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營養與健康結課論文!!!!
合理的搭配飲食
配製合理的飲食就是要選擇多樣化的食物,使所含營養素齊全,比例適當,以滿足人體需要。
1.粗糧、細糧要搭配:粗細糧合理搭配混合食用可提高食物的風味,有助於各種營養成分的互補,還能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和利用程度。
2.副食品種類要多樣,葷素搭配:肉類、魚、奶、蛋等食品富含優質蛋白質,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兩者搭配能烹調製成品種繁多,味美口香的菜餚,不僅富於營養,又能增強食慾,有利於消化吸收。
3.主副食搭配:主食是指含碳水化合物為主的糧食作物食品。主食可以提供主要的熱能及蛋白質,副食可以補充優質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等。
4.干稀飲食搭配:主食應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干稀搭配,這樣,一能增加飽感,二能有助於消化吸收。
5.要適應季節變化:夏季食物應清淡爽口,適當增加鹽分和酸味食品,以提高食慾,補充因出汗而導致的鹽分丟失。冬季飯菜可適當增加油脂含量,以增加熱能 配製合理飲食的方法:
①根據具體情況(如性別、年齡、勞動強度),確定每日總熱能及營養需要量。
②根據碳水化合物(佔60%~70%)、脂肪(佔20%~25%)、蛋白質(佔10%~15%)所佔一日總熱能的比例,分別計算其需要量。
③確定每日需用的營養素後,根據食物所含的營養素計劃每日膳食。
④根據經濟及供應情況確定每日供給主食和副食的數量。
⑤最後計算出全部食物的各種營養素含量,並與供給標准相對照。若相差在±10%幅度內,即符合要求。
飲食應合理搭配
在社會物質比較豐富、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怎樣吃得更科學或者說更有益於健康,是當前人們關注的話題。有人將當前人們在飲食方面的追求,概括為「吃雜」「吃粗」「吃野」和「吃素」四大特點。從營養學角度來看,還是應該將這四大特點結合,合理搭配,可能會更符合人們對各種營養的需求,對中老年人來說,合理搭配顯得更重要。
粗細搭配
科學研究表明,不同種類的糧食及其加工品的合理搭配,可以提高其生理價值。糧食在經過加工後,往往會損失一些營養素,特別是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無機鹽,而這些營養素也正是人體所需要或容易缺乏的。以精白粉為例,它的膳食纖維只有標准粉的1/3,而維生素B1隻有標准粉的1/50;與紅小豆相比二者少得更多。因此,老年人在主食選擇上,應注意粗細搭配。至於什麼樣的比例最好,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資料,將來也不可能有,還是因人而異為好。不過,多吃雜糧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小米和紅小豆中的膳食纖維比精白粉高8倍~10倍,B族維生素則要高出幾十倍,這對於增強食慾,防止諸如便秘、腳氣病、結膜炎和白內障等都是有益的。我國很多地方的「二米飯」(大米和小米 )、「金銀卷(麵粉和玉米面)」都是典型的粗細搭配的例子,是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的。
葷素搭配
動物油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較多,應與植物油搭配,尤應以植物油為主(植物油與動物油比例為1∶2)。動物脂肪可提供維生素A、維生素D和膽固醇,後者是體內合成皮質激素、性激素以及維生素D的原料。據最新的研究報道,膽固醇還有防癌作用。每天進食少量動物油應是有益無害的。又如,老年人容易缺鈣,不妨經常用鮮魚與豆腐一起烹調,前者含有較多的維生素D,後者含有豐富的鈣,將兩者合用,可使鈣的吸收率提高20多倍;鮮魚燉豆腐,味道鮮美又不油膩,尤其適合老年人;而黃豆燒排骨,其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可提高二三倍。再如,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蔬菜與肉類的搭配,如黃瓜肉片、雪菜肉絲和土豆燒牛肉等,由肉類提供蛋白質和脂肪,由蔬菜提供維生素和無機鹽,不但營養素搭配合理,而且色澤誘人,香氣四溢,更使人食慾頓增。
酸鹼搭配
我國勞動人民在與自然界的長期斗爭中,留下了很豐富的飲食文化,有待於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去發掘、提高。比如,南方有些地區講究把鱔魚與藕合吃。原來鱔魚含有粘蛋白和粘多糖,能促進蛋白質吸收和利用,它又含有比較豐富的完全蛋白質,屬酸性食物;藕則含有豐富的天冬醯胺和酪氨酸等特殊氨基酸,以及維生素B12和維生素C,屬鹼性食物。這一酸一鹼,加之兩者所含營養素的互補,對維持機體的酸鹼平衡起著很好的作用。實際上,我國人民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烹調習慣,有很多是屬於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搭配的。總的看來,動物性食物屬酸性,而綠葉菜等植物性食物屬鹼性,這兩類食物的搭配對人體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也是葷素搭配的優點所在。因此,一些西方的科學家極力推廣中國的菜餚搭配和烹調方式
2、食品營養與保健的文章
第一節 四時養生的理論與原則
人體要依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而生存,同時也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正如《內經》所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中醫歷來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提出了「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理論。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這與現代醫學認為:生命產生的條件是天地間物質與能量相互作用結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類需要攝取飲食,呼吸空氣與大自然進行物質交換,從而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
健康與長壽,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共同願望和普遍關心的一件大事。特別是隨著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渴望著健康,盼望著長壽,但是怎樣才能健康?又如何能達到長壽?重要的一條途徑是努力學習和切實遵循養生之道,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使陰陽相對平衡協調。如古人所說:「法於陰陽,和以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具體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自然環境與健康
1.惡劣的環境可導致多種疾病:人的衰老和死亡主要是由疾病所引起,惡劣的環境可導致多種疾病,如癌症、心腦血管疾病、傳染病、地方病等多種疾病。但僅從治病的途徑來延長人類的壽命,潛力卻十分有限。因近年來研究發現人類的死亡原因已從以往的各種傳染性疾病改變為以衰老性疾病為主。也就是說死亡多是因為細胞和組織衰老為直接因素而引起的,而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等,都與細胞和組織的衰老及損傷密切相關。引起這些病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惡劣的環境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我國癌症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如肝癌的高發區集中在福建、廣東等地;食道癌高發區主要在北方,其中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處等。另外城市的現代化進程較山區快的多,但環境和空氣的質量卻遠不如山區,因此發達城市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較山區高的多。不僅如此,由於工業,尤其是化學工業的發展,使空氣、水源的污染日趨嚴重,人們的腦細胞及神經細胞不斷地受到化學物質的侵害,神經的應急能力下降,神經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礙,從而導致「心理疾病」。
2、清新優美的環境有益於健康:人類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人們通常選擇環境優美、空氣新鮮的海濱和山區度假活療養,是十分有道理的。如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廬山、黃山、雞公山、峨嵋山等地,不僅綠樹成蔭、山花爛漫、草木散發出的芳香性揮發性物質有一定殺菌作用,而且清泉匯成壯觀的瀑布、飛濺的水滴周圍陰離子富集,空氣格外清新,呼吸這樣的空氣,可鎮定情緒,預防哮喘發作,還能改善肺的換氣功能;此外山上氣溫、氣壓較低、風速較大,太陽輻射,尤其紫外線含量充沛,有助於鈣、磷代謝和機體免疫力的提高。
而海濱空氣中,碘、氯化鈉、氯化鎂和臭氧含量通常較高。其中碘含量是大陸空氣含碘量的40倍,不僅能補充人體生理需要,還有殺菌作用。還有,寬廣松軟的沙灘,為人們進行日光浴和海水浴提供了天然場所。海濱氣候所具備的特有的綜合作用,可協調機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對許多慢性疾患,如神經衰弱、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病、結核病、心血管系統疾患及各種皮膚病都有一定防治作用。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環境是一個極其復雜、辯證的自然綜合體,一切生物都要適應環境而生存,人類不但要適應環境,而且還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環境。因此更應注意保護環境。
二、運動保健與健康
運動保健,又叫中醫健身術,是指運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人類的生命活動具有運動的特徵,動則身健,不動則體衰。運動保健,古而有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熊經鳥申」,後漢三國時期華佗的「五禽之戲」,以及在我國流傳極廣的太極拳等均為運動體操,只要天天鍛煉,便可達到養生保健、健康長壽的目的。「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以提高身體新陳代謝,使各器官充滿活力,推遲向衰老變化的過程,尤其是對心血管系統,更是極為有益。適度的體育運動,又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充滿朝氣蓬勃的活力和輕松愉快的樂趣;可以幫助建立生活的規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質量,保證充足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人體的適應和代償機能,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總之,運動可以使人健全體魄、防病防老、延長壽命。正因為如此,國外有人說:「運動是健康的源泉」; 我國則強調「一身動則一身強」。
三、 情志與健康
所謂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七種情志變化,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七情活動對機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是對外界刺激和體內刺激的保護性反應,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有益於身心健康。但如果是突然、強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是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成為致病因素,中醫稱之為「內傷七情」或「七情」。
近年來「人類已進入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所以中醫學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好的狀態」。當代社會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患已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多發病和流行病。如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已經構成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脅,而這些病的產生與社會心理因素有著密切關系。
中醫認為「七情」的致病機理主要是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導致氣機逆亂、臟腑功能失常,以及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多先傷人神氣,再傷人形體。現代醫學研究充分證實證明了這一觀點,研究結果表明任何惡劣情緒的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所支配的器官的調節障礙,出現一系列的機體變化和功能失調及代謝的改變,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內分泌及神經等各系統和其他方面異常現象的發生。從而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或加重。而國外有學者指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事實證明,現有50%~80%的疾病與精神因素有關。總之情志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不良的情緒刺激人體器官、肌肉或內分泌腺,還能引起胃肌緊縮,產生疼痛,有時甚至呈劇痛;並能提高癌症、高血壓、心血管病、腸胃、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增加死亡機會,縮短人的壽命。而愉快良好的情緒刺激人體器官、肌肉或內分泌腺,有利於健康長壽。
由上可知,情志致病都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盡量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四、膳食與健康
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機能,保證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健康長壽的保證,「安谷則昌,絕谷則危」故有 「民以食為天」之說。可見飲食對人體的重要性,「吃」是生命活動的體現。但如何才能吃出健康和長壽,就必須懂得吃的科學和方法,因此養生,必須首先從飲食做起。由於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響,故人們應在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性能的飲食,才能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起到飲食的滋養身體、調整陰陽、延緩衰老等作用。如《周禮•天官》中雲:「春發散宜食酸以收斂,夏解緩宜食苦以堅硬,秋收斂吃辛以發散,冬堅實吃咸以和軟。」即春季,自然界萬物復甦,為肝旺之時,應少食酸味食品,適當增加辛甘之品,飲食宜清淡溫平,多食新鮮蔬菜,少食辛辣甘肥之品。夏季,萬物生長旺盛季節,又因暑天汗出較多,氣陰耗傷,宜食清涼解暑和具有補益氣陰作用的食品;同時要注意飲食應清淡,少食冷凍食品,以免損害腸胃功能。
秋季乾燥,萬物漸趨凋零,宜食生津養肺,滋陰潤燥的食品。冬季寒冷,萬物凋零閉藏,宜選用溫陽補益的肉類食品,以助人體陽氣潛藏。
五、四時養生要訣
氣候對人的健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根據中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養生專家提出了一年四季的養生方法。
1.春季:萬物復甦,氣候冷熱變化較大,要根據天氣的變化更換適宜的衣物,但要注意春天「乍暖還寒」的特點,在早春季節切不可馬上脫去棉衣。春季氣候濕潤溫暖,適合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要注意預防呼吸道傳染病。春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人也不例外,兒童少年的身高在春季增長值最大,故要為中小學生提供營養豐富的膳食。此外,春季陽光融和,萬物生機勃勃,老幼均宜多外出遊園林,或去空曠之處,以暢生氣,增強體質。
2.夏季:氣候炎熱,人體出汗多,休息不好,體力和胃腸功能均有所下降。另外,濕熱的氣候使病菌繁殖很快。因此,夏季里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以防消化道傳染病的發生。同時要注意食應清淡,少食冷凍食品,以免損害腸胃功能。
3.秋季:氣候乾燥,萬物開始收斂。飲食方面要多食些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補充夏季消耗的能量及營養物質。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在炎熱的夏季里胃口大多不好,往往消瘦,因此增加他們的營養更為重要。但需注意,秋季是「收」的季節,兒童少年的體重在秋季增長值最大,要注意避免營養過度,預防肥胖。另外,秋季由於氣候涼爽,人體以不顯汗的方式流失水分,往往沒有明顯的口渴感覺,但實際上因為氣候乾燥,機體尤其是呼吸道處於缺水狀態,所以在秋季要注意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喝湯和水。
4.冬季:氣候寒冷,草木凋零,蟲獸藏匿,萬物生機潛伏,處於收藏狀態。中醫認為冬季要有充足的睡眠,防寒保暖,使陰氣藏、陽氣不妄泄,陰陽平衡,才能保持健康。冬季宜於進補,對兒童及青少年要求以食補為主,即要保證膳食平衡,注意攝入多種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無機鹽,為春季儲備生長發育的原材料。
如何將以上養生原則和要訣貫穿體現於四養生的全過程,詳見四季養生。
3、食品營養與保健論文
紅薯的營養
紅薯含有豐富的糖、蛋白質、纖維素和多種維生素,其中β-胡蘿卜素、維生素E和維生素C尤多。特別是紅薯含有豐富的賴氨酸,而大米、麵粉恰恰缺乏賴氨酸。紅薯與米面混吃,可以得到更為全面的蛋白質補充。就總體營養而言,紅薯可謂是糧食和蔬菜中的佼佼者。歐美人贊它是「第二麵包」,前蘇聯科學家說它是未來的「宇航食版品」,法國人稱它是當之無愧的「高級保健食品」。
紅薯的保健作用:
a紅薯有權抗癌作用。
b紅薯有益於心臟。
c紅薯預防肺氣腫。
d紅薯有抗糖尿病作用。
e紅薯可促進人體免疫力增強。
4、求一篇食療與保健的論文 100字夠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葯食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究竟怎樣食療才能達到預防疾病和保健養生的目的,多數人知之不多,甚至存在一定的誤區。
首先,中葯食療不是葯味越多越好。
雖然作為食療的中葯大多葯性平和,但其性味仍有一定的偏嗜,若不加選擇,隨意添加,則不僅起不到養生保健的作用,還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中葯食療應根據葯性,科學合理搭配。中醫講究葯物的相須和相使,即不同種葯物共同作用時,其療效相加,產生協同作用。比如,羊肉性味甘溫,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礦物質,若在其中加入一些乾薑、肉桂,則能大大提高其溫中補虛、溫腎壯陽的作用。
其次,中葯食療要辨證施膳。要因人、因地、因時而異。
因人而異是指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陰陽偏盛各異,所以在運用中葯食療時,要祛強平弱,以達到陰陽平衡。比如,平時脾虛、腎虛的老年人,可選用黃芪、女貞子、鱉甲等以益氣養陰、補脾固腎。黃芪益氣固表,現代葯理研究證實,黃芪中含有21種氨基酸,14種微量元素,且有明顯提高白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吞噬功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還有很好的強心利尿作用。葯膳配方可選用黃芪蒸雞、黃芪鵪鶉等。另外,平時脾胃虛弱、倦怠懶言乏力者,可多服一些山葯以補脾養胃,補肺益腎。山葯是一種常用的滋補佳品,現代葯理研究證實,山葯能促進白細胞的吞噬能力,食用山葯還能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山葯能使軟骨具有一定的彈性。山葯還含有消化酶,能促進蛋白質和澱粉分解,是身體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患者的好食品。葯膳配方可選用拔絲山葯、山葯扁豆粥、山葯炒肉片等。
因地而異是說中葯食療還要根據地域的不同選擇不同葯物。比如,在西北嚴寒地區,寒氣較重,陰盛陽衰,在應用補腎養陽類葯物時用量宜重;而在東南溫熱地區,氣候較熱,則養陽類葯物用量宜輕。
中葯食療還要因時而異。一年中,存在春溫、夏熱、暑濕、秋涼、冬寒的特點,所以,選擇葯物還要根據季節氣候特點,取長補短。如寒冷的冬季,陽氣較弱,可選用一些性味辛熱之品佐餐。如肉桂、小茴香、高良姜等。肉桂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能增強血液循環,肉桂對胃腸具有一定刺激作用,能增強消化功能,緩解胃腸痙攣。葯膳配方可選用肉桂小茴香羊肉湯、肉桂雞肝、高良姜陳皮粥等。如在炎熱的夏季,陽盛陰衰,這時就應選用一些氣味甘平、甘寒的葯物,如百合、枸杞、綠豆等。百合性味甘,微苦寒,具有滋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枸杞性味甘平,具有滋腎潤肺,補肝明目的作用。《神農本草經》載其「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葯膳配方可選用百合雪梨羹、枸杞蓮子湯、綠豆粥等。
5、養生與保健 論文
3000字左右,那麼就上論文網吧很多資料你可以採納的迪西歐論文工作室www.disio.cn
6、食品營養學及食療保健小論文~~~急。。。。。
運動、營養與人體免疫功能
免疫力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運動、營養、免疫」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了解它們的關系,對掌握營養、運動在整個機體的功能與對外環境的適應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價值,將幫助人們運用營養手段來調節機體的免疫狀況,增強運動能力,維持身體健康。
一、運動與免疫
文獻已有報道,骨骼肌運動能夠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發生改變。例如運動後機體產生特異性或非特異性抗體的能力發生變化,運動可以引起殺傷性細胞的數日及殺傷能力發生變化等。有資料表明,適度規律運動提高機體免疫力,大強度運動使機體免疫力受損。長時間大強度的運動(指耗氧量超過機體最大耗氧量的75%)會降低人體外周血中免疫細胞的數目及免疫細胞的免疫活性,從而降低機體的抗病能力。有人認為,大強度的運動對機體是一種應激刺激,體內某些應激性物質,如腎上腺皮質激柬、交感神經遞質、阿片肽等升高,這些物質均會影響到免疫系統的功能。大強度運動時,體內能量物質缺乏,
影響了免疫細胞的質和量,從而降低丁機體的免疫功能。
二、運動、蛋白質營養與免疫
大量營養免疫學的研究資料表明,體內的營養狀況如蛋白質、氨基酸、糖、鋅、鐵以及維生意A、維生意C等營養會影響免疫功能而影響運動競技能力。也有資料表明,蛋白質攝入不足會導致T、B細胞以及吞噬細胞數量與功能低下,細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減少,感染性疾病發生率上升。已有報道,蛋白
質限制攝入的運動員,比如運動員減體重時,體重減少4%就可出現吞噬細胞吞噬功能的下降。動物實驗證明,大鼠如在低蛋白質飲食條件下運動。則往往會出現高皮質酮血症,繼發免疫功能下降,動物處死時常見免疫器官萎縮。大多數研究者認為蛋白質攝入不足,加之訓練又加劇對蛋白質的需求,最終導致免疫系統能量不足,這是運動時蛋白質營養不良影響免疫功能的主要原因。有報道,運動大鼠膳食中適量控高蛋白質含量(20%~40%的蛋白質含量的膳食),8周訓練結束後,大鼠的脾細胞對ConA的反應能力,肺泡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以及血漿IL-1濃度均較運動對照組明顯提高,由此進一步說明運動膳食中蛋白質含量直接影響運動過程中機體免疫系統的功能。
三、運動、脂類營養與免疫
飲食脂成分和含量也可通過改變細胞膜脂成分直接影響細胞(包括免疫細胞)的功能。—般來說,當膜磷脂中n-6PUFA(多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升高時,通過增加花生四烯酸合成,提高胞內前列腺素水平,已知前列腺素可通過提高細胞內cAMP或cGMP水平,介導對機體的細胞免疫抑制,主要表現為T細胞和NK細胞功能的低下,1990年Nieman Dt等將36名輕度肥胖的中青年婦女分為運動組(15周輕快步行)和非運動對照組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運動組較非運動組淋巴細胞數、T淋巴細胞數顯著下降,NK細胞無變化,而NK活性、IgA、IgG、IgM均顯著升高,上呼吸道感染率下降。
四、運動、糖與免疫
正常情況下,機體組織中皆有自由基代謝發生,當自由基產生過多(劇烈運動時)和/或機體清除能力降低時,會導致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廣泛性損害,體內存在的可清除自由基,減輕其危害的物質主要是抗氧化酶,通過體內抗氧化酶系統的保護機制使機體免遭自由基的損害。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它們通過各自的作用途徑,維持著體內自由基產生和清除的動態平衡。而急性運動會破壞這種平衡,導致自由基堆積。近期有學者提出運動引起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加強而產生較多的自由基,會導致肌纖維及線粒體膜等生物膜完整性喪失及損傷,從而引發一系列細胞代謝功能紊亂,細胞廣泛性損害及病理變化,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產生疲勞。據實驗表明,補充單純果糖及葡萄糖—果糖混合液能改善骨骼肌利用O2的能力和心血管系統供氧能力,擔高機體有氧代謝能力,減少乳酸堆積,從而維持內環境PH值穩定。陳吉棣教授(1990年)曾做實驗表明,低聚糖飲料可使血糖維持在較高水平,並可穩定血容量、血清胰島素、血鎂、血鉀和血乳酸,增加運動做勸和延長運動時間。
五、運動、維生素與免疫
體內維生素缺乏或飲食維生素攝入不足同祥可以影響免疫功能。已知Vit B6和Vit A缺乏可引起T細胞對Con A反應下降,Vit E和Vit C缺乏導致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吞噬能力低下。大運動量訓練後口服Vit E可以抑制機體氧自由基的生成,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並使大鼠血漿ET含量降低,血清NO含量升高,ET/NO比值下降,表明Vit E對大運動量訓練大鼠的內皮細胞具有保護作用,可提高機體運動能力和抗疲勞能力。據運動員減體重前後Vit A比較,表明運動員減體重後暗適應時間明顯短於減重前。減體重營養餅干可補充運動員減體重造成的各種維生素不足和丟失。也有實驗證明,賽前Vit C補充(600mg/d,3周),運動員賽後上呼吸道感染率的發生率