性格,一個堅強的性格,一個明朗的性格,一個灑脫的性格,一個樂觀的性格,一個自信的性格,是有助於身心健康的性格。反之,一個悲觀的性格,一個狹隘的性格,一個陰暗的性格,一個怯懦的性格,一個自卑的性格,一個拿不起放不下的性格都是有損於身心健康的性格,是疾病的性格。一個人經常「提心吊膽」、「心慌」、「心躁」、「撕心裂肺」、「心痛」他俱象的心也會同樣如此。古人提倡:「心平氣和」、「心胸闊廣」、「寬仁博愛」、「磊落光明」、「氣魄宏大」等是不無道理的。
另一方面一個人的行為對身體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個人總是含圖私利,總是算計別人,總是橫行霸道,用心險惡,喪盡天良,有一天等到他良心發現的時候可能為時已晚。偏如一個殺人兇犯,一個被通輯的人犯,一個干盡壞事的人他們能跟平常人一樣放心,舒心地睡個覺嗎?這些人能健康長壽嗎?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規律。
當然,人總是要生病的,有社會壓力的原因,有家庭因素的原因,有自己本人的總總原因等等。首先,必須面對現實,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解決思想上的毛病,治了心理面的心病,同時,有效地進行疾病治療,可以採取醫生用葯、葯膳食療、針灸、推拿、體育鍛煉、練習氣功、調整選擇最適合自己疾病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同時,要學習和掌握科學保健常識,有的放矢地進行保健養生,加強自身修養,從而達到身心健康。
四季如何養生
在我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過程中如何養生就已有記述,如「春三月, 夜卧早起,廣步於庭。 夏三月,夜卧早起,與雞俱興 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這就提示給人們,身體要健康,益壽延年,需要追隨大自然的規律,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安排日常起居。
春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春至立夏前一天為春三月,春天三個月是生發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暖,東風解冷,春陽上升,自然界各種生物萌生發育,棄故從新。
人們應早些睡覺,早一點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適當鍛煉,以發布「生」氣,注意運動應暖和,以適應春氣。並要讓身心感到舒暢、活潑,以使身體與春氣相適應。生活中應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惱怒,內存生而勿殺、予以勿奪、賞而勿罰的意念,從而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調暢。如果違犯了這一自然規律,就會損傷肝氣,夏季易患寒性疾病,從而導致人體難以適應夏季藩秀的「長」氣。
祖國醫學認為,養生的效果,不僅限於季節,還應為下一季節打下良好基礎。換句話說,就是在這個季節里不能很好地養生,就會引起下一個季節的不健康狀態,有不少疾病就容易產生。如春季能注意「生發之氣」,本季節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若不注意調養「生發之氣」,不僅近在當時,並且能遺患於後。《內經》指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不變。」肝屬木而主風,屬於自然界的東方,旺於春季。所以春季養生不好,不注意調養,易傷肝,肝傷則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來侮之,於是都容易發寒性疾病。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陽春三月,氣候漸暖,這是春的主要象徵。然而春季又是氣候多變的季節,尤其是初春,氣候變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襲,氣溫急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講「春捂秋凍」,所謂「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過早地脫下棉衣,應晚脫一點,而且要一件件地減。這從春天的天氣、氣候特點與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來說,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由於春季氣候變化多,忽冷忽熱,風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於春,惱怒等情志易刺激傷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惡化。另外,由於由冬入春,人們的抗病能力、氣候適應能力較弱,流行性傳染病又較多,稍不注意就會感染疾病。特別是年老體弱和少年兒童應注意,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療不當,防護不周,常會導致肝炎。另外,麻疹猩紅熱、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傳染病都易傳染。
祖國醫學還認為,春天肝氣旺、脾氣衰,應少吃酸,多吃甜的食物,因酸味屬肝,甘味屬脾,故需注意調養。
在春季里,除注意以上幾方面的調理外,還要針對春天的特點,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適度,增進營養,以增強體質的抗病能力。
夏季:祖國醫學認為,夏天對人來說屬心火旺,肺氣衰的季節,應晚睡早起。苦味屬心,辛味屬肺,所以夏天應吃些辣味食物。雖然天氣炎熱,但不要貪涼,睡覺時腹部應蓋上被子,以免受涼腹瀉。雨季應避免濕氣的侵襲,及時更換衣服。平時應經常按摩足底湧泉穴,不要光腳,以免濕氣從腳底部侵入。
秋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秋到立冬為秋三月,天地陽氣日衰,陰寒日生,景物蕭條,養生亦應隨之。
秋天應早睡早起,這對健康十分有益。要少吃辣、多吃酸的食物。氣溫降低時應及時添加衣服,以免著涼。中醫認為,當秋季陽氣內斂,陰氣轉盛中,人應與秋氣相和平,保持體內陰精,不讓意志過分外馳,防止房勞傷腎。秋季萬物凋謝,老人憂思過多,產生垂暮之感,表現為情緒不穩、煩躁不安、難以入眠等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說:「凡怒悲生恐懼,皆損元氣。」《醫學類編》說:「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故應保持情緒穩定,心如秋月,少憂勿思使志安寧。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當精神系統受到刺激,會導致機體正常平衡紊亂,易患疾病。心情開朗,使精神處於常樂之境,才能有助於健康。
冬季:冬季要早睡,起床不妨稍遲。冬天為腎氣旺、心氣衰的季節。鹹味屬腎,應少吃。應盡量避免吃灸烤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腹部及足部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出門時易著涼。
實踐說明,祖國醫學中寶貴的四季養生法是有科學道理的,如能掌握好,對人們的健康長壽必定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